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臘皮杜鵑花
1. 臘皮杜鵑花蔫,有很多死掉的花蕾
其實這個主要是環境變化導致的,買花的時候,總喜歡挑選,長得旺盛專的爆盆的,雖然看起來非常好看屬,但是不一定適宜新扥養護環境,因為大部分花卉是批量生產的,基本都是在大棚里養大的,空氣濕度、水肥管理非常到位,生長的也快,但不一定就很皮實,開花的植物更脆弱,環境稍微有變化可能就會引起花苞脫落的情況。
2. 關於養花 杜鵑花 有一個品種叫臘皮 日本進口
問題就出在我你家的溫度和濕度上,溫度要-25度為好,濕度為50-60/杜鵑花的生長,需要濕潤、通風、涼爽的環境和透氣、透水性良好的酸性土壤,其中,溫、濕、風、光,對於陽台蒔養杜鵑花更顯得特別重要,因為陽台高溫、悶熱、乾燥,是最不適宜杜鵑生長的。如何消除這些不利因素是養好杜鵑的關鍵。
1、濕在陽台上創造一個空氣相對濕度比較高的環境,指的是空氣濕度,切不可誤解為盆土的濕度。具體做法是採用略大於花盆上口的器具做托盤,盤深10厘米左右,底部不漏水,先將底部墊3—5厘米的河沙,攤平,澆上水,水量以不超過沙平面為宜,再將杜鵑花盆置於沙面上,。經常保持河沙的濕潤,這樣加大了盆壁及根部的空氣濕度,視氣候情況葉面噴水,就能較好的調節空氣濕度,這樣能達到保根、護根、養根的目的,從而達到枝繁葉茂。
葉片對空氣濕度的要求,較根部更為敏感,為葉片創造一個較好的空氣濕度,是陽台養杜鵑的關鍵,因花盆及托盤中的濕沙揮發的水份有限,特別是乾燥的季節,這點水份極容易被揮發掉,使葉片很難接受到濕潤的空氣。為了不讓濕氣白白跑掉,可做一個塑料薄膜罩,將花盆及托盤一並罩住,經常掀罩通風,夜間相對濕度大點,可在夜間掀罩夏季高溫不能罩了,可加大葉面噴水來增加濕度。冬季陽台溫度太低,可將托盤帶花一起搬進室內罩上,然後放置在朝陽的位置上,數日揭罩通風一次,這樣罩內的空氣濕度就比較適宜杜鵑生長。
2、溫和光夏季陽台的溫度均在30度以上,光照特強,對杜鵑生長不利,俗話說「長不長看五月,死不死看七月。」這個時期如果管理不當,杜鵑最容易枯死,所以,採取正確有效的降溫和遮蔭措施是特別重要的,大體遮光在50—60%就比較合理。遮光主要是春末、夏季和初秋階段。與此同時加強葉面噴水管理,以達到降溫、保濕的目的,冬季寒冷,長期在零度以下,杜鵑就會凍死,所以冬季一定要採取保溫措施,溫度在15度以上為最佳。
3、風除冬季外,陽台長時間悶熱,這種環境是誘發黑斑病、小葉病的主要原因,這些病是杜鵑生長的大敵經常打開陽台窗戶,以緩解悶熱,達到通風、涼爽的效果。只要能做到溫、濕、風、光的合理調節,陽台養好杜鵑就不是難事了。
3. 臘皮杜鵑華怎麼養呀
一、光照:需要放置於既通風又避陰的環境,並且夏季在溫度高陽光足的天氣時版需要將其放置於遮權光度百分之七十或者樹蔭下。
二、水分:澆水需要做到盆土保持濕潤,周圍環境濕度高,但盆土不可過濕或者過干。
三、施肥:喜肥,但由於根系過細,不可施肥過多過濃,掌握稀肥勤施的原則,生長期每十天到十五天追施一次稀薄的有機肥,如:魚腥水,骨粉,或者使用緩釋型的全素緩釋肥,夏季高溫及冬季休眠期間,停止施肥。
四、換盆:生長迅速,養分消耗較多,除了追肥以外,兩到三年需要換盆一次,換盆時間在早春花後,或晚秋。
(3)小臘皮杜鵑花擴展閱讀: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喜歡酸性土壤,在鈣質土中生長得不好,甚至不生長。因此土壤學家常常把杜鵑作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
性喜涼爽、濕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適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於半休眠狀態。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
忌烈日暴曬,適宜在光照強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嫩葉易被灼傷,新葉老葉焦邊,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要採取措施進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
4. 蠟皮杜鵑是什麼花
杜鵑花屬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在中國常栽培的種類就有:毛鵑、夏鵑、西洋鵑、春鵑、蠟皮杜鵑、雲銀杜鵑等。
