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吳景略梅花三弄獨奏

吳景略梅花三弄獨奏

發布時間: 2021-02-22 10:36:38

『壹』 梅花三弄 李祥霆彈得是老梅花還是新梅花

吳景略的節奏比較明快,好彈。篇幅也略短。張子謙的更有韻味,彈得好很好聽,彈不好就比較難聽,難度也稍大。

『貳』 求梅花三弄的伴奏(民樂除古箏)

http://www.fcmp3.com/accompany/download.aspx?accompany_id=95645
點擊地址抄下載。。
卓依婷版本的。。
有和聲。。有詩!!!

『叄』 請問誰有《梅花三弄》的吉他獨奏譜記住,不是彈唱譜...謝謝!

當然不是!彈唱吉他和弦伴奏...發揮作用的伴奏!其主要原因獨特的和弦......更加註重旋律

『肆』 音樂賞析《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並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

《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不過,晉代的笛應該是指羌笛,是豎吹的,和現在的簫相若。)譜中解題雲:「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其樂曲內容,歷代曲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征雲爾。」(明《伯牙心法》)從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認為是唐人顏師古把它改編成琴曲,流傳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用來描繪梅花的清雅高潔,並因此而稱為「三弄」,樂曲的後半部則用稍快的曲調再加上音色的變化,來表達梅花在寒風中迎風搖曳的堅毅不屈的形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節奏自由跌宕,更顯梅花剛健挺拔的氣質,特別曲終前音樂突然從F調轉入a角調,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鮮明的音樂形象和特有的藝術魅力,也為今天人們所喜愛。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獨奏、琴蕭合奏外,還被改編為鋼琴獨奏、民樂合奏、琵琶獨奏、琴與編鍾合奏等廣為流傳。這些演奏形式,也甚為悅耳動聽和具有古情古意。

十面埋伏

樂曲描寫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獨奏曲)這是兩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

曲譜初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輯的《琵琶譜》。均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

據衛仲樂的傳譜,前者共有十三段。後者共有十四段。這兩首樂曲都具有我國傳統戲曲及章回小說所常用的按故事情節發展的陳述方式,依次表現了大戰 前的准備、激烈的戰爭場面和戰爭的結局。

《十面埋伏》主要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了「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則著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劇,對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表現了更多的同情和贊頌。 由於作者的立意不同, 因此兩曲的重點段落也不一樣。《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繪了氣勢磅礴的大戰的場面,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猶如「雄軍百萬,鐵騎縱橫,呼號震天,如雷如霆也。」

而《霸王卸甲》對於戰斗的描寫並沒有花更多的筆墨,著重通過「楚歌」和「別姬」兩段以表現項羽與楚軍的心緒。 這兩首同一題材的琵琶曲,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段塑造了不同的音樂形象, 是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燦爛的藝術明珠。《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種獨特技法的巧妙運用,以及在《霸王卸甲》中用一個簡單的音樂素材,經過多種手法變奏處理等等,都顯示出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達。 (片段1:這里只選錄了《十面埋伏》的開始一段音樂)

良宵

良宵中的愁思 47r2QLC
良宵一曲綿軟婉轉,雖然寫的除夕之夜的歡樂,但聽慣了歡快的除夕歌曲,覺得此曲過於綿軟,是總感覺有少許愁思,淡淡若有若無,似乎萬家燈火,團圓之時,雖然學生圍坐身旁,其樂融融,作者心中仍有些許遺憾,些許惆悵,國家不安定?抑或是某人不在身旁,勾起心中愁緒? 也許帶著悲傷的心情聽歌,聽到的就是悲傷的吧

相關資料:這首曲子是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劉天華1927年創作的二胡獨奏曲,原名"除夜小唱"。 它原是當年除夕之夜,幾位學生到老師家過年,屋裡喜氣融融,室外鞭炮四起,還不時傳來孩子的嘻鬧聲,使作曲家心情十分暢快,對學生說:我好久沒做譜了,想在今天做一個小小的二胡曲,作為今天的紀念。說著就邊拉邊記,一氣寫成了這首即興之作,也成了音樂結構短小,形象鮮明,聽來過耳不忘的名作。

劉天華學過小提琴, 是中國"五四"以後既了解國樂,又知道西樂的那代知識分子。在這首作品中,他用中國的民間傳統音調為核心,借用歐洲的"單二部曲式",自如地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一種喜悅、灑脫的心境。是作曲家成功地應用歐洲作曲技法的曲例,作品也成了二胡曲中的保留曲目,常在各種音樂會上演奏

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麴》作為第三段。

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麴有一定的聯系。後來又被譜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

王維的詩是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譜入琴曲後又增添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情調。曲譜最早見於《漸音釋字琴譜》(1491年以前),另外還有1530年刊行的《發明琴譜》等十幾種不同的譜本。據清代張鶴所編《琴學入門》(1864年)傳譜,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復,疊唱三次,故稱「三疊」。每疊又分一疊加「清和節當春」一句作為引句外,其餘均用王維原詩。後段是新增的歌詞,每疊不盡相同。從音樂角度說,後段有點類似副歌的性質。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朴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 「 行, 行」 等處的八度大跳,和「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復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動而沉鬱,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教我如何不想他

這首詩作於1920年詩人留學歐洲期間。也許是情人不在身邊,也許是對祖國的想念,伴著那景色,詩人唱出了心底潛藏的最純真的愛情和熱切的思念之情。詩名開始時叫做《情歌》.不久詩人將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時的詩人遠離祖國故土.心中時時生出對故國的依戀,而那時的中國更是千瘡百孔,其時詩人對故國的關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天空明凈.大地寬闊。雲兒在天空中飄著,微風輕吹,吹亂了詩人的頭發.也喚起了詩人心中思念故土和親人的感情,接著詩人一聲感嘆:」教我如何不想她7」反問加強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

