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戲文

七夕戲文

發布時間: 2025-05-17 00:17:20

『壹』 高明的詩句名言有哪些

1.紅顏自古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高明《金絡索桂梧桐·詠別》
2.怎如柳絮簾櫳,梨花庭院,好天氣清明時候。——高明《戲文·蔡伯喈琵琶記》
3.秋懷從別後,正七夕穿針在畫樓,暮雨過紗窗涼已透。——高明《商調·二朗神》
4.陽影里,見一簇 寒蟬衰柳。——高明《商調·二朗神》
5.玳帽筵中爇寶香,真個是朝朝寒食。——高明《戲文·蔡伯喈琵琶記》
6.琉璃影里燒銀燭,果然是夜夜元宵。——高明《戲文·蔡伯喈琵琶記》
7.霜降水痕收,迅池塘猶暮秋。——高明《商調·二朗神》
8.春花明彩袖,春酒滿金甌。——高明《戲文·蔡伯喈琵琶記》
9.萬古石門扃不合,半空瀑布雪常飛。——高明《石門山》
10.千峰蒼翠凈如拭,白雲不放楓葉赤。——高明《題畫》
11.最苦魂夢飛繞天涯,須信流年鬢有華。——高明《金絡索桂梧桐·詠別》
12.不如收拾閑風月,再休惹朱雀橋邊野草花。——高明《金絡索桂梧桐·詠別》
13.羞看鏡里花,憔悴難禁架,耽閣眉兒淡了叫誰畫。——高明《金絡索桂梧桐·詠別》
14.一杯別酒闌,三唱陽關罷,萬里雲山兩下相牽掛。——高明《金絡索桂梧桐·詠別》
15.無人把,萋萋芳草隨君到天涯准備著夜雨梧桐,和淚點常飄灑。——高明《金絡索桂梧桐·詠別》
16.麟閣圖形與世更,唯侯英烈死猶生。——高明《泳漁滄廟》
17.鬥牛夜煥雙龍氣,山谷時聞萬馬聲。——高明《泳漁滄廟》
18.民心戀戀無時已,長共溪流一帶瀠。——高明《泳漁滄廟》
19.殷勤執豆籩,齋肅事君子。——高明《王節婦詩》
20.一朝雙鴛鴦,別離隔生死。——高明《王節婦詩》
21.升堂奉甘脆,篝燈訓書詩。——高明《王節婦詩》
22.結發為夫婦,永別何由逢!——高明《王節婦詩》
23.青山有玄寂,百歲須當同。——高明《王節婦詩》
24.蔦蘿更纏綿,相依無終窮。——高明《王節婦詩》
25.越江芙蓉開若雲,越中兒女紅襦新。——高明《采蓮曲送越中吳本中》
26.年年采蓮江浦口,扁舟遙唱江南春。——高明《采蓮曲送越中吳本中》
27.凝情倚棹送行客,折得芙蓉贈行色。——高明《采蓮曲送越中吳本中》
28.南風吹作滿袖香,令人別後長相憶。——高明《采蓮曲送越中吳本中》
29.花容不逐秋風老,知君交態無榮衰。——高明《采蓮曲送越中吳本中》
30.人生百年幾回別,莫惜芳菲為君折。——高明《采蓮曲送越中吳本中》
31.芙蓉落盡秋江空,千里相思共明月。——高明《采蓮曲送越中吳本中》
32.刺桐花開山雨晴,綠樹上有黃鸝鳴。——高明《喜晴》
33.杖藜出門看山色,恰見小池新水生。——高明《喜晴》

『貳』 今天為什麼是情人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愛情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西關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叄』 千古名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有什麼巧妙的地方

李商隱寫詩,皆以情調優美、朦朧多義、深情綿邈,在大唐文壇成為了愛情詩、詠物詩獨樹一幟的代表。他的一生,歷經中晚唐時期六位皇帝,親眼目睹了大唐帝國日漸式微,逐步走向腐朽衰亡的過程;他自己也因深陷朋黨之爭,使得自己的一腔政治宏願無法施展。所以李商隱只能用自己的筆墨,用自己的憂患意識,對現實和歷史進行反思與諷刺,《馬嵬(其二)》就是李商隱對於“馬嵬兵變”的獨特個人見解。

