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金農愛梅花

金農愛梅花

發布時間: 2021-02-23 06:17:34

1. 金農梅花圖每平尺多少錢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專留山民、曲江外史、昔屬耶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好游歷,卒無所遇而歸。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鑒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同時他博學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鑒賞,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金農畫梅,自稱「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時香千里」,足見其懷才不遇的心情。

現收藏於福建博物館,不會有價格了

2. 清金農扇面畫梅花圖的介紹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扇面《梅花》,畫一老梅,花頭任意圈點,卻意趣天成,是金農畫墨梅的典型風貌。該畫為紙本水墨,作於金農76歲之時,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

3. 金農如何畫梅

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善畫梅,對古人的技法,師其長而去其短,逐漸形成了自內己特有的風格。現容在故宮中還珍藏著他的梅畫。「瘦」是他的梅畫風格之一,他曾說過:「畫梅須有風格,風格宜瘦不在肥耳。」並形象地比喻道:「瘦處如鷺立寒汀。」這與梅花四貴之一的「貴瘦不貴肥」觀點相一致。他畫梅的第二個風格是疏繁適宜。汪土慎專寫繁枝,高翔擅繪疏影,都能從不同角度刻畫出梅的神韻。金農的梅畫則是「繁處不容插針,疏處可以跑馬」,在既繁又疏上下功夫,使梅畫更接近自然。金農畫梅的第三個風格是畫中賦詩題文很多,且言辭脫俗豪邁。如他的一首題畫詩雲:「硯水生冰墨半干,畫梅須畫晚來寒。樹無丑態香沾袖,不愛花人莫與看。」此詩在當時似有所指,雖有點孤芳自賞之味,確也道出了畫家愛梅、畫梅的緣由。他的有些題記則妙趣橫生,如一題記雲:「客窗偶見緋梅半樹,因用玉樓人口脂畫之,彼妹曉妝,毋惱老奴竊其香奩,而損其一點紅也。不覺失筆。」又如他的一幅梅畫的落款為「曲江外史為梅兄寫照」。宋代愛梅隱士林逋以梅為妻,他則與梅稱兄道弟,足見其愛梅之情。

4. 古人誰最喜歡梅花

古人喜歡梅花的人很多,很多文人墨客都喜一梅花作詩詞,其中最喜歡梅花的應屬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說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早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實用性上。如殷商文獻《書經·說命》中有「若做和羹,爾惟鹽梅」。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出現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們稱梅為「嘉卉」已反映出對梅花的欣賞態度。晉代的清商曲辭《梅花落》中,開始描述「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感嘆春光易逝。進入南北朝後,曾出現壽陽公主「梅花妝」的故事和陸凱折梅贈友人報春傳情的詠梅名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天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詠梅詩數量不是很多,但可見人們已從物質的實用性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時期,由於當時的自然氣候和社會的安定民生發展,梅花的栽培技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種梅詠梅活動逐漸升溫,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詠梅作品大量涌現。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詠梅絕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詠梅詩人,以不同的心態和審美觀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詠梅佳句。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由於文人墨客、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雅趣促進了私家園林的興起,各地紛建梅園,遍植梅樹、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賞梅景觀的引導效應,使喜梅、植梅、賞梅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梅畫作品日漸豐富,涌現出一批擅畫梅花的大家,如高僧華光寺長老仲仁、趙佶、楊無咎、馬遠、趙孟堅等。《全宋詩》中,梅花題材的文學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詞》中詠梅詞1120多首。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另一方面,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啟、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內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在繪畫創作上「揚州八怪」等,尤以金農、李方膺為代表建樹起座座詠梅畫梅的高峰。

