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石花瓶

梅花石花瓶

發布時間: 2021-02-14 00:34:28

梅花的別稱

梅花(薔薇科杏屬植物)一般指梅(薔薇科杏屬植物)。別稱:春梅、千枝梅、紅梅、烏梅。

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葯。果實可食、鹽漬或千制,或熏製成烏梅人葯,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1)梅花石花瓶擴展閱讀:

梅花在中國的地位很高,而中國在梅花品種上也有著相當的權威。1998年,中國拿到了梅品種國際登錄權,這是一種鑒別、判定花卉植物知識產權的母權。也就是說,新發現或新培育的梅花觀賞品種,要通過「國際登錄權威」審定和手續才能成為國際承認的新品種。

花蕾(梅花):微酸、澀,平。開郁和中,化痰,解毒。用於郁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癧瘡毒。果實(烏梅):酸、澀,平。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於肺虛久咳,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症。

⑵ 花瓶里的鮮花保持新鮮時間長一些,有什麼竅門嗎

1、使用干凈的花瓶

首先需要保證你使用的花瓶要是干凈的,而且用的水需要是清澈新鮮的。

(2)梅花石花瓶擴展閱讀:

插入花瓶後的養護方法

1、水質清潔

插花時要選用清潔的水,如用自來水,應先放置一晝夜後再用。

2、水量適中

水深要在切口以上,水面與空氣要有最大的接觸面。盤類容器的水深,應以浸過插花切口高度為宜,以保證花枝切口能及時吸水;瓶類容器的水深,應在瓶身的最寬處,因為此處的水面與空氣接觸面最大,有利於花枝呼吸通暢,減少細菌的感染。

3、經常換水

春夏季每1~2天換一次水,秋冬季每2~3天換水一次(為防止瓶水變質,可放少量食鹽等防腐劑)。換水時要清除殘花敗葉,適當剪短花枝,重新更替切口,並在花材上噴水。

4、擺放合理

夏季應避免強烈的陽光直射,冬季要離暖氣遠一點,否則將加速花枝的呼吸作用和水分的蒸發,易造成花朵凋萎。另外,一定要注意不能將瓶插鮮花放在成熟的水果附近,因為水果會釋放出乙烯,也會引起鮮花早謝。

⑶ 乾隆梅花牡丹紋粉彩梅瓶

宋定窯 孩兒瓷枕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
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圖罐.2789億元
「錦香亭」圖罐 4917萬元 港幣
雙葫蘆紋瓶 4998萬元 .3元人民幣
明成化全球惟一的成化鬥彩孤品大鬥彩三秋杯
明喜靖彩釉大罐59.8萬美元
明萬曆五彩荷塘鴛鴦圖蒜頭瓶404萬港元
明成化青花獅子滾綉球紋碗碗781萬元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缸1045萬元
明宣德青花柬蓮紋板沿大盤308萬元
明宣德青花留白纏枝牡丹紋大罐418萬元
明成化青花菱龍紋高足碗418萬元
明洪武釉里紅如意雲形纏枝牡丹菊紋大碗385萬元
明宣德青花雙鳳穿牡丹紋小瓶913萬元
明宣德青花折枝枝牡丹棱口八方四足花盆41.73萬美元
明宣德釉里紅青花高足杯37.44萬美元
明永樂青花纏枝玫瑰花紋大碗44.5萬美元
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116.38萬美元
明永樂清花纏枝瓜紋小罐660萬元
清乾隆御制琺琅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11548港元
清乾隆粉彩百子紋雙耳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壽》蕃蓮紋葫蘆瓶
清乾隆郎窯紅膽瓶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盉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花觚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雙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龍紋天球瓶
清乾隆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清乾隆青花雙耳扁瓶
清乾隆青花仙鶴紋帶托爵杯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紋花口瓶
清雍正鬥彩團花菊蝶紋蓋罐,通高10.4cm,口徑5cm,足徑5.4cm
清雍正琺琅彩雉雞牡丹紋碗,高6.6cm,口徑14.5cm,足徑6cm
清雍正粉彩鏤空團壽蓋盒通高13.2cm,口徑21.7cm,足徑12.9cm
清雍正粉彩團蝶紋碗,高6.8cm,口徑13.5cm,足徑4.7cm
清雍正黃地琺琅彩梅花紋碗,高6.2cm,口徑12cm,足徑4.6cm
清乾隆青花蝠果紋葫蘆瓶
清雍正粉彩葫蘆紋碗高5.8cm,口徑11.9cm,足徑4.6cm
清雍正粉彩梅花紋碗高5cm,口徑9.2cm,足徑3.8cm
清雍正胭脂紅地開光琺琅彩花鳥紋碗高4.5cm,口徑9.2cm,足徑3.6cm
清雍正粉彩雉雞牡丹紋盤高5cm,口徑35.5cm,足徑21.5cm
清雍正藍料彩山水圖碗,高5.5cm,口徑10cm,足徑3.9cm
清乾隆粉彩八桃天球瓶,高 50.6cm,口徑11.9cm,足徑17.7cm
清順治五彩牡丹紋尊,高58cm,口徑19.5cm,底徑18cm
清雍正鬥彩纏枝花紋梅瓶高26.3cm,口徑5.5cm,足徑11.9cm
清雍正鬥彩如意耳蒜頭瓶高26cm,口徑5.2cm,足徑11.8cm
清雍正鬥彩團花紋罐,高17.2cm,口徑8.4cm,足徑7.8cm
清雍正粉彩牡丹紋盤口瓶高27.5cm,口徑6.3cm,足徑8.6cm
清雍正粉彩人鹿紋梅瓶高16.6cm,口徑3.2cm,足徑6.1cm
清雍正秋葵綠釉如意耳瓶,高26.3cm,口徑5.3cm,足徑11cm
清雍正五彩仕女紋罐,高34.1cm,口徑14.6cm,足徑15.3cm
清雍正粉彩花蝶紋瓶,高37.6cm,口徑4.1cm,足徑11.6cm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 御制琺琅彩花石錦雞圖瓶
清乾隆御制琺琅彩花石錦雞圖瓶(同上)
清乾隆御制黃釉青花躍龍捧壽紋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過海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過海六方瓶(同上)
清乾隆胭脂紅地粉彩纏枝花卉紋尊
五彩加金花碟紋攢盤
清乾隆粉彩八吉祥蓋碗
清乾隆粉彩百壽紋表
清乾隆粉彩纏枝花卉紋大碗
清乾隆粉彩纏枝花鳥紋鳳耳瓶
清乾隆粉彩蕃蓮紋花觚
清乾隆粉彩纏枝花卉紋大碗
清乾隆粉彩福壽紋雙耳瓶
清乾隆粉彩果蝠紋葫蘆瓶
清乾隆粉彩花果大碗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壽》蕃蓮紋葫蘆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鳥燈籠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鳥燈籠瓶(同上)
清乾隆高士筆筒
清乾隆各色釉彩大瓶
清乾隆 黃地青花花果紋盤
清乾隆爐均釉唇口瓶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紋賁巴壺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壽》蕃蓮紋雙耳瓶
清乾隆粉彩眾仙捧壽紋雙耳瓶
清乾隆窯變釉卷口六棱瓶
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清康熙,高4.9cm,口徑6.7cm,足徑2.6cm
清乾隆醬地描金凸雕靈桃瓶
清乾隆藍釉描金龍花口瓶
清乾隆粉彩開光八仙過海圖盤口瓶5280萬元.
清乾隆粉彩瓜棱瓷鼻煙壺通高6cm,腹徑3.1cm
清乾隆琺琅彩山石花卉紋小瓶高9.1cm,口徑1.6cm,足徑2cm
清乾隆琺琅彩雙環瓶高14.1cm,口徑5.5cm,足徑6.4cm
清乾隆釉里紅三果紋梅瓶高29.6cm,口徑6.1cm,足徑11.2cm
清乾隆琺琅彩纏枝花卉蒜頭瓶高18cm,口徑2.6cm,足徑5.5cm
清康熙郎窯紅釉鳳尾尊高45.5cm,口徑12.7cm,足徑14.4cm
清康熙冬青釉暗花海水龍蘿卜尊高19.2cm,口徑3.3cm,足徑3.5cm
清乾隆琺琅彩開光雙戟小瓶高8.9cm,口徑1.4cm,足徑1.6cm
清乾隆琺琅彩嬰戲紋雙連瓶通高21.4cm,口徑9—5.2cm,足徑10—6cm
清乾隆琺琅彩開光山水詩句瓶高26cm,口徑12.1cm,足徑12.1cm
清乾隆琺琅彩纏枝蓮紋雙連瓶高17.5cm,口徑6.8—4.8cm,
清道光紅彩繩紋狀元紅酒壇通高15cm,口徑4.8cm,底徑6cm
清乾隆粉彩菊花鵪鶉圖瓷鼻煙壺通高6.2cm,腹徑2.6cm
清康熙釉里紅團花鋸齒紋搖鈴尊1244萬港元
清乾隆茶葉末釉描金蝙蝠紋帶葫蘆瓶504.8萬港元
清乾隆粉彩九老圖燈籠瓶528萬元
清乾隆黃地綠彩八吉祥五蝠捧壽圖折沿盤460萬港元
清乾隆黃地粉彩福壽萬代圖葫蘆瓶40.3萬美元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龍鳳爭珠圖雙龍耳扃壺80.49萬美元
清乾隆松石綠地粉彩花卉龍把多壺
這些都是國寶級的瓷器,還有一些國寶級的瓷器沒有統計到。

