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手工春天的鬱金香活動
①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後感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後感]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後感
最近,我閱讀了《教師如何做研究》》幼教理論書籍,《教師如何做研究》——讀後感。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會遇到許多問題,也會有一些教育教學的問題,由於缺乏理論依據,選擇的研究課題切入點比較大,怎樣來選擇研究的課題呢?從書中我找到了答案,從實際中來,從教學的疑難中尋找問題,從具體的教學場景中發現問題,於是我確定選擇在「主題活動與生成活動的有效融合」進行課題研究,為了豐富理論依據,我又在翻閱學習《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一書時,了解到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幼兒園教育,教師首先要實現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幼兒園新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與方法。現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在整合教育觀的指導下,我們的活動都以主題的形式展開。在主題生成、開展、深入的過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學科間界限,更多地關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和認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師之間的配合與銜接,從而實現課程內容、形式的有機整合。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感受與思考。
一、把握課堂教學中的契機,產生新的教學生長點。
在主題活動的預設方面,互通相關信息,共同商定、調整階段目標,在內容安排上進行有效的銜接和統一。將視野轉向孩子,將孩子的發展需求作為研究、選擇教材的依據,從而更全面地實現課程內容、形式與主題活動的整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例如:我班幼兒在「春天」的主題活動時,有關春天的生成活動它產生在不經意間。那天,我領著孩子們前往「恐龍園」去春遊,我們發現了小河邊的迎春花,一時間,孩子們都忘記了走路,在小橋邊興奮地指手劃腳,爭論起來。我仔細地聆聽著孩子們的話,從中我發現,他們很想知道迎春花是先開花還是先長葉子,於是一個新的主題產生了,對這樣一個有價值意義的生成活動,我們就要大力支持,與孩子共同探討延伸。當時我考慮到原先預設的觀察活動,在他們盡興地討論幾分鍾後,我輕輕對他們說:「我們先仔細看迎春花,再看看它的枝條上有沒有葉子。」回到幼兒園後,我依據孩子們當前關注的這個熱點問題,依據《新課程指南》提出的幼兒當前喜歡的、即時反應的、主動的活動優先的原則,和孩子們一起構建了「春天」的系列主題活動。我的支持策略是安排「觀察春天、學做迎春花,組織孩子收集春天的圖片、學唱歌曲春天,美工製作鬱金香等。
1、預設主題預設活動的內容要適合孩子個性的發展。
在「秋天」的系列主題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對樹葉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在觀察樹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樹葉形狀的關注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我預設了「樹葉貼畫」的活動,引導孩子們在收集樹葉的基礎上說說各種不同形狀的樹葉像什麼,和他們一起去貼一貼,拼一拼,畫一畫,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來完成一件件風格各異的樹葉貼畫作品,盡情體現對樹葉形狀、顏色的想像與創新。
2、注重個別引導,實施有差異的教育 。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和水平。因此,在活動中,我都盡最大可能為孩子們提供豐富而有層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進幼兒有差異的發展,讀後感《《教師如何做研究》——讀後感》。例如在樹葉貼畫的活動中,對於能力較強的孩子,我建議他們使用剪刀,鼓勵他們動腦筋剪出老師未能提供而自己又需要的樹葉形狀,製作到作品中;對於中等水平的孩子,我啟發引導他們能貼出簡單作品;而相對能力差的幼兒,則讓他們隨意地貼貼玩玩,主要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挖掘幼兒自身發展,支持和推動主題的生成活動 。
從孩子的角度去關注理解他們的生成活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判斷生成活動的價值,及時予以支持和提升。在開展主題活動的同時,讓我深切地體驗到幼兒的生成活動,它無時不有,無所不在。這是因為,我開始深入地去研讀每一個孩子,關注孩子們發展的每一個尋常時刻,分析他們這些行為產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誘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兒的意願和需要,尊重幼兒個性的發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動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活動,使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建構者。
