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難產
① 麋鹿的資料,急!!
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澤、灘塗地帶。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回、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答為食。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後野生種滅絕。19世紀末被盜運至國外,孑(jié )餘18隻在英國烏邦寺繁衍成群,並於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繁殖期6―8月,有求偶爭斗,孕期約10個月,每產1―2仔,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因麋鹿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稱其角似鹿非鹿,頸似駱駝非駱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而得四不象之名
我剛學 你參考下
② 馬和鹿的後代叫什麼
馬的染色體是多少啊?
鹿的又是多少
不相同的話是不會有後代的
馬鹿是鹿的一個品種
並不是馬和鹿的後代
不要聽樓上的顧名思義 誤人子弟
③ 野生鹿糞有什麼用
鹿是食草類動物,其排泄物與牛馬糞便相同,經過堆集漚爛後,可以撒在田間,當作草莓的基肥版,梅花鹿的鹿糞中權有一種特殊成分,不僅不會招蒼蠅,還能驅蟲,因此,周邊不少養殖場的農戶都掏錢收購鹿糞,用來改善環境。使用。
④ 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慣和傳奇經歷。
麋鹿是我國特有的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疏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范圍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庄園內。後經精心護理放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飢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據說僅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里,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完全滅絕。而烏邦寺庄園內所飼養的麋鹿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群。中國人想要看一眼本國的特產動物,不得不跑到國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雖然滅絕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5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麋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6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我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麋鹿體長約200厘米。 肩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幼體體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僅雄鹿有角,切角各支向後,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庄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也沒有超過2000頭。
[編輯本段]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12°33',北緯29°49',總面積1567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糜鹿及其生境。
本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沖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源,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布有廣闊的蘆葦沼澤濕地。據初步調查,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本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 麋鹿64頭,由於區內發自然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達119種,且生物產量高,因此在僅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回歸自然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世界大型動物回歸自然以及種群的恢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麋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物種。