⑷ 山西的觀賞石

(一)山西觀賞石研究的概括

觀賞石是未經人們琢磨加工的天然岩石,如今允許將其切開(只允許一刀),或將岩石打磨拋光。石料經過細工琢磨,構成一定形狀,成仙成佛,成獸成禽,那是工藝品,而不是觀賞石。觀賞石一般指體積較小,可置於案幾之上或廳堂之中。再大一點就成園林石,需放到庭園、公園中去。

山西觀賞石的研究起步較早,但那僅僅是山西愛好者在外地著作中有涉獵,它不是描述山西產出的觀賞石。詩辭賦文中戲論觀賞石,如唐朝白居易、柳宗元,宋朝米芾等都對觀賞石有所論述,但未見山西產的觀賞石。

我國對觀賞石鍾愛起源甚早,尤以北宋年間花石綱最著名,但那都是大型園林石型的觀賞石。而細小把玩型觀賞石的開發,則遲到20世紀末才起步。以中條山西南垣曲一帶鄉民從澗溪中尋找天然梅花玉起步,到人工開挖梅花玉,然後切割、研磨、拋光成型。

梅花玉,也稱梅花石,是產於18億年前中元古界西陽河群的安山岩,含白色、紅色、綠色的杏仁體,火山氣孔充填形成同類細脈,從而構成枝枝寒梅雪中怒放的畫面,所以稱它為梅花玉。

梅花玉起源於河南汝陽,早在西周就出現天然梅花玉,東漢劉秀封其為國寶級國石。此後一直開采不歇,用它來加工成文房中的筆洗、筆筒、筆架、鎮紙,有的加工成茶壺、茶杯、茶盤;有的加工成花瓶。只有少數加工成扁平的橢球狀用以觀賞。到20世紀末,河南汝陽的安山岩將采盡而被當地政府作為礦產地保護禁采。恰恰此時,山西垣曲梅花玉問世,參加幾次全國奇石展評,屢次捧得金獎,成為當時奇石界的一匹「黑馬」。從參加奇石展評中獲得啟發,中條山開始大規模開采黃河石、五龍玉(中條群條帶狀大理岩),同時有異種「菊花石」以及各種造型石,甚至靈璧石、海金石的加工,產品被洛陽一帶石商收購,成為該地帶黃河石的市場主體。