在「秋天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感知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我們帶孩子們去秋遊,回家後孩子們將看到的內容講給爸爸媽媽聽。我們還讓孩子們去撿秋天的樹葉,帶秋天的水果,小朋友帶頭撿來了秋天的梧桐樹葉和玉蘭樹葉,老師也和小朋友一起去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樹葉,將孩子們帶來的水果乾果放在自然角里,我們用美麗的菊花和秋天的有關圖片、各種不同的樹葉、使孩子們真正感受到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激發了孩子們的熱愛秋天的情感。我們富有個性的預設活動,使孩子在與環境材料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新的體驗和需求,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起的自發生成活動。
三、教師預設主題活動與幼兒生成活動更應相互交融、有效滲透。
在上海舉辦的「南京成功教育研究會」幼教專家黃瓊女士,對幼兒園開展的預設主題活動和生成活動提出了科學的定義和分析,生成活動是與幼兒特定環境相呼應而產生的活動,它反映了兒童生活、經驗與需要。正如綱要中提到,教師要在組織幼兒的一日活動中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或偶發性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平時教師要善於與幼兒交往,即時發現幼兒發出的信息,覺察他們的當前需要,適時地生成一個個新的活動,就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又能開發幼兒的內在潛力。於是,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就產生了預設活動和生成活動的新概念。
對於幼兒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就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學習,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現象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綱要提出要關注把課程內化為幼兒自身的課程。由此我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有時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活動計劃與班級幼兒當前的發展產生了矛盾,因此教師心中既要有目標:淡化預設的教育環節,關注幼兒的想法,對孩子的反應做出及時的呼應。我在上大班常識課——《小動物怎樣過冬的》時,教師預先設計流程:觀察各種小動物的外形——說說小動物怎樣過冬的——小動物過冬的方式有哪些。沒想到幼兒在觀察小動物企鵝的外形時孩子回答老師的提問時,有的幼兒這樣說:「我知道企鵝是長得矮矮胖胖的,它還不怕冷,它生活在很冷的南極,小企鵝是躲在媽媽的肚皮下面過冬的。」有的小朋友接著說:「你知道誰孵小企鵝的?」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起來,開始孩子們的答案不是很正確,於是,我建議讓孩子們自己解答。新的內容生成了,教師沒有照原來計劃終止幼兒的觀察,而是參與幼兒的討論,最後得出了小企鵝是企鵝爸爸孵出來的。幼兒的疑團解決了,以下的環節就自然流暢地進行下去了。這樣做體現了在生活中關注了幼兒的發展,把幼兒放在第一位,根據幼兒的需求及時調整計劃,將預設活動和生成活動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使教師真正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教師的預設的主題活動和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滲透的。幼兒生成的主題經過教師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師預設的主題活動形式進行展開,因此可以說教師預設與幼兒的生成活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遞進,周而復始的。而我們老師的作用則更多地是聆聽、篩選、建構、支持和拓展。
在解析課程,研讀孩子的歷程中,我時時為孩子的創造潛能而驚訝和感動,在和孩子們同生同長的過程中,我和新綱要新課程的親密接觸將會使我的教學實踐煥發新的生命力。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② , 用小折紙折的手工作品
鬱金香
具體步驟:
把正方形紙斜對半折兩次,展開留下交叉內摺痕
以交叉摺痕為容准,交叉對折
形成一個三角形
把三角形右邊的角以中線為准對折。
左邊也是同樣操作
然後後面也是同樣操作,形成一個正方形
把正方形的一面翻到沒有摺痕的一面,兩邊都同樣操作
把左邊往右折,超出中線
再把右邊往左折
然後把右邊的塞進左邊。另外一面也是同樣操作
然後把底部的三角形輕輕往裡壓,直至形成正方形
然後正立,把一條邊往外卷
其他三個邊同樣操作,鬱金香花朵就完成啦.
