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的養育
1. 杜鵑鳥是怎麼養育後代的
杜鵑鳥是最常見的一種鳥類,我們在林間、鄉村都可以聽到它們的叫聲,叫聲似“布穀、布穀”的,這是大杜鵑的叫聲,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的,這是子規鳥,關於子規鳥還有著一番典故,傳說子規鳥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叫聲凄切,晝夜不止,古代的文人騷客常借子規鳥來抒發自己或他人的哀怨之情。
杜鵑鳥可以吃其它鳥類不敢吃的蟲子,對樹木的生長有好處,在我們的印象中,杜鵑鳥是對森林有益的鳥類,並且又有那麼多關於杜鵑鳥的優美詩句,比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再比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等等。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杜鵑鳥也是耍“陰謀”的好手,其精明程度讓人不敢相信。
然而,對於杜鵑鳥來說,我們不能將人類的情感強加到它們的頭上,其實這只是動物們繁衍的手段。杜鵑鳥也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那些遭“暗算”的鳥主人也具有分辨的能力,也有可能查到真凶,並將杜鵑鳥蛋剔除出去,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種偵察與反偵察的平衡狀態,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2. 杜鵑鳥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杜鵑鳥是杜鵑科來鳥類的通稱,自常見的有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
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如像松毛蟲、毒蛾等其它鳥類都不敢吃,對杜鵑來說卻是美味佳餚。
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2)杜鵑花的養育擴展閱讀;
杜鵑鳥在春天飛回歐洲,停歇在木樁上、樹枝上或電線上,呼響配偶。杜鵑鳥得名於它的叫聲:一種很易辨別的「咕咕」聲。
一隻杜鵑鳥的幼鳥正在由它的養母----一隻比它小得多的刺嘴鶯餵食。它需要的食物相當於3---4隻其養母親生的幼鳥本來需要進食的總量。
趁其他鳥沒看見時,杜鵑鳥在它們的巢中產蛋。它必須非常迅速地做完這件事。它的蛋有著特別厚的外殼,這樣在落入巢中時就不會碎掉了。
3. 杜鵑鳥是怎麼養育後代的
杜鵑性情孤僻,單獨活動。它不築巢,不孵卵,不育雛,有趣的是它們照樣能夠繁殖後代。原來,雌杜鵑在產卵前總是先物色好,黃雀、雲雀、麻雀等的巢,一旦老鳥離巢,它就在別人的窩里下蛋,然後把窩主人的銜走,讓窩主人替他孵蛋。 杜鵑在長期的生存演化中練就了一套以假亂真的本領。杜鵑的蛋在顏色、大小、斑點、花紋上與它所佔的巢的蛋完全一樣。因此,小杜鵑的「爸爸媽媽」總是上當受騙,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子女來撫養。小杜鵑總是比義親的子女們先出殼,它在出生後的三十個小時內,就會把巢內別的蛋推出巢外。可憐的「父母」還不知道自己子女慘遭不幸,仍精心照料著巢內的「獨生子女」。小杜鵑羽毛豐滿後,他就會跟著附近活動的「生母」遠走高飛了。
4. 杜鵑為什麼有寄生卵的習性
杜鵑在產卵前,會事先物色好其他鳥的巢,作為自己產卵的「產房」,然後它每天就到這些鳥巢的附近,悄悄地窺視周圍的動靜,做產卵前的准備。一旦巢中的老鳥離巢,它就迅速地乘虛而入,用嘴銜住「寄主」的一個卵,再生下一個自己的卵。這一系列動作敏捷利索,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就做好了。大功告成後,杜鵑又很快地把偷的卵帶著飛走,到了僻靜處,再將它作為美餐吞進肚裡。杜鵑能產10~15個卵,分別寄放在不同的鳥巢里。杜鵑的卵發育得較快,比巢主的卵先孵出來。
剛孵出的小杜鵑,就有這樣一種本領:它頭向下依著巢底鑽到巢內其他卵的底下,逐個地把這些卵移到巢邊,最後拋出巢外。如果巢主的卵已孵出幼鳥,那麼小杜鵑同樣也會把幼鳥推出巢外。原來小杜鵑的背部長有一個具有觸覺的小突起,巢主的卵一接觸到這個地方,「小突起」就會立即發出拋出的反射作用,這是杜鵑雛鳥巢寄生性的一種特殊適應。這樣,小杜鵑就可以得天獨厚,獨享「父母」的撫育了。小杜鵑食量很大,每天需要吃大量的昆蟲才能填飽肚子。而個子比杜鵑幼鳥還小的「義親」並不知道自己的親生「兒女」已經慘遭不幸,仍然辛勤地喂養這個殺害自己「子女」的兇手。
小杜鵑長得很快,20天以後,巢內已容納不下杜鵑的幼鳥了,但它還停在巢旁的樹枝上,張著嘴要東西吃,義親仍然會盡力捉蟲來一口一口地喂它,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好不容易把它喂養大了,可是這個無情的小杜鵑,一旦能獨立活動,便揚長而去,遠走高飛。可憐的義親忙活了一個夏天,到頭來也不知道為誰辛苦為誰忙。
不過,也有些研究人員從養育子女角度試圖為杜鵑平反,至少對雌杜鵑在養兒育女方面的「不負責任」行為做出下列幾種解釋:一是雌杜鵑此舉是為了不讓孩子被貪食的父親吃掉,因為兇殘的雄杜鵑一見剛下的蛋便吃;二是雌杜鵑平均每年得下15枚蛋,只是中間間隔的時間很長,一般需從3、4月下到7月,所以即使它有時間抱窩,卻沒工夫喂養,結果第一隻雛該餵食了,可第二枚蛋卻剛剛要孵,以後的十幾枚蛋還不知該如何處理。當然,如果說句公道話,並不是所有的杜鵑都拋棄子女。比如說,美國有一種杜鵑就集體築窩,由幾只雌的下蛋,然後大家輪流孵。還有一種杜鵑是雌雄一同築窩,一同孵蛋和喂養幼雛。
