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拿著一束紫羅蘭的貝爾特莫里索

拿著一束紫羅蘭的貝爾特莫里索

發布時間: 2022-09-14 17:50:07

1. 芭蕾舞女演員的世界名畫

繪畫名稱:《芭蕾舞女演員》
創作時間:1879
繪畫作者:貝爾特·莫里索
繪畫風格:印象主義
繪畫題材:人物
繪畫篇幅:71×54cm
現存藏處:巴黎 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2. 請問這幅畫的作者是誰

貝爾特·莫里索

法國印象派團體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畫家。

參考:貝爾特·莫里索作品

3. 貝爾特·莫里索有哪些取材

貝爾特·莫里索(1841年—1895年)是位有天賦、有溫情色彩的印象主義女畫家。她的畫,題材取自她周圍親近的生活情景,畫風典雅、精緻,色調閃耀著鮮綠的光輝,色彩富於微妙的變化。

4. 《小顧聊繪畫·貳》C13-18

繼續被科普。

【閱讀提煉】

1、庫爾貝——自信、叛逆、瘋狂、才華橫溢

他的自畫像可能是西方藝術史上最酷的自畫像,與其他畫家面無表情,兩眼放空的自畫像不同,畫中的庫爾貝正撩起頭發瞪著你,這是一幅讓人過目不忘的自畫像。這幅畫也充分體現了庫爾貝奔放的個性,同時,也有一絲「浮誇」和「作秀」的味道。

19世紀的法國畫壇,是個「妖人」輩出的地方……而庫爾貝,絕對算得上是「妖怪中的孫悟空」。

但還有一點更厲害:庫爾貝是無師自通的!其實庫爾貝從小就跟著村子裡的牧師學習繪畫技巧,到了巴黎以後,還在皇家美術學院和貝桑松美術學院受過正統的繪畫教育……對於一個中國畫家來說,講究的是「師承」,老師的名氣越大,就越有面子,自己的作品也越容易被肯定。但是老外的畫家講究的是「個性」、「創新」,所以幾乎不會聽到用類似「某某畫家100%繼承了他師傅的風格」或「他畫的和某某大師一模一樣」的話來評價一位畫家。

庫爾貝之所以在「有老師」的情況下說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在他看來他沒有從這些老師身上學到什麼, 他的畫風和題材都是靠自己摸索出來的 。

19世紀40年代,他獨創的「武功」開始嶄露頭角,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以自己為題材創作的一系列「 自戀作品 」。庫爾貝用這個自畫像系列迷倒了成千上萬女粉絲(和男粉絲),成功走出了「自我營銷」的第一步。

在名氣爆棚的同時,他的作品也受到了權威機構的肯定,這個權威機構就是第一冊中經常提到的——法國官方沙龍。一個初出茅廬的畫家,想要成名,唯一的途徑就是進入官方沙龍。官方沙龍在當時是法國最權威的也是唯一的藝術平台。作為一個權威的機構,就必須有一個權威的標准,這也是對他們認為有才能的畫家負責。然而定這個標準的人,都是受過古典繪畫熏陶的老藝術家。而這批「新新人類」的藝術風格,和他們的標准實在差得太遠了。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並不是沙龍的拒絕造就了這批新興藝術家,而是他們早晚都會紅,問題是在哪兒紅 。庫爾貝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是他1849年創作的《奧爾南人飯後的休息》。畫的是庫爾貝的父親和幾個來他家做客的客人,他們吃完晚餐後正在休息、聽音樂,很輕松,也很舒服。但這種題材在沙龍里是不多見的,因為上不了檯面!沙龍中畫的,除了神話故事,就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庫爾貝卻把視角放在了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普通人身上。雖然上不了檯面,但題材卻很新穎。沙龍展出這幅畫之後,大受好評。庫爾貝還因此得到沙龍頒發的「免死金牌」(以後可以不經審批送畫參展)。

同年,庫爾貝還創作了這幅《石工》。雖然從畫面上看不見兩人的臉,但整幅畫卻能給人一種悲慘的感覺……因為從畫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兒子的未來,他長大後,就會變成身邊老子的樣子,繼續干著粗重的體力活……

這兩幅畫也奠定了庫爾貝的繪畫風格,他認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都太假,太做作。「如果要我畫長翅膀的小天使,那你先逮一個來給我瞧瞧。」庫爾貝只畫他的「 現實主義 」,堅持 將視線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 。在得到榮譽、名聲和金錢之後,他便開始畫他喜歡的東西,這是他最著名的一幅巨作《奧爾南的葬禮》。有才華的「叛逆分子」特別招人喜歡。