蠟皮杜鵑是杜鵑花的一種。
在家庭要種好蠟皮杜鵑,需要注意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光照:蠟皮杜鵑喜疏蔭的環境,忌陽光直射。在室內需要放在明亮的窗邊。如果光線不足,會影響花芽形成和開花。
第二、溫度:蠟皮杜鵑喜歡較涼爽的氣溫,廣州夏天溫度高,一定要放在蔭涼處。蠟皮杜鵑的耐寒力與品種有關,從這幾年來看,在廣州冬天時把植株放在室內,對蠟皮杜鵑不會造成什麼傷害。
第三、澆水:蠟皮杜鵑喜水,在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冬天控制澆水。另外,蠟皮杜鵑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在乾燥期間要採取葉面噴水等措施來提高植株周圍的空氣濕度。
第四、施肥:在生長季節,每半個月可向植株施一次復合肥。
第五、盆土:蠟皮杜鵑適宜用富含有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第六、修剪:幼苗在2—4年內,為了加速形成骨架,常摘去花蕾,或當新梢長到4—5厘米時進行摘心,促使側枝萌發。有些品種新梢短而多,則不宜摘心,而應當疏枝。5—10年生苗開花不宜太多,還應摘去部分花蕾。
第七、繁殖:家庭里可以用莖枝來進行扦插繁殖。
5. 蠟皮杜鵑花倒完盆沒澆水,蔫了怎麼急救
可連花盆一起方在大盆中,大盆裝水不沒過花盆,距花盆沿50毫米就行,讓水漫慢滲入花盆中,待發現花盆土返濕潤就行,將花盆取出瀝水就可以了,杜鵑花應該能緩過來,將花盆放到陰涼處即可。
6. 如何養好臘皮杜鵑
在家庭要種來好蠟皮杜鵑,需要注意的主源要問題有:
第一、光照:蠟皮杜鵑喜疏蔭的環境,忌陽光直射。在室內需要放在明亮的窗邊。如果光線不足,會影響花芽形成和開花。
第二、溫度:蠟皮杜鵑喜歡較涼爽的氣溫,廣州夏天溫度高,一定要放在蔭涼處。蠟皮杜鵑的耐寒力與品種有關,從這幾年來看,在廣州冬天時把植株放在室內,對蠟皮杜鵑不會造成什麼傷害。
第三、澆水:蠟皮杜鵑喜水,在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冬天控制澆水。另外,蠟皮杜鵑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在乾燥期間要採取葉面噴水等措施來提高植株周圍的空氣濕度。
第四、施肥:在生長季節,每半個月可向植株施一次復合肥。
第五、盆土:蠟皮杜鵑適宜用富含有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第六、修剪:幼苗在2—4年內,為了加速形成骨架,常摘去花蕾,或當新梢長到4—5厘米時進行摘心,促使側枝萌發。有些品種新梢短而多,則不宜摘心,而應當疏枝。5—10年生苗開花不宜太多,還應摘去部分花蕾。
第七、繁殖:家庭里可以用莖枝來進行扦插繁殖。
7. 臘皮杜鵑花幾個色
杜鵑喜酸性土壤 忌粘性土壤
盆栽杜鵑的栽培土應用透水性好,pH值5.5至6.5的砂質壤土,可用腐葉土、粗河沙和砂壤土按2:1:1的比例混合配製成培養土,如有條件使用松針土則更好。粘性土透水性、通氣性均較差,極易導致爛根。
喜半陰環境 忌烈日暴曬
杜鵑在仲春、夏季、初秋應在遮陰蓬下蒔養,可使其接受早晨和傍晚的光照,特別要避免中午的強光直射,陽光過強易使葉片焦邊、乾枯,甚至整株死亡。其他時間可接受全日照,特別是冬季,由於日照短、光照柔,一定要放置於室內向陽的南窗檯上,使其充分接受光照。
喜溫涼氣候 忌酷暑嚴寒
杜鵑的生長適溫為15℃至28℃,溫度過高即進入休眠狀態。故夏季易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並應增加空氣濕度。冬季越冬溫度最好能保持在8℃至15℃。
喜薄肥勤施 忌濃肥生肥
給杜鵑施肥,應以「薄肥勤施,寧少勿多」為原則,在生長期可用礬肥水加清水稀釋後,每半個月施用一次。如果經常施用濃肥,花往往被燒死。另外,在蒔養過程中也不宜施用生肥,因為生肥未經發酵,施入盆後,發酵時會釋放出大量熱量,容易把花根燒死。
澆水易適中 忌澇又忌旱
杜鵑在生長期,應給予充足水分,保持盆土濕潤,但盆內不宜積水,防止根系腐爛。冬季氣溫下降,植物蒸騰量減少,待盆土表面發白後再澆。另外,澆水還應注意時間和水溫,夏季不宜在中午澆水;冬季則最好在午後澆,水溫也不能過低,否則易導致落葉。
8. 日本蠟皮杜鵑,花開完後葉子也乾枯了,有少量新生葉子,請問怎樣能使它重新枝繁葉茂呢謝謝!
