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刀實戰
❶ 中國各類冷兵器優劣性
長兵器適合馬戰,短兵器適合步戰,狹窄地區如小巷房屋等適合短兵。開闊地帶如平原草原適合長兵器。
馬戰適合長兵器,一寸長一寸強,近身肉搏適合短兵器,一寸短一寸險。
平時打仗幾乎都是長兵器,只有在近身肉搏百匯用短兵。符合人體力學。
每一種兵器都有它的優勢劣勢。
戈是中華特有的兵器,就像一把長柄鐮刀,盛行於漢代以前,沒有馬鐙時代不用雙手馬上根本坐不穩,一般騎兵戰斗都坐在戰車,你會發現戈其實根本不太方便使用,可是一旦配上戰車就能在戰場上收割生命,簡直就是死神的鐮刀,堪稱古代坦克般的存在,後來馬鐙這種改變世界的利器發明後,戈慢慢被淘汰了。
南北朝盛行鐵甲重騎兵,盔甲鍛造已經有一定的規模,戰爭就是殺人,如果無法破開盔甲當然殺不了人,所以這時候主要兵器以破甲為主,如槊錘鞭鐧等,其中以槊為代表,槊應該屬於槍的一種,槊和槍的區別就是無論是鋒刃還是桿身都比一般槍都要長,就像一把劍插到加長的槍桿上,其主要作用就是破甲,破甲幾乎是槊誕生的理由。
槊是重兵器,古代很多猛將都是用槊的,程咬金秦叔寶尉遲恭正史里都是用槊的,宋代後騎兵少,加上槊的製造成本較高,這種騎兵殺器慢慢減少最後淘汰了。
劍其實作為一種禮器,其實不太適合戰斗,佩劍的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一般都是配刀兵才是真正的殺器。
攻城武器
自春秋時期以後,攻城器械的功能可以大致地分為四種:進攻准備;掩護士兵;破壞防守設施;強行登城。
從部落社會野蠻人的小打小鬧,到現代文明動輒百萬千萬的全球大戰,可以說,戰爭一直在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即便將來,戰爭也是資源、信念、意志與智謀的對抗。
中國古代8大攻城武器
.巢車
巢車又名樓車,主要作為古代攻城的戰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 (滑車),用繩索系一小板屋於轆轤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開有12個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矢石破壞。屋內可容納兩人,通過轆轤車升高數丈,攻城時可觀察城內敵兵情況。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時,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親自登上巢車察看敵情。23年王莽軍圍攻昆陽時,造高10餘丈的大型巢車,用來觀察城內守軍動態,稱為雲車。
宋代又出現一種將望樓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樓車」。這種車以堅木為竿,高8丈,頂端置板層,方闊5尺,內容納一入執白旗瞭望敵人動靜,用簡單的旗語同下面的將士通報敵情。將旗捲起表示無敵人,開旗則敵人來;旗竿平伸則敵人近,旗竿垂直則敵到;敵人退卻將旗竿慢慢舉起,敵人已退走又將旗捲起。望樓車,車底有輪可來回推動;豎桿上有腳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豎桿旁用粗繩索斜拉固定;望樓本身下裝轉軸,可四面旋轉觀察。這種望樓車比巢車高大,觀察視野開闊。後來隨著觀察器材的不斷改進,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觀察敵情。
二.木幔
木幔,是古代一種裝有木板作掩護的攻城車。是古人在攻城在對付守城方類似箭石等投擲物時想出的辦法,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用草、布、木、皮等各種材料造出一大塊東西,挑起懸掛在城牆外,就能對拋射物進行緩沖。它們被稱為「籍幕」、「布幔」、「木幔」、「籬笆」、「皮簾」等。《宋書·武帝紀上》:「 張綱 治攻具成,設諸奇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通典·兵十三》:「以板為幔,立桔槔於四輪車上,懸幔逼城堞間,使趫捷者蟻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謂之木幔。」
三.轒轀車
轒轀(fényūn)車,古代攻城武器名。為四輪無底木車,上蒙牛皮抵禦城上箭矢,人在車中推車前行,可掩護士卒抵近城牆進行攻擊,但無法直接破壞城牆。一車可藏十人左右。據《武經總要》記載:轀轒車,下虛上蓋,如斧刃(其車梯盤勿施桄板,中可容人著地推車),載以四車輪,其蓋以獨繩為脊,以生牛皮革蒙之。中可蔽十人,墳隍推之,直抵城下攻厥。
在南北朝的時候經過侯景的改良成「尖頭木驢」,據《太平御覽》、《梁書》及《通典》,因《通典·兵典》的詳細記載:梁將侯景反,兵逼建業,皆危懼。梁將羊侃為守城督,因偽稱得外射書,雲「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賊為尖頭木驢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鐵鏃,以油灌之,擲驢上,焚之俄盡。
為增加行車的安定性,該器具路輪又增加成為六個,車長為一丈五尺(4.7 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武備志.軍資乘攻二》記載:古時攻城戰車。六輪,上橫大木為脊,長一丈五尺,高八尺,上尖下方,外蒙以生牛皮,內載十人;推逼城下,以攻城作地道。
四.撞車
撞車,是中國古代量破壞城牆或城門的主要兵器,靠沖撞的力量破壞城池的防禦措施。《三才圖會·器用五·撞車圖說》記載:「撞車:上設撞木,以鐵葉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飛梯臨城,則撞之。」
五.臨沖
臨沖,又稱臨沖呂公車或呂公車,相傳此車便是由姜太公發明的,因其受封於呂地,所以尊稱為呂公。而實際上,臨沖呂公車最早成型應該追溯到宋代,明代才有較多應用。
臨沖呂公車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車。車高數丈,長數十丈,車內分上下五層,每層有梯子可供上下,車中可載幾百名武士,配有機弩毒矢,槍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壞城牆設施的器械。進攻時眾人將車推到城腳,車頂可與城牆齊,兵士們通過天橋沖到城上與敵人拼殺,車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壞城牆。這種龐然大物似的兵車在戰斗中並不常見,它形體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難發揮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現,往往對守城兵士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亂其陣腳。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備成都,平息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的叛亂。當時,叛軍將成都團團圍住,晝夜攻打,用鉤梯爬城,在城外壘土山,設工事,居高臨下,用強弩射城上守兵。守軍用火炮、火箭反擊,雙方相持不下。這天城外忽然喊聲大起,守軍發現遠處一個龐然大物似的戰車用許多牛拉著,向城邊接近,車頂上一人披發仗劍,裝神弄鬼,車中數百名武士,張強弩待發,車兩翼有雲樓,可俯瞰城中。戰車驅近時,霎時毒矢俱下,城上守兵驚慌失措。朱燮元見狀沉著若定,告訴官兵這就是呂公車。立即命令架設巨型石炮,以千鈞石彈轟擊車體,又用大炮擊牛,牛回身奔跑,呂公車頓時亂了陣腳,自顧不暇。
