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梔子花
A. 秋天的音樂讀後感怎麼寫急!!!!!
秋天的音樂 讀後感
楊德祥《夏天的旋律》,以火的熱情,以跳躍的旋律,寫出了大自然百般的紅紫和鮮麗!
夏天的旋律是青春的旋律,是生命的旋律。夏天是一首歌,一首生命之歌!讀完全文,教完課文,學生們讓我明白,人生如夏,它是那樣的短暫,是那樣的熱烈,是那樣的鮮美!
《夏天的旋律》分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幾個部分。首先,我們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有關知識,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深深打動了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其次,我們明白了,夏天的旋律是大自然的贊歌,更是生命的贊歌!我們熱愛大自然,更熱愛生命;熱愛鮮美如花的芳香如果的美好人生!
立夏是夏天的開始,也是《夏天的旋律》的開始。
《夏天的旋律》表面上是在寫大自然,實則是在寫人。我們因為生命而感動,因為生命而徹悟。在夏天裡,孔雀正在開屏,大自然也在開屏,我們每一個人的美麗的人生更在開屏。
關於在小滿這個時節,我們懷著圓圓的希望——我們對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個點滴都滿懷希望,帶著六角形的夢——我們像蜜蜂一樣辛苦的工作,聆聽著《四季歌》——人生四季的專題音樂會。
面對美好的人生,我們不能不正視自己的生命,我們已到中年,是人生的雙忙時節,忙著播種,忙著收獲,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一個多角形的夢的傳說——不會忘記了詩人屈原的愛國之行。於是,我們打著梔子花這樣的小傘,蘸著滴翠的綠豆糕,蹦著,跳著譜寫美麗的詩行。
夏至時,栽滿湖微笑的芙蓉花的世界裡,女貞花,揚花也都來湊興,他們對生命的熱愛讓我們明白,朵朵都是生命之花!在這如詩如畫的日子裡,他們孕育著一個美好的家庭,他們的熱吻,他們的倩影,他們的笑語,他們的情淚,是那樣絢麗奪目!
講到這里,學生小婷卻哭了起來,她說:這是我們家的寫照,我們曾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荷塘邊,女貞樹下,我們家的歡歌笑語曾讓許多人羨慕,自從父親上了賭場後,家裡常常電閃雷鳴,不見彩虹,不見雲彩,只有傾盆大雨!我喜歡夏天,喜歡彩虹,請問老師:我何時才能再見彩虹?
看著這一株丁香花,一株悠悠的丁香花,夏天的旋律已經到了高-潮!
小暑是瓜會,西瓜,香瓜都在路邊比賽,我們在這有夜來香的時節,心裡盛開朵朵向日葵。懷念打魚摸蝦的日子,懷念太陽帽、太陽傘的快樂,夏天的音樂會剛剛結束,秋天的音樂會悄悄的拉開了帷幕,我愛我的夏天,我愛我的熱烈的世界,我愛夏天裡每一朵細小的花。
B. 芒種是梔子花打傘的季節() 造句
芒種是梔子花打傘的季節
芒種是春姑娘到來的季節
C. 梔子花要怎麼栽培管理
梔子花喜歡溫暖的濕潤性氣候,喜陽光而畏烈日曝曬,也能耐陰,不甚耐嚴寒,適宜在23~28℃的環境中生活。在肥沃疏鬆,保肥力強,排水又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良好。梔子花移栽在6~7月最好,栽培時帶土團取苗,隨取隨栽,栽後澆一次透水。盆栽梔子花宜在每年3~4月進行,翻盆換土兩年一次,培養土中適當加入干豬糞和爐灰過篩,提前准備次年使用。陽台蒔養,冬季太冷、干風吹後不利於來年生長,最好在氣溫降至0℃以下時,移入室內,並且要注意梔子花在乾燥的環境中生長不好,可經常用20℃的溫水噴灑葉面,改變環境的乾燥狀況,使之安全越冬。
梔子花喜肥,可施用豬糞和餅肥水,栽培不滿三年的植株,最好不用人糞尿。如果因土質變化或缺乏某種營養元素,而引起植株葉片黃化,可增施硫酸亞鐵(礬肥水)水溶液,植株很快便會由黃轉