1871年,他加入了巴黎公社,被選為公社藝術家協會主席。1871年5月16日,庫爾貝率領著一幫憤怒的青年,拆了一根柱子。這根柱子名叫「旺多姆圓柱」,是由200門大炮熔鑄成的。這根柱子是法蘭西帝國的標志,更重要的是,它象徵著拿破崙家族的榮耀。巴黎公社失敗以後,庫爾貝就被逮起來了。庫爾貝為此坐了6個月的牢,出獄後,他收到了政府寄給他的一份賬單——30萬法郎,用於修復旺多姆圓柱。錢是拿不出了,庫爾貝從此流亡海外,成天借酒澆愁,沒多久,便在瑞士洛桑死於飲酒過度。

庫爾貝的作品,影響了當時許許多多的畫家。比如說後來的「印象派之父」馬奈。

他狂野、高傲的個性使他成為「鶴立雞群」的藝術家,一次又一次地震動整個畫壇……這究竟是他真實的個性表現,還是刻意的自我營銷?無論是「真的」還是「演的」, 他永不妥協的精神以及在藝術上求新、求變的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2、在作者看來,光就名氣和影響力而言,基本可以把畫家分為4檔:

第4檔是畫匠。其實就是手藝人,畫畫只是養活自己的工具,是一種生存手段。主要以肖像畫家為主,只要畫得像,畫得客戶滿意就行了。

第3檔是藝術家。相對厲害一點兒了,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自己的風格。繪畫對他們而言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是抒發個人情感的途徑。

第2檔是大師。能進入這一檔的畫家,基本就可以用「偉大」來形容了。他們不僅在藝術史上有卓越的貢獻,作品甚至會影響到許多第3、4檔的藝術家。

第1檔是傳奇,這里全是才華橫溢的天才,在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要被分入這一檔,還需要一些「運氣」。可以是「幸運」也可以是「霉運」,他一定要是個「 有故事的人 」。就像選秀節目一樣,東西好的同時,能再加點兒料的話,就會更加出彩。

在荷蘭畫壇,光「1檔」畫家就至少能湊出一桌麻將!(「2檔」畫家差不多能組成好幾支足球隊了。)我把這桌麻將稱為「荷蘭四大天王」。

他們中的兩位是梵高、倫勃朗,還有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因為除了畫,他幾乎什麼都沒有留下。

3、謎男子:維米爾

因此「謎男子」這個稱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維米爾究竟留下了幾幅畫?這個問題到今天還沒有一個定論,或者也可以說是35+1幅,1幅待定。

因為他的這三十幾幅畫,可以說是幅幅精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這幅看似簡單的肖像畫,卻可以抓住每個觀賞者的視覺神經,讓人過目不忘。300多年前的一幅畫,居然可以打動我們這些現代人,這本身就是維米爾的魔術吧。

我們先來看看他的這幅「自畫像」(或者說疑似自畫像)一《畫室》其實這個小洞應該是個針眼,維米爾在這個位置扎了一根針,在針上繞一根線,根據線拉出的輔助線完成了整幅構圖。為什麼小洞的位置會在這里?因為維米爾想把你的注意力引到這個點上——在你自己都不知情的情況下。

其實「控制」觀賞者的視覺注意力,是荷蘭畫家的慣用手法。但其他畫家通常都會用畫中人物的手指,或者其他身體部位指向他們想讓你看的那個點。而只有維米爾,是 在不知不覺中控制你的視覺 。這也是維米爾的慣用伎倆,隱藏明顯的線索,使畫面變得更加耐人尋味……

從某個方面來講,維米爾應該也算得上是一名「攝影師」,只不過普通攝影師按下快門只需要「咔嚓」一下,而維大攝影師按一次快門需要半年時間——就是所謂的「人肉照相機」。

維米爾光憑三十幾幅畫就登上了「超級大師」的寶座,因為他的 每一幅畫都蘊藏著許許多多精心設計的細節 ,這些細節就像偵探小說中的線索一樣勾著觀賞者,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推測畫作背後蘊藏的含義。

