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觀後感
⑴ 學習完茉莉花這首歌之後的感受與反思
民族的來才是世界的,一源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響了全世界。歌劇《圖蘭朵》或許離學生的生活很遠,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離我們又那麼近。選取其中的幾秒鍾,引導學生聽辨用了那個版本的《茉莉花》,讓他們有目的的聽賞,增強民族自豪感。最後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茉莉花》,帶給學生視聽享受的同時,也呼喚他們情感的共鳴。最後的宣洩——完整演唱《茉莉花》時,學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這是一次音樂與民族相結合的嘗試,學生沉浸在《茉莉花》清新優美的旋律中,我相信通過本課的學習,他們肯定會對我國的民族音樂更感興趣,無形中提升了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地方不足,比如在學生畫線律線的環節中,過於形式化,沒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經過聽取老師們提出的建議後我個人認為,如果可以把這個環節放在白板上進行,只叫幾位同學來進行畫,也許會能有更好的效果。再一個就是本節課的亮點沒有,只是循規蹈矩的上完這一節課,沒有給學生留下更多的驚喜。所以說,教材的研讀對於青年教師的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再上一個台階,爭取上出有智慧的課來。
⑵ 茉莉花舞蹈觀後感作文
春雨「沙沙沙」的下著,茉莉花又從老枝旁長出了新芽,抽出了嫩枝。茉莉花的苗非常纖內細,如同容細細的牛毛一樣。小苗探了探頭,好奇的望著這個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
第二天一早,你來到茉莉花旁,會發現,茉莉花已抽出了嫩綠的芽,小小的嫩葉上沾著幾滴圓圓的小水珠,如同水晶珍珠般晶瑩剔透,在陽光下熠熠閃光,水珠在綠葉上滾來滾去,像一個個頑皮的小孩一樣,從葉子上滴下,落入泥土『倏』地一下不見了。
幾天以後,茉莉的新枝就又長高了一節。它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彷彿和其它花草比高低似的,同時也在向人們展示它那旺盛的生命力。
入夏以後,小茉莉漸漸長大。雖然它的莖不及小拇指粗,枝葉也很細,卻頑強地生長著。它的葉子看上去是翠綠色的,雨後更是綠得發亮,那稚嫩的葉子彷彿用手一掐就會冒出水來。
不久,那翠綠的葉子間,就開出了一朵朵小而雪白的茉莉花。茉莉花的花瓣極小,給人一種小而淡雅的感覺,它的花瓣中有一個個小小的,嫩黃的花蕊。一陣微風吹來,茉莉花在風中搖曳,散發出一陣陣淡而不膩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⑶ 作文關於芭蕾舞蹈《茉莉花》讀後感的資料
茉莉花,又稱為茉來莉,自為木樨科素馨屬(Jasminum)常綠灌木或藤本植物的統稱,原產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早已引種,並廣泛地種植。茉莉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其葉色翠綠,花色潔白,香氣濃郁,是最常見的芳香性盆栽花木。在素馨屬中,最著名的一種是雙瓣茉莉(Jasminum sambac),也就是人們平常俗稱的茉莉花。茉莉有著良好的保健和美容功效,可以用來飲食。
⑷ 關於<茉莉花開>的觀後感
《茉莉花開》觀後感
《茉莉花開》上:她一個人飆戲爽到癲
好電影是不受時間限制與外界干擾的,攝影出生的候詠《茉莉花開》終於在紅色5月絢爛綻放,其間經歷的風雨歷程,痛楚磨難也已煙飛灰滅,等待的只是影迷們此起彼伏的狂熱推崇,我也是唱贊美詩的一個,因為我被蘇童打敗,被章子怡擊倒。
電影根據蘇童的小說《婦女生活》改編而生,純粹是一個關於女性的電影,時間跨度50多來,屬於史詩類別的電影,特能考驗導演駕馭能力。候詠很聰明,他並沒有用細微的線索來引出時間段的改變,因為這個實在太難了,候詠也沒有陳凱歌如此的大局觀,可是他運用了小標題的模式卻別具一格,使人一目瞭然,清爽醒目,能夠把短處掩飾,顯示了候詠不一般的巧妙。過了這個難關,等於把史詩電影的難點消除了一半,接下來就要看演員的演技了,他們的成敗直接關繫到電影的成功與否。章子怡,我不得不說,佩服你!
