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紫羅蘭
① 談論張愛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張愛玲(1920年陰歷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說合集《張看》、中短篇小說集《傳奇》、長篇小說《傾城之戀》、《半生緣》、《赤地之戀》。晚年從事中國文學評價和《紅樓夢》研究。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只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有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節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痴,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鍾情於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現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五十年代初她輾轉經香港至美國,在此期間曾經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因其中涉及對大陸當時社會狀態的描寫而被視為是反動作品。其後作品寥寥,唯有關於紅樓夢的研究尚可一觀。
張愛玲也曾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南北一家親》等六個劇本,之後也曾從事翻譯與考證工作。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過宋淇介紹給夏志清先生,肯定張愛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譽國際。張愛玲遺產的繼承人是宋淇夫婦,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經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卒於洛杉磯一公寓內,享年七十五歲。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壇上再一次復甦。這位沉沒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間又浮上水面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恆的,因為張愛玲孤獨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蒼涼與無盡嘆息化成玻璃靈柩,守護著她過去的燦爛。隔著空間和時間的玻璃牆望回去,越光輝的成就也越凄涼。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倫乃滿清大官李鴻章之女婿。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跟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蒼涼的味道,反復地提醒著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中學時期的張愛玲已被視為天才,並且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後來戰亂逼使她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那裡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於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被燒毀。對於這件事,她輕輕地說了幾句話:「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註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大有一種奈若何的惋惜。
此後張愛玲返回上海,因為經濟關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寫作,來渡過難關。《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卻成為她的成名作,替張愛玲向上海文壇宣布了一顆奪目的新星的來臨。張愛玲的這兩篇文章是發表在由周瘦鵑先生主持的《紫羅蘭》雜志上的。繼之而來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國現代文學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認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她卻戀愛了。偏偏令她神魂顛倒的是為大漢奸汪精衛政府文化部服務的胡蘭成。
張愛玲為這段戀情拚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蘭成已婚,不管他漢奸的身份。戰後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如昔,全力捕捉漢奸。胡蘭成潛逃溫州,因而結識新歡范秀美。當張愛玲得悉胡蘭成藏身之處,千里迢迢覓到他的時候,他對她的愛早已燒完了。張愛玲沒能力改變什麼,她告訴胡蘭成她自將萎謝了。然而,凋謝的不只是張愛玲的心,她驚世駭俗的寫作才華亦隨之而逝。往後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張愛玲榜上有名,這多多少少拜胡蘭成所賜。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於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卻是張愛玲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後張愛玲在美國又有過一次婚姻,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識於1956年,對方是個左派作家,兩個人同年結婚。直到1967年賴雅逝世。
愛玲名字的來歷:愛玲十歲的時候,母親主張把她送進學校,父親一再大鬧著不依,最後母親像拐賣人口一樣硬把她送去了,因為已經有相當基礎,所以進黃氏小學四年級插班就讀,在填寫入學證的時候,因為「張瑛」這兩個字嗡嗡地不響亮,她想給重取一個名字,一時躊躇著不知填什麼名字好,支著頭想了一會,說「暫且把英文名字胡亂譯兩個字罷」,這個詞描述她當時的心情:ailing,意為煩惱。張愛玲這個普通的名字只是母親煩惱心情的隨意表達,後來卻響徹了整個文壇。母親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沒有改,再後來,愛玲不願意改,也沒必要改了。(團結出版社《張愛玲傳》)
