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有幾個花萼
❶ 梔子花和月季的花瓣形狀,花朵大小,花萼數目
梔子植株大多比較低矮,高1-2米,干灰色,小枝綠色。單葉對生或主枝三葉輪回生, 重瓣梔子花,葉答片呈倒卵狀長橢圓形,有短柄,長5~14厘米,頂端漸尖,稍鈍頭,葉片革質,表面翠綠有光澤,僅下面脈腋內簇生短毛,托葉鞘狀。花單生枝頂或葉腋,有短梗,白色,大而芳香,花冠高腳碟狀,一般呈六瓣,有重瓣品種(大花梔子),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針形伸展,花葯露出。漿果卵狀至長橢圓狀,有5-9條翅狀直棱,黃色或橙色,1室,種子多而扁平,嵌生於肉質胎座上。花期較長,從5-6月連續開花至8月,果熟期10月。
季為常綠或落葉灌木,小枝綠色,散生皮刺,也有幾乎無刺的。5,互生,奇(單數)數羽狀復葉,小葉一般3--5片,橢圓或卵圓形,長2--6cm,葉緣有鋸齒,兩面無毛,光滑,托葉與葉柄合生。花生於枝頂,花朵常簇生,稀單生,花色甚多。品種萬千,多為重瓣也有單瓣者,花有微香,花期4--10月,春季開花最多,肉質薔薇果,成熟後呈紅黃色,頂部裂開, 「種子」為瘦果,栗褐色
❷ 各種花開的時間
各種花開從時間來分:
蛇床花 黎明三點鍾左右開花 。
牽牛花 黎明四點鍾左右開花 。
野薔薇 黎明五點鍾左右開花 。
龍葵花 清晨六點鍾左右開花 。
芍葯花 清晨七點鍾左右開花 。
半支蓮 上午十點鍾左右開花 。
鵝鳥菜 中午十二點鍾左右開花 。
萬壽菊 下午三點鍾左右開花 。
紫茉莉 下午五點鍾左右開花。
煙草花 晚上七點鍾左右開花 。
曇花 晚上九點鍾左右開花。
什麼花早晨開---(牽牛花、太陽花)在早上開花。
什麼花中午開---(茉莉花)中午開花。
什麼花晚上開---(曇花、夜來香)晚上開花。
花開的時間先從月份來分:
一月: 康乃馨 Carnation。
二月: 紫羅蘭 Violet 。
三月: 水仙 Daffodic 。
四月: 豌豆花 Sweet Pea 。
五月: 鈴蘭 Lily of the Valley 。
六月: 玫瑰 Rose 。
七月: 飛燕蘭 Larkspur 。
八月: 劍蘭 Gladiola 。
九月: 孔雀 Aster 。
十月: 金盞花 Clendla 。
十一月: 小雛菊 Chrysanthemum 。
十二月: 洋水仙 Narcissus 。
在歐美國家,常見的是13種鮮花組成的「花鍾」:斑紋貓耳在6時開放,非洲金盞花在7時開放,鼠耳紫苑在8時開放,多刺苦菜在9時開放,乳頭狀草住10時開放,伯利恆之星在11時開放,受難花在12時開放,石竹花在13時閉合。
深紅紫繁縷在14時閉合,小鳶花住15時閉合,小旋花在16時閉合,白荷花在17時閉合,待宵草在18時開放。
(2)梔子花有幾個花萼擴展閱讀:
植物特性:
林奈在植物研究中觀察到一些植物花的開閉具有波動性。他把46種具有波動習性的植物分為三組:一組是大氣花,它們的開放和閉合隨大氣條件而變化;一組是熱帶花,它們隨光照的長短而變化;還有一組花是定時開放與閉合,不受晝夜長短的影響。
林奈將第三組的花栽培在花盆裡,然後按開花的早晚順序擺在自己的書桌上.成為富有自然情趣的「花鍾」。
花開影響誤差:
「花鍾」雖然很有趣,但是「報告」時間可能有誤差。因為植物開花除了有一定的時間外,還受到地區、溫差和氣候等條件的影響,同一種花,在我國南方開得早一些,而在北方就會遲一些。
❸ 梔子花有幾個雄蕊幾個花萼幾個雌蕊
花瓣顏色:白色
形狀:花腋生,有短梗,肉質。花冠高腳碟狀,6裂。
氣味:有濃香
❹ 荷花 梔子花 還有夏天開放的各種花的 花萼 花瓣 雄蕊 雌蕊有多少
你這個問題也太多了吧,呃,怎麼說也說不完呀。
❺ 梔子花,茉莉和百合。花瓣顏色;花瓣形狀;花的氣味;花朵大小;雄蕊數目;雌蕊數目;花萼數目。
白,披針形。含有濃香,很大。雄蕊數目是六雌蕊數目是一花萼數目不知道。
❻ 梔子花 花萼處乾枯 變色,怎麼回事 花骨朵掉了好幾個,有些花葉發黃。是水太多
梔子花淋雨了容易掉花包
❼ 茉莉花和梔子花的花瓣顏色、 形狀、氣味大小、雄蕊和雌蕊的個數、萼片個數各是多少
1、花瓣顏色
茉莉花多為白色,個別淺紫色的
梔子花為白色
2、形狀
茉莉花有單瓣,版也有重瓣
梔子花為橄欖形
3、氣權味大小