章子怡剛出道就被張藝謀看上,從此就與緋聞形影不離,保持著高度的媒體曝光率,在奧斯卡上英文也說得越來越溜,一臉的明星胚子像。的確有很多影迷都不喜歡她,說她演戲嗲、假、煽。可是你不覺得她是在進步的嗎?《我的父親母親》顯現了她的青春,給觀眾混了個臉熟,在《卧虎藏龍》里,被人責備成一個包袱一個累贅,可我一點也不覺得,她表演地很棒,把玉蛟龍的野蠻、堅強詮釋地很好,主流對她的責備不外乎帶有些感情色彩,可是電影是她的工作,她做得不錯,與其工作外的生活無關。如今的章子怡,已走上國際巨星的行列,可以與張曼玉、鞏俐同起同坐了,身價狂飆。候詠也賺翻的,要是在今年拍這個電影請章子怡出馬的話,就要把電影的製作費用翻上幾番了。明星就是明星,出來的鏡頭屢看不爽,大呼過癮。
毫無疑問,《茉莉花開》是章子怡的個人秀,秀得出色,秀得精彩。她一人飾演三個角色,有蠻長的時間跨度,要把握住30年代、50年代、80年代女性的思想觀念,還要通過自己的咀嚼,把內心的矛盾抒發在膠片里,夠難,很能體現一位演員的演技。「茉」的飾演是個情感畸變的過程,起初的茉是個喜歡電影,喜愛電影明星的開朗女孩,青春盪漾的她愛上了孟老闆,並且為了他不願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她希冀愛情是永恆的,愛情是無價的,可惜從香港寄來的支票使她徹底改變了人生觀與愛情觀。這是一個劇變的過程,時間只有30分鍾左右,章子怡演繹的「一個女性從喜悅推至抑鬱的地獄」的情感戲令人眼睛一亮,同時也為角色的悲涼而扼腕嘆息。
「莉」的角色最難,因為這里需要演員歇斯底里的爆發力,章子怡的爆發力在曾經的電影里還是有點味道的,這次的爆發力才是真正展現她才華的時刻。「莉」懷疑丈夫與養女有染,憤怒地把白色床單拉起,責問丈夫的行徑。她神經質了,她太愛眼前的那個男人了,這種變態式的愛使人難以接受,與小栗康平的《死之棘》,張元的《我愛你》類似。章子怡掌控了大局,也把劇情推向了高潮。「花」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影像中的「花」戴著粗邊眼鏡,俏麗動人,對待外婆和氣友善,對待心愛的丈夫,像極了夢中情人。這個角色也有一個轉變過程,那就是當丈夫另有心歡,遠離她的時刻,她變得堅強起來,不對丈夫妥協,拒絕簽離婚協議書,並且倔強地把孩子生下來。雨夜獨自生孩子的鏡頭,候詠不惜餘力地用了整整6分鍾的時間,章子怡非常敬業,為了這6分鍾她7個夜晚都在瓢潑大雨中熬過。鏡頭很凄慘,但也隱寓了生命的希冀。電影結尾處,「花」笑了,對著鏡頭笑了很久很久,這個長鏡頭徹底地把我內心的最後一道防線擊潰,感動地一塌糊塗。
《茉莉花開》結束了,章子怡的演戲也宣告結束,靚麗的她已經在好萊塢有了較高的地位,在亞洲影壇也算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人物了,希望你帶上愛國情調,把電影做得更好,祝福你。在下文中,我會集中精力寫關於電影主題的文字,來真正展現候詠的電影水平。
《茉莉花開》下:候詠,好一場及時雨
蘇童比女人還了解女人,文字充滿了對女性感性描述,對女性的感嘆。候詠也是一個喜歡琢磨女性情感變化的人,當《茉莉花開》用蘇童的文字(張獻編劇)、候詠的影像呈現在影迷眼前的時候,璀璨的光芒瞬間迸發。電影是具有史詩味道的,人物是具有代表性質的,候詠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來證明他在第五代導演中的地位。
電影主題鮮明,就是通過三個女性人物的闡述,來反映女性對待愛情的態度,三個時代三個態度,只是對於愛情的專一永遠都不曾改變。這個專一就集中表現在「生孩子」方面,「茉」為了孟老闆,不願流產;「莉」為了鄒傑領養了「花」;「花」為了小杜在大雨夜中痛苦產子。女性的偉大在這個輪回中表現地淋漓盡致,致使男人的地位瞬間倒塌,因而說《茉莉花開》不僅是一部謳歌女性的詩篇,也是一篇打破男權主義的檄文。候詠腳踏實地地用自己豐富的電影理念與優美的協調鏡頭詮釋了以上的一切。
上文已經提過《茉莉花開》涉及的年代為30、50、80年代,時間跨越巨大,難以駕馭,而候詠就採用了小標題的方式迴避了這個困難。這個迴避絕不是逃避,如果是逃避,那我也不會說《茉莉花開》是如此的成功了。簡化難度是一個導演聰明的表現,當初的昆廷
⑸ 電影《茉莉花開》影評
轉自豆瓣
省去大部分對電影情節的描述,只留下自身對影片的直接感覺。三十年代的茉。五十年代的莉。八十年代的花。骨子裡深沉的埋藏著對生命的堅韌,痛恨與冷眼旁觀一切。彷彿是一個空城,所有一切都圍繞著三代獨身女人的情感波折進行。無關外界。她們都堅守著自己對生命的判斷,冷靜而又尖銳地面對生活以及所有。茉從單純的少女到怨恨生命的女人。莉一度想離開母親,離開這個陰暗無生氣的家。花的堅強更突出了女性的獨立。電影圍繞三代女人的一生作為背景,畫面暗沉,略顯枯燥。在上海舊街的小屋裡演繹各自的一生,平淡無奇的表面下暗藏著的極大內心波動。生命之短暫,不過是一朵花開的瞬間。從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艷麗無比的光鮮,接著是凋謝前的逐漸萎縮,失去水分。最後是枯萎,沒有痕跡。花朵的開放,並非為了嘩眾取寵,只是為了自己而開放。三個女人因宿命糾纏在一起,帶著某種陰郁色彩。