六.雲梯
雲梯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攻城器具,是古人用於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它並不是很多影視作品中最常見到的那種,長得像一個竹梯的東西。這種器具有的種類其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配備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設備。 雲梯的發明者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魯國能工巧匠公輸盤(魯班),其時楚惠王為了達到稱雄目的,命令公輸盤製造了歷史上的第一架雲梯。《淮南子·兵略訓》許慎注曰「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說明雲梯另外一個用途可以登高望遠偵探敵情。
戰國時期的雲梯,從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鑒所示圖案判斷 ,系由3部分構成: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於城牆壁上;梯頂端裝有鉤狀物,用以鉤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唐朝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很大改進: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在底盤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設一具活動的上城梯(副梯),其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可以沿著城牆壁面上下滑動,謂之飛雲梯;雲梯的底部則「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而活動的上城梯的設計,則大大降低了雲梯在接敵前的高度。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設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同時又保證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與城緣接近,免遭守軍破壞。宋朝的雲梯結構有了更大的改進,採用了中間以轉軸聯接的折疊式結構,並在梯底部增添了防護設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有飛梯、竹飛梯、躡頭飛梯等。這些改進,使登城接敵運動簡便迅速。明朝以後,由於火器的迅速發展,這種笨重的木製雲梯也逐漸被廢棄,推出歷史的戰爭舞台。
七.壕橋
壕橋又稱為「飛江」或「飛橋」,是古人為了通過城外的壕溝或護城河等障礙,作為攻城軍機動性的便橋。我國自戰國時代便有使用壕橋的紀錄,根據《六韜·虎韜·軍用》的紀錄中有:「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4.7公尺),長二丈(6.26公尺)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由此可知宋代之前我國在壕橋的發展方面已極為成熟,不但應用了銷軸、轆轤等機械裝置,其橋寬達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寬達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隊通過。
《武經總要》記載,宋時壕橋已普遍裝上輪子,做成車型,以便推徙。所載的宋代壕橋類器材總共有五種,壕橋的寬度是視城壕或護城河的寬度而定,這些壕橋多半是在圍城時攻方觀測後就地取材製作的。為了運輸的方便,壕橋的橋座下有兩個大輪子,以便攻城軍可以出其不意的部署壕橋,使部隊迅速通過橋面,進行攻堅作業。為了確保橋面的安定性,壕橋的前端有兩個用來固定的小輪,當小輪陷入對岸的土壤中,就可以使橋更為穩定,此種特殊設計比起前代用許多繩子固定的方法,顯然較為進步。而到了唐代,護城河寬達二丈。製造壕橋不易找到巨大木材;橋過長時,使用也不便。 所以當壕溝或護城河過寬時,則利用機構較為復雜的折疊橋。
八.投石車
投石車想必大家也不會陌生,它是利用杠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如中國象棋黑方的炮寫作「炮(石包)」,就是投石車,火字偏旁的炮,古文中多指的是炮烙。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較隋唐更有進一步的發展,不僅用於攻守城,而且用於野戰。古書中的「拋石」、「飛石」指的就是投石車。
最初的投石車結構非常簡單,只是用一根巨大的杠桿,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繫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杠桿原理將石塊拋出。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李信攻楚的時候,楚軍秘密准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烏雲般砸向秦軍,二十萬秦軍全面潰敗,李信自己也兵敗自殺,可見當時投石車的威力,堪稱古代遠攻武器之王。隨著技術的發展,投石車也越來越先進,很多三國游戲中的「霹靂車」就是戰國時代投石車的改進形。
中國的投石車在宋代到達高峰,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足見對投石車的重視,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車,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可射90步,即140多米。也許《武經總要》可能是出於保密或者故意誤導敵人的目的,將發石車的射程大大縮小了,實際上根據別的古籍記載和現代科學計算模擬,這種投石車的發射距離不少於500米,這在冷兵器時代,可說是超遠程打擊了。中國是北宋-南宋時期發明的對重式投石車,金國在滅亡北宋的汴京之戰中,一夜之間架設拋石車5000餘座,在汴京長達50里的城牆外同時向心突擊,金軍發射了無數的石彈,以至於汴京郊外當時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塊!攻城時先將護城河填平,而後萬炮齊發,再輔以大量強弩,一舉擊潰守城部隊的部署,進而出動與城牆等高、可容納80人的巨型攻城車對城池展開登城戰。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時壯觀的發射場面,簡直不遜於現代戰爭規模的火力准備!