蠟皮杜鵑性喜溫暖而忌悶熱、高溫,花後的蠟皮杜鵑應置於半陰或散射光照處,高溫期需要多通風透氣,並增加噴水次數,使空氣濕度保持在70-90%之間,防止葉片干邊,溫度低於30℃時可澆灌肥水,高於30℃盡量不要施肥。現在的時間,也可全部枝條短截修剪一遍,讓其重新生枝,注意修剪後要減少澆水的次數,而增加噴水的次數,並勤補充養分。
第一、光照:蠟皮杜鵑喜疏蔭的環境,忌陽光直射。在室內需要放在明亮的窗邊。如果光線不足,會影響花芽形成和開花。
第二、溫度:蠟皮杜鵑喜歡較涼爽的氣溫,夏天溫度高,一定要放在蔭涼通風處。蠟皮杜鵑的耐寒力與品種有關,可耐受5℃的低溫,最好保持在10℃以上,秋後花芽分化後需要一個低溫過程才利於花期的正常開放,千萬不要高溫。
第三、澆水:蠟皮杜鵑喜水,在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冬天控制澆水。另外,蠟皮杜鵑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在乾燥期間要採取葉面噴水等措施來提高植株周圍的空氣濕度。
第四、施肥:在生長季節,每半個月可向植株澆灌一次稀薄肥水或施用控釋性、緩釋性肥料,一般的復合肥料施用時要小心,濃肥或生肥極易傷根。
第五、盆土:蠟皮杜鵑適宜用富含有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第六、修剪:幼苗在2-4年內,為了加速形成骨架,常摘去花蕾,或當新梢長到4—5厘米時進行摘心,促使側枝萌發。有些品種新梢短而多,則不宜摘心,而應當疏枝。5-10年生苗開花不宜太多,還應摘去部分花蕾。花後株可進行摘花、修剪更新。
第七、繁殖:家庭里可以用莖枝來進行扦插繁殖。
9. 臘皮杜鵑花買來一周不到花開始蔫了,沒枯萎,澆過水好點可是第二天又蔫了. 應該怎麼辦謝謝
症狀:
杜鵑葉腫病又叫餅病。杜鵑的幼嫩組織均可受害,主要為害花芽、嫩葉和新梢。葉片正面初為淡黃色半透明的圓形斑,後為黃色,下陷;葉背面淡紅色,肥厚腫大,隨後隆起呈癭瘤,癭瘤表面有厚厚灰白色的粉層,如餅干狀,葉枯黃早落。嚴重時葉柄病斑連片,畸形肥厚。嫩梢發病時,頂端產生肉質蓮狀葉,或為瘤狀葉,後干縮為囊狀。花瓣感病後,異常肥厚,呈不規則的癭瘤。花芽受害成為肉質變厚變硬。這些嫩葉和花芽感病後異常的呈肉質增厚,產生大小不一的菌苞,花農稱之為「杜鵑蘋果」,直徑為3-12毫米,有的可達8-18毫米,表面披覆有灰白色粉狀物,此即為病原菌的擔子的和擔孢子。最後病部變黑褐色乾枯脫落。
病原及發病規律:
真菌為擔子菌的日本外擔子菌(Exobasidium japonicum Shirai.)或杜鵑外擔子菌(E. Rhododendri Cram .)。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外擔子菌目、外擔子菌科、外擔子菌屬。
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為發病盛期。病菌的擔子在杜鵑寄主的表皮組織下形成。成熟後突破表皮外露,上生圓筒形的擔子孢子,以此侵染傳播。低溫高濕病害容易發生。月均溫為15-20攝時度,相對濕度80%以上利於病害發生。 杜鵑葉腫病菌以菌絲體在植株組織內潛伏越冬。次年春天產生擔子孢子,經風吹雨水飛濺傳播,侵染幼嫩組織。潛育期7-17天。病害一年發生兩次,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最常見,3-5月較嚴重。溫度較低,月平均氣溫在15-20攝氏度時,相對濕度為80%以上,陰雨連綿,陽光不足,植株生長柔嫩,病害容易流行。高山杜鵑發病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