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南音茉莉花

南音茉莉花

發布時間: 2023-08-08 10:37:11

❶ 寧保生的作品目錄

笛子獨奏曲:《春到湘江》、《節日》、《柯爾克孜民歌變奏》、《鄉戀》、《雅韻》、《草原抒情》、《水鄉豐收人歡唱》、《南音抒懷》、《情系三晉》、《茉莉花變奏曲》
笛子二重奏:《童謠》
笛子四重奏:《茉莉花》、《康定情歌》、《九九艷陽天》
洞簫獨奏曲:《竹林月夜》
燧簫獨奏曲:《那就是我》
新篪獨奏曲:《夢》、《梅花三弄》、《陽關三疊》
嗩吶獨奏曲:《芙蓉國里盡朝暉》、《中州韻》
葫蘆絲曲:《情深誼長》
巴烏、葫蘆絲同奏曲:《三根竹子一般高》
二胡獨奏曲:《古城幽思》
柳琴獨奏曲:《古城抒懷》(以上兩首已由新加坡、香港錄成CD片發行)
輕音樂作品:《流水》、《黃梅調》
聲樂作品:以筆名肖然發表了數十首作品,其中與張立昆先生合創的作品《高山頂上修條河》榮獲文化部創作二等獎

❷ 廣州有什麼特色

廣州的最大特色當然是美食!早茶的一盅兩件到街頭的廉價小吃都會令人食指大動。另外,騎樓是廣州的代表性建築,在西關、同福路一帶都有。

❸ 推薦幾首中國風的歌曲

1 、《東風破》這首歌的音樂風格中主要包含的流行元素是r&b。r&b,是rhythmandblues的簡稱,翻譯過來就是節奏和布魯斯(或者說是藍調)。「藍調」的特點使這首歌有了一種難以磨平的憂郁的味道「破」——《東風破》這個破字應該就是曲破,是指一種詞調。詞調是指詞的曲譜,詞調名有遍、序、歌頭、曲破等等的,都表示它是出於大麴。大麴是以許多曲子連續歌奏。大麴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之後為入破。這是寫歷經歲月之後的滄桑,對兒時美好的回憶!歌詞就怒要我說了,很優美的。看過mv 的就知道,裡面周董扮演的是徐志摩的故事。

2、《發如雪》,能把中國古典詩詞運用得如此嫻熟的,我看現在的歌壇上也只有方文山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前世櫃、塵埃是非、銅鏡。。。。。古典意象加上周傑倫的聲音,很是感人啊!

3、《霍元甲》,周傑倫說這首歌結合了《龍拳》《雙截棍》的精髓,我想他是指曲風,而不是歌詞吧。其他沒什麼說的,最喜歡他的那段假聲!

4、《亂舞春秋》。真的是亂舞哦,春秋時期的中國,那可是群雄爭霸的年代,「我不是烏龜你也不是鱉」,哈哈...

5、《爺爺泡的茶》,中國的茶道可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哦,陸羽的《茶經》也是眾多經書里很獨特的一本書吧。茶的味道,家的味道。

6、《千里之外》,沒說的了,優美的歌詞,優美的意境!費玉清豐滿圓潤的聲音和周傑倫帶點嘶啞的,絕了!方文山,天才!自己學中文的,汗顏哦!~

跟周傑倫一個曲風的,也是他一手提拔的南拳媽媽,也有很多好聽的歌喲。《水晶蜻蜓》、《小時候》、《香草噗吧》、《人魚的眼淚》。。。不過所中國風的還是最愛 《牡丹江》,還是方文山的詞。牡丹江好像是黑龍江的吧,最尤其lara的後面一段,可愛的聲音,完美演繹!

王力宏是個創作型的歌手,之前的雖然流行,但是一般般了。後面的新專輯《蓋世英雄》可就不同凡響了。給大家推幾首吧!

7、《心中的日月》,旅途中總是有很多故事發生,尤其是你到民風淳樸的少數民族,呵呵,一定能找到跟王力宏類似的感覺。

8、《在梅邊》,梅是指柳夢梅,湯顯祖《還魂記》里的女主角,再加上王實甫劇中的杜麗娘,唉,真讓人唏噓不已哦!前面跟後面都是 rap,中間四句經典,忍不住把它轉貼過來。「在梅邊落花似雪紛紛綿綿誰人憐,在柳邊風吹懸念生生死死隨人願,千年的等待滋味酸酸楚楚兩人怨,牡丹亭上我眷戀日日年年未停歇。」

9、《花田錯》,其實「花田錯」是元曲里的宮調名。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京劇唱腔,想不到力宏還有這么一手。

10.《在那遙遠的地方》,改編的一首歌曲,個人覺得很成功。

11、陶喆的《susan說》,《蘇三起解》是中國京劇里的經典了。這個r&b教父,看來也喜歡到老祖宗的口袋裡掏點東西來呢。

12、陶喆《今天沒回家》,歌詞算不上太古典,曲子很是有中國特色的。

13、陶喆《孫子兵法》,自己聽,自己感覺吧!

