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紅梔子花圓盤
① 明代漆器有什麼特點
從明代的建築及室內用具來看,宮廷裝飾及器用不啻一座大型髹漆工藝館。明代禮儀中所用大輅乘輿、儀仗皆有裝飾。宮廷建築裝飾,朱門金釘,金龍畫彩,殿內寶座、圍屏金漆裝飾等,都顯示著髹漆工藝的水平。
與此同時,民間床榻傢具雕花貼金,商店匾額金碧輝煌,棺材靈柩髹黑畫彩、雕花飾金。全國各地的廟宇也都離不了華麗裝飾的髹金額匾,凡此種種,都顯示了髹漆工藝在明代的普及。生漆應用之廣,漆器生產之盛,前所未有。明代漆工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為了滿足宮廷內外對生漆工藝品需求,還專門設立了生產製作御用漆器的官辦機構。
宮廷內官監下設「油漆作」,御用監所屬「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計,專門負責圍屏、擺設、造辦填漆、雕漆、螺鈿等漆器。內府供用庫還特設丁字型檔,常儲生漆、桐油等物。
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對雕漆情有獨鍾,不但自己珍賞,而且先後數次將雕漆作為貴重禮品頒賜給日本國王妃,總計近百餘件精美的雕漆盤、盒。
由於漆器手工業的發展,明代用漆之多前所未有,生漆需求量劇增,官府和民間都很重視漆林經營。原先盛產漆的長江中上游各省,漆產量大增,長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園,種植漆樹千萬株,以供需求。
據《古今圖書集成》、《福建新通志》等書記載,在明清時期,西起我國雲南西部,東至遼寧東部,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北部,都有漆樹生長。
明代漆器的品種,在宋元漆器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明代漆器最為發達的、製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戧金彩漆、戧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鈿漆、百寶嵌、款彩漆等。
明早期漆器指的是洪武、永樂、宣德三朝製作的漆器。山東省鄒縣魯荒王朱檀墓中的漆器反映了明初漆器製作的水平。朱檀是朱元璋之子,這批漆器極有可能是皇家御用監所造。
明初的漆器至少有戧金漆和雕漆兩類。其裝飾圖案中主體紋飾有人物故事、寶相花、太平雀梔子花、太平雀葵花、蒼頭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雞葵花、鸚鵡長壽花、山雀茶花、竹梅,邊飾有香草、四季花、回紋等。
黑漆嵌螺鈿《仲景行醫圖》鼓式盒是元明之際黑漆嵌螺器代表作。盒鼓式,平蓋面,圈足。通體髹黑漆為地,以螺鈿嵌紋飾。
蓋面蒼松映掩,祥雲繚繞,醫聖張仲景身穿官服乘牛車而至,4人作揖迎接,牧童牽牛旁觀。蓋、盒壁嵌乳釘紋各一道,上、下口緣飾纏枝蓮紋。盒裡髹朱漆,足圈內髹黑漆。此盒鈿色艷麗,五彩斑斕,人物刻畫細膩生動,工藝精湛。
明永樂漆器以剔紅居多,也有少量的戧金漆和戧金彩漆,如紅漆戧金八寶紋經文挾板。
永樂雕漆以盤、盒為主,兼有蓋碗、盞托、尊、小瓶、踏凳等,器形變化較少。明永樂漆盤是一種圓形盤,淺式,圈足,盤表面為一整體,沒有盤心與盤邊之別,所裝飾圖案給人以整體感,這種造型的盤以裝飾花卉為主。
另一種盤的造型為盤邊呈葵瓣狀或菱花狀,8瓣、10瓣不等,盤內與盤邊裝飾的內容不同,盤內多以山水人物為主,而盤邊多雕刻各種各樣的花卉。
如剔黑山水人物方盤,直徑26.6厘米、26.2厘米,方盤四邊雕刻折枝花卉,正中心雕刻人物,形態自然;山石皴法細膩,結構嚴謹,色調明快,刀法銳利、纖細。
永樂雕漆裝飾圖案以花卉、山水、人物為主,圖案的處理具有一定的規范化。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圓盤、蔗段式盒、蒸餅式盒上。
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布滿盛開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葉茂,或襯托著含苞待放的小花蕾,花朵飽滿,畫面具有完美的整體感。
花朵以奇數布局,有3朵、5朵、7朵之分。3朵均勻分布,5朵、7朵者,以正中為一朵稍大型的花卉,四周均勻地擺設著四朵或六朵稍小的花卉,似眾星捧月,突出主題。以花卉為題材的雕漆,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錦紋,而以黃漆為地,黃襯紅色,鮮明醒目。
永樂雕漆,花卉滿布,留下的黃色地較小,有緊密之感。明永樂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蓮花等。