茉莉花和梔子花都是芳香味,但梔子花的氣味更加濃郁
4、雄蕊和雌蕊的個數
茉莉花一般為雄蕊2到3枚,雌蕊一枚
梔子花雄蕊6枚和雌蕊22枚
5、萼片個數
茉莉花花萼4個
梔子花花萼6個
❽ 春夏秋冬各季節分別都開什麼花
1、春天
春天開花的種類有很多,比如:梅花、水仙、迎春、白玉蘭、瓊花、君子蘭、牡丹、芍葯、丁香、杜鵑、西洋杜鵑、櫻花、含笑、玫瑰、紫荊、棣棠、錦帶花、連翹、雲南黃馨、金雀花、仙客來、蝴蝶蘭、石斛、風信子、鬱金香、鳶尾花、馬蹄蓮、金盞菊、文殊蘭、百枝蓮、天竺葵、瓜葉菊、虞美人、金魚草、矮牽牛、桃花、李花、梨花、百合花等等。
2、夏季
相比較春天,夏季開花的種類就比較少,有:梔子花、夾竹桃、向日葵、喇叭花、劍蘭、扶桑花、合歡花、波斯菊、半枝蓮、蔦蘿、油菜花、蛇目菊、龍膽、千日紅、草石竺、睡蓮、飛燕草、霞草、荷花、雞冠花、鳳仙花、茉莉花、石榴、槐花、木槿,紫薇等等。
3、秋季
秋季開花的品種也是較多的,有:菊花、桂花、一串紅、雁來紅、美人蕉、木芙蓉、蜀葵、大麗花、睡蓮、萬壽菊、紫茉莉、玉簪、彩葉草,茶梅、聖誕花、大花蕙蘭、文心蘭、茶花、黃花槐、芙蓉花、紅掌、秋海棠、晚香玉、絲石竹、唐菖蒲等等。
4、冬季
冬季開的花有:南天竹、一品紅、水仙、臘梅,小蒼蘭、馬蹄蓮、櫻草、瓜葉菊、四季海棠、山茶花、蟹爪蓮、春鵑、春蘭、喉草菊花、天堂鳥、杜鵑、一品紅、小蒼蘭、佛手掌等等。
四季代表性的花卉是什麼
春季主要代表性的花卉:蘭花
夏季主要代表性的花卉:荷花
秋季主要代表性的花卉:菊花
冬季主要代表性的花卉:梅花
(8)梔子花有幾個花萼擴展閱讀
花卉,具有觀賞價值的草本植物,是用來欣賞的植物的統稱,喜陽且耐寒,具有繁殖功能的短枝,有許多種類。典型的花,在一個有限生長的短軸上,著生花萼、花瓣和產生生殖細胞的雄蕊與雌蕊。花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組成,有各種各樣顏色,有的長得很艷麗,有香味。
有些學者認為裸子植物的孢子葉球也是「花」,而多數人則認為被子植物才有真正的花,所以被子植物也稱為有花植物。花的各部分不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長期以來,人們都以花的形態結構作為被子植物分類鑒定和系統演化的主要依據(見被子植物門)。
❾ 梔子花,茉莉和百合。花瓣顏色;花瓣形狀;花的氣味;花朵大小;雄蕊數目;雌蕊數目;花萼數目。
【梔子花】
花大,白色,濃香,有短梗,單生枝頂;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針形,伸展,花葯露出。花6瓣,有重瓣品種(大花梔子)。
===================================================
【茉莉花】
單瓣茉莉
花冠單層,裂片(花瓣)少,7~11片,每片長約1.3厘米,寬1厘米,呈橢圓形,潔白,表面微皺,頂端稍尖,所以又稱尖頭茉莉。單瓣茉莉花冠管較長,約 1.5厘米,雄蕊2枚,與雌蕊等長。聚散花序,頂生或腋生,每個花序著生3~12朵花,多的可達30多朵。花蕾略尖長,較小而輕。香氣濃郁。
雙瓣茉莉
聚散花序,頂生或腋生,每個花序著生花蕾3~17朵,多的可達30朵以上。花蕾卵圓形,頂部較平或稍尖,也稱平頭茉莉。花冠裂片(即花瓣)較多,13~18片,基部呈覆瓦狀聯合排列成兩層,內層4~8片,外層7~10片。花瓣長約1.1厘米,寬約1厘米。雄蕊2枚,雌蕊1枚。花潔白油潤,蠟質明顯,花香較濃烈,吐香較遲而慢。
多瓣茉莉
花冠裂片(花瓣)小而厚,且特別多,一般16~21片,雄蕊2~3枚。多瓣茉莉花開放時間拖得很長,香氣較淡。
===================================================
【百合花】
花冠較大,花筒較長,呈漏斗形喇叭狀,六裂無萼片,因莖稈纖細,花朵大,開放時常下垂或平伸;花色,因品種不同而色彩多樣,多為黃色、白色、粉紅、橙紅,有的具紫色或黑色斑點,也有一朵花具多種顏色的,極美麗。花瓣有平展的,有向外翻卷的,故有「卷丹」美名。有的花味濃香,故有「麝香百合」之稱。
❿ 花萼六棱的桅子花4層每層六個花辨並且十月份還開花的桅子中葉是什麼品種
花兒六零的梔子花四層每層六個花瓣並且十月份還開花的梔子中葉是一種眉灰
搜狗網路
植物學
