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移栽時間
❶ 杜鵑花移植一次後多久可以再移栽
移植後第一年就可以移栽。移栽杜鵑分為小苗移植以及下山樁移栽。小苗多是選在春季三四月份進行,下山樁選在早春沒有萌發之前或者是晚秋結束生長後,可減少對它的傷害。土壤要准備松軟,透氣且呈微酸性的。備好後就可上盆栽種。小苗帶著土團入土就行,下山樁要修剪根系,最好放在生根溶液中浸泡一會。栽下後澆透水,放在溫暖,通風好的環境下就行。
杜鵑怎麼移栽,移植最佳時間
一、移栽時間
移栽杜鵑分為小苗移植以及下山樁移栽。其中小苗移植建議選在春季三四月份的時候,此時溫度適宜,移栽後可更快適應新的環境。若是移栽下山樁,建議選在早春植物沒有萌發之前或者是晚秋結束生長後,可減少對它的傷害。
杜鵑
二、准備盆土
移栽杜鵑的時候要先准備好土壤。土壤必須是松軟,透氣的,還要呈酸性的,盡量和原生環境類似,這樣可提高成活率。花盆大小根據苗木大小定,底部一定要有排水孔。
杜鵑
三、上盆栽種
若是移栽的小苗,要帶著土團移植。若是下山樁,要提前修剪根系,剪掉爛根枯根,最好放在生根水裡浸泡一會,提高成活率。栽種方法很簡單,先在花盆放入適量土壤,然後放入苗木,填土壓實就行。
杜鵑
四、後期養護
不管是移植的小苗還是下山樁,栽種後都要澆透水,被稱為定根水。澆水後養護在溫暖,通風處就行。後期就不要再澆水了,也不要著急曬太陽,等開始萌發的時候再澆水,再慢慢增加光照。
❷ 杜鵑花什麼時間移植比較合適
杜鵑花為名貴花卉,又是淺根系植物,移植較為困難,因此對於移植的時間、方法及步驟必須特別注意。
(1)時間:常綠杜鵑花的移植一般在每年的秋季,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杜鵑花的最佳移植時間。因為此時移植,常綠杜鵑花正值休眠期,待生長季節來臨時,新梢萌動,生長旺盛。切忌在生長季節移植,因生長期間養分消耗大,易失水、枯死。
(2)方法及步驟:移植時必須保護好杜鵑花的須根,挖的時候盡量少傷須根。須根的分布大部分都接近地面,挖前將表土略去一層,發現須根即停止,沿四周向下垂直挖時,遇到須根用快的枝剪剪斷。挖時對當地的土壤狀況要十分注意,土壤乾燥或礫石較多時土球易散,應提前一天澆水,澆水後隔一天再挖。土球的大小依據杜鵑花植株高度與冠幅的大小確定。一般樹高1米、樹冠60~70厘米者其所帶土團直徑須有35~40厘米;若植株高達2米,如馬纓花,土團要60~65厘米。挖好後用草繩或遮陽網包好才能運輸。在不得不過夜的情況下,應設法將土球假植,上面要遮陰,假植時間不能太長。新坑挖好後准備栽植之前,枝葉可作適當修剪,約去除1/3;打開包裝物,將土球表面的土輕輕剝落2~3厘米,使須根露出一些端頭,放入新坑後使之接觸土壤,這樣新根容易生長。
❸ 杜鵑花開花的時候可以進行移栽嗎
杜鵑來花開花的時候不可以進行移栽源,容易造成枯死和花敗。
分析說明:
開花期間會吸收大量養分,此時移栽會造成植物根系不穩,易枯死。
花期移動根系會造成花敗落,且導致植物生長不良。
移栽時間:
時間應在花謝後或秋季,同時噴灑托布津,以預防病害。
翻盆換土,不需要年年進行,一般2年至3年一次,盡量少損傷根須。
生長環境:
杜鵑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喜歡酸性土壤,在鈣質土中生長得不好,甚至不生長。
杜鵑性喜涼爽、濕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適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於半休眠狀態。
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
忌烈日暴曬,適宜在光照強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嫩葉易被灼傷,新葉老葉焦邊,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死亡。
冬季,露地栽培杜鵑要採取措施進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觀賞類的杜鵑中,西鵑抗寒力最弱,氣溫降至0℃以下容易發生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