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春叄月杜鵑花
A. 李白 《宣城風杜鵑花》賞析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賞析: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去呢?青年時代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B. 李白的三首詩
《大堤曲》
漢水臨襄陽,花開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淚向南雲滿。
春風無復情,吹我夢魂散。
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
《大堤曲》【賞析】:
這首小詩意似直述,筆實曲折:先地點,後時令,從一個「暖」字中暗傳出春來人的感情的躍動。接下六句,情思綿綿,直至尾句。「佳期」二句,似見離鄉遠別的客子佇立大堤上,目送南天雲彩,魂為之銷。「春風」二句折回,此情此景,似是「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那也許是「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韋庄)吧?詩人沒有說,妙在可引起讀者種種揣想。意味雋永。最後結以「天長音信斷」,更覺餘味無窮。楚天遼闊,百花競放,百鳥爭喧,雁鳴晴空,人卻是別一番心情。此刻,「斷」者,音信也;而情,不僅未斷,卻更綿邈無盡了。天才縱逸的李白,即使從這首短章中,也可看出它的情深意遠,婉轉流麗,完全超脫六朝樂府的「軌轍」,而使「古今詩格於是一大變」(胡應麟《詩藪》外編)了。
《郢門秋懷》
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朔風正搖落,行子愁歸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瀟湘煙。
清曠諧宿好,緇磷及此年。百齡何盪漾,萬化相推遷。
空謁蒼梧帝,徒尋溟海仙。已聞蓬海淺,豈見三桃圓。
倚劍增浩嘆,捫襟還自憐。終當游五湖,濯足滄浪泉。
《郢門秋懷》【賞析】:
詩題的意思是在郢門這個地方遇上了秋天而抒發胸中感想。此詩共二十句,除了尾聯兩句,其餘都是對仗,所以這是一首入律的詩歌。詩中抒發了對家鄉的思念,對隱居的嚮往之情,也蘊含了對時光易逝,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慨嘆,情感基調比較悲涼。
有人認為,也許是在李白年輕時候,拜見荊州刺史韓朝宗以後,因為不得舉薦而灰心,而產生出歸隱的思想,從而揮筆寫下了自己的感受。也有可能是李白剛剛出川到達荊州時候就產生了思鄉的情緒,「巴月三成弦」,總之,長期在外干揭游說的生活是很辛苦的,沒有堅強的意志與雄厚的財力是難以支持的。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宣城見杜鵑花》【注釋】:
⑴宣城:今屬安徽。
⑵蜀國:指四川。子規鳥:又名杜鵑,因鳴聲凄厲,動人鄉思,故俗稱斷腸鳥,蜀地最多;傳說是古蜀王杜宇死後所化。
⑶杜鵑花:即映山紅,每年春末盛開,正是杜鵑鳥啼之時,故名杜鵑花。
⑷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即指蜀國,今四川。
C. 杜鵑花詩句大全
宋陳允平《望江南》:「鸚鵡州邊鸚鵡恨,【杜鵑】枝上杜鵑啼。
1、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2、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3、唐李白《蜀道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
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4、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 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5、唐李賀《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飢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裊裊。村寒白屋念嬌嬰,古台石磴懸腸草。
6、唐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7、唐沈佺期《夜宿七盤嶺》:
獨游千里外,高卧七盤西。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8、唐溫庭筠《碧磵驛曉思》:
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
9、唐崔塗《春夕》: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唯滿鏡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10、唐柳中庸《聽箏》: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11、唐李群玉《黃陵廟》:
小姑洲北浦雲邊,二女啼妝自儼然。野廟向江春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
風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鵑】。猶似含顰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12、唐無名氏《雜詩》: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13、宋文天祥《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蟲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14、宋文天祥《金陵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15、宋王安石《出城訪無黨因宿齋館》:
關外尋君信馬蹄,謾成詩句任天倪。花枝到眼春相映,山色侵衣晚自迷。
今日笑談還喜共,經年勞逸固難齊。生涯零落歸心懶,多謝殷勤【杜宇】啼。
16、宋王安石《十五》: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D. 古詩:《宣城見杜鵑花》的意思是什麼
蜀國:舊指四川。
