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杜鵑花
A. 秦嶺高山草甸的杜鵑花幾月份開
秦嶺高山草甸的杜鵑花是4月中旬一5月中旬。今年氣溫偏低,估計花期會後移。
B. 高山杜鵑好養嗎
要求一定的技術。
高山杜鵑為杜鵑花科高山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自然生長狀態下樹高約3米,生長在海拔2500至4000米山地陰坡的冷杉林中或林緣草坡上。葉簇生枝頂,葉面無毛,葉背被赤黃色密綿毛。花頂生,總狀傘形花序,花冠鍾狀,有白、粉、紅等色,一個花苞中有十幾朵小花,呈球形開放,色澤鮮艷,花期4至5月。植株豐滿,葉大,花美觀獨特。 高山杜鵑現多用於盆栽觀賞,其喜冷涼、濕度大的環境,由於樹冠大,需水量也大。根系發達,為淺根性樹種,栽培基質宜疏鬆,含豐富腐殖質,土壤團粒結構良好,pH值在5.5至6.5之間,用泥質瓦盆栽植最好。高山杜鵑不耐高溫,超過35℃生長不良,但可耐-10℃嚴寒,在上海、無錫、蘇州等江南地區能安全越冬。
高山杜鵑在江南地區盆栽管理主要是處理好安全越夏問題。春、秋、冬三季,高山杜鵑生長很茂盛,管理也比較粗放。花謝之後,把殘花摘掉,移入陰棚養護,遮陰度為60%。花謝後進入生長期,施腐熟的菜籽餅肥,每周葉面施肥一次。6月中旬梅雨季節,要注意病害的發生,尤其是雨季一過進入高溫季節,此時對高山杜鵑的生長很不利,常易發生莖腐病。症狀是樹皮呈褐色,由枝頂處向下逐步蔓延,直至整枝、整株壞死,輸導組織被切斷,自上而下枝葉萎蔫失水,全株死亡。這種病是由高溫高濕引起,死亡率十分高,並且一旦染病難以治癒。預防該病可從5月開始,用托布津500至600倍液,每隔3至5天噴灑一次,也可結合葉面施肥時進行。另外,要及時清除枯枝殘葉,保持場地通風,增施鉀肥,提高抗病能力。七八月是高山杜鵑生長最關鍵的時期,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建議遮二層網,陰棚周圍的場地一天至少噴3次水。要及時檢查是否有染病植株,一旦發現,必須立即剪除、燒毀,必要時可在樹枝上直接塗抹托布津。9月,應按時去掉第二層網,使高山杜鵑能得到適量的光照。冬季移到向陽處。
C. 如何養高山杜鵑
杜鵑花屬於長日照植物,喜光但又忌陽光直射。如果將杜鵑放在光照充足的陽台上,會導致葉片的正常代謝機能受損,葉綠素被破壞,葉片邊緣會由綠色變成褐色,出現脫葉和植株老化現象。因此,杜鵑在室內應擺放在遠離暖氣和空調,既能見到陽光但又不是直射的地方。杜鵑開花後,溫度應適當降低,這樣有利於延長花期,如果溫度能保持在10℃以下,花朵開放持續時間最多能達到80天,如果溫度達到20℃以上,花朵持續開放時間通常只有30天。
給杜鵑澆水看似簡單,但如果水分控制不當,會直接影響杜鵑花的觀賞效果和正常生長,嚴重時還會導致死亡。杜鵑雖然具有較強大的根系,但因根系纖細如發,既怕澇又不耐旱,過干過濕都容易造成生長不良。澆水必須適量適時,要根據季節、天氣的變化靈活掌握。開花期間,應隔一天澆一次,開花過後,應隔兩三天澆一次,每次澆水一定要澆透澆足。
此外,水質和水溫對杜鵑花的生長也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杜鵑比較喜酸,而北方地區的水質比較偏鹼性,如果用自來水澆花,一定要先儲存兩三天,待水中的漂白粉產生的氯氣完全分解揮發後,且水溫與氣溫比較接近時才可使用。
另外,家庭蒔養杜鵑花,如果有條件還要進行濕度的調節。比如經常在植株周圍或地面噴水,提高環境的濕度,但如果杜鵑已經開花,盡量不要往花上噴水,否則將會促進花朵凋謝,影響觀賞效果。
D. 杜鵑花有哪些生態類型