張愛玲的譯名現在比較多的是Eileen,夏志清先生《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版上用的就是這個名字。夏志清先生是張愛玲的一個發現者。在這部用英文撰寫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夏志清用多於魯迅的筆墨介紹了張愛玲。
年表: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麥根路(今太興路),取名張瑛。
一九二二遷居天津
一九二四開始私塾教育
一九二五母親黃逸梵出洋留學
一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三國演義》
一九三○改名張愛玲,父母離婚
一九三一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一九三二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
一九三三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第一篇散文《遲暮》
一九三七「國光」刊載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讀書報告叄則》、《若馨評》
「鳳澡」刊載《論卡通畫之前途》
中學畢業
一九三九考進香港大學
一九四一太平洋戰爭爆發
輟學開始投入文學創作
「二十世紀」雜志刊載《婆媳之間》、《秋歌》、《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我的天才夢》獲「西風」雜志徵文第十叄名
一九四三「紫羅蘭」雜志連載中篇小說《沉香肩—第一爐香》《第二爐香》「雜志」月刊刊載《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傾城之戀》、《金鎖記》
「萬象」月刊刊載《心經》、《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載《散戲》《封鎖》、《公寓生活記趣》
「古今」月刊刊載《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
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胡蘭成等三人
一九四四「萬象」月刊連載長篇小說《連環套》
「雜志」月刊刊載《紅玫瑰與白玫瑰》、《殷寶灧送花樓會》、《論寫作》、《有女同車》、《走!走到樓上
去!》、《說胡蘿卜》、《詩與胡說》、《寫什麽》、《忘不了的畫》、《等》、《年輕的時候》、《花凋》、 《愛》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由雜志月刊社出版「天地」雜志刊載《童言無忌》、《造人》、《打人》、
《私語》、《中國人的宗教》、《談跳舞》、《道路以目》、《燼餘錄》、《談女人》「小天地」雜志刊載《散 戲》、《炎櫻語錄》「苦竹」月刊刊載《談音樂》、《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
與胡蘭成結婚
一九四五「雜志」月刊連載《創世紀》、《姑姑語錄》、《留情》、《蘇青張愛玲對談記》、《吉利》、《浪子與善女人》譯作「小天地」月刊刊載《氣短情長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載《卷首玉照及其他》、《雙聲》、《我看蘇青》自篇《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
抗戰勝利
一九四七「大家」月刊刊載《華麗緣》、《多少恨》
《傳奇》增訂本由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太太萬歲》改篇電影
與胡蘭成離婚
一九四八上海「亦報」連載《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緣》)
一九五○參加上海第一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
一九五二避居香港
一九五四《秧歌》、《赤地之戀》在「今日世界」連載,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傳奇》改名《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在香港由天風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譯作《無頭騎士》
一九五五秋天離港赴美
拜訪胡適
一九五六得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寫作獎金
六六香港「星島晚報」連載長篇小說《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六七賴雅去世
獲邀任美國紐約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
著手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一九六八《秧歌》、《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香港「星島晚報」連載《半生緣》社出版
一九六九《半生緣》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發表《紅樓夢末完》
轉入學術研究,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出版
一九七二自「中國研究中心」離職出版
一九七三定居洛衫機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一九七四「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載《談看書》、《談看書後記》
一九七五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
「皇冠」雜志刊載《二詳紅樓夢》
一九七六《張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聯合報」刊載《叄詳紅樓夢》、《張看自序》
一九七七《紅樓夢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九「中國時報」刊載《色·戒》社出版
一九八一《海上花列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三《惘然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一九八四「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小兒女》、《南北喜相逢》
一九八七《餘韻》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八《續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一《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戀》、《流言》、《怨女》、《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半生緣》、《張看》、《紅樓夢魘》、《海上花開》、《海上花落》、《惘然記》、《續集》、《餘韻》由皇冠文學出
