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迫擊炮炮閂
⑴ 迫擊炮彈彈片數量
迫擊炮相對於榴彈炮和加農炮來說結構比較簡單,炮管短且還是前裝彈(炮口),幾發預熱炮管之後,再裝填時炮彈滑落到炮管底部,彈尾發射葯與擊針撞擊後炮彈就可以閉塌出膛,而不像其它炮種在炮彈裝填完畢後需要有閉鎖裝置(炮閂)鎖死發射葯室,沒有了這個發射程序迫擊炮的發射速率會很高,6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可以做到40發/分鍾的射速、81/82毫米為30發/分鍾、120毫米迫擊炮射速可做到20發/分鍾。
120毫米迫升芹擊炮彈(榴霰彈)爆炸後可形成500塊左右像「黃豆粒」大小的彈片,同時彈體內還有300多粒兒鋼吵態畢珠,這些彈片和鋼珠覆蓋面積100平米以上(死亡或者嚴重傷害范圍),在這個范圍內每一粒鋼珠或者彈片的殺傷威力都相當於一發手槍子彈!
⑵ 大口徑迫擊炮是如何自動裝填和實現快速發射的
俄羅斯2K21式82毫米速射迫擊炮武器系統: 由2B9式82毫米自動迫擊炮及2Φ54運輸車組耐輪成。迫擊炮昌態信由自動機部分(炮閂、液壓緩沖器、解脫裝置、輸彈機、分離裝置、再裝填裝置、緊定機構等)、上架部分(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調節機等)、行走部閉蔽分(下架、大架、鎖定裝置、千斤頂、減震裝置等)等組成。採用殺爆彈,並帶遠射程附加裝葯,每炮還配有24個可連裝的4發彈匣裝置。主要特點是:射速快,威力大,射擊穩定性好,機動性強,操作方便等。1970年裝備蘇聯陸軍。 最大安全射速40發/分,彈重3.1公斤,有效直射距離400米,最大射程4270米,戰斗全重622公斤。
求採納
⑶ 什麼叫迫擊炮
新型迫擊炮是相對於傳統迫擊炮而言。傳統迫擊炮在結構上通常由「三大件」組成,業內人士戲稱為「一根管管、一塊鈑鈑、兩根桿桿(簡易的單兵式小口徑迫擊炮只有『一根管管』)」。「三大件」結構的迫擊炮百年不衰,至今仍留用在戰場,其原因之一正是由於其簡單的結構和不斷提高的射程以及強大的威力。大道至簡。簡單並不等於落後,適用自然有其真理。「三大件」結構的迫擊炮隨著新材料、新彈種的使用。在可以預料的將來它還會在常規戰爭的戰場上發揮其獨到的作用。當然,「三大件」結構迫擊炮青春期的長短除彈的改進外,「發射器」火炮的重量將成為決定性因素。對此,幾十年來中國傳統迫擊炮的更新換代都一直把減輕重量作為技術指標的努力方向。
中國新型迫擊炮在結構上吸取了高炮自動機和榴彈炮的優點,保留了迫擊炮有別於其它地面壓制火炮的特殊曲射彈道。中國一門新型速射迫擊炮的瞬間壓制和打擊能力,相當於過去一個連隊配置的全部傳統迫擊炮的作戰效能。
中國目前已研製成功的新型迫擊炮有82毫米速射迫擊炮、SM4型81毫米車載速射迫擊炮(見本刊本期另文介紹)、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榴炮(題圖)。對這些新型迫擊炮,我刊等國防科普刊物都分別在近年的期刊中陸續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廣角度多側面地進行了介紹,對一些中國在研和預研的新型迫擊炮,也通過介紹外軍裝備的方式已向讀者進行了「預報」。
在我國新研製的新型迫擊炮中,120毫米迫榴炮有輪式和履帶式兩種自行迫榴炮。這種自行迫榴炮採用全封閉炮塔結構形式,火炮安裝在炮塔正前方的托架上,炮塔內安裝有瞄準裝置、炮長觀察鏡、火控電器設備等。這些裝置構成了自行迫榴炮的上裝。按照模塊化、系列化、通用化設計原則,上裝是一基型上裝,可以安裝到不同的國產輪式或履帶式裝甲車底盤上,形成適應於執行不同作戰任務的自行迫榴炮。自行迫榴炮的火炮主要由炮身、炮閂、搖架、氣動輸彈機、制退機、復進機和防危板等組成。自行迫榴炮為線膛炮,能同炮發射迫擊炮彈和榴彈,同時具有兩種火炮的彈道特性。