然後再折花葉
花朵和花葉連接起來,鬱金香就做好了
③ 鬱金香的折法
1、首先做鬱金香的花,准備好黃色的正方形紙,做的是黃色鬱金香,如果做專其他顏色,可以用屬其他顏色的紙。
④ 幼兒園小班主題牆春天樂園的說明怎麼寫
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大地上的萬物在綿綿春雨中蘇醒了。 春天來到了公園里。小草探出了頭,嫩嫩的,綠綠的,好像給大地鋪上了一床綠色的地毯。柳樹發芽了,在春風中甩著綠色的長辮子。桃花開了,有大紅的,有粉紅色的,像一張張美麗的笑臉。迎春花也開了,黃黃的花朵點綴色著綠色的枝葉。美麗的鬱金香有的全開了,像一個個酒杯,有的還是花骨朵,正含苞待放呢! 看著這樣美麗的春天,動物們又怎會不心動呢?白鷺在縷縷春光中歡快地展動著翅膀,鶯在枝頭隨意地歌唱,麻雀們唧唧喳喳,成群結對地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蜜蜂們在朵朵鮮花中穿梭,蝴蝶在春風中飛舞……當然,也有少數傢伙高唱著:「我們是害蟲,我們是害蟲……」在四處竄來竄去,嚷嚷著要干壞事。但是這些傢伙們又能怎樣呢?如果他們敢破壞這美麗的春光,萬物難道會放過他們? 一片葉子上幾乎都有一滴晶瑩剔透的小水珠。如同一條長瀑布,春天寫在樹的嫩芽上。湖旁的垂柳枝上已長出了許多嫩柳。上面的綠葉綠得發亮。充溢了活力,彷彿在顯示自己的力量,為幽雅的春天增添了一份新綠。香樟也抽出了綠芽,有的甚至長出了綠葉,多麼繁茂興盛呀!那是怎樣的綠,碧綠碧綠的綠得鮮活、綠得可愛、綠得充滿生機!然而,僅憑幾個優美詞句是遠遠不能概括出它所有內涵的。 春天是個美好的季節,它趕走了冬天的嚴寒和風雨,帶來了美麗的景色與明媚的陽光。
⑤ 幼兒園撕紙鬱金香教案
小班手工:鬱金香 活動目標: 1.學慣用對角折的方法表現鬱金香花的特徵,培養幼兒對折紙活動的興趣。 2.練習撕的技能,促進小肌肉的發展。 活動材料: 1.大紅.玫紅.橘黃色正方形蠟光紙.綠色蠟光紙。 2.白色A4紙。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出示做好的完整作品。 提問式1.小朋友知道這是什麼嗎?是什麼花啊? (漂亮的花。鬱金香!) 2.朋友想知道老師是用什麼作的這幅漂亮的花嗎? (二)主題部分: 出示准備好的各色正方形蠟光紙。請小朋友一起跟老師來學折紙:把正方形紙有顏色的一面朝下,一個角和對面的另一個角對齊用手指將摺痕抹平,就變成了一個三角形,再將三角形底邊上的兩個角往上折一下,讓他們翹起來,一朵鬱金香花就折好了。「小花長在哪啊」?(小草上)再用綠色的蠟光紙,小草長的長長的細細的,我們來把紙撕成小草的樣子小草有的長有的短。撕好後我們讓小草和花都長到這張紙上我們看誰的最漂亮。用手指沾沾糨糊摸到小草上先讓長出一片漂亮的草然後再將折好的花也粘上。 (三)結束部分: 漂亮的鬱金香做好了,我們來一個鬱金香畫展吧!請幼兒園所有的小朋友來參觀。
⑥ 如何小班「三八」婦女節活動目標教案
「三.八」節親子活動教案
小班幼兒大多對媽媽十分的親近也很依賴媽媽,什麼事都會跟媽媽說,碰到事也會第一個告訴媽媽,但很少能體會媽媽的辛苦,或為媽媽做一些小事。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也決定著他們在享受別人愛護的時候,不會考慮到去關愛他人。因此,在引發孩子充分體驗媽媽的關愛的時候,更應該激發孩子關愛他人的意識。因此我們想結合本次三.