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杜鵑花意蘊

杜鵑花意蘊

發布時間: 2022-09-25 15:39:10

❶ 杜鵑這個意境能代表什麼意思

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春末夏初時常晝夜不停地鳴叫,這是一種美麗可愛、富有靈性和神奇傳說的益鳥。杜鵑鳥又叫杜宇、布穀、子規、望帝、蜀鳥等。杜鵑鳥意象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關於它的詩詞數不勝數,文化意蘊豐富多彩。

一、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蘇軾《浣溪沙》:「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松林間沙路潔凈得不沾泥土,瀟瀟的暮雨聲和布穀鳥的啼叫聲在回盪。作者雖貶官黃州,但他從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樂趣,杜鵑鳥在這里烘託了作者傷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們常嘆的時光流逝,得出了「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哲理,表達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胸懷曠達、信念堅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西江月》)、「生怕子規聲到耳,苦羞雙燕語穿簾。」(朱淑真《傷春》)、「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曹雪芹《紅樓夢·桃花行》)、「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曹雪芹《紅樓夢·葬花吟》),都是借杜鵑鳥來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二、抒發鄉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歷來都是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重大主題。《華陽國志》中有:「子規鳴聲凄厲,最容易勾起人們別恨鄉愁。」杜鵑的鳴聲很像人說:「不如歸去。」所以子規鳥又叫思歸、催歸,它很容易引起遊子的鄉愁和思念親人的感情。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起句寫眼前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曲折地傳達出對友人的無限思念與深切同情。
再如,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黃庭堅《醉蓬萊》:「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柳永《安公子》:「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以上均是思鄉之情。

三、傾訴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傳說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後禪讓退位,歸隱深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每年暮春杜鵑花開時節日夜鳴叫,悲鳴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聲凄切,所以人們藉以傾訴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這里白居易被貶江州,月夜送客,聽到琵琶女被棄的故事,詩人傷感萬分,再聯系自己,謫居卧病潯陽城,苦竹繞宅,朝晚聽到杜鵑啼血,悲傷無限。
李商隱《錦瑟》中有:「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詩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寫得淋漓盡致。

四、感慨險峻、亡國之情
李白《蜀道難》中有:「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詩人借景抒情,「子規啼月」是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象,在這里烘託了凄涼的氛圍,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涼、危乎高哉的險峻雄奇景象,因而成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
李煜《臨江仙》中有:「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子規相傳為失國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們常借它表現亡國之悲。這里詩人已預感到亡國,內心悲痛惆悵萬分,就借子規這個形象鮮明的意象來傳達亡國之音。
總之,古人以杜鵑意象為介質,表達詩人特定的思想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古詩詞的意蘊,也讓我們欣賞到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

❷ 2、《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中的杜鵑花有何象徵意蘊

1、杜鵑花也在為王雄感到不值吧!因為他的付出卻得到如此的回應,真的很不值
2、麗兒就像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一樣,脾氣時好時壞令人難以捉模。
3、王雄死後,杜鵑花就像血一樣盛開,就彷佛王雄還活著一般。
4、王雄希望以他的死及那年他辛苦照顧的火紅杜鵑花能夠喚起麗兒對他的重視吧...

LZ:希望能解答你的問題
有問題請HI我
如果滿意,請盡快採納,謝謝!
@BY:影月搖曳

❸ 杜鵑鳥的寓意和象徵意義是什麼

杜鵑鳥是凄涼哀傷的象徵;

在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當時有個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當了宰相。而那時洪水為災,民不聊生,鱉靈鑿巫山,開三峽,除了水患。

望帝見他功高,便把帝位讓於他,自己隱居於西山中。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務農,死後仍不改其本性,他化為子規鳥(即杜鵑鳥,又叫布穀鳥),每到春天,總要呼喚人們「布穀」、「快快布穀」,以提醒人們及時播種。

它那凄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鷚(Anthus pratensis)餵食大杜鵑,就是一種種間巢寄生類型。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80多種中最典型的一種鳥,它可把卵寄生在125種其它鳥類的巢中。

巢寄生行為表現在宿主的選擇,大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

春末夏初,便向北飛。它自己不會做窩,也不孵卵,平均每年產蛋2~10個,卻把產的蛋放在畫眉、葦蔦的巢窩里,讓這些鳥替自己精心孵化,而且它每飛到一個巢窩里只產一個。

巢寄生的協同進化,表現在宿主卵的形態特徵上。寄生者的卵在顏色、大小存有不顯差異。同時宿主對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個方面。對宿主繁殖影響,大杜鵑常表現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出,它又有將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的習性,從而獨享義親撫育,這樣對宿主繁殖成功率將降低。