影片給人的感覺是冷靜且決絕。彷彿自身的情緒被一點點地帶入故事情節里,隨之波動。自殺,背叛,杳無音訊,孤獨,上海本色貫穿所有。花骨子裡堅韌區別與茉和莉,這種堅韌不帶有抑鬱成分,只是一位年代女性的堅強與冷靜。從花開始便不是黑色,而只是灰色與陰暗。花對男人不作挽留,決絕的離婚並且不索取任何物質。這區別與很多因為愛而挽留的女性,她只是想生下這個孩子。她與愛人的孩子。命運給予她的孤獨與煎熬,都獨自一人承擔。依舊是那間屋子,有著半圓形陽台的老式公寓。她獨自生存與即將出生的孩子。
她獨自去醫院作產檢,獨自胎教。這樣的孤立深入人心。午夜三點,雨夜。她突然感覺到即將生產,獨自奔跑到樓下,右手打傘,左手背包。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奔跑,大聲的喊計程車。城市彷彿死寂一般,只剩下一個孤立無助即將生產的女人。如此畫面,讓人心寒。她摔倒,大聲叫喊卻始終無人應。艱難的坐在地上,雙手顫抖地拿出綳帶包,在大雨中生產。滿臉雨水,汗水與淚水。這樣的絕望,如同針扎。在她的臉上寫滿絕望與埋怨,甚至是痛恨已經遠離她的男人。絕望,充斥著她的靈魂。直到聽到孩子的哭聲,她開始微笑,忘記了疼痛。
女人的身體是一個生命的通道,是一個容器,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她們再用身體去哺乳,去給予。最後只盛下皺折,疤痕,歲月的痕跡。看到時間在身體上留下的每一個殘忍。為一個孩子放棄所有自己該有的青春與美麗。甚至舍棄被男人寵愛的幸福。女人懷抱起孩子,用嘴唇親吻孩子的臉頰,微微閉上眼。她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為此不顧一切。因為有孩子,女人不怕蒼老。
對於此片,男人並無發言權。
⑹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舞蹈的觀後感
開學第一天,我們觀看了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該片以「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為統領,講述了一所全托幼兒園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觀,沒有加入過多地個人情感。正因為這樣的客觀,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可愛童真,卻也感受到了淡淡地憂郁。
首先,在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孩子們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們成了標准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准,就被認定為「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幼兒園里孩子多,老師少。老師們很難真正關注到每個孩子,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飯還是穿衣,甚至是擺放小凳子,孩子們缺失了大人的關愛。而在全托的幼兒園里,這樣的情況更為嚴重。當電影中響起《茉莉花》的背景音樂時候,淡淡地憂傷爬上我的心頭。孩子們真的適合在這么小的時候長時間的離開自己的父母嗎?大班的一個孩子在被問起「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些什麼?」時說:「我媽媽忙著做美容,我的爸爸忙著和別人吃飯。」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錢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嗎?難道,大人們真的不能抽出一丁點兒時間來給孩子多一點的關愛嗎?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但是又並不完全懂得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裡,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裡,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小孩帶走;在他們眼裡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因為快樂是他們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這個快樂的世界裡,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哀傷。