永樂時還出現了雙層花卉的雕漆作品,即在漆盤內上下雕刻兩層花卉,如剔紅牡丹雙層盤、剔紅茶花雙層盤,上下兩層花紋自成體系,互不幹擾,又互相映襯,章法有致,畫面富麗,耐人尋味,充分反映了明永樂時期工匠的高超技藝。
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盤、蔗段式盒上。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圖案下襯托分別代表天、地、水的3種錦紋。
這3種錦紋與元代的處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紋的處理稍有變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紋有的似波浪滾滾,以彎曲的線條表現,彷彿水在不停地流動,而永樂時期的水紋基本固定為圖案化的紋飾,以波折形線條表現。
在3種錦紋之上雕刻人物、亭閣。一般的布局為圖案的左側或右側雕刻一座亭閣,以曲欄圍出一定的空間,閣後置古松或垂柳,天上點綴流雲朵朵,人物活動其間。
或攜琴訪友,或閑暇賞瀑,或高談闊論,或五老相聚。多數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清凈、悠閑的生活。人物比例的雕刻偏於高大,以突出人物的重要。
如剔紅《攜琴訪友圖》蓮瓣式盤,高4.5厘米,口徑45.6厘米。盤平底,八瓣蓮花形邊,隨形圈足。盤心雕庭院景緻,殿閣曲欄,長鬆浮雲,院中二老相揖,一童攜琴隨後,殿內有人迎迓,此為《攜琴訪友圖》。
盤內外壁黃素漆地,分瓣雕飾多種花卉。足內黃褐色漆,一側針劃「大明永樂年制」6字款,中心又刻「甜食房」3字。
此盤造型如一朵盛開的大花,美觀典雅。主題圖案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盤上髹漆厚重,雕刻精細,錦紋主次分明,一絲不苟,為明永樂朝官造雕漆之典型作品。
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圖案,明永樂時期的裝飾題材尚有孔雀牡丹、雲龍紋、雲鳳紋、靈芝螭紋等題材。
如剔紅祝壽圖菱花式盤,口徑34.8厘米,足徑27厘米,高43厘米,木眙,作八瓣菱花形,圈足,下背雕紅漆花紋。盤心開圓光,內松、桃、鶴、鹿、仙人祝壽圖意。壁內外紋飾相同,每瓣雕素地寶相花兩朵。足邊飾回紋,底黑光漆。
永樂雕漆的底,一般以黃褐色、黑色居多。款識在底內緣處豎刻「大明永樂年制」針劃款,字體秀氣,筆道纖細,似行書。在雕漆底部刻有明確的年號款識,以明永樂為開端。
永樂雕漆在製造技法和工藝上具有鮮明的時期特徵。這時的作品一般髹漆層次較厚,少則幾十道,多則上百道,與文獻記載的「漆朱三十六遍為足」有明顯的差異。繼承了元代張成、楊茂的風格,精雕細刻,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細微之處處理得精細而又恰到好處。
例如,花紋枝葉的脈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來表現枝葉的正背,花筋葉脈被處理得細膩入微,雕刻刀法嫻熟流暢,圖案的邊緣磨得圓潤光滑,不露稜角和刀刻痕跡。
如剔黑花鳥葵瓣式盤,口徑31.3厘米,足徑22.6厘米,高3.8厘米,葵口,圈足,盤內雕雙鵲牡丹,壁背面雕香草紋。此盤雕工精細,圖案凹凸有致,葉脈清晰,為明初期雕漆工藝中上乘之作。
明宣德皇帝在位10年,宣德漆器品種有剔紅、戧金彩漆等品種。明宣德雕漆的造型,盤有圓、方、荷葉式、菱花形,盒有蔗段式、蒸餅式、兩撞委角方盒,另外還有盞托等。
其裝飾題材與明永樂時期基本相同,有花卉、雲龍、雲螭、山水、人物等。圖案的處理出現了「開光」技巧。在盒蓋上或盤內以蓮瓣式、葵瓣式、圓形作為開光,開光內裝飾一種紋飾,開光外裝飾另一種紋飾。
開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題,另一方面也能把兩種不同的紋飾分隔開來,同時也可起到美化畫面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在明、清漆器圖案中常被運用。
如宣德剔紅菊花紋圓盒,直徑12.2厘米,盒為圓形,周身髹朱漆。蓋面雕一簇9朵菊花紋,菊花盛開,枝葉茂盛,外壁雕菊花、牡丹及秋葵等花卉,內里與盒底髹深褐色漆,足內左側邊沿刀刻填金落「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圓盒髹漆深厚,雕刻圓潤,刀法流暢,保存完美,為明代剔紅器之精品,極為珍貴。
明宣德漆器的款識處理方法與明永樂時期截然不同,改明永樂針劃款為明宣德楷書填金款,在底部左側豎刻「大明宣德年制」。少數在蓋上刻款。明宣德刀刻填金款成為明、清漆器款識處理的典範。
宣德以後,明漆器開始從簡練、朴實、大方的風格向纖巧細膩轉變。這個時期的漆器品種有剔紅、剔黑、剔彩、戧金漆等。明中期漆器以雲南、甘肅製作的地方漆器較為突出。