5. 古人誰最喜歡梅花

古人喜歡梅花的人很多,很多文人墨客都喜一梅花作詩詞,其中最喜歡梅花的應屬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說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早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實用性上。如殷商文獻《書經·說命》中有「若做和羹,爾惟鹽梅」。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出現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們稱梅為「嘉卉」已反映出對梅花的欣賞態度。晉代的清商曲辭《梅花落》中,開始描述「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感嘆春光易逝。進入南北朝後,曾出現壽陽公主「梅花妝」的故事和陸凱折梅贈友人報春傳情的詠梅名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天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詠梅詩數量不是很多,但可見人們已從物質的實用性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時期,由於當時的自然氣候和社會的安定民生發展,梅花的栽培技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種梅詠梅活動逐漸升溫,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詠梅作品大量涌現。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詠梅絕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詠梅詩人,以不同的心態和審美觀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詠梅佳句。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由於文人墨客、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雅趣促進了私家園林的興起,各地紛建梅園,遍植梅樹、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賞梅景觀的引導效應,使喜梅、植梅、賞梅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梅畫作品日漸豐富,涌現出一批擅畫梅花的大家,如高僧華光寺長老仲仁、趙佶、楊無咎、馬遠、趙孟堅等。《全宋詩》中,梅花題材的文學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詞》中詠梅詞1120多首。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另一方面,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啟、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內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在繪畫創作上「揚州八怪」等,尤以金農、李方膺為代表建樹起座座詠梅畫梅的高峰。

6. 金農是怎麼畫梅的

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善畫梅,對古人的技法,師其長而去其短,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現在故宮中還珍藏著他的梅畫。「瘦」是他的梅畫風格之一,他曾說過:「畫梅須有風格,風格宜瘦不在肥耳。」並形象地比喻道:「瘦處如鷺立寒汀。」這與梅花四貴之一的「貴瘦不貴肥」觀點相一致。他畫梅的第二個風格是疏繁適宜。汪土慎專寫繁枝,高翔擅繪疏影,都能從不同角度刻畫出梅的神韻。金農的梅畫則是「繁處不容插針,疏處可以跑馬」,在既繁又疏上下功夫,使梅畫更接近自然。金農畫梅的第三個風格是畫中賦詩題文很多,且言辭脫俗豪邁。如他的一首題畫詩雲:「硯水生冰墨半干,畫梅須畫晚來寒。樹無丑態香沾袖,不愛花人莫與看。」此詩在當時似有所指,雖有點孤芳自賞之味,確也道出了畫家愛梅、畫梅的緣由。他的有些題記則妙趣橫生,如一題記雲:「客窗偶見緋梅半樹,因用玉樓人口脂畫之,彼妹曉妝,毋惱老奴竊其香奩,而損其一點紅也。不覺失筆。」又如他的一幅梅畫的落款為「曲江外史為梅兄寫照」。宋代愛梅隱士林逋以梅為妻,他則與梅稱兄道弟,足見其愛梅之情。