大班的孩子在戶外活動前很開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戶外活動。飯要吃,就是會來得晚些。戶外活動可以去外面緊玩緊玩。戶外活動太好玩了,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每個孩子在這個時候都笑得非常開心,對他們來說,上了幼兒園不是總能有這么自由玩耍的時間,這些時間對他們來說變得少而珍貴。9.11事件,孩子覺得那些大樓里的人們太痛苦了,因為他們「逃也逃不脫。」也許他們說得不僅僅是9.11的那些人,對於在幼兒園的他們,在不自由地時候,他們也許也會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脫」,沒有了快樂而又不能自由尋找快樂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為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喜歡中國隊,因為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於孩子,要孩子為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在影片中,還有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教育縮影。孩子們要愛國,但他們不一定非要愛一個不會踢球的中國隊。老師們的集體教育,過多地統一化標准,讓孩子們越來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個性。一個小朋友被問為什麼能長這么高時說:「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的幫助下長這么高的。」聽到這個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就會講如此公式化的話語?原來在幼兒園里,他就已經被教育要講這樣的話了嗎?
影片以大班畢業,袁老師生了孩子為結束。最後的字幕里寫著「三年後,她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而最開始的字幕是「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自己。」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只能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嗎?
我,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想說的是:
其一:作為幼兒園教師,其中的辛苦並不能在影片中反應出來,片中的教師在言語和教育方式上確實欠妥當,這也不能代表現在的幼兒教師形象。回想近幾年的幼兒園教師培訓工作,我們每位教師都有著良好的師德,我們尊重和關愛每個孩子。
其二:片子當中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室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裡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著,感覺老師與孩子的距離好遠,孩子與孩子的距離好遠。這能反應真實的幼兒園教育現狀嗎?不能,我們是一個教育民主的時代,我們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若有打鬧現象發生,我們教師都會第一時間介入,問清原委,說理教育,讓孩子懂得對人處事的方法,團結友愛的重要性。
其三:片子拍攝於2001年到約2003年,與現在以相距數年。學前教育也發生了天翻復地的變化,《綱要》、《規程》、《日常工作規范》鞭策著幼兒教育走向正軌,「游戲教學」、「藝術教育」等等更展示著幼兒教師的整體素質,「巧妙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已經成為當前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標。我希望有更多的記錄片能真正表現出幼兒園教育的現狀,讓更多的人關注幼兒教育,重視幼兒教育,體諒幼兒教師的辛勞。