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型較之早期單調、劃一的特點有明顯變化,出現了梅瓶、四方委角盒、八方形捧盒、提匣、筆筒、方盒、方盤、大型的長方匣、長方盒、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等。這說明漆器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大,實用性和觀賞性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明中期漆器的裝飾圖案更為豐富多彩。在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方面,較之明早期果園廠那種整朵大型花卉為主題的裝飾圖案日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折枝花卉及花鳥題材的增多,如鴛鴦荷花、喜鵲登梅、綬帶牡丹、茶花小鳥、蘆雁等。
如宣德剔彩檎雙鸝大捧盒,高20厘米,盒徑44厘米,是最早的剔彩漆器。盒呈圓形,上收成平頂,矮圈足。通體自下而上髹漆顏色為:紅、黃、綠、紅、黑、黃、綠、黑、黃、紅、黃、綠、紅共13層之多。
盒蓋圓形開光,以紅漆刻成斜方形錦紋為地,其上雕刻林檎樹一株,黃鸝鳥兩只,一在枝前,側身昂首,一在枝下,回身欲下,兩相呼應,林檎枝頭,有花有果,另外刻蜻蜓、蝴蝶各一隻,點綴其間。盒蓋開光外與盒底鄰近底足的一圈,雕刻有纏枝花果紋,由石榴、葡萄、櫻桃組成。
盒蓋與器的豎壁雕刻纏枝花卉有牡丹、茶花、梔子花、菊花等,四周花果紋均無錦紋作地,而是以黃漆為地,在蓋面正上方長方形條上刀刻「大明宣德年制」填金楷書款。此器器型大而莊重;色彩豐富,斑斕絢麗;紋飾活潑,富於生命力,彷彿呼之欲出。
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則不拘於早期那種攜琴訪友、觀瀑的題材,而以歷史故事為主。例如,五老過關、牧牛、文會、渭水訪賢、攜友秋遊、漁家樂、采葯、滕王閣、雀屏中選、郭子儀故事、岳陽樓、八仙人物、嬰戲等。
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風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圓潤、藏鋒清楚的特點,而有的作品則出現了鋒棱不夠圓熟的特徵。這說明了處於過渡時期的作品兼而有之的風格變化。
此時,雕漆一般髹漆不厚,與早期那種髹漆層次厚、立體效果較好的風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無論是花卉題材或人物故事題材的作品均刻有錦紋,早期黃漆素地之上壓花的做法幾乎盪然無存,從而形成了錦上添花的表現手法。
雲南也是明中期製作漆器的重要地區。雲南漆器一般髹漆較薄,漆色暗,無光澤,構圖緊密,有繁縟之感。其造型有扁圓形盒、圓盤、雙耳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碗等。
雲南漆器雕刻的圖案不拘泥於一種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圖案中點綴有栩栩如生的螳螂、蜜蜂、游魚、螞蚱、蛇、蛙等多種小生物,還有象徵長壽的盤腸、靈芝,象徵幸福的孔雀牡丹和活潑可愛的雙獅戲球,傳說中的麒麟、翼龍、雙螭、草尾龍等。這些圖案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經過明中期80多年的發展,到明世宗嘉靖時期,漆器工藝出現了新的局面。這就是官辦作坊繼續大量製作漆器,具有宮廷風格的漆器製作重新占據統治地位。
明中期漆器風格經過近百年變化,從早期簡練大方、圓潤精緻的風格演為崇尚纖巧華麗、繁縟細膩的新風格;漆器的使用范圍擴大,出現了箱、櫃、桌等新的漆器造型;漆器品種增加,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亦大量製作,漆藝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明嘉靖時期的漆器品種主要有剔紅、剔彩、戧金彩漆。傳世的明嘉靖漆器仍以剔紅器居多。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以綠漆為錦地,其上雕紅漆的作品。紅綠兩色醒目,對比強烈,起到了突出主題的效果。
嘉靖時期的雕漆基本上有兩種風格:一種雕刻精細,刀法快利,鋒棱雖顯外露,但仍保持有明早期漆器那種圓潤光滑的特徵;另一種為雕刻不精,有粗糙之感,漆色亦不佳,不善藏鋒,雖有磨工,但不圓潤。
剔彩自明宣德時期出現以後,到了明嘉靖時期呈現出大規模發展的局面,傳世品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紅、黃、綠三色交替,每色有相當的漆層。
