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老荘
⑴ 散文中的美句
散文里的優美句子(一)
1、不管怎麼說,愛讀書總還不能算作惡習,老莊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老孔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在讀起來還覺得很給力,權且把這話作為自己愛讀書的理由吧。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一道亮麗的彩虹,像仙女飄舞的裙帶,像一座七彩小橋,像一朵朵耀眼,絢麗的雲。
3、踮起腳尖,我們就能離幸福更近點嗎?
4、春天來了,萬物復甦,柳樹抽出了她那柔嫩而纖弱的枝條。今天又下起了毛毛細雨,飄飄灑灑的,玄武湖畔一排排柳樹隱沒在茫茫的細雨之中,漸漸地消失在霧里。
5、老師,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您為花的盛開,果的成熟忙碌著,默默地垂著葉的綠蔭!啊,老師,您的精神,永記我心!
散文里的優美句子(二)
1、因為有家,我幸福。它是世上最富有的王國,最溫馨的地方。
2、你笑起來的樣子最為動人,兩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長長的眼睛在笑,腮上兩個陷得很舉動的酒窩也在笑。
3、結婚是愛情的墳墓,但是如果不結婚,愛情就死無葬身之地。
4、九月的輕風,像一個神奇的丹青妙手,潑墨出一幀多彩的圖畫紫紅的葡萄美若瑪瑙,黃橙橙的柿子高掛樹梢,金黃的玉米咧著嘴笑,潔白的棉花仰面歡歌,火紅的'楓葉沉醉了九月
5、那少女的心就像秋天綿綿的細雨,久也晴不起來。
散文里的優美句子(三)
1、嫉妒並非愛情專一的體現。愛情的基礎是相互信任,嫉妒則意味著猜疑與不滿。
2、在約100多華里的旅遊道上,那一坡坡,一片片,路旁谷邊,高低遠近,千姿百態,惹人喜愛的杜鵑花次第綻蕾,染紅了仙山,染紅了峨眉。
3、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頭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師,您的名字刻在我們心靈上,這才真正永存。
4、小河是頑皮的,流水潺潺,水兒輕輕流動著,嘩嘩的河水不斷頑皮的流出,翻騰著喜悅的波紋;小河是那麼溫柔,閉上你的眼睛坐在河邊,靜聽小河的歌聲。那是溫柔的,聽嘩嘩,嘩嘩
5、遇見你是我一生的幸福,在我的生命里,你是我的整個世界,而我會是你生命的全部嗎?有幾千年有幾個輪回,我們能有緣分這樣並肩在雨中同行,雖然時間很短暫,但你不知道我有多開心。
⑵ 「閑折兩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葯皆嫫母"出自
出自《山石榴,寄元九》作者是白居易
原文: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
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江城上佐閑無事,山下劚得廳前栽。
爛熳一闌十八樹,根株有數花無數。千房萬葉一時新,嫩紫殷紅鮮麹塵。
淚痕裛損燕支臉,剪刀裁破紅綃巾。謫仙初墮愁在世,奼女新嫁嬌泥春。
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閑折兩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
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葯皆嫫母。奇芳絕艷別者誰,通州遷客元拾遺。
拾遺初貶江陵去,去時正值青春暮。商山秦嶺愁殺君,山石榴花紅夾路。
題詩報我何所雲,苦雲色似石榴裙。當時叢畔唯思我,今日闌前只憶君。
憶君不見坐銷落,日西風起紅紛紛。
翻譯:
山石榴,一個名叫山躑躅,一個名叫杜鵑花,杜鵑啼時花噗噗。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江城上佐閑無事,山下掘治成到廳前栽。爛熳一闌十八樹,根株有幾個花無數。千房萬葉同時新,嫩紫殷紅鮮艷面塵。淚痕裛損燕支臉,剪刀裁打敗紅薄紗巾。
謫仙初墮入愁在世界,奼女新嫁泥春嬌。太陽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要將人。熟悉折了兩枝拿在手,仔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上這東西像西施,芙蓉芍葯都如。奇芳絕艷別人是誰,通州遷客元拾遺。拾遺初貶江陵去,去的時候正值青春暮。
商山秦嶺愁殺了你,山石榴花紅色夾路。題詩告訴我怎樣說,苦說顏色像石榴裙。當時叢反叛只是想我,今天結束前只記得你。憶君不見坐銷落,天西風起紅紛紛。
(2)杜鵑花老荘擴展閱讀:
作者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
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⑶ 杜娟老樁能嫁接馬櫻花嗎!