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幼兒園的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的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的是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幼兒園是孩子成長的里程碑,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健康的成長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我們在不斷進修學習,不斷汲取新的教育理念,轉變自己的思維。努力做好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慢慢解讀孩子,洞察孩子的想法,用他們的思維來理解他們。我們或許不能很快地改變我們的現狀,但是,我們會多蹲下來看孩子們的世界,我們能改變得更多。
⑺ 音樂劇茉莉飄香觀後感,400字-800字少一點也行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張麗莉後感
觀看了音樂劇《茉莉飄香》後我的感觸很深,我發現張麗莉老師的救人壯舉和樂觀堅強是在平日的生活中日積月累形成的,在她告別大學校園時那句堅定的回家執教的話語中、在她教授學生名言警句的課堂里無不體現了最美女教師的動人情懷,我想這也是她能在代課教師的位置上勤勤懇懇工作五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位美麗的年輕女教師像同在教育行業的我們和社會傳遞著可貴的正能量。她關鍵時刻的一推,並非破空而來的神跡,她日常就是一位敬業而慈愛的良師。幾年前的一個冬天,她為了保護一個學生,被一輛滑得剎不住的自行車掛破了褲子。現在看來,那幾乎就是前幾天這場災難的預演。從幾年前開始,她每月資助一個家庭困難的學生一百元錢,寒暑假也不間斷。一邊關心學生成績,一邊關照學生生活,張老師為學生付出了智慧、金錢和心血,愛學生已經成了她的下意識。從張麗莉老師的幾張生活照來看,她是一個容貌美麗、熱愛生活的女孩。從張老師親友、學生的敘述來看,她是一位心思細密、善於換位思考的女性。正是因為心中有愛,她在平常總是不聲不響的奉獻,而到了生死瞬間則是拼卻性命的庇護。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邊抱怨人心不古,互信缺失,一邊對周圍加意防範,吝於付出。在這種彌漫著焦慮和冷漠的空氣中,似乎誰也不敢再輕易向別人展開笑臉,伸出雙手,而且誰都能找出不再微笑和伸手的「正當」理由。人們為這種自設的樊籬所苦,但又無力打破這種怪圈。
事實上,樊籬是可以清除的,怪圈是可以沖破的。張麗莉、譚千秋等老師的高尚行為,證明我們生活的時代中仍然有善的因子、愛的種子廣布民間。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但每天都在給世界發送溫暖。他們沒有怨天尤人,總是給社會傳遞正能量。面對張老師的高尚行為,我們都應對慣常思維有所反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並未沉淪,把社會看得漆黑可能是因為觀察的視角有誤,如果你總是以悲觀失落的心情面向世界,世界返還給你的可能就是更多的煩惱和憂慮。如果你總是以熱情積極的態度走出家門,社會返還給你的可能就是不間斷的進步和越來越美好的心情。
一場無情的車禍讓張麗莉老師成為「折翼天使」。網友稱她為「最美女教師」,實至名歸、名副其實。她用行動詮釋一位教師的仁愛,一位女教師的母愛。張麗莉老師的「美」,絕不只是閃現在救人的這一瞬間。當急救車趕到將她送到醫院救治時,她還說「先救學生」;為了讓班裡學生在冬天能喝到熱水,自己出錢為班級買電水壺;拿出每個月為數不多的工資買來麵包、餅干給路遠來不及吃早飯的學生;資助班裡一個低保家庭的孩子,每個月一百塊錢,連寒暑假都不例外。
如果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張麗莉日常教學生活中的言行,還不為人所知。但事實上,這些點滴言行所體現的職業精神,絲毫不亞於救人的價值。我們要贊美她在救人一瞬間展現的無私,也不能忽略她日常的「美」。
千好萬好,歸納起來「最好」只有一個,即把學生始終當成自己孩子的好老師。學生就是張麗莉的生命組成。在醫院,她有時清醒有時昏迷,稍有清醒時就喊著「先救學生」。
不少人說,「這樣的老師太難得」,一位70多歲的老人說,當年他的老師就是這個樣。是的,放年的老師不都是這樣的嘛。同學們都很喜歡他們,課余時間,一有小的扭傷就去找老師,他們一邊講故事,一邊帶我們去醫院治療。