❹ 杜鵑花開杜鵑啼,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意思怎樣的哲理

杜鵑花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自唐代起又名映山紅、滿山紅、山石榴、紅躑躅、清明花等,今西北人稱山丹丹,朝鮮族人叫金達萊,它和龍膽花、報春花合稱「中國三大名花」,常被文人墨客歌詠。楊萬里曾有「何須名苑看春色,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之句,白居易也有「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的贊美,古老的傳說則為杜鵑花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相傳很久以前,江蘇鎮江市南郊有座小村莊,村姑鵑子美麗聰慧,和多才多藝的小夥子劉鵠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有情人未成眷屬——好色昏庸的皇帝強行拆散了這對戀人,他把鵑子搶到皇宮作妃,鵑子思念戀人,日夜悲啼,咯血而死,變成杜鵑花。杜鵑花每年清明節前後開始綻放時大都降雨,據說那是魂化為花的村姑鵑子在流淚,這和杜鵑花又名清明花的來歷和「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天象不謀而合,讓後人在賞花時難免心生些許憂傷和惆悵。

杜鵑花開子規啼。花鳥同名,鳥語花香。說杜鵑花,就不能不提杜鵑鳥。杜鵑鳥就是布穀鳥,又名杜宇、子規、謝豹,它不築巢,不孵卵,不育雛,慣於把卵下在別的鳥巢里,讓別的鳥代替自己哺育,實屬「剝削者」。關於杜鵑鳥還有一個神話,傳說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杜宇,立荊州一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相。鱉靈在外治水時,杜宇與鱉靈之妻私通——與把卵下在別的鳥巢里是同一行徑。事後,杜宇愧疚,就把帝位禪讓給鱉靈,自己退隱西山修道,死後魂化為鳥,自暮春至初夏,日夜悲啼,嘴中流血,聲若「不如歸去」,哀婉凄側,動人心腑。從「又聞子規啼,夜月愁山空」、「子規啼血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子規夜半獨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等詩文詞句中不難管窺一二。史書還記載:「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鵲,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可見,杜鵑鳥對「居他巢生子」還是心存不安,日夜啼血「懺悔」,提醒農人「布穀」。鳥猶如此,人何以堪

❺ 喜歡杜鵑花的人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杜鵑花在古人看來是哀怨、思念、羈旅鄉愁的象徵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內杜鵑的生命力是很頑容強的
杜鵑花的花語代表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此花的人純真無邪。杜鵑花的箴言是當見到滿山杜鵑盛開,就是愛神降臨的時候 。有時也作「永遠屬於你」的意思。
其實,你的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喜歡杜鵑的人到底是因為杜鵑的哪方面才喜歡這個帶著強烈寓意的花呢?
我覺得,一般來說,喜歡杜鵑的人,感情細膩,也就是說,這樣的人看起來很有思想,很堅強勇敢,其實很簡單很單純也很容易受傷。