在夜裡.銀色的月光照在寬闊的海面上。在這「蜜也似的銀夜」,詩人卻不能和戀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戀人在一起。這月光和海洋契合無問、依傍難分的情景在詩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樣的感情呀7」教我如何不想她「7

水上落花,水底游魚,燕子飛舞。這花因為燕子可有著」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擔心7這游魚因為燕子的出現可有著被水拋棄的擔心7也許,燕子送來了家鄉的信息.讓詩人的心裡有著更深的觸動,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7

枯樹在冷風中搖動.殘霞映紅了半邊天.如野火在燒。這冷的風和天邊的殘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加襯出了詩人遠離故國的失落和熱切的思念之情c

思念之餘.詩人看到的還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殘霞。這是一種強烈的反差.在詩人最冷的心靈感受中.暗藏著對祖國深深的愛。

劉半農的詩歌代表了中國新詩早期的風格,他也是早期新詩的作者中創作路子比較寬的_二個。他一方面吸收歌謠的散體或者外國的詩歌特點.另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詩歌的特點和手法——重視意境的營造,比興等。如這首詩中.每一段的開頭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發;每一段都營造了優美的詩歌意境,實感的景色引起人們無窮的想像。同時.詩人採用了西方抒情詩的一些特點.反復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話來抒發心中強烈的感情。這首詩無論是在意境的營造上.還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現技巧上,都是後來中國白話鞽誥納增馗對中國的新詩產生了啟發式的影響。

黃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光未然(即張光年)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習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一直醞釀著《黃河》詞作,並在年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洗星海聽後異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並完成了這部大型聲樂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由鄔析零指揮),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作品共有八個樂章,每章開首均有配樂朗誦。
1《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原稿為男音)
2《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
3《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
4《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原稿為齊唱)
5《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原稿是男聲對唱)
6《黃河怨》(女高音獨唱,音樂會上常按修訂稿加入女聲三部伴唱)
7《保衛黃河》(輪唱)
8《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六十年代後期
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伍』 梅花三弄古琴譜哪個版本最好

目前古琴曲《梅花抄三弄》有三個版本,樓主可以去找錄音聽,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

1、吳景略先生--《琴譜諧聲》(清,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加花較多,風格瀟灑,節奏規整。

2、傅雪齋先生演奏的《梅花三弄》,節奏規整,風格清麗,被稱為「新梅花」。

3、廣陵派張子謙先生演奏《蕉庵琴譜》(清晚期1868年刊本)中的《梅花三弄》,其節奏較跌宕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被稱為 「老梅花」。

『陸』 古琴曲梅花三弄什麼調

目前古琴曲《梅花三弄》有三個版本,樓主可以去找錄音聽,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版:1、吳景權略先生--《琴譜諧聲》(清,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加花較多,風格瀟灑,節奏規整。2、傅雪齋先生演奏的《梅花三弄》,節奏規整,風格清麗,被稱為「新梅花」。3、廣陵派張子謙先生演奏《蕉庵琴譜》(清晚期1868年刊本)中的《梅花三弄》,其節奏較跌宕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被稱為「老梅花」。

『柒』 誰有梅花三弄的吉他獨奏譜可以給我看一下嗎要指彈獨奏的。

http://www.52jt.net/search-hot.asp?7956.html

『捌』 有人有傅雪齋先生梅花三弄的錄音嗎現在的音樂平台上老八張里的都是吳景略的。求錄音!!!萬分感謝

我有,怎麼傳給你?


話說老八張里有收錄吳景略先生的梅花嗎?

『玖』 [求助]找瓊瑤電視劇《梅花三弄》主題曲《梅花三弄》古箏獨奏曲和曲譜

我也想要來瓊瑤電視劇《梅花三自弄》主題曲《梅花三弄》的古箏獨奏曲,曾在葫蘆島的古箏大賽上聽一位四川選手演奏過,很美,又簡單好學,可是我剛才到下載區去,不但沒有找到,連古曲的《梅花三弄》也下載不了,上面提供的幾個相關網站都是姜育恆的.

『拾』 十大名曲都有什麼。梅花三弄,十面埋伏,高山流水,還有什麼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伯牙在江邊撫琴,唯鍾子期從中聽懂山之雄渾、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葉扁舟,一點漁火,在月下隨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輕度,清奇挺拔;離鄉背井的凄涼中夾雜著離別後的思念,如泣如訴,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別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辭世,從此而絕的廣陵散,再現當年聶政刺王的俠肝義膽,今人有興有幸得見,可謂幸甚。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後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漢宮秋月》——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付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並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斗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熱點內容
上海花藝大賽 發布:2025-08-27 06:50:04 瀏覽:831
古人吃荷花 發布:2025-08-27 06:49:57 瀏覽:951
白描玉蘭花畫圖片大全 發布:2025-08-27 06:49:56 瀏覽:870
花卉學花壇 發布:2025-08-27 06:49:15 瀏覽:194
蘭花草葉 發布:2025-08-27 06:40:26 瀏覽:791
東方式插花的藝術風格 發布:2025-08-27 06:40:23 瀏覽:458
玫瑰花的葬禮原唱是誰 發布:2025-08-27 06:30:47 瀏覽:862
牡丹煙原價 發布:2025-08-27 06:22:46 瀏覽:580
印度蘭花崗岩 發布:2025-08-27 06:21:08 瀏覽:636
卡紙手工玫瑰花 發布:2025-08-27 06:19:54 瀏覽: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