科學
共5個含義
人類文明是從植物學開始的,比如種地,植物學一開始就是面向生物的營養與健康的。植物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研究植物的形態、分類、生理、生態、分布、發生、遺傳、進化等。目的在於開發、利用、改造和保護植物資源,讓植物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食物、纖維、葯物、建築材料等。由於目前大部分資料仍採用二元分類法,故廣義上的植物學包括細菌、真菌、藻類、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1]植物學的創始人是提奧夫拉斯圖(Theophrastus),在他的著作《植物歷史》(也稱《植物調查》)中將植物進行了分類。
中文學名
植物學
界
植物界
英文名
botany
學 科
生物學
涉及領域
四種領域
拼音名
zhí wù xué
學科簡介
植物學botany[2]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是研究植物的形態、分類、生理、生態、分布、發生、遺傳、進化的科學。它的主要分科有植物分類學、植物形態學、植物解剖學、植物胚胎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植物病理學、植物地理學等。目的在於開發、利用、改造和保護植物資源,讓植物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食物、纖維、葯物、建築材料
等。
學科歷史
人類對植物的認識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採集了植物的種子、莖、根和果實。植物學的創始人是提奧夫拉斯圖(Theophrastus),在他的著作《植物歷史》(也稱《植物調查》)中將植物進行了分類。1世紀希臘醫生迪奧斯克里德斯(Dioscorides)的著作《葯物論》(De Materia Medica)為以後葯用植物的使用奠定了基礎。1593年中國明朝的李時珍也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17世紀末英國生物學家雷確立了現代植物分類的基本原理。17世紀,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顯微鏡,開創了植物解剖學的研究,隨後植物生理學和植物胚胎學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近代植物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是胡先驌,編寫了中國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學》,發現了中國的「活化石」水杉,並將其命名。
分支學科
從前
以植物為研究對象。早期人類的食、住、衣、葯、裝飾物、工具等乃至巫術用品無不取自植物。綠色植物藉助光合作用製造食物,養育了一切生物,而今日人類及許多生物所需的氧氣全系35億年以來植物借光合作用所產生。原始人先是採集植物,以後進而種植植物,自農業人口定居之後才出現了人類文明。人類在這些活動中積累的知識便構成今日植物科學的基礎。
今日
常稱亞里斯多德的弟子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300BC)為植物學創立者。西元1世紀,希臘的迪奧斯科里斯(PedaniusDioscorides)將植物分為芳香、烹飪及葯用3類。西元1世紀,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中也記載不少植物知識,但謬誤甚多。中國的葯草書出現甚早,但對西方植物學無直接貢獻。印刷術流傳後,西方的草葯志(herbal)才於15~16世紀逐漸出現。
16世紀的植物學
工具
