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意向
㈠ 古詩中杜鵑的意象的詩句有那些
天涯何處無芳草
芳草即是女人!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流水即是無情人!
萇弘化碧,杜鵑啼血
杜鵑代表哀怨,大概是失戀之人!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鴻雁傳書,估計是相思之人!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杜鵑啼月一聲聲,等閑又是三春盡。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
-
㈡ 杜鵑的意象是什麼
杜鵑在詩詞里意象普遍有悲憤、凄婉、哀怨與愁思的象徵。之所以會形成這個獨特的意象,一個是因為它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位君王「望帝」,名叫杜宇,他深得人民愛戴,但是卻因冤屈而死,死後化為杜鵑,在每年芒種節氣前後,日夜啼鳴「布穀、布穀」,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播種。
另一個是因為它的叫聲:杜鵑的叫聲還被解讀成「不如、歸去」,在春暮時分聽著這樣的悲啼,讓人惆悵感傷、倍感心酸。還有一個是因為它的口腔顏色:杜鵑的口腔內部是紅色的,古人就聯想是因為它一直不停地啼叫,嘴巴都叫出血來,所以有「杜鵑啼血」一說。
杜鵑花語:
1、愛的快樂
杜鵑花代表的就是純真純潔的愛和天真爛漫的戀人。愛情能夠使人心智成熟心態年輕,美麗的杜鵑花宛如愛神下凡,讓人感受到愛意的親切和愛的快樂。
2、鴻運高照
全紅的杜鵑花往往能夠象徵著「鴻運高照、福星到來」之意。像是比較盛大的節日或重要的日子就可贈送對方杜鵑花。若送給生意夥伴則代表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3、思念家鄉
從古時候開始,人們離鄉求學多年難歸,常常就利用杜鵑花寫詩賦詞,隱喻自己的思鄉之情。代表的是對雙親的關心,以及對家的嚮往。
4、友誼長存
杜鵑花送給摯友象徵著友誼長存、互相關愛之意。在國際上,也有很多場合會利用杜鵑花來表達情意,希望兩國能和平友好的發展,同時也對海外僑胞表示關心和思念。
㈢ 杜鵑是我國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
杜鵑,也叫杜宇、布穀、子規、催歸、望帝,吃毛蟲,是益鳥。它有寄育性,因為自己不會築巢,於是便把卵產在別的鳥巢中。杜甫的《杜鵑》詩中有「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喂其子,禮若奉至尊」,可以作為明證。這種鳥天賦不佳,沒有美麗的羽毛,而且叫聲凄厲。春末夏初時節,時常晝夜不停地鳴叫。它有一個凄美的傳說:古蜀國國君名叫杜宇,號望帝,後來不得已讓位於他人,死後化為鵑鳥。到了春天,它總要悲啼,聽起來,好像是說「歸去歸去,不如歸去」,直到啼出血來,人們很同情,稱之為杜鵑。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此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在古典詩歌中,杜鵑主要是悲苦凄美的象徵。
1.腸結鄉愁的遊子
杜鵑「不歸不歸」或者「不如歸去」的叫聲,最容易觸碰羈旅他鄉遊子的心弦。杜鵑,成為腸結鄉愁遊子的象徵。例如,唐代無名氏《雜詩》中有「等是有家歸不得,杜鵑休向耳邊啼」。再如「客情惟有夜難過,宿處先尋無杜鵑」(〔宋〕左緯《送別》)。
2.憂心報國的志士