縱觀這一時期中國新型迫擊炮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新型迫擊炮有以下一些特點。其一,迫擊炮的彈道特性決定了這一炮種的不可替代性。其二,單管連發、多管齊發、後膛自動裝填彈提高了同時多彈著瞬間打擊和壓製作戰能力。其三,直瞄、間瞄,紅外成像、激光制導等新技術、新彈種提高了迫擊炮的打擊精度。其四,兩炮合一、一炮多用、槍炮一體拓寬了迫擊炮遂行多項作戰任務的領域。其五,火炮上車、車炮一體,增強了迫擊炮的機動性。其六,裝甲防護、快速撤離的設計思想體現了人性化理念。除這些有共性的特點外,中國新型迫擊炮的部分產品涉水性強,甚至具有兩棲作戰能力,部分產品可以遠距離機動實施機降,部分產品具有軍貿的針對性也有利於與友軍協同作戰。
中國新型迫擊炮的開發和裝備,大大縮短了中國制式迫擊炮裝備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代差」,加快了中國步兵迫擊炮裝備由背負式向機械化邁進的步伐。在中國新型迫擊炮的開發過程中,信息化技術得到了廣泛運用,實現我軍裝備機械化和信息化同時跟進的雙跨越能力在新型迫擊炮的變革中得到了展現。
展望中國迫擊炮的未來,新型迫擊炮的發展趨勢應該有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輕型化、模塊化、國際化幾個努力方向。
現代技術條件下的戰爭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戰爭,信息化技術程度越高,打勝仗的把握性和主動權就越大。信息技術在新型迫擊炮研製上的運用主要在指揮控制火控系統。這個指揮控制火控系統以自主可靠的全球導航衛星定位(GPS)為平台,將配置先進的信息收發系統,配備定位定向裝置和電子地圖,提高武器系統作戰反應能力,縮短反應時間,以具備更高的自主作戰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單車(單炮)與群炮互為聯通,形成可靠、靈活、強大的火力網。在新型迫擊炮彈的制導方面也將實現更高層面的末敏迫擊炮彈、激光末制導迫擊炮彈的可控方式。
數字化、自動化與信息化有區別又有聯系。新型迫擊炮的數字化主要體現在提高觀察、瞄準、火控和電器的數顯數字化程度上,以此減少操作人員數量,提高作戰快速反應能力。單炮和聯炮數字化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高端信息化的技術平台。
自動化主要指機械運動自動化。迫擊炮的自動化包括火炮的自行,火力自動控制,供輸彈的自動化以及故障排查自動化。新型迫擊炮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實現全系統自動化的過程中,「冗餘」設計中的「雙備份」和保留必要的半自動或者人工操作都是火炮可靠性工作的保障。
迫擊炮中的傳統「三大件」結構。車載、自行迫擊炮的機動作戰性能都將在空投、機降方面向更輕型化方向發展。採用反後坐設計,降低火炮後坐阻力技術,將有效實現車載式和自行迫擊炮的整體重量。沒有裝甲防護能力的輕型車載迫擊炮,採用「打了就跑」的遁避設計。以便能更靈活更多地遂行多項作戰任務。
車載迫擊炮、自行迫擊炮的上裝系統,為便於與不同的運載平台對接,將更好的運用模塊化設計。以形成「基型」標准,與不同的運載平台形成便於對接的標准化和系列化裝備。
國際化(或地域性、集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標准化,迫擊炮口徑種類的減少將有利於實現彈種的互換,也有利於柔性生產線的布局改造和聯勤保障。雙管、多管迫擊炮、迫榴炮也已成為一種新的國際化趨勢,中國在此領域也已有所作為。在尋求政治、經濟多元化的同時,中國的迫擊炮保留一定的特色差異也是大國的一種需要。實現炮射導彈化,改「廣種薄收」為精確打擊也是迫擊炮發展的國際化趨勢。
除上述這些新型迫擊炮研製的發展趨勢外,根據特種作戰的需要。具有專用功能的迫擊炮也已成為亮點。這些迫擊炮有:艦載或車載隱身迫擊炮、無聲迫擊炮、獨管迫擊炮(沒有座鈑和腳架)等等。由於迫擊炮的初速小、膛壓低。隨著新材料的運用,緊隨步兵作戰的更簡易型迫擊炮和藏身於普通車輛內的自行迫擊炮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