最後,“六軍同駐馬”、“七夕笑牽牛”,僅僅10個字就概括了白居易以前所著《長恨歌》的所有內容。“六軍同駐馬”指的是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所率領的叛軍,僅用了半年的時間,直逼長安城;大敵當前,唐玄宗只能忍痛割愛,縊死楊貴妃於佛堂的史實;而“七夕笑牽牛”則回憶了天寶十載,玄宗與楊妃驪山宮避暑之時,於七夕佳節許下的願世世結為夫妻的密誓。

這種極具概括力的詩句,展現了整個安史之亂的大致輪廓,這樣的詩才稱得上是馬嵬題材詩歌中的精品。

『肆』 元春省親時點的《乞巧》是出什麼戲,為何伏元春之死

關於元春之死,因為前八十回中曹公並無明筆涉及,一直以來都是個謎,至於什麼時候死的,因何而死,都沒有確切的定論,目前學界比較認同的是元春死於某一年的冬天,是因為宮里支持的一方勢力失勢而失寵,因此暴斃,這其中謎團重重,仍有許多未解之處。

我們今天不分析元春判詞和曲詞,我們從一出戲里看看,元春之死有什麼隱秘。

元春的正傳在其省親之時,其後基本都是作為背景出場,比如賈母、王夫人逢年過節去宮里探問,元春每逢端午,元宵等幾大節日,賞賜下來的東西,以及通過宮里太監的動向,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元春在宮中的生活。

元春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因為有脂批,歷來成為研究熱點,這四齣戲分別是《豪宴》《乞巧》《仙緣》《離魂》,庚辰本在每一出戲文後,都有一條重要的脂批: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賈家之敗。第二出《乞巧》:《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緣》《邯鄲夢》中伏甄寶玉送玉。第四齣《離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點之戲劇伏四事,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

我們如今只看與元春相關的一出戲《乞巧》,乞巧來自洪?N《長生殿》傳奇第22出《密誓》,說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在七月七日七夕節這天,深夜祭拜牛郎織女二星,作至死不渝白頭偕老的愛情誓言的故事。

我們知道,這出戲說的是歷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後因安史之亂,李隆基在馬嵬坡被逼賜死楊玉環,最後一條白綾結束了楊玉環性命,還有一說是她死於亂軍之中,乃至還有吞金自逝一說,反正最後的下場都比較凄慘。

楊玉環是唐明皇最寵愛的貴妃,生前受盡恩寵,連帶整個楊家也跟著得勢,她的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哥哥楊國忠官拜宰相,就連她遠方的兄弟都得了高官,可謂榮華富貴權傾一時。據歷史記載,楊家一族還娶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唐玄宗還親自為楊氏御撰和敕書家廟碑。

我們可以拿楊家與紅樓中的賈家對照,何其相似?賈家也不發先帝御賜的各種碑匾,賈赦、賈政、賈珍、賈璉等都靠祖蔭在朝中做官,連帶跟靠賈府之勢不斷升遷的奸雄賈雨村,也是仕途順利。還有與賈府聯絡有親的四大家族,王子騰、史鼐等人,也不斷升遷。

我們知道賈府從紅樓一開篇就已經走下坡路了,而它能維持這最後的末世繁華富貴,跟賈元春的才選鳳藻宮加封賢德妃有很大關系,可以說,元春封妃是賈府能夠維系貴族豪奢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元春封妃後也曾一度受寵,就像《乞巧》中唱道的「若得一個久長時,死也應;若得一個到頭時,死也瞑。」但現實中,楊貴妃是沒有與唐玄宗白頭的,所以這出戲里的楊貴妃乞巧,她其實擔心就是「妾蒙陛下寵眷,六宮無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頭之嘆!」

在宮里如履薄冰生存的貴妃元春,是否也有『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頭之嘆』呢?更兼貴妃淚唱「妾想牛郎織女,雖則一年一見,卻是地久天長。只恐陛下與妾的恩情,不能夠似他長遠。」這出戲里,時時流露的都是楊貴妃生恐被唐明皇疏遠,生怕失寵的心理,因此選在七夕這天乞巧,其實乞的恰恰是唐明皇的一個諾言。

這一點,是否映射了宮中元妃的心境呢?之所以說《乞巧》伏元春之死,是否曹公正是借唐明皇楊貴妃至死不渝的愛情誓言,反面襯托出了元春在宮里先是受寵後又備受冷落乃至失寵失勢的現實呢?且《乞巧》既伏元春之死,又諧音「蹊蹺」,是否正意味著後文元春之死會有蹊蹺?

