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圖蘭朵唱茉莉花視頻
⑴ 江蘇民歌茉莉花在哪部歌劇中出現
中國旋律《茉莉來花》在歌劇《圖蘭自朵》中反復出現,普契尼並沒有專程來中國選取樂曲素材,他的好友法悉尼男爵有一個年代久遠的八音盒,這個玩意引起普契尼的興趣,突然聽到裡面出現的《茉莉花》旋律,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作為《圖蘭朵》的主題旋律。
⑵ 歌劇《圖蘭朵》劇情簡介
元朝公主圖蘭朵為報祖先暗夜被擄走之仇,下令如果有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個謎語,她會嫁給他;如猜錯,便處死。三年下來,已經有多個沒運氣的人喪生。
流亡元朝的韃靼王子卡拉夫與父親帖木兒和侍女柳兒在北京城重逢後,卡拉夫王子被圖蘭朵的美貌吸引,不顧父親、柳兒和三位大臣的反對來應婚,答對了所有問題,原來這三道謎題的答案分別是「希望」、「血」和「圖蘭朵」。
但圖蘭朵拒絕認輸,向父皇耍賴,不願嫁給卡拉夫王子,於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謎題,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還願意被處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親帖木兒和丫鬟柳兒,並且言行逼供。柳兒自盡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藉此指責圖蘭朵十分無情。
天亮時,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強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訴了公主。公主也沒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愛(Amora)」。
(2)歌劇圖蘭朵唱茉莉花視頻擴展閱讀
《圖蘭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為《杜蘭鐸的三個謎》(即《卡拉夫和中國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選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三幕歌劇《圖蘭朵》是義大利著名歌劇大師普契尼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部作品。《圖蘭朵》的故事見於故事集《一千零一日》,義大利劇作家卡爾羅·戈齊於1762年把它寫成劇本,之後德國詩人席勒在哥茲劇本上翻譯並加以改編,普契尼於1924年創作了同名歌劇。
《圖蘭朵》凝結著普契尼深厚的中國情結,在這部中國主題的歌劇中,普契尼特地選取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作為《圖蘭朵》的重要音樂主題之一。
1924年,當普契尼創作至第三幕第二場時,他不幸病逝,停下了飽含深情的筆,留給世界一部永遠沒有句點的《圖蘭朵》。《圖蘭朵》剩餘的部分由普契尼的學生、義大利作曲家阿爾法諾續寫完成。
⑶ 茉莉花歌曲的由來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3)歌劇圖蘭朵唱茉莉花視頻擴展閱讀:
歌曲《茉莉花》
演唱:宋祖英
歌詞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衍生作品
這首中國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國哲學家盧梭的《音樂辭典》中就有收錄,而曲譜則是在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一書中被記錄下來;義大利作曲家吉亞卡摩·普契尼將該曲重新編曲成女聲合唱,作為音樂主題用於1926年首演的歌劇《圖蘭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茉莉花
⑷ 關於民歌《茉莉花》的歌詞和版本
1、江蘇民歌《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2、河北民歌《茉莉花》
好(喂)一朵茉莉花,好(喂)一朵茉莉花,
滿園地怎麼看比不下它吔,
我也有心掐一朵戴,
又怕(那個)看花的人兒罵。
好(喂)一朵茉莉花,好(喂)一朵茉莉花,
滿園地怎麼看比不下它吔,
我也有心掐一朵戴,
又怕(那個)看花的人兒罵。