❷ 中國有哪些能實戰的傳統劍法
中國傳武,有一個算一個,能有效追溯的歷史不早於明代(附會的不算),主流傳武的雛形絕大多數只能追溯到明末清初。
造成這一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元代執行嚴格的兵器禁令,大量原漢族兵器搏擊武術被迫徒手化,誕生了中國第一批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傳武」。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明亡後大量明軍被打散進入民間,因為民間持有兵器並不容易,不同的兵器搏擊在不同的軍人手中徒手化,誕生了我們現在所知的主流傳武的前身。比如太極拳是刀牌手的功夫,推手聽勁是盾牌擠靠時的發力技巧,此外還有例如六合,八極是大槍,八卦是長刀,梅花是刺劍,地趟是弓箭/火槍等等。
盡管民間武器持有相對不易讓軍旅搏擊紛紛徒手化,但好在清代民間兵器管制寬松,除了南方土客沖突嚴重地區基本處於「完全不管」的狀態,明清冷兵器搏擊並未失傳,反而相對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沒有像歐洲一樣不少兵器技法出現過無人傳承的斷層,後人只能按照書籍畫作復原。
雖然每種傳武都是以某種兵器搏擊為藍本演化而來,但其實並不是只傳授一種兵器的搏擊技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槍,在一寸長一寸強的冷兵器時代,五米大槍就是百兵之王,明代將領俞大猷認為短兵入長槍的技法都是萬不得已之下的搏命之法,所以中國幾乎所有的傳武不管源自何種兵器搏擊,都有大槍術。廣泛的群眾基礎讓清末農民造反全部輪大桿子,起於北方的捻軍和起於南方的早期太平軍,都是以五六米大槍上陣作戰的。
清代寬松的兵器管制讓民間推崇長兵,至今中國長槍水準都是世界頂尖(哪怕中國兵擊圈玩槍的鳳毛麟角),世界上最正統的野太刀技法是中國苗刀技法(比日本都正宗),朴刀技法也是世界一流的長柄刀技法。
長兵器的推崇帶來的另一個負面作用就是單手刀劍技法不受重視。單手刀劍在戰場上屬於士兵人手一把的副武器,本來就是兵器搏擊中最不受重視的一部分。但一個兵器的發展,也要考慮歷史進程。
日本江戶武士手中帥氣的打刀在戰國時期也只是足輕們都能拎一把的鐵片,奈何德川幕府統一日本後大量戰國軍人進入民間,同時各個藩邦大名之間還有不臣之心,為了穩定國內幕府發布了長兵器禁令,武士們也只能放下竹槍薙刀蜻蜓切十文字,拎之前不屑一的腰刀了。之後近三百年的時間里,武士們只能用腰刀,大量武士們根據實際使用經驗對刀型,技法進行不斷修整,做刀也捨得下本錢,最終把一個普通的單手腰刀做成了現在的樣子。
文藝復興時的西歐誕生了不少的商業城市,這些城市往往缺乏管理混亂無序,商業利益,地盤爭奪,商會幫派之間的矛盾讓突發的死斗是常見的,可以隨時帶在身邊的防身武器就有了市場。城市中長兵器顯然無法隨時隨地伴身,這種環境讓歐洲單手無甲劍術火箭般進化,單挑神器迅捷劍及配套劍術就應運而生。
中國單手刀搏擊在整個清代沒有變化,始終採用明末軍隊雁翎刀及其技法。單手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清劍,則源自明代軍隊用於近身揮砸的短寬劍(在部分清末照片中還有出現,主要用於行刑),清朝人將其劍身收窄拉長,菱形劍格加長(類似西歐單手劍的十字造型),劍柄雲頭放大做配重(另類配重球)。晚期的清劍其實已經有西歐迅捷劍的雛形了,但劍型和劍法遠不如迅捷劍完善。電影中大殺四方的中華劍術在現實生活中是比歐洲要落後的。
總結起來的話,就是中國傳武兵器搏擊並不弱,但基於歷史發展讓中國傳武長兵搏擊優秀而單手刀劍搏擊相對遜色。畢竟不僅是人,就算是兵器的發展,也是要考慮歷史進程的。
最後加個題外話,近代殖民擴張期間,英國人為了給配劍軍官製作配套劍術,以西歐傳統劍術為藍本,運用近代力學和解剖學,對劍術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優化。分析甚至精確到某個動作某幾塊肌肉發力更有效,每個動作動作角度具體多少度為最優,等等。這讓英國人在殖民擴張期間的突發刀劍對決中幾乎戰無不勝,在非洲,西亞,中亞,印度,中國,日本,該劍術碾壓了所有當地傳統刀劍技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僅體現在國家層面,也體現在冷兵器搏擊當中。
中國傳武徒手搏擊也並非花拳秀腿,只是面對被現代科學全面加持的現代搏擊,落後了而已。
其實世界上所有的傳武,面對現代搏擊都是落後的。