從女教師的從教經歷來看,她為了帶好自己的班級一直就敬業奉獻,無論是先不要孩子全身心投入教學的選擇,還是把自己的早飯讓給學生吃的細節,都說明這是一個對學生充滿了責任感和愛心的老師,危難時刻捨己救人,不是一時沖動,而是平素職業精神和大愛情懷的集中體現。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這是羅曼﹒羅蘭說過的一句話。理解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就不要再費心去挖掘思考英雄思想境界、崇高行為的根源。因為在世界上,還有什麼比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更神聖的呢?為了生命而付出,不管是自我還是他人,都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幾年前,汶川大地震突然發生的一瞬間,正在講課的都江堰光亞學校語文教師范美忠丟下全班學生獨自逃生,並在博客中坦言「是求生的本能讓我不得不跑」,而另一位正在給學生上課的教師譚千秋,毅然張開雙臂為學生撐起一扇生命之門。
遇難的譚老師沒能為自己最後的行為說點什麼,但人們卻從中感受到了另一種本能:一個公民的自覺擔當,一個教師對自己學生發自心底的關愛。
人間正道是滄桑。正當我們這有著幾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戰與沖擊時,我們的身邊也在不斷涌現出人間大美大愛的感動事跡和感動人物來。像奮不顧身用手臂接住從10層樓墜落的兩歲女孩而受傷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像深圳打工的19歲女孩無懼危險用「天使之吻」救下輕生男孩的「最美少女劉文秀」,像湯原冒著大火幫助貧困戶往出搶救財產而被燒傷的三位青年農民,像剛剛發生的生死關頭捨身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麗
「作為教師,如果孩子們期盼一縷春風,那麼,我願獻上整個春天;如果渴求一滴海水,我願傾其一片海洋;如果要擷取一片紅葉,我願給予整片楓林……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在青春年華,放飛師愛,伴著我可愛的孩子們,風雨兼程,一路同行!」這就是張麗莉的師愛,也是她對師愛的深刻詮釋。
放飛師愛,心懷師愛,用無私師愛,滋潤學生稚嫩心田,肩負起人民教師的使命,才讓三尺講台有了學生們喜愛的老師和班主任,才讓師生關系充滿了愛的和諧。張麗莉的師愛,是時代的人文大愛,她敢於捨身勇救學生的那感人一幕,就是師愛的放飛,我們莫大的感動!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是我們新時期人民教師的楷模,是師德的表率。她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師德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我們要向她學習,學習他為教育工作無私奉獻的人生追求;學習他勇於開拓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我們要以她為榜樣,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堅定信念,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為構建和諧校園,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著名教育專家李鎮西說過,愛心是教育的前提,愛不等於教育,但教育不能沒有愛。師者,不僅傳道授業解惑,也肩負著以人為本、立人成人的使命。也許捨己救人對不少人來說難以企及,但在教育過程中多一些關懷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熱語少一些冷眼,又何嘗做不來?感謝這位救人女教師,她名叫張麗莉,一個看似普通的名字,卻再一次詮釋了不可須臾淡忘的師者本義。
⑻ 茉莉花舞蹈的觀後感
茉莉復有著初綻的花朵,默制默地散發出陣陣清香,微風拂來,迷人的清香馬上彌漫了我的房間,淫了我的胸膛,彷彿我的呼吸都帶著茉莉的香氣;它有著飽滿的花苞,讓人感覺似乎輕輕一碰,便會綻開一樣;它也有著凋謝的花朵,雖然不會再為人們貢獻出芬芳。但它的用處卻很多。比如說,它可以化為肥料,為自己的母親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它可以用來做香包,為喜歡它的女子們增添一絲典雅;它還可以製成花茶,為乾渴的人們多一樣解暑聖品。