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二《愛默森選集》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三完成《對照記》
「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一曲難忘》
一九九四《對照記》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五九月八日逝世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九月十九日林式同遵照張愛玲遺願,將遺體在洛杉機惠捷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九月三十日張愛玲的生日,林式
與數位文友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張愛玲作品年表
一小說
《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
《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收入《傳奇》。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張看》。
《年青的時候》,《雜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傳奇》。
《花凋》,《雜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傳奇》。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傳奇》。
《殷寶灧送花樓會》,《雜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記》。
《等》,《雜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留情》,《雜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傳奇》。
《創世紀》,《雜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張看》。
《鴻鸞禧》,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收入《傳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記》,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報》連載,1951年出單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遺事》,台北《文學》雜志,1957年,收入《惘然記》。
《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緣》,1968年,先在台灣《皇冠》雜志刊出,後改名為《惘然記》,收入《惘然記》。
《相見歡》,收入《惘然記》。
《色·戒》,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記》。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記》,1983年。
(以上三篇約作於1950年,發表時間晚。)
二散文
《遲暮》,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6年刊。
書評四篇,《國光》第1、6期,1936—1937年。
《論卡通畫之前途》,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心願》,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天才夢》,西風出版社徵文,1939年,收入《張看》。
《到底是上海人》,《雜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記》,《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記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雜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燼余錄》,《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談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論寫作》,《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張看》。
《童言無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說胡蘿卜》,《雜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語》,《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國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詩與胡說》,《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寫什麼》,《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傳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櫻語錄》,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戲》,《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畫》,《雜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談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營的喇叭》《借銀燈》《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
《氣短情長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雙聲》,《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雜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蘇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語錄》,《雜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張看》。