另外,我們知道,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一年才得見一次,這是否又在隱喻元春一年難得見聖顏一次?以至最後被冷落,連替她「搭橋」的太監們也看人下菜碟,見到元春失勢,不肯再如前般孝敬,於是我們看到紅樓夢第七十二回,宮里的太監竟然剛公然到賈府打著借錢的幌子要錢,鳳姐還做了一個寓意元春失勢的奪錦之夢!

總之,曹公借《乞巧》這出戲,於元春省親時唱出,其實正是在大喜之處伏大悲,看似象徵愛情和團圓的七夕,象徵幸福歡樂的七夕,其實真正要警醒我們的是,恩愛歡愉不過一時,生離死別不可避免,總是有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

楊貴妃死後,其家族也被清算,自此沒落,聯想到紅樓夢里的賈府,我們不難猜出,元春死後,賈府被抄家清算,由此沒落,最終落得個「家亡人散各奔騰」,「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

作者:夕四少,為你講述不一樣的紅樓故事。

『伍』 七夕節不是情人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佳節「七夕」,傳說中這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然而,民俗學家卻在「不解風情」地高呼:七夕節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七夕,這個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最近幾年忽然一年比一年地熱鬧了起來。因為受西方情人節的影響,不少人開始打起中國情人節的主意,因為背後有牛郎織女悱惻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依託,因此,七夕就被人們一眼看中。文人的鼓噪加上商人的炒作,七夕作為中國情人節的說法好像也越來越成為國人的共識。其實,追本溯源,七夕節日,完全與愛情無關,它原本只是一個標志著夏秋時令轉換的日期。

牛郎和織女,在古代文獻中,最初是作為兩個星星的名字而出現的。

這兩個星名最早見於《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篇,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

古人之所以關注天上的星星,是因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變化可以用來標農時、記時令,而牽牛、織女兩星則是作為秋天到來的標志受到古人矚目的。這一點,在《夏小正》這部上古農事歷中就說的很明白,它說:「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一句「織女正東向」,就蘊含了牛郎織女七夕會天河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稍有天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織女星為全天第五大亮星,在北方高緯度夜空則是最亮的一顆星星,而且由於織女星緯度較高,一年中大多數的月份都看得見。因此,高懸天頂、璀璨奪目的織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肯定很早就根據它的方位變化觀象授時了。根據天文學者的推算,《夏小正》時代七月的黃昏,織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當中的最高點,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頂的地方,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這顆皎潔的明星,正端端正正地高懸在人們的頭頂上。

「織女正東向」的意思是指由織女星東邊兩顆較暗的星星形成的開口朝東敞開。那麼,東方是什麼呢?古時候的人們只要抬頭看去,就會一目瞭然。黃昏的夜空,在織女的東南方,在燦爛銀河的東岸,不是別的,就是那顆讓織女朝思暮想的牽牛星。七月黃昏,夜空中這種銀河直貫南北、織女高懸天頂、牛女相映成輝的景觀肯定給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意象就是這種獨特天象的形象寫照,而七夕之夜牛郎織女會天河的故事自然就是從這種天象演繹而來。也就是說,追本溯源,牛郎織女的故事原本與人間男女的愛恨情仇無關,而只是上古天文學觀象授時知識的反映。

織女、牽牛兩顆星星的得名,也是源於其觀象授時的功能。

如上所述,織女是七月之星。七月暑氣漸退,天氣乍涼,在男耕女織的古代,這個時候該是女人紡線織布、准備寒衣的時候了。《詩經·豳風·七月》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道出了此意。「九月授衣」,意思是九月已是萬物蕭殺的晚秋,該是穿寒衣的時候了。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那麼,七月,就該是紡織娘們飛梭織布的時候了。這首以「七月流火」起興開頭的西周農事歌謠,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的織婦們在七月的夜晚,一邊搖動紡車織布,一邊反復吟唱的。天上,織女星光璀璨,地上,紡織娘淺唱低吟,人間天上,相映成輝,那顆照耀著人間紡織娘勞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賦予了織女的名稱,成了人間織女的守護神。