中國迫擊炮的發展在軍轉民的過程中已有了新的應用領域。這些成果表現在82毫米、105毫米口徑森林滅火布撒器和122毫米森林(草原)滅蟲布撒器上。這三種軍工技術新產品都是迫擊炮軍研機構自籌資金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要求,對保護生態環境做出的積極貢獻。目前,這三種民用新型布撤器都已經過「實戰」檢驗而通過了設計定型並已申請了中國國家專利。這些新型布撤器,填補了我國森林(草原)滅火、滅蟲制式裝備的一項空白,大量的產品外貿出口也將是對人類社會的新貢獻。新型民用布撤器還將向自行和城市化應用方向發展,進而形成系列化。
⑷ 輪式自行迫擊炮是多少口徑的
由於有了高機動底盤的支持,原本相對笨重的120mm大口徑迫擊炮在威力和射程上的性能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目前120mm自行迫擊炮特別是輪式120mm自行迫擊炮的飛速發展,在各種局部戰爭和為維和行動中的優異表現,不但使其迅速取代了傳統81mm或82mm中口徑迫擊炮在輕型機械化部隊中的地位,還對迫擊炮本身結構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裝或者後裝全自動裝填裝置、雙管並聯迫擊炮以及可以平射榴彈的迫榴炮等一大批新型輪式自行迫擊炮紛紛登場亮相。其中典型的有:俄羅斯的2S23式120mm自行迫榴炮,美、法聯合研製的「龍火」120mm自行迫擊炮,英國的AMS和TMS自行迫擊炮,瑞典的AMOS雙聯裝120mm自行迫擊炮等。
俄羅斯研製的2S23式120mm自行迫榴炮,是在「諾那-С」2S9式120mm履帶式自行迫榴炮的基礎上,由中央精密機器製造研究所於1986年開始研製的。該炮於1990年裝備部隊,同年年底在遠東防務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2S23的底盤為BTR-80式8×8輪式裝甲車底盤。
與採用BMP-2步兵戰車履帶式底盤的2S9式120mm迫榴炮相比,該炮機動性較高,尤其是在遠距離公路行駛時,其速度和行程都優於前者。該炮的炮塔與2S9式略有不同,火炮本身也有些改進。不過彈道性能及發射的彈葯都相同。
火炮型號定為2А60式,同2S9式一樣。俄羅斯是世界上首先提出並研製迫榴炮的國家,2S23迫榴炮採用炮尾裝填方式,立楔式炮閂,不帶炮口制退器和抽煙裝置。節制桿駐退機位於炮身正上,方右側有一氣壓式復進機,左側為氣動式自動輸彈機。葯室利用輸彈機上蘑菇頭形緊塞具和楔式炮閂進行閉氣。
氣動自動輸彈機可以連續輸彈50發,最高射速高達30發/分,持續射速為6~8發/分,遠超過人工裝填的牽引120mm迫擊炮。火炮高低射界-4度~+80度,方向射界左右各35度,即可平射,又可大角度曲射,除了可以發射所有制式120mm迫擊炮彈外,還可以發射最大射程12.8km的火箭增程彈,直射距離1500m的破甲彈,以及子母彈等非常規迫擊炮彈。
該炮主要伴隨海軍陸戰隊、空降兵部隊以及陸軍輕型機械化部隊遂行火力支援任務,能夠伴隨被支援部隊迅速投入和撤出戰斗,既可以發射同口徑的制式迫擊炮彈,又可以發射為其專門激漏設計的殺傷爆破彈火箭增程彈和破甲彈;既可在暴露的陣地上直瞄發射破甲彈,又可以在隱蔽陣地上間瞄發射殺傷爆破彈,而且射程較遠、威力較大,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支援火炮武器系統。
此外,瑞典和芬蘭兩國陸軍聯合研製的AMOS通用雙管自行迫擊炮炮塔也是目前非常先進的自行迫擊炮武器,北歐五國都已計劃裝備。由於北歐國家擁有得天獨厚的公路網體系,所以各國都有採用輪式高機動裝甲車底盤的相關型號。
全焊接鋼制炮塔可抵禦輕武器與炮彈破片的攻擊,兩炮管共用一個搖架,但各自裝有液壓駐退機和液壓復進機,可以單獨後坐與復進。尾裝式炮管採用半自動立楔式炮閂。使用旋轉式裝填機從炮尾裝彈。兩炮管中部都裝有抽煙器。AMOS迫擊炮炮塔的方向轉動與火炮的高低轉動以電力驅動為主,但輔以手工驅動,射擊時雙管一起發射,因而射速較大。