7. 求一篇關於金農的《梅花圖》的論文

金農(1687~1763)原名司農,字壽門,又字吉金,號冬心先生,別署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龍梭舊客等,浙江仁和人(今杭州),是「揚州八怪」中書法風格最為鮮明的畫家之一。他的書風不以一家一式為模範,而是別采眾家,融會己意,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在清代中期的書壇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關於他的書風,已有不少論文、論著專門述及,在此筆者不再贅述。本文僅以廣東省博物館所藏金農書畫為例,透析其書風之不同特色。
一、「以拙為妍,以重為巧」的漆書
金農的各體書法中,最能體現其個性的莫過於漆書。漆書是金農的首創,其淵源來自於隸書—嚴格講來,它應是分隸的一種變形。這種書體最早是指用漆來書寫的文字,相傳在孔子住宅的牆壁中發現過一些用漆來書寫的古文經書,故以此命名。現在所說的「漆書」,則專指金農所獨創的一種書體,即是指將字的筆劃破圓為方,縱筆細而橫筆粗,如同用漆刷書寫而成的一種書體。
金農漆書的特點除了在橫筆與縱筆方面的獨特風貌外,重要的是它將一種古拙的意趣應用於書法創作中,因而使其書拙中見巧,拙而愈巧,在其《漆書四言聯》和《漆書古謠一首軸》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此點。前者書於乾隆九年(1744年),書文曰:「汲古無悶,處和乃清」;後者書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書文曰:「青松枝,物外姿;好配食,齋房芝」。兩作均為成熟時期的典型書風。前者橫筆和豎筆並未完全涇渭分明,運筆厚重,均以濃墨落筆,其中「汲」、「乃」、「清」等數字均現拙趣,得《天發神讖碑》之逸韻,表現出金農漆書獨有的魅力;後者橫筆、縱筆分明,捺筆細勁有力,且多飄逸之趣,橫筆墨色凝重,點畫精到,反映出人書俱老之趣。論者謂其書「以拙為妍,以重為巧」〔1〕,從這兩件作品中,可以得知此趣。金農是「揚州八怪」的代表畫家,其漆書便是所謂的「怪」之典範。
金農生活的時代,對於漢隸及其漢簡、木牘並未如今天書家一樣耳熟能詳,但從其漆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天然的暗合,因此便有論者認為他的漆書「與二百年以後才出土的漢代詔書木牘在橫粗豎細、字形瘦長等特點上完全一致」〔2〕,這在書法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二、「淳古方整」的隸書
金農的隸書,是清代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與清初鄭簠的八分書迥然有別,與同時代的鄭板橋的六分半書也不可同日而語。他從漢隸得徑,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他的典型隸書作品中,大致有兩種風格。一種為平整醇厚一類,如《隸書九老圖記軸》便屬此例。該書橫、豎筆劃粗細一致,落筆與收筆處均整齊劃一,並無燕尾蠶頭,每字布局勻整,運筆謹嚴,表現出「淳古方整」、「恣媚橫出」〔3〕之趣。其他如《梅花圖》之題記,也屬此類。一種為飄逸靈動一類,如作於1734年的《隸書周禮職軸》和無年款的《隸書五言聯》即屬此類。前者為小字隸書,嚴格講來,與前述之漆書頗多神似之處,其中不少字如「時」、「方」、「於」、「子」等捺筆處與漆書如出一轍,所不同者,漆書多為大字,且氣勢張揚,此類隸書則秀雅有餘而氣勢略斂;後者為大字隸書,筆劃粗重,飛舞散逸,與漆書則異曲而同工。王瓘有一段話講得很好:「至鄭谷口(簠),力求復古,用筆純師《夏承碑》,深得漢代技法。沿及雍乾之際,善隸者人人宗之矣。能出其范者,冬心先生。」〔4〕這說明金農沒有為時流所囿,自出機抒。在這兩件隸書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三、古樸散逸的行書
金農的行書雖然不在金農書風中佔主流,但其藝術水準卻未遑多讓。他的行書傳世不多,現在所見其行書作品,以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其作於雍正八年(1730年)的《行書硯銘冊》最為精湛。該書冊卷帙浩繁,共計20開。雖然乃鴻篇巨制,但幾無懈筆,反映出作為書法大家駕馭各種書體的嫻熟技巧。此書之時,金農44歲,乃其書藝漸入佳境之時,雖然書風尚未最終定型,但據此可窺見其書寫之功底。該書運筆古拙,筆劃未入成法,有些字甚至還略顯稚嫩,但正是這種未經雕飾的藝術探索,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濃郁的藝術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類行書甚至比其漆書更具感染力。所以有論者評此書「於生拙之際透出敦和,全不以帖學之趣而於漢隸碑版之高格衍化而來,筆墨天成卻不露漢碑之痕跡」〔5〕,是極為中肯的。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金農書法面目各異。從以上數件作品中,我們可以蠡測金農書風之一斑。當然,作為一個多藝兼擅的書畫名家,只憑數件作品顯然不足以解讀其書藝之全貌,本文只是希望透過這種蜻蜓點水式的「過眼」,讓更多的人能了解一代隸書名家的多方面書法成就。誠如是,則為文之初衷至矣!
〔1〕《岳樓筆談》,載馬宗霍《書林藻鑒》卷十二。
〔2〕劉恆《中國書法史·清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3〕馬宗霍《書林藻鑒》卷十二。
〔4〕轉引自范正紅《中國書法全集·金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5〕范正紅《中國書法全集·金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8. 「一枝兩枝橫復斜 林下水邊香正奢 我亦騎驢孟夫子 不辭風雪為梅花」出自誰的詩句