杜鵑花的形態多樣性與生態類型和習性息息相關。杜鵑花的生態類型又與杜鵑花分布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從杜鵑花的地理分布和垂直分布來看,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會生長發育出不同的生態類型。即使同一種杜鵑花,因生長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也會出現形態上的差異和分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垂直分布的氣候條件,孕育了杜鵑花種類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造就了杜鵑花生態類型的多樣性,這是其長期以來主動適應生長環境的結果。高山常綠杜鵑花的生態類型大致可分為以下6種:
(1)熱帶及南亞熱帶附生灌木型:通常分布於南亞熱帶及熱帶季雨林中,依附在樹干或枝杈及石頭上。因氣候特別溫暖濕潤,這里的杜鵑花株高一般1~2米,枝條柔軟下垂,發達的根系緊貼在樹皮或石頭上,靠吸取林內飄落的枯枝落葉腐爛分解後的養分生長。
(2)亞熱帶山地常綠喬木型:在亞熱帶低谷平地,分布著山地常綠闊葉季雨林,林內土壤深厚、肥沃,少數杜鵑花就混生於此類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這類杜鵑都比較高大,成喬木狀,高度都在5~10米甚至以上。
(3)亞熱帶山地旱生灌木型:分布於亞熱帶山地的山坡上。這一地帶生長著以雲南松、華山松為主的松櫟林。在這種林內,土壤乾燥瘠薄,有機質含量少,陰坡比陽坡的生長條件好。這里的杜鵑花有較強的耐旱力,樹干通常彎曲,樹皮粗厚,植株高度在2~3米。
(4)溫帶亞高山大灌木型:通常生長於溫帶的高山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內。這一帶杜鵑花種類最多,是最繁茂的地區,有時可覆蓋整個山頭,達十幾平方千米。植株高度在2~4米。
(5)溫帶高山濕生灌木型:生長於潮濕、積水的高山沼澤地帶,由於常年枯枝落葉的堆積,地面被一層厚的泥炭蘚、錦絲蘚所覆蓋,地表松軟有彈性,踏上去會滲出水來,融雪或雨季後則積水成沼澤。生長在這里的杜鵑花常以片狀、點狀的方式間斷分布,生長茂盛,高1~2米。
(6)溫帶高山墊狀灌木型:大都分布在高山流石灘及岩石風化帶下部。這里表層多礫石,土壤瘠薄,氣候終年寒冷,風速大,紫外線十分強烈,雪封時間長,因而杜鵑花生長時間短,樹型都很矮小,高僅10~70厘米,分枝低而密集,緊貼地表,呈匍匐狀矮小灌木,葉片集生於枝頂,邊緣反卷,背面常被絨毛或蠟質層,花朵密生枝頂。6~7月份杜鵑花盛開,宛如給山上鋪了一層五彩的織錦。
E. 高山杜鵑花是保護植物嗎
1、比較常見分布較廣的植物,還不算國家保護野生植物馬纓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樹皮淡灰褐色;幼枝粗壯。頂生冬芽卵圓形,淡綠色。葉革質,長圓狀披針形,上面深綠至淡綠色,下面有白色至灰色或淡褐色。頂生傘形花序,圓形,緊密,有花10-20朵;花冠鍾形,長3-5厘米,直徑3-4厘米,肉質,深紅色,裂片5,近於圓形。蒴長圓柱形,黑褐色。花期5月,果期12月。生於海拔1200-3200米的常綠闊葉林或灌木叢中。分布於中國、越南、泰國、緬甸和印度。該物種因花朵美麗,顏色鮮艷,人工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2、形態特徵馬纓杜鵑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7(-12)米;樹皮淡灰褐色,薄片狀剝落;幼枝粗壯,被白色絨毛,後變為無毛。