爆發射速高達6發/10秒,且消鉛銀可以實施多發同時彈著射擊。炮塔內配有光學和電子計算機火控系統拿宴以及定位導航系統,所以具有自主作戰能力,該炮具有三防性能,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AMOS除了發射常規迫擊炮彈外,還可以發射最大射程13km的底排彈和「林鴞」制導炮彈,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輪式自行迫擊炮武器系統。
⑸ 十大沒用橙色植物是哪些
橙色代表的意思是創造力、吸引力、野心、娛樂、快樂、積極、平衡、華麗、慷慨、振奮、豪爽。橙色是歡快活潑的光輝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溫暖的顏色,它可以使人聯想到金色的秋天,豐碩的果實,是一種富足、快樂而幸福的顏色。橙色象徵著明亮、華麗、健康、興奮、溫暖、歡樂、輝煌,是歡快活潑的光輝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溫暖的色。但是據說,在植物中,有些橙色的植物並不受歡迎,人們覺得沒有用,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有哪些吧。
⑹ 世界最大迫擊炮,口徑比古斯塔夫巨炮還大,能一炮夷平大碉堡
通常情況下,國際主流迫擊炮的口徑都在60毫米至120毫米之間,只有少數國家裝備了160毫米和240毫米的重型迫擊炮。目前,世界上現役最大口徑的迫擊炮是2S4型「 」鬱金香樹」重型迫擊炮,1967年由蘇聯彼爾姆設計局設計,採用後膛裝填設計,戰斗部裝葯量是普通81毫米迫擊炮的20倍以上,堪稱「 」拆城利器」。然而,2S4型迫擊炮在歷史上最大的迫擊炮「 」小戴維」面前,只能算是「 」小兒科」。 歷史上最大的迫擊炮,是美國的利托爾戈維特巨型迫擊炮,又稱「 」小戴維」迫擊炮。該炮底座重達72560公斤,炮筒重65304公斤,發射的炮彈彈頭重1700公斤,口徑914毫米,一個成年人鑽進炮筒還綽綽有餘。德軍的「 」古斯塔夫巨炮」口徑800毫米,「 」小戴維」迫擊炮的口徑比古斯塔夫巨炮還要高114毫米。為了緩解後坐力,「 」小戴維」裝有15平方米大小、厚達3米的底座。在1944年10月31日的試射中,「 」小戴維」炸出了比樓房還大的彈坑,足以在戰場上一炮夷平大碉堡,威力之大可見一斑。 「 」小戴維」的出現,與二戰歷史上著名的「 」齊格菲防線」息息相關。這條防線1939年建成,全長630公里,縱深35-75公里,由德國-荷蘭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防線內密布地雷、鐵絲網、反坦克堆以及碉堡、工事和火炮,整條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鋼鐵35萬噸激銀,比馬奇諾防線還堅固。 諾曼底登陸後,盟軍在西線發動進攻,打到德法邊境後,卻被齊格菲防線卻擋住了去路。如果盟軍硬著頭皮前進,強行突破這條防線,勢必會帶來巨大的損失;但是,當時的火炮威力有限,不能直接摧毀防線內密布的工事。面對難題,研發「 」小戴維」迫擊炮被提上了議程。 為了盡快設計出一款威力強悍的迫擊炮,美軍召集了不少武器專家參與研究。經過計算後得出,迫擊炮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重量至少要超過3200磅,最低射程7500碼,並且要達到極高的精度,能一兩炮摧毀敵方的碉堡和工事。 1944年10月9日,「 」小戴維」的試驗型組裝完畢,隨後被運到了阿伯丁試驗場。10月31日,這座巨型迫擊炮試驗成功,它的表現沒有讓設計者失望。 在「 」小戴維」設計鍵納生產的過程中,歐洲戰場的局勢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巴稿鉛沒頓將軍率兵一舉突破德軍的防線,戰爭結束指日可待,已經不再需要「 」小戴維」了。於是,「 」小戴維」調轉炮口,被送到太平洋戰場上,用來對付日本人。 當時的日軍氣數已盡,沖繩戰役後沒過多久,美國又向日本投了兩枚原子彈,蘇聯的百萬大軍也把槍口對准了日軍。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小戴維」自此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戰爭中一炮未發便匆匆退役,如今陳列在美國馬里蘭州阿伯丁陸軍軍械博物館內,供後人參觀。