杜鵑的一個老樹樁是可以嫁接這個馬櫻花的,嫁接這個馬櫻花長好了之後也會開花開的很好。
⑷ 古代顏色詩意的叫法
古代顏色詩意的叫法
古代顏色詩意的叫法,古代人的稱謂很多方面其實與我們現代都是有差別的,了解的人的就會發現其實古代人都很有浪漫色彩,就連顏色都會取個詩情畫意般的名字。以下古代顏色詩意的叫法。
古代顏色詩意的叫法1
1、靛青:靛藍。藍草浸漚而成的液體,也指深藍色。
靛藍,有機染料深藍色,用蓼藍以及菘藍、木藍、馬藍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葉子發酵製成。
出自:宋應星《天工開物》凡藍五種、皆可為靛。
例句:美麗的靛青色和紫羅蘭色順時針均勻地旋轉打開。
2、絳:大紅色
出自:東漢·許慎《說文》絳,大赤也。顏色是絳就是紅色。
如:絳紫(紫中略帶紅的顏色)
例句:纖細的雲朵暢游在絳色霞光里,就像魚兒遨遊在深海中。
3、紅褐色:赭石(礦物,土狀赤鐵礦,可做顏料)。赭衣(古代罪人穿的赤褐色的衣服,借指罪人)。
例句:兩點三點白鷗劃破了漸變為赭色的天空。
4、蒼:青色(包括藍和綠)、深青色,深綠色、灰白色。
如:蒼翠、蒼松、蒼天、蒼穹、蒼龍、蒼白。
例句:這是一個巨大的古宅,在蒼色的山岩的腳下。
5、碧:青綠色。
出自: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顏色是春草是綠色,春水泛起青綠色的波浪。
如:碧綠、金碧輝煌、碧空、碧玉。
例句:透過窗戶可見窗外一片旖旎之景,假山、小池、碧色荷藕、粉色水蓮。
(4)杜鵑花老荘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色彩是帶有中國傳統韻味的文化象徵,原始時代的人類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創造了歷史性色彩最純粹的形式,中國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宇宙、倫理、哲學等觀念。
幾千年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色彩觀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色彩觀始終貫穿於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是中國人定義顏色的方式,更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其顏色的背後,蘊藏著流傳了千年的東方審美和古老智慧。
以顏色為中華文明的觀察切口,將千百年來的建築、器物、服飾、繪畫等連為一體,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突出的文化瑰寶。
古代顏色詩意的叫法2
古人對傳統顏色的雅稱,你知道多少?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偉人的兩句詩,給彩虹做了精彩描述。
生活中的顏色眾多,有些甚至非專業人士不能表達准確。那麼,古代文人對眾多顏色,又給出了怎樣的「雅稱」?
我們不妨從一個相對的生僻詞語「躑躅」開始,能准確讀出這個詞的同學請舉手。
估計敢舉手且能答對的的不會超過十分之一。
藝根金也是翻閱《新華字典》知道,這是一個「多音詞」:讀音一是「zhí zhú」,意思有兩個:以足擊地,頓足,或徘徊不進貌;讀音二則是踟躇(chí chú),杜鵑花的別名,又名映山紅。
見諸古人詩、書、畫的常用顏色雅稱還有:梅染、荼白、落栗、薄柿、酡顏、曙色、緇色、鴉青、胭脂、若草、縞、緗色、竹青、蘇芳、縹色、天水碧、月白、遠山如黛、青梅煮酒、橋下春波。
這些顏色的雅稱,字面上富有詩意,對應的顏色同樣令人難忘。
梅染
梅染顧名思義,就是用梅花樹作為染料的一種天然染色法,而造就的顏色也叫梅花染色,是謂梅染。
荼白
荼白是指如荼一般的白色。荼在古書中是一種苦菜,現在也有荼靡花開之白色。
《周禮書·考工記·鮑人》有:「革,欲其荼白,而疾澣之,則堅;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
薄柿
薄柿是用柿漆染得的淡柿色。
在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薄柿色的帷子和白薄柿的足袋就十分流行。
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寫到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薄柿色就像是尚未成熟垂掛於枝頭的柿,正等著誰家巧織女素手採摘做染料。
酡顏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短短酡顏兩字便想到美人微醺,一抹紅霞飛上臉梢的.神態。
鴉青
中國傳統色彩名詞,鴉羽的顏色。即黑而帶有紫綠光的顏色。這種鴉青色細細看來也是極美的。