❻ 關於杜鵑的詩句意象

1.杜鵑的意象
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春末夏初時常晝夜不停地鳴叫,這是一種美麗可愛、富有靈性和神奇傳說的益鳥。杜鵑鳥又叫杜宇、布穀、子規、望帝、蜀鳥等。杜鵑鳥意象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關於它的詩詞數不勝數,文化意蘊豐富多彩。
一、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蘇軾《浣溪沙》:「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松林間沙路潔凈得不沾泥土,瀟瀟的暮雨聲和布穀鳥的啼叫聲在回盪。作者雖貶官黃州,但他從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樂趣,杜鵑鳥在這里烘託了作者傷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們常嘆的時光流逝,得出了「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哲理,表達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胸懷曠達、信念堅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西江月》)、「生怕子規聲到耳,苦羞雙燕語穿簾。」(朱淑真《傷春》)、「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曹雪芹《紅樓夢·桃花行》)、「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曹雪芹《紅樓夢·葬花吟》),都是借杜鵑鳥來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二、抒發鄉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歷來都是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重大主題。《華陽國志》中有:「子規鳴聲凄厲,最容易勾起人們別恨鄉愁。」杜鵑的鳴聲很像人說:「不如歸去。」所以子規鳥又叫思歸、催歸,它很容易引起遊子的鄉愁和思念親人的感情。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起句寫眼前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曲折地傳達出對友人的無限思念與深切同情。
再如,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黃庭堅《醉蓬萊》:「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柳永《安公子》:「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以上均是思鄉之情。
三、傾訴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傳說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後禪讓退位,歸隱深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每年暮春杜鵑花開時節日夜鳴叫,悲鳴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聲凄切,所以人們藉以傾訴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這里白居易被貶江州,月夜送客,聽到琵琶女被棄的故事,詩人傷感萬分,再聯系自己,謫居卧病潯陽城,苦竹繞宅,朝晚聽到杜鵑啼血,悲傷無限。
李商隱《錦瑟》中有:「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詩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寫得淋漓盡致。
四、感慨險峻、亡國之情
李白《蜀道難》中有:「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詩人借景抒情,「子規啼月」是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象,在這里烘託了凄涼的氛圍,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涼、危乎高哉的險峻雄奇景象,因而成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
李煜《臨江仙》中有:「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子規相傳為失國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們常借它表現亡國之悲。這里詩人已預感到亡國,內心悲痛惆悵萬分,就借子規這個形象鮮明的意象來傳達亡國之音。
總之,古人以杜鵑意象為介質,表達詩人特定的思想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古詩詞的意蘊,也讓我們欣賞到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
2.如何寫解讀古詩詞中的杜鵑意象
杜鵑鳥,又名杜宇、望帝、子規、布穀,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化魂為杜鵑。
於是古詩中的杜鵑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常與悲苦聯系在一起。 因叫聲似「不如歸去」,常藉以表現懷念故鄉情感、抒寫離愁別恨;借用杜鵑啼血的意象,表達憂國志士的忠誠、愛國之意;由於杜鵑啼叫的時,春天的花已經落了,詩人也以杜鵑的出現來惋惜百花凋零、春已歸去的情況。
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月夜,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雪猿哀鳴。」杜鵑的悲啼總是能觸動詩人的愁情。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凄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傷感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了對友人的無限懷念和深切同情。
3.能提供詩詞的意象嗎
松梅竹菊寓高潔, 借月托雁寄鄉思。
杜鵑鷓鴣啼凄凄, 梧桐葉落透悲意。 別時長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傳愁緒。
烏鴉燕子系興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潔: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高潔的情操。
劉楨《贈從弟》有雲:「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詠竹》則言:「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詩有雲:「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寫梅的詩句也有很多,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蘇軾的《紅梅》,該詩表現出了紅梅不畏嚴寒,不與桃杏爭春的高潔品格。
2、借「月」托「雁」寄鄉思 皓月當空常常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如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均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雁是一種候鳥,古詩詞常用大雁南飛的景象書寫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卷所出的詩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的最後兩句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人漂泊流浪,到底什麼時候能重返故鄉,連泊舟中的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於春光中北歸的大雁為自己傳書了。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
3、「杜鵑」「鷓鴣」啼凄凄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讓位於他的臣子後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又說杜鵑叫聲如「不如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了凄涼、哀傷的象徵。2004年全國卷II詩詞鑒賞題考察的是晏幾道的《鷓鴣天》: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
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題目問道: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此問的解答就應從杜鵑的叫聲入手,詞中也提到了「聲聲只道不如歸」,表達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歸之情。 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4、「梧桐」葉落透悲意 古語有「一葉落而知秋」,說的便是梧桐葉落。
以梧桐寫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詩詞鑒賞題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寫到了「梧桐」這一意象: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中,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別時「長亭」「柳」依依 在古典詩詞里,楊柳常常與離情相關聯,《詩經》中的《採薇》便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楊柳搖擺不定的形體,最能傳遞親友離別時依依難舍之情。
此外,「柳」與「留」也諧音。長亭為古人送別之場所,因此也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鈴》同時寫到了這兩種意象,分別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6、落「花」流「水」傳愁緒 「花」落讓人愛憐、傷感,「水」流或喧囂或舒緩,綿延不絕,最惹人愁緒,因此,在古詩詞中常用落花流水來表達憂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7、「烏鴉」「燕子」系興衰 烏鴉這種鳥經常在墳頭等地出現,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詩人常用「烏鴉」這一意象渲染出衰敗的氛圍。燕子則因其有眷戀舊巢的特點,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歷史興衰感慨的寄託。
出現「烏鴉」這一意象的高考題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2006年江蘇卷《鷓鴣天》「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對比鑒賞題,分別是劉禹錫的《烏衣巷》、吳激的《人月圓》和元曲《山坡羊。
燕子》,三篇作品均通過「燕子」這一意象,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卻已悄然發生變遷。
古詩詞常用「草木」來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如《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2007年湖北卷詩詞鑒賞題《過華清宮》也用到了樹木的意象:「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4.「子規」又叫杜鵑,是古代詩歌中極為常見的意象
子規:杜鵑鳥的別名。
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國、故鄉和親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貞,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 唐·杜甫《子規》詩:「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宋·陳亮《水龍吟》詞:「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水滸傳》第三七回:「枝上子規啼夜月,園中粉蝶宿花叢。」
魯迅《無題》詩:「無端舊夢驅殘醉,獨對燈陰憶子規。」[1]唐:李白《蜀道難》詩:「又聞子規啼夜月。」
5.【「子規」又叫杜鵑,是古代詩歌中極為常見的意象.結合下列詩句說說
子規:杜鵑鳥的別名.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國、故鄉和親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貞,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 唐·杜甫《子規》詩:「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宋·陳亮《水龍吟》詞:「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水滸傳》第三七回:「枝上子規啼夜月,園中粉蝶宿花叢.」 魯迅《無題》詩:「無端舊夢驅殘醉,獨對燈陰憶子規.」[1]唐:李白《蜀道難》詩:「又聞子規啼夜月.」。
6.中國古代詩歌中多次出現杜鵑這個意象,請你列舉幾個例子.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這是李商隱的《錦瑟 》,「望帝春心托杜鵑」是出自:《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號曰望帝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子鵑即杜鵑,又名子規.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一九《杜鵑》詩注引《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亦曰子規.」傳說蜀國的杜宇帝因水災讓位於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則隱歸山林,死後化為杜鵑日夜悲鳴直至啼出血來. 大致是說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李商隱那首難懂的詩句應該是說「再生」之意義,而庄生迷蝴蝶是談到內心和現實的糾結.可以從小說《偽物語》中對鳳凰涅槃的解釋了解到,杜鵑在蜀地傳說之意義.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鵑啼血是一個典故,傳說古蜀國有國君名杜宇,又稱望帝,被臣子逼位,逃於山中,死後憂憤,化而為鳥,名為杜鵑鳥,終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鵑花.在古詩文中,杜鵑是一種悲鳥,但凡心中哀傷悲痛時,往往會借這鳥來表達,所以但凡出現杜鵑,即是表達一種悲傷.其實,杜鵑鳥就是布穀鳥,又因其聲「布穀」,像「胡不歸」(為什麼不歸),又成了思鄉思家的一個象徵.反正,杜鵑是種悲鳥,含著傷感.。