⑺ 迫擊炮威力如何
炮彈的威力主要取決於口徑,口徑越大代表裝葯量和射程越大。
迫擊炮從37㎜-380㎜,威力和射程都不一樣。
37㎜鍬式迫擊炮(毛子用的,它真的就是一個鐵鍬)射程不到300米,裝葯量不超過40克,炸塌一堵牆都難。
同樣是毛子的,240㎜「鬱金香」自行迫擊炮,射程最高可以達20公里(這應該是非增程式迫擊炮彈的最遠射程了)從130公斤高爆彈到核彈炮彈,它都可以發射,威力從100公斤到2.5萬噸。
(當然還要綠綠「智造」的煤氣罐型380㎜迫擊炮,因為不是制式裝備,暫且不談)
迫擊炮的前身是「臼炮」
臼炮也是口徑極大,彈道彎曲,所以理論上可以造一個1000㎜的迫擊炮,以2022年的材料科技水平。1000㎜以上口徑都行,但一點意義都沒有。
迫擊炮的優勢在於彈道非常「曲」,這就是一種特殊的戰術兵器,比方說你跟你的敵人隔著一座500米的山,沒有空中支援,用加榴炮不可能打得著,但迫擊炮就可以利用高曲線彈道打中,這就是迫擊炮的戰術優勢。
⑻ 什麼叫迫擊炮
新型迫擊炮是相對於傳統迫擊炮而言。傳統迫擊炮在結構上通常由「三大件」組成,業內人士戲稱為「一根管管、一塊鈑鈑、兩根桿桿(簡易的單兵式小口徑迫擊炮只有『一根管管』)」。「三大件」結構的迫擊炮百年不衰,至今仍留用在戰場,其原因之一正是由於其簡單的結構和不斷提高的射程以及強大的威力。大道至簡。簡單並不等於落後,適用自然有其真理。「三大件」結構的迫擊炮隨著新材料、新彈種的使用。在可以預料的將來它還會在常規戰爭的戰場上發揮其獨到的作用。當然,「三大件」結構迫擊炮青春期的長短除彈的改進外,「發射器」火炮的重量將成為決定性因素。對此,幾十年來中國傳統迫擊炮的更新換代都一直把減輕重量作為技術指標的努力方向。
中國新型迫擊炮在結構上吸取了高炮自動機和榴彈炮的優點,保留了迫擊炮有別於其它地面壓制火炮的特殊曲射彈道。中國一門新型速射迫擊炮的瞬間壓制和打擊能力,相當於過去一個連隊配置的全部傳統迫擊炮的作戰效能。
中國目前已研製成功的新型迫擊炮有82毫米速射迫擊炮、SM4型81毫米車載速射迫擊炮(見本刊本期另文介紹)、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榴炮(題圖)。對這些新型迫擊炮,我刊等國防科普刊物都分別在近年的期刊中陸續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廣角度多側面地進行了介紹,對一些中國在研和預研的新型迫擊炮,也通過介紹外軍裝備的方式已向讀者進行了「預報」。
在我國新研製的新型迫擊炮中,120毫米迫榴炮有輪式和履帶式兩種自行迫榴炮。這種自行迫榴炮採用全封閉炮塔結構形式,火炮安裝在炮塔正前方的托架上,炮塔內安裝有瞄準裝置、炮長觀察鏡、火控電器設備等。這些裝置構成了自行迫榴炮的上裝。按照模塊化、系列化、通用化設計原則,上裝是一基型上裝,可以安裝到不同的國產輪式或履帶式裝甲車底盤上,形成適應於執行不同作戰任務的自行迫榴炮。自行迫榴炮的火炮主要由炮身、炮閂、搖架、氣動輸彈機、制退機、復進機和防危板等組成。自行迫榴炮為線膛炮,能同炮發射迫擊炮彈和榴彈,同時具有兩種火炮的彈道特性。
縱觀這一時期中國新型迫擊炮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新型迫擊炮有以下一些判胡特點。其一,迫擊炮的彈道特性決定了這一炮種的不可替代性。其二,單管連發、多管齊發、後膛自動裝填彈提高了同時多彈著瞬間打擊和壓製作戰能力。其三,直瞄、間瞄,紅外成像、激光制導等新技術、新彈種提高了迫擊炮的打擊精度。其四,兩炮合一、一炮多用、槍炮一體拓寬了迫擊炮遂行多項作戰任務的領域。其五,火炮上車、車炮一體,增強了迫擊炮的機動性。其六,裝甲防護、快速撤離的設計思想體現了人性化理念。除這些有共性的特點外,中國新型迫擊炮的部分產品涉水性強,甚至具有兩棲作戰能力,部分產品可以遠距離機動實施機降,部分產品具有軍貿的針對性也有利於與友軍協同作戰。