《中國的日夜》,收入《傳奇》增訂本,1947年。
《華麗緣》,上海《大家》月刊創刊號,1947年4月,收入《惘然記》。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收入《傳奇》增訂本。
《〈太太萬歲〉題記》,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1947年12月3日。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1954年7月。
《〈愛默森文選〉譯者序》1964年。
《憶胡適之》,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後記》,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紅樓夢魘〉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看〉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記〉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表姨細姨及其他》,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談吃與畫餅充飢》,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草爐餅》,1990年2月9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三電影劇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萬歲》1947年。
《情場如戲場》(改編),1956年攝制,收入《惘然記》。
四學術論著
《紅樓夢魘》,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傳〉評注》,台灣《皇冠》雜志刊出,1981年。
五譯文
《海上花列傳》(漢譯英)。《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與人合譯,英譯漢)。
她的小說《色-戒》被著名導演李安拍成電影。
② 中國歷史上第一本雜志叫什麼名字
《紫羅蘭》於1925年12月問世,系半月刊,由周瘦鵑主編,大東書局發行。早期為20開本呈方形(第三捲起改成長方形),被稱作「中國第一本雜志」。它的封面追求時髦,版式注重美觀,正文插入圖案畫和仕女畫;主要欄目有小說筆記、長篇小說、婦女與裝飾、偵探之友、說林珍聞、小天地等,並附特載性質的《紫羅蘭畫報》。1930年6月,出至第96期停刊。
③ 《雄心壯志紫羅蘭》文章有何特色
《雄心壯志紫羅蘭》選自《紀伯倫作品精選》,講述的是人生的進取精神和境界問題。內這篇文章採取了寓言的容形式。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平平淡淡和轟轟烈烈兩種不同的人生來引導讀者要正確地看待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這篇課文里,作者贊賞雄心壯志的紫羅蘭,覺得為了提高眼界,提升層次,獲得更新更壯麗的人生體會,哪怕付出沉重代價也是值得的。但是作者在前半部分的描寫中,又肯定了平凡生活的意義。
他讓兩個陣營的代表都出來說理,站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場上,誰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作者還是有選擇的。因為雄心壯志紫羅蘭的境界正是作者自己的境界。
(3)雜志紫羅蘭擴展閱讀:
紀伯倫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ト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
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④ 《沉香屑第一爐香》的結局是什麼 他們沒有結婚嗎 為什麼說喬琪喬最後拋棄了葛薇龍拜託了~謝謝~
結婚了,說「喬琪拋棄薇龍」是因為薇龍失去了利用的價值之後就會被喬琪無情的拋棄。
結局:
逐漸沉迷於靡麗生活的薇龍又忍不住愛上了一個放盪不羈的紈絝子弟喬琪,在梁太太和喬琪的設計下,薇龍最終嫁給喬琪,成為喬琪和梁太太謀取錢財和男人的工具。
劇情: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雜志《紫羅蘭》1943年第二期至第四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雜志社《傳奇》,中國大陸地區版本收錄於小說集《傾城之戀》。
該小說講述了從上海來到殖民地香港讀書的少女葛薇龍如何一步一步墮落的故事。小說描繪了殖民地時期香港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刻畫了葛薇龍在愛情中自處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劇命運與社會生存現狀呈現出一種蒼涼、悲壯之美。
⑤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什麼意思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雜志《紫羅蘭》1943年第二期至第四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雜志社《傳奇》,中國大陸地區版本收錄於小說集《傾城之戀》。
該小說講述了從上海來到殖民地香港讀書的少女葛薇龍如何一步一步墮落的故事。小說描繪了殖民地時期香港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刻畫了葛薇龍在愛情中自處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劇命運與社會生存現狀呈現出一種蒼涼、悲壯之美。
內容簡介
上海的女中學生葛薇龍在「八一三事變」後,跟隨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難。後因物價飛漲,家人打算離港返滬,薇龍為了繼續求學,投靠了與親戚斷絕關系多年的,富有寡居的親姑母。在姑母豪華、精巧的房子里,葛薇龍開始為姑母的物質款待所俘虜。三個月後,當初決心出淤泥而不染的薇龍在衣服與首飾的慢慢腐蝕下,對姑媽家的生活已經上了癮。
等薇龍已經迷戀上這樣奢華的生活後,姑媽梁太太便露出了真面目。她先是以薇龍為誘餌吸引青年才俊,以供自己之需,然後充當皮條客,企圖把侄女推到老情人司徒協懷里。陷入困境的薇龍,繼而為浪盪子喬琪喬的風儀震撼,迷戀而無法自拔。
梁太太為了達到人財兩全的目的,勸喬琪喬同葛薇龍結婚:可以先讓薇龍以出賣肉體掙錢,等薇龍不能掙錢養家了,喬琪喬盡可以離婚。在姑母指導下,葛薇龍最終和喬琪喬結了婚,卻墮入為梁太太弄人、為喬琪喬弄錢的交際花境地。
⑥ 周瘦鵑的人物傳記
周瘦鵑(1895—1968),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盆景藝術家。