杜鵑鳴叫時晝夜不停,一直到啼血為止。這種飛蛾撲火般的壯烈情懷很容易引發憂心報國志士的共鳴。例如文天祥的《金陵驛》中有「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再如陸游的《三月三十夜聞杜宇》:「斗轉春歸不自由,韶華已逐水東流。子規獨抱區區意,血淚交零曉未休。」歲月更迭,韶華已逝。子規聲聲,引發了詩人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
3.勤勞播種的農夫
同一種鳥,在文人騷客的辭典里叫做子規、望帝,呻吟著「不歸不歸,不如歸去」;而在村野農夫的嘴裡叫做布穀鳥,歡唱著「布穀!布穀!早種包穀!」清代無名氏《布穀》中有「江南三月早春里,子規聲聲催人勤」。這里,子規聲聲,顯然不是憂郁、傷感的哀鳴,而是生活中催人勤勞播種的號角。
4.哀情哽咽的佳人
自然的聲聲鳥鳴會引發許多聯想和想像,杜鵑也不例外。在閨中佳人聽來,杜鵑聲聲,也象徵了內心的抑鬱、寒凄的傷感。例如宋代朱淑真的《蝶戀花》中有:「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詩人藉助杜鵑表達了惜春、傷春之情。
㈣ 為什麼杜鵑在詩詞中象徵哀婉的意象
我們可以看到,這只在詩詞中飛來飛去的小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悲悲切切的,這好生奇怪啊,在中國詩詞中,被提起過的鳥兒可不在少數,燕子、大雁、鴨子、鴛鴦、鷗鷺、黃鶯……可是,它們沒有一個,能比杜鵑更凄婉,更哀怨,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這恐怕要從杜鵑名字的由來說起吧。在民間傳說中,有這樣的一個口耳相傳的故事。據說,在很久以前,蜀國有一個勤勉的君主,叫做杜宇,他常常親自到田間地頭,催促大家珍惜春光,耕耘農作,就算是在死後,也沒有拋棄他的子民們,他化身成了一隻美麗的小鳥,一到播種的時候,就四處啼鳴,提醒大家,這鳥兒,就被後人稱為杜宇,也叫布穀鳥,杜鵑鳥。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這種鳥兒究竟是為什麼被叫做布穀鳥的,因為它與杜宇化鳥,催人布穀有關,但是,這個民間傳說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勤勉的君王的形象,就算人們因為懷念他而心生悲哀,也不至於像某些詩歌中所描寫的那樣,讓人想起黍離之悲吧。所以,我疑心這個故事是經過了老百姓的加工的,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春日播種是最重要不過的了,於是,就將神話傳說修改潤色,只保留了其中與催種有關的部分。
這樣的話,這杜宇傳說又有怎樣與眾不同的版本呢?在揚雄的《蜀王本紀》中,給我們描述了一個與此截然不同的故事。在楊雄的版本中,杜宇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他任命了一個名叫「靈」的人作為自己的宰相。當時,蜀地出現了一場大水,生靈塗炭,幸虧有靈鼎力相助,打通了玉山的缺口,才避免了災禍。

更何況,不管是金烏還是青鳥,都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杜鵑可不一樣啊,每年春天的時候,它都會悄然從詩詞叢中飛出,飛到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身邊,「布穀——布穀——」你聽,這不就是它在歌唱嗎,不過,是聽出凄苦悲哀之聲,聽出羈旅懷鄉之苦,還是聽出催促播種之意,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啊。不管怎樣,我就是喜歡這只在詩詞叢中飛來飛去的小鳥。
㈤ 杜鵑的意象及其象徵意義
杜鵑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那種敬業精神的一項,它的象徵意義更多的是那種無私奉獻,杜鵑啼血嗎?