子歸鳥:杜鵑鳥。
三巴:舊指巴東,巴群,巴西的總稱,也泛內指四川。
蜀國曾聞子歸容鳥,=曾經在蜀國聽到過杜鵑鳥的啼叫聲,
宣城還見杜鵑花。=不想今日在宣城觀到了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杜鵑叫一會,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
三春三月憶三巴。=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譯文:
曾經在蜀國聽到過杜鵑鳥的啼叫聲,不想今日在宣城觀到了杜鵑花。杜鵑叫一會,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E. 《宣城見杜鵑花》 唐 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啼,宣稱還現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從聽覺、視覺這兩個方面來寫景的。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此時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不能回到故鄉去。青年時代,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不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覺得沒有面目見蜀中父老。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F. 李白詩《宣城見杜鵑花》
回憶中的「曾聞子規鳥」是虛,後寫眼前的「還見杜鵑花」為實;修辭手法為對仗。內容
後兩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
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
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
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G.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是什麼意思
一、「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這句詩的意思是——
1、它(杜鵑)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在這三月的春天想起了三巴。
寓意: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聽見子規鳥啼叫,看見杜鵑花開。詩人濃濃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2、一聲聲「不如歸去」的子規叫聲使天涯遊子為之腸斷,陽春三月遍地盛開的杜鵑花更撩亂了天涯遊子的思鄉柔情。
三巴:指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所置的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其中巴西郡正是現在的川西北一帶地方,江油亦在屬中。
二、附原文: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賞析】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
這兩句詩採用了排比的句式,每句連用三個相同的數詞表達時間、地點、景色和心情.既造成了音節上的回環頓挫之美,又加強了感情上的感傷基調;既具備文人寫作的高度技巧,又帶有民間歌謠的淳樸風味。
三、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H. 蜀國曾聞子規鳥,宜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打一個動物 會是什麼
31鴿子
I. 《宣城見杜鵑花》是哪個詩人寫的第一句詩句是什麼意思
【名稱】來宣城見杜鵑花 【自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言絕句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①曾聞子規鳥②,宣城③還見杜鵑花④。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⑤三月憶三巴⑥。【注釋】 ①蜀國:四川。 ②子規鳥:又名杜鵑,因鳴聲凄厲,動人鄉思,故俗稱斷腸鳥,蜀地最多;傳說是古蜀王杜宇死後所化。 ③宣城:今安徽宣城。 ④杜鵑花:即映山紅,每年春末盛開,正是杜鵑鳥啼之時,故名杜鵑花。 ⑤三春:指春季。 ⑥三巴: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即指蜀國,今四川。 【譯文】 曾經在蜀國見到過杜鵑鳥,在宣城又見到了杜鵑花。杜鵑叫一回,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J. 關於杜鵑花的詩詞
一,《宣城見杜鵑花》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釋義:曾經在蜀國見到過杜鵑鳥,在宣城又見到了杜鵑花。杜鵑叫一回,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二,《寒食日題杜鵑花》
唐代-曹松
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
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
釋義:一朵又一朵,同時開寒食節時。哪戶人家不禁火,總在這朵花枝。
三,《送杜鵑花》
唐代-吳融
春紅始謝又秋紅,息國亡來入楚宮。
應是蜀冤啼不盡,更憑顏色訴西風。
釋義:春紅始謝又秋天紅色,息國逃亡入楚宮。應是蜀冤枉哭泣不盡,再根據顏色訴說西風。
四,《凈興寺杜鵑一枝繁艷無比》
唐朝-韓偓
一園紅艷醉坡陀,自地連梢簇蒨羅。
蜀魄未歸長滴血,只應偏滴此叢多。
釋義:一園紅艷醉山坡,從連續梢簇場羅。蜀魄未歸長一滴血,只應偏滴這叢多。
五,《避地傷春六絕句》
宋朝-葛立方
一年春事又闌珊,可惜芳菲愁裹看。
慎勿掃花供喂馬,惱人秀色自堪餐。
釋義:一年春天的故事又闌珊,可惜芳菲愁著看。千萬不要將杜鵑花掃來喂馬,如此惹人的美景哪能拿去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