他原名周祖福,字國賢,上海市人,一八九五年六月三十日(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初八)出生於一個小職員家庭。六歲時家中發生重大變故,父親因病去世,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斷絕。周瘦鵑的母親是一個倔強的女人,她含辛茹苦,日夜為人縫補針績,拚死拼活也要讓兒子們讀書。在母親的「爸爸死得早,要爭氣,要用功」的教誨下,周瘦鵑發憤苦讀,小小年紀就跟著外祖母、母親和哥哥認字。七歲入私塾,讀詩集經傳,後轉入儲實兩等小學和民立中學。鑒於他的格外優異的成績和格外貧窮的家庭,教過他的老師們無不給予嘆賞和看顧,他受到免交學雜費的特殊優待,使他得以讀完中學。
一九一O年,剛剛十六歲,還在中學讀書的周瘦鵑,於暑假期間偶爾在城隍廟舊書攤上購得一本《浙江潮》雜志。其中一篇描寫法國軍官愛情故事的筆記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下決心要把這篇筆記改編成小說或劇本。由於自我感覺寫劇本要比做小說容易,他用一個月時間,夜以繼日地改編出了八幕話劇《愛之花》,並用「泣紅」筆名投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月報》,獲得成功。這便是周瘦鵑的處女作。後該劇被鄭正秋等搬上舞台,在武漢演出,引起轟動。並被改編成電影,易名為《美人關》。但是,他的第一篇見諸報刊的作品,並不是《愛之花》,而是一九一一年五月發表在《婦女時報》上的小說《落花怨》。 一九一二年,周瘦鵑十八歲。這年秋天,他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被蘇校長留校任教。他所教的預科一年級的學生大都是富家子弟,有的年齡比他大,有的還是他過去的同學,他們常常合夥欺負他這個小先生。周瘦鵑一邊忍氣吞聲地執教,一邊勤奮地寫作。不久,便以一個多產小說家的聲譽在文壇上嶄露頭角。於是他辭職專事寫作。
就在周瘦鵑中學畢業的那年冬天,他結識了年輕貌美的務本女校學生周吟萍,兩人書信往還,迅速發展為戀愛關系。但由於女方父母早已把吟萍許配給了一個富家子弟,兩人的好事終於未能如願。這場悲劇在周瘦鵑身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因為周吟萍有一個英文名字violet(紫羅蘭),周瘦鵑就異乎尋常地喜愛紫羅蘭花,而且喜愛終生。在文學創作上,他為抒發內心苦悶寫出了大量所謂哀情、慘情小說,這些作品是使他成為鴛鴦蝴蝶派早期代表作家的重要原因。
在文壇上嶄露頭角後,他開始嘗試參加編輯文學刊物。一九一四年夏,他協助王鈍根編輯《禮拜六》周刊,不久停刊。後又於一九二一年春獨自將該刊復活。在前後二百期《禮拜六》周刊中,周瘦鵑的作品最多。在千方百計地迎合小市民、小知識分子口味,供人消閑的辦刊思想指導下,《禮拜六》周刊曾受到眾多消閑讀者的狂熱吹捧,成為當時鴛鴦蝴蝶派的主要陣地和代表刊物。
一九一五年,周瘦鵑經人介紹參加南社,在《南社叢刻》第十九集發表古體敘事詩《新情歌》。在《新情歌》中,女主人公不惜一切要情人出征去殺敵衛國的行動,表現了強烈的愛國思想。
一九一五至一九一九年的數年間,周瘦鵑先後應聘於中華書局、《新聞報》和《申報》。在中華書局,他先後編譯出版了《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和《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後於再版時易名《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刻》)。《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系周瘦鵑與他人合譯,是該書最早的中譯。《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則是周瘦鵑個人的翻譯小說集,全書共分三冊,比較客觀地介紹了歐美十四國,包括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短篇小說作品。並且,該書還收進了高爾基的名篇《大義》(原題作《叛徒的母親》)。這是高爾基作品中最早的中譯。因此,《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特別受到魯迅嘉獎,譽之為「昏夜之微光」、「雞群之鳴鶴」。在《新聞報》和《申報》,周瘦鵑都是擔任副刊特約撰述,尤其在《申報》,他幾乎每天都要為《自由談》副刊撰寫一篇短文。
一九一五年「五九」國恥事件發生之後,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為響應全國人民的反日愛國運動,周瘦鵑先後創作日記體小說《亡國奴之日記》和《賣國奴之日記》。在這被稱作姐妹篇的愛國小說中,他寓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於嘻笑怒罵之間,痛斥了侵略者和賣國賣國賊,表達了強烈的愛國心,因而受到人民歡迎。《亡國奴之日記》由中華書局出單行本,《賣國奴之日記》則由於言辭過於激烈而使各書局望而卻步,最終不得不自費出版。此後,直到抗戰全面爆發,周瘦鵑不間斷地寫了不少愛國作品,如較著名的《風雨中的國旗》、《南京之圍》、《祖國之微》、《亡國奴家裡的燕子》等等,使他成為鴛鴦蝴蝶派作家中最著名的愛國作家。
在擔任大約一年的特約撰述後,一九二O年四月,《申報》正式錄用周瘦鵑為該報副刊《自由談》編輯。此後,直到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申報》革新版面,《自由談》編輯由黎烈文接任時止,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里,周瘦鵑一面負責《申報?自由談》編務,一面先後創辦、主編或與人合編了《游戲世界》、《半月》、《紫蘭花片》、《上海畫報》、《紫葡萄畫報》、《良友》畫報等多種報刊。其中,《紫蘭花片》月刊最具特色,內容全是周瘦鵑一人或創作或翻譯的短篇雜作,被稱作「周瘦鵑個人的小雜志」,月出一冊,從無缺漏,維持達兩年之久。此外,《半月》半月刊也很出名,它不僅壽命長,而且在內容和形式上也較活潑。封面畫用三色銅板精印,並首創三十開本版式,被當時雜志界稱作創舉,一時競相仿效。
《半月》半月刊曾兩次易名:一九二五年改作《紫羅蘭》半月刊,一九三O年改作《新家庭》月刊。「九一八」事變時,周瘦鵑曾在《新家庭》月刊上發表《為國難事籲求全國家庭一致抵制日貨》的呼籲書,號召全國家庭團結一致,積極行動起來,堅決抵制日貨。
一九三一年,周瘦鵑買宅於蘇州,稍後,即舉家遷蘇。
一九三三年,《申報》又辟《春秋》副刊,由周瘦鵑任編輯。
一九三六年,日寇積極准備大舉侵華,時局日益緊張。十月,他與魯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二十一人聯名發表《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主張新舊一切文藝派別聯合起來,為抗日救國、言論自由而斗爭。不久,魯迅病逝。周瘦鵑專程由蘇州趕去上海參加葬禮,表達對魯迅的敬愛與掉念。