胭脂
胭脂色,也便是血色。經書日月,粉黛春秋,留下多少有關美人胭脂的詩詞。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天水碧
天水碧,淺青色。古代絲帛染色名。相傳為南唐後主李煜的姬妾所染。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鰲戴雪山龍起蟄,快風吹海立。數點煙鬟青滴,一杼霞綃紅濕,白鳥明邊帆影直,隔江聞夜笛。
蘇芳
蘇芳色源自蘇木,蘇枋,是重要的紅色染料,來源於蘇芳木的染料顏色。
也像是紅豆色,聯想起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這樣繾綣的詩句。
百草霜
據《本草綱目》記載,百草霜是從鍋底刮下的余灰熬葯喝的。
這樣一說大家會覺得疑惑,余灰怎麼能熬葯呢?其實,鍋底灰,是上百種草燒完之後形成的一層跟霜一樣輕柔的東西,於是就叫百草霜。
雨過天青
天青色是汝窯的代表色,傳說需得在煙雨天氣中燒制才可實現。
雨過天青也就是雨霽,天空還略顯陰青時呈現出的顏色了。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緗色
緗色作為色彩詞至少在漢代就有,唐代以後多見,是淺黃色絲綢的顏色,多用於形容帛。
南朝梁蕭統有:詞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緗帙也就是【淺黃色】書套,亦泛指書籍、書卷。
緇色
緇色是黑色的一種,為黑泥之色。
緇色也是僧侶的常服顏色,沙門有」緇衣「之稱。
《考工記》鍾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淳而漬之。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
月白
月白色是淡淡的藍色,古人認為月亮的顏色並不是純白,而是帶著薄冰般的色調。
月白色在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過,想像有一個穿著月白秋羅裙的溫婉姑娘撐傘佇立雨中,畫面多美好。
藕荷
藕荷色是一種顏色,泛指淺紫而略帶粉紅的顏色。比淺紫要暗些。淡淡的紫色,還帶點粉色的樣子。
有深藕荷和淺藕荷,深藕荷比淺藕荷更加泛紫,下圖即為淺藕荷。
竹月
竹月即是竹林中的月色,想像一下,是不是極為清冷寂寥?竹月也一般指深竹月色,多用於絲綢顏料當中。
流傳的都是經典。
能夠在歲月長河中因色彩而被銘記的雅稱,不能一一羅列,尚余百十種顏色。
所幸能從字面上感知一二:諸如猴毛灰、鹿角棕、淡松煙、蛋殼黃、瑪瑙灰、銀魚白、牛角灰、景泰藍、斑鳩灰、古鼎灰、高粱紅,以及萬壽菊黃、美人蕉橙、飛燕草藍、牡丹粉紅等。
古代顏色詩意的叫法3
古代對顏色的稱呼竟然這么美
現在說「色」,多以「色彩」這一含義為主,相對應的顏色詞,在全世界語言中具有一個詞彙類別。然而,與現代人紅、黃、綠、黑……單調的顏色詞相比,古人對色彩的稱謂可謂花樣繁多。比如,「茶白」、「鵝黃」、「朱唇」、「天青色」、「遠山如黛」、「青梅煮酒」,簡簡單單幾個字,便詩意彌漫,彷彿有一幅水墨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奼紫嫣紅,青磚黛瓦……
月白很多人聽到月白色,第一反應以為是白色,其實不是。月白色指的是月亮的顏色,古人認為月亮的顏色並不是純白,而是帶著一點淡淡的藍色。不同時期深淺略有不同,基本介於淡藍與中藍之間。明末,月白變深藍,多為年長者穿。
竹月是不是看起來很飄渺朦朧?沒錯,這個顏色描述的就是竹林中,月色清冷的感覺。王安石《次韻張子野竹林寺》之二詩曰:「風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緣階貼碎金。」竹月色其實就是淡淡的藍色加了點紫。
毛月毛月其實和月亮無關,而是與天空有關,指的是天空的顏色,即藍色。而且,毛月色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滿的顏色。「立夏天空澄凈綠蔭浮雲,故為毛月色描之」。
青蓮並不是青色,而是紫色,不是淺紫,也不是深紫,而是紫中偏藍。李白號稱「青蓮居士」,還寫了不少有關青蓮的詩句。比如:「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青蓮與「清廉」諧音,加上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賦予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因此,青蓮成為清正廉明的象徵,備受人們的青睞,成為托物言志的對象。
百草霜這個名字,乍一聽容易讓人由霜聯想到白色,或是由草聯想到綠色……但其實都不是。百草霜其實就是由上百種草燒完後附於鍋底或煙筒中所存的一層跟霜一樣輕柔的煙墨,所以叫百草霜,據《本草綱目》記載可以入葯。
⑸ 杜鵑花老樁重新發茅什麼方法更快