暗喻:許多畫家都會使用暗喻的手法,但維米爾用得特別多。

控制視覺:維米爾喜歡用他的畫來控制觀者的視覺,在邀請你進入畫面的同時又想方設法地用各種道具把你隔在畫面之外……可能這就是所謂的「 距離美 」吧。除了用桌椅板凳,維米爾還會用色彩來控制視覺。《代爾夫特風景》就是風景畫中的「勞斯萊斯」。

為了達到操控視覺的目的,他經常會通過 擺弄房間里的擺設 ,來引導觀賞者。動與靜是相對的,維米爾處心積慮地製造出水波盪漾的「假象」,就是為了襯托出整個畫面的安靜。

4、「黃金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藝術與設計界的「雙料奇才」

他從不談論自己的作品,甚至從不談論自己。他曾說過:「如果你想了解我這個人,那就去看我的畫吧。」

他的父親,是個雕刻師,他雕刻黃金!這些用於裝飾的幾何圖形,後來也經常出現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這也是克里姆特的作品都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的原因。克里姆特絕對是大師級藝術家中,最「全面發展」的一個。既可以是「人肉照相機」,也可以抽象得一塌糊塗。最牛的是能 把寫實和抽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毫無違和感。代表作:《阿黛爾·布洛赫-鮑爾肖像Ⅰ》(Adele Bloch-Bauer's Portrait) ,1907。

克里姆特也是個會賺錢的藝術家,他知道大眾喜歡什麼。克里姆特的作品經常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一直到今天看,都不會有過時的感覺。而且他能夠將設計和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設計講究理念,藝術講究感覺。

5、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那時沒人會想到,他將在之後的20年中大放異彩,甚至取代克里姆特,成為維也納新的藝術之神……克里姆特就是席勒的「貴人」。那時的席勒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許多畫家花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做到的事,他19歲就做到了。說到席勒的繪畫風格,不得不提一下他所屬的「流派」,專家學者們喜歡將他劃入「 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顏色鮮艷,扭曲變形,不追求繪畫技巧,繪制時漫不經心,平面,缺乏透視,不理智(憑感覺創作)的一種畫風,題材多以恐怖和性為主。

具體操作方式如下:

1.准備好繪畫所需的工具(顏料、畫布、畫筆等);

2.先別開始畫,讓大腦先處於放空狀態,身體要放鬆;

3.選幾個你覺得最鮮艷的顏料;

4.現在,你大腦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用你選的這些顏料將它塗到畫布上。

註:不要在意畫得「像不像」,任由你的手領著畫筆,隨著你的思緒在畫布上遊走。

在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眼裡,許多表現主義大師的作品看上去確實像是在瞎畫。但是,其實它們遠沒有表面看上去的那麼簡單,就像武林高手練到登峰造極的境界時,往往不用什麼煩瑣的招式就能把對手幹掉一樣。即使同屬表現主義,針對每個畫家不同的人生經歷,以及對繪畫技法的不同理解和掌握,所表現出的作品也可以是天差地別的。也就是說, 先要看你腦子里有沒有「料」;然後再看手上有沒有「功夫」;最後還得看你對兩者的偏好 (哪個所佔百分比多一些)。表現主義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畫法,它更像是「水泊梁山」,每個好漢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只要是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都是好兄弟。因此,表現主義也可以算是一個「大雜燴」。那些不知道應該算什麼派的藝術家基本上全都被丟進表現主義。其中也不乏巨星級人物,比如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他的《吶喊》也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了。

席勒畫靜物,畫風景,也畫肖像。但他最擅長也是最喜歡畫的,應該就是人體了。席勒人體的幾個標志性的特點:

①. 線條。優美流暢的線條,是其作品標志。就像梵高的色彩、倫勃朗的光影效果一樣出名,是一門獨步畫林的絕技,可「殺人」於無形之中。那些讓藝術大師們糾結了幾個世紀的透視感、立體感,在席勒那兒用幾根線條就全都搞定了。

②繪畫方式。除了線條之外,席勒的繪畫方式也很獨特。他通常都是 先畫完線稿,然後在他認為對的地方加上他認為對的顏色 。顏色就像前面所說的:「 不為追求真實,只為表達情感 。」

於是他的人體肌膚上經常會出現許多五顏六色的點。從寫實的角度看,這些點看上去有點兒像瘀青或青春痘,但有意思的是整個畫面又讓人覺得很和諧,彷彿那些點本來就應該在那兒似的。