20世紀90年代後期,山西昔陽、河曲、臨縣、靈丘諸地奇石愛好者自發在當地採集觀賞石。山西地質調查中,雁北天鎮—右玉一線發現「雨花石」,加上各種礦物晶體及化石,合在一起終於形成山西的觀賞石資源供體。

2008~2009年間,在籌建的山西地質博物館標本採集的引領帶動下,以全省系統的地層、岩石、礦石標本採集為契機,幾個奇石愛好者編寫出《河東奇石》山西觀賞石圖集。山西著名觀賞石學家、我國觀賞石協會顧問侯桂林編著的觀賞石專著《與石共語》正式出版。2013年1月,山西省觀賞石協會正式成立,全省按地區成立分會。同年,山西省觀賞石資源調查項目被審批通過,全省調查工作正在展開。山西觀賞石開發高潮也正在掀起。

(二)觀賞石的命名問題

觀賞石的分類各家認識不一,全國沒有統一的命名標准或原則,由各地各人對觀賞石自由命名,造成命名五花八門、名稱繁多,更有不少命名極易引起誤判。例如廣西大化縣出產的觀賞石被命名為「大化石」,它極易與古生物化石混淆不清。再比如江蘇省銅山縣呂梁鄉產觀賞石,命名為呂梁石,也極易與山西的呂梁山脈、呂梁市(地區)混為一談。

觀賞石中的長江石、黃河石的命名太廣、太大。沿黃河、長江長達數千千米,觀賞石種類繁多,沒有嚴格定義,是「一個大帽子,囊括眾分子」,凡黃河沿岸、長江沿岸許多點的不同岩石均可稱「黃河石」、「長江石」。觀賞石,其實是地質行業中一個特殊類型的岩石、礦物、化石、事件石的綜合,應該屬一門新興的地質類學科,所以它們的命名不應該隨意,任憑個人興趣愛好而叫。它也應向飾面石材靠近,應該用雙名法——地質學命名與商業上命名相結合。比如含杏仁體的安山岩——梅花玉,常州溝組石類砂岩——黃河石。否則將造成商界學界紊亂,不知商品命名的觀賞石究竟為何物,影響到對它們的評價、尋找和推廣。

今天,觀賞石已納入國土資源部管理。筆者在此也希望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能盡快制定管理科學、系統的命名原則,並且進一步釐定已有觀賞石的分類及定義,確定新的觀賞石命名系列。

(三)山西的觀賞石

(1)梅花玉。是以中元古代早期火山岩為原石,經天然沖刷或人工打磨,具備紅、白相間組成的寒梅圖案的卵形岩石。它始產於中條山南麓垣曲縣東南同善、華鋒兩鄉的北山。後相繼在蒲掌、英言、王茅、毛家灣諸鄉也有產出。2008~2010年間,經省國土資源廳正式立項調查,查明中條山區各縣幾乎都有分布。凡中元古代安山岩出露處,都可以形成梅花玉。現查明這套火山岩厚約5000米,出露面積1000平方千米,除垣曲縣以外,在相鄰的夏縣、翼城、聞喜、絳縣、陽城均有優質梅花玉產地。此外在沁水、平陸也有零星分布。向南可延伸到河南省北部的濟源、孟津、三門峽、盧氏、靈寶;向西進入陝西的洛南。這套火山岩在山西稱西陽河群,在河南、陝西稱熊耳群,其實是一套地層在不同地區的兩種命名而已。在山西臨縣漢高山周圍及古交的小兩嶺一帶也有這套地層分布,其中也有梅花玉產出的可能。

梅花玉的原岩為安山岩,統體成深褐色、深綠色,也有褐紅色、灰黑色,硬度5~6之間。當它的氣孔全部被白色的石英或方解石充填後呈白色杏仁體;當被紅色的方解石、石燧所填充時則成紅色的杏仁體;當被綠色的綠高嶺石充填則成綠色的杏仁體。如果在這些含杏仁體的岩石上,被後期同質的細脈充填時,便會形成白梅、紅梅、綠梅三大類樹形寒梅圖案。當然還有紅白相間的混合梅,共四種類型。

梅花玉質量的好壞,在於梅花與梅枝的搭配,即杏仁體與脈體的關系,當脈體較粗時,可構成虯枝老梅;當脈體較細時,形成嫩枝細梅。當火山岩中含多量細小綠泥石杏仁體時,還降低梅花玉的質量,使之成斑駁、不均的底色,影響到梅花玉的圖案質量。特殊情況下,綠色脈體成不規則斑塊狀時,可形成綠葉紅荷或白荷的圖案。個別不規則細脈還能構成王羲之的「曲水流觴」的場景。

梅花玉一般為(橫)10~35厘米×(高)20~35厘米×(厚)5~10厘米,個別大的可達30厘米×60厘米×15厘米。

歷山石 

(2)歷山石。原是黃河石的一種。產於黃河岸邊的河卵石,只要能構成一定圖像,不論質地、產地,皆稱為黃河石。因為黃河石用得太濫,分布又太廣,所以重新命名。產於中條山—崤山一帶長城系底部的石英砂岩,受(晚期成岩作用後)風化作用滲入鐵錳質膠體積淀,或褪色斑、氧化斑的疊加,形成各種圖案,均稱為歷山石。命名歷山石的原因是運城市垣曲縣—晉城市陽城縣—臨汾市翼城縣三縣交界的歷山(又稱舜王坪)為中條山主峰,海拔2300餘米,山體全部由長城系常州溝組石英砂岩組成,其厚度千餘米。歷山乃舜帝觀四季物候及日月星辰而制定我國第一部歷法的所在。歷山石含華夏先祖誕生、華夏文明起源之意。

歷山石始產地在垣曲縣同善鎮—舜王坪的公路上。那裡近於水平產出的石英砂岩節理較發育,後期風化作用滲入鐵錳質膠體,在岩石中形成鐵銹色不規則環帶,一經磨製,便可出現各種奇妙圖案:人物仙佛、雲霧海濤、文字數字、走獸魚龍等。當成岩作用後期因砂岩中少量礦物氧化時便會在岩石上出現紅色圓形氧化斑;當氧化帶中某些物質發生還原作用時,便會在深色岩石中出現圓形淺色的褪色斑。它們結合地層的紋理,於是便會造成「長河落日圓」、早霞托日出、夜空三星高照等天文星象圖案,可稱為「日月石」。