❸ 求一些歷史上著名的刀劍武器
戰國時代寶刀一覽:
天下五劍
1.名物大典太光世:刃長66.1CM,刀的彎度大,外形很有氣魄。平安後期築後國刀匠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來為室町將軍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時代落入秀吉手中,後來秀吉將它賜予前田利家。
刀銘:三池光世
2.數珠丸恆次:找遍所有相關資料都是一句話「具體情況不明,傳說為日蓮上人所有」。從刀的名字上分析,「數珠丸」表示和尚用的刀就像平常掛在脖子上的念珠一樣,類似中國的戒刀。至於「恆次」就不好分析了,日本刀的名字很亂套,有正式名稱,有別號,刀工的名字,執刀者的名字,甚至不少名刀都是因為被殺者而知名。日蓮上人是日本鐮倉幕府時代最後一位宗教改革家,而且也是一位最富於戰斗精神的宗教實踐者,創有日蓮宗。
3.童子切安綱:太刀,刀身長80厘米,形狀似古刀,直刃,刀幅、刀鍔2.9厘米,刀尖1.9厘米。由伯耆國的刀匠安綱打造。源賴光用此刀斬殺大江山中名叫酒吞童子的鬼神之後,由此而得此名。這柄刀在室町的將軍家流傳,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和家忠相繼使用過,現在也作為國寶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4.三日月宗近:相傳是山城國刀工三條宗近所作的刀。沿刀紋排列有半月形模樣花紋,因此而得此名。關於此刀的其它事跡也如「數珠丸恆次」一般,相關資料皆語焉不詳。
5.鬼丸國綱:鍛冶匠國綱齋戒三年打造的名刀。相傳鐮倉幕府的第一個將軍北條時政在夢中以此刀砍下鬼首而得名「鬼丸」,成了北條家的傳家寶。北條家滅亡後,被新田義貞和足利將軍家、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當時的當權者所擁有,且被他們視為天下的名刀,明治時代被天皇收藏,流傳至今。
傳說中的靈劍
1.天業雲劍:此劍就是超級聞名的草剃劍。劍身通體白色,長二尺七、八寸,劍刃的樣子象菖蒲葉,和中國劍的類型相似,劍身很厚,劍柄的裝飾猶如魚的骨節。此劍和八尺瓊曲玉、八尺鏡並為日本三寶。傳說為須佐之男殺死八岐大蛇時,從大蛇尾巴內發現的神劍,就連日本諸神使用的十握劍都有所不如。因為八岐大蛇的頭上經常有雲覆蓋,所以這柄劍被稱做業雲劍(天是尊稱),又因為這柄劍能自己出鞘砍草,所以得到「草雉劍」的別名。據說天業雲劍有實物,但在源平合戰時,安德天皇溺水身亡,天從雲劍隨之沉入海底。
2.十握劍:相傳是日本創世神依邪那崎的配劍,據說得名的原因是劍身有十拳長。須佐之男用來斬斷八岐大蛇的就是這柄十握劍,因此十握劍又被叫做天羽羽斬。天是尊稱,羽羽是大蛇的意思,也就是說天羽羽斬就是斬斷大蛇的聖劍的意思。在《日本書記》中還有另一個稱呼是天蠅斫斬,起因是蒼蠅飛到劍刃會被劍氣所傷的傳言。這柄劍在砍碎八岐大蛇時與天從雲劍相擊而損毀。
3.布都御魂:是建御雷神的配劍,在《古事記》中是被叫做布都御魂,或者佐土布都神,在《日本書記》中叫做師魂,《源平盛衰記》中叫做布流劍。明治時代的大宮司菅政友挖掘禁地石上神宮,確認了這把傳說靈劍的存在,此劍現在還在石上神宮作為主祭品供奉著。但是,據說在鹿島神宮還供奉著另外一柄布都御魂,是一柄很長的單刃直刀,刃的長度達到七尺四寸(224厘米,含劍柄達到270厘米)。具有區別於普通長劍的威嚴感覺,而且劍身比較細長,劍鍔也只有4.2厘米寬,劍刃前端2.8厘米。這柄劍現在被定為國寶,公開讓人們參觀
4.鬼切:源氏多田滿仲守衛天下的兩把名刀之一,原名髭切,與另一把名刀膝切配為一對。據說手持兩刀攻擊的時候一刀攻擊面門,一刀攻擊膝蓋,因而得名。後來兩把刀傳到源賴光手裡,他將其中的髭切交給渡邊綱。傳說渡邊綱用髭切在五條渡口切下鬼神茨木童子的手腕,因此髭切有了「鬼切」的稱呼,後來木曾義仲又用鬼切在戶隱山殺鬼。再後來此刀又傳到源賴朝手中,成為日本當權者才能使用的寶刀
5.蜘蛛切:原名膝切,源氏多田滿仲守衛天下的兩把名刀之一。源賴光斬殺酒吞童子以後,得了瘧疾而躺在病床上,用膝切斬殺了趁他得病而化身為妖僧法師,前來暗害他的蜘蛛精。於是斬殺蜘蛛精的膝切就又有了「蜘蛛切」這一別稱。
6.七支刀【既七星劍】:又名六叉之劍,石上神宮的重寶,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今天。在刀身的兩邊分別有三個分叉突起,造型非常特殊,刀身長65.5厘米,插入鞘中的長度是74.9厘米,刃身稍薄。作為武器來說,基本沒有實戰的效果,左右的突起完全不能發揮劍的劈砍作用,不僅如此,在劍柄上也沒有裝固定用的釘子,所以如果用這樣的劍去戰場的話,只要一甩就可能使劍身飛出去。此刀被認定為日本的國寶,也不是因為它作為刀劍的價值,而是在考古學上的價值。