③題材。關於席勒人體畫的題材,概括地說就一個字——「性」。他的人體畫中,10幅有9幅含有性暗示的成分。

這些人曾經留下過許多經典作品和事跡,感動過無數人,但他們卻早早地離我們而去……當然,英年早逝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幸的,但是如果換個角度想,他們就這樣光榮地走了,卻把經典永遠留在了那裡,能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最輝煌的時刻,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啊。再回頭看席勒的油畫、速寫,甚至海報設計……即使放在今天,也不會有過時的感覺。而他在我們心中,也永遠是那副年輕、帥氣的樣子。

就像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藝術不是時尚,藝術應該是永恆的。」

6、「萬人迷」愛德華·馬奈 édouard Manet, 1832~1883:人稱「印象派之父」

有錢,有地位,又畫得一手好畫,想不被追捧都難。這位法國「小馬哥」的人緣也確實好,包括莫奈,左拉、德加。而且他的朋友也遍布各個行業。

馬奈雖然不屬於印象派,但卻受到了整個印象派的追捧和崇拜。這一切全都源於他的一幅畫「草地上的午餐」。如果說,印象派運動是藝術史上的一次大爆炸的話,那麼馬奈的這幅畫就是一根導火線。題材和構圖都是從大師那兒「致敬」來的,然後再給人物加上了一套時髦的衣服,有什麼了不起的?學問還真就在這衣服里。

拿破崙三世是個非常熱衷於藝術的領導人,但被他看上的藝術家,能在藝術史上留名的實在少得可憐,反而被他拒絕的藝術家大多紅得發紫,從前面介紹過的庫爾貝,到這章的馬奈,再到後來的印象派,全都成了藝術史上的大師級人物……一個如此酷愛藝術的人,卻成了史上最不識貨的收藏家,嗚呼哀哉!正是拿破崙三世的沙龍「落選展」成就了馬奈。這幅《草地上的午餐》,在普通老百姓的眼裡,恐怕就是一幅莫名其妙的裸女圖。而對於一群「新銳」藝術家來說,這幅畫不僅 顛覆了當時的一切主流藝術理念,他們還從這幅畫中看到了希望 ——同樣是一幅被沙龍拒收作品,居然能被拒得那麼轟轟烈烈!如果說《草地上的午餐》是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那麼《奧林匹亞》就是真正的「五雷轟頂」了。用官方的話來說,這幅畫是馬奈對主流藝術的公然挑釁!

《女神遊樂場的酒吧》:馬奈最後一次,借自己的作品向他崇拜的大師「致敬」,這一次,是他最崇拜的一位——「鏡子畫家」委拉斯凱茲。觀賞者看著這幅畫,面對著吧台後的女子,卻能從鏡子中看到整個酒吧的一切,而這恰恰也是女子眼中所看到的場景……

馬奈有著許多偉大的頭銜——印象派之父、現代藝術創始人。然而在他的墓碑上,只刻著短短的一行字,據說是德加寫的:「你比我們想像中更偉大」。

7、貝爾特 · 莫里索(Berthe Morisot)能成為女藝術家,首先是她很富有。她的「有錢」,是在骨子裡的,有錢到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多有錢。其次是出生藝術世家。外公是洛可可大師——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Jean-Honore Fragonard),畫《鞦韆》的那個。為洛可可藝術全盛時期揭開序幕的藝術家。她的老師是巴比松派大師卡米耶·柯羅(Camille Corot)。法國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同時也是19世紀留下畫作最豐富的藝術家,他的人生放在今天正是無數人夢想的濃縮,有錢,做著藝術的事兒,四處旅行。後來莫里索就是把戶外作畫這種理念帶到了印象派,成為印象派的創始人之一。如果說雷諾阿的畫中洋溢的,是幸福的氣息,那麼莫里索表現的就是 溫馨與和諧 。她的代表作《搖籃》(The Cradle)光從姐姐艾瑪的眼神和動作,就能體會到母愛與溫柔。她的絕技是,她筆下的女子總是那麼的勾人。也許這正是女畫家的優勢,似乎能夠畫出女人的內心世界。每當站在她畫的女子面前,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她們的 眼神 所吸引。有時只是兩個簡單的黑點,有時她甚至沒有望向你這邊,卻依然能毫不費力地抓住觀賞者的注意力。

莫里索先後12次出現在馬奈的畫布上,是他最愛用的模特。其中最著名的是這幅肖像畫。小顧個人認為,就這幅畫的動人程度和藝術價值而言,足以媲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和《蒙娜麗莎》這兩幅,只是沒有那兩幅那麼神秘。莫里索那黑色的眼睛,似乎只有在馬奈的畫布上才顯得格外動人。