歷山石分布范圍比梅花玉廣,它是不整合在西陽河群安山岩之上的第一套中元古界底部砂岩地層,廣泛地出露在太行山南段及中條山、崤山、太華山。北部出露在燕山山脈。所以在京、津、冀、晉、陝、豫六省市中均有分布。歷山石摩氏硬度6~7,一般成型歷山石寬高厚在15厘米×10厘米×5厘米~20厘米×30厘米×15厘米。

(3)五龍玉。是新命名的一種觀賞石,原產於垣曲縣—聞喜縣—夏縣交界處的中條群大理岩中,由龍峪組與余元下組交界處的紅色條帶狀大理岩以及余家山組、余元下組中的青灰色條帶狀大理岩構成。這套大理岩沉積條件不穩定,所以原生層理不平整,常呈波浪狀,加上受到中條運動的影響,使地層發生褶皺,因此條帶狀大理岩就會被褶皺、盤曲成各種各樣的圖像,在不同斷面上形成千姿百態的花紋。

五龍玉主要由青白相間的條帶盤成不同圖案,多山石風景、飛瀑行雲、龍飛鳳舞及人仙、鳥魚等圖案。其次大理岩由棕紅黃白條紋組成,經柔皺,不同切面上呈現出怒火熊熊、紅雲盤繞及人物胸像圖案。第三種為透閃石大理岩或裂隙充填的大理岩,透閃石結晶成針條狀冰花,裂隙中細脈浸染而呈風雨中竹影搖曳、秋葉斑斑圖案,別有一番風味。

之所以命名五龍玉,是因為此類觀賞石主要集中在垣曲縣境內,垣曲縣有五條溪澗東西向排列,由北部中條山麓向南注入黃河,就如五龍入海。其中21世紀初垣曲縣奇石協會主席獲得一塊近1立方米大小的巨石,內含五條飛龍(於雲霧中),他命名五龍玉,後作者與他討論共同定名,也為紀念他(因病去世),因此命名五龍玉。

五龍玉硬度3~5,一般長高厚25厘米×30厘米×10厘米。產出與中條群大理岩分布區一致,除在垣曲、聞喜、夏縣三縣交界處以外,還在運城市的平陸、芮城兩縣交界的分水嶺一帶涑水雜岩中產出。

(4)野菊石。本類觀賞石由菊花石演變而來,菊花石是黑色板岩中方解石、堇青石、紅柱石等淺色礦物斑晶聚合成放射狀菊花圖案而得名。而我們命名的野菊石是中條群篦子溝組菊花狀方柱石二雲母片岩中,白色為方柱石聚合成花朵狀,此花葉並非披針葉狀花瓣聚合,而是不規則細葉團聚合而成的朵朵野菊,故而以野菊石命名。

野菊石是中條群區域變質作用以後,熱變質作用疊加而成,早期的灰黑色二雲母片岩中新生長出方柱石斑晶構成白色花朵。本類構圖頗具美感,可惜岩石基質結晶粗大,無法打磨光滑,因而底色灰暗,淡然無光,突不出野菊之美。本類岩石——方柱二雲片岩除在中條群產出外,在絳縣群底部的橫嶺關組也有產出,該組地層分布在垣曲縣西北與絳縣交界處。此類岩石摩氏硬度4~5,塊度20厘米×30厘米×10厘米。

(5)金海石。原產地在京東平谷區金海湖(水庫)邊,由長城系常州溝組石英砂岩後來風化淋濾下來的環帶狀鐵錳質膠體侵染形成而命名。此類膠體系裂隙多次開放,鐵錳質膠體多次滲透形成,所以顯示了早期膠體環上部被溶解,後來膠體環在溶解處生長,構成新月形交錯層,這種成因的交錯層極易與沉積形成的交錯層的沉積構造相混淆。由於此類成因不僅只發生在長城系地層中,我們在五台群高凡亞群變質粉砂岩中亦可見到,在白堊系底部左雲組長石砂岩中亦可見到,但此時砂岩已變成淡紅色長石砂岩。

金海石的多次弧形花紋能塑造出群山莽莽,波濤洶涌,洪波連天,種種流水的圖案,也可形成胖子團聚造型。

金海石 

雨花石 

金海石摩氏硬度6~7,按大圖案的大小,一般長高厚25厘米×10厘米×5厘米。

(6)雨花石。是南京雨花台周圍的長江二級階地上所產的已被磨圓的河床礫石。它們以各種瑪瑙為主,直徑為3~10厘米,其次有黑色燧石、粉紅色石英。雨花石類的瑪瑙其實是方山玄武岩所含杏仁體,經長江水沖刷、磨蝕後剩下的杏仁構成的礫石,玄武岩早已風化成泥。本來雨花石以天然河床礫石浸泡在水中,養在碗中才顯示其晶瑩剔透,色彩鮮艷,構圖奇妙。20世紀60年代後,用人工拋光代替自然腐蝕、浸泡,而且採用機械化開采,用水龍頭沖刷二級階地砂礫層後,取出其中沙子供建築用,將其比較小的礫石,一齊放入滾筒中磨蝕、拋光,然後人工分揀,將非瑪瑙的納入筐中,以手抓一把論價,再按花紋巧妙程度分級,最後排出有特殊構圖者,即瑪瑙定型可構成山水風光、人物、動物等列為上品,其價可能是普通雨花石的幾百乃至上千倍。而今為了保護雨花石資源,蘇皖兩省已作為地質遺跡保護而禁采。今天南京一帶很難購到真正的雨花石了。

