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碗筆洗

梅花碗筆洗

發布時間: 2021-03-01 06:30:41

⑴ 唐青花加黃彩梅花紋碗詳細介紹

你這碗名字一聽就不真!

⑵ 青花瓷筆洗底款有什麼字值錢 有「青」 字的是什麼年間的。

個人觀點此帽筒看新,鑒定一個瓷器得從胎、釉、款、、款、畫工、光、器型等多個方面入手,此藏品釉面光亮,俗話叫賊光,而且從器型來看最大可以看到清代晚期,但從青花發色來看的話屬於最近幾十年的東西。不過你哪張軍用地圖是件老東西。

給你傳點相關知識你可以看看。青花瓷是以氧化鈷為著色劑的釉下藍彩瓷,為中國人所發明,它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陶瓷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釉下施彩技法,首先是1983年在江蘇南京雨花台吳末晉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綵帶蓋盤口壺,繪畫羽人、鳥獸仙草雲氣①。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繪瓷器,說明在三國時瓷匠們已掌握了釉下彩工藝技術。這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發明,為後來的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繪瓷的出現開了先河,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隋代白瓷的燒製成功,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現,都為唐中期以後的唐青花燒制提供了條件。所以唐代青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1949年建國後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宋代青花也相繼在浙江地區發現。之後元、明、清各代青花窯址在我國南方各省也都被發現。

?
一、創燒階段的唐宋青花瓷器
1?關於唐青花瓷器,未見文獻記載,過去不為人所知,197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員,在揚州唐城遺址發掘中發現一塊唐青花瓷枕片,經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胎釉和青花的測試分析,認為屬低錳、低銅、低鐵的鈷料,與國產高錳鈷料明顯不同,但卻和河南鞏縣窯燒制的唐三彩藍料接近。這種唐青花瓷片在20世紀80至90年代初在上述地區又陸續出土數十片,除揚州外,據河南輕工業部門的科技人員講,多年來他們在鞏縣窯址中也曾採集到很多藍釉和少量青花碎片。20世紀80年代在洛陽地區還出土過一件唐青花蓋罐。香港馮平山博物館亦藏有一件唐青花三足NB035?,據已故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考察認為,胎釉特徵與河南鞏縣窯接近。很可能產於鞏縣窯。美國波土頓泛美藝術博物館收藏一件繪有三葉紋和點紋的唐代青花碗,1978年我的英國朋友吳英先生告訴我,丹麥哥本哈根藝術博物館也藏有一件畫有魚紋和點狀紋的唐代青花罐。通過對上述資料的研究和科研單位的全面理化測試及光學顯微鏡觀察表明,唐青花燒成溫度普通偏低,多在1170至1210℃,而鞏縣的白瓷燒成溫度一般都在1150℃左右,兩者基本相同,胎釉的化學成分也大體相同。唐青花的色料化學成分為低錳、低鐵、低銅鈷料與國產高錳鈷料完全不同,而卻和鞏縣窯唐三彩上的藍料基本一致,因此,對唐青花產地,陶瓷界普遍認為產於河南鞏縣窯是沒有問題的。唐青花的紋飾,常見有棕櫚紋、菱形加散點紋、圓點紋、梅花點紋和不規則的斑點紋等。這些紋飾在我國傳統的陶瓷器物上並不多見,而常見於伊斯蘭的陶器上②。這種風格的唐青花除揚州和河南地區外,在我國其它地區的考古工作中極為罕見。筆者認為這種唐青花主要不是供官府和國內群眾生活所用,而與對外貿易有關,揚州當時是我國四大港口之一,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大量的波斯商人來往於揚州,他們把波斯鈷料帶進,再把唐青花從這里運走,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唐青花主要是為對外貿易所需燒制的。從其產品質量講,都比較粗糙,反映了早期青花的特點。?

