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歌曲茉莉花世界

歌曲茉莉花世界

發布時間: 2023-03-04 04:14:58

㈠ 【歌曲賞析之二】                   《茉莉花》香香四海

選擇題一:

享譽世界的民歌《茉莉花》,起源於江蘇_________ 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

A. 揚州 B. 蘇州 C. 無錫 D. 南京

小時候我家有個揚州籍媬姆,人年輕,長得好看,還愛唱歌,小曲小調從不離口,柔柔聲軟軟腔, 做飯擇菜時唱,掃地拖地時唱,洗衣曬被時唱,哄我們上床睡覺時還唱。唱一曲《拔根蘆柴花》 又唱一曲《茉莉花》,把我們幾個小孩哄得喉癢癢身暖暖耳順順心乖乖,心肝情願受她差遣,屁顛 屁顛地跟在她後面當家務小助手,一邊還跟她一起咬嚼著揚州方言唱小調......

因為那揚州籍的媬姆阿姨,我一直認為《茉莉花》是揚州民歌。直到現在揚州人也是十分肯《茉 莉花》是揚州民歌,並把《茉莉花》作為揚州市歌。有一次在蘇州陽澄湖的一處園林院落里我偶 然觀賞到用吳語演唱的」好一朵茉莉花「。纖纖軟軟、酥酥糯糯的咬字,委婉動聽的旋律,感覺是天 上人間夢中境,美妙極了,是一種閑適恬靜、清新優美、心曠神怡的快樂。當時突然想到民歌《茉 莉花》莫非源出江南?興之所至便翻江倒海地一番折騰搜度娘查文庫,不經意間竟成為許多追根 尋源民歌專家的臨時同好,樂此不疲地尋依據找源頭。原來《茉莉花》的多種版本多種來源左不 過都出自江蘇中部,無非是揚州儀征與南京六合之爭。雖然專家考證的結論大都指向南京六合為 《茉莉花》 (《鮮花調》)的起源地,其實南京六合離揚州儀征不過區區 40 公里,原就是鄉俗一 處,何必細究。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各種《茉莉花》版本曲譜均統標為「江蘇民歌」,所以連蘇南蘇中 也不必去細究了。從《鮮花調》改編後的《茉莉花》仍保持其四樂句的單一部曲式。原曲歌詞中 唱了三種花,茉莉花、玫瑰花、金銀花,改編後只留了茉莉花,原歌詞中稱「奴」,改編成「我」。江 蘇《茉莉花》曲調未改,濃濃的江淮風韻,旋律婉轉、流暢、細膩、柔美、淳樸、親切,極具儒雅美俏的感染。

這首江蘇《茉莉花》在 18 世紀下半葉曾被英國作曲家盧梭收入他所編纂的《音樂辭典》中,《茉 莉花》就此成為中國第一首流傳到海外的中國民歌。1924 年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把《茉莉花》極 具東方韻味的優美旋律植入到他成就最高的歌劇《圖蘭朵特》中。 (歌劇《圖蘭朵特》第一幕背景童聲合唱《東邊升起月亮》, Turandot, Act1:「La, sui mondi dell』est」 (Ragazzi)

選擇題二: 在中國及國際具有極高知名度、中國文化代表元素之一的中國民歌《茉 莉花》從 ________ 以來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A. 1896 年李鴻章帶隊參加巴黎萬國運動會開幕式

B. 1926 年 4 月 25 日歌劇《圖蘭朵》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演 C.2004 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

D.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

E. 2006 年 10 月宋祖英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成功舉辦《好一朵美 麗的茉莉花》獨唱音樂會

江蘇《茉莉花》流傳到各地,產生了多種變體、多種版本,多姿多彩、各具一格。我家媬姆阿姨 唱的是「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這個版本被認為是最原汁原 味《茉莉花》的江蘇民歌改編版。我們中歐校友合唱團演唱的合唱版也是在這個版本的原型上改 編而成的四聲部合唱曲。普契尼在歌劇《圖蘭朵特》中植入的《茉莉花》曲調據考是乾隆年間英 國人 Hittner 在中國記錄的《茉莉花》曲譜。而當今在國內外流傳的「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版本的 鼻祖則是 1892 年來到中國的英國學者約翰巴羅在他後來出版的《中國游記》中所標記為《茉莉 花》的五線譜,後來德國人恩格爾出版了《最古老國家的音樂》,丹麥人安德烈編著了《民間歌曲 和旋律》,均有收錄和引用約翰巴羅的《茉莉花》五線譜。此譜後來流傳到日本、韓國、美國,在 世界各地輾轉,成為國際上最廣為流傳的《茉莉花》,即「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版本。這首從中國 傳出去,經西方加工,再傳回中國的《茉莉花》被有人戲稱為「出口轉內銷」的版本,卻也是最為廣 大國際友人熟知的版本。