山西的雨花石發現於20世紀後期,在大同地區左雲、右玉、天鎮一帶1∶20萬區調填圖中發現,那是侏羅紀-白堊紀地層中的礫石。它們來自侏羅紀火山岩中的杏仁體,磨圓成礫石包含在礫岩中,被沖刷在近代河谷地帶。與南京雨花石相比,山西產的雨花石一是無法開采,它長在礫岩中,很少產在沙灘中,所以無法開采而從沙中獲取。其次質量較差,大同地區的雨花石中多為白色纏繞的花紋,與透明石英兩者合成,缺少紅色為基調的各種瑪瑙,因此只能作為個人愛好而在基岩中、河床里尋找,很難形成一個產業。

(7)擔山石。這是產於垣曲的新品種。擔山石群是古元古代中條群之上一套碎屑岩地層,經區域變質而成。今天形成觀賞石的有兩種,一種燧石質角礫岩、礫岩都包括進來,這種不能構成奇異花紋的礫岩都稱擔山石。擔山石摩氏硬度視礫岩組成而定,一般5~7之間,塊度一般長徑在10~15厘米左右。

另一種模樹石是具有黑色(或棕色)柏樹模樣花紋的石英砂岩,在山西省垣曲模樹石由中條山南坡長城系石英岩構成,因後來順節理有錳質液體滲入凝結而成。個體大者長徑可達40厘米,成一片鬱郁蔥蔥的森林,小者巴掌大小,其形態酷似羊齒類植物花紋。

(8)大寨石。產於昔陽縣大寨周圍,是奧陶紀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蝕後形成的奇形怪狀的石灰岩,屬造型石類。大多產於奧陶系灰岩被溶蝕而落在新生界地層底部,所以有的有包漿,即黑色發亮風化外膜,因而具有「靈璧石」的特性。有的敲擊可發出清脆的樂音,不過裂隙皺紋比較少,不像靈璧石多裂隙溶溝而使岩石「更皺」。

大寨石之名由當地奇石愛好者所起,山西凡有奧陶紀石灰岩地層分布地段,當其附近新生界地層發育時,其中底部礫石層或礫岩中部都可產出大寨石。中條山已有採集,雁北左雲、右玉、河曲、保德一帶均有零星報道。此類大寨石一般指小型可在案幾上擺設的,再大一些就成為園林石,更小一些成盆景石。所以只有10~50厘米大小才可納入觀賞石范圍。

(9)姜結仁。地質上稱鈣質結核。原生薑結石發育在新近系紅土及第四系黃土中,是土中地下水上升蒸發後留下碳酸鈣沉澱凝結而成。一般新近系中結核個體大,外形復雜,第四系中鈣結核小。

榆次北山河灘砂層中,在經淋濾堆積呈黑色碳酸鈣附著在早期灰色結核上,具兩次形成特點。該地許多結核個體很小,長徑3~4厘米,常形成各種人體造型,配上背景,分出男女,可製作故事造型。鈣結核中常見球形結核,當其中包入水分時,形成含水響結石。山西鈣結核遍地皆有,現知有河曲、榆次愛好者收集較多。

鈣結核硬度3~4,一般從地層中脫落再經河水沖刷者較好。

(10)鍾乳石。一般產在石灰岩區溶洞中,受國家明令保護,但當它們因溶洞受毀而被沖到河谷中,或長在石隙外露時,就可採集。山西大小溶洞很多,大的、好的已開發成旅遊區,小的無人問津。

鍾乳石 

鍾乳石是石灰岩被溶蝕後,經一定距離搬運後又沉積、凝結起來的奇石。其中不少具有奇特造型而成優秀的觀賞石,經切割、打磨、拋光後,可形成特殊的紋理石。

(11)泉華。石灰岩區泉水出口常有泉華堆積,最大產地為祁縣洪善泉外圍,巨型泉華洪積扇高十多米,扇形半徑達百餘米,由上萬立方米泉華聚積而成。在平定娘子關泉華形成20多米高的階地堆積,其規模亦十分巨大。

泉華分兩類,一類呈細管交織而成,成為盆景中吸水石,又稱蘆管石;另一類呈半球狀綜合體,亦可磨製復雜雲朵狀奇異圖案。

(四)觀賞性礦物晶體、化石、地質奇石

1.礦物晶體

山西可作為觀賞石的礦物晶體較多,主要有紫水晶、煙水晶、螢石、綠柱石、電氣石、方解石、藍晶石、藍柱石、透閃石、透石膏、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赤鐵礦、褐鐵礦、針鐵礦、鉀長石、白雲母、陽起石、天河石、重晶石、橄欖石、孔雀石、纖維石膏等。它們在各礦床中都見產出。

值得一提的有石炭系地層中球狀黃鐵礦,有的在煤層中,有的在碳質頁岩中,有的在褐鐵礦中。結核3~6厘米,外包黑色碳質外皮,密度大,切開為黃鐵礦集合體,主要產於陽泉一帶。

山西式鐵礦被風化淋濾溶出後,呈鍾乳石狀結晶構成針狀磁鐵礦集合體;有的外面已包著白色方解石,構成二元鍾乳石,顛倒過來成雪壓松柏構圖。

藍柱石是灰白微帶淺藍色長條板柱狀礦物,由超基性岩經高綠片岩相區域變質形成,屬國內稀有礦物,在呂梁山主峰地帶產出。

襄汾一帶盛產透石膏,它是雪花石膏被溶解後呈脈狀重結晶形成,有的地方呈板柱狀集合體。

產於陵川六泉一帶奧陶系石灰岩與花崗岩接觸處,有雙錐形煙水晶產出,透明度高、品相好,可惜晶體太小。

運城南山電氣石晶體聚集成花朵狀,構成的圖案奇趣無比、別具一格。

垣曲縣華峰鄉北山,有紅色玻璃光澤的赤鐵礦,其外形成方解石集合體狀,呈脈狀在火山岩中產出。另有板狀重晶石集合體產出。

五台山歷來有狗頭金——自然金產出,現今靈丘料眼金礦又獲一自然金,重425克,6厘米×5厘米×4厘米大小。而靈丘南山多有發絲狀捲曲的自然銀產出。

2.化石

可作為小型觀賞性的動物化石有寒武紀的蝙蝠蟲、蝴蝶蟲,石炭紀的皇冠蟲、長身貝、黃河角石以及新生界的狼鰭魚。在植物化石中以瓣輪木、細羊齒、帶羊齒這類小型羊齒類植物造型較好,此外鱗木亦可入選。