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絕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目前,中國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北京大興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約佔世界麋鹿數量的28% 。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跡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適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經過繁衍擴大,現已達到1000多頭。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約52頭麋鹿在這里被野化放歸。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受威脅的因素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⑤ 我現在想養殖梅花鹿,不知道前景怎麼樣,另外,什麼時候開始入欄,
學名:Cervus nippon Temminck
英文名:Sika Deer
中文別名:花鹿、鹿。
分類:偶蹄目、鹿科、鹿屬。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中型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
毛: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
角: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常被誤以為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過去廣布中國各地,但現在僅殘存於吉林、內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亦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深密、體色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
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隻,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綿羊一樣的「咩咩」叫聲。
繁殖期間雄獸飲食顯著減少,性情變得粗暴、兇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斗,頭上的兩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擊的武器,這種「角斗」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隻健壯的雄獸通常可以擁有10多隻雌獸,在一個繁殖季節,雌獸可以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後便不再發情。妊娠期為230天左右,產仔於翌年5—6月,一般每胎僅產1仔,也有少數為2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也有白色的斑點,幾個小時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可隨雌獸跑動。雌獸覓食時先到林外四處探望,確信沒有危險後,才把幼仔帶出來,發現險情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逃進密林。哺乳期為2—3個月,4個月後幼仔便可以長到10公斤左右。1.5—3歲性成熟,壽命約為20年。
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里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採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鹿茸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形態也發生變化。野生的梅花鹿未經鋸茸而脫掉骨質角稱為脫掉「干杈子」或者脫掉「清枝」,飼養梅花鹿經過鋸茸而脫下殘留的骨質角稱為「脫花盤」或「脫盤」。花盤脫落以後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跡,稱為「老虎眼」。以後茸芽組織由四周皮部向內生長,與中間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狀,稱為「燈碗子」。