14、徐若瑄的《小女子》,這首歌是我無意在廣播里聽到的,第一遍就喜歡上它了,後來一直放,被一個朋友無意聽到了,第一遍,他就問我這是什麼歌,誰唱的。呵呵。。。

15、後弦的作品。不要以為就是周傑倫才有那樣的嗓音和曲風哦,初聽後弦的還以為是周傑倫呢。強推幾首:《小白》、《西廂》、《九公主》、《昆明湖》、《橋段》、《情畫》、《逃學兒童》、《東愛》、《踢館》。。。還有哦,喜歡的話,把他是專輯都下過來,一首一首聽吧。個人最喜歡《西廂》、《橋段》、《昆明湖》,《昆明湖》歌詞很長,可以說是一首很美麗的詩歌呢!

16、陳升、彭佳慧合唱的《北京一夜》。歌詞是古典跟現代的結合,曲子是流行唱腔和京劇(老旦)唱腔的融合。很有種滄桑的感覺哦!

17 、林俊傑的《江南》。老實說,我不太喜歡他的。什麼原因也說不上來,不過就這首《江南》,客觀來說還是很不錯的,來自馬來西亞的居然還知道 「三生石」和「殉情」。我不知道《曹操》算不算,也一並推薦吧。

18、陳藝鵬的《西關》。嘿嘿。。。沒有聽過吧,kugoo上還不一定有哦,到網路找吧。還有一個版本是廖偉力唱的,本家,呵呵,順便提一下。聽說這是專輯里第一首,後面還有《天涯歌女》,以10個城市為題材,唉,可是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找到其他的呢@只好先推這首了,描寫她與西關舊貌那段時光,我們可以從歌詞里了解這位末代美人。

19、周慧敏的《紅顏知己》。雖然是粵語的,但其中的幾句京劇蠻有味道的。不過我不知道這歌是不是老歌。應該是吧。周慧敏,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了!

20、曹格的《姑娘》。改編自民族經典《茉莉花》,很好聽哦,聲音也很特別,喜歡的話,順便把他的其他的也找來聽聽哦!

21、元氣的《風中少林》。很霸道的一首歌哦,難怪,天下武術出少林嘛,不牛才奇怪呢!

22、董燕妮的《龍族》。聽名字,應該是說我們的龍的民族吧!

23、喬維怡的《花好月圓》。今年的超女,不是很漂亮,所以被涮了!不過它翻唱的一些歌曲真的很不錯的。這《花好月圓》是翻唱周旋的,輕輕的柔柔的,很好聽哦,不過kugoo上好像沒有哦。順便提一下,本人從未關注過超女,是朋友推薦的。

24、王菲和梁朝偉的《喜相逢》。很好玩的一首歌哦,電影《天下無雙》的插曲。輕快俏皮的對唱。民族樂器運用德很好的。

25、周華健的《難念的經》,《天龍八部》的主題曲。林夕也是個鬼才咯。不懂中國文化,不懂佛家文化,能寫出那樣的歌詞嘛?很遺憾,到現在為止,我還不能唱那歌,太快了!就曲風來說好像不怎麼符合中國風的范疇,可是那歌詞是在寫得太好了,沒辦法,禁不住連同一起推薦了。

26、信樂團的《千年之戀》。注意不是fir的哦。也是融入了京劇唱腔的。歌詞也美。

27、she的《月桂女神》和》《長相思》。應該聽過吧,自己去體會吧。

28、羽泉的《辛棄疾》。其實就曲風來說也算不上中國風。可是歌詞好,把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幾首詞結合到一起,很有氣勢哦!

29、tank 的《三國戀》。《七劍下天山》的主題曲,還蠻不錯的,京劇部分很有味道。順便提下他和sellina合唱的《獨唱情歌》。

30、信樂團的《離歌》。聽名字就有種。。。。。。

31、羅志祥的《歲堤春曉》、胡彥斌的《紅顏》,對這兩個歌手,本人不是很感冒。不過這兩首典型的中國風的歌曲還是值得一聽的。

32、還是方文山的詞《茶湯》。不錯不是周傑倫唱的,而是明萌派唱的。去聽聽咯。

33、王蓉和蕭正楠合唱的《三生三世》。仙劍的主題曲,越聽越好聽咯。

34、謝雨欣的《天仙子》,好像也是什麼游戲的主題曲,她的聲音很甜的,好聽。

35、其實歌神張學友的《楚歌》也是蠻有代表性的中國風的。低沉的樂器伴奏,大概是什麼長笛吧,嗚嗚的,還有鼓點,爽!