茉莉花的花朵剛開始是出現在枝條的頂端,花苞的個數通常是3個或5個。花苞剛開始時是綠色的,像米粒般大小,三五天後就長到像綠豆大,顏色逐漸發白,一個星期左右就長到黃豆大了,花苞長出綠色的花托,變得潔白了,還能聞到一絲脈脈的香氣。
⑼ 愛如茉莉讀後感zenmoxie
愛如茉莉的讀後感
這幾天,我們學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我深有感觸。這篇課文主要描寫表達了父母之間那茉莉般潔白純凈的愛。在「吃餃子」、「執手而眠」這兩個細節里充分體現出媽媽愛爸爸、爸爸愛媽媽。
記得在一次晚上,我睡得很沉,只聽見「妍妍」「妍妍」不知是誰在叫我。漸漸的,漸漸的我從夢香中醒來。只見媽媽對我說:「妍妍你發燒,快起來我們去醫院」。我用剛醒來的聲音對媽媽說:「我沒事,睡吧,這樣即會打擾到爸爸休息也會讓你睡眠不知的,我抵抗力強明天就好了。可媽媽還是不放心,硬拉著我去醫院。到了醫院一檢查,發燒都燒到39度,如果再這樣燒的話,會把頭腦給燒壞的。到最後打了一個針就好了。
也許,這是每一位為人父母都會做的是;也許,這件事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可是,每次看到爸爸媽媽那雙擔憂的眼睛,我的眼睛就會情不自禁地濕潤了,因為爸爸媽媽的眼睛蘊含著無限的關愛。
在生活中,愛可能是病時的呵護,可能是摔倒時的攙扶,可能是雨天時的一把傘,可能是失敗時的鼓勵……
冰心奶奶曾經說過,有愛就有了一切。愛,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雨露;愛讓我們的生活溫馨無限。生活需要愛,父母的愛,老師的愛,同學的愛……讓我們每一個人在享受愛的同時,也做一個擁有愛心的人吧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題為《愛如茉莉》,講述是一段動人的故事,是作者父母之間的愛,一種似茉莉一般平淡無奇,而又芬芳怡人的樸素的愛。
回到家裡後,我對爸爸、媽媽復述了一遍這個故事,並向文中的作者一樣,問媽媽:「媽媽,那你說,什麼是真正的愛呢?」
媽媽也像文中的母親一樣,思考了一會回答說:「真愛就是陽光和雨露,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東西!」
然後,我又問了爸爸同樣的問題,爸爸卻只是微笑著沒有回答我。
是啊,愛分許多許多種,有的轟轟烈烈,就像《還珠格格》裡面紫薇和爾康之間的愛情;有的平淡無奇,就像課文中那樣,為所愛的人默默的付出;有的愛是動聽的語言可以描述的;有的愛卻只能用心去慢慢體會……
當我在「東方綠洲」的探險者之路上因為害怕而退縮的時候,媽媽在邊上不停地為我吶喊、加油,是媽媽的鼓勵堅定了我繼續走下去的決心,當我走完那段崎嶇、困難、漫長的「探險者之路」時,我覺得是媽媽的愛支持我,像堅強的拐杖,伴隨我一路。
2007年冬季的一場大雪,使得我國南方許多地區斷水、斷電,是人民子弟兵伸出援手,不顧自身安危,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機會,把自己的愛奉獻給了災區人民。我覺得,此時的愛就像黑暗裡的一盞明燈,溫暖著夜行人的腳步,讓孤獨、害怕的人尋找到回家的路。
這時,我不禁想起了那首詩—《愛是什麼》……
⑽ 求「薩克斯吹奏的 茉莉花歌曲」的聽後感
「遊人盡醉百花妍,素雅幽蘭自漫卷。不羨人誇顏色好,真情一片綻心泉」這是詩人對茉莉花的贊賞。音樂人則以不同的旋律或不同的樂器表達對茉莉花的喜愛,那些熟悉的旋律常常縈繞在人們心悸。
一遍遍聆聽著美國著名薩克斯演奏家肯尼基演奏的《茉莉花》,這經典的薩克斯音樂就如迴音一樣迴旋在心底。薩克斯,一種有靈魂的樂器,滿載著都市的華麗,常常演奏憂郁而深邃的旋律。那音樂,悠揚美妙,輕柔憂傷,能深入人的心靈。再加上肯尼基出神入化的演繹,感覺如「和風吹皺一池春水,吹來陣陣秋波」。那舒暢的音樂漫過耳際,浸透身心。我的心隨著樂曲的起伏而起伏,和著節拍的跳動而跳動。每個音節的心思、每個音符的柔情都令人聞之心曠神怡,聽之開懷舒暢。。。
專注地聽著《茉莉花》,像穿堂入室的微風,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茉莉花香,或憂傷、或欣喜,就這樣拂過你的心頭。又如吹過原野的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隨風而舞的是頭戴花環的美麗少女,風揚起她長長裙裾,清香滿懷。一曲《茉莉花》吹得盪氣回腸,讓人忍不住浮想聯翩。
雖說是外國友人改編的樂曲,但它仍富有中國民歌的鮮明特點,有較強的旋律性,同樣具有中國樂曲的婉轉優美的特點。我喜歡薩克斯鑽石般高貴,清亮細膩的音質,更喜歡茉莉花潔白無暇、芬芳馥郁、朴實無華、婉轉秀麗的品質。茉莉花是迷人的,今天的茉莉花已經不再是中國的茉莉花,它屬於全人類、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