此後,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組織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長,呈粉紅色,初期時稱為「拔樁」,生長至1.5—2厘米時稱為「磨臍子」,再經過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長3—4厘米時稱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幹分生眉枝時,形狀很象馬鞍,稱為「小鞍子」,當主幹生長到比眉枝高出時稱為「大鞍子」,再繼續向上生長到一定高度又稱為「小二杠」,當主幹比眉枝高出6—7厘米時,其外表的形狀恰似黃瓜,所以又稱為「瓜角」。主幹生出第2側枝的初期稱為「小嘴三杈」,生出第2側枝的中期稱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側枝前在形態上表現出主幹、眉枝和第2側枝,共有3個杈,所以稱為「三杈」。到第3側枝分生之後則稱為「四杈」。一般認為它可以最多生長到4—5個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說法。骨質化的稚角則稱為「毛杠」,脫皮後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稱為「清三杈「或「清四杈」。
經濟價值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據記載,服用鹿茸有「補精髓、壯腎陽、健筋骨」之功。認為「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筋次之,骨最難長。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堅。惟麋鹿角自生至堅,無兩月之久,大者至二十餘斤,計一日夜須生數兩。凡骨之生無速於此。雖草木易生,亦不及之。此骨之至強者,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益精髓也。」古人認為鹿角骨質生長迅速,是有某種特殊的物質在起作用。有分析和臨床證明,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強人體各種機能的作用,被認為是滋補強壯葯物。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為現人工養殖種群己達數十萬只。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
⑥ 養鹿的必備知識
養鹿技術
1、搭建鹿場
鹿場搭建 選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鹿活動量較大,鹿舍佔地面積每頭2~3平方米,運動場8~10平方米。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鋪地,使糞便等易清掃。在鹿場周圍設置欄桿,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
2、提高鹿茸產量。
首先是控光養鹿增茸快:養鹿戶可因地制宜建築幾個簡易塑料大棚,佔地面積約為125~225平方米,棚頂安上100~150瓦水銀燈4個,燈高距地面約2.5~2.7米, 照明度為500℃左右。每年從春季開始(最好從1月初開始),每天可增加光照時間6.8~9.5小時,增加光照的天數可在50~60天。大棚內的鹿群, 飼養條件與露天一樣。控制光照養鹿,鹿可提前38~39天脫角生茸。
二是腐植酸鈉添加劑:用腐植酸鈉作為鹿飼料添加劑,鹿的食慾增加,新陳代謝旺盛,為鹿茸的生長提供了充分的營養。
3、割取鹿茸
小公鹿頭年取茸約在6月中旬。2年以上的鹿,需待茸長成二杠、頂端呈凹形而第三個分杈還未長出時割取。此時的鹿茸質量好,價值高,一般在6月下旬取頭茬,8月下旬取二茬。取茸前應在其臀部注射醉葯,一般體重100 千克的鹿一次注射氯化琥珀膽鹼注射液0.3毫升。取後應迅速注射25%的尼可剎米注射6毫升。
養鹿先要選好種
選擇種公鹿最好是在鹿茸生長季節前去購買,這時鹿茸是不是小,是好是壞,一目瞭然。
如果鹿茸已經鋸掉了,就得看樣子。頭得大,眼睛有神,高矮合適。再一個是看鹿的進食能力。同一個鹿場的鹿,吃的是同樣的飼料,愛吃食、消化功能強、看起來比較胖的鹿,是理想的選擇。另外耐粗飼程度越好的鹿越容易養活。
專家認為,小鹿看不出好壞,同齡的鹿選擇個大的,回去再選崽,不好的淘汰,好的就留下來。至於買大的好還是買小的好,得看你的經濟能力,如果經濟能力強的話,可買一部分大鹿來發展,買小鹿周轉期非常長,短時間發展不起來。
另外別忘了一定要仔細考察養鹿場的整體水平怎麼樣。到養殖場先看存欄數,要是個人辦的存欄數低,花錢買好種公鹿又捨不得,容易造成近親繁殖。大場有錢可以避免近親繁育,花高價買到好的種公鹿。
人工養鹿的幾個要點
一、選擇良種鹿:我國馴養的鹿主要是梅花鹿、馬鹿、白唇鹿、水鹿等。人工飼養最多的是梅花鹿,其次是馬鹿。梅花鹿和馬鹿的經濟價值基本相同,在鹿茸質量上,馬鹿次於梅花鹿。養鹿首先要選擇良種鹿,因為高產鹿和低產鹿相比,不但鹿茸產量差別較大,而且茸的質量和價格也有較大差異,二者的經濟效益懸殊。
二、科學飼養:鹿可利用的飼料有青綠多汁飼料、干粗飼料和精飼料、礦物質飼料。青、粗飼料主要有作物秸稈、秧蔓、樹葉、青乾草、根莖飼料及青貯料等,對青粗飼料採取自由採食的飼喂方式。除喂粗飼料外,每天還要補充1.0-1.5千克的精飼料。精飼料主要由能量飼料如玉米、小麥、高粱等穀物,蛋白質飼料如動物性蛋白質和各種餅類,以及糠麩類飼料混合而成。一般能量飼料佔50-60%,蛋白質飼料佔15-20%,糠麩類飼料佔15-25%。骨粉和食鹽每天補飼量以每百千克體重計,骨粉為15-20克,食鹽為20克。要採取先粗後精的喂料原則。在冬季和早春缺青季節,要補喂胡蘿卜、青貯料、菜葉等多汁飼料1.0-1.5千克。公鹿在配種期和長茸期、母鹿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精料、礦物質和多汁飼料的喂量要適當增加。母鹿在妊娠前、中期要多喂青粗料,後期多喂體積小、質量優的精料。飼喂次數一般每日3次,必要時夜間補喂1次。據資料介紹,在公鹿長茸期間,飼料中交替添加鈷胺素和畜用生長素,可提高鹿茸產量。