一九三七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不久,「八一三」事變爆發,《申報》被迫停刊。戰火波及蘇州,周瘦鵑攜家眷避兵浙江南潯,繼之轉赴安徽黟縣。在此期間,他時刻牽掛家園及祖國的安危存亡,作詩詞二百餘首,感時傷懷,排愁遣悶。次年春,《申報》在租界復刊,他也舉家赴滬復職。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租界陷落,《申報》也隨之被日寇接管,周瘦鵑為保持清白,辭去《申報》副刊編務。
抗戰期間,周瘦鵑在上海先後編輯出版了《樂觀》月刊、《紫羅蘭》月刊等刊物,創作、發表了唯一的一部白話中篇小說《新秋海棠》,並在《紫羅蘭》月刊上發表了回憶早年那段戀愛史的回憶文章《愛的供狀》。與此同時,沉湎於花草,潛心於盆景、盆栽的藝術研究。一九三八年冬,經人介紹,加入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國際性的上海中西蒔花會,在蒔花會展出比賽中,以古樸、典雅、獨具特色的中國盆景、盆栽藝術兩度奪魁,獲得彼得葛蘭獎杯,為祖國爭了光。後因該會英籍評判人員有意貶低中國,裁判不公,憤而退出。
一九四五年秋,日本無條件投降,偉大的八年抗戰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宣告結束。國民黨接收《申報》,授予周瘦鵑以《申報》設計委員的虛銜,這使滿懷希望的周瘦鵑極為不滿。於是,次年春,舉家返蘇,過著陶淵明、林和靖式的隱居生活,
在蘇州,周瘦鵑將以前發表過的舊譯作結集出版,名為《世界名家短篇小說全集》。該書分上中下三冊,收入以歐美為主的世界范圍內著名、知名作家短篇小說計八十篇,其中包括高爾基的《換魂記》和《綠貓》。
一九四九年,全國大陸解放。周瘦鵑欣喜之餘,自感跟不上偉大的時代,仍舊深居簡出,杜門謝客,自我陶醉於花木叢中。但他卻未料到,一九五O年秋,當蘇南區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一個過著隱居生活的人竟然收到大會的邀請。會上,蘇南行政公署領導鼓勵他為新中國寫作。同樣未料到的是,一九五三年三月,當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突然慕名往訪,在觀賞盆景、盆栽之後,同他進行了親切交談,要他打消一切顧慮,為新中國歌唱。於是,在養花種草、研究盆景藝術之餘,周瘦鵑又重新拿起了筆,為國內外報刊撰寫小品文、散文、游記,並於一九六二到一九六六年期間,以「姑蘇書簡」形式,不定期為香港《文匯報》撰文,向港澳同胞介紹日新月異的祖國和他本人的幸福生活。截止到「文化大革命」開始,他出版的小品文、散文、游記結集有《花前瑣記》、《花花草草》、《花前續記》、《行雲集》等。他的文筆朴實自然,清靈秀麗,具有很強的知識性,深得廣大讀者喜愛。一九六二年,他被中國作家協會接納為會員。
偉大祖國的欣欣向榮的發展,使周瘦鵑重又走出家門,越來越關心政治,盡力為祖國、為人民、為黨做有益的事。他的高超的盆景技藝,吸引了國內外成千上萬的慕名者前去拜訪。黨和國家領導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除前邊提到的陳毅,還有周恩來、朱德、葉劍英、鄧穎超等都先後前往參觀,有的還不止一次。一九六二年四月,他作為政協委員,在出席全國政協第三屆第三次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親切召見,暢談達半小時之久。黨和國家領導人並不因他曾是鴛鴦蝴蝶派作家而瞧不起他,相反地,卻給了他很高的榮譽。建國後,他歷任蘇州市園林管理處副主任、蘇州市文物古跡保管委員會副主任、蘇州市市政建設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以及江蘇省文聯委員等職,並被選為蘇州市、江蘇省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參加了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全國政協第三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會議等。
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周瘦鵑受到張春橋的點名攻擊,不堪迫害,含冤去世。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一日,蘇州市隆重舉行周瘦鵑先生悼念會。十年沉冤,終獲昭雪。
(《周瘦鵑研究資料》王智毅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周瘦鵑
南社的唯一園藝名家。他六歲喪父,家道貧困,依靠母親針黹為活。肄業上海西門民立中學,為文冠其儕輩。校長蘇穎傑非常喜愛他,教師孫警僧又極鼓勵他。不料離畢業僅一學期,忽患大病,眉毛頭發都脫光,後來瘦鵑以特製假發戴上,直至晚年,不事修飾,便去假發成為髡首,眉毛沒有辦法,常架墨晶眼鏡,用以掩飾。蘇校長認為他功課優良,雖沒有讀到終了,就破例發給畢業證書,留校教課。可是他不善管理學生,課堂上嘈嘈嚷嚷,沒有秩序,他自己覺得教書非其所長,試行投稿。有一天,他在城隍廟舊書攤上購得《浙江潮》舊雜志,載一法國戀愛故事,他就把它改頭換面譯為五幕劇,標題《愛之花》,署名泣紅,投寄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獲得稿費十六元。從此就繼續寫作,投稿《時報》社發行的《小說時報》、《婦女時報》等,署名周國賢。後認識了編輯包天笑,出他提掖,才得成名。後來進中華書局,翻譯《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得了一筆較大的稿費,由此始得和胡鳳君結婚,年二十二歲。此後再接再厲,連續翻譯了好多種。他是最早翻譯高爾基的作品,這時一般人尚不知高爾基其人,一九一七年,魯迅正在教育部當僉事科長,親自審閱加批,大加獎勵,他也引以為榮。不久他進《申報》,編附刊《自由談》及《春秋》,又為中華圖書館編《禮拜六》,為大東書局編《半月》、《紫羅蘭》、《紫蘭花片》、《新家庭》等雜志,頓時蜚聲說苑。他愛好紫羅蘭花,那是有一段因緣的。這時他尚未結婚,有一次偶觀務本女學所演的戲劇,演劇者周吟萍,活潑秀美,他很愛慕,不知怎樣,就認識了她,往還既頻,談到嫁娶,吟萍家境很富裕,瘦鵑是個窮書生,對方的父母堅決反對,好事多磨,成為泡影。而吟萍是個弱女子,在封建家庭壓迫之下,沒有辦法,只有飲泣。吟萍有一西名Violet,瘦鵑念念不忘其人,也就念念不忘紫蘭其花。他所編的個人小雜志《紫蘭花片》,每期匯集前人詞中有「銀屏」二字的,辟為一欄名《銀屏詞》,無非為吟萍的紀念,而事有湊巧,瘦鵑的兒子周錚娶鄭於褒女為室,女名「玉帶」,恰與「銀屏」成一巧對。他富於審美觀念,愛花成癖,不論盆栽盆景,經他設置,都成佳名。當時上海有一國際性的中西兩花會,瘦鵑的同學蔣保厘,是蒔花會的會員,介紹瘦鵑入會。一九三九年夏,瘦鵑參加大小盆栽二十二件,配著紅木矮幾及十景櫥,又以百餘年的爬山虎古樁作主體,附以松柏、菖蒲、黃楊、文竹、六月雪、金茉莉、細葉冬青,旁側列古佛一尊及靈芝一盎,那幾案有作秋海棠葉式的,有雙連樹根式的,引起無數西人的贊美。瘦鵑獲得了榮譽獎狀。翌年秋,又有秋季年會,瘦鵑以懸崖白菊,蟹爪黃菊,分種於紫砂舊盆和古瓷瓶盎間,加著水石盆景共二十九件,又附菖蒲、北瓜、小榆、稚柏、水棕竹、靈壁石、達摩像等點綴品,獲得全會總錦標,及英國被得葛蘭爵士的大銀杯一座。瘦鵑很得意,有詩:「要他海外虯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駝。」