研製出光學鏡頭和復式顯微鏡,開創了一個新紀元。17世紀的植物學家不再偏重於研究葯草,鮑欣(GaspardBauhin)提出許多至今有效的新概念。胡克(RobertHooke)、格魯(NehemiahGrew)及馬爾皮基(MarcelloMalpighi)等人的工作創立了植物解剖學。胡克創「細胞」一詞。18世紀,實驗生理學初步證明,植物在陽光下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發現
植株重量,並放出氧氣。1753年林奈(CarolusLinnaeus)發表《植物種志》一書,確立了雙名制,並將生殖性狀(花)用為重要分類根據。19世紀達爾文和孟德爾(GregorJohannMendel)的工作為植物進化觀奠定了基礎。至20世紀植物學進展更為迅速,這包括:光合作用機理的闡明;光敏色素的發現;植物激素的發現;微量元素作用的研究;遺傳育種技術的進步;同位素計年法的建立;前寒武紀岩石中藻樣及細菌樣化石的發現;抗生物質的分離等。
研究領域
主要領域
植物學有下面4個主要領域:
⑴形態學研究植體(由細胞到器官各個層次)的結構及形狀。分支學科有細胞學、解剖學、組織學、生殖形態學、實驗形態學等。
⑵生理學研究植物功能,與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密切相關。
⑶生態學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在某些方面與生理學相近。
⑷系統學研究植物的鑒定和分類。
特別分支
此外,還有些特別分支,如細菌學、真菌學、藻類學、苔蘚植物學、蕨類植物學、古植物學、孢粉學、植物病理學、經濟植物學、人種植物學等。在形態研究方面,顯微鏡及相應的製片技術具決定性作用。相差顯微鏡使人們得以觀察活組織,而電子顯微鏡則將人帶進超微領域。組織培養法可用於研究植物的形態發生。在生理學領域,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技術大量應用,這包括超離心、電泳、層析、放射性同位素技術、各種電子儀器以及各種光譜波譜技術。X線衍射則有助於了解大分子的構造。生態學將許多生理學方法應用於戶外研究,常需精確測量大量環境參數,而且可能需要電腦幫助來處理數據。群落生態學則採用統計方法來測度群體的分布和豐度。現代植物分類學家已能在植物園及溫室、環境室中利用有對照的實驗方法來輔助分類。植物標本及圖志仍是重要的分類參考資料。電子顯微鏡、細胞學及遺傳學方法、植物化學方法都為分類學提供了新的武器。電腦的出現還使數量分類技術得以實現。20世紀後半葉還採用大分子分析來判斷植物間的親緣關系。
相關學科
植物學與許多科學密切相關。醫學和有機化學常取材於植物,而農、林、葯等應用學科直接建基於植物學。園林藝術一直為各種文明所重視。農業產品則為人民生活所不可缺。歷史上,至少有300種植物曾用作食物,約100種已馴化或曾大量種植,但僅約200種的產量大到可進入國際商業市場。稻、麥、玉米、甘蔗、甜菜、馬鈴薯、甘薯、大豆、蠶豆、椰子和香蕉是世界上最主要的12種食物,都由原始民族培養而成。茶、咖啡以及酒也都是歷史悠久的飲料。植物纖維不僅提供服裝原料,還可用於制繩、造紙等等。林業一直是建材、燃料、纖維、化工原料等的重要來源,在水土保持、野生動物保護、狩獵動物及漁類生息、提供遊憩場所等方面也具很大作用。但森林資源也被大量浪費。直到今日,森林的這些價值才開始受到重視。重要植物產品還有葯材、芳香油等。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植物學會和植物學雜志,植物園也很普遍。
所有的動物都要依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把日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釋放出氧氣來維持其生活。植物是人類衣、食、用、住、行原料的直接或間接來源,是維持生物圈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
早期人類就能分辨出他們所接觸到的植物,並給以命名。隨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把對植物的知識系統化,並且記錄下來成為植物學。以後,進一步注意到它們的結構、化學組成、各部分的功能和繁殖方式。而且自從人類懂得了栽培植物,研究內容更包括了其營養生長和繁殖,以及選育良種和對病蟲害的處理。
