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鬱金香碎色病毒

鬱金香碎色病毒

發布時間: 2021-01-15 05:25:09

鬱金香有哪些病毒病

鬱金香的病毒病,在全世界廣泛發生。受病毒病危害的鬱金香鱗莖生長量減少,植株產生獨特的條斑、褪色斑,花紋,品質下降,且往往開花期延遲。常見的病毒病有鬱金香碎色花瓣病,鬱金香花葉病、鬱金香壞死病、鬱金香條斑花葉病等。現重點介紹前三種病毒病。

(1)鬱金香碎色花瓣病

①症狀:鬱金香碎色花瓣病主要表現在花朵上,在同一朵花上花瓣的顏色深淺不同,有的加深,有的正常,有的卻變淺形成鑲色的花瓣,故稱為「碎色」。有的碎色呈斑駁狀,有的呈條紋狀,有的大部分呈白色或淺黃色。受害葉片會出現顏色較淺的斑紋或條紋。受害鱗莖發育不良,植株變矮小,生活力下降。

②發生規律:鱗莖帶毒。在生長期通過蚜蟲傳播,在鱗莖貯藏期,由鬱金香圓尾蚜傳播。對於此病毒,重瓣品種比單瓣品種更易感染。

③防治方法:一旦發生,無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故要加強農業防治和病蟲害防治。在發病的棚室里,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抑太保1500倍液噴灑防治蚜蟲,減少蚜蟲傳播病毒的機會;鱗莖貯藏前,也需用80%敵敵畏乳液8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液2000倍液噴灑貯藏室及存放容器。

