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光梅花
A. 徐枯石的生平簡介
1927年在北平弘達學院讀高中,193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華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中央美術學院前身)。教授是齊白石、徐悲鴻、李苦禪、王雪濤、王夢白、顏伯龍、王青芳、張牧野、侯子步等人。在三年的學習期間,深得齊白石、李苦禪大師的青睞,並為其更名為:徐枯石。畢業後留校任助教、講師。
1937年「七七事變」後回山東開始抗日救國工作。曾任魯中公學、泰南中學、幹部學校教師,從事統戰與教育宣傳工作。解放後,被調往濟南成通紗廠(國棉四廠)從事職工業余教育工作。期間在濟南與於希寧等人創立了山東國畫研究會,推動了山東書畫事業的發展。六十年代被打成右派回到原籍新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予以平反,被山東省委統戰部安排到泰安定居。任泰安市政協、泰安市老年活動中心文聯美術家協會特邀顧問,泰山書畫院藝術顧問等職。
當國畫家戴林教授就任於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國徽設計的參與者張仃大師紅遍海內外時,那位曾在三十年代畢業後執教於北平北華美專的老同學徐枯石卻默默無聞,或許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生軌跡。相信每個人對社會所做的貢獻,歷史終究會還以公正,徐老對繪畫藝術的貢獻——「八十變法」,必定會對後來的美術愛好者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縱觀枯石先生的作品,內容充滿了清新脫俗,寧靜淡雅,他筆下的草木花鳥雅俗共賞。其「雅」,表現在透過畫面我們可以看到更深層次的內涵,那就是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態度,充滿了人生的樂觀、豁達,折射出健康、向上的力量,賦予人們一種不屈的意識,堅強的意志。其「俗」,表現在更接近於生活,更貼近於實際,業內業外人士見其作品,都十分喜愛,似乎是原生態再現,枯石先生的作品,最忠實的尊重了自然,順從了自然,他作品中的菊花、竹葉、藤蘿、梅花、荷葉、松樹、雁來紅、牽牛花、牡丹等栩栩如生,難怪他北華美專的老師張丕振(師承齊白石、於非閣、吳鏡汀等)曾在一幅合作圖中這樣寫道:「枯石仁弟畫荷苗甚佳余補蟹,西河村人」;他作品中的喜鵲、八哥、鴨子、麻雀、燕子、鶴、鷹、鵝、雞等,特別是雛雞,更是形象逼真,凡見其作品者,無不為之動容,倍愛有加,特別是孩童,擁有此作,以為自豪。在毛斌、李慶訓主編,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徐枯石花鳥畫集》中,孫菊生、宗惟成、魏啟後、吳休、楊象憲、王培東、郭志光、傅家寶、張志中、霍春陽、何應輝、戴順智、劉藝、鄧遠坡、張志民、賈光健、尹滄海等名家名師都給予了枯石先生的作品高度評價,《美術報》的副總編、浙江省美協副秘書長、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畫院特聘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平先生更是對徐枯石先生的作品給出了客觀、真實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