微觀植物學
20世紀植物學研究一方面走向微觀,試求把植物的各種活動,物質、能量、信息的轉化還原到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電子水平,並創造了「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方法以求迅速繁殖和創建植物新品種。另一方面特別是70年代以來,又趨向宏觀,研究「環境保護」、「生態工程」等課題,甚至擴大到地球生物圈的組成及其調控的研究等。所以今天的植物學已發展為包括眾多分支的知識體系。70年代以來又常稱之為植物生物學。
學科發展
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在採集植物塊根和果實種子供食用的時候就認識了某些植物。希臘、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等文明古國對植物知識都有記述。如中國《詩經》就已經講究「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提奧夫拉斯圖被視為植物學的創始人。他在公元前300年寫的《植物歷史》或稱《植物調查》一書,在哲學原理基礎上將植物分類,描繪其各部分、習性和用途。羅馬的老普林尼則把當時所有的植物學知識寫在37冊的《博物志》書中,開以後黑暗中世紀「網路全書學派」的先河,但謬誤很多。
後陸續出現許多有關植物方面的著述。如公元1世紀希臘醫生迪奧斯科里德斯在其著作《葯物論》中記述了600種植物及其醫葯用途的引證,成為以後描述葯用植物的基礎。15~16世紀本草著作中最有價值的是日耳曼的布龍費爾斯,義大利的馬蒂奧利、英國的特納等的著作。此時期約與中國明代中葉以後李時珍完成《本草綱日》同時。總之至17世紀前植物學幾乎全限於描述(包括木刻畫)和定性葯用植物。
17世紀的初期自然科學從以「機械哲學」為主導思想進入到「實驗科學」階段。植物學也從描述為主轉到更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收集資料,觀測現象,以至於在控制條件下進行試驗,並提出和考驗理論與學說。這期間物理學、化學的發展及新工具如顯微鏡的應用也起了很大作用。
現代植物分類基本原理為英國生物學家雷在17世紀末確立,他把有花植物分為單子葉和雙子葉,進一步再分就包括迄今還沿用的許多植物科。雷堅持必須用植物的所有特徵來判定他們的親絛而不能只用單一部分的特徵。這恰是自然分類和人為分類的區別所在。
1753年瑞典植物學家林奈發表「植物種志」,確立了雙名制。他將生殖性狀(花)用作重要分類依據,他確立的24綱主要建立在花的雄蕊數目上;每個綱再用花柱的數目分成目。這個系統的簡單性使人容易接受因而促進了植物的採集和調查,但由於此法含糊了自然分類而有害於植物學。如按林奈系統使百合和小檗同在一目,而鼠尾草和同類的薄荷卻分了家。
林奈的貢獻還在於把約6000種植物歸入各屬(今天還用同樣安排),仔細描寫,並校勘了他所知的種和以前植物學家的命名和描寫,再按雙字命名法命名。此法立即被其他植物學者所接受。只有從1753年開始,從一個學者到另一個學者去跟蹤一種植物才比較容易和可能。此後與分類學進展相並行的植物解剖學、植物生理學、植物胚胎學等的研究也就發展起來了。
自16世紀光學顯微鏡問世,瑞典人揚斯和揚森兄弟在1590年做成復合顯微鏡,17世紀名種型式顯微鏡出現後,由胡克、格魯、馬爾皮基開創了植物解剖學。
1670~1674年,英國人格魯和義大利人馬爾皮基已能分辨木質部、導管和纖維髓細胞和樹脂道的內部。英國人胡克發現細胞,他的細胞概念是一個由實心物質包圍的空間(小室)。從那以後很久,植物學家才理解這些蜂房樣的小室至少在幼期是含有生活物質的。第一個植物形態學家設想植物是由多種成分,包括導管、纖維、「囊」等組成的。日耳曼人施萊登和他的同伴動物學家施萬在1839年首次提出細胞學說。從此細胞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在格魯和雷的時代,生理學也開始了。雷做過樹液運動、種子發芽和其他功能的實驗。再早些年,荷蘭人黑爾蒙特通過著名的桶栽柳技試驗證明植物從水中取得物質。1742年英國人黑爾斯在所著的植物靜力學中記載了關於樹液流動和壓力、蒸騰作用、失水和空氣交換氣體等方面的124個實驗,他被認為是植物生理學的創始人。