❹ 揚州清曲的代表作品

《茉莉花》「屬地」之爭
世界經典民歌之一的《茉莉花》,是蘇州民歌抑或六合民歌……今年3月引發了一場「屬地」之爭。
「《茉莉花》其實是地地道道的揚州民歌」,清曲研究專家韋明鏵告訴記者:「它的前身是[鮮花調],幾百年來一直傳唱在蘇北里下河地區。清人錢德蒼編纂的地方戲曲集《綴白裘》,已收錄了它的歌詞。」國家一級作曲家戈弘請記者聽一聽,哪種方言聽起來更有味。用「吳儂軟語」唱,也好聽,但一個「白」字、一個「戴」字,都不如揚州話妥貼,有韻味。一聽,果然。
當周恩來總理聽到前線歌舞團演唱《茉莉花》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周恩來說:我13歲離開家鄉。你們的美妙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這首《茉莉花》,就是新四軍文藝戰士何仿根據揚州民歌[鮮花調]改編的。
「爭這首歌是哪兒的民歌,沒多大必要」,韋明鏵說:「關鍵是要搶救它的『老祖宗』。」
千家養女先教曲
[鮮花調]是揚州清曲的一個曲目。起源於元代「小唱」的揚州清曲,汲取了江淮一帶各種俗曲、民歌的營養,在明中葉形成了富有地方氣息的曲種。清康、乾年間,揚州清曲進入鼎盛時期。 清曲研究專家朱祥生當時以「歌吹」馳名的揚州,鄭板橋曾在詩中這么寫道:「千家養女先教曲」,教的什麼曲?就是揚州清曲。即使在崑曲故鄉蘇州,那時揚州清曲也風光得很。據《揚州畫舫錄》記載:「有於蘇州虎丘唱是調者,蘇人奇之,聽者數百人,明日來聽者益多。唱者改唱大麴(即崑曲),群一噱而散。」可見當時清曲有多麼大的魅力!200多年前,揚州清曲隨一批批歌妓流傳四方,滋養、豐富了襄陽小曲、廣東南音、東北二人轉等二十多種戲曲曲藝。「其實,揚州清曲今天仍然在我們身邊。」韋明鏵說,比如,《洪湖赤衛隊》中「手拿碟兒敲起來」,就是沿用了揚州清曲「敲瓦碟」技藝;又比如香港電影《三笑》,多數曲調就是來自揚州清曲,其中唐伯虎的書僮華安「叫一聲二奶奶聽我表一表」的唱段,用的就是清曲曲牌「武成調」。
「值得一提的是,一百年前揚州清曲就走向世界。十九世紀初,英國人希特納從廣州採集了揚州清曲中的一些『小調』。其中的《茉莉花》,就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嫁接』進了歌劇《圖蘭朵》的背景音樂。