7.村雨丸:又是一件游戲玩家皆知的武器,此刀拔出殺人的時候,帶著殺氣的刀鋒會有露水。斬殺人以後,從刀鋒會有水流出清洗血跡。這種情形就像是村雨清洗葉子一樣,因此被稱做村雨丸。
4.堀川國廣:刀,刃長70.6CM。著名刀匠九州日向住國廣所作,傳說是國廣作品裡的第一傑作。後為新撰組土方歲三所有。
5.葵紋越前康繼:脅差,刃長35.3CM。江戶時代著名刀匠越前康繼所作,作為御神刀供奉在尾張熱田神宮(御神刀:放在神宮中供奉神明的刀,一般不用於戰斗)。刀的兩側分別鑄有梅紋和竹紋。而之所以名為葵紋越前康繼,據說是由於是受家康賜予德川家葵紋之名,因而改銘。成刀於慶長十一年左右。
刀銘:葵紋越前康繼
6.肥前國忠吉:刀,刃長67.3CM。江戶刀匠肥前忠吉所作,後來為岡田以藏所有。
刀銘:肥前國忠吉
7.長船太刀:,刃長73.63CM。又稱名物大般若長光,名刀匠備前長船長光的作品。長船派視光忠為鼻祖,在長船一帶很興盛,南北朝、室町時代最為繁榮。此刀在室町時代即價值六百貫,因為大般若經剛好六百卷,故取名大般若長光。本為室町末期將軍足利義輝所有,後來經由三好長慶、織田信長而到了德川家康手中。長筱合戰後,家康將之賜予奧平信昌。
刀銘:長船
8.備前長船長光:野太刀,又稱物干焯,刃長三尺二寸(約98.45CM),刀柄奇長,名刀匠備前長船長光鍛造,為劍豪佐佐木小次郎所有。因刀整體太長(三尺九寸),所以無法挎在腰間,所以只好背負在肩上。此刀作為一對一戰斗的劍客使用來說,則是十分少見的特例。
刀銘:備前長光
9.備前長船兼光:太刀,其長度超過三尺,豪華壯麗。是由備前長船派的刀匠兼光打造的。
刀銘:備前兼光
10.長船小太刀:小太刀,是備前長船派打造出的短刀。
刀銘:長船
11.影秀:太刀,是伊達政宗所喜歡用的刀。在朝鮮壬辰戰爭中將對方武將甚至連馬鞍子都被其以此刀砍下,因此也稱其『斬鞍』。他奶奶的死,此刀與我天朝有深仇大恨!
刀銘:影秀
12.雷切:刀,名將立花道雪的配刀。道雪被稱為雷的化身,因此他愛用的寶刀也被稱為雷切。傳說道立花雪曾用其斬殺雷神。
刀銘:雷切
13.國光:短刀,刀身筆直而沒有彎度,是由刀匠新藤五國光打造的,國光是做短刀的高手。織田信長手下的大將蒲生氏鄉蒲生氏鄉喜用此刀。
刀銘:國光
14.紅雪左文字:短刀,相模國刀匠左文字所作,僅有一點彎度,裝飾華麗。是猴關白豐臣秀吉的愛刀。
刀銘:紅雪左文字
15.小龍景光:太刀,備前刀工景光所作。南北朝時期武將楠正茂的佩刀,因為劍身上有細小的龍形浮雕,因此得名。
刀銘:小龍景光
16.天國:太刀,平安時代起就流傳於世的名劍,平氏討伐藤原純友立功後從朝廷處拜領,是平氏家傳寶刀,以的雙刃形狀聞名,刀的彎度大,雙刃占刀的大半部分,其形狀怪異。
刀銘:天國
17.戒杖刀:野太刀,刀身筆直,備前刀匠國宗所作。上杉謙信喜用的刀,刀柄、刀鞘是以5尺長的自然原木製成,因此得名,後來成為了上杉家代代相傳的佩刀。
刀銘:(無銘)
18.貞宗:刀,是由相模國的刀匠貞宗打造的。貞宗是初代相州「正宗」岡崎五郎正宗的義子,且完全繼承了其製造風格。
刀銘:(無銘)
19.吉光骨食:太刀,由京都名刀匠栗田口吉光打造。由大友家獻至足利將軍,後來又經由松永久秀重回到大友家,但九州征伐後又被獻給豐臣秀吉。
刀銘:吉光骨食
20.壓切:刀,是織田信長所喜歡用的刀。逃到架子下的服仕茶室的小和尚,連同架子一起被織田信長用此刀給砍了,由此而得其名。
刀銘:壓切
21.真恆:太刀,由備前國的刀匠真恆打造。後來,此刀被將軍德川秀忠供奉於久能山東照宮。
刀銘:真恆
22.定利:太刀,是由山城國刀匠定利打造的,外形典雅,十分優美。
刀銘:定利
23.福岡一文字:太刀,此刀鋒刃由寬漸狹,上有波紋,略帶彎弧,由一文字派的名刀匠鐮倉一文字助真打造。以前以菊一文字聞名的有則宗。
刀銘:福岡一文字助真
24.吉岡一文字:太刀,由備前國的一文字派中的吉岡一文字派的刀匠吉房打造。
刀銘:吉岡一文字吉房
25.半太刀古脅差:總長66公分,刃長44公分,板目肌理鍛紋,互之目刃紋,外裝典雅華麗,刀姿彎弧較大,刀鞘附有魚子地鎦金花卉小柄。
刀銘:國友
26.蜻蛉切 銘槍:德川家康功臣本多忠勝所持天下三長矛之一的「蜻蛉切」,作者是村正的弟弟,因此也可以說是村正矛。據說有隻蜻蛉飛至此長矛矛頭,結果自己斬為兩半,故稱「蜻蛉切」。
27.陣太刀:看見鑲的金了沒,名將、武田信玄的陣太刀!陣太刀的目的不在殺敵,而是所謂」氣勢」,所以陣太刀的裝飾華麗。
28.姫鶴一文字:有信玄怎麼沒能上衫呢?上杉謙信の愛刀,姫鶴一文字。