(2)鬱金香花葉病

①症狀:感染花葉病的鬱金香葉片出現黃色條紋或雀斑狀斑點,有時產生壞死斑;花呈暗色或深色斑點。生長發育受影響;症狀嚴重時,球莖長不大,危害重大。

②發生規律:此病系黃瓜花葉病毒引起,主要通過土壤傳播,也可通過蚜蟲進行非持久性傳播。

③防治方法:同鬱金香碎色花瓣病防治方法,此病發生,無有效的防治措施,故嚴格土壤消毒,加強蚜蟲等傳播媒介的殺滅。

(3)鬱金香壞死病

①症狀:葉、莖、花蕾及花瓣產生紡錘形的壞死斑,嚴重的植株枯死,球莖內的維管束變色。

②發生規律:鬱金香壞死病主要由煙草壞死病毒所致,此病可通過土壤傳播,機械傳播,球莖也可帶毒傳染。土壤水分高時,發病較多。

③防治方法:嚴格土壤消毒;種植、換盆時操作小心,避免出現機械傷口;降低土壤水分。

Ⅱ 鬱金香碎色病毒的寄主植物


主要寄主:
Tulipa(鬱金香)。次要寄主:百合屬(百合花)。
診斷品種:
Lilium formosanum-用染病鬱金香的花瓣、葉片或鱗莖的抽提物摩擦接種秧苗後2周內,在葉尖出現斑駁或條紋症狀。後期葉片和花產生扭曲(Brierly & Smith,1944;Yamaguchi,1958)。Tulipa hybrids - 碎色花。Tulipa spp. and Darwin hybrids - 碎色花和變色葉。Lilium spp. and Mid-Century hybrids -葉片變色並惡化。
診斷性非感病寄主品種:
已知不能感染任何指示性草本品種。 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Hyacinthus orientalis 和 Hippeastrum hybrim.
繁殖品種:
鬱金香變種Croisette、Grand Pride和Palijas是病毒純化的好來源。
Lilium varieties Concorde and Sterling Star.
分析品種:
沒有局部損害的報道,但Lilium formosanum (W) 可用。
感病寄主品種:
Calochortus、Fritillaria pudica、Lilium (cvs Concorde, Sterling Star)、Lilium formosanum、Lilium longiflorum、Ornithogalum thyrsoides、Tulipa、Tulipa hybrids、Zigadenus fremontii、Insusceptible host species、Allium cepa、Amaranthus retroflexus、Atriplex hortensis、Avena sativa、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Chenopodium murale、Chenopodium quinoa、Crotalaria spectabilis、Cucumis sativus、Datura stramonium、Glycine max、Gomphrena globosa、Hippeastrum hybrim、Hyacinthus orientalis、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Nicotiana clevelandii、Nicotiana glutinosa、Nicotiana tabacum、Petunia × hybrida、Phaseolus vulgaris、Saccharum officinarum、Secale cereale、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Torenia fournieri、Vicia faba、Vigna unguiculata、Zea mays、Zinnia elegans。
包含感病寄主品種的屬:
Calochortaceae (1/1)、Hyacinthaceae (1/2)、Liliaceae (6/6)、Melanthiaceae (1/1)
包含非感病品種寄主的屬:
Alliaceae (1/1)、Amaranthaceae (2/2)、Amaryllidaceae (2/2)、Chenopodiaceae (4/4)、Compositae (1/1)、Cucurbitaceae (1/1)、Gramineae (4/4)、Hyacinthaceae (1/2)、Leguminosae-Papilionoideae (5/5)、Scrophulariaceae (1 /1)、Solanaceae (5/5)、Tetragoniaceae (1/1)。
寄主范圍的注釋:
Brierley and Smith (1944)接種自66個屬和帶有鬱金香碎色病毒的22 屬中的79個雙子葉品種,後通過接種到Lilium formosanum檢測。所有檢測是陰性的,但並沒有命名這些物種,進一步的測定亦證明了39個單子葉物種是非感病的。寄主范圍信息的來源:Brierley and Smith (1944)。
影響植物階段:
開花階段。受影響的植物部分:花序。

Ⅲ 想要鬱金香碎色病毒的圖片~可能有點難找,拜託大家咯~

http://www..com/s?tn=site&bs=%CA%FD%D1%A7%BB%F9%D1%B5%B4%F0%B0%B8&f=8&wd=%CA%FD%D1%A7%BB%F9%D1%B5%B4%F0%B0%B870%7E71