前寒武紀地層中多發育有疊層石,其中造型優美的有高於庄組二段球結瘤柱狀疊層石,以及太行山區長城系底部的趙家莊組中放射狀疊層石,皆可構成具欣賞價值的觀賞石。

3.地質奇石

作為重大地質事件石,有長城系石英砂岩中的蟲跡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古老的蟲跡化石,存在於17億年前地層中。滹沱系下部石鹽假晶,是世界上海水含鹽濃度達到一定水平的最早記錄,它出現於24億年前的古元古界下部地層中。滹沱繫上部郭家寨亞群底部板岩中的雨痕是19億年前暴雨濺落在泥灘上的雨坑被保存下來的痕跡,亦屬世界最早的地質遺跡。大同火山群地區,有許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火山彈,也算一種事件石。定襄縣滹沱系河邊村組僅白雲岩中產竹葉狀白雲岩,可能是我國最早的風暴岩,記錄了23億年前海濱的暴風過程。

⑸ 梅花在園林中有哪些應用

中國園林是一門綜合藝術,她自然、清新,且極富詩情畫意,在世界園林上獨樹一幟。梅以韻勝,以格高,自古深得人們喜愛,已成為中國造園的特色樹種之一。再加上其橫斜疏瘦、色雅香清、傲霜鬥雪的特性,更使其成為園林應用中的佼佼者。

(1)梅花專類園 梅花專類園,一般稱為「梅園」,其景蔚為壯觀。每當花開時節,滿園梅景燦爛如霞,猶如一個香雪海。我國古代出現了許多賞梅勝地,如宋代陸游有梅花詩雲:「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浣花溪。」明代馮夢禎《西山看梅記》載:「武林梅花最盛者,法華山上下十里如雪……」現在,我國賞梅名園更多,據統計有近30個,如武漢梅園、南京梅花山、無錫梅園、上海澱山湖梅園、昆明黑龍潭公園、青島梅園、成都杜甫草堂梅園等,其中有的以花梅取勝,有的以果梅為主。

(2)梅花群植 除梅花專類園外,梅花在庭園中也可群植。三五成叢或更多群植,以形成小梅林、梅嶺、梅徑等景觀。

(3)梅花孤植 梅花樹形古樸蒼勁,較適宜在園林中孤植欣賞。草坪上、雪松前及景牆邊等環境,梅花孤植皆可得到良好的觀賞效果。梅花品種繁多,有些品種的樹形更為突出,如『虎丘晚粉』、『昆明小跳枝』、『白須硃砂』等,這些品種孤植,更具有觀賞價值。

(4)「歲寒三友」傳統配置 松、竹、梅,人稱「歲寒三友」。將松、竹、梅配置一起構成「歲寒圖」,是中國園林的傳統造景手法。梅,傲雪凌霜,獨步早春;竹,虛懷若谷,凌冬不凋;松,蒼勁古樸,四季常青。將它們合植一起,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宋代樓陽有詩雲:「百卉千花皆面友,歲寒只見此三人。」

(5)梅花繞屋及伴亭 我國自古就有「梅花繞屋」的習慣。《園冶》有雲:「梅繞屋,余種竹。」明代王稚登有詩雲:「竹寒沙碧堂成處,移得官梅繞屋栽。」我國造園,大都以建築物為主體,但好樓須有好花映。梅花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掩映於亭台樓閣間,既可豐富藝術構圖,又可協調周圍環境的自然景觀。

(6)梅花倚石 景石是我國古典園林中不可缺少的配置。梅花倚石,其景自出。梅因石而更老,石因梅而更奇。宋代徐致中有詠梅詩雲:「石畔長來枝易老,竹間瘦得萼全清。」

(7)梅花臨水 梅花冰清玉潔,是配植水景的重要植物之一。水景是中國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謂無水不成景。寒池清清,溪流淙淙,梅花弄影,堪然入畫。「會被清池寫疏影,一枝分作兩枝妍」,梅花臨水在我國園林中應用較早,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此例,如「何當與春日,共映芙蓉池」(梁·吳均)。梅花品系中的垂枝梅,其枝條自然下垂,瀟灑飄逸,尤易臨水。

(8)梅花花籬 在日本園林中,有梅花用作花籬的實例,如日本丸子梅園將白色單瓣梅花密植成片,花開時,遠望猶如一條潔白的飄帶。在我國,以梅作花籬在園林應用中則少見。

(9)梅花盆景 梅花盆景是以盆為「紙」,以梅花、山石等為「繪」,通過藝術處理和精心培育,集中典型地再現了大自然中梅之神貌。我國梅花盆景較盛行,清代的《盆景偶錄》中,將盆景植物分為四大家、七賢、十八學士,梅花為十八學士之首。我國梅花盆景造型有許多藝術流派,如疙瘩梅、劈梅、順風梅、屏風梅、游龍梅、滾枝梅、自然式等。

(10)插梅清供 梅花插花的應用在我國出現較早,至少應在魏、晉之際,如《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詩雲:『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梅花不以華麗取寵,而以韻格為勝,所以其插花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插梅的主要方式一般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掛式插梅三種。

⑹ 梅花的插花方法

1、主體插花:選一支最壯最美麗的花枝作主枝,突出中心,兩側各插一支不同花卉陪襯,要避免花枝排列整齊,主體花要突出,三支不要交叉,更不能將所有花枝束縛一起一次插入。

2、同色系插花法:可以嘗試同種顏色或同一色系的多種花材來插花,相比起專業的配色技巧,這種方式比較不容易出錯,雖然可能整體效果沒那麼出彩,但也不會出現凌亂不搭等問題。