㈥ 杜鵑這種意向為什麼體現了傷感之情
杜鵑鳥來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源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詩雲:「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雲:「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㈦ 如何解讀古詩詞中的"杜鵑意象"
杜鵑花:表達喜悅之意。
杜鵑鳥:即子規,表達思念盼望之意。
㈧ 如何寫解讀古詩詞中的杜鵑意象
杜鵑鳥,又名杜宇、望帝、子規、布穀,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化魂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常與悲苦聯系在一起。
因叫聲似「不如歸去」,常藉以表現懷念故鄉情感、抒寫離愁別恨;借用杜鵑啼血的意象,表達憂國志士的忠誠、愛國之意;由於杜鵑啼叫的時,春天的花已經落了,詩人也以杜鵑的出現來惋惜百花凋零、春已歸去的情況。
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月夜,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雪猿哀鳴。」杜鵑的悲啼總是能觸動詩人的愁情。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凄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傷感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了對友人的無限懷念和深切同情。
㈨ 關於杜鵑的詩句意象
1.杜鵑的意象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春末夏初時常晝夜不停地鳴叫,這是一種美麗可愛、富有靈性和神奇傳說的益鳥。杜鵑鳥又叫杜宇、布穀、子規、望帝、蜀鳥等。杜鵑鳥意象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關於它的詩詞數不勝數,文化意蘊豐富多彩。
一、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蘇軾《浣溪沙》:「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松林間沙路潔凈得不沾泥土,瀟瀟的暮雨聲和布穀鳥的啼叫聲在回盪。作者雖貶官黃州,但他從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樂趣,杜鵑鳥在這里烘託了作者傷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們常嘆的時光流逝,得出了「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哲理,表達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胸懷曠達、信念堅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西江月》)、「生怕子規聲到耳,苦羞雙燕語穿簾。」(朱淑真《傷春》)、「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曹雪芹《紅樓夢·桃花行》)、「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曹雪芹《紅樓夢·葬花吟》),都是借杜鵑鳥來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二、抒發鄉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歷來都是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重大主題。《華陽國志》中有:「子規鳴聲凄厲,最容易勾起人們別恨鄉愁。」杜鵑的鳴聲很像人說:「不如歸去。」所以子規鳥又叫思歸、催歸,它很容易引起遊子的鄉愁和思念親人的感情。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起句寫眼前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曲折地傳達出對友人的無限思念與深切同情。
再如,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黃庭堅《醉蓬萊》:「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柳永《安公子》:「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以上均是思鄉之情。
三、傾訴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傳說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後禪讓退位,歸隱深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每年暮春杜鵑花開時節日夜鳴叫,悲鳴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聲凄切,所以人們藉以傾訴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這里白居易被貶江州,月夜送客,聽到琵琶女被棄的故事,詩人傷感萬分,再聯系自己,謫居卧病潯陽城,苦竹繞宅,朝晚聽到杜鵑啼血,悲傷無限。
李商隱《錦瑟》中有:「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詩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寫得淋漓盡致。
四、感慨險峻、亡國之情
李白《蜀道難》中有:「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詩人借景抒情,「子規啼月」是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象,在這里烘託了凄涼的氛圍,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涼、危乎高哉的險峻雄奇景象,因而成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
李煜《臨江仙》中有:「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子規相傳為失國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們常借它表現亡國之悲。這里詩人已預感到亡國,內心悲痛惆悵萬分,就借子規這個形象鮮明的意象來傳達亡國之音。
總之,古人以杜鵑意象為介質,表達詩人特定的思想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古詩詞的意蘊,也讓我們欣賞到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
2.如何寫解讀古詩詞中的杜鵑意象
杜鵑鳥,又名杜宇、望帝、子規、布穀,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化魂為杜鵑。
於是古詩中的杜鵑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常與悲苦聯系在一起。 因叫聲似「不如歸去」,常藉以表現懷念故鄉情感、抒寫離愁別恨;借用杜鵑啼血的意象,表達憂國志士的忠誠、愛國之意;由於杜鵑啼叫的時,春天的花已經落了,詩人也以杜鵑的出現來惋惜百花凋零、春已歸去的情況。
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月夜,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雪猿哀鳴。」杜鵑的悲啼總是能觸動詩人的愁情。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凄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傷感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了對友人的無限懷念和深切同情。
3.能提供詩詞的意象嗎
松梅竹菊寓高潔, 借月托雁寄鄉思。
杜鵑鷓鴣啼凄凄, 梧桐葉落透悲意。 別時長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傳愁緒。
烏鴉燕子系興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潔: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高潔的情操。
