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梅花
㈠ 中國十大經典古曲都有
中 國 十 大 經 典 古 曲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譜》。該書在解題中寫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書編者稱: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廣陵散》的題材源於古代的《聶政刺韓王曲》。該作品講的是一個造劍工匠被韓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聶政為了報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宮,謀刺失敗後,他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成絕技再度混入宮中,利用彈琴的機會刺死了韓王,實現了多年的願望,自己也為此而壯烈犧牲。「廣陵」的意思是流傳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地區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節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梅花三弄》現存譜最初刊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陽蕭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擴展、收縮、局部增減和高低音區的變換等手法展開全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樂譜最早於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它猶如一幅長卷畫面,把豐姿多彩的情景聯合在一起,通過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結合,使整個樂曲富有層次,高潮突出,音樂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七、《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為根據同名古詩譜寫的樂曲,歌詞最早刊於南宋朱熹的《楚詞後語》。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兩種傳譜。「胡笳」原來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它音量宏大,用於軍樂以壯聲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題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漢末戰亂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達十二年之久。她雖身嫁左賢王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詩人李欣曾作詩如下:「蔡女者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嘆歸客。」詩人戎昱在《聽杜山人彈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最尖銳的場面:「南看漢月雙眼明,卻顧胡兒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達了這種復雜的心情,無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十、《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陽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問》上寫道:當歌手唱《下里巴人》時,國中和者數萬人。後又改唱《陽春白雪》,因為曲高和寡,只有幾個人跟著唱和。現存琴譜中的《陽春白雪》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經過歷代名人的刪改,音樂結構更集中、更嚴謹、更富有層次,音樂形象也更加鮮明,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優秀傳統樂曲。
㈡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什麼音樂風格
梅花三弄有「新梅花」和「老梅花」之分,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內霜的高尚品性。此容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此曲由笛子曲改編而來。
㈢ 十大古曲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本為笛簫曲,後改編為古琴曲)
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內特徵,來贊頌容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採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
一、溪山夜月;
二、一弄叫月,聲入太霞;
三、二弄 穿雲,聲入雲中;
四、青鳥啼魂;
五、三弄橫江,隔江長嘆聲;
六、 玉簫聲;
七、凌雲戛玉;
八、鐵笛聲;
九、風盪梅花;
十、欲罷不能。
前六段為第一部分,後四段為第二部份。
㈣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茄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㈤ 求 古箏曲 梅花弄,是一首古曲,不是流行歌曲,也不是瓊瑤的梅花三弄,是古曲梅花弄,求曲譜和演奏的MP3,
http://www.cn010w.com/bz/qpxz_leirong.asp?leirong_id=674
㈥ 中國著名的十大古曲
簡要的介紹下中國古代的十大古曲分別是那些
1、高山流水:聽過這個詞的人想必很多,知道這個伯牙與子期典故的人也不會少。根據古文獻記載《高山流水》原本為一首琴曲,後來逐漸演變為了《高山》與《流水》兩首獨立的琴曲。
2、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對司馬氏的專政而慘遭殺害,在臨行前嵇康從容彈奏此曲以為寄託,彈奏完畢他嘆息道,《廣陵散》今天成為絕響。之後《廣陵散》名聲大振,人們在理解這首樂曲時又多了一層意義,它蘊涵了一種蔑視權貴、憤恨不平的情緒。
3、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平沙》,是一首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全曲以水墨畫般的筆觸,淡遠而蒼勁地勾勒出大自然遼闊壯麗的秋江景色,表現清淺的沙流,雲程萬里,天際群雁飛鳴起落的聲情。曲意爽朗,樂思開闊,給人以肅穆而又富於生機之感,借鴻雁之高飛遠翔,抒發和寄託人們的胸臆,體現了古代人民對祖國美麗風光的歌頌與熱愛。
4、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一首表現梅花的古琴曲。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滿中國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琴曲中採用完整重復三段泛音寫法不多見,「故有處處三疊陽關,夜夜梅花三弄之誚。」
5、十面埋伏: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琵琶
6、夕陽簫鼓:也是一首琵琶曲,旋律優美流暢,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後來被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猶如一幅長卷畫面,把豐姿多彩的情景聯合在一起,通過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結合,使整個樂曲富有層次,高潮突出,音樂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7、漁樵問答: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羈絆的古琴曲。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
8、胡笳十八拍:是根據漢代以來流傳的同名敘事詩而創作的琴曲。曲共十八段,運用宮、徵、羽三種調試,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念;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樂曲以十分感人的樂調訴說了蔡琰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抒寫了主人公對祖國、對故土的深沉思念及骨肉離別的痛苦感情。
9、漢宮秋月:這個古曲的版本比較多,有琵琶曲、二胡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10、陽春白雪:分為《陽春》和《白雪》兩首琴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㈦ 古曲《梅花落》出現在詩詞中有什麼特殊含義
漢樂府《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歡聽的笛曲。劉過的《柳梢青》中有「泛菊杯內深,吹容shu梅角遠」一句,李清照《永遇樂》詞也有「染柳煙濃,吹梅笛怨」之句 。
詩中常用「吹梅」表現聆聽那余韻悠長的笛聲,展現勝日尋芳的愉快心情,更重要的是,詩人暗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氣質為自身節操的表現內容。