❼ 杜鵑鳥在古文中承載的情感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凄涼哀傷的象徵.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回給他的臣子答,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子規啼聲哀怨動人,聽起來好像在說:「不如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有如: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❽ 杜鵑鳥承載著古代文人的怎樣情感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穀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詩》 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秋瑾)
據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裝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民間廣泛流傳著「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故事,說的是在古代蜀國有個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後稱為「望帝」,死後化為杜鵑。杜鵑鳥之名,大概來源於此。
宋代的蔡襄詩雲:「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游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詩中催耕的布穀鳥。即杜鵑鳥。南宋詞人朱希真的「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苟猶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鵑為催人「布穀」而啼得口乾舌苦,唇裂血出,認真負責的精神。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凄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熱點內容
荷花姬的故事 發布:2025-08-30 10:38:23 瀏覽:744
自製家庭盆栽 發布:2025-08-30 10:36:51 瀏覽:824
乾柴花盆景 發布:2025-08-30 10:36:44 瀏覽:974
批發花卉西平 發布:2025-08-30 10:34:34 瀏覽:397
花語熱切 發布:2025-08-30 10:23:30 瀏覽:733
一二三茶花 發布:2025-08-30 10:04:07 瀏覽:72
盆栽果樹換盆 發布:2025-08-30 10:04:05 瀏覽:228
七律山櫻花 發布:2025-08-30 10:03:27 瀏覽:823
大朵花卉 發布:2025-08-30 09:57:02 瀏覽:562
茶花女的研究現狀 發布:2025-08-30 09:54:02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