三、適時配種:一般到1.5歲時,鹿就已性成熟,但此時身體尚未成熟,適宜的配種年齡應在2.5歲。鹿的繁殖期是8月下旬至11月。母鹿每隔18-24天發情1次,每次持續2-4天。種公鹿應選擇生長快、產茸多、抗病力強、遺傳性穩定的健壯公鹿,一般每15-20隻母鹿放1隻種公鹿。母鹿發情後,應適時放對配種,一般交配2-3次。鹿的妊娠期,梅花鹿為231-236天,馬鹿為240-250天。每胎產仔1-2隻。
四、科學切茸與采茸。初切角茸並長到3厘米時,從頂端縱向用刀切開1.6-1.9厘米,可大幅度提高鹿茸的產量。
采茸時間要適當,早采或晚采均影響茸的產量。三叉茸在65-70天、四叉茸在75-80天採收為宜。鋸茸有吊圈法和麻醉法兩種,麻醉葯常用可可林和靜松靈肌肉注射,注射後15-20分鍾鹿即被麻醉倒地。鋸茸時下鋸要輕、快、平,鋸後上葯要均勻,放鹿要快。除以上4個要點外,還要精心管理。
養鹿十一個「三」
1 養鹿盈利三要素 ①鹿的質量好 是指鹿的品種優良、健康無病,反之是劣質鹿。劣質鹿的消耗與優質鹿相同,創造的產值卻大不一樣。②飼養管理科學 就是飼養(飼料與喂養)與管理符合鹿生物學習性要求。飼料質劣而量少,再好的鹿也不會高產。③信息靈通 在信息時代,要掌握、運用養鹿的先進經驗與科研成果,了解市場行情,知道生產那種產品、到那裡去銷售。
2 飼喂要做到三定 ①定時 一般精料在生產季節每天喂3次,非生產季節每天喂2次。不論每天喂幾次,每次都要相對地固定時間,不能早一頓、晚一頓。②定量 精料、粗料,每天的數量都要相對固定,不能多一頓、少一頓。③定質 飼料要盡量做到新鮮和多樣化,絕對不能發霉、腐敗變質、混有泥土或被污染;增減或變更飼料不能突然,要有3~5天或5~7天的過渡期。
3 種鹿選擇三要點 要養高產鹿,選種選配極為重要。①選早 要從祖宗3代開始選,就是要看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是否高產,要無遺傳性疾病,這就是系譜選種;其次是從初角(母鹿1產)、頭鋸(母鹿2產)開始選,3鋸(母鹿3產)時已經定型。公鹿7~8鋸、母鹿4~5產時再選為時已晚。②選好 選擇方法要好,將優秀的鹿選出來。③選准 把真正高產、遺傳性穩定、體型外貌好的鹿選出來。現在有的養鹿戶用初角公鹿或頭鋸公鹿配種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實際大不應該。
4 幼鹿飼養管理三要點 幼鹿是指由出生到翌年末這段時間的仔鹿和育成鹿。①要看到出生時吃到初乳 由於各種原因吃不到初乳的,要採取相應的措施。②做好補飼 仔鹿早期(生後15天開始)補飼既能滿足營養需要,又能刺激胃腸發育。斷乳仔鹿拉稀原因之一是未進行補飼或補飼不好。③要做好馴化 仔鹿可塑性強,馴化效果好。溫順的鹿既方便管理,又可提高抗應激能力。
5 茸鹿高產三要素 ①有高產基因,並能將這種高產基因穩定地遺傳給後代。②科學地飼養管理,即良種與良法相結合。③抗應激能力強。實踐證明,那些「毛兔子」鹿很少有高產的,近幾年涌現出梅花鹿二杠茸鮮重5.985kg、5.6kg,三杈茸鮮重15kg、17.15kg,馬鹿四杈茸鮮重24.6kg、27kg的高產紀錄,這些鹿都是很溫順的。
6 鹿病治療、難產助產要做到三早①早發現 即及時發現鹿減食、拒食、活動異常等疾病癥候。②早確診 因鹿不讓人接近,鹿病正確診斷是目前養鹿的一大難題,但有些病如消化器官疾病、運動器官疾病、難產等則不難確診。③早治療 延誤治療會使病情加重,預後不良。
7 鹿運輸要注意三點 ①運鹿工具(車、船、箱籠等)內壁要光滑、通風、避光,車底板要防滑。②運行時不能急剎車、急轉彎。③注意飲喂,短途運輸(1天)可不必飲喂,長途運輸(2天以上)一定要喂好、飲好。
8 購鹿要辦理三證 ①運輸許可證 雖然家養鹿已成為家畜,但購買鹿時要在所在省林業廳辦理《野生動物運輸許可證》。②檢疫證 檢疫部門很少到現場檢疫,但檢疫證非辦不可。③運輸工具消毒證 不辦不行,即便辦了,沿途還會被收取過境消毒費50~200元,一般是只收費,不消毒。
9 鹿茸加工三問題 ①破茸 收茸時由於鹿驚恐碰撞破茸現已很少發生,主要是加工時水煮時間長,烘烤溫度高、時間長,及檢查不周造成的。②臭茸 主要是烘烤時間短、溫度低,或不按時烘烤造成的。③癟頭茸 鹿茸頭癟是回水、煮頭不及時、時間短造成的。以上3個問題加上鹿茸骨化程度偏大,是影響中國鹿茸質量、在國際競爭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如果按操作規程加工鹿茸,則可避免破茸、臭茸、癟頭茸的發生。
10 飼料青貯三要素 ①切短 適於青貯的飼料要含一定糖分和一定水分,青玉米最為合適。切短是為了壓實,以0.6~1.0cm長為好。②壓實這一點最為重要。只有壓實才能排除空氣、減少氧氣,有利於厭氧菌發育。③封嚴,防止進入空氣,便於厭氧菌發酵,防止雨水浸入,控制一定濕度。
11 影響鹿飼養的三個主要環境因素①光照 長日照向短日照變化時鹿發情配種,由短日照向長日照變化時鹿脫角生茸。②溫度 鹿比較耐低溫,不耐高溫。南方養鹿之所以高產的少,氣溫偏高是個因素。③濕度 濕度對鹿茸生長影響還是個謎,實踐中觀察到雨天里鹿茸生長得快。此外,空氣流速、有害氣體、灰塵、微生物也對鹿有一定影響
⑦ 鹿的養殖技術
1 鹿場選擇與布局
鹿場的地勢應該高燥、平坦、向陽避風、地形坐北朝南,場地土壤以砂壤土最好。要求水源好、水量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建設鹿場要有足夠的土地面積和飼料基地,保證飼料來源充足,飼料應選擇紫花苜蓿、飼料型玉米等。鹿場附近應有公路,交通便利,與居民區2.5 km以上,環境清靜,無傳染病污染的環境,不能把鹿場建在被牛、羊傳染病污染的地方。鹿場的建設包括生產區、輔助生產區、經營管理區、職工生活區等。鹿舍採用東西並列式或南北縱列式,鹿舍方向要避開主風向,保證充足陽光照射。公鹿在上風向,母鹿在下風向。