那電話的老莊如果重新發芽的話,那麼就是在比較暗的地方。最好它就更容易發芽。
⑹ 比較短的現代詩
《遠抄和近》 顧城
你,
一會看襲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一代人》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斷章》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牆頭草》卞之琳
五點鍾貼一角夕陽
六點鍾掛半輪燈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過在做做夢,看看牆
牆頭草長了又黃
《沙揚娜拉》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甜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他的呼喚 》
有一次我在白楊林中,
聽到親切的一聲呼喚;
那時月光正望著翁仲,
翁仲正望著我。
再聽不到呼喚的聲音,
我吃了一驚,
四面尋找——翁仲只是對月光出神,
月光只對我冷笑。
《寂靜時仰望,還是寂靜的天空》
荷香落,浸染塵泥。
漫亭舞,獨凝一支。
拈葉傷,漠雨沉煙。
慘影淡,橋斷風蒼。
寒眸轉,殘跡拂空。
⑺ 杜鵑花能在院子里養嗎
可以養在院子里杜鵑花種類多,習性差異大,大多生於海拔-1 200(-2 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 喜涼爽、濕潤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值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 耐乾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氣溫超過30℃或低於5℃則生長停滯。冬季有短暫的休眠期,以後隨溫度上升,花芽逐漸膨大,一般露地栽培在3~5月開花,高海拔地區則晚至7~8月開花。北方在溫室栽培。1~2月即可開花。杜鵑花耐修剪,隱芽受刺激後極易萌發,可藉此控制樹形,復壯樹體。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一般立秋前後萌發的新梢,尚能木質化。若形成新梢太晚,冬季易受凍害。為常綠或落葉灌木。所以夏季進行遮蔭,或放在樹下疏蔭處,避免強陽光直射。生長適宜溫度15 -25℃,最高溫度32℃。秋未10月中旬開始搬入室內,冬季置於陽光充足處,室溫保持5 -10℃,最低溫度不能低於5℃,否則停止生長。
⑻ 喜歡李白蘇軾稼軒的頂下
頂!!! 我喜歡李白那種詩的飄逸,那種容俠氣、儒者、道氣使他的詩更令人折服。蘇軾的詩容儒、道、佛三家,,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朴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辛棄疾,他的愛國詩,激人上進,豪放不羈!
李白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長在今四川江油縣附近,舊彰明縣青蓮鄉。出峽前游過成都和峨眉。下面所選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表明他思想上很早已有道家的烙印。
二、循江東游到離開安陸(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歲出蜀,目的就是訪道、求友和游覽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去國,辭親遠游」,是很有抱負的。他離開長江三峽東下,經荊門、江夏、到潯陽登廬山;訪金陵,游揚州,浪跡吳、會之間;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漢水,過襄樊,走臨汝,其間曾與孟浩然相遇;又從臨汝到安陸(公元727年),娶故相許圉師孫女,開始「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秋,曾應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安陸不久,就移家東魯。下面所選《江夏行》,抒寫他對平民如商人婦的同情;而《淮南卧病書懷寄南中趙蕤》可以找出他的縱橫家思想根源。
三、移家東魯到離南陵入長安(736-742年)
李白從安陸移居山東,在任城安家。又隱居徂徠山,與孔巢父等五人時時酣飲,號稱竹溪六逸。其間曾回漢、襄一次,並且北游東都、南陽,返東魯不久,又南下吳越,遇到道士吳筠。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長安。下面所選《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可見他有信心從正道入仕;《南陵別兒童入京》更活現了奉召入京時的高與若狂,也反映了他對功名富貴的熱衷