八婦女節為媽媽、奶奶開展慶祝活動,通過活動來激發幼兒愛媽媽、奶奶的情感,從而培養幼兒在集體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合作的情感,進一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興趣。考慮到一些孩子的家長有事不能才參加活動,因此我們就設計了區域式的製作活動,請前來參加活動的熱心媽媽們自由分成幾組,然後每一組的媽媽負責一個區域組織活動和照顧孩子,這樣參與活動媽媽就是以家長志願者的身份,既體驗到了親子同樂的幸福同時也幫助和照顧到了其他的孩子,使我們班級的活動氛圍更家溫馨,孩子們也能更加友好快樂。
活動過程:
活動一:歌表演《我的好媽媽》
1、播放錄音帶,引導幼兒跟著錄音帶哼唱歌曲
2、請媽媽或奶奶坐在椅子上,寶寶跟著音樂邊唱歌邊親親媽媽或給媽媽捶捶背,揉揉肩。
3、請個別孩子和媽媽上來跟隨歌曲表演。
活動二:誇誇媽媽
1、介紹三月八日是婦女節,是媽媽、奶奶們的節日。
2、引導幼兒能用語言表達媽媽的簡單特徵,說說媽媽的本領(如唱歌、下棋、燒菜等) 活動三:親子拍手游戲
1、教師示範,介紹游戲玩法(節奏:大大,小小,一起拍)
2、請幼兒和家長嘗試按照節奏拍手
3、親子合作進行拍手游戲
4、變化節奏快慢以及敲擊方位進行游戲
活動四:禮物送給好媽媽(分組區域式活動)
1、根據孩子們的小組設置把來參加活動的媽媽分成兩組(星星隊和月亮隊),活動內容是製作卡片和製作賀卡
2、展示鬱金香成品範例,以及自製賀卡,介紹製作材料(卡紙、蠟筆、小粘紙、手工紙、雙面膠、扭扭棒、葉子、絲帶等)
3、示範用折雙正方形的方法變化出鬱金香的花形,然後製作花莖和葉子等。
4、講解賀卡的基本製作(鼓勵親子創意製作)
5、提出要求,請家長將製作過程中幾個較簡單的步驟讓孩子去完成,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6、製作完成,引導孩子給媽媽和奶奶送上賀卡和鬱金香,並學說祝福的話,如「媽媽您辛苦啦!」「媽媽,祝你節日快了!」「媽媽我愛你」„„等。
7、拍照留念:和媽媽、奶奶一起留下美好的瞬間。
⑦ 這道題怎麼做!
解答:8元+5*5元+2*2元+1*4元=41元
阿姨一共花了41元。
⑧ 鬱金香怎麼折
⑨ 最簡單的手工花怎麼做
1、准備工具/材料:正方形紙、彩筆、剪刀
⑩ 適合幼兒園小班有關鬱金香的童話故事急
小雛菊與鬱金香 在一個花園里,一朵小雛菊蘇醒了,它望瞭望四周,一朵朵美麗地花兒正在互相比美。能和這些充滿耀眼光芒的花兒在一個地方,真好。可是,它才長出花骨朵,顯得很不起眼。花兒中,數一朵粉紅色的鬱金香最顯眼,它輕蔑地看著小雛菊,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經常欺負花兒們。 有一天,鬱金香睡著了,其他被它欺負過的花兒們開始議論。「嘿,你們不覺得鬱金香太驕傲了嗎?它仗著自己有幾分姿色,就藐視我們。」其中的一朵小野花說。「沒錯,沒錯,它以為它是誰呀,除了有幾分姿色,在我們中比較特殊,它還有什麼呀?」小雛菊沉默不語,直到大家都不說話的時候,它開口了。「也許,你們說的沒有錯,但是,它的的確確很特殊,我們這些花都太過平凡,對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來說,驕傲一點沒有什麼的。我們應該多為它想想。」小野花不平地說:「小雛菊,你太單純了,你不會明白的,它在這兒生長許久了,一直如此。我們一開始都是這么想的,但是它的行為太過分了,令人難以忍受。」小雛菊堅定不移地說:「它的性格是這樣的,加上太孤單......也許,我們要多了解它一下。」花兒們都沉默了,自己怎麼就沒想到呢?