《梅花落》是漢樂府中二十八橫吹曲之一,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歷唐宋元明清數代一直流傳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7)古曲梅花擴展閱讀:
郭茂倩《樂府詩集》說:「《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樂府解題》說:漢「橫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晉以後唯傳十八曲。《梅花落》即其一。
李白《黃鶴樓聞笛》一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落梅花」指的就是樂曲《梅花落》,為了押韻,用倒裝手法寫成。高適的《塞上聽吹笛》一詩中「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中「梅花」也是指樂曲《梅花落》。
在古樂府中,詩詞與音樂在意義上不可分割。是什麼曲牌,就配其內容的詩詞。因此《梅花落》也是樂府詩題。一般的《梅花落》的樂曲和詩詞都是以傲雪凌霜的梅花為主題。
㈧ 古曲《梅花弄》表達出來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呢
對品德高尚的人的贊揚
㈨ 中國十大古曲是哪十首
高山流水 (古箏曲)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廣陵散 (古琴曲)
又名《廣陵止息》。漢魏時期相和楚調但曲之一。積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刑前從容彈奏此曲以寄託,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
又一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曾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與正史有出入)。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後人曾為古琴曲《廣陵散》所加分段標題,有的以與故事相應的情節取名,樂曲所表現的情緒,與這個悲壯的傳說也確有不少相通之處。《神奇秘譜》所載《廣陵散》,分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共四十五段。此曲早已絕響,解放後不少琴家才將它譯奏出來。樂曲定弦特別,第二弦與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時可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
平沙落雁 (古琴曲)
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此曲琴譜最初載於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不僅廣為流傳,而且經過加工發展,形成段數、定弦、調式、意境等方面不盡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鵠鴻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襯下用模擬手法表現大雁飛鳴,此呼彼應的情景,形象鮮明生動,別具一格。
梅花三弄 (古箏曲)
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十面埋伏 (琵琶曲)
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譜最早見於《華秋頻琵琶譜》(1819)。明王 寶(1598-1662)《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斗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題可歸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勵場面。音樂有散漸快,調式的復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2)「吹打」。
(3)「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但輪一句輪一拂輪)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4)「排陣」。
(5)「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該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7)雞鳴山小戰 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8)九里山大戰 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項王敗陣。
(10)烏江自刎 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復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舍的場面;然後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後四弦一「劃」後急「伏」(又稱「煞住」),音樂嘎然而止。
原曲還有:
(11)眾串凱。
(12)諸將爭功。
(13)得勝回營。衛仲樂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後三段刪去不奏。今日諸家大多承用此法。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布局性質。第一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
夕陽蕭鼓 (琵琶曲)
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第一段「江樓鍾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片段1)。 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片段2)和「風回曲水」的意境。 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唉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漁樵問答 (琴簫曲)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付歌詞。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
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胡笳》詩:「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曲內容的概括。現存的曲譜最早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 胡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曲的特點。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麴影響的痕跡。全曲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漢宮秋月 (二胡曲)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據載,二胡曲是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陽春白雪 (琵琶曲)
琵琶獨奏曲,亦名《陽春白雪》,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歷來有「大陽春」和「小陽春」(又名「快板陽春」)兩種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與十二段的樂譜;後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 - 1951)所傳,全曲只有七個樂段,可劃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的樂曲。「起」部標題名為「獨占鰲頭」,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結構上的擴充和緊縮等民間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變化發展,並以半輪、推拉等演奏技巧潤飾曲調,充滿了生動活潑、明快愉悅的情緒。樂曲開頭的八小節在後面循環再現,是全曲各個部分的「合頭」。「承」部共兩段:「風擺荷花」和「一輪明月」。在八小節「合頭」再現以後,高音區展開的旋律更加花簇,結構也擴大了,情緒比「起」部更為熱烈。「轉」部包括「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三段,這是一個對比性的段落。
《八板》變體運用分割和倒裝、變化節奏等方法加以展開,並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樂材料。在演奏上時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強音;時而用摭分彈出輕盈的曲調,尤其是第六段圍繞徵音彈出的一連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活力。「合」部標題為「東皋鶴鳴」,再現了第二段,並在尾部作了擴充。通過慢起漸快的速度,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並在每拍頭上加「劃」,不斷增加音樂的強度,使全曲在強烈的氣氛中結束
㈩ 長沙有個種花的古曲,誰知道啊有一句是正月種花無花種,十二月梅花對雪開什麼的
你要找的是不是這個:
正月不來二月來,
花不逢春不亂開。
三月桃花紅似火,
四月內葡萄滿園容開。
五月珍珠對瑪瑙,
六月荷花透水來。
七月菱角出水面,
風吹桂花八月香。
九月菊花開幾色,
十月芙蓉開滿園。
寒冬臘月無花來,
雪裡凍出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