29.包平:服部半藏的愛刀.外表華麗。
30.逆刃刀:
逆刃--刃長70.2CM。由名鑄劍師新井赤空打造。逆刃的刀鋒是面向自己,每一次的揮舞都是在為自己往昔的罪而懺悔,因而又被稱為「不殺之刀」。為「拔刀齋」後放下屠刀的維新志士緋村劍心所有。
31.山城大掾藤原:伊達政宗愛刀之-。
32.備前長船住景秀:伊達政宗愛刀之-,又名鞍切,因為伊達政宗在朝鮮七年戰爭中,把朝鮮大將一刀砍到馬鞍,而得名 。
33.一期一振:豐臣秀吉主力戰刀。
34.長谷部國重:信長的配刀之-。
35.藤原兼重:宮本武藏的愛刀。
❹ 少林刀術是怎樣的
在古代武林中,少林派歷來有「功夫祖庭」之譽,因此,在少林的武術中,刀術也有很多種類。少林刀術的發揚光大是隋唐之際的一件大事。當時大唐王朝李世民為統一天下,與鄭帝王世充作戰,少林武僧應邀相助,以大刀壓陣活捉王世充的侄子大將軍王仁則,逼降王世充。
李世民即位後,對曇宗、志操、惠賜、善護、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滿、豐13人大加賞賜,與此同時少林刀術也開始繁榮發達,吸取眾家之長,逐漸成為少林派的主要武功。
根據《少林寺武僧譜》記載,少林刀術在唐代就已經高超無比,如「圓靜善馬揮刀殺官軍,首級遭地血成河」,就反映了圓靜和尚的高超刀技。而當時少林寺經常受到山賊侵擾,少林刀術也是寺僧們為了健身自衛,在防盜護院和實際作戰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宋代,寺僧們開始廣泛吸收軍家兵器精華,刀術的套路有所增加,如太祖刀、大刀破槍、刀對刀、雙刀等都傳入了少林寺,被武教頭攀遇後普及到眾僧。武僧宗印、海舟答也善練刀術,特別是智瑞武尼不僅擅長彈弓和飛螟,而且也擅長雙刀,刀術獨好,有「刀王尼」之稱。
如少林金剛大刀,就是從軍旅遠古騎戰的戰車形式逐漸衍化為步站形式和功法練習的重要內容,大約形成於宋代中晚期,其刀象徵其佛門內「護法金剛」的威嚴氣勢,攝人心魄。其刀術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風格獨特,攻防兼備,實用性強。
明代,有月空和尚和小山禪師,曾先後率領武僧幫助朝廷抗擊倭寇,少林刀術在多次戰斗中屢立戰功,不但得到皇帝的嘉獎,而且也使得少林刀術聲震天下。
這一時期創立的少林卧龍刀,又被稱為「諸藝之膽」。它的主要特點;刀術別致,注重技擊,步快手疾,勁整勢猛,身械合一。演練起來講究大劈大砍,跳躍輕靈,翻騰旋轉,出奇制勝,同時節奏鮮明,顯示了「出刀如猛虎」的雄健剽悍之刀術風格。
少林的刀術主要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朴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卧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少林的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少林武僧的競賽刀包括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朴刀、雪片刀、提爐大刀。
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如少林梅花刀,是少林寺較早的傳統器械之一,梅花刀短小精悍,結構嚴密,刀術多變,動作朴實大力,簡單易練。刀術以劈為主,配以纏頭裹腦,演練起來,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似梅花紛飛而名。
《少林梅花刀譜》記載:
少林梅花刀可誇,亮勢望月外五花;甩刀纏頭藏刀熱;白鶴亮翅撩劈扎;平分截腰推磨刀;交刀大劈下單叉;接二連三連步砍,磨盤旋風背刀花;滾身翻劈分左右,精練實用走天涯。
少林梅花刀共有32個動作,動作名稱分別為回頭望月、虛步亮勢、跳步單叉、二起腳、接刀、裹腦虛步藏刀、左弓步藏刀、扎刀、獨立撩刀、左弓步架刀、纏頭截刀等。
少林梅花刀的每一刀都是在絕不可能的方位以古怪的姿勢砍將出去,然後每一招刀術都從前面的古怪姿勢中化將出來,有倒立、橫身、伸腿上頸、反手抓耳等種種詭異姿勢。三刀收尾幻化成梅花形狀,故稱「少林梅花刀」。
此外,還有少林翻江十二刀,屬於擋掉對手箭支或暗器,保護自己及其背後人員不受傷害。翻江十二刀是少林寺一位老方丈獨創的傳統降魔刀術,只制敵而不殺人。用刀時先使用單刀圈住敵人,此後連使十一刀,共是11種派別的刀術,最後反轉刀背,在肩頭擊上一記致敵昏厥。