清 金農《畫梅》

一枝兩枝橫復斜,林下水邊香正奢。我亦騎驢孟夫子,不辭風雪為梅花。

9. 從宋代開始,世人都甚愛梅花嗎

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早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實用性上。如殷商文獻《書經·說命》中有「若做和羹,爾惟鹽梅」。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出現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們稱梅為「嘉卉」已反映出對梅花的欣賞態度。晉代的清商曲辭《梅花落》中,開始描述「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感嘆春光易逝。進入南北朝後,曾出現壽陽公主「梅花妝」的故事和陸凱折梅贈友人報春傳情的詠梅名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詠梅詩數量不是很多,但可見人們已從物質的實用性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時期,由於當時的自然氣候和社會的安定民生發展,梅花的栽培技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種梅詠梅活動逐漸升溫,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詠梅作品大量涌現。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詠梅絕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詠梅詩人,以不同的心態和審美觀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詠梅佳句。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由於文人墨客、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雅趣促進了私家園林的興起,各地紛建梅園,遍植梅樹、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賞梅景觀的引導效應,使喜梅、植梅、賞梅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梅畫作品日漸豐富,涌現出一批擅畫梅花的大家,如高僧華光寺長老仲仁、趙佶、楊無咎、馬遠、趙孟堅等。《全宋詩》中,梅花題材的文學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詞》中詠梅詞1120多首。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另一方面,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啟、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內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在繪畫創作上「揚州八怪」等,尤以金農、李方膺為代表建樹起座座詠梅畫梅的高峰。
辛.亥.革.命以後,創作的詠梅詩詞和繪畫作品,是空前的,數量上已無法統計。特別是毛.澤.東、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以偉大的革.命情懷和氣概,寫下了不朽的詠梅詩篇,成為梅花文化中的新氣象、新亮點。從近現代的梅畫作品看,一大批名家高手涉足梅花題材,他們注重在繼承傳統中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他們更注重從審美的角度進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學術性、觀賞性;他們更注重表現梅花的精神品格和時代精神,用作品來感染人、打動人;他們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態,運用多種方法手段創作出適應多元化審美需求的梅花作品。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有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董壽平、關山月、於希寧等。他們運用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對梅花精神的獨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不同風格面貌的梅花作品。這個時期的梅花作品,有的突出了詩、書、畫、印相統一的整體美感;有的更加強調中國畫水墨精神,以大寫意的筆法表現梅花的神韻;還有的善於借鑒西畫中交點透視、光影效果以增強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精神。正是憑著這種創新意識,使梅畫藝術園地更加燦爛奪目。

10. 外祖父為什麼喜愛梅花

這應該問你外祖父自己,可能是他正直、孤傲、有才氣造成的。問他一下試試。

熱點內容
新歌荷花情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974
北京辦公室綠植租擺 發布:2025-05-18 03:36:54 瀏覽:590
多想摘一朵 發布:2025-05-18 03:29:40 瀏覽:520
玫瑰糠疹陰部 發布:2025-05-18 03:29:39 瀏覽:644
紫霞仙女蘭花是建蘭嗎 發布:2025-05-18 03:29:28 瀏覽:497
源益花卉種業 發布:2025-05-18 03:24:24 瀏覽:701
七夕成年禮 發布:2025-05-18 03:23:46 瀏覽:626
吃西蘭花會脹氣嗎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911
山茶花的形狀是什麼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211
梅花檔案南雲 發布:2025-05-18 03:07:34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