又:「願君休簿閑花草,萬園衣冠拜下風。」次年秋季年會,瘦鵑煞費經營,羅致十八學士大菊花及粉霓裳、月下雪等名種盆景,或仿唐六如的蕉石圖,或仿馬遠的古木及賞菊東籬、寒江獨釣的畫境,極活色生香、清華澹逸的能事。豈知主持的西人,不甘總錦標連落華人之手,瘦鵑被抑,僅得次獎,他中心忿懣,從此退出該會不再參加。他以善用古人名畫制為盆景,題一詩雲:「蕉石傳神唐伯虎,竹技貌肖夏仲昭。生香活色盆中畫,不用丹青著意描。」他本主編《申報》附刊《自由談》及《春秋》的,這時他辭了《申報》輯務,在蘇州王長河頭辟紫蘭小築,大家稱為周家花園,蓄著百年的大綠毛龜,五人墓畔移來的義士梅,白居易手植的槐樹桔樁。又蓄著金魚,以命名俚俗,乃用詞牌名代之,如朝天龍改為喜朝天,銀蛋改為瑤台月,五色絨球改為五采結同心等,上海市動物院金魚部均採用。抗戰時,他避難到上海,居愚園路的田莊,為維持生活,借海格路一小圃,售賣盆栽盆景,有「頭銜新署賣花人」之句,鄧散木撰一聯為贈:「個中小寄閑情,待移來五嶽精靈,供之幾席。此處已非故國,且分取南冠涕淚,灑向花枝。」解放後返蘇,重整故園,芳菲滿目,朱德委員長送他蘭花,周恩來總理夫婦、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到他園中,在簽名簿上簽了名(這簽名簿歸公家保存了)。他得到楊彭年手制的竹根形紫砂花盆,甚為珍視,囑家人:「將來逝世,骨灰裝在這盆中,置於其家梅屋,插以靈芝,襯以靈璧石。」又一次和人閑談,談到死的問題,他說:「深願滿室花香,於氤氳氣氛中熏醉不醒,允稱善終。」詎意在四人幫威脅迫害之下,他投井而死,所願成虛,能不痛惜。如今已為瘦鵑開了個隆重的追悼會,並由政協優待其家屬。他一八九五年乙未閏五月初二日生,一九六八年戊申七月十八日卒,七十四,著作很多,所編刊的有《新小說叢編》、《小說選》、《曼殊余集》、《亞森羅蘋全集》、《消閑集》、《信美集》、《碎瓊集》、《霏玉集》、《憶語選》等都是。
(鄭逸梅,《南社叢談。南社社友事略》1981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在黟縣
周瘦鵑君在數年前,於吳門封溪購一宅,頗有園林之勝,彼常往來於蘇滬之間,遙領申報副刊事,而居蘇之時日為多。其園林雖不大,而花木繁多,以園丁之外,瘦鵑亦能躬自種植也。種花之外,所蓄金魚,亦頗名貴。左顧孺人,右弄稚子,人謂瘦鵑真能享自然之樂者也。惟去歲其次公子落池身死,深滋悲痛,鬱郁寡歡者數月。此次吳門淪陷,朋輩飄零,均不知周瘦鵑避居何處者。今由吳友道及,在蘇城未陷前,渠與程小青君,同時挈具妻孥,由浙江而至安徽,現聞其蹤跡,避居於皖之黟縣,其將遁跡於萬山之中,覓得一世外桃源,不復問治亂事歟?瘦鵑真世外人也。
(微妙1938年3月24日上海《晶報》第3版)
⑦ 張愛玲有什麼作品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女作家,作品很多,但是幾乎本本是經典,但是由於意識形態的種種歷史原因,一直被埋沒,後來經過美國學者夏志清的挖掘後,張愛玲才逐漸走入當代大陸主流文壇,並且很快贏得了相當高的文學地位。她的主要作品有以下,按時間先後和體裁排列:
小說類
《不幸的她》上海聖瑪利女校年刊《鳳藻》總第十二期,1932年,為作者處女作
《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
《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這個中篇很有名,後來被改編
成電視劇,由周潤發和趙雅芝分別扮演男女主角,轟動一時)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這個好像也有同名電視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
《年青的時候》,《雜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
《花凋》,《雜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有同名電視劇)
《殷寶灧送花樓會》,《雜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
《等》,《雜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
《留情》,《雜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
《創世紀》,《雜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
《鴻鸞禧》,上海《新東方》第9卷第6期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
《小艾》《十八春》, 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
《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遺事》,1957年
《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
《半生緣》,1968年,後改名為《惘然記》(這個很有名
氣,有電視劇)
《 色·戒》,這個名氣更大,李安同名電影。
浮花浪蕊》,1983年
《小團圓》(創作於1970年,於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陸出版發行,引起
熱議
《同學少年都不賤》(這部中篇作於1973年至1978年之間,2004年2月台灣皇冠出版社推
出了這本小說的正體字單行本。)
《雷峰塔》《易經》繁體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
《異鄉記》出版(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易經》簡體版大陸發行(2011年4月)
散文類
《遲暮》,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6年刊。
書評四篇,《國光》第1、6期,1936—1937年。
《論卡通畫之前途》,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心願》,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天才夢》,西風出版社徵文,1939年,收入《張看》。
《到底是上海人》,《雜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
1943年《更衣記》,《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記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雜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燼余錄》,《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談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論寫作》,《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張看》。