少林雁形刀為少林傳統刀術,有十二式,出招之時猶如大雁沖天,令對手眼花繚亂,防不勝防。
少林魚頭刀全長1米,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練武防身之器。由於樣式特殊,刀術中有別於其他大刀的招式,是劍術與刀術的綜合運用。
少林追風趕月刀是後世中華武術在歷代技擊中的常用兵器。追風趕月在迅疾之中,靈活應變,是刀術的完整套路。具有古樸的獨特風格。攻防意識強,具有實戰的價值。
五虎斷門刀是少林八發門的主要器械套路之一,其動作敏捷精靈、剛勁有力、勇猛矯健、神情兼備,是一套難度較大的刀術。這套刀術在運用上結合身形步眼,編排合理,招數清楚,是一套風格獨特的傳統刀術。
少林雙刀刀術別致,不尚花架,注重技擊。練時要求步快手疾,身械合一,形神兼備,宛若山林之虎,「盡躥蹦跳躍之技,窮閃撲騰越之能」。盡顯「刀如猛虎」之美譽!
南派少林中的南刀王,也是南少林的傳統刀術,其刀術沉著,發勁勇猛有力,以聲助威,以氣發力。步法輕快,轉換迅猛,有跳步、跪步、弓步、仆步等,整個套路剛猛迅疾,起伏有序,深得武林中人贊揚。
刀術
❺ 在網上看日本劍道感覺沒有一點攻擊力·不實戰··除了2人在那裡砍·就是砍木頭··沒有看到一點實戰的殺招
不覺得劍道有多牛 而且是刀法 還叫劍道。。。
劍道有點死板 最主要的的原因是因為劍道重視的是手臂和手腕的力量 這樣的後果就是 力量夠了 但身體不靈活 只能靠步法來彌補 而且是日復一日的練同一個動作 比如 居合斬 很糾結 - -
中國的刀法 主要是靠腰部的力量來揮刀 較為靈活和多變 但是力量沒日本劍道那麼大 不過手上都是有武器了 又是砍肉 力量大點小點不存在
說實話 樓主要實戰不如去學一套拳法 現在誰打架還帶管制刀具的?想吃牢飯了?
散打 跆拳道直接忽略 花架子 只為擂台而生
空手道 柔道 遇到那種年紀大點的師傅(50 60歲那種 有底子的)還是可以學的 我們大學就有個50多的日本大爺在教
泰拳就算了 這玩意確實實戰強 但是從小就要訓練 樓主現在練也晚了 別看泰拳風光 因為從小練泰拳 很少有職業打泰拳的活過50歲 傷人先傷己。。。(包括特警隊也是參照了泰拳的一些套路和訓練方法)
可以注意一下開武館的 現在很多拳術面臨失傳 所以也有很多大師(有沒料子 自己注意 別上當了)開起了武館 現在武館很多傳授的是半擂台半實戰的(自己和師傅拉關系 還是要傳實戰的 比如太極的斷骨)
最後就是看你運氣好不 能遇到隱世的大師不(這類人比較低調 也比較封建) 我在四川上大學 室友就拜在了一位 四川梅花拳師傅的門下 那師傅是交通局退下來的 因為生的是女兒 為了不讓拳法失傳(梅花拳不止一脈 只是不讓他那脈失傳而已) 才收的我室友做徒弟(傳男不傳女)
多厲害不知道 但我知道就我這種大學生(1.75米 65KG 參照一下) 4到5個人還是打不過他
的 - -
可以這樣說 速成的實戰技巧是不存在的 只能說樓主如果真想練上一門武術 3至5年才能微微發光。。。泰拳算速成的了 但也少不了一年
本人體校的學生 這些算我上學2年來的經驗
❻ 哪種搏擊術實戰最強
一對3到5個?武警格鬥術吧。打架,偶然間打起來了,沒有準備性的當然誰能打誰能挨打誰是最後贏家!預備性的斗毆大多數是器械,砍刀、鋼棍什麼的,這些需要去武校學學短棍。職業性的秘殺、槍械了。普通的打架感覺自由搏擊實戰些,會躲,會防,會擋,會主動出擊就足夠了。身高差不多,體重還可以,mma不需要,就你這重量不好摔!MMA是綜合性格鬥也就是啥都帶,當然除了下三濫不成文的招式。跆拳道在於速度、高度、花式;空手道在於力度、穩健;散打,在於運動、步伐、角度、時機。這么多武種,可以說實戰都強!否則,它不會源遠流長的,你問的問題就很弱智。任何一種武種只要你練到家,都能一個對多個。練武術走捷徑?行不通的,私下刻苦的練,最好能經常找個對手實戰,只有實戰你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陷、己之短他之長從而自己去摸索如何來破解攻勢如何來提升自己。對待任何事你都要銘記以下幾點: 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2. 欲速則不達 3.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那個........ 4.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打他。
自己花個時間查詢下一些武種,找一個適合自己學習條件的武術並且能喜歡它,那就能學的快了,興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別人說啥不一定適合你,都那麼大了多搜搜資料自己決策不就好了