器物表面呈現出紅、黃、綠三色,一般是紅花、綠葉。若雙龍則以紅、黃區分,以紅色漆為龍鰭,以黃色為龍身,以綠色為龍發,似剪影式的效果;若鳳紋則以紅、黃、綠來表現其飛翅及長尾,3種顏色的變換,化為美麗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現童子,則以紅、綠二色分飾衣、褲,以展現兒童的天真、活潑。
嘉靖時的剔彩的戧金彩漆造型有銀錠式、梅花式、菊瓣式、方勝式等,製作工藝十分精緻。以戧金為圖案的輪廓線及葉脈紋理,在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等色漆,紋飾磨平後具有繪畫般的效果。
有一種戧金彩漆,先以填漆做成錦紋地,再戧金花紋,做法費工費時,但卻使器物有錦上添花之妙。還有一種特殊的戧金彩漆作品,其花紋之外既不是一色漆地,也不是錦紋地,而是密密麻麻的小圓圈紋,這種小圈紋被稱為「攢犀」。
嘉靖時期器物的造型有所突破,出現了許多新的器形。盤類器物除了圓盤居多,亦有仿明早期的葵瓣盤、明中期的委角方盤,同時出現了六瓣盤、梅花式盤、銀錠式盤、茨茹式盤、荷葉式盤、菊瓣式盤以及由大小3個盤依次套疊的套盤。
這時,除了明早期的「蔗段式」和明中期的「捧盒」外,新出現了缽式盒、壽字盒、銀錠式盒、方勝式盒、梅花式盒等。此外,還出現了瓜棱壺、櫃、筆筒、小桌、八方斗、春字盒、把鏡等新的造型。
明代漆器中刻有年款的以永樂、宣德、嘉靖、萬曆最多,也有少量的隆慶、崇禎款識。明嘉靖漆器的款識為刀刻填金楷書款,款識的位置均在器物底部正中。「大明嘉靖年制」6字款有3種形式,即底部正中豎刻款、從右至左橫刻款、豎兩行刻款。
由於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所以明嘉靖時期漆器的裝飾題材大都以長生不老、升仙、萬壽為主題,如五老祝壽圖、群仙祝壽圖以及表現仙山樓閣的題材等。
尤其是出現了以文字組成的圖案。例如,以松、竹、梅纏繞組成「福、祿、壽」3字;以「福」字為漆盤的裝飾;雕3個壽桃,每桃上雕一字,組成「福、祿、壽」;以開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組成文字「皇圖億載,聖壽萬年」和「乾坤清泰,萬壽齊天」以及「萬年長生」、「萬年如意」、「萬壽永年」等。
壽春圖是這個時期典型的裝飾題材,春字盒有剔紅、剔彩兩種,在蓋面開光內雕聚寶盆,盆內裝有盤腸、珊瑚枝、銀錠、古錢、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萬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壓一個「春」字,春字中圓形開光內雕老壽星。
如嘉靖剔紅五老祝壽圖圓盒,高12厘米,口徑24.4厘米。盒圓形,平蓋面。通體綠漆刻雲紋錦地,朱漆雕花紋圖案。
蓋面飾松雲山石,五仙人分持桃實、花杖、葫蘆、卷軸、靈芝,從靈芝中升起一縷輕煙,向上蟠繞成草書「壽」字,為群仙祝壽之意。蓋、器外壁分別雕雲龍紋和海水雲紋。足內正中刀刻填金楷書「大明嘉靖年制」豎行6字款。
此盒雕刻精細,刀法快利,鋒棱顯露,人物表情生動,衣紋飄動流暢,藝術風格纖巧細膩,為明嘉靖朝雕漆的代表作品。
此外,寓意長壽的松樹、仙鶴、靈芝、壽桃等也常常作為裝飾題材,八卦圖、麒麟、獅子、海馬、大象、雜寶也是裝飾題材的一部分。
與上述升仙、長生題材截然不同,還有少數具有民間藝術風格的「龍舟競渡」、「貨郎圖」和「嬰戲圖」。龍紋仍然是這一時期漆器裝飾的主要題材。
明嘉靖時期漆器的錦紋表現形式也有較大變化,突破了明早期的3種錦紋形式,出現了「萬字錦」、「勾雲錦」等。有的雕刻出五六種錦紋,錦紋的比例較大,形成風格。
明萬曆時期漆器的生產製作較活躍,官辦漆器作坊仍占據主要地位,漆器品種日漸豐富。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仍繼續製作,還出現了剔黃、描金漆、填漆等新的漆器品種,使漆器裝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明萬曆雕漆有剔紅、剔彩、剔黃3個品種,在造型、圖案、款識等方面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時期的風格與特點。在器物造型方面,仍以盤、盒為主,兼有小櫃、爐、花觚、瓶、筆筒等,並出現了長方委角盒這一新的造型。
在裝飾圖案方面,嘉靖時期追求升仙、長壽的題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雙龍、龍鳳、祥雲、海水江崖為主題的圖案,並出現了祈求吉祥、太平的吉祥圖案,也有少數表現人物、花鳥的題材,如剔彩《晏子使楚》漆盤、剔彩花鳥紋盒等。
對錦紋的處理也較為獨特,比例緊湊,細密整齊,明萬曆前後均無此特徵。
在漆器品種方面,以剔紅、剔彩最多,且出現了少量的剔黃作品。描金是漆器製作工藝中的一個品種。
描金彩漆是「描金」加上「描彩漆」的做法,使一器具備兩種漆工藝,畫面絢麗多彩,富於裝飾趣味。明萬曆時期的描金彩漆作品有圓盒、長方形墨盒,均以紅漆為地描飾花紋。描金彩漆山水人物大圓盒是其代表作。