2 合理搭配飼料
根據梅花鹿的生物學特性、對營養物質的需要、生長發育和不同階段的特點來選擇飼料。飼料的多樣化和全價性,可使日糧具有全面的營養價值,增加梅花鹿的食慾和適口性,提高飼料利用率。進行科學、合理的飼料搭配,既能保證梅花鹿的正常發育、繁殖及產茸,又能降低成本。利用西吉縣當地紫花苜蓿、玉米、豌豆等飼草料,合理配方,不僅要重視能量和蛋白的供給,而且要重視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供給,盡量使飼料全價[1-2]。
梅花鹿屬於反芻動物,人工養殖採食應以青、粗飼料為主,根據不同季節和生長發育階段營養不足的部分用精飼料補充。
飼料要調制好,堅決不喂發霉變質的飼料,選擇添加劑要購買品質好的正規產品。同時要注意加料、減料和變換飼料,根據梅花鹿公鹿、母鹿的飲食習慣及不同季節、不同年齡進行加料、減料和變換飼料,在加料、變換飼料時逐漸進行,減料時逐步過渡,這是因為梅花鹿的瘤胃中微生物對其生活環境有一定的選擇性和適應性,當飼料發生聚變時,不僅會降低梅花鹿的採食量和消化率,而且會影響瘤胃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長和繁殖,使梅花鹿的消化機能紊亂和營養失調。因此,變換飼料必須逐漸進行,經常飼喂幾種適口的飼料。
3 定時定量飼喂
梅花鹿具有發達的視、聽、嗅、味等感覺器官,對外界環境如飼養條件的變化異常敏感。在飼養管理中建立鞏固的飼喂條件反射,對提高梅花鹿的採食量和消化率具有特殊意義。因此,在梅花鹿的飼養中,必須制定和遵守飼喂的時間、順序和次數,不能隨便提前、拖後和改變,否則對梅花鹿正常的採食和消化產生影響。
4 充分供應飲水
應對梅花鹿供給足夠的清潔飲水,每天最少給水2次,有條件的梅花鹿場要盡量為梅花鹿創造自由飲水條件,以便使其能夠及時喝到充足、清潔的水。
5 分群分圈飼喂
按照梅花鹿的性別、年齡和健康狀況分群,成年公梅花鹿群最多25頭左右,成年母梅花鹿20頭左右,育成鹿群30頭左右,幼鹿群35頭左右。同時,對老、弱、患病的梅花鹿要實行單獨飼喂,待恢復正常後歸群。
6 注意衛生
梅花鹿圈舍及運動場必須經常按時打掃,及時清除糞便,糞便要堆在距離鹿場較遠的貯糞池中,圈舍要排干尿液和積水,保持乾燥。圈舍及運動場應定期消毒,在每年的3月、8月各徹底消毒1次。食槽、飲具每天要刷洗,20 d左右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1次。水及飼料要保持清潔,飼養員和工作人員要注意個人衛生,防止人、鹿傳染病的互相感染。
7 經常保持安靜與充足運動
梅花鹿膽小、急躁,看到異物、聽到不習慣的聲音,會全身毛豎起,心跳加速,兩眼凝視,稍有騷動就會驚慌失措,不顧一切的奔跑,發生傷亡。因此,在日常飼養管理中一定要保持安靜[3-4]。梅花鹿要保持充足運動,適當的運動可增強體質,增加食慾,保持公鹿精液品質,妊娠母鹿要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產仔不發生難產。
8 固定工作時間,加強馴化
工作時間要固定,加強梅花鹿的馴化。飼喂、打掃衛生要固定按時,不隨意更換時間,使飼養的梅花鹿適應。同時,加強梅花鹿的馴化,經過馴化的梅花鹿不怕人,易接近,便於適時收鹿茸,病鹿也能得到及時治療。在進行馴化時,飼養管理人員經常出入鹿群,給鹿送料可伴隨一定的信號與食物引誘相結合,進行人鹿和親共處,讓鹿建立條件反射。
9 加強防疫和疾病防治
鹿具有很好的抗病力,應按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對患疾病的梅花鹿及早治療。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鹿場的衛生,經常清掃圈舍,保持圈舍乾燥清潔,同時進行定期消毒,鹿場聘請獸醫防疫技術人員,大門設消毒室,使整個鹿群保持健康狀態,增加養殖戶收入。
⑧ 麋鹿這篇課文
外形奇特 四不象→生活習性 食草性哺乳動物,繁殖力低→傳奇經歷流落國外,回歸內祖國
第一容段(1)寫了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體描述麋鹿的外姓和生活習性
第三段(5-70記述了麋鹿經歷磨難,終於回到祖國的傳奇經歷
外姓: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俗稱四不象.
生活習性:食草性哺乳動物,角每兩年脫換一次,經常在水中覓食站立跋涉潛游,在夏季毛呈棕紅色,冬季呈棕灰色,它的自然繁殖力低.
傳奇經歷:3000多年前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麋鹿,在漢朝逐漸減少,竟然銷聲匿跡.1865年在北京南郊發現了120頭,隨後數十頭被陸續盜往歐洲.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最後一披麋鹿慘遭厄運.後來.只有英國貝福特的私人別墅里養的18頭麋鹿生長良好,並迅速繁殖.1967年,麋鹿以達到400頭,至今以有2000頭.
1986年8月,39頭選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麋鹿返回故
這是書中嘚大概內容,一共寫了三個部分
⑨ 梅花鹿產仔要人工接生嗎
一般情況下,無需人工進行接生幫助,只要是健康的母梅花鹿可以自己生產,自然繁衍生息。不過現在動物園的梅花鹿或者養殖的梅花鹿,為了確保生產順利,提高成活率,有人的幫忙接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