2?關於宋青花瓷器,過去在文物考古界鮮有人談及,20世紀20年代吳敬仁等撰寫的《中國陶瓷史》稱「美麗絕倫的青花,其法於宋代,具體年代不可考,但大觀、政和時,確有此類作品之製造」。對其產地和燒制工藝均未談及,誰也未見到過實物,故不被人們所重視。1957年2月在浙江龍泉縣城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金沙塔基下第五層夯土中出土13塊青花的殘片,拼湊起來是一件殘碗。內外飾菊花和圓圈紋,青花呈黑藍色,飾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1970年秋在浙江紹興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翠環塔基下1米深處的夯土中,又出土一塊青花碗的殘片,器外飾斜線紋,青花顯色偏淡。③除塔基出土的宋青花外,李正中、朱裕平二先生著《中國青花瓷》一書中稱: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廣東潮州窯出土4件白釉瓷像,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瓷香爐。瓷像胎質潔白,卵青白釉,釉厚處為淡青葡萄色。佛像冠、須、眉、眼、發都用青花描繪而成。佛像上銘文分別為「潮州水東中窯甲弟子劉扶同妻陳氏十五娘熙寧元年戊申五月廿四日題」。治平四年丁未歲九月卅日題「匠人周明」。熙寧元年為公元1068年,治平四年為公元1067年屬北宋中後期。潮州窯北宋時是否燒制過青花瓷器,1949年建國以來從未聽到過這方面的報導,1982年文物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國陶瓷史》也未談及,筆者1975年曾參觀過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庫房也未發現有宋代青花瓷器。銅也能燒出藍色,是否鑒別有誤。因此,宋時潮州窯是否燒造過青花瓷是值得商榷的。上述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經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理化測試表明,所用鈷料屬浙江當地鈷土礦,含鈷較低,只有0?1%至0?29%左右,而含錳量很高,是含鈷量的10倍,因此,青花呈灰藍色,一般應屬民間燒制的生活用品④而不被官府所重視。1973年筆者因工作關系在日本東京達仁堂古玩店見到一件南宋青花瓶,高33cm,長頸、鼓腹、砂底,顯有火石紅斑,兩側塑有魚形耳,正面腹部直書「隆興」二字,背面畫一小樹,下飾花草紋,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鈷低而含鐵高的青花器。⑤據了解目前國外僅此一件,由於不在國內,很少有見到,故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宋青花在年代上雖在唐代之後,但從其用料、燒制工藝、紋飾內容與唐青花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兩者並沒有繼承關系。唐青花是以對外貿易所需而燒,屬商品瓷,宋青花屬民間生活用瓷,如果不是出土塔基,很難確認它就是宋青花。它的出土,證實了我國從北宋早期至南宋末年的200多年間確實有青花瓷的燒制,而且對過去文獻上記載的宋青花也是一個印證。
?
二、成熟階段的元青花瓷器?
蒙元統一了中國後,結束了長期的戰爭局面,使國家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元代青花在宋代青花瓷器基礎上,在地域上又有了很大擴展,先後在江西景德鎮;浙江江山;雲南玉溪、建水和祿豐;四川會理等地都發現有燒制青花的窯址,這些窯址的產品,除景德鎮外,多屬就地取材民間燒制,胎質較粗,製作工藝簡單,青花顏料多屬當地出產的鈷土礦,含鈷量較低,青花色澤有的灰藍,有的藍中泛黑,有的藍中泛黃,燒成溫度普遍偏低,常出現有生燒現象,在當地雖屬一種新產品,但精品極少,流傳下來的完整器物不多,在各地文博單位很少見到。當前人們所見到的元青花,主要都是景德鎮的產品。景德鎮地區,唐宋以來就是生產陶瓷的重要基地。宋時在這里已經燒制出精美的薄胎青白瓷,為後來的元青花發展打下了基礎。這里的陶瓷業所以能夠快速發展,是因為當地產的優質瓷土和豐富的燃料資源,又地處群山環抱的山區,戰爭頻繁的年代,這里也相對安全,昌江水又正好在這里通過,水路交通極為方便,所以元政府看中了這塊寶地。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這里就建立了管理機構——浮梁瓷局,之後又在景德鎮珠山建立了御窯場,這已為近年在其窯址發掘出土的大量器物所證實。⑥管理機構和御窯場的建立,對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和推動有著十分重要作用,而且在政策上還可世襲,在這種政策的感召下,各地制瓷工匠不斷從各地向景德鎮聚攏⑦,這對景德鎮的陶瓷業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十分有利。所以到了元代,原來宋時各地發展起來的大窯場逐漸走向衰退,而景德鎮卻成為全國制瓷中心。故元青花在宋青花基礎上利用本省吉州窯釉下彩工藝和進口的鈷顏料,很快研製成功,並在元代中後期燒制出精美成熟的青花瓷器。這種元青花在故宮博物院瓷器大庫中並無發現,據原首都博物館館長馬希桂先生近年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考察時亦未發現戰爭年代國民黨帶至台灣的官窯瓷器中有元代青花瓷。這些元青花到底弄到哪裡去了呢,經許多專家學者多年研究,一致認為元政府通過對外貿易,將元青花輸往海外,特別是中東地區較多。⑧據《島夷志略》記載和考古材料表明,元青花通過對外貿易有一些也銷往菲律賓、馬來西亞、孟加拉、印度、伊朗和日本等地區,同時也和當時蒙古民族崇白習尚盛行有關。《輟耕錄》稱「元代國俗尚白,以白為吉」等,所以當時宮廷不收藏青花是可以理解的。據筆者所知,目前在歐美和一些亞非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收藏有中國元青花瓷器,大約200件左右。土耳其和伊朗是收藏中國元青花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土耳其薩萊博物館就藏有80件,伊朗考古博物館藏有37件,都是以進口鈷顏料繪畫的大型精美青花瓷器,如各種梅瓶、大盤和缽之類。1973年筆者在日本考察時,發現日各博物館和個人也收藏有各種大小不同的元青花數十件。1949年建國後各地考古部門,在配合國家基本建設施工中也陸續有些出土,如河北保定、定興;江西上饒、九江、景德鎮、潘陽、高安、波陽、豐城和萍鄉;江蘇句容、南京;浙江杭州;湖南常德;四川雅安和劍川;內蒙林西縣、包頭、黑城和赤峰;新疆霍城;安徽青陽和北京地區均有出土,共100餘件。其中以江西出土最多,達40餘件,幾乎佔全國出土的近一半⑨,這些青花當前都收藏在全國各地博物館里。現選擇幾件具有代表性的元青花介紹如下:

(一)青花釉里紅鏤雕大蓋罐,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高42.3cm,口徑15.2cm,底徑18.5cm,白胎,釉色光潤,體形飽滿,製作精工,蓋麵塑一獅鈕,鈕下圍以蓮瓣紋和回紋,器肩四面飾如意雲頭紋,雲頭紋之間為四季花卉,花朵著紅色,葉染藍色,紅藍相映生暉,釉面中閃青,青花紅藍兩色燒成要求不一致,共燒於一體難度很大,因此,它代表了元青花的最高水平。此種器物共出土兩件,此器藏於故宮,另一件藏在河北省博物館。據筆者所知同樣器物還有兩件,分別收藏於英國和南韓。?
(二)青花鳳紋扁壺,1974年北京舊鼓樓大街轎口元大都遺址出土,高18?7cm,口徑4cm。器呈扁圓形,小口,矮圈足,昂起的鳳頭作壺嘴,柄上卷作鳳尾,以藍色繪出全身,把壺的頭尾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這種造型是由晉唐以來的天雞壺發展而來,景德鎮五代及宋就有天雞壺的製作,而元代的陶工卻巧妙的繼承了這一傳統技法,突出了青花對鳳的形象彩繪裝飾,顯得更加生動美觀。同時它還吸收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馬蹬壺的扁體造型,這顯然與使用者的愛好有關,此器屬國家一級珍品,國內僅此一件,由於造型美觀,在舊貨市場上常能看到仿製品。(見《文物》1972年8期)
(三)青花人物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1950年江蘇江寧將軍山明墓出土,高44?1cm,小口卷唇,豐肩下斂,平底,上下飾紋五層,第一層畫仰蓮雜寶紋,第二層繪纏枝花,第三層為主題紋。蕭何催馬加鞭在月下緊追不舍,當韓信至江邊正在躊躇時,附近江邊正有一漁翁駕一小舟過來,顯得畫面更加生動逼真(見馬希桂先生《中國青花瓷》一書)。
?
(四)青花折沿大盤,1956年湖南常德元墓出土,口徑45cm,圓口,圈足,胎質潔白,釉色光潤,器外飾纏枝花,器內畫海水波濤紋、纏枝牡丹和雙魚荷蓮紋,兩條游魚在荷蓮中搖頭擺尾,不停的穿游,顯得十分生動逼真。此盤屬湖南省博物館重要藏品,(圖一,見題圖)這種青花大盤,國內收藏極少,國外收藏有上百件。其用途,正如明馬歡所著《瀛洲勝覽》所講「國人……用盤滿盛其飯,澆酥油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宴會時皆以大盤盛姜黃色而富於香味之飯餚,置於敷之地上席中,……以手撮而食之」。這種大盤主要是為中東有關伊斯蘭教國家所需而燒制的。?
(五)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高63.6cm,洗口,長徑,雙耳,全器上下共分飾紋七層,第一層繪纏枝花,第二層畫蕉葉紋,第三層為飛鳳紋,第四層畫折枝菊花,第五層為雲龍紋,第六層繪海水波浪紋,第七層畫折枝花,第八層飾變形蓮瓣紋,瓶頸部直書「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撫教里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全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師打供」。共64字(見陳文平《中國古陶瓷鑒賞》)。是當前極為少見的帶紀年銘款的元代青花器。20世紀20年代前元代青花尚不為人所知,自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從英國達維特基金會發現這件至正瓶公布於世後,才開始引起對元青花的注意,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波普博士又拿它作為標准器,凡此風格的青花都定它至正型,並著書發表,從而把人們進一步引入研究元青花的高潮。?