❼ 少林的刀術主要有哪些種類
少林的刀術主要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朴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卧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少林的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少林武僧的競賽刀包括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朴刀、雪片刀、提爐大刀。
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如少林梅花刀,是少林寺較早的傳統器械之一,梅花刀短小精悍,結構嚴密,刀法多變,動作朴實大力,簡單易練。刀法以劈為主,配以纏頭裹腦,演練起來,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似梅花紛飛而名。
《少林梅花刀譜》記載:
少林梅花刀可誇,亮勢望月外五花;
甩刀纏頭藏刀熱;白鶴亮翅撩劈扎;
平分截腰推磨刀;交刀大劈下單叉;
接二連三連步砍,磨盤旋風背刀花;
滾身翻劈分左右,精練實用走天涯。
少林梅花刀共有32個動作,動作名稱分別為回頭望月、虛步亮勢、跳步單叉、二起腳、接刀、裹腦虛步藏刀、左弓步藏刀、扎刀、獨立撩刀、左弓步架刀、纏頭截刀等。
少林梅花刀的每一刀都是在絕不可能的方位以古怪的姿勢砍將出去,然後每一招刀法都從前面的古怪姿勢中化將出來,有倒立、橫身、伸腿上頸、反手抓耳等種種詭異姿勢。三刀收尾幻化成梅花形狀,故稱「少林梅花刀」。
此外,還有少林翻江十二刀,屬於擋掉對手箭支或暗器,保護自己及其背後人員不受傷害。翻江十二刀是少林寺一位老方丈獨創的傳統降魔刀法,只制敵而不殺人。用刀時先使用單刀圈住敵人,此後連使十一刀,共是11種派別的刀法,最來反轉刀背,在肩頭擊上一記致敵昏厥。
少林雁形刀為少林傳統刀法,有十二式,出招之時猶如大雁沖天,令對手眼花繚亂,防不勝防。
少林魚頭刀全長3尺,形似魚頭樣,是歷代武士和僧徒練武防身之器。由於樣式特殊,刀法中有別於其他大刀的招式,是劍法與刀法的綜合運用。
少林追風趕月刀是後世中華武術在歷代技擊中的常用兵器。追風趕月在迅疾之中,靈活應變,是刀法的完整套路。具有古樸的獨特風格。攻防意識強,具有實戰的價值。
五虎斷門刀是少林八發門的主要器械套路之一,其動作敏捷精靈、剛勁有力、勇猛矯健、神情兼備,是一套難度較大的刀術。這套刀法在運用上結合身形步眼,編排合理,招數清楚,是一套風格獨特的傳統刀術。
少林雙刀刀法別致,不尚花架,注重技擊。練時要求步快手疾,身械合一,形神兼備,宛若山林之虎,「盡躥蹦跳躍之技,窮閃撲騰越之能」。盡顯「刀如猛虎」之美譽!
南派少林中的南刀王,也是南少林的傳統刀術,其刀法沉著,發勁勇猛有力,以聲助威,以氣發力。步法輕快,轉換迅猛,有跳步、跪步、弓步、仆步等,整個套路剛猛迅折,起伏有敘,深得武林中人贊揚。
❽ 這是什麼功夫
自由搏擊
❾ 在實戰中什麼樣的冷兵器最好用
板磚
❿ 小編推薦:軍事的指揮軍刀,你們知道么
軍刀是軍官的珍物,冰冷的刀身常使尚武的軍人們的熱血激盪不已。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下稱「軍博」)兵器館二樓展廳,令人矚目地陳列著一系列中外軍刀,它們是中國近現代軍事史的見證。因展廳陳列的軍刀只概略的注「軍刀」或「戰刀」、「指揮刀」,我這個刀劍研究的業余愛好者,不惴冒昧,對軍博展廳的軍刀在辨識的基礎上,擇要作一概略介紹。
軍官佩刀或稱「指揮刀」即儀仗刀,在我國出現於清末。據《故宮:陸軍部檔》記載,清末新建陸軍第六鎮(師)裝備有「軍官佩刀四百五十二把; 軍佐佩刀九十七把; 書記佩刀四十六把」。在軍事展廳中掛有一把頗具中國特色的龍頭柄的清末新軍軍官佩刀。(圖1上)此刀是1911年-1912
軍博展館軍刀最引人注目,且陳列最多的是日本刀。這與我國抗日戰爭中繳獲最多有關。據英國富勒和葛里高利著的Japanese Military and Civil Swords and Dirks一書統計,1945年8月15日各戰場投降日軍上繳的陸軍軍官軍刀為336629把(其中上將21把、中將560把、少將432把),還不包括士官的軍刀,以及海軍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