3、其他版本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4)歌劇圖蘭朵唱茉莉花視頻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清代以來流傳於全國的民間小調,它是一首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漢族民歌。《茉莉花》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它輕盈活潑、淳樸優美、婉轉流暢、短小精緻、易唱易記,表達了人們愛花、惜花、熱愛大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
《茉莉花》是第一首流傳海外的中國民歌,在國外被公認「旋律優美,濃郁東方韻味」,最具有中國東方意境的歌曲。甚至很多外國人聲稱,學會的第一首中文歌就是茉莉花,被評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⑸ 茉莉花是怎樣被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特》中
起源
①江蘇民歌名。
關於《茉莉花》這首江蘇民歌的起源,歷來有不少說法。其中甚至還有《茉莉花》源至古印度佛教音樂之說。目前國內比較肯定和准確的說法是,《茉莉花》的前身是流傳在揚州儀征、南京六合等地的小曲「鮮花調」(又名「仙花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時期。現存最早的「鮮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約翰·貝羅的《中國游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特》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江蘇六合八百橋鎮金牛山腳下演出。一個雨天的下午,年僅14歲的小團員何仿(何仿,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更改後的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1957年,已是前線歌舞團作曲兼指揮的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修改後的六合民歌《茉莉花》一炮打響,不久被正式灌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
發展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揚州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1942年冬天,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蘇皖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整理加工者音樂家何仿先生到六合八百橋鎮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⑹ 《圖蘭朵》女高音聲部的演唱技巧
《圖蘭朵》女高音聲部的演唱技巧
《Turandot(圖蘭朵)》是義大利著名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根據童話劇改編的三幕歌劇,是普契尼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部作品。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圖蘭朵》女高音聲部的演唱技巧,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一、歌劇《圖蘭朵》的內容簡述
歌劇《圖蘭朵》為我們講述的是西方人想像中的古代中國傳奇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神話時代的北京城。在城中一位非常美麗卻冷酷的公主圖蘭朵向世人宣布:倘若有人想娶她為妻,則需要准確回答她提出的3個謎語,若有錯誤那個人將會被殺掉。各國王子都貪慕其美色,紛紛去應答,但因答錯謎語,很多王子被殺,這時,王子道破身份,公主心生敬意,委身下嫁。本部歌劇是圍繞著轟轟烈烈的「愛情」所展開,而韃靼王子卡拉夫流亡中國,無意之中見到圖蘭朵公主,心生愛慕之情,不顧反對來猜謎應婚。最終猜出所有謎題,但圖蘭朵卻有意悔婚。卡拉夫便向公主提出要她在次日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回答不上就要與自己完婚。公主像卡拉夫的女僕柳兒打探,但柳兒卻守秘自殺而死。(更多聲樂資訊,搜索公眾號:聲樂家APP)最後,在歌劇中有兩位女高音即圖蘭朵和柳兒都有著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所以在演唱過程中的情感處理和演唱技巧也是不同的,接下來會以圖蘭朵的唱段為例來進行分析並闡明。