明晚期雕漆的製作以宮廷製作為主,兼有民間製品。明晚期雕漆以長方盒、高足碗、小碗居多。明晚期剔犀漆器有黑面、朱面兩種,器形有小圓盒、兩層盒、圓盤、花形盤、盞托、執壺等。
明代嵌螺鈿工藝仍繼續使用。明晚期出現了一位鑲嵌工藝名家江千里,系明末揚州人,以制螺鈿漆器出名。當時曾有「家家杯盤江千里」之說。
② 戧金漆器是怎樣創作的
陶宗儀著錄的《輟耕錄》中對戧金漆器的製作方法、裝飾圖案、製作地點作了詳細地描述:
嘉興斜塘揚匯髹工戧金戧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或山水樹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
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可謂達到歷史頂峰的是雕漆,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紅、剔黑、剔犀3個品種,其中又以剔紅最多。器形有圓盒、長方盒、八方形盤、葵瓣盤、尊等,以盤、盒為多。其裝飾圖案有花卉、山水、人物、花鳥等。
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一般不刻錦紋地,而是以黃色素漆為地,在其上直接雕刻紅漆或黑漆花卉。一般是在盤內正中雕刻一朵碩大的花,四周點綴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寫實花卉與圖案型花卉兼而有之。
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梔子花和菊花。這八種花卉中既有單獨表現的,如剔紅梔子花盤;也有幾種花卉施於一器之上的,如剔紅花卉紋尊。
如元剔黑花卉鳥紋蓮式盤,直徑40.6厘米,剔黑雕刻花卉鳥紋,雕工精湛,線條流暢,圖案精美,想像豐富。盤沿仿蓮花瓣形,設計巧妙,此盤是元代剔黑漆器製品中的代表作。
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作品,一般刻有3種不同形式的錦紋,用以表現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間。天空以窄而細長的單線刻畫,類似並聯的迴文,猶如遼闊的天空點綴著朵朵白雲;水面以流暢彎曲的線條組成,似流動不息的滾滾波濤;陸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輪廓,格內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
這3種錦紋簡稱為天錦、水錦、地錦。在不同的空間背景下,刻畫出樹木、殿閣、人物。例如,東籬採菊、曳杖觀瀑、閑情賞花、蓮塘觀景等,用以表現超凡脫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以花鳥題材為主題的作品,用黃色素漆為地,不刻錦紋,在盤內或蓋面雕刻各種花卉。花叢之中雙鳥或振翅欲飛,或對舞嬉戲,用以象徵人間情侶成雙成對。例如綬帶牡丹、綬帶山茶、鷺鷥芙蓉、雙鶴菊花等。
上海市青浦縣元墓中發現的剔紅東籬採菊圖圓盒,堪稱元代雕漆的代表作。盒呈蔗段式,子母口,直壁,平蓋,圈足。通體雕朱漆。盒蓋面錦地上雕遠山近水,蒼松虯曲,一雅士手搖羽扇倚松前望,身前小童引路,身後菊花盛開,蒼松之上祥雲環繞。外壁素地上環雕梔子花、茶花、菊花等花卉。內壁、蓋里及底均髹黑漆。
③ 元代漆器的品種有哪些
經過宋代近300年間漆器生產的興盛時期,元代的漆器生產,繼往開來,可稱之為我國漆工藝史上一個繁華時期。它由宋代漆工之百花齊放而進入錦上添花,日臻完善,以致盛極一時。
在元朝統治時期,江南一帶工、農業發展始終未停頓,是全國最繁榮富庶的地區。嘉興成為生產漆器的重要中心,名匠輩出,藝臻絕詣。
浙江省嘉興的張成、楊茂是元代最著名的雕漆能手,他們的作品已成為稀世之寶。陶宗儀《輟耕錄》述及戧金、戧銀工藝頗詳,其法得自嘉興楊匯的漆工。當時以戧金聞名的彭君寶就是楊匯人。
元代漆器主要有4個品種,即一色漆器、螺鈿漆器、戧金漆器和雕漆。其中的雕漆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較之宋代有了巨大的變化。螺鈿漆器雖發現不多,但其高超的製作工藝已由鑲嵌厚螺鈿發展到鑲嵌五光十色的薄螺鈿,更富於裝飾意趣。
元代的一色漆器與宋代相比,數量很少。元代一色漆器的顏色有黑色、紅色、珊瑚紅色、褐色等。器形基本上與宋代漆器相同,只是宋代廣為流行的花瓣形盤、碗到元代則基本不見了,代之以圓盤、圓碗。元代的一色漆器漆質光亮,器形端莊,風格質朴。
螺鈿漆器是元代諸多瑰麗漆工藝中充滿生機的作品。鑲嵌在漆器上的螺鈿有厚與薄之分,因而有「厚螺鈿」與「薄螺鈿」之稱,由此形成了螺鈿漆器的兩大系列。「厚螺鈿」又稱「硬螺鈿」,「薄螺鈿」又稱「軟螺鈿」。
元代以前的器物以鑲嵌厚螺鈿為主,從元代開始,厚、薄螺鈿兼而有之。北京市元大都後英房遺址中發現的嵌螺鈿廣寒宮殘片,是國內所知唯一的元代嵌螺鈿漆器。