也許,我們該聽聽小雛菊的話。 後面的幾日,小花們對鬱金香都十分關心。不過,小雛菊好像猜錯了,無論它們對鬱金香多麼好都無濟於事。最終,它們放棄了。 鬱金香依舊保持著那驕傲、冷漠的態度,而小雛菊沒有放棄,仍然關心它。花兒們都很喜歡小雛菊,它雖然沒有鬱金香迷人,但它以純潔的心靈凈化它們的心靈。與鬱金香相比,小雛菊開始變得閃耀起來了。 一天,一個小女孩來到了花園,發現了美麗地鬱金香和可愛地小雛菊,她驚喜地叫道:「好美麗的小花呀,好可愛的小花呀!」這時,一位雍容華貴的女人走了過來,也發現了小雛菊,她蹲到女孩的旁邊,「我可愛的伊蓮娜,你知道這是什麼花嗎?」她指了指小雛菊,女孩搖頭,「呵呵,這叫雛菊,無論是遙遠的北歐,還是中國,到處都可見這種植物,它的中文名是因為它和菊花很象,是線條花瓣的,區別在於菊花花瓣長而捲曲油亮,雛菊則短小筆直,就像是未成形的菊花。故名 雛菊。 英國的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描寫丹麥王的兒媳-奧菲利婭發瘋投河那場戲中,奧菲利婭一邊唱著自編的歌謠,一邊編織花環,那四種花中,其中一種就有雛菊。 這是表示記憶的迷迭香;愛人,你記著吧;這是表示思想的三色堇。這是給您的茴香和漏斗花;這是給您的慈悲草。這兒是一枝雛菊;我想給您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父親一死,它們全部謝了. 她將迷迭香與三色廑放在了哈姆雷特的座椅上,遞給王後茴香和漏斗花,給國王和自己芸香,也就是慈悲草,哥哥拿到雛菊,獻給死去父親的是紫羅蘭。 有一天,她趁人不備又偷偷溜了出來,來到小河旁,用雛菊、蕁麻、野花和雜草編結了一隻小小的花圈,然後爬上一棵柳樹,想把花圈掛到伸向河中的柳條上,可是樹枝一下折斷了;美麗純潔的奧菲利婭便帶著她編的花圈掉進了水裡。開始她還靠柔軟的衣衫托著在水裡浮了一陣,還斷斷續續哼唱幾句不知是什麼的曲兒,彷彿一點兒也沒在意自己遭受的滅頂之災,或者彷彿她本來就是生活在水裡的精靈一樣。可是沒多久,她的衣服就給河水浸泡得沉重了起來,她還沒來得及唱完那支婉轉的歌兒,就沉入水裡,一縷芳魂悠悠然上了天堂。 此外,它的法國名叫瑪格麗特,無論是《瑪戈王後》還是《茶花女》,她們的作者在解釋她們的花名時都引申了這個潛在的含義。」女孩眨著大眼睛,「媽媽,每種花都有花語,那雛菊的花語是什麼呢?」媽媽笑笑,「雛菊的花語有很多,第一種,永遠的快樂。傳說森林中的妖精貝爾蒂絲就是化身為雛菊,她是個活潑快樂的淘氣鬼。第二種,你愛不愛我?因此,雛菊通常是暗戀者送的花。第三種,則是——離別。第四種,隱瞞在心底的愛。和第二種差不多的樣子。還有一種,雛菊的花語也有堅強的意思。 愉快、幸福、純潔、天真、和平、希望、美人。」「哦。」女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她拿一把小鏟子和一個小花盆,將小雛菊移了進去,又移了幾種野花,「這樣,小雛菊不會寂寞了吧。」女孩把小雛菊帶回家中。 從此,小雛菊過上了幸福地生活,它常常在想,平凡其實也不錯。然後 ,聽女人給女孩講故事,很開心,很開心。其實大家都想錯了,小雛菊是對的,鬱金香總想隱藏自己的真心,它無法相信別人,直到小雛菊走了,它才發覺-----自己錯了,小雛菊這麽關心自己,但是它害怕,所以無法用自己真正的心去對待它。世上的人就是這樣,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小雛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