二、歌劇中女主人公圖蘭朵的人物形象塑造
貫穿整部歌劇的兩位女主人公即圖蘭朵和柳兒的角色性格特點極其不同。歌劇中主人公圖蘭朵是一位具有豐富變化的音樂人物,她性格傲慢,性情邪惡殘忍,作曲家對這位公主的'描述運用了兩個方面的音樂動機。第一方面運用了中國傳統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一般它出現在皇帝的女兒或是公主出場時。另一個方面是殘忍、邪惡的公主(更多聲樂資訊,搜索公眾號:聲樂家APP)出場時所應用的音樂。本段音樂是對圖蘭朵性格發生變化的最好詮釋。圖蘭朵被作曲家普契尼安排在第二幕第二場中,用詠嘆調的形式表現了公主的,殘忍和高傲。這首詠嘆調被劃分為宣敘調和詠唱調兩個部分,並加入了群眾的合唱與王子的獨唱,增強了歌劇的戲劇性效果。
三、歌劇中女高音聲部圖蘭朵的演唱技巧與情感處理的探究
普契尼在歌劇《圖蘭朵》中精心刻畫了很多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女主人公圖蘭朵的一首詠嘆調《在這冰冷的宮殿里》為例首先,歌曲的第一部分為前18小節,以極慢的速度開始講述了一個古老傳說,它的旋律接近宣敘調。在第9小節當中突然在高音區上行了四度,有很大的旋律跳動。第13-18小節,旋律又再次回歸平和得狀態,也表現了刻骨銘心的痛。在演唱過程中歌者需要把握情緒變化,速度要准確和強弱的對比需要演唱准確,同時,也要控制好音量和氣息。(更多聲樂資訊,搜索公眾號:聲樂家APP)第19-45小節為歌曲的第二部分,將其分為了兩段,第一段為13-32小節,速度要慢,本段落在演唱時要注意音量的控制、氣息需要連貫、歌唱腔體的通暢以及歌曲的色彩感情把握。第33小節音樂逐漸緊張起來。歌者要注意演唱時要豐富音樂的色彩感,這里是戲劇女高音表達深沉、濃重而激憤最好的地方。在第三部分中前半部48-57小節是圖蘭朵對前來競猜求愛的王子們的嘲諷,旋律逐漸向高音區域推進,(更多聲樂資訊,搜索公眾號:聲樂家APP)在這里歌唱音色要著重表達公主的得意驕傲。之後的58-68小節,便為公主埋在她內心的誓言。演唱中,歌者的語氣要堅定有力,氣息要飽滿,要演繹出強烈的復仇心理。
普契尼所譜寫的角色性格都十分的鮮明,他的詠嘆調在演唱中的基本前提就是針對於樂譜標志和角色性格的准確把握。歌劇《圖蘭朵》現如今早已成為很多歌者們演繹的對象,在我們演唱這部歌劇作品時,我們需要深入體會和理解這部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人物色彩,理解其內涵,要靈活掌握女高音的演唱技巧、感受人物、理解故事內容,才能張弛有度的表現作品的思想內涵。
拓展閱讀
原始作品
圖蘭朵大銅章《圖蘭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為《杜蘭鐸的三個謎》(即《卡拉夫和中國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選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日》(註:《一千零一日》和《一千零一夜》是兩本不同的作品)。[1]
《杜蘭鐸的三個謎》則是由波斯詩人內扎米的敘事詩《七個美女》(又名《七座宮殿》或《別赫拉姆書》)演變而成。
內扎米《七個美女》的題材則選自波斯詩人菲爾多西(940—1020)的《列王紀》(980—1009)中關於「薩桑尼王朝(226—651年)的別赫拉姆五世(420—438年)的記載和有關他的傳說。[2]
著名歌劇
改編版本
圖蘭朵
該劇本最著名的改編版本是由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於1924年作曲的同名歌劇。普契尼在世時未能完成全劇的創作。在普契尼去世後,弗蘭科·阿爾法諾(Franco Alfano)根據普契尼的草稿將全劇完成。該劇於1926年4月25日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首演,由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擔任指揮。[3]
其它創作
其他一些劇作家和作曲家也曾改編該劇或為其創作音樂,其中包括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和中國當代劇作家魏明倫。歌劇吸收了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帶有濃郁的東方韻味。