對比一下我們便不難發現,」好一朵茉莉花「版本(姑且稱之為本土版)有著撲面而來的江淮地區特 色,無論用揚州、六合方言唱還是用吳儂軟語演唱都傳遞出「杏花春雨江南」那十足的婉約柔媚纖 巧飄逸輕快,讓人感到臉前飄來茉莉花的馥郁芬芳,讓人看到歌曲中人的秀慧乖甜。」好一朵美麗 的茉莉花「(姑且稱之為國際版)的歌曲旋律經過諸如宋祖英等大牌歌手和外國歌唱家的美聲演繹 讓人領受到更多是雍容、華麗、明亮、歡快、優美、大氣,並傳遞了熱情大方善良真誠的中華民 族性情。不難感受到「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版本也是更為開放和外向型的版本。

選擇題三:

在下面哪個國際國內活動上演奏或演唱過《茉莉花》?

1. 1959 年奧地利維也納《第七屆青年聯歡節》上

2. 1965 年在印尼的慶祝萬隆會議十周年活動上

3. 1997 年 6 月香港回歸交接儀式上

4. 1999 年 12 月澳門回歸政權交接儀式上

5. 2001 年 10 月在上海的 APEC 會議晚宴上

6. 2002 年 12 月再摩納哥蒙特卡洛的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上

7. 2004 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

8. 2008 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上

9. 2010 年 10 月上海世界博覽會上

10. 2014 年 8 月南京青奧運開幕式上

11. 2016 年 9 月杭州 G20 峰會上

12. 2002 年 12 月宋祖英在悉尼歌劇院個人獨唱音樂會上

雖無艷態驚群目,卻有清香壓九秋

民歌《茉莉花》這首草根歌曲古老而新鮮,雅俗共賞,老少咸喜,有著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 新中國建國以來國際國內的重要活動中幾乎都會演奏或演唱《茉莉花》。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 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它究竟好在哪裡?如果請您給這首中國民歌寫出幾個能夠體現歌曲特點、或 描繪這首歌曲感染力的關鍵詞,你會選用哪些詞彙呢?

 

㈡ 關於民歌《茉莉花》的歌詞和版本

1、江蘇民歌《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2、河北民歌《茉莉花》

好(喂)一朵茉莉花,好(喂)一朵茉莉花,

滿園地怎麼看比不下它吔,

我也有心掐一朵戴,

又怕(那個)看花的人兒罵。

好(喂)一朵茉莉花,好(喂)一朵茉莉花,

滿園地怎麼看比不下它吔,

我也有心掐一朵戴,

又怕(那個)看花的人兒罵。

3、其他版本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2)歌曲茉莉花世界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清代以來流傳於全國的民間小調,它是一首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漢族民歌。《茉莉花》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它輕盈活潑、淳樸優美、婉轉流暢、短小精緻、易唱易記,表達了人們愛花、惜花、熱愛大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

《茉莉花》是第一首流傳海外的中國民歌,在國外被公認「旋律優美,濃郁東方韻味」,最具有中國東方意境的歌曲。甚至很多外國人聲稱,學會的第一首中文歌就是茉莉花,被評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㈢ 3235 6516‖53 5 6‖1 2 3 216 1‖5------‖有這個旋律的歌

歌曲 茉莉花 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系江蘇民歌。

起源於南京市六合區一帶的民間歌曲,由著名軍旅作曲家何仿將采自於南京六合一帶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腳下演出。一個雨天的下午,年僅14歲的小團員何仿(何仿,安徽天長人,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蘇皖一帶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更改後的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1957年,已是前線歌舞團作曲兼指揮的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修改後的蘇皖民歌《茉莉花》一炮打響,不久被正式灌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

㈣ 茉莉花原唱是誰啊,吐血

《茉莉花》是未知原唱的,歌曲來源較早,沒有文獻和相關書籍記載原唱是誰。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能見到的最早與現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詞收編在明朝萬曆年間馮夢龍的《掛枝兒》中。

《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4)歌曲茉莉花世界擴展閱讀:

《茉莉花》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歌曲《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

㈤ 歌曲《茉莉花》的國際影響和歷史地位是什麼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 。

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㈥ 兒童歌曲茉莉花

兒童歌曲茉莉花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2] 。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茉莉花

演唱:小蓓蕾組合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午夜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午夜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午夜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

㈦ 茉莉花是哪個地區的民歌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

《茉莉花》由何仿改編自中國民歌《鮮花調》,於1957年首次以單曲形式發行。1982年,《茉莉花》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各國人民推薦的優秀歌曲之一。2009年,鹽城工學院憑該曲獲得中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表演類節目普通組二等獎。

歌詞內容: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歌曲鑒賞:

《茉莉花》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的結構,又能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因此其能夠在西方世界傳播。