這件廣寒宮圖嵌螺鈿黑漆盤殘片,徑約37厘米,呈不規則半圓形,木胎,用薄螺鈿嵌出兩層三間重檐歇山頂樓閣。因碎片中有「廣」字痕跡,與景物印證,定名「廣寒宮圖」。
閣後植樹,葉似梧桐、丹桂。雲氣自下騰空而上。不同物象,採用《髹飾錄》所謂「分裁殼色,隨彩而施綴」的做法。
元代製作的螺鈿器一般是採用鮑貝,這種貝的殼色具有青、黃、藍、赤、白等5色。用它裁切成不同大小的貝片,再經研磨成薄片的物像,且在細薄的鈿片上再施以毛雕。
鉤出人物的衣著神態、樹木的枝幹或殿宇建築的細部以及山頭雲氣等,嵌在漆器上的圖案精而薄,層次豐富、色譜齊全、絢麗奪目,恰似耐人尋味的工筆畫一樣。
元黑漆嵌螺鈿群仙宴樂圖八方蓋盒為元漆工藝佳作中之佼佼者,細膩的鑲嵌技術和繁復而生動的紋飾裝飾,使它成為14世紀漆器作品中之傑作。盒上的人物圖包括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和文學作品,大部分來自道教故事。
盒蓋上方有仙人站於殿外;左邊3位女神駕鳳而至祭壇前,每羽鳳凰都刻畫細致,尾部羽毛紋飾各異,其中一個可能就是月神嫦娥;另一位神仙西王母;由右下方出現的海浪紋來看,第三位仙子是東南沿海航海的守護神天後聖母媽祖。
盒蓋上這3位女神均有仙子相伴,另有8位仙子奏樂娛眾。下方有一個祭司手持香爐向祭壇走去。右上方有南極仙翁乘雲而至,下面有八仙紛紛到達。此為眾仙喜慶典禮的場景。
蓋壁上一開光內飾有劉備「三顧茅廬」,蓋壁上另一開光內飾有姜子牙渭水垂釣圖。蓋壁上另一開光內飾有牧牛圖。畫面上許由粗衣麻布,手牽著牛;兩人錦衣華服跟隨在後,一人向牽牛者陳上簡。此盒蓋面的左側刻有「劉紹緒作」名款。從盒上的紋飾特徵來看,應是出產自吉安府廬陵縣。
《格古要論》中稱元代「戧金器皿漆堅戧得好者為上。元朝初嘉興府西塘有彭君寶者,甚得名,戧山水、人物、亭觀、花木、鳥獸種種臻妙」。
陶宗儀著錄的《輟耕錄》中對戧金漆器的製作方法、裝飾圖案、製作地點作了詳細地描述:
嘉興斜塘揚匯髹工戧金戧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或山水樹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
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可謂達到歷史頂峰的是雕漆,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紅、剔黑、剔犀3個品種,其中又以剔紅最多。器形有圓盒、長方盒、八方形盤、葵瓣盤、尊等,以盤、盒為多。其裝飾圖案有花卉、山水、人物、花鳥等。
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一般不刻錦紋地,而是以黃色素漆為地,在其上直接雕刻紅漆或黑漆花卉。一般是在盤內正中雕刻一朵碩大的花,四周點綴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寫實花卉與圖案型花卉兼而有之。
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梔子花和菊花。這八種花卉中既有單獨表現的,如剔紅梔子花盤;也有幾種花卉施於一器之上的,如剔紅花卉紋尊。
如元剔黑花卉鳥紋蓮式盤,直徑40.6厘米,剔黑雕刻花卉鳥紋,雕工精湛,線條流暢,圖案精美,想像豐富。盤沿仿蓮花瓣形,設計巧妙,此盤是元代剔黑漆器製品中的代表作。
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作品,一般刻有3種不同形式的錦紋,用以表現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間。天空以窄而細長的單線刻畫,類似並聯的迴文,猶如遼闊的天空點綴著朵朵白雲;水面以流暢彎曲的線條組成,似流動不息的滾滾波濤;陸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輪廓,格內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
這3種錦紋簡稱為天錦、水錦、地錦。在不同的空間背景下,刻畫出樹木、殿閣、人物。例如,東籬採菊、曳杖觀瀑、閑情賞花、蓮塘觀景等,用以表現超凡脫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以花鳥題材為主題的作品,用黃色素漆為地,不刻錦紋,在盤內或蓋面雕刻各種花卉。花叢之中雙鳥或振翅欲飛,或對舞嬉戲,用以象徵人間情侶成雙成對。例如綬帶牡丹、綬帶山茶、鷺鷥芙蓉、雙鶴菊花等。
上海市青浦縣元墓中發現的剔紅東籬採菊圖圓盒,堪稱元代雕漆的代表作。盒呈蔗段式,子母口,直壁,平蓋,圈足。通體雕朱漆。盒蓋面錦地上雕遠山近水,蒼松虯曲,一雅士手搖羽扇倚松前望,身前小童引路,身後菊花盛開,蒼松之上祥雲環繞。外壁素地上環雕梔子花、茶花、菊花等花卉。內壁、蓋里及底均髹黑漆。
元代的剔犀作品較少,只有安徽省張成造剔犀雲紋盒及北京的剔犀雲紋圓盤。元代剔犀作品具有粗獷豪放的風格,紋飾簡單質朴而剛勁有力。