頂生冬芽卵圓形,淡綠色,長6-7毫米,多少被白色絨毛。葉革質,長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反卷,上面深綠至淡綠色,成長後無毛,下面有白色至灰色或淡褐色海綿狀毛被,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出,近於無毛,側脈14-20對,在上面凹入,下面稍凸,達於葉緣;葉柄圓柱形,長0.7-2厘米,後變為無毛。頂生傘形花序,圓形,緊密,有花10-20朵;總軸長約1厘米,密被紅棕色絨毛;花梗長0.8-1厘米,密被淡褐色絨毛;苞片倒卵形,長2.5厘米,寬1.2厘米,有短尖頭,兩面均有絹狀毛;花萼小,長約2毫米,外面有絨毛和腺體,裂片5,寬三角形;花冠鍾形,長3-5厘米,直徑3-4厘米,肉質,深紅色,內面基部有5枚黑紅色蜜腺囊,裂片5,近於圓形,長約1厘米,寬1.3厘米,頂端有缺刻;雄蕊10,不等長,長1.6-4厘米,花絲無毛,花葯長圓形,長2-2.8毫米;子房圓錐形,長7毫米,密被紅棕色毛,花柱長2.8厘米,無毛,柱頭頭狀。蒴長圓柱形,黑褐色,長1.8-2厘米,直徑8毫米,10室,有肋紋及毛被殘跡。花期5月,果期12月。
F. 高山杜鵑花怎麼養
杜鵑花習抄性喜溫暖、半襲陰、涼爽、通風、濕潤的環境。要求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偏酸性土壤。適宜生長溫度是12℃至25℃,夏天要遮陽防曬,冬天要防凍保暖,最好移入室內。
1.杜鵑適宜種在泥質盆里,因為泥盆吸水透氣,有利於根系生長發育,枝葉繁茂。
2.盆栽杜鵑花放到通風處,盡量少移動。不通風則易患黑斑病,大批落葉。
3.杜鵑光照,夏季避免直射光。施肥應掌握薄肥勤施,能淡勿濃,每月在盆土上施一次有機復合肥。每10天噴一次磷酸二氫鉀,作根外施肥。適時澆水,還可在水中放入食用醋,以增加酸度。
4.杜鵑花落葉和不開花的主要原因有:夏天直射光過強,凍傷、澆水過多,施肥太濃,放在室內時間過長,放在空氣不流通或陰暗潮濕地方,所以養護過程中要避免這些情況。
5.翻盆換土,一般2年至3年一次,盡量少損傷根須,時間秋季,同時噴灑托布津,以預防病害。
6.杜鵑花的蟲害主要是紅蜘蛛、蚜蟲等,可用殺滅菊酯等噴殺,效果較好,如三天後不死,再噴一次。病害主要是黑斑病,由環境悶熱、缺乏光照引起,可採取噴灑波爾多液、多菌靈。
G. 杜鵑花和映山紅有區別嗎
是同一種植物、、、只是這個植物有兩個名稱罷了、、下面是資料:
映山紅
azalea
別名:杜鵑花
映山紅科屬:杜鵑花科杜鵑花屬
簡介:杜鵑花科(Ericaceae)杜鵑花屬(Rhododendron)某些種的統稱,曾畫為獨立的屬,名為映山紅屬(Azalea)。但兩者間的差異不恆定,既不能以花冠的類型也不能以其他的特徵來區分,不足以將其列為2個屬,不過,一般而言,映山紅是落葉樹,而杜鵑是常綠樹。映山紅的花筒狀,略呈雙唇形,通常芳香。另一方面,杜鵑的花鍾狀。映山紅通常只有5個突出的雄蕊,而杜鵑有10個(或更多)。但兩者間存在中間類型。
原產亞洲和北美山區的映山紅經人工雜交而育出栽培變種。著名的北美映山紅種類有喬木狀映山紅(R. arborescens),開白花,芳香,灌木,高3~6公尺(10~20呎)。火焰映山紅(R. calenlaceum),灌木,高0.5~2公尺(1.5~6.5呎)。粉紅映山紅(R. periclymenoides),灌木,高1~2公尺(3~6.5呎),花粉紅色到白色。此外,還有從根特映山紅(R. gandavense)、羊躑躅(R. molle)、朝鮮杜鵑(R. yedoense)和山杜鵑(R. kaempferi)等種類培育出的數以百計的園藝類型。