該曲屬於小調類民歌,是單樂段的歌曲。它以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表現了委婉流暢、柔和與優美的江南風格,生動刻畫了一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棄不舍的愛慕和眷戀之情。全曲婉轉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㈧ 《茉莉花》是怎麼成為第二首國歌的

一、 一曲茉莉花,芬芳飄四方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門回歸交接儀式現場,當中國政府代表團入場時,一曲江蘇民歌《茉莉花》由軍樂團奏響。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幾乎是我們國家在重要事件和相關國際重要場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在中英兩國領導人出場前,兩國軍樂隊各奏三首樂曲,中國軍樂隊演奏的第一首樂曲是江蘇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區政府成立慶典上,在譚盾指揮的「天、地、人」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又演奏了這首樂曲的「遼寧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隊演唱了這首歌;1997年秋,***主席訪問美國舉世矚目,柯林頓總統在白宮草坪舉行歡迎音樂會,美國交響樂團演奏了這首歌;1998年柯林頓總統回訪中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文藝晚會上,這首歌在男女聲二重唱演繹下,使柯林頓聽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節,中央民樂團首赴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新年音樂會,民樂團合奏了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暢淋漓,維也納金色大廳掌聲雷動;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會隆重開館,奏響的還是這首茉莉花。1999年7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世紀世界」音樂會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行,參加演出的俄羅斯紅軍歌舞團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純正的中文演唱了這首歌,激起滿堂喝采,掌聲經久不息。

許多人都十分喜歡這首歌。在香港回歸儀式上,中方軍樂團演奏這首歌是***同志親自點定的,而***在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曾經親自指揮軍樂團為來賓演奏這首民歌。中國流行音樂對這首民歌的多種版本的新編演唱,更是花樣疊出,常州姑娘周泓艷的《又見茉莉花》是其中的代表作。

《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傳唱,一直傳唱到現在。在流傳過程中,僅中國關於《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幾十種,比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線歌舞團蘇州籍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的,所以,有人還以為《茉莉花》是蘇南民歌。《茉莉花》在國外也有多種版本傳唱,美國著名的薩克斯演奏家凱利金改編演奏的《茉莉花》長達8分鍾,清香四溢;兩年前,美國發射一顆向外太空飛行尋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飛船,搭載了許多國家的優美樂曲作為地球禮物送給外空生命,中國入選的樂曲就是這首《茉莉花》。

二、 美麗的茉莉花是誰採摘?

「茉莉花,茉莉花」,這朵美麗的茉莉花誰採摘?這朵花是何仿採摘的,從民間藝術豐厚土壤中採得。何仿今年72歲,那還是半個世紀前的事。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小演員,才14歲,那是日本鬼子大掃盪的艱苦時期。部隊黨委宣傳部長張勁夫同志指示他們到邊區去開展反掃盪的宣傳,同時響應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深入到農村去,向民間藝人學習。

何仿與戰友冒著風雨,踏著泥濘的山間小路,到揚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區去,一天,他們找到了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調》。

《鮮花調》是揚劇的曲調,原歌分三段,藝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調門演唱給何仿聽的,何仿邊聽邊記詞曲,原詞是這樣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香香也香不過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首歌確實婉轉悠揚,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復吟唱,何仿又覺得,原歌分別吟唱了三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藝術形象不夠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為稱,唱的實際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對於部隊表演,就不太合適,而且,原歌盡管樂音優美,但帶有一定的輕挑感覺,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當時他畢竟還沒有這個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隊送往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深造過的何仿,在北京與民主德國的合唱專家一起探討民歌演唱,要找一首合適女聲合唱的中國民歌,他想到了這首《鮮花調》。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嘆,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線歌舞團一曲唱紅,當年中國唱片社出版了唱片,從此,這首江蘇揚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傳遍世界樂壇。

何仿採摘這朵茉莉花,決不偶然,這與他是安徽天長縣人有著非常緊密的文化風土人情上的血肉關聯。天長縣是安徽南部突伸進江蘇揚州和南京六合的一個地方,是屬於揚州的文化圈的,所以,何仿才會對這首揚州民歌「識貨」,情有獨鍾,由他進行了成功的再創作。

有意思的是,人們一提起何仿,想到的可能只是這首歌。實際上,何仿創作了很多受部隊歡迎的好歌,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首都電影院聽了何仿作詞作曲並擔任演唱指揮的《淮海戰役組歌》後,拍著何仿的肩膀說: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但這首《茉莉花》太出名了,蓋過了一切,因此,熟人總是跟他開玩笑,「老何啊,人一輩子能有這么一朵花,就很不容易了啊。」何仿1941年春13歲時投奔革命,參加新四軍,先後在華野三野政治部部隊文工團、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和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工作,歷任音樂組長、副股長、作曲、合唱隊長兼指揮、副團長、團長。在幾十年的部隊文藝生涯中,他創作了《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五個炊事兵》、《我們是千裏海防的巡邏兵》、《我的名字叫中國》、歌劇《大翻身》等一批有著時代影響力的作品,在全國全軍多次獲獎,為國家一級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8年他從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藝術指導的位置上離休,是正軍級幹部。