【實際運用】

1.多運用高科技技術,讓畫更准確也沒什麼不對,關鍵是讓技術服務於人,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精力去精進自己要提升的部分。

2.注重作品的裝飾性,把寫實和抽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3.現實主義,注重 將視線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 。無論是攝影還是繪畫,都可以去關注此類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下一步行動】

1.多練習人物速寫的線條。

2.研究一下人物畫上的顏色添加,可以隨意地添上幾筆,而不是全彩的效果。

3.學習維米爾的作品中的各種細節和視覺引導方式。

【每日一句】

設計講究理念,藝術講究感覺。

5. 閱讀的名畫

畫作名稱:《閱讀》創作者:貝爾特·莫里索(法國)
創作年代: 1869年-1870年
風格: 現實主義
題材:肖像畫
規格: 101cm×81.8cm
質地:布面油畫
存藏處: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收藏
作品賞析:
莫里索喜畫肖像題材,特別是婦女與兒童的肖像。 這副畫事實上畫的是母女兩人的肖像,母親的黑衣與女兒的白衣形成鮮明對比。光線從左側射來,使女兒的白衣出現豐富的變化,母女的臉部都在光影中顯出安適的神情。作品清新、流暢、純潔、細膩,每一筆觸、每一色塊都包含著豐富的情感。

6. 貝爾特·莫里索的主要作品

是一位妙齡女郎的半身像。和諧的筆觸精妙的表現了女郎的頭發,頸部的飾物,衣著的質感,人物的神情。周圍的光色氛圍有著優美和諧的韻律,玫瑰紅與銀灰的色彩處理的相得益彰,洋溢出清新和歡快的情緒。當印象派畫家在1874年第一次舉辦畫展時,貝爾特·莫里索是其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沒有被評論界所嘲笑的畫家。當時的評論認為,在這幅人物肖像中,她還受到了啟蒙時代婦女肖像畫家Fragonard(弗拉戈納爾)的影響。貝爾特.莫里索當印象派備受攻擊的時候,一篇報章的評論將參加印象派畫展的年輕人稱作「五、六個瘋子和一個女人」,這個女人便是貝爾特·莫里索。莫里索1841年是出身於一個有教養的資產階級家庭的大家閨秀。她曾受柯羅的指導,後來在盧浮宮臨畫時邂逅了馬奈,不但日後嫁給了馬奈的弟弟,還從此成為了一個堅定的印象主義畫家。
莫里索的作品以肖像和表現家庭生活場景中的孩子和婦女為主。憑著女性的心靈,她的畫面上排除了一切粗野,而崇尚精美、華麗,使日常的簡單活動顯得如此活躍、生動,長於在親切的家庭環境中擷取生活的詩意。
莫里索1895年死於流感。詩人馬拉美曾為她寫道:「一些在斗爭中把她視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師評價說,這位技巧卓越的女畫家,樂於同他們任何人並肩戰斗,同整整一代的繪畫是完美的聯系在一起」這句話可以概括莫里索。 莫里索除了在光色筆觸上與其他印象派畫傢具有某些共同之處外,她作為一位女畫家在藝術創造上還有其獨特的魅力。她的作品總是以清新、純潔、微妙見長,在她瀟灑奔放而流暢的每一個筆觸中都似乎飽含著細膩的情感。在這幅《少女與狗》中,她以極為流暢的激情筆觸,駕馭一切的造型才能,果斷、急速而簡略地表現處在室內的少女與狗的瞬間情態,是一幅用極其敏銳的目光、肯定的筆法、豐富的色彩以及簡潔的手法創造的富有生命律動的優秀作品。

7. bymorisot是什麼意思

Morisot是指 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年-1895年),法國印象派團體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畫家。
By morisot應該就是出自莫里索或者由莫里索創作的意思。

8. 他們是哪國畫家

1 洛德·萊頓
英國十九世紀理想主義畫派最著名的畫家,在英國繪畫史上享譽極高

2 達利
薩爾瓦多.達利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超現實主義畫家。
1904年5月11日生於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和版畫家,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與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像力的畫家 。在把夢境的主觀世界變成客觀而令人激動的形象方面,他對超現實主義、對二十世紀的藝術做出了嚴肅認真的貢獻。達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除了他的繪畫,他的文章、他的囗才、他的動作、他的相貌、他的胡須和他的宣傳才能。他用所有這一切,在各種各樣的語言中造就了超現實主義這一個專有名詞,去表示一種無理性的、色情的、瘋狂的而且是時髦的藝術。達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十足的超現實主義者,以至其它的超現實主義者對他的篤誠和繪畫成就,抱有強烈的懷疑態度。主要的證據也許就是他那些繪畫,沒有人能夠否認得了他那無盡的才能、想像能力或者他所顯示的強烈信心。