元代的漆器製作,官方和民間並存。官辦作坊主要是油漆局,據《元史》載,世祖之初,政府設油漆局,配備提領五員,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掌管兩都宮殿髹漆之工。至元年間,油漆局屬工部掌管,並配備大使、副使各一員。
江南一帶是元代漆器的製作中心,以剔紅、剔黑、剔犀、戧金、戧銀髹漆製品為特色。在浙江省嘉興、江西省廬陵,涌現出張成、楊茂、張敏德、彭君寶等一批髹漆能手。他們成為元代制漆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另外福州、蘇州、杭州也製作漆器。
張成是浙江省嘉興西塘楊匯人,以擅長剔紅聞名。張成的作品以髹漆肥厚、雕刻精細而著稱,其題材有山水、人物、花鳥等。
張成的漆器作品國內僅存3件:剔犀雲紋盒、剔紅曳杖觀瀑圖盒和剔紅梔子花盤。如剔犀雲紋盒,圓形,直徑4.8厘米,高6.2厘米,平頂,平底。木胎上用朱、黑色漆分層相間髹飾約百道。蓋面及器壁均雕如意形雲紋3組,盒底黑漆,內緣左側針劃「張成造」3字款。
這件剔犀盒器形古樸高雅,髹漆肥厚,漆色黝黑光亮,刀口斷層處露出有規律地朱漆3層,雕刻深峻,器物表面光滑瑩潤,線條委婉流暢,風格渾厚質朴,令人嘆為觀止。
楊茂與張成齊名,又同為鄉里,兩人均為元代雕漆名家。楊茂的傳世作品在國內只有3件,即剔紅花卉紋尊和剔紅觀瀑圖八方盤以及剔紅梅花紋盤。
剔紅花卉紋尊,口徑12.8厘米,高9.5厘米,撇口,短頸,鼓腹、矮圈足,又稱「渣斗」。該尊口內外均髹朱漆,頸部有弦紋一周,將頸與腹分開,通體黃漆素地上雕朱漆花紋,口內雕桃花4朵,頸部雕菊花、梔子花和百合花等,腹部雕茶花、牡丹、百合等。足內髹褐色漆,內緣左側針劃「楊茂造」3字款。
此尊造型敦實,線條柔和,集四季花卉於一器之上,似百花爭艷。全尊漆色似棗紅,髹漆較之張成的作品稍薄,花紋疏密有致,雕刻技藝嫻熟,花葉邊緣之處磨製精美。
剔紅觀瀑圖八方盤,盤徑17.8厘米,高2.7厘米,盤為八方形,隨形置矮圈足。盤內外朱漆。盤內八方形開光,曲欄內設亭閣。亭前樹石相依,古松斜插高過屋脊,枝杈縱橫,蒼勁有力。
圖案下面雕刻天、地、水3種不同的錦紋。盤內外壁為黃漆素地雕刻俯仰花卉,有茶花、梔子花、牡丹、薔薇。盤底髹黑漆,正上方有後世所刻的戧金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左側隱約有「楊茂造」3字針劃款。此盤造型規矩,漆質紅潤鮮亮,雕刻一絲不苟。其中房屋、門窗橫平豎直,井然有序,人物灑脫、飄逸、脫俗,花草的葉脈紋理清晰逼真,宛如一幅立體畫卷。
④ 元代製作漆器的名家作品有哪些
元代製作漆器的名家很多,據《格古要論》載,「元朝嘉興府西塘楊匯有張成、楊茂者,剔紅最得名。」他們的傳世作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數件。明高濂在《燕閑清賞箋》中曾評論兩家的作品,「元時有張成、楊茂二家擅一時,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張成的作品有剔紅梔子花圓盤、剔紅山水人物圓盒等。楊茂的作品有剔紅花卉渣斗、剔紅觀瀑圖八方盤等。戧金高手為嘉興斜塘楊匯的彭君寶,他所製作的山水樹石,花竹翎毛,亭台屋宇及人物故事等,都極精巧工細。螺鈿也是一個重要品種。北京後英房出土了元代螺鈿殘漆盤,表現了廣寒宮秀麗的建築、精緻的雲樹等,五彩斑斕,雖殘缺但仍十分精美。1958年在山西大同元墓中出土了螺鈿花繪圓盒一件,木胎,鑲嵌魚骨。另外,在河南洛陽白馬寺大雄殿內有釋迦牟尼、葯師、阿彌陀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以及十八羅漢等元代夾佇乾漆造像,是中國古代夾紵乾漆造像的珍品,目前國內僅知一例。
⑤ 雕漆的元代雕漆
據黃成《髹飾錄》記載,我國雕漆技法出現於唐代:「剔紅,即雕紅漆也。髹層之厚薄,硃色之明暗,雕鏤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錦硃色,雕法古拙可賞,復有陷地黃錦者。」後楊明加註補充道:「唐制如上說,而刀法快利,非後人所能及。陷地黃錦者,其錦多似細鉤雲,與宋元以來之剔法大異也。」這兩段記載無疑證明唐代已有雕漆並論及其基本特徵,唯至今未見實物。宋元時期,我國雕漆工藝得到發展,至元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髹飾錄》中評價:「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潤,纖細精緻。又有無錦紋者。」宋元兩代雕漆技法已臻成熟,傳世的元代雕漆製品以張成、楊茂等的作品為代表。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圓盤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圓盤,元,高2.8cm,口徑16.5cm。