三、何仿多次見到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周總理特別喜愛這首《茉莉花》

作為一位作曲家,一位部隊文藝工作者,他激情昂揚的音樂創作生涯,是與軍隊、與共和國的成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這使他與共和國的許多重大歷史場面緊緊聯系在一起。1998年初,中央電視台介紹何仿與《茉莉花》的專題片《芬芳年代》上下集播出,這又是全國紀念總理誕辰百年的時候,何仿在茉莉花的美妙樂曲聲中,浮現出與周總理的一次次見面情景。

64至65年間,何仿三次見到周總理。周總理的品格給何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64年全軍文藝匯演,前線歌舞團的節目受到好評,最後領導接見全體參演單位合影時,前線歌舞團領導被要求站在正中,當時,前線歌舞團的領導只有何仿在,何仿被安排在正中間,兩旁是朱德和劉少奇,他後退了半步,由於個子矮,結果,拍成了在朱德和劉少奇肩膀中間露出一個臉的樣子,而此時,周總理卻遠遠地站在前排的邊上。周總理拍照合影很少往中間站,有其它領導人在場他謙讓,他一個人與大家在一起時他還是謙讓,63年前線話劇團成功上演了《霓虹燈下的哨兵》後,周總理非常高興,把話劇團主創人員和主要演員請到自己家中吃飯,吃完飯拍照合影時,大家讓周總理和鄧穎超坐在正中間,周總理就是不同意,堅持站在邊上,他說:「我是主人,怎麼能坐在正當中呢?」而是讓張澤易團長坐在正中間。

65年春天,周總理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陳毅副總理兼外長作為副團長到印泥參加慶祝萬隆會議十周年活動,各國都帶了文藝演出團體,參加慶祝演出,文化部在徵求周總理意見時,周總理說:「我帶前線歌舞團去。」到印泥參加演出,前線歌舞團的節目中就有女聲小組唱《茉莉花》,每當演唱這首歌時,周總理總是聽得非常專注,臉上是喜悅之情,會議結束後,前線歌舞團到柬埔寨去演出,周總理則回國,中國駐印泥大使館為周總理舉行送行晚會,在晚會上,前線歌舞團演唱了許多江蘇民歌,如《拔根蘆柴花》、《九連環》,最後唱了《茉莉花》,周總理聽後感慨地說,我13歲離家鄉,你們美妙的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了。女演員孫子鳳忙問:「總理,你為什麼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這時,何仿指揮演員排好隊形,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給總理聽,總理聽後感謝大家的好意,又詼諧地說: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

㈨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茉莉花》是揚州民歌。

《茉莉花》歌詞的最早刊載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的劇詞,沒記曲譜。

《茉莉花》曲譜的最早刊載是道光十七年(1838)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

《茉莉花》最早名稱叫《雙疊翠》,以後才稱為《鮮花調》或《茉莉花》。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樂形態上有著不同演繹。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評論家易人、馮光鈺和錢國楨在各自的論述中,都是以揚州的《茉莉花》為最基本的形態。


(9)歌曲茉莉花世界擴展閱讀

《茉莉花》發展的歷史沿革:

1896年,萬國運動會召開,當時李鴻章作為中國代表出席,當時李鴻章所唱,正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詳,享譽世界的中國名曲《茉莉花》。

18世紀末期,一位初至中國的英國年輕人,在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記錄下他初聽到中國民歌《茉莉花》時的激動心情。

1792年,馬嘎爾尼使團在華逗留期間,約翰·巴羅和使團的一位德籍翻譯惠特納都深深喜歡上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並把它帶回了歐洲。

熱點內容
大理花語牧場騎行 發布:2025-08-15 19:35:35 瀏覽:571
牡丹江賣茶葉 發布:2025-08-15 19:29:12 瀏覽:45
中葯丁香蔘 發布:2025-08-15 19:29:08 瀏覽:455
fx眼葯水和玫瑰眼葯水 發布:2025-08-15 19:27:44 瀏覽:412
盆栽石榴掐尖 發布:2025-08-15 19:23:19 瀏覽:813
花卉運蕾 發布:2025-08-15 19:20:15 瀏覽:134
五角青楓盆栽 發布:2025-08-15 19:13:30 瀏覽:671
山櫻花修剪 發布:2025-08-15 19:13:29 瀏覽:339
荷花黃金耳釘 發布:2025-08-15 19:12:47 瀏覽:184
中華梅花賦 發布:2025-08-15 19:08:25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