❺ 中國民歌的發展史

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樣,中國民歌也是在先民們的原始狩獵、祭祀、婚戀、放牧等活動中萌生並逐步流傳起來的。所以,它很早就確立了「勞者歌其事,飢者歌其食」,「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藝術傳統。例如,《吳越春秋》記載的這首《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相傳是黃帝時代產生的一首民間歌唱,它僅用了四個二言體的短句,就極其簡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獵勞動的全部過程。又如載於《易經》中的兩首歌詩:女承筐,無實;士圭羊,無血(「歸妹」上六)。賁如,番如,白馬翰如;匪寇,(婚)(《易經·賁》六四)。前者用二、三言相雜的句式表現了上古時代田園般的男女剪羊毛勞動場景,後者則用二、四言交錯的句式記錄了這一時期民間的婚嫁生活。再如《呂氏春秋》所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為南音。」文學史家認為,這位「妾」所唱的「等啊,等你啊」之歌,應當是中國民間情歌的濫觴。而同一著作中記述的「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則是人們農業豐收之後以歌舞形式舉行大規模慶祝祭祀活動的生動記錄。早期民間歌唱的這些優秀篇章,一方面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內容提供了一部分依據,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數千年前的先民在以口頭形式觀察、概括、描述自己的勞作、婚戀、思盼、信仰等行為、感情時所達到的令人驚嘆的藝術水準。
約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該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間歌詩。它們總稱為「風」,因收錄了當時十五個國家(地區)約500餘年間(前1006-前570)的民間歌唱之作,故又稱「十五國風」。以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歷史內容而言,不僅十分廣泛宏闊,而且也典型深刻,稱得上是以歌唱方式揭示周民族500年來民間社會的一部「創世紀史「。特別應該提到是這些歌詩大都採用了「四言體」句式。這一詞格的相對穩定和廣泛使用,為以後中國民歌的唱詞句式的進一步發展和多樣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詩經》的開篇之作《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不但內容清新明暢,而且詞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豐富的歌唱性。
漢代以降,民間歌曲的流傳地域不斷擴大,其體裁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為了及時收集民間歌曲而於秦漢間成立的專門音樂機構--「樂府」,在記錄和推廣民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人們便把漢魏時期流傳的民間歌詩總稱為「樂府」,同時也把這一時期民歌所採用的基本體式--五言體總稱為「樂府體」。「樂府」是繼《詩經·國風》之後中國民歌迭起的又一個高峰,在長達五、六百年的漫長歲月中,不僅民間廣泛使用這一體式,而且也直接影響了文人的詩歌創作。
宋人郭茂倩所編之百卷《樂府詩集》,正是民間樂府和文人樂府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其中,流傳於東漢和南北朝時代的《十五從軍征》《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以及「吳歌」中的「子夜四時歌」,有的氣勢恢宏,有的清麗婉轉,即使曲調早已失傳,但只讀其詞,也會立刻讓人動容。誠如《大子夜歌二首》所雲: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絲竹發歌聲,假器揚清音,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五言體」樂府是對「四言體」國風的合理繼承和新發展,它們為接著出現的「七言體」句式和長短句詞格提供了先決條件。
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並廣泛吸收其周邊民族音樂的歷史背景下,民間歌唱仍然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中唐詩人劉禹錫(772-842)在巴楚一帶聽到一種當地民歌「竹枝詞」,十分興奮,於是,模仿其歌體,一連寫了十首。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又如:山頭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通過他的仿作,我們可以體會到這種「七言體」的民歌那種興比自如,「含思婉轉」的民間風格。
此外,劉禹錫還寫了一首《插田歌》,描述了他在廣東連州看到農民一邊插秧一邊唱「田歌」的真實場面。為後人留下了有關這種源遠流長而又傳播至今的民歌品種的珍貴記錄。這一時期出現的另一類民歌體裁是存見於「敦煌曲子詞」中的「太子五更轉」「思婦五更轉」。這種以「更」序分節的新形式,由於非常適合表達思念、期盼的情感內容,所以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以至到明清之際已遍布全國,各種各樣的「五更體」民歌,隨處可聞。總的來說,除了產生新的體裁品種外,唐代民歌在體式上的最大特徵,便是「七言體」句式的全面成熟和廣泛應用。
宋元明清以來,一方面是原有的各種民歌體裁的繼續傳播,諸如農夫唱的「田歌」、漁夫的「漁歌」、山民的「山歌」、船夫的「船歌」等。另一方面,則是伴隨著城鎮商業經濟日益繁盛民間小調體裁廣泛流傳。如見於宋代話本的「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骨肉團圓敘,幾家飄零在他州。」歌詞是十分典型的「七言四句體」,曲調是各種各樣的江南小調。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以「起、承、轉、合」原則構成的四句頭「春調」。又如明代文人馮夢龍輯錄的《山歌》《掛枝兒》《夾竹桃》,清人王廷紹輯錄的《霓裳續譜》,華廣生的《白雪遺音》以及《粵謳》《小慧集》等,大多數是流行於這一時期南北各地城鎮市井的民間小調唱詞。《小慧集》(1837)中的《綉荷包》《紗窗調》《紅綉鞋》《楊柳青》《鮮花調》(即《茉莉花》)等八首帶有工尺譜的民歌,幾乎全部都屬於小調(俗曲)體裁。從中我們可以大體了解到小調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概貌和特殊地位。
總之,至清末民初,中國民歌在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播、流變、創新、積累之後,一方面是為適應不同社會階層以及不同的民俗場景而形成的題材范圍和體裁類別都已達到十分豐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則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特定環境下所蘊積起來的民族和地域性風格的全面展示。從而使這類民間音樂成為歷史悠久、傳承不斷、體裁多樣、色彩斑爛、蘊藏豐富的一個民族文化寶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明確指出: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一部「網路全書」,也是為其他民間音樂不斷提供豐富營養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熱點內容
怎麼做一朵 發布:2025-07-02 14:27:13 瀏覽:242
黑龍江牡丹江屬於哪個市 發布:2025-07-02 14:16:33 瀏覽:739
巴黎世家七夕限定款 發布:2025-07-02 14:14:57 瀏覽:640
山茶花的吊墜 發布:2025-07-02 13:51:16 瀏覽:846
七夕晚上活動 發布:2025-07-02 13:44:36 瀏覽:872
丁香茶杯 發布:2025-07-02 13:30:54 瀏覽:712
為他人開一朵絢麗的花作文800 發布:2025-07-02 13:05:09 瀏覽:583
皮影盆景 發布:2025-07-02 12:59:11 瀏覽:216
張牡丹李姐 發布:2025-07-02 12:54:22 瀏覽:900
激情綜合之五月丁香 發布:2025-07-02 12:54:20 瀏覽: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