劉楨《贈從弟》有雲:「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詠竹》則言:「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詩有雲:「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寫梅的詩句也有很多,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蘇軾的《紅梅》,該詩表現出了紅梅不畏嚴寒,不與桃杏爭春的高潔品格。
2、借「月」托「雁」寄鄉思 皓月當空常常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如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均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雁是一種候鳥,古詩詞常用大雁南飛的景象書寫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卷所出的詩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的最後兩句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人漂泊流浪,到底什麼時候能重返故鄉,連泊舟中的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於春光中北歸的大雁為自己傳書了。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
3、「杜鵑」「鷓鴣」啼凄凄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讓位於他的臣子後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又說杜鵑叫聲如「不如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了凄涼、哀傷的象徵。2004年全國卷II詩詞鑒賞題考察的是晏幾道的《鷓鴣天》: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
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題目問道: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此問的解答就應從杜鵑的叫聲入手,詞中也提到了「聲聲只道不如歸」,表達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歸之情。 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4、「梧桐」葉落透悲意 古語有「一葉落而知秋」,說的便是梧桐葉落。
以梧桐寫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詩詞鑒賞題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寫到了「梧桐」這一意象: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中,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別時「長亭」「柳」依依 在古典詩詞里,楊柳常常與離情相關聯,《詩經》中的《採薇》便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楊柳搖擺不定的形體,最能傳遞親友離別時依依難舍之情。
此外,「柳」與「留」也諧音。長亭為古人送別之場所,因此也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鈴》同時寫到了這兩種意象,分別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6、落「花」流「水」傳愁緒 「花」落讓人愛憐、傷感,「水」流或喧囂或舒緩,綿延不絕,最惹人愁緒,因此,在古詩詞中常用落花流水來表達憂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7、「烏鴉」「燕子」系興衰 烏鴉這種鳥經常在墳頭等地出現,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詩人常用「烏鴉」這一意象渲染出衰敗的氛圍。燕子則因其有眷戀舊巢的特點,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歷史興衰感慨的寄託。
出現「烏鴉」這一意象的高考題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2006年江蘇卷《鷓鴣天》「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對比鑒賞題,分別是劉禹錫的《烏衣巷》、吳激的《人月圓》和元曲《山坡羊。
燕子》,三篇作品均通過「燕子」這一意象,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卻已悄然發生變遷。
古詩詞常用「草木」來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如《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2007年湖北卷詩詞鑒賞題《過華清宮》也用到了樹木的意象:「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4.「子規」又叫杜鵑,是古代詩歌中極為常見的意象
子規:杜鵑鳥的別名。
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國、故鄉和親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貞,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 唐·杜甫《子規》詩:「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宋·陳亮《水龍吟》詞:「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水滸傳》第三七回:「枝上子規啼夜月,園中粉蝶宿花叢。」
魯迅《無題》詩:「無端舊夢驅殘醉,獨對燈陰憶子規。」[1]唐:李白《蜀道難》詩:「又聞子規啼夜月。」
5.【「子規」又叫杜鵑,是古代詩歌中極為常見的意象.結合下列詩句說說
子規:杜鵑鳥的別名.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國、故鄉和親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貞,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 唐·杜甫《子規》詩:「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宋·陳亮《水龍吟》詞:「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水滸傳》第三七回:「枝上子規啼夜月,園中粉蝶宿花叢.」 魯迅《無題》詩:「無端舊夢驅殘醉,獨對燈陰憶子規.」[1]唐:李白《蜀道難》詩:「又聞子規啼夜月.」。
6.中國古代詩歌中多次出現杜鵑這個意象,請你列舉幾個例子.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這是李商隱的《錦瑟 》,「望帝春心托杜鵑」是出自:《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號曰望帝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子鵑即杜鵑,又名子規.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一九《杜鵑》詩注引《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亦曰子規.」傳說蜀國的杜宇帝因水災讓位於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則隱歸山林,死後化為杜鵑日夜悲鳴直至啼出血來. 大致是說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李商隱那首難懂的詩句應該是說「再生」之意義,而庄生迷蝴蝶是談到內心和現實的糾結.可以從小說《偽物語》中對鳳凰涅槃的解釋了解到,杜鵑在蜀地傳說之意義.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鵑啼血是一個典故,傳說古蜀國有國君名杜宇,又稱望帝,被臣子逼位,逃於山中,死後憂憤,化而為鳥,名為杜鵑鳥,終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鵑花.在古詩文中,杜鵑是一種悲鳥,但凡心中哀傷悲痛時,往往會借這鳥來表達,所以但凡出現杜鵑,即是表達一種悲傷.其實,杜鵑鳥就是布穀鳥,又因其聲「布穀」,像「胡不歸」(為什麼不歸),又成了思鄉思家的一個象徵.反正,杜鵑是種悲鳥,含著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