歌劇信息
劇本:阿米尼和西莫尼根據戈奇的寓言劇而作
作曲:〔意〕普契尼
首演:1926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由托斯卡尼尼指揮
《圖蘭朵》劇照出場人物: 圖蘭朵(元朝蒙古公主,女高音)
阿爾圖姆(蒙古帝國元朝蒙古皇帝,男高音)
帖木兒(temur)(流亡的韃靼(tatar)國王,男低音)
卡拉夫(帖木爾的兒子,韃靼(tatar)王子,男高音)
劉(韃靼國王的侍女,女高音)
平(元朝大臣,男中音)
龐(元朝大臣,男高音)
彭(元朝大臣,男高音)
此外還有元朝官員、百姓、衛兵、小和尚等人
劇情簡介
《圖蘭朵》劇照元朝時的一個公主圖蘭朵(蒙古語意思為「溫暖」laan)為了報祖先暗夜被擄走之仇,下令如果有個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個謎語,她會嫁給他;如猜錯,便處死。三年下來,已經有多個沒運氣的人喪生。流亡元朝的韃靼王子卡拉夫(Calaf)與父親帖木兒和侍女劉在北京城重逢後,即看到猜謎失敗遭處決的波斯王子和親自監斬的圖蘭朵。卡拉夫王子被圖蘭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顧父親、劉和三位大臣的反對來應婚,答對了所有問題,原來這三道謎題的答案分別是「希望」、「鮮血」和「圖蘭朵」。但圖蘭朵拒絕認輸,向父皇耍賴,不願嫁給卡拉夫王子,於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謎題,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還願意被處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親帖木兒和丫鬟劉,並且嚴刑逼供。劉自盡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藉此指責圖蘭朵十分無情。天亮時,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強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訴了公主。公主也沒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愛(Amora)---蒙古語為「戀人或者太平的意思」」。
;⑺ 在歌劇圖蘭朵中,茉莉花的旋律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時候,有什麼作用
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波斯王子在行刑的途中,第二次出現是在卡拉夫(Calà內f)敲響銅鑼之後,旋律隨鼓樂齊容鳴而盤空飄逸。作用是烘託了悲傷的氣氛,這部歌劇呈現的是西方人思維中的中國古代的女人和愛情。
這部歌劇是義大利著名歌劇大師普契尼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的最後一部作品。在完成他計劃作為該劇高潮的二重唱之前,癌症奪去了他的生命。這部作品最後一場由阿爾法諾於1926年替代完成。這部作品的腳本,由阿達米和西莫尼根據義大利劇作家戈濟的同名戲劇撰寫。
(7)歌劇圖蘭朵唱茉莉花視頻擴展閱讀
《圖蘭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為《杜蘭鐸的三個謎》(即《卡拉夫和中國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選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日》(註:《一千零一日》和《一千零一夜》是兩本不同的作品)。
《杜蘭鐸的三個謎》則是由波斯詩人內扎米的敘事詩《七個美女》(又名《七座宮殿》或《別赫拉姆書》)演變而成。
內扎米《七個美女》的題材則選自波斯詩人菲爾多西(940—1020)的《列王紀》(980—1009)中關於「薩桑尼王朝(226—651年)的別赫拉姆五世(420—438年)的記載和有關他的傳說。
⑻ 歌劇《圖蘭朵特》中《東邊升起月亮》與民歌《茉莉花》有什麼不同
兩者主要區別如下:
1、表達情感上
《東邊升起月亮》敘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原來的民歌《茉莉花》則是贊美花的芬芳與美麗,雖然也可作愛情聯想,卻比較含蓄。
2、形式上不同
《東邊升起月亮》是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朵公主》最後的一幕。而普契尼在這部作品裡選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作為歌劇的音樂素材。