3.魯本斯(Rubens,Peter Paul)1577-1640
魯本斯(1577~1640) Rubens,Peter Paul 佛蘭德斯畫家。1577 年6月28日生於德國的錫根,1640 年5月30日卒於安特衛普 。 早年在一位伯爵夫人家裡作侍童, 精通德、拉丁、弗蘭芒幾種語言。後從幾位畫家學畫,1598 年成為畫師,擅長繪制宗教、神話、歷史、風俗、肖像以及 風景畫。1600年來到義大利,受聘任貢扎加的宮廷畫師,還 曾以外交使節身分出訪西班牙,獲得研究馬德里宮廷藏畫的 機會。這期間作品《萊爾馬公爵騎馬像》、《聖海倫娜 》、 《豎起十字架》、《基督戴荊冠》等,畫風受文藝復興美術 影響,有威尼斯畫派的特點。1608年他回到安特衛普,次年 出任攝政者的宮廷畫師,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話為題材的油 畫《復活》、《愛的樂園》、《強劫留基伯的女兒》、《末 日審判》等,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表明其藝術創作已 進入鼎盛階段。特點是將文藝復興美術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 義思想和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一 種熱情洋溢地贊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運動感 強的獨特風格,成為巴洛克美術的代表人物。1630~1640年, 他已進入老年,因患風濕病而手指成為畸形,但仍堅持作畫。 一批出色的風景畫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筆更加奔放自如 , 雖然畫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學生來協助完成,但他親手 製作的那些油畫草圖,仍可看出他的繪畫到後期又進入了一 個新的發展階段。魯本斯的繪畫對佛蘭德斯以及整個西方繪 畫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7世紀後期巴黎的法國皇家美術 學院就出現了一批魯本斯主義者。18~19世紀法國畫家A.瓦 托、E.德拉克洛瓦、P.-A. 雷諾阿和英國畫家 J.雷諾茲、J. 康斯特布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他的影響。

4 庫爾貝
庫爾貝 (1819-1877年)
居斯塔夫·庫爾貝出生於法國東部小鎮奧南,祖父是法國1789年大革命的雅各賓黨人,父親是葡萄園主,後來做過地方行政長官,庫爾貝幼年就接受過革命思想影響。29歲的庫爾貝到巴黎學習法律,後來竟成了自學成功的畫家。庫爾貝天生具有濃烈的藝術氣質,他的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強,總是以俯視的高傲神態看待世界和人生,他十分關心社會,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巴黎公社時期曾任公社委員和藝術家協會主席,他的名字和所有巴黎公社的英雄並列,在藝術中主張現實主義,他宣稱:「現實主義藝術就其本質來說是民主的藝術。」他所創造的藝術,是不加人工修飾再現他周圍的現實生活,如《石工》、《篩麥人》等。庫爾貝是一個天生性格直率的男子漢,那些學來的社會習氣絲毫掩蓋不住他那真正的陽剛氣概。他的一生命運多舛,不僅因為他爭強好勝,有虛榮心,主要是他對被壓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所以他獻身於無產者革命事業,為這個理想,他可以犧牲一切。
19世紀中期庫爾貝已經是位有世界聲譽的畫家,受到世界進步人士愛戴,拿破崙三世為收買他,授給他榮譽勛章,卻被他拒絕了,他說:「除了自由制度外,他從未從屬過任何其他制度」。他贏得人民給予的最大榮譽和愛戴,1870年巴黎美術家擁護他為國家藝術品保管委員會主席。巴黎公社失敗後,他被捕入獄、示眾、罰款,最後被迫流亡瑞士,死於貧病交加之中,終年58歲。