四、在長安(742-744年)
李白隨同道士吳筠到長安,又因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推薦,經唐玄宗親自召見,任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而沒有正式的官職。他以經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則以文學侍從看待,常常被召喚去做一些所謂「應制」之作。對這樣的遭遇,看來他並不滿意,再加縱酒狂放,目中無人,就難免開罪於一些小人,如高力士等,終於蒙讒出京。春風得意,不啻曇花一現。可惜長安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他在這里開了眼界,增長了見聞,對當時日趨朽沒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認識,他搜羅了大量的詩歌素材,豐富和充實了作品的內容。下面所選《古風第二十四首》—《大車揚飛塵》明目張膽地譏刺時政;《天馬歌》是以馬自喻,悲嘆未遇知人的明主。而《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表明長安的十丈紅塵,沒能使他放棄對神仙的嚮往
五、離開長安到長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離開長安以後,漫遊南北,他從梁宋、齊魯而幽燕,又多次來往會稽、金陵、宜城之間。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結下了不朽的友誼,兩人又一起和高適,李邑等詩人和大書法家登山臨水,詩酒往還。安祿山亂起,他正在宣城,此後輾轉溧陽、剡中,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避居廬山屏風,碰上永王璘過潯陽,相邀參加幕府。次年,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永王違抗肅宗的詔命東巡,兵敗丹陽,他受到牽累,下潯陽獄,定罪長流夜郎以五十七歲的垂暮之年,拋別妻子,獨冒洞庭三峽的險惡風濤,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長道路。這一階段,李白的生活經驗最豐富,傳世詩歌也最多。下面所選的《將進酒》及《宣城見杜鵑花》反映了他對國事的關心,朝政的不滿,兩次進取功名失敗的懊惱,以及對家人、好友、山水、神仙的瞥戀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當塗(758-762年)
李白長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東還,在江夏、巴陵、衡陽、零陵一帶稍事盤桓,就回到潯陽。以後又重遊金陵,來往宣城,歷陽等地。臨卒前一年,李光弼東鎮臨准,抗拒史朝義,他聞訊請纓,還想為國效力,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在當塗令李陽冰任所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這一階段李白漸入凄涼老病的晚境,然而他的詩情酒興,還是不減當年。下面所選的《江夏別宋之悌》反映了暮年李白對國家無奈之情。 (右圖為李白手跡) 縱觀李白一生和傳世之作,可知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兼縱橫家,也摻雜了儒家的影響。他景慕傅說、呂尚、范蠡、魯連、張良、謝安等所謂「安邦定國」的大人物,也企羨專諸、侯嬴、荊軻等刺客、游俠者流。他頗有一濟蒼生的宏願而未能牛刀小試,固然是客觀的社會條件限制了他,也是他自己主觀的性格感情限制了他。他熱愛袓國人民,痛恨邪惡奸偽的性格是不用懷疑的。
蘇軾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陰差陽錯地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並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盪,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朴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朴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准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鬥