形態:小喬木或灌木。主幹直立,葉形多變,有卵形、心形,但不呈條形,葉質為革質或紙質,有常綠、落葉、半常綠之分。花常為頂生總狀花序或傘房花序,花冠明顯呈漏斗狀、鍾形,單、重瓣皆有,花色豐富,有白、紅、粉紅、紫、紫紅、偏藍色、紅白復色,並有條紋和斑點等種種變化;有的具有芳香,有的則無味;花期1-7月,因品種不同而異。盆栽株高30-100厘米。蒴果開裂,種子多呈粉末狀或糠秕狀。映山紅種類多,根據花期和引種來源分為毛鵑、夏鵑、東鵑、西鵑
H. 杜鵑花生長習性
杜鵑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喜歡酸性土壤,在鈣質土中生長得不好,甚至不生長。因此土壤學家常常把杜鵑作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
杜鵑性喜涼爽、濕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適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於半休眠狀態。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
忌烈日暴曬,適宜在光照強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嫩葉易被灼傷,新葉老葉焦邊,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杜鵑要採取措施進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觀賞類的杜鵑中,西鵑抗寒力最弱,氣溫降至0℃以下容易發生凍害。
(8)高山杜鵑花擴展閱讀:
杜鵑花的繁殖方式
1、可分株、壓條、扦插、播種等。分株,在叢生的大株落花後進行;壓條,在3-4月進行,在枝條莖部削傷約3-4厘米,用土埋上,枝梢上部留出土外,1年後自壓條莖部切離分栽。
2、扦插,選用當年生嫩枝作插穗,在4-6月間剪取5-6厘米長的新梢,頂部留2-3片葉,插入疏鬆的酸性土中;播種,在春季進行。
養護方式
1、配製盆土
1-2年生小苗,可按腐殖土80%、煤灰15%,其他腐熟基肥5%配置。3年生以上大苗,按腐殖土60%、煤灰20%、其他腐熟肥20%配置。春季、秋季均可移栽。
2、選擇水質和調和濕潤度
選擇水質。杜鵑喜微酸性水,忌用鹼水。如用自來水,需用0.5%-1%硫酸亞鐵或300倍食醋加以調配後再澆。調和濕潤度,杜鵑喜濕潤,一般要求盆土含水量在60%-70%,空氣相對濕度在70%-80%。
3、擺好位置
杜鵑喜半陰,怕強光。1-2年生小苗要求光照達60%-70%,3年生以上的大苗要求光照度50%左右。一年四季花盆的擺放位置,應根據季節變化作相應的移動。
I. 全國有多少個有高山杜鵑花的旅遊景點
雲南省的:1、昆來明市:源昆明世博園、金殿公園的杜鵑花園和山茶花園,昆明植物園,昆明黑龍潭公園。
2、大理州各縣都分布,特別是蒼山地質公園上,徒步愛好者的天堂——蒼山花甸壩,漾濞縣的蒼山後花園的脈地的蒼山西坡。大理被美國有關植物研究專家認識,就是因為雲南杜鵑花品種多,而且有些品種世界上找不到了。更令人驚奇的是:蒼山最高峰馬龍峰處的洗馬潭旁邊的杜鵑花,它與蒼松、冷杉並立蒼山之巔。
3、怒江州、香格里拉滇西北一線也分布高山杜鵑,BBC到香格里拉拍攝的時候也特別提到這個杜鵑。
冬天被白雪覆蓋的洗馬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