三、從鼎盛到衰退時期的?明、清青花瓷器
所謂鼎盛時期,也不完全是直線向上,而是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隨著國家政治、經濟形勢和鈷顏料來源的變化而受到影響,青花質量時好時壞,呈波浪式發展,顯得很不平衡。如明前期時的永樂、宣德青花,是青花的黃金時代,質量最高。到了明晚期,因戰爭不斷,社會動盪,國力衰竭,使景德鎮的官窯陶瓷業幾乎處於停頓狀態,產品質量急劇下降。但進入清康熙朝之後,景德鎮青花瓷的燒制,又出現了新的振興,產品質量空前提高,而一躍成為整個清代之冠。在官窯帶動下,民窯青花亦十分興盛,康熙之後,由於官府對各種顏色釉和彩瓷的偏愛,青花已不再是主流,而產品質量越來越差,特別是到了清代晚期,外敵入侵,國內動亂,青花瓷的質量每況愈下。
?
1?色調不同的明代青花瓷器
明洪武統一中國後,非常重視景德鎮的陶瓷業,從《景德鎮陶錄》和近年出版的《江西陶瓷史》都載洪武二年在景德鎮珠山建御窯場。近年通過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在珠山御窯場的考古發掘資料又進一步得到證實,但由於洪武處於明代初年,所燒青花均不帶款識,傳世的又很少,器物造型和圖紋裝飾仍保留有元代遺風,給鑒別帶來困難。自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將御窯場出土的大量青花標本復原向外界公布以後,特別是近年他們又在北京炎黃藝術博物館展出24件各種類形的洪武青花,從其風格看,雖還沒有完全擺脫元的影響,但已初步具備了明初的風格,許多器物燒制的已很精美。從出土材料考證,這些青花瓷主要燒制於洪武十年以後,⑩永樂、宣德青花是明代官窯瓷器的主流,以專用的麻倉土(亦稱御土)經陶洗後治胎,胎質潔白細膩,胎體工整美觀,大型器物介面部位,看不出有明顯接痕。青花著色採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也有人稱它為蘇泥勃青)對各種花卉的枝幹、梗莖的畫法,不是一筆平抹而成,而是用細小的毛筆尖醮料點畫,有深、有淺,顯現出濃淡不同的觸痕,燒出後色澤青翠濃艷,濃處呈現出黑色結晶斑點和自然暈散現象,並閃有銀色錫光,用手摸之,有凹凸不平之感,這是色料在高溫下深入胎骨所致。這件永樂青花梅瓶就是採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的典型器物(圖二)。青花釉汁瑩潤肥厚,光亮平滑。所燒各種瓶、罐、盤、碗等,都非常工整精美,在燒制工藝上已達到登峰造極地步,是青花的黃金時代。明萬曆王世懋所著《窺天外乘》稱,「我朝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鬃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即指出永、宣青花之高貴。永、宣青花不同之處,①宣德青花除用「蘇麻離青」外,也用純國產青料著色,青花顏色青淡泛灰,同時還用進口料和國產料按比例合用,青花顏色與單用進口料基本相同,區別不大,②永樂青花圖紋不見人物,而宣德青花常有人物出現,③永樂青花款少,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青花款多,分楷、篆兩種寫法,有四字款,也有六字款,四字款寫「宣德年制」,六字款寫「大明宣德年制」書寫部位沒有一定限制,有的寫在器底,有的寫在口沿,有的寫在器肩,有的寫在器腰,有的寫在壺嘴,總之寫在哪裡的都有,有宣德款識器滿身之說。④永樂器物種類少於宣德,但它獨創的雞心碗,因底心突出呈尖狀如雞心而得名,而宣德不見,宣德青花釉面顯有鬃眼(也稱桔皮紋)並首創青花五彩,各有千秋而不同,但比較起來,宣德青花名氣更大。?