1774年英國人工普里斯特利指出植物在陽光下釋放氧氣。這些氣體(氧氣、二氧化碳)和植物的相互關系進一步由英恩豪斯(1779)和法國人索緒爾(1804)闡明。後者將定量方法引入研究,並示明水和二氧化碳一樣被吸收。自此關於綠色植物在光下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增重(製造食物)的光合作用被發現。
17~18世紀,卡梅拉里烏斯及布爾哈夫等人觀察到植物的性別、花粉及受精作用等現象,推動了植物胚胎學等的發展。
到19世紀中期植物學各分支學科已基本形成。達爾文、孟德爾的工作更為植物進化觀和遺傳機制的確立打下了基礎。
20世紀特別是50年代以來,植物學又有了飛速發展,主要是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的成就,如光合作用機理的闡明,光敏素、植物激素的發現,微量元素的發現,遺傳育種技術、同位素計年法建立,以及抗生物質的分離等,使植物學在經濟上更為重要,成為園藝學、農業和環境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學科分支
植物分類學和植物系統學
植物分類學(PlantTaxonomy)和植物系統學(PlantSystematics):是根據植物的特徵,植物間的親緣關系、演化的順序,對植物進行分類的科學,並在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和逐步完善植物各級類群的進化系統。兩者常常混用,但植物系統學更強調植物間的系統關系,即譜系。50年代以來,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已產生出植物化學分類學、植物細胞分類學、植物超微結構分類學和植物數值分類學等進一步的分支學科;尤其8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分子系統學(MolecularSystematics)為植物的系統發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另外,對具體某一類群植物分類的研究也產生相應的分支學科,如:細菌學、真菌學、藻類植物學、苔蘚植物學。
植物形態學
植物形態學(PlantMorphology):是研究植物個體構造、發育及系統發育中形態建成的科學,它已發展為植物器官學、植物解剖學、植物胚胎學及植物細胞學。
植物生理學
植物生理學(Plant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動及其規律性的科學。近代植物生理學中各分支學科,如細胞生理、種子生理、光合生理、呼吸生理、水分生理、營養生理、開花或生殖生理及生態生理等已有很大發展。有的已形成專門學科如植物分子生理學、植物代謝生理學、植物發育生理學等。與植物生理學密切相關的學科有植物生物化學。
植物遺傳學
植物遺傳學(PlantGenetics):是研究植物的遺傳和變異規律性的科學。因和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密切相關,已發展出植物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
植物生態學
植物生態學(PlantEcology):是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又可分成植物個體生態學、植物種群生態學、植物群落生態學及生態系統生態學。
植物化學
植物化學(Phytochemistry):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植物代謝產物的成分、結構、分布規律的科學,與中葯有效成分、植物系統分類有密切關系,如植物化學分類學就是一個交叉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