中國新型迫擊炮的開發和裝備,大大縮短了中國制式迫擊炮裝備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代差」,加快了中國步兵迫擊炮裝備由背負式向機械化邁進的步伐。在中國新型迫擊炮的開發過程中,信息化技術得到了廣泛運用判沖改,實現我軍裝備機械化和信息化同時跟進的雙跨越能力在新型迫擊炮的變革中得到了展現。
展望中國迫擊炮的未來,新型迫擊炮的發展趨勢應該有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輕型化、模塊化、國際化幾個努力方向。
現代技術條件下的戰爭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戰爭,信息化技術程度越高,打勝仗的把握性和主動權就越大。信息技術在新型迫擊炮研製上的運用主要在指揮控制火控系統。這個指揮控制火控系統以自主可靠的全球導航衛星定位(GPS)為平台,將配置先進的信息收發系統,配備定位定向裝置和電子地圖,提高武器系統作戰反應能力,縮短反應時間,以具備更高的自主作戰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單車(單炮)與群炮互為聯通,形成可靠、靈活、強大的火力網。在新型迫擊炮彈的制導方面也將實現更高層面的末敏迫擊炮彈、激光末制導迫擊炮彈的可控方式。
數字化、自動化與信息化有區別又有聯系。新型迫擊炮的數字化主要體現在提高觀察、瞄準、火控和電器的數顯數字化程度上,以此減少操作人員數量,提高作戰快速反應能力。單炮和聯炮數字化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高端信息化的技術平台。
自動化主要指機械運動自動化。迫擊炮的自動化包括火炮的自行,火力自動控制,供輸彈的自動化以及故障排查自動化。新型掘判迫擊炮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實現全系統自動化的過程中,「冗餘」設計中的「雙備份」和保留必要的半自動或者人工操作都是火炮可靠性工作的保障。
迫擊炮中的傳統「三大件」結構。車載、自行迫擊炮的機動作戰性能都將在空投、機降方面向更輕型化方向發展。採用反後坐設計,降低火炮後坐阻力技術,將有效實現車載式和自行迫擊炮的整體重量。沒有裝甲防護能力的輕型車載迫擊炮,採用「打了就跑」的遁避設計。以便能更靈活更多地遂行多項作戰任務。
車載迫擊炮、自行迫擊炮的上裝系統,為便於與不同的運載平台對接,將更好的運用模塊化設計。以形成「基型」標准,與不同的運載平台形成便於對接的標准化和系列化裝備。
國際化(或地域性、集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標准化,迫擊炮口徑種類的減少將有利於實現彈種的互換,也有利於柔性生產線的布局改造和聯勤保障。雙管、多管迫擊炮、迫榴炮也已成為一種新的國際化趨勢,中國在此領域也已有所作為。在尋求政治、經濟多元化的同時,中國的迫擊炮保留一定的特色差異也是大國的一種需要。實現炮射導彈化,改「廣種薄收」為精確打擊也是迫擊炮發展的國際化趨勢。
除上述這些新型迫擊炮研製的發展趨勢外,根據特種作戰的需要。具有專用功能的迫擊炮也已成為亮點。這些迫擊炮有:艦載或車載隱身迫擊炮、無聲迫擊炮、獨管迫擊炮(沒有座鈑和腳架)等等。由於迫擊炮的初速小、膛壓低。隨著新材料的運用,緊隨步兵作戰的更簡易型迫擊炮和藏身於普通車輛內的自行迫擊炮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
中國迫擊炮的發展在軍轉民的過程中已有了新的應用領域。這些成果表現在82毫米、105毫米口徑森林滅火布撒器和122毫米森林(草原)滅蟲布撒器上。這三種軍工技術新產品都是迫擊炮軍研機構自籌資金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要求,對保護生態環境做出的積極貢獻。目前,這三種民用新型布撤器都已經過「實戰」檢驗而通過了設計定型並已申請了中國國家專利。這些新型布撤器,填補了我國森林(草原)滅火、滅蟲制式裝備的一項空白,大量的產品外貿出口也將是對人類社會的新貢獻。新型民用布撤器還將向自行和城市化應用方向發展,進而形成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