5 杜米埃
法國油畫家杜米埃(1808.2~1879.2)是一位卓有影響的諷刺畫家。諷刺離不開誇張、象徵、變形等手段,這些方法在19世紀應屬於浪漫主義。可是杜米埃在反映現實真實上比同時代的任何一位現實主義畫家都更為深刻。他的一些人物形象並不象現代漫畫那樣,竭盡變形誇張之能事,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適度誇張。這位傑出的諷刺畫大師的主要揭露對象是法國的政界人物和社會上的黑暗勢力。從總統、法官到馬戲團丑角,各種醜行怪態,通過他尖銳辛辣的畫筆,被揭露無遺。人們從中不僅可以獲得笑料,認識生活,產生同情心,還看到了當時生活中的種種罪惡行徑的本質。

6 雷諾阿
奧古斯特·雷諾阿
雷諾阿是法國畫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在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為什麼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7 莫里索
1841 年生於法國布蘭熱 / 1895 年卒於法國巴黎
莫里索這位女畫家出身於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最初跟隨學院派畫家吉夏爾學畫,後來師從卡米耶·柯羅。 1860 年初,柯羅鼓勵她去博物館臨摹名師大作和畫風景畫。她的作品在 1864 年被官方畫展接納。然而,若沒有在羅浮宮認識到愛德華·馬奈,她可能已成為學院派畫家。她後來成為馬奈《在陽台上》( 1868 年,奧塞博物館藏)和《手持紫羅蘭的貝爾特·莫里索》( 1872 年,奧塞博物館藏)等多幅代表作的模特兒。而馬奈更協助她發展個人的藝術特色,有時甚至親自修改她的畫作。 1874 年,莫里索嫁給了馬奈的弟弟歐仁。經馬奈的介紹,她後來又結識了巴齊耶、莫奈和雷諾阿。在他們的引導下,她掌握了在戶外繪畫的要領,並放棄沙龍畫展,參加了他們的第一個團體畫展。
除了風景畫以外,莫里索亦熱衷繪畫肖像畫和室內景物。在 1874 年的印象派畫展上,她展出了一幅描畫其姐姐和侄女的作品 —《搖籃》( 1874 年,奧塞博物館藏)。這件作品體現了人性的溫柔,更為她贏得了藝評人少有的贊譽。

8 謝洛夫
瓦連京·謝洛夫(B.A.CepoB,1865-1911)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現實主義畫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大師,「巡迴畫派」的成員,但後期創作上已逐漸脫離巡迴畫派的傳統,以畫肖像著名。生於彼得堡著名作曲家亞歷山大·謝洛夫之家,他9歲跟列賓學畫,16歲考入彼得堡美術學院,感悟力極強,在名師契斯恰柯夫的指點下,進步飛快,練就了扎實的寫實能力,1885年學院畢業後開始獨立的藝術創作活動。對藝術形式革新的追求,使他積極參加了「藝術世界」的活動,並很快成為其重要成員。「藝術世界」也因他的加盟而提高了本身的地位與吸引力。他藝術上不斷探索,成果豐碩。1887年夏初,謝洛夫在馬蒙托夫庄園度假,見主人女兒手捧鮮桃坐在窗戶的餐桌旁與家人閑談,身後是窗外明媚的陽光和綠樹,這引起了謝洛夫極大的繪畫慾望,於是搬來畫具,畫下了《少女與桃》,這是他的成名作。1888年以同樣的構思,畫了堂姐瑪利亞的肖像畫《陽光下的少女》。兩幅作品都充分顯示了謝洛夫的卓越的才華和精湛技巧。畫面色彩明亮,格調清新,輕松灑脫,有印象主義的傾向,表現力極強,展出後極大地震動了當時的畫壇,人們不相信出自年輕的謝洛夫之手。作品《葉爾瑪洛娃肖像》是謝洛夫創作盛期的代表作品。畫面上,葉爾瑪洛娃身穿黑色長禮服,站立在劇院休息室的大廳里,莊重高雅,背景是灰色的牆面,整個畫面色調樸素,充分展現了這位表演藝術家的內在氣質。謝洛夫的素描肖像同樣十分出色,線條准確流暢,人物個性鮮明,代表作有《卡爾薩維娜肖像》、《夏利亞賓肖像》等。1890年起參加巡迴藝術展覽,1894年成為巡迴藝術展覽協會成員。處於1905年革命風暴到來之前的殘酷時代,謝洛夫把精力主要放在肖像畫領域。他為高爾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李姆斯基一科薩柯夫等進步藝術家畫過肖像;也留下了諸如教會檢察長巴別達諾斯切夫、·金錢大王格爾葉馬、國家杜馬主席穆拉姆采夫、工業巨頭馬拉卓夫……等等俄國革命前整整一代「當代英雄」們的肖像。留下了那個時代的生動的寫照。
謝洛夫的成名作是《少女與桃》(1887)和《陽光下的少女》(1888),代表作有《科羅溫肖像》(1891)、《高爾基像》(1904)、《葉爾瑪洛娃肖像》(1905)、《阿爾洛娃肖像》(1910)等。聞名遐邇的作品還有《池塘》(1888)、《十月》(1895)、《馬車上的農婦》(1896)、《冬》(1898)、《飲馬場》(1904)等。《士兵們,弟兄們,你們的光榮在哪裡?》(1905)和《鮑曼的葬禮》(1905)兩畫再現了1905俄國的革命歷史事件。