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運算元》)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鎮江知府時,所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仍是一面浩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面追憶自己青年時代的戰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猶有可為的壯烈情懷: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種永遠不能在平庸中度過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隨了辛棄疾的一生,也始終閃耀在他的詞中。它奏響了宋詞的最強音。
另一方面,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同樣無可奈何的心境,使辛棄疾和陸游一樣,不得不在鄉居生活中尋求排遣苦悶的途徑。他是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數編書,非庄即老」(《感皇恩》)。老莊哲學讓他暫時忘懷世間的煩惱,貼近自然與日常生活,感受並在詞中表現「一壑一丘」中所蘊涵的哲理與美感。而由於個性和審美趣味的不同,他的這一類詞作不像陸游詩那樣偏向於古樸淡雅,而是清新秀麗、活潑靈動。
如《清平樂》寫農家生活的情調: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西江月·遣興》寫自己放曠的生活: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這類詞作,並不意味著辛棄疾悲憤的心境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活的閑適而談化。這只是一時的忘情,也是悲憤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要讀一下著名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正是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世事滄桑,積蓄了太多太深的苦悶,深知人生的無奈,才「欲說還休」。他只能在恬靜的田園鄉村中為自己的感情尋找寄寓,撫慰飽受創傷的心靈,這是一個英雄人物在一個平庸苟且的社會中的不得已的選擇。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辛棄疾寫這一類詞時真正的心態。
⑼ 李白的江油
第一次到江油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當時尾隨詩長靜軒兄來拜謁詩仙,孤陋寡聞的我始知江油乃太白故里,便對此城頓生敬意。靜心觀覽太白堂、粉竹樓,看書家墨跡,並與靜軒在洗硯池旁合影一幀,得以為念。後來翻看相冊,江油的印象多已模糊,只記得一個不常見的名字「山」,再就是在相紙上留下印痕的洗硯池了。近日故地重遊,一些記憶重被喚醒,可靜軒兄亦已駕鶴西去,再見舊處,不免頗為傷感。池水依舊,物在人非,李白的衣冠冢只埋下一個名字,而詩兄靜軒也成了一缽骨灰。可轉念又想,人生雖如池水洗硯,最終將被沖洗得了無痕跡,可紙上的墨跡卻留了下來,有偉大的詩篇在,詩人便不會死去。
江油是一座小城,與其他城市相較,沒有大的區別,其聲名遠播,是因為李白的緣故。一座城市、一處建築,因名家的詩文而名垂千古、家喻戶曉,已屢見不鮮。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崔灝的黃鶴樓題詩,均如是。而李白,和屈原一樣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其故里江油,無疑是天才的哺育地,光芒的源頭。難怪明代李贄在評論李白時會說其「生之處亦榮,死之處亦榮,流之處亦榮,囚之處亦榮」了。
寫到此,讓我想起國外六個城市爭奪詩人荷馬的故事。遠古的史詩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凝聚,亦是哲學、宗教與道德倫理的來源,六個城市爭奪荷馬,亦是爭奪一個民族精神的發祥地,荷馬,是神聖的靈魂的象徵。偉大的詩人是國寶,如同雨果之於法蘭西,莎士比亞之於英格蘭,普希金之於俄羅斯,李白之於中國的重要,是如何尊崇都不為過的。試想,帝王將相多矣,可有誰能讓世人皆知,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是呀呀學語的小兒都會背誦的。