成化青花,早期器物造型、圖紋和所用青料基本與宣德相同,中期以後器物造型有較大變化,形成一種新的格調,由永、宣時的大瓶、大罐等逐漸變得玲瓏秀巧,體輕胎薄,很少見有大器,青花著色採用國產上等青料「平等青」(亦稱陂塘青)由於這種鈷青料含鐵成分少,而青花顏色變得青淡素雅。圖紋的畫法,採用工筆勾染之法,以纖細的線條畫出不同色調層次的效果,從而更加接近水墨畫的特色。正如《飲流齋說瓷》稱,「成化五彩、青花均極工整,青花藍色透入釉骨,畫筆老橫,康熙猶當卻步也」。由此可見成化青花雖不及永、宣青花但也有他的勝人之處。成化之後的弘治青花大體保持了成化青花的傳統,沒有什麼創新,有「弘治在位18年不問窯器之說」。正德青花雖然使用的也是國產青料,但由胎土陶洗的不細,工藝粗糙,從效果講,遠不如成化青花。但正德後期青花改用進口的回青料,青花顯色青翠泛藍,釉色光亮,在效果上有很大改觀。嘉靖、萬曆已處於明中後期,由於政治、經濟逐漸衰退,對景德鎮的陶瓷業,必定產生一定影響,質量逐漸下降,特別是大型器物,顯得粗糙,器型不夠規整,瓶、罐腹部有明顯接痕,器底多有火石紅斑。大形器物雖不如以前,但小形器物在工藝上仍很講究,質地細密,胎體輕薄,尤其是萬曆青花五彩,不但產量大,而且質量精,各種器形明顯增多,特別是青花蒜頭瓶、蓮瓣式青花盤、筆架等燒製得更加精美別致。嘉靖時因受道教影響,圖案紋飾多以八卦、八仙、八寶、梵文比較流行。萬曆朝仍以龍鳳紋、嬰戲、纏枝蓮花、人物故事和魚蟲等為多。青花著色主要以進口的回青料加國產青料合用。《江西大志》稱,回青純則散而不收,石青多則色沉而不亮,每兩加石青一錢,謂之上青;四六加謂之中青;十分之一謂之混水,……中青以用設色則筆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青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則黑。」青花顏色濃艷泛紫,釉色明澈青亮,人們把回青也稱它為青金藍B12,它既不同於永、宣,也不同於成化,而形成明中後期青花特有的色調。史書記載,萬曆二十四年回青料枯竭,改用國產浙江青料,青花顏色青淡泛灰,顯得不如以前。
?
明代民窯青花也很興盛,在官窯帶動下,得到空前發展。《景德鎮陶錄》稱:「景德鎮屬浮梁之興西鄉,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稱昌南鎮」,又稱:「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許,煙火逾十萬家陶戶。」可見當時景德鎮的陶瓷業是多麼興盛。明代燒制青花瓷的民窯最盛時可達900座(胡雁溪《民窯青花大觀》)。除景德鎮外,還有江西樂平、贛縣;湖南益陽;廣東?NB036?陽、饒平和高坡;四川會理;浙江江山;雲南玉溪、建水和祿豐。福建德化是我國第二瓷都,以燒制白瓷而著名,享譽國內外。明中期以後大量燒制外銷瓷,解放後,在全縣15個鄉,41個村發現有燒制青花的窯址130餘處。德化以外,還在永安、安溪、南安、平和、華安、南靖、漳浦、長泰、詔安、龍岩、章平等廣大地區也都發現有燒制青花的窯址。其中安溪一縣就發現有青花窯址110多處。所燒器物以盤碗居多,也燒制瓶、罐之類,器物造型大體相同,燒制工藝較粗。從花紋裝飾看,很多地方與景德鎮青花相同,燒制初期很可能有景德鎮來技術人員指導。正如明嘉靖《安溪縣志》講「安溪瓷業皆為外縣人氏作業」。這里可能是景德鎮青花的延枝。明代中期閩南地區瓷業的突然興起,可能與漳州月港的興起有直接關系。當時泉州港逐漸走向衰退,而月港卻迅猛發展起來,每年出入月港的大型商船200多艘,把大量的中國瓷器輸往海外。明代以後,隨著對外貿易不景氣,大部瓷窯停燒。明代晚期的天啟、崇禎朝由於官府腐敗戰爭不斷,景德鎮的官窯燒造幾乎陷於停頓,產品質量明顯下降,上等青花已很少見到。
?
2?清代青花瓷器