3、演奏樂器不同
《東邊升起月亮》主要通過鋼琴完成演奏。而《茉莉花》作為中國風民族歌曲,就要用民族樂器二胡來演奏才能體現它的韻味。
(8)歌劇圖蘭朵唱茉莉花視頻擴展閱讀:
歌劇《圖復蘭朵》由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根據中國民歌「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靈感而創作,是由義大利劇作家卡羅·哥茲(Carlo Gozzi)創作的劇本。
該劇本最著名的改編版本是由普契百尼(Giacomo Puccini)作曲的同名歌劇。普契尼在世時未能完成全劇的創作。在普契尼去世後,度法蘭高·阿法奴(Franco Alfano)根據普契尼的草稿將全劇完成。
該劇於1926年4月25日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知(Teatro alla Scala)首演,由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擔任指揮。
其他一些劇作家和作曲家也曾改編該劇或為其創作音樂,其中包括道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和中國當代劇作家魏明倫。
⑼ 圖蘭朵歌劇 [賞《圖蘭朵》名作,品《茉莉花》芬芳]
摘要:《茉莉花》民歌小調通過在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中的反復變奏運用,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也使得中國的音樂文化與音樂魅力被世人更加了解與認可,並為之贊嘆。關鍵詞:普契尼 《圖蘭朵》 歌劇 民歌《茉莉花》
在人類精神文化音樂藝術的百花園中,各種不同的音樂形式像千姿百態的花朵,百花怒放、爭芳斗艷。其中,歌劇以其獨特的形式——融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門類於一體,用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裝點著絢麗璀璨的歌劇舞台。幾百年來,念猜物音樂史上許多最感人的旋律都出自歌劇,它吸引著世界各地愛好歌劇的眾多觀眾。歌劇《圖蘭朵》就是這百花園中一支芳芬美麗的奇葩,也是義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普契尼未完成的最後的絕唱。
賈科莫·普契尼(1858-1924)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首要人物之一,是自威爾第之後影響最大、佳作最多、最有才華的歌劇作曲家,聲譽聞名全球。他的最後一部歌劇是《圖蘭朵》,這部未完成的歌劇就是我們下面要介紹和欣賞的。
一
《圖蘭朵》是根據義大利童話劇作家卡洛·戈齊(1720—1806)的同名童話劇改編而成的。這部三幕歌劇的腳本是義大利語,由朱塞佩·阿達米與雷納托·西莫尼合寫而成。首演於1926年4月25日在米蘭斯卡拉劇院舉行。同年11月16日,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舉行演出。
劇中主仔液要人物有:圖蘭朵公主——女高音,阿爾圖姆皇帝——男高音,帖木兒——被流放的韃靼王——男低音,卡拉夫——帖木兒的兒子——男高音,柳——女奴——女高音,炳——中國高級大臣——男中音,龐——糧食大臣——男高音,彭——御廚大臣——男高音,中國官員——男中音。
第一幕:當卡拉夫一睹圖蘭朵美若天仙的迷人風采後,他對她一見鍾情,不顧父王和深愛著她的柳及其他任何人的勸阻,毫無顧慮地高聲呼喊著「圖蘭朵」的名字,信心十足,堅定果斷地敲響了那聲音洪亮的銅鑼。
第二幕:緊張而又危險的猜謎開始了。分別為:「希望、血液、圖蘭朵」的三個謎底被卡拉夫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一一答對時,在場的人無不為之聲聲贊嘆。但圖蘭朵卻違背誓言,仍不甘心。這時,卡拉夫主動慷慨幫助圖蘭朵,說:「三條謎語我固然都猜中了,但是如果在天亮之前你能發出我的名字——因為這是個秘密,你是不知道的——我就心甘情願像沒猜中你的謎語一樣受到死刑。」