盡管杜鵑是不養育子女、「沒有情感」的鳥,但它卻能啄食大量的害蟲,給農林業帶來很大的好處。它特別愛吃松毛蟲。松毛蟲對松樹的生長危害很大,由於這蟲子全身長著刺毛,許多吃蟲的鳥便對這蟲子望而生畏,不敢啄食。而杜鵑卻膽大勇敢,具有啄食松毛蟲的特殊本領。據統計,杜鵑一小時能啄食松毛蟲100條。所以林業工人稱它為「捕捉松毛蟲的能手」、「護衛松林的衛士」。
春末夏初,常常可以聽到「布穀!布穀!」的叫聲,這種聲音清脆、悠揚,非常悅耳動聽。山民門都叫它「布穀鳥」,實際就是杜鵑。它是催春鳥,吉祥鳥,因也叫「布穀鳥」與「子規鳥」。由於她日夜啼叫,催春降福,所以這種鳥十分逗人喜愛。
杜鵑
5. 杜鵑能幫助我們什麼
杜鵑是益鳥,是著名的嗜食松樹大敵松毛蟲的鳥類。松毛蟲是許多鳥類不喜歡吃的害蟲,而杜鵑卻偏喜歡其美味。有人觀察過,一隻杜鵑每小時能捕食100多條毛蟲。另外,杜鵑也食其它農林害蟲,所以人們又稱它是「森林衛士」。
布穀鳥又名杜鵑,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後。飛行急速無聲。 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凄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字一停: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割麥種秋! 割麥種秋!」所以俗稱布穀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布穀鳥對人有什麼好處? 宋代的蔡襄詩雲:「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游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詩中頌揚了布穀鳥催人勤於耕種,不耽誤農時的認真負責精神。
6. 杜鵑鳥的生活習性
杜鵑
杜鵑,俗稱布穀,是著名的食蟲鳥類。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膠,二趾向後。飛行急速但無聲。
我國最常見的杜鵑是大杜鵑(Cuculus canorus )。它喜歡棲居在開闊的林地,特別是近水的地方,常在清晨不停地鳴叫,有時可長害半小時,鳴聲好似「喀咕-喀咕」,「喀喀咕」,聲音響亮,可傳到數里之外;鳴叫的時候,頭向前伸,尾羽上翹並散開。杜鵑性隱怯,常匿在多葉的枝枝上,因而常是聞其聲而不見其面。繁殖時,性格孤獨,雌雄不是終日成對生活。是典型的巢寄生者,自己從不築巢,而將卵產於其它鳥的巢中。在不同地區內,杜鵑卵的形狀、顏色隨當地主要宿主不同而有差異,卵與宿主的卵難分,這是在長期自然選擇下形成的。卵殼粗厚,在我國華南一帶,卵的大小為23×17.2毫米。孵卵期約為12-14天。雛鳥孵出後,將義親的幼鳥擠出巢外,獨享「養母」的撫育。杜鵑以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等昆蟲為食,據河北昌黎果區檢驗鳥胃,其中鱗翅目蛾類幼早碎片占近78%,天黎蛾科大青水蛾幼蟲佔22%多。在國內,除西藏羌塘至今沒有記載外,各地均有。
此外,在我國廣泛分布的另一種杜鵑--四聲杜鵑(Cuculus micropterus),外形頗似大杜鵑,但以其四度一聲的叫聲與杜鵑很易區別,人們擬其鳴聲為「割麥割谷」或「光棍好苦」。四聲杜鵑也是著名益鳥。
7. 關於杜鵑鳥殘忍的故事
殘忍的故事就是杜鵑啼血。
傳說古代蜀國有一位皇帝叫杜宇,與他的皇後恩愛異內常。後來他容遭奸人所害,凄慘死去。他的靈魂化作了一隻杜鵑鳥,每日在皇後的花園中啼鳴哀嚎。它落下的淚珠是一滴滴紅色的鮮血,染紅了皇後園中美麗的花朵,所以後人給它起名叫杜鵑花。
那皇後聽到杜鵑鳥的哀鳴,見到那殷紅的鮮血,明白是丈夫靈魂所化。悲傷之下,日夜哀嚎著「子歸,子歸」,終究鬱郁而逝。她的靈魂化為火紅的杜鵑花開滿山野,與那杜鵑鳥相棲相伴,所以這杜鵑花又叫映山紅。
(7)杜鵑花的養育擴展閱讀:
關於杜鵑的傳說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穀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
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詩》 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
參考資料來源:
杜鵑啼血-網路
杜鵑鳥-網路
8. 杜鵑鳥生活在哪種環境
杜鵑鳥是杜鵑科鳥類的通稱,常見的有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
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如像松毛蟲、毒蛾等其它鳥類都不敢吃,對杜鵑來說卻是美味佳餚。
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8)杜鵑花的養育擴展閱讀;
杜鵑鳥在春天飛回歐洲,停歇在木樁上、樹枝上或電線上,呼響配偶。杜鵑鳥得名於它的叫聲:一種很易辨別的「咕咕」聲。
一隻杜鵑鳥的幼鳥正在由它的養母----一隻比它小得多的刺嘴鶯餵食。它需要的食物相當於3---4隻其養母親生的幼鳥本來需要進食的總量。
趁其他鳥沒看見時,杜鵑鳥在它們的巢中產蛋。它必須非常迅速地做完這件事。它的蛋有著特別厚的外殼,這樣在落入巢中時就不會碎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