《童言無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說胡蘿卜》,《雜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語》,《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國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詩與胡說》,《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寫什麼》,《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傳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櫻語錄》,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戲》,《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畫》,《雜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談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營的喇叭》
《借銀燈》
《銀宮就學記》
《存稿》
《雨傘下》
《談畫》(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
《氣短情長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雙聲》,《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雜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蘇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語錄》,《雜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張看》。
《中國的日夜》,收入《傳奇》增訂本,1947年。
《華麗緣》,上海《大家》月刊創刊號,1947年4月,收入《惘然記》。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收入《傳奇》增訂本。
《〈太太萬歲〉題記》,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1947年12月3日。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1954年7月。
《〈愛默森文選〉譯者序》1964年。
《憶胡適之》,1976年。
《談看書》,1976年。
《談看書後記》,1976年。
《〈紅樓夢魘〉自序》,1976年。
《〈張看〉自序》,1976年5月。
《〈惘然記〉序》,1983年6月。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1983年10月1日、2日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1984年1月3日
《表姨細姨及其他》,1988年。
《談吃與畫餅充飢》,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
《草爐餅》,1990年2月9日電影劇本類
《未了情》,1947年。
《太太萬歲》1947年。
《情場如戲場》(改編),1956年攝制,收入《惘然記》。
《一曲難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學術論著類
《紅樓夢魘》,1976年。
《〈海上花列傳〉評注》,1981年。
譯文類
《海上花列傳》(漢譯英)。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與人合譯,英譯漢)。
⑧ 紫羅蘭的CMYK值是多少
紫羅蘭的CMYK是:C20、M30、Y10、K10
色值中紫羅蘭Mineral violet(懷舊)有兩種:
1、回CMYK:C20、M30、Y10、K10
2、RGB:R197、G175、B192
CMYK和RGB相比有一個很大答的不同:RGB模式是一種發光的色彩模式,在一間黑暗的房間內仍然可以看見屏幕上的內容;只要在屏幕上顯示的圖像,就是RGB模式表現的。只要是在印刷品上看到的圖像,就是CMYK模式表現的。比如期刊、雜志、報紙、宣傳畫等,都是印刷出來的,那麼就是CMYK模式的了。
(8)雜志紫羅蘭擴展閱讀:
加入黑色的原因
青、品紅、黃三色也是美術三原色,三種顏色理論上可以混合出黑色,但是現實中由於生產技術的限制,油墨純度往往不盡人意,混合出的黑色不夠濃郁,只能依靠提純的黑色加以混合。
另外也可以節省油墨消耗,一副圖中的黑色部分,如果在沒有黑色油墨的情況下是由等量的CMY混合成黑色的,如果有黑色則可以直接使用黑色減少油墨的使用量。
⑨ 張愛玲九歲時寫的小說叫什麼名
好像最早的是1932年的短篇小說《不幸的她》,當年12歲
⑩ 請問一下,張愛玲的所有作品的名字
張愛玲,原名張瑛,1921年生於上海一個沒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為張佩綸,外曾祖父為李鴻章。1937年,畢業於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次年考取倫敦大學,後因戰事改入香港大學。1943年,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舉成名,同年發表代表作《金鎖記》、《傾城之戀》等。1944年出版小說集《傳記》和散文集《流言》。1955年留美定居。1995年9月8日於洛杉磯家中去世,終年75歲。
天才夢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戲及其他
更衣記 公寓生活記趣 夜營的喇叭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燼余錄
談女人 借銀燈 論寫作
愛 有女同車 走!走到樓上去
銀宮就學記 童言無忌 造人
打人 說胡蘿卜 自己的文章
a 私語 詩與胡說
寫什麼 中國人的宗教 忘不了的畫
雨傘下 炎櫻語錄 存稿
《傳奇》再版的話 談跳舞 談畫
談音樂 氣短情長及其他 「卷首玉照」及其他
雙聲 丈人的心 我看蘇青
〔附〕蘇青張愛玲對談記 姑姑語錄 中國的日夜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 《張愛玲小說集》自序 憶胡適之
《張看》自序 《紅樓夢魘》自序 《多少恨》前言
惘然記 談看書 談看書後記
《續集》自序 關於《笑聲淚痕》 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
表姨細姨及其他 談吃與畫餅充飢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
第2段為作品,空格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