清宮舊藏。盤以黃漆為地,以寫實手法在盤中雕刻一朵碩大盛開的雙瓣梔子花,間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葉舒捲自如,肥腴圓潤,布滿全器。盤背邊雕刻香草紋,線條峻深而圓轉自如。近足處有「張成造」三字針劃細款。「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盤,髹漆肥厚,刀法渾厚圓潤。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當時雕漆工藝的最高水平。 「楊茂造」剔紅觀瀑圖八方盤 「楊茂造」剔紅觀瀑圖八方盤,元代,高2.6cm,直徑17.8cm。清宮舊藏。盤八邊形,內壁八方開光,分雕三種錦紋地以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間。錦地上壓雕一幢殿閣,閣畔蒼松挺立,一老者身臨曲檻,眺望山前飛瀑,身後與閣內各有侍從一人。盤口邊刻以仰俯花朵組成的圖案。盤底髹黑漆,足內有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系後刻,足邊左側:「楊茂造」針書細款隱約可見,是為標準的楊茂款識風格。明代宣德時有改刻並填掩前代雕漆款識的現象,明代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對此有記載。楊茂與張成的雕漆作品多以花卉和山水人物為題材。以山水人物為題材的作品都以畫面疏朗、空闊、深遠見長,並突出人物的活動,表現手法極細膩。此類作品均施以幾何紋錦地,以三種錦紋分別表現天空、水紋和地面。天錦用折轉回頭的單線,類似窄長的回紋,猶如天空飄浮著薄雲;水錦用流暢的曲線,似波濤起伏;地錦用斜方格或方格內刻多瓣形小花,如繁花鋪地。此盤的總體風格正與上述特點相同。此盤雕刻細膩,刀法圓熟,磨製光滑,為元代雕漆的佳作。 「張敏德造」剔紅賞花圖圓盒 「張敏德」造剔紅賞花圖圓盒,元,通高7.5cm,口徑20.4cm。清宮舊藏。盒蓋面雕窄長的回紋和方格花卉兩種錦紋地,上壓殿閣人物。以圍欄界出庭院,雕殿閣翠竹,湖石環抱,閣內二童子作飲膳之備,庭院中二人賞花。蓋壁與盒身黃漆地上雕各種花卉。蓋內一側有「張敏德造」針劃4字細款。此盒構圖完美,刀法精湛,狀物逼真,儼如一幅工筆畫。其刻款與雕刻風格均與張成雕漆一脈相承。據文獻記載,元代雕漆的基本特徵為「藏鋒清楚,隱起圓滑」,此件作品完全體現了這種特徵,為元末雕漆的一件傑作。
⑥ 元代製作漆器的名家有哪些
元代製作漆器的名家很多,據《格古要論》載,「元朝嘉興府西塘楊匯有張成、楊茂者,剔紅最得名。」他們的傳世作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數件。明高濂在《燕閑清賞箋》中曾評論兩家的作品,「元時有張成、楊茂二家擅一時,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張成的作品有剔紅梔子花圓盤、剔紅山水人物圓盒等。楊茂的作品有剔紅花卉渣斗、剔紅觀瀑圖八方盤等。戧金高手為嘉興斜塘楊匯的彭君寶,他所製作的山水樹石,花竹翎毛,亭台屋宇及人物故事等,都極精巧工細。
⑦ 安徽博物館收藏張成款「剔犀圓盒」作品的特點是什麼
安徽博物館藏有張成款「剔犀圓盒」一件,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刀法圓潤,藏鋒不露,構圖簡練,渾厚耐看。張成的「梔子花剔紅圓盤」,彩漆髹至近百道,漆層肥厚,盤心雕盛開的一朵梔子花及含苞待放的四朵,花葉布滿全盤,筋脈舒展有力,主次分明,氣韻生動,不刻錦地,形成不規則的圓形適合圖案,極渾厚耐看。
⑧ 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種有什麼,其中雕漆剔紅的簡介是什麼
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種有雕漆、戧金、螺鈿等,名家輩出。
雕漆剔紅是元代漆器中最為突出的品種。元代以浙江嘉興的張成、楊茂二家所制剔紅最有聞名,康熙二十四年(嘉興府志)中記載:「元時張成和同里楊茂,俱善髹漆剔紅器」張成的作品,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剔紅山水人物圓盒和剔紅花卉圓盤各一件。與上海博物館藏有類似的「山水人物圓盤」同一風格。
⑨ 這個是老物件剔紅漆器么有沒有收藏價值
剔紅漆器有收藏價值,解放後的工藝品,
剔紅,又稱雕紅漆,紅雕漆。中國漆器工藝的一種,此技法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
其法常以木灰、金屬為胎,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至相當的厚度,待半干時描上畫稿,然後再雕刻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