第三幕:夜。圖蘭朵下令:為了弄清猜中謎語人的姓名,今晚北京全城的人都不能入睡,違者處死。宮中大臣們為了讓卡拉夫講出他的名字,給他送來了三種選擇方案並任由他選擇。這三個選擇方案是:金銀珠寶、美女權勢、安然離去。但這些都對卡拉夫無效。當圖蘭朵得知逮捕了兩個與此事兆帶有關的人之後,來到了現場,她對抓來的帖木兒和柳嚴刑拷打,逼迫泄密。但柳堅定勇敢,拒絕說出姓名,當圖蘭朵問道:「是什麼給了你反抗的勇氣?」柳回答道:「公主,是愛。」劊子手們被召來對柳進行更慘酷的折磨,柳直言對圖蘭朵唱道:「你這冷血的人……」這首詠嘆調是整部歌劇的情感高潮。柳唱完之後,從一個士兵的手中搶過一把短刀,自殺了。當觀眾正沉浸在柳死去的悲痛之中時,卻不知道作曲家普契尼就是寫到此處未來得及完成整部歌劇就逝世了。當場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就在此處靜靜地放下指揮棒,然後對觀眾說:「就在這個地方,作曲家永遠地放下了他的筆。」這天晚上首場演出也就在此結束了。再次上演時的後續結尾部分則是由阿爾法諾完成的。
卡拉夫責怪圖蘭朵的冷酷殘忍,然後他抓住她,滿懷熱情大膽地吻了她。圖蘭朵公主冰冷的心終於漸漸地開始消融了,一切報復的念頭雲消霧散了,圖蘭朵王朝結束了。圖蘭朵領著卡拉夫上場,她宣告自己已經知道了猜謎者的姓名,然後向大家宣布他的名字叫「愛情」。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歌劇《圖蘭朵》吸引人們的迷人之處並不僅僅是劇中故事情節本身,更重要的更加打動人心的是劇中那無與倫比的音樂魅力。
二
《圖蘭朵》這部以中國為背景的歌劇傑作,普契尼在歌劇的音樂中採用了東方人相當熟悉的民歌旋律《茉莉花》。也許普契尼了解掌握的中國民歌並不多,但其能在《圖蘭朵》這部講述中國故事的情景中,巧妙貼切地多次變奏運用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實屬其神來之筆,且使得整部歌劇視聽效果充滿了中國的真實,充滿了中華民族的親切。
《茉莉花》是一首流傳於中國各地、人們喜聽愛唱的民間小調。各地有好些不同的曲調,而且各具特色。在眾多《茉莉花》中,現在人們聽得較多的是江浙一帶的一首,它以委婉優美的曲調、含蓄細膩的情感,備受人們的青睞。正是這樣一首旋律簡單、篇幅不大的小小樂曲,在普契尼的筆下大放異彩,經久不衰。它在劇中以不同的變奏方式共出現八次:
《茉莉花》一曲在劇中首次出現是在第一幕波斯王子考驗失敗行刑的途中。先是清純、稚嫩的童聲合唱如天籟般從遠處飄然而起,伴隨《茉莉花》童聲的唱響,手持夜燈的八名小和尚由台下向台上緩緩走來,引領年輕貌美的波斯王子上場。《茉莉花》略加變奏的動聽旋律,就好像王子看到了美若天仙的圖蘭朵一樣,他面對死亡毫無懼色。這是全劇中奏唱最完整的一次。
第二次:還是在第一幕中。在眾人祈求公主暫緩處決波斯王子與咒罵公主的一片嘈雜聲中,高傲冷艷,一言未發的圖蘭朵公主由眾宮女圍繞侍奉出現在陽台上時,《茉莉花》旋律演奏的雄渾有力,堅定果斷,既表現了公主的顯赫身份、雍容華貴,又表現了公主不答應求饒,堅決處死波斯王子的殘酷與冷漠之心。
第三次:也還是在第一幕中。當卡拉夫被公主的迷人面孔所吸引時,不顧任何人的勸阻,大聲呼喊著「圖蘭朵……」的名字毅然決然奮力敲響了銅鑼後,器樂與高亢的合唱齊鳴,雖然僅僅只奏唱了短短的第一樂句,但音樂充滿激情、充滿愛情挑戰、充滿勝利信心。
第四次:在第二幕中。皇宮中老皇帝竭力想說服卡拉夫,勸其放棄考驗。當公主背插謎語靠旗,准備考驗卡拉夫上場時,音樂徐緩、平和、不抑不揚,顯示出圖蘭朵對猜謎者的不屑與自己「必勝」的從容與自信。
第五次:也還是在第二幕中。當卡拉夫猜對三個謎語後,伴隨著歌詞「為勝利者歡呼」的強音奏唱,《茉莉花》旋律亦高歌而起,它的宏大、悠揚,像勝利的歡歌。隨後聲音雖是半聲弱唱,卻讓人感到一片祥和溫馨,它預示著一個沒有殘暴、充滿生機的新時代即將來臨。
⑽ 我國民歌茉莉花優美的旋律與哪一部著名歌劇有聯系
我國民歌茉莉花優美的旋律與《圖蘭朵》歌劇相關。
《圖蘭朵》是義大利著名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根據童話劇改編的三幕歌劇,是普契尼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部作品。一些劇作家和作曲家也曾改編《圖蘭朵》或為其創作音樂,其中包括作曲家韋伯、布索尼和中國當代劇作家魏明倫。歌劇吸收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帶有濃郁的東方韻味。
以下是《茉莉花》創作背景的相關介紹: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腳下演出。當時,隨團而至的何妨慕名拜訪了當地一位彈唱藝人。隨後,彈唱藝人為其表演了民歌《鮮花調》。何妨一下子就被《鮮花調》的旋律迷住了,於是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用簡譜記下了該曲,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
因為《鮮花調》是來自中國民間的創作,所以在整體上顯得有些粗糙。為了打磨該曲,何仿考慮再三,將《鮮花調》進行了改編,將歌詞中描述的三種花統一改寫為茉莉花。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