清順治初時的景德鎮官窯主要處於恢復維持,直到順治十一年(1654年)才正式恢復生產,採取「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的辦法。此時所燒的大龍缸和欄板多不成功,到了康熙朝景德鎮的御窯場才得到復甦和發展。康熙在位61年,早期青花胎釉風格仍保留有明代遺風。中期以後,是康熙青花的成熟時期,由於胎土陶洗的精細,胎質潔白細膩,器物造型規整精緻多樣,以上等浙江鈷料著色,採用中國水墨畫的塗染技法,在器物的不同部位繪畫,無論是畫遠山近水,還是畫人物建築,都能在畫面上反映出它的不同層次和各種景物的陰陽面來,甚至在一個畫面上可顯現出六七個層次,實屬歷代所罕見。這種以濃淡不同的手法所造成的效果,使人可以在一件器物上得到不同的感受。這件藏於首都博物館的康熙青花山水瓶上的畫面,正好說明這種情況。康熙青花不論官窯還是民窯,在燒制工藝上都很講究,青花顏色青翠明快,釉色光潤亮麗,微微泛青,深受人們喜愛。康熙晚期青花色調變得淺淡,常出現有不穩定現象。這種情況直至雍正朝。雍正中期以後的青花層次逐漸變少,最多2-4層。雍正仿宣德「蘇麻離青」青花,青花上的暈散現象和黑色斑點,是以用國產青料人工所為,沒有宣德青花那種凹凸不平之感覺。由於胎料中含鐵成分少,而器底也不見有火石紅斑點。乾隆朝由於社會安定,國力增強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當時政府又薈萃了一代制瓷名師高手,使景德鎮的陶瓷業得到了空前發展,達到歷史高峰。器物造型製作精美,色彩繽紛,圖案裝飾追求新穎,華縟多姿,令人感到新奇。除傳統的青花繼續燒制外,大量的各種顏色釉新品種不斷出現,如青釉、青白釉、粉青釉、黃釉、紅釉、藍釉、霽藍釉、爐鈞釉、孔雀綠釉、茶葉末釉,此外,還有仿官窯、仿汝窯、仿哥窯、仿木紋、仿柳條紋、仿漆剔紅、仿象牙色、仿玉器、仿竹器,如此等等,無所不仿。由於色彩上的百花斗艷,而青花已不是主流,所燒青花雖然仍很精緻,但青花上的層次還不如雍正,最多1—3層,這件乾隆青花纏枝花雙耳瓶就屬這種情況(圖三),所仿製的明宣德」蘇麻離青」青花,其效果大體與雍正相同,但又差於雍正。總之雍正、乾隆兩朝青花沒有新的突破,正如《陶雅》上卷所言「雍正、乾隆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熙,然則青花一類,康熙不及明青花之濃艷者,亦可獨步本朝矣」。乾隆以後直至清末,由於政治腐敗,戰爭不斷,財力逐漸衰竭,景德鎮的制瓷業也越加不景氣。雖然嘉慶、道光時開始流行一種堆粉青花,這種青花工藝特點與傳統青花不同,是先在胎體上用白粉畫出圖紋輪廓,再於白粉上用鈷料畫出圖紋的全部,上罩一層豆青色釉,入窯高溫一次燒成。使釉下青花與釉上的豆青色對比,顯得格外醒目,有較好的立體感。這種青花雖然在釉色上與其它青花不同,但由於燒制工藝上粗糙而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從此,有清一代的青花再也沒有新的振作。