Ⅳ 下列關於鬱金香碎色病毒錯誤的是() A 病毒侵入鬱金香後能改變鬱金香的某些特徵 B 侵染鬱金香使其

B:它們的顏色由葉肉中的無色或黃色質體決定。感染植物表現為葉片斑駁

Ⅳ 鬱金香碎色病毒的介紹

鬱金香碎色病毒,屬馬鈴薯Y病毒科。主要寄主為鬱金香,次要寄主為百合屬。在鬱金香生長的所有溫帶地區,特別是在生長季節早期蚜蟲介體豐富的歐洲南部很普遍。

Ⅵ 鬱金香碎色病毒的生物學


血清學:
該病毒是個很好的免疫原,其抗血清滴度范圍在1/1280~1/10240之間。在DAS-ELISA中使用的結合稀釋度通常是1/1000。在荷蘭的鬱金香鱗莖在儲藏期間進行常規測試(Derks et al., 1982;Schadewijk and Eggink, 1982;Asjes, 1990, 1997)。對於微沉澱素實驗,可用硫酸銨沉澱該病毒。在提取汁液前,將感病葉片在50度的水中浸泡可增強稀釋的最高度。沉澱是絨毛狀(鞭毛)類型。
關系:
STBV與兩種同源抗血清和抗MTBV抗血清反應,但MTBV不與任何一種抗血清反應,推測可能是存在的病毒太少的緣故(van Slogteren & de Vos,1966)。McWhorter(1938)的觀察推測,MTBV不保護STBV的超級侵染:他用STBV接種鬱金香顯示自我碎色,5/9反站為完全碎色。鬱金香碎色病毒是馬鈴薯Y病毒屬的一個成員(Brandes & Wetter,1959);Bartels(1971)發現它與煙草蝕刻病毒的血清學關系較遠,與兩種陽性的異源抗血清交叉反應。雖然,鬱金香碎色病毒可與天仙子花葉病毒的抗血清反應,但天仙子花葉病毒不能與鬱金香碎色病毒的抗血清反應。血清學相關病毒:Tobacco etch (SDI: 5) and henbane mosaic viruses (SDI: 7)。血清學不相關病毒:Alstroemeria mosaic, bean yellow mosaic, clover yellow vein, Columbian datura, hippeastrum mosaic, iris mild mosaic, lettuce mosaic, narcissus yellow stripe, potato A, potato Y or turnip mosaic viruses.
細胞病理學:
在寄主植物的所有部分中發現病毒粒子;在細胞質中(游離或成束,但不在葉綠體或線粒體中)。在侵染細胞中存在包含體;在細胞質或病毒胞漿中呈結晶狀(N.B. 不同於由百合無症病毒所產生的X體;McWhorter, 1940)或風輪狀。McWhorter(1941)採用光學顯微鏡,在感病鬱金香葉片的表皮細胞中發現兩類細胞內內涵體。採用超薄切片的電子顯微鏡,Yamaguchi,Kikumoto & Matsui(1963)在染病鬱金香花瓣中可觀察到平行粒子束,T.C.Allen(pers.comm.)在鬱金香和百合的侵染細胞中發現風輪狀內涵體。
注意:感染了黃瓜花葉病毒的鬱金香顯示出的花碎色,可與鬱金香碎色病毒所導致的碎色混淆,但由於花瓣邊緣的限制極易區分(van Slogteren,1966)。在百合中,有時可同時發現鬱金香碎色病毒與百合無症病毒(van Slogteren,未發表),早期由Civerolo,,Semancik & Weathers(1968)和Allen & Lyons(1969)描繪。Brierley & Smith(1941)在百合科中報道了四種新增的鬱金香碎色病毒的寄主(Calochortus sp.、Fritillaria pudica、Zygadenus fremontii和Ornithogalum thyrsoides)。然而,該報道有待證實,因為在這些實驗中所用的來自百合的病毒有可能污染了百合無症病毒。
遺傳組成:
基因組由單鏈線形RNA組成,大小約10 kb。序列參考Langeveld et al., 1991;百合分離物基因組的3′末端的1586核苷狻。復制不依賴輔助病毒。
合成鬱金香碎色病毒-鬱金香RNA的cDNA並克隆到Escherichia coli.中。通過限制性酶切分析、點免疫結合分析和部分測序鑒定一個含有4.5 kb插入的克隆。該克隆的3'末端的1479個核苷酸的序列測定顯示,該序列包括一個開放讀碼框(ORF),接著是跟著255個核甙酸的非轉錄區域和一個poly(A)區域。推測的氨基酸序列包括預測的RNA依賴的RNA聚合酶的C末端和外殼蛋白質。谷氨酸-丙氨酸二肽作為在外殼蛋白質的N末端的假設的NIa 蛋白酶切割點鑒定 (Ohira et al., 1994)。
鬱金香碎色病毒、鬱金香頂端碎色病毒,鬱金香帶狀碎色病毒、倫布蘭特鬱金香碎色病毒和百合斑點病毒(鬱金香碎色病毒-百合)由血清學和特定馬鈴薯Y病毒PCR反應作為馬鈴薯Y病毒特徵。如果碎色病毒是不同的病毒或是一個病毒的不同株系,由擴增的341bpDNA片段的序列分析(Langeveld et al., 1991)涵蓋的馬鈴薯Y病毒外殼蛋白順反子的保守區域而決定。碎色病毒表現為不同的病毒,而人們發現鬱金香頂端碎色病毒是鬱金香花葉病毒的相關株系 (Dekker et al., 1993)。

熱點內容
刺梅花的養護 發布:2025-07-15 15:01:17 瀏覽:26
周顯宗玫瑰 發布:2025-07-15 14:53:37 瀏覽:49
情人節遇下雨 發布:2025-07-15 14:52:12 瀏覽:794
蘭花芽中芽 發布:2025-07-15 14:49:55 瀏覽:157
高清櫻花林 發布:2025-07-15 14:49:00 瀏覽:514
和平精英七夕降落傘怎樣獲得 發布:2025-07-15 14:48:56 瀏覽:833
怎麼畫茶花 發布:2025-07-15 14:38:54 瀏覽:374
北歐大綠植 發布:2025-07-15 14:31:51 瀏覽:140
花架子插花 發布:2025-07-15 14:20:17 瀏覽:946
牡丹山湖落 發布:2025-07-15 14:12:09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