3、選對花器:除卻花材本身,花器的材質、高度、瓶口大小,花頭高出瓶口多少、不同位置的花莖長度如何呈現等,都是需要考慮的。

4、花器與花材的色彩匹配:如果鮮花本身顏色較為淡雅的,可以適當選擇一些色彩艷麗的花器,但如果鮮花顏色很艷麗,這時候花器的顏色則不能太過艷麗,否則兩種色彩沖擊力較強的搭配在一起則會略顯難看。

(6)梅花石花瓶擴展閱讀

插花保鮮

夏季室內瓶插花易謝.按下面方法可保鮮15~20天:

1、剪去莖根部葉片,用急火燎一下莖根,這樣既可保持莖內儲藏的養料,又防腐爛;

2、瓶內水量要充足,但切忌水齊瓶口,以免影響花枝吸氧:

3、每晚換水一次,放於室外。每隔3天將莖根 斜剪去0.5厘米,洗凈擦於,用急火再僚一次;

4、10天後,每晚將全校淋水,洗凈根莖擦乾. 用塑料袋封裝,置冰箱冷藏室。梅花:剪口切成十字形,浸入水中,可以促進花朵對養料的吸收。

⑺ 梅花在插花中多用於什麼

花瓶式插梅。
花瓶深色素凈者均可,銅質和陶瓷的古樸花瓶更能顯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華麗的花瓶,以免喧賓奪主。如瓶口太大花枝擺動,可剪幾根短枝架設瓶口,也可將花枝基部的中間切開,使它能夾住瓶內的小橫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較輕不易立穩,瓶中可投鉛、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紅、白、綠等色,可一色單插,也可幾色合插;但必須以一色為主,以免紛雜。插梅時也可適當配些天竹、文竹等,以調和色彩與層次。
盆景式插梅。
一種插器是淺身闊口的水盆器皿,一種是用以製作小型寫意盆景的各種觀賞淺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須藉助於花插座,它是由金屬鑄制而成的。圓型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較多針刺,用來固定花枝之間。根據自己的立意要求進行構圖。在插「歲寒三友」圖時,由於竹枝易乾枯,必須將它盡量低插,近於水面為好。若松桿過於笨重粗大,不能平穩放置,可選將其基部釘在方塊木板上。置於盤中後用卵石蓋壓木板,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應比劍山的針約長兩倍,切好後再插。
壁掛式插梅。
採用竹器、陶瓷等懸掛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長蔓,這樣剛毅的梅枝與搖曳的長藤在合適的背景前交相互映,一剛一柔,別具風格。若梅枝不斜垂,可以適宜彎曲處,據1~2 個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鞏固其隙以符合所需角度。