9. 萡特.莫里莎的介紹

這個人,譯名有點不同。但英文名是同一個

貝爾特·莫里索 (Berthe Morisot,1841—1895)

印象派中著名的女畫家。她出生於富有的宦官之家,父親出任過省長。她和姐姐艾德瑪從小就喜歡畫畫,並得到許多畫家的指點,主要有巴比松畫派的柯羅,他對這姐妹學生很熱情,忠告她們:「去以大自然為師,堅定地努力畫吧,不必過於仿效柯羅大叔。」在莫里索的畫面上那種稀薄透明的色調,似乎輕輕掃過的筆觸,一種似見非見的溫柔詩意都蘊含著柯羅的意味。
1866年莫里索與比她大9歲的馬奈相識,深為他的才華所吸引,而馬奈也為女畫家的風姿所迷,從此相互往來密切,後來成為馬奈的弟媳。莫里索視馬奈為老師,經常向他求教,其實馬奈的印象派畫法更多是受莫里索的影響。在莫里索的作品中,飄散著女性的馨香,同時又大膽潑辣。筆法中時有陽剛之美處,輕靈活潑奔放,成為印象派的元老畫家之一。
她一生為印象派繪畫而奮斗,她不是出於叛逆者的雄心壯志,而是出於對藝術的摯愛和女性的深情。她對印象派的貢獻的意義是重要而廣泛的,她一生的命運都和印象派聯系在一起,不幸於1895年染疾而逝,年僅54歲。象徵派詩人馬拉美曾為她寫下一段著名的話:「一些在戰斗中把她視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師評價說,這位技巧卓越的女畫家,樂意同他們任何人並肩戰斗,同整整一代的繪畫史完美地聯系在一起。」

10. 芭蕾舞女演員的作者簡介

貝爾特.莫里索(1841-1895),當印象派備受攻擊的時候,一篇報章的評論將參加印象派畫展的年輕人稱作「五、六個瘋子和一個女人」,這個女人便是貝爾特·莫里索。莫里索1841年是出身於一個有教養的資產階級家庭的大家閨秀。她曾受柯羅的指導,後來在盧浮宮臨畫時邂逅了馬奈,不但日後嫁給了馬奈的弟弟,還從此成為了一個堅定的印象主義畫家。
莫里索的作品以肖像和表現家庭生活場景中的孩子和婦女為主。憑著女性的心靈,她的畫面上排除了一切粗野,而崇尚精美、華麗,使日常的簡單活動顯得如此活躍、生動,長於在親切的家庭環境中擷取生活的詩意。
莫里索1895年死於流感。詩人馬拉美曾為她寫道:「一些在斗爭中把她視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師評價說,這位技巧卓越的女畫家,樂於同他們任何人並肩戰斗,同整整一代的繪畫是完美的聯系在一起」這句話可以概括莫里索與印象派的全部關系。

熱點內容
仙人指頭盆景 發布:2025-09-11 07:20:24 瀏覽:773
耐陰大型綠植 發布:2025-09-11 07:18:00 瀏覽:525
萬花卉綠植 發布:2025-09-11 07:09:26 瀏覽:344
用黃泥養荷花 發布:2025-09-11 07:07:19 瀏覽:677
一朵朵詞語有哪些 發布:2025-09-11 07:06:43 瀏覽:252
櫻花淚模仿 發布:2025-09-11 06:58:47 瀏覽:88
四朵茶花 發布:2025-09-11 06:58:13 瀏覽:180
百合香之吻 發布:2025-09-11 06:34:49 瀏覽:108
盆栽紅楊 發布:2025-09-11 06:26:35 瀏覽:477
百合湯消化 發布:2025-09-11 06:25:48 瀏覽: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