七月開始紡績,因此就形成了了七夕乞巧的風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婦女們拜牛郎織女,並結綵縷、穿七孔針、查看蜘蛛結網,據說這樣可以使自己變得心靈手巧。這種風俗早在晉代的《西京雜記》、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了。正是憑借著這種年復一年的乞巧儀式,牛郎織女的故事才代代相傳,流傳人間。

七夕何以必須陳設瓜果?這不過是因為七月之時,正是瓜果成熟的時候,《七月》說:「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壺」指葫蘆。正因為七月與瓜果之間的時令關聯,漢代緯書《春秋合誠圖》說:「織女,天女也,主瓜果。」可見在古人心目中,織女這顆初秋之星儼然成了瓜果的象徵。

那麼,牽牛之得名又跟時令有什麼關系呢?《史記·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意為牽牛象徵犧牲,犧牲指諸如牛、羊之類在祭典上宰殺獻神的牲畜。這一說法暗示了牽牛星之得名和犧牲之間的關系。牛、羊等用為犧牲的動物,飼養生長有一定的周期,古代針對飼養犧牲動物的'每一階段,都要舉行一定的活動。對此,《禮記·月令》中有明確的記載:春天,萬物孳乳,牲畜繁育,故到了暮春三月,需要統計幼畜的數量;六月,夏秋之交,草木豐茂,芻秣收割,故令臣民貢獻牧草以為養牲之飼料;八月,仲秋之月,牲畜體格已定,察其長短肥瘦,合規中度的牲畜才能用為犧牲;九月,暮秋之月,犧牲已經長成;到了臘月歲末,就宰牲祀神,祈福納祥。《月令》稱八月「循行犧牲」,表明八月是牲畜飼養周期中的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此時的黃昏時分,明亮的織女星已經離開頭頂向西滑落,而銀河東岸與織女遙遙相對的另一顆明星,則緊隨其後升上天頂,這顆星因此就被作為視牲之月的時間標志,並被順理成章地命名為牽牛。也就是說,牽牛星之名牽牛,不過是因為古人以之作為牽牛視牲之月的時令標志。

可見,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個主要環節,都可以由其與歲時的關系得以解釋。而民間傳說中七夕的雨水自然也與織女的悲傷無關,七夕之所以多雨,不過是因為初秋七月,正是中國大地連綿秋雨開始的時候。

盡管有牛郎織女之間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習俗卻根本與愛情無關。七夕,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日,拉開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戲劇永遠是令人傷感的悲劇。因此,七夕與其是一個溫馨的節日,不如說是一個哀傷的日子;與其說是一個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日子,不如說是一個自古多情傷離別的日子。七夕非愛情的季節,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於婚嫁,並非一個吉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也並沒有花好月圓的意味。這都是有史料可考的。

中國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節的,它和西方的聖瓦倫丁節一樣,不在秋天,而在春天。

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內的春天節日,除了其特有的與農事、祭祀有關的儀式內容之外,無一不是風情搖曳的愛情節日,且不說自古以來那些在春天節日上吟唱的詩篇中流露出來的無邊風月,翻翻宋明話本、元人戲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戲場上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說到底,萬物盛開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

時下國人炒作七夕情人節概念,原因之一是為了和西方的情人節抗衡,用心可謂良善。然而,為了回應外來文化,卻對傳統亂加闡釋,反倒使「傳統」成了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本意為復興傳統,結果可能恰恰適得其反,遠離了我們真實的文化記憶。

熱點內容
虎丘花卉展 發布:2025-05-17 04:57:54 瀏覽:175
百合手機15 發布:2025-05-17 04:53:08 瀏覽:45
百合網望京 發布:2025-05-17 04:52:20 瀏覽:857
水上的荷花 發布:2025-05-17 04:51:49 瀏覽:654
拉花卉貨車 發布:2025-05-17 04:37:52 瀏覽:673
茶花變異 發布:2025-05-17 04:21:07 瀏覽:396
荷蘭松盆景 發布:2025-05-17 04:15:17 瀏覽:108
七夕約鬼 發布:2025-05-17 04:14:27 瀏覽:601
柴窯茶花碗 發布:2025-05-17 04:13:42 瀏覽:308
童顏的一朵花歌曲 發布:2025-05-17 04:04:35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