綜上所述,中國青花從唐宋創燒至元代景德鎮御窯場燒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唐、元青花所用鈷料經理化測試表明都來源於波斯。明永樂、宣德兩朝採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燒出的青花瓷器,濃艷亮麗,成為中國青花的代表,把青花瓷的燒制推向頂峰。成化青花,胎體輕薄剔透,顏色青淡素雅,深受人們喜愛,是運用國產青料最為成功的典範,在永、宣以後最具代表性。嘉靖、萬曆採用回青料燒制出的青花,藍中泛紫,別具一格,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特點。清代康熙青花用上等國產浙料,採用中國水墨畫的塗染技法,在一件器物的畫面上可反映出景物遠近和它的陰面和陽面等多層次效果,把青花的燒制水平再一次推向高潮。乾隆以後直至清朝滅亡,再也沒有新的起色。?

⑶ 碗底有棵梅花注水後開花是什麼碗

有電子顯示屏的碗

⑷ 碗里畫了梅花是古碗嗎

畫個梅花就是古碗的話,那些做碗的豈不是早就富得流油了。

⑸ 我有一個古代瓷碗碗壁半透明梅花碗底是一條五爪青龍,不知道有沒有價值,迫切希望各位指教

並沒什麼用,這碗姑且不說是不是古董,就憑那品像也不值錢了,那麼大兩條裂痕。再說古代一般人是不允許使用帶龍的物品的,那可是大罪

⑹ 宋代鈞窯梅花碗

這樣看不出來,

⑺ 這個玉碗里外都有梅花的紋理,碗的底部刻有乾隆年制的字,請問那位大神能幫我解惑一下有收藏價值嗎

按照你的描述應該是最常見的乾隆年制漢白玉碗的形象,那麼基本可以肯定是假貨,材質為樹脂,做工很粗糙,成本大約10塊錢,看看是否是我上傳的這種

⑻ 這個是筆洗嗎是什麼年代的

筆洗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屬於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回房用具,是用來盛水洗筆的答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緻精美而廣受青睞,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屬於名貴材質。各種筆洗中,最常見的是瓷筆洗。
筆洗的形制以缽盂為其基本形,其他的還有長方洗、玉環洗等。筆洗的材質以陶瓷最為常見,有官、哥元洗,葵花洗,罄口圓肚洗,四卷荷葉洗,卷口簾段洗,縫環洗等。其中以粉青紋片朗者為貴,如,龍泉雙魚洗,菊花瓣洗、百折洗、定窯三箍元洗、梅花洗、絛環洗、方池洗耳恭聽、柳斗元洗、圓口儀棱洗等。今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哥窯海棠式洗、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樞府釉印花洗都是國寶級的稀世珍品。此外,還有中間用作筆洗,邊盤用作筆掭的。可見,筆洗的形制各異,或素或花,工巧擬古,雖在文房用具中不佔有主導地位,但集一套不同性質的筆洗於書案前也蔚為奇觀。

⑼ 畫梅花,該准備哪些毛筆,哪些顏料高手們

1. 筆——一支彈性較好的大號石獾毛筆(畫枝幹)、一隻圓頭的水粉筆(點花用)。
2. 墨——一般內用瓶裝的一容德閣。當然,不怕麻煩的人用墨錠研磨更好,墨質應該更細潤、層次更清晰。
3. 生宣紙——常用的生宣紙有:凈皮、料半、棉連、灑金、虎皮。我比較喜歡用凈皮、灑金、虎皮宣。
4. 顏料——畫寫意梅花常用顏色:鈦白、曙紅、胭脂、花青、三綠、石青、赭石、硃砂、翡翠綠等
5. 調色盤——三個稍微大點的白色盤子、兩個白色小碟子即可。
6. 筆洗——洗筆用的器皿,一般是精美的書畫專用筆洗,沒有可用湯盆或大碗代替,兩個。
7. 毛氈——墊在宣紙下,吸水用。可保持紙上的墨色不滲漏。文具店或書畫市場有賣。
8. 此外,還有鎮紙、筆簾、筆筒、筆架、筆掛、書畫專用印泥等等,可根據自己的條件選用。

熱點內容
傻明蘭花豆 發布:2025-08-18 21:44:16 瀏覽:851
好一朵蘭花作文 發布:2025-08-18 21:35:30 瀏覽:478
q七夕節是 發布:2025-08-18 21:33:55 瀏覽:650
喜半陰花卉 發布:2025-08-18 21:27:17 瀏覽:559
情人節小三大戰 發布:2025-08-18 21:07:29 瀏覽:781
盆栽山楂樹圖 發布:2025-08-18 20:43:09 瀏覽:424
菜市場賣綠植 發布:2025-08-18 20:42:50 瀏覽:696
娛樂百分百白色情人節特別企劃唐禹哲 發布:2025-08-18 20:34:42 瀏覽:472
小盆栽朋友圈 發布:2025-08-18 20:33:11 瀏覽:848
水草種蘭花 發布:2025-08-18 20:30:53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