⑻ 能幫我介紹明朝花瓶的來歷么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時期的大窯場如磁州、龍泉等地仍有燒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細陶瓷器生產遍及山西、河南、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華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蘇宜興的紫砂器更是這一時期的特殊成就。
法華又稱琺華,是明代中期以後在晉南一帶盛行的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法華器的胎與琉璃器完全一樣,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體相同,只是助熔劑有差異:硫璃以鉛作助熔劑,而法華所用的助熔劑是牙硝。《南窯筆記》說:「法藍、法翠……本朝有陶司馬駐昌南,傳此二色,雲出自山東琉璃窯也。其制用澀胎上色,復入窯燒成者。用石末、銅花、牙硝為法翠,加入青料為法藍。」這里的法藍、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華的藍色和孔雀綠色。在古代華和花是一個字。為什麼在色彩上要加一個法字,它的最早記載見於何時,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法華的裝飾方法,是「採用彩繪中的立粉技術,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別帶管的泥漿袋,勾勒成凸線的紋飾輪廓,然後分別以黃、綠、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高壽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華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爐、動物之類。景德鎮在嘉靖前後也仿製法華器,但它和山西法華不同。首先是景德鎮用瓷胎而山西法華用陶胎,因而燒成的溫度就不一樣。景德鎮的器物有飾以花鳥、人物的瓶、罐、缽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黃、綠二色,但法華則以紫或孔雀綠為主,綴以黃、白、孔雀藍的花紋,就更能突出藝術效果。
德化窯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產,但成為全國制瓷業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是在明代開始的。萬曆十四年(1612年)刊刻的《泉州府志》說:「磁器出晉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於饒磁……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後山中,潔白可愛。」關於德化的古代窯址,福建省博物館於1976年再次調查,據現有資料,明代的窯址計十八處:在潯中公社的有祖龍宮、屈斗宮、嶺兜、後窯、西門頭、大草鋪、後所;在三班公社的有內坂、新乾寨、窯壠山、桐嶺、舊窯、新窯、啤壩窯;在刈坑公社的有石坊、雙溪口、蘇田;在上涌公社的有許坑林等。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獨特的風格,它不僅與唐宋時期其他地區的白瓷不同,而且與景德鎮同時期的白瓷也不一樣。它有如下的特點:
(一)瓷胎細密,透光度極其良好,為唐宋其它地區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制的,粘土內含助熔物質少,故器胎不夠緻密,透光度較差。而德化白瓷則用氧化硅含量較高的瓷土製成,瓷土內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後玻璃相較多,因而它的瓷胎緻密,透光度好。
(二)就釉面來看,德化釉為純白色,而北方唐宋時期的白瓷釉則泛淡黃色,元明時期景德鎮的白瓷卻白里微微泛青,與德化白瓷有明顯的區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不僅與原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氧化鐵、氧化鈦的含量有關,也與燒成氣氛的性質有關。北方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TiO2、Al2O3含量比較高,胎中的Fe2O3含量亦較高,燒成時採用氧化氣氛。故瓷器呈現白里泛黃的色調;景德鎮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Fe2O3、TiO2、 Al203含量均較適中,燒成時採用還原氣氛,故瓷器呈現白里泛青的色調;德化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的Fe2O3含量特別低,K2O含量特別高(周仁、李家治:《中國歷代名窯陶瓷工藝的初步科學總結》、《考古學報》1960年第1期),燒成時採用中性氣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鎮同期生產的白瓷釉色更純凈,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流傳歐洲後,法國人又稱為「鵝絨白」、「中國白」等等。
明代德化白瓷的品種,宋應星《天工開物》說:「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德化的瓷雕和供器,如一些仿古的尊、鼎和香爐等明代製作確實較多,但日用器皿也還是有的,而且從屈斗宮窯址的調查來看,除了傳世多見的梅花杯外,更發現了「杯身呈八角形,器身外壁棱面印有八仙的八仙杯,這種輕巧玲瓏的小杯胎薄,特別是腹部,能映見指影。在燈光或日光下顯出肉紅色。這與文獻記載的『以白中閃紅者為貴』是一致的」(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德化屈斗宮窯址的調查發現》,《文物》1965年第2期)。此外,如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閩山記》中提到的:「德化瓷蕭笛,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無一二合調者。合則聲凄朗,遠出竹上。」這種瓷製樂器,目前尚有實物傳世。
明代德化的瓷雕是頗負盛名的,一般說來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能於各種雕像中見性格,如達摩的庄嚴,觀音的溫柔,壽星、羅漢之類的詼諧。
(二)能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裝飾性很強,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風飄舉之勢,一舉一動,對比強烈;面部刻劃細膩,衣紋則深而洗練,主次分明。
德化瓷質地優異,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單純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質地美,摒棄彩飾,因而有獨特的風韻。這些瓷雕背部往往有小小的「何朝宗」、「林朝景」、「張素山」等印記,其中以「何朝宗」最為著名。上海博物館所藏帶有「明朝天啟肆年歲次甲子秋吉日賽謝」青花題字的白釉鋪道瓶,是明德化窯稀有的記年器。
明代外銷瓷的生產主要在福建,廣東也有著相當大的規模。但是,就整個制瓷業來說,代表明代水平的是全國制瓷業中心江西景德鎮。
明代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銷路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從品種和質量來說,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全國瓷器生產的主流。明代釉上彩瓷的盛行,是我國陶工數千年實踐的結果。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認識到某些天然礦物如鐵礦石、赭石、瓷土等,可以作為赭紅、黑、白等彩色,在陶器表面繪成各種圖案花紋,這就是著名的彩陶。漢代盛行的鉛釉,是以銅和鐵為著色元素製成的低溫釉。到唐代,又進一步利用某些含鈷、鐵、錳的礦物在鉛釉中的著色作用,從而製成了具有藍、黃、綠、白等多種色調的唐三彩。宋代,我國北方磁州窯,採用毛筆蘸彩料,在已燒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繪簡單的花紋,然後置於800℃左右的爐子中加以燒制,使彩料燒結在釉面上,這種彩稱「宋紅綠彩」。上述這些工藝上的發明,大部分首創於北方,後來陸續傳入景德鎮。景德鎮的工匠們吸收了這些技術,並加以綜合、改進和提高,在明清兩代,他們對釉上彩的配方作了重要的改革。釉上彩是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低溫色釉的化學組成屬於PbO—SiO2二元系統。而釉上彩的化學組成則屬於PbO—SiO2—K2O三元系統。這是人們為了適應工藝上的需要,又在上述二元系統的組成中以硝的形式引入了K2O的緣故。此外人們還將釉上彩和當時已經比較成熟的釉下彩結合起來,創造成功了別具一格的鬥彩。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空前傑作;永樂、宣德時期的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製成功,則表明了當時景德鎮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術水平。
明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在元代已經打下了基礎。元代青花、釉里紅新品種的燒製成功,以鈷為著色劑的霽藍和銅紅高溫單色釉的出現,以及描金裝飾手法的運用,都為明代彩瓷和單色釉的輝煌成就創造了技術條件。但是,景德鎮在元代的全國制瓷業中,還不能居於盟主的地位,因為當時的龍泉。磁州和鈞窯等各大窯場仍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入明以後,情況就有顯著的變化。景德鎮以外的各大窯場都日趨衰落。首先是鈞窯系的各種產品全部停止生產。龍泉青釉瓷器雖在明初仍繼續大量燒造,但它已無法和景德鎮的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以及多種多樣的高低溫色釉相匹敵,所以在明中期以後它們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器雖然仍為民間所喜愛,但是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相比較,在胎、釉和製作工藝上都望塵莫及,最後亦歸於沒落。隨著各大窯場的衰落,各種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自然會向瓷業發達的景德鎮集中,形成了景德鎮「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優越的自然條件,是使景德鎮能成為瓷業中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景德鎮位於昌江與其支流西河、東河的匯合處,四面環山。明代,浮梁縣境內的麻倉山、湖田及附近的余干、婺源等地,都蘊藏著豐富的制瓷原料。浮梁和附近地區,懷玉山脈綿亘起伏其間,山區多產松柴,可經昌江及其支流航運到景德鎮,為燒窯提供了豐富的燃料。當時的民窯很多設於昌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水不僅可供淘洗瓷土,而且可以設置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
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熟的技術條件,在國內外市場需要的刺激下,明代景德鎮的制瓷業在元代的基礎上突飛猛進,它不僅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而且還擔負了宮廷御器和明政府對內、對外賜賞和交換的全部官窯器的製作,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

熱點內容
愛豆情人節 發布:2025-09-11 05:15:01 瀏覽:455
武漢藝馨花藝培訓學校 發布:2025-09-11 05:04:21 瀏覽:325
各類花卉養殖技術 發布:2025-09-11 04:55:51 瀏覽:101
玫瑰園便當 發布:2025-09-11 04:55:49 瀏覽:709
東方式插花高式 發布:2025-09-11 04:55:49 瀏覽:449
蘭花春雪 發布:2025-09-11 04:46:05 瀏覽:818
輪胎盆栽大全圖片欣賞 發布:2025-09-11 04:44:31 瀏覽:31
貓咪喜歡綠植里的水 發布:2025-09-11 04:34:50 瀏覽:570
黑牡丹52 發布:2025-09-11 04:19:51 瀏覽:480
浪花一朵朵吉他教學視頻 發布:2025-09-11 04:19:07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