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中紫羅蘭是誰的唱段
① 紫羅蘭出自那部歌劇
是Le violette?
出自《皮羅和泰邁特里奧》
② 斯卡拉蒂《紫羅蘭》的簡介。
一、簡介:
《紫羅蘭》由義大利作曲家亞·斯卡拉蒂所作。這首典雅優美的古典樂曲是作者所作的「康塔塔」(17世紀由詠嘆調和宣敘調交替構成的獨唱曲)中最廣泛流傳的一首。
二、特點詳解:
1、含蓄而富有詩意的歌詞,描繪了紫羅蘭「含珠帶露,亭亭玉立」於「半隱半現」之中的姣美可愛,隱喻了優雅羞澀的少女形象,同時表達了歌中的主人公對她的「彷彿責怪我過分輕狂又過分大膽」的愛慕之心。
2、此曲旋律明快,前奏很有些古鋼琴的韻味。這首歌曲為帶有迴旋性質的三部曲式,其結構為ABAB』A。A段B大調,B段結束至關系調g小調。由節奏活躍的A段與朗誦性較強的B段交替組成。 B段中出現的向關系小調的轉換及那布勒斯六和弦(含有小三度與小六度的六和弦)的應用,豐富了歌曲的音樂色彩。歌曲中有不少地方是與鋼琴伴奏相呼應的。
③ 求義大利歌曲《紫羅蘭》的創作背景或故事背景,英文名《Le Violette》
既然是義大利語歌曲抄
那麼歌曲的名字必然是義大利語
怎麼可能是英語?!
violette義大利語就是「紫羅蘭」的意思
所以
歌曲名字是義大利語的
這首曲子是Alessandro
Scarlatti(斯卡拉蒂
1660
–
1725
義大利巴勒莫人)的三幕歌劇《il
Pirro
e
Demetrio》
寫於1694年
首演在那不勒斯的San
Bartolomeo歌劇院
後來在羅馬、米蘭、佛羅倫薩都有上演
pirro
和
demetrio都是姓氏
歌劇故事就是一對姓pirro的兄弟和一對姓demetrio的姐妹相愛的故事
最後都在一起了
故事沒啥特殊的
④ 莫扎特的代表作
1,《彭特國王米特拉達梯》
《彭特國王米特拉達梯》,K87/74a,作於1770年(時莫扎特14歲)。據J. 拉席努的戲劇,由基納桑蒂(V. A. Cigna - Santi)撰腳本。
2,《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
《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Ascanio In Alba)是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年)的歌劇作品,是莫札特為米蘭寫作三部歌劇中的第二部。
3,《唐璜》
《唐璜》出自於莫扎特創作的兩幕歌劇,初演於1787年。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紀西班牙的一個專愛尋花問柳的膽大妄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顏無恥,但又勇敢、機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騙了許多村女和小姐們,但他終於被鬼魂拉進了地獄。
4,《魔笛》
《魔笛》是莫扎特四部最傑出歌劇中的一部,這部歌劇取材於詩人維蘭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的童話,1780年後由席卡內德改編成歌劇腳本。
5,《費加羅的婚禮》
《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傑出的三部歌劇中的一部喜歌劇,完成於1786年,義大利語腳本由洛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據法國戲劇家博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劇改編而成。
⑤ 求河合紫羅蘭的作品
既然是義大利復語歌曲 那麼歌曲的名字必制然是義大利語 怎麼可能是英語?!
violette義大利語就是「紫羅蘭」的意思 所以 歌曲名字是義大利語的
這首曲子是Alessandro Scarlatti(斯卡拉蒂 1660 – 1725 義大利巴勒莫人)的三幕歌劇《il Pirro e Demetrio》 寫於1694年 首演在那不勒斯的San Bartolomeo歌劇院 後來在羅馬、米蘭、佛羅倫薩都有上演 pirro 和 demetrio都是姓氏
歌劇故事就是一對姓pirro的兄弟和一對姓demetrio的姐妹相愛的故事 最後都在一起了 故事沒啥特殊的
⑥ 巴洛克時期有哪些鋼琴家,代表作分別是什麼
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巴赫和亨德爾。
1、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的作品的目錄中,使用的BWV,是德文「Bach Werke Verzeichnis」的縮寫,意譯即「巴赫作品目錄」。這個分類體系由沃爾夫岡-史密德(Wolfgang Schmieder)完成於1950年。此分類法依據是體裁,而非作品的創作年代。
巴赫的代表作主要有: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
(6)歌劇中紫羅蘭是誰的唱段擴展閱讀:
巴洛克藝術誕生在義大利的羅馬,以其熱情、奔放、運動強烈、裝飾華麗而自成一體,與16世紀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莊重典雅相區別。巴洛克美術在文藝復興美術之後,一定程度上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從而克服了16世紀後期流行的樣式主義消極傾向。
另一方面,巴洛克美術符合當時天主教會利用宣傳工具爭取信眾的需要,也適應各國宮廷貴族的愛好,在17世紀風靡全歐,影響到其他藝術流派。因此在十七世紀的歐洲,每個藝術家都必須去羅馬,這是事實。大多數重要的藝術家都曾被政府通知如法國美術學院這樣的機構送往羅馬。
羅馬是一個多麼好的美術學院啊!除了卡拉齊兄弟和多米尼基諾以外,那裡還有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供觀賞。在那兒也可以看到各種藝術家——魯本斯、普桑、洛倫和委拉斯貴茲等的作品。每一個天才藝術家都可以在羅馬得到營養。只要粗略地數一下巴洛克時期在那裡的各種藝術學派、即可得出上述結論。
⑦ 求斯卡拉蒂《紫羅蘭》的作品簡介
一、簡介:
《紫羅蘭》由義大利作曲家亞·斯卡拉蒂所作。這首典版雅優美的古典權樂曲是作者所作的「康塔塔」(17世紀由詠嘆調和宣敘調交替構成的獨唱曲)中最廣泛流傳的一首。
二、特點詳解:
1、含蓄而富有詩意的歌詞,描繪了紫羅蘭「含珠帶露,亭亭玉立」於「半隱半現」之中的姣美可愛,隱喻了優雅羞澀的少女形象,同時表達了歌中的主人公對她的「彷彿責怪我過分輕狂又過分大膽」的愛慕之心。
2、此曲旋律明快,前奏很有些古鋼琴的韻味。這首歌曲為帶有迴旋性質的三部曲式,其結構為ABAB』A。A段B大調,B段結束至關系調g小調。由節奏活躍的A段與朗誦性較強的B段交替組成。 B段中出現的向關系小調的轉換及那布勒斯六和弦(含有小三度與小六度的六和弦)的應用,豐富了歌曲的音樂色彩。歌曲中有不少地方是與鋼琴伴奏相呼應的。
⑧ 求義大利歌曲《紫羅蘭》的創作背景或故事背景,英文名《Le Violette》
創作背景:這首典雅優美的古典樂曲是作者所作的「康塔塔」,(17世紀由詠嘆調和宣敘調交替構成的獨唱曲)中最廣泛流傳的一首。含蓄而富有詩意的歌詞,描繪了紫羅蘭「含珠帶露,亭亭玉立」於「半隱半現」之中的姣美可愛。
隱喻了優雅羞澀的少女形象,同時表達了歌中的主人公對她的「彷彿責怪我過分輕狂又過分大膽」的愛慕之心。
(8)歌劇中紫羅蘭是誰的唱段擴展閱讀;
《紫羅蘭》由義大利作曲家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所作。此曲旋律明快,前奏很有些古鋼琴的韻味。這首歌曲為帶有迴旋性質的三部曲式,其結構為ABAB』A。A段B大調,B段結束至關系調g小調。由節奏活躍的A段與朗誦性較強的B段交替組成。
B段中出現的向關系小調的轉換及那布勒斯六和弦(含有小三度與小六度的六和弦)的應用,豐富了歌曲的音樂色彩,歌曲中有不少地方是與鋼琴伴奏相呼應的。
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樂派歌劇的創始人,共寫了115部歌劇、約700首康塔塔,以及清唱劇、彌撒曲、經文歌等,總計不下千餘首,斯卡拉蒂的歌劇大都取材於生活喜劇與歷史傳說。
他強調歌劇是用音樂表現的戲劇,反對威尼斯歌劇中那種浮華膚淺,充分發揮了音樂的抒情作用,聲樂占絕對優勢。他發展並固定了歌劇序曲、反始詠嘆調、配伴奏的朗誦調等形式。
他對半音音階、和聲、旋律、節奏的處理,樂隊的編制,聲樂的花腔等因素的運用,使他的歌劇具有鮮明的巴羅克風格。
⑨ 求義大利歌劇選段《我親愛的》和《紫羅蘭》的中文歌詞
都不屬於義大利歌劇選段。
⑩ 渴望春天的歌詞
《渴望春天》是莫扎特創作的一首抒情的少年兒童歌曲。
《渴望春天》是莫扎特用詩人奧弗貝克的一首短詩寫成。當時他貧病交加、心力瘁盡,處於他短促人生的嚴冬殘年。然而,這首歌卻以孩子純真稚氣的甜美口吻,生動、明朗的音樂語言,表現出少年兒童渴望春天到來、鮮花開放、小鳥歌唱的心情,絲毫沒有晦暗的陰影,充滿了對幸福和光明未來的嚮往,也反映了莫扎特的本質思想和世界觀。
《渴望春天》的歌詞:
來吧親愛的五月給樹林穿上綠衣
讓我們在小河旁看紫羅蘭開放
我們是多麼願意重見那紫羅蘭
啊~來吧親愛的五月
讓我們去遊玩
冬天也曾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歡喜
在雪地上在燈下大家歡聚一起
用紙牌蓋起小屋還做各種游戲
在自由可愛的大地上乘雪橇旅行去
當小鳥唱起歌兒報告春天來臨
在青草地上跳舞又是一番歡欣
啊~來吧可愛的五月
快帶來紫羅蘭
也多多帶來布穀鳥和伶俐的夜鶯
註: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終年35歲。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人,他對於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主流,他與格魯克、瓦格納和威爾第一樣,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與海頓、貝多芬一起為歐洲交響樂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