對於李白的出生地,考證雖多,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史傳中所載李白的前世謫居地為「條支」、「碎葉」、「西域」,似並無疑議。史傳碑序載,李白曾「為和蕃書」、「草答蕃書」。「草和蕃書」,他識突厥字該是事實,而李白的兒子名曰「明月奴」、「頗黎」,似都帶有西域意味;魏顥《李翰林草堂集序》稱李白的相貌「眸子炯然,哆如餓虎」,由此有人懷疑李白有胡人血統。自然,這只是猜測,但其受西域文化薰染,幼年受中西語言的雙重教育,胡風厥語、好劍學道、飽讀詩書而又縱酒長歌,是其生存的寫照,故李白生於碎葉五歲入川也罷,生於蜀地也罷,其受兩種地域文化的哺育該是不錯的。
由此我想到,人的性格、性情和詩之風格雖由多種因素生成,其中地域文化的影響恐怕是重要因素之一。或許,其狂放、雄豪、嗜酒當屬西域遺風,而其奇絕、飄逸之仙風道骨,其經學劍術、飄逸的詩思,應是蜀地所賜予。
在江油,你會感到這里的山川風物、民風習俗似乎都被李白的詩魂所浸透。青蓮鄉的隴西院被稱為李白的出生地,這地處盤江邊的平壩曾長滿茂密的芭茅,傳說詩人幼時曾在此放羊。而李白妹妹所居之粉竹樓,也因月圓每日梳妝後將脂粉水從樓上潑下,久而久之,樓下青竹敷了一層脂粉,此樓故稱粉竹樓了。離其故居不遠,則是李白的衣冠冢了,冢旁有狀頗奇特的巨石相伴,傳為天降隕石,想來傳說中李白乃太白金星下界,以隕石為體,冢中只留衣冠,該是頗有意味的構想。
江油,關於李白的民間傳說頗多,從其母食紅鯉而生白,到老婆婆鐵杵磨針,乃至詩鎮石牛、井洗筆硯,勇斗白龍、匡山習劍等等,都和詩人的「謫仙」之名相符,亦充滿了故鄉人對李白的尊崇與熱愛。析一些傳說的淵源,胥洪泉先生曾指出:唐王朝立國之後,道教曾被尊奉為國教,取得了三教之首的地位。由此可見,李白之沉迷於道教,亦為盛唐意識所致。而李白出生的傳說亦化用了老子出生的傳說:老子之母「盛大流星而有娠」,李白之母則「驚姜之夕,長庚入夢」;老子受「天之精魂」,李白則得「太白之精」;老子指李樹為姓,李白則是「復指李樹」而出生。由此可見李白在傳說中被神仙化的至聖心理。
匡山是李白讀書學劍之地,少年李白曾在這里習居十年。匡山因其形如匡字而得名,隋唐時建有大明寺與匡山書院。據載,「大明寺和匡山書院原有建築一百多間、八個天井、崇樓峻閣,崢嶸宏麗,盡隱於參天古木之中,寺內有泥塑和木雕太白像各一尊,姿態飄逸」。而今,匡山舊跡不再,但秀山靈泉依舊。在江油看山尋洞,既為遠處雲霧繚繞的蒼翠山巒而神往,又為近處的淺碧清潭而傾倒。正如詩人少時所作《別匡山》所言,其曉峰如畫,藤影風搖,野徑犬吠,古樹猿啼,其煙靄飄飛處,缽僧鶴池,山靜林幽,想那詩仙李白,該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了。
李白在匡山,曾拜道人東岩子為師,得見「蓬萊十丈花」;亦隨隱士趙蕤讀書習劍。紫雲山系道教發源地之一,而東岩子、趙蕤皆為著名的道士。其時,李白學道,固和唐室對道教的推重及其詩人之浪漫情性有關,而其讀儒家詩書,亦受到積極入世,渴求建功立業的觀念所支配,匡山所學,究其終,恐怕李白為的只是走一條獲當政者擢用的「終南捷徑」吧。
李白二十餘歲時離蜀,去仗劍遠游。但李白畢竟在蜀鄉長大,蜀人之聰慧、蜀地的青山碧水、天梯棧道,都會給他心靈以滋澤,給其詩以奇幻的想像和超越的慾望。巴蜀多奇詭之才,多孤傲之士,錦官城又是銷金縱酒重感官享樂之地,這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所在,給了他充分張揚個性的空間,一個家無譜牒,漏於屬籍,甚至連真實姓名都無法確認,後指天枝以復姓的人,讀奇書、觀百家、學游俠,雜儒、道、縱橫等思想於一爐且專於豪俠使氣的人,終成為「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的狂客,「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仙。
也許與詩人了無羈絆的狂放性格有關,也許與異域文化的精神陶冶和任俠、老莊、魏晉玄學的影響有關,或許與包容古今萬物的盛唐時代有關,這位「鳳歌笑孔丘」的詩人,活得瀟灑自然,詩也奔放不羈,極少寫受格律束縛的律詩,而擅樂府。古人論詩,多論比興,並不倡詩中言事。可李白詩中的一個特點都是言事。目前當代詩人的新詩在厭煩了抒情、象徵、意象的經營之後,也已回歸了曉暢明白,喜敘述和細節的捕捉了。這讓我想起了李白的「美人卷珠簾,深坐顰娥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看來,一千三百餘年前的詩人在單純、透澈以及細節的敘述中已為今天詩人的探索提供了典範。當然,李白的詩更多的是呈現豪邁灑脫、進取飄逸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而其一些佳妙的作品,正如王國維所言:「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談論李白,便不能離開詩、婦人與酒。這位飄逸且孤傲的詩人,存詩千餘首,其中一百七十餘首涉及飲酒,一百三十餘首涉及女性,故詆毀李白者稱「白識見污下,十首九說婦人與酒」。
就酒而言,人人皆知蜀地多美酒,中國十大名酒有五種產於四川,被稱為「五朵金花」,皆產自四川盆地的邊緣。我想,李白的嗜酒,當也和川地多美酒有關,而江油、綿陽一帶,亦為名酒的產區之一。其實,酒的生成與詩的生成頗為相近,即皆為精華的提純。當然,酒的誕生似乎並不美妙,那是由於果子腐爛之後流出的汁液醉倒了猿人,成為最早的果酒,飯餿了之後產生了酒白,遂誕生了米酒,正如阿赫瑪托娃所言,「詩源於垃圾」,看來似乎是污下的,卻是脫胎換骨的一次新質的生成。有人曾將散文比喻成飯,將詩比喻成酒,飯是充飢之物,而酒的作用是沉醉,而沉醉,恰恰是審美的最高境界。而唐代的酒應是米酒,因為白酒在元代才生成,故在米和酒之間的米酒,就被人喻為散文。而詩的寫作狀態與醉酒者也頗為相似,正如哥德所言:「只有進入無意識中,天才方成其為天才」,而無意識是一種「半透明的精神之夜,隱藏著靈魂全部力量的根源」,其中智性的想像、慾望、愛和情感的力量共同參與這根本性活動,讓詩人捕捉到比哲學夢想還要多的事物,是一種創造性精神的自由。至於詩中涉及婦人,就我看來,真正識見污下者並非李白,而是詆毀者。試問,沒有婦人,如何能有你?況且詩作為情感最為濃烈的文學樣式,不表達愛情、親情、友情,倒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作品格調的高下,在於語言的運用之中,那種血與火鑄就的詩篇和那些花拳綉腿的文字相較,則會讓人看出莊重與佻薄的分野。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太白詩言佳、言仙、言酒、言女,特借用樂府形體耳,讀者或認作真身,豈非皮相。」我想,這話倒是對詆毀李白者的最好回答。
當然,縱酒攜妓是盛唐繁華奢糜之風盛熾所致,其時,「無論是朝廷宰執,還是地方牧守,乃文人士子,觀妓樂舞,狎妓冶遊之風盛行」。明《青泥蓮花記》謂:「妓者,技也。技絲竹謳舞及琴弈蹴鞠鉤而已。」由此看來,唐之妓,即歌舞藝人的總稱。據《唐會要》載,唐玄宗曾頒敕:五品以上官員家中即可蓄系竹養妓。妓樂藝人,在朝廷曰宮妓,宮中稱營妓,地方官署為官妓,私家所蓄為家妓。他們隸屬樂籍,歸教坊司管理。李白在盛唐之時那樣的社會風氣中難以免俗,也是自然。而詩人寫這種題材的作品,亦為自然而然的事情。可重要的是不在於詩人寫什麼,而是如何寫。
李白在蜀中長大,後來他去國遠游,南經洞庭,東走吳越,寓居安陸;後又北上太原,東到齊魯,移家任城,詩人時時思念故土,更與匡山的師友趙蕤詩書不斷。安旗先生曾指出《蜀道難》一詩寫於開元十八年至十九年李白第一次求任長安將離去時,並認為李白「在前後將近一年時間中、步步艱難,處處碰壁,備受蹭蹬之苦,飽嘗失意滋味」,「乃借蜀道之艱難寫世途之坎坷,抒胸中之憤懣」。但也有人認為,在此情感的深處,跳動的是李白的思歸懷蜀之心。其詩觸目而來的瑰幻奇譎的蜀地神話,便是以隱喻的途徑表達了李白宦途坎坷,失意思歸的潛在心理。而其思鄉之切,在他晚年之作《宣城見杜鵑花》中,更是催人淚下:「蜀國成為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床歲時,經道士吳筠和玉真公主所薦,被唐玄宗宣詔入京,三年後,終因恃才傲物,被帝王視為「非廊廟器」而「賜金放歸」。其實,就本質而言,詩人非廊廟器,是唐玄宗的慧眼識真。讓李白這般「御用」,寫幾首贊揚貴妃的詩,只供消遣取樂,與那些「宮妓」又有何區別?或許,李白的仕途放歸,恰恰成就了詩人,所謂「詩窮而後工」,「國家不幸詩家幸」,若沒有仕途坎坷,安能有《蜀道難》等偉大詩篇?
寫到這里,我又想起了李白「青蓮居士」的由來。人們多以為詩人因其家鄉名青蓮而自號青蓮居士。其實,青蓮鄉原本作清廉鄉,《宗書》言清廉鄉因古昌明境內的廉泉而得名。青蓮花出西竺,梵語謂之優缽羅花,清凈香潔,不染纖塵。太白自號,疑取此意。李白中年後學佛參禪,大概是仕途失意後的精神寄託。而清廉鄉改為青蓮鄉,該是明清以後的事了,該是故土為紀念詩人所致吧。
李白逝世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今天,人們不僅仍能在詩中感受那不竭的藝術魅力、盛唐精神與詩人的人性追求,在李白的故里,人們還能看到哺養這位天才詩人的靈山秀水及其獨有的地域文化,也能領略至今尚存的一些詩的語境。在江油,人們仰望環宇,追思詩魂,月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山脈,地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太白號」旅遊列車;而李白紀念館、太白碑林、太白公園、大匡亭、太白大廈等,亦已建成或在規劃待建之中。江油這一小城,到處都有李白的遺跡,到處都有李白的詩文,到處都有李白的傳說,看來江油,應當稱之為李白的江油。
在江油,拜謁李白時,我曾寫古體詩一首《李白衣冠冢》,現抄錄如下,為此文作結——
詩藏傲骨酒含仙,蜀鄉方識蜀道難,
居士已踏青蓮去,冢中只有舊衣衫。
⑽ 麻煩問一下杜鵑,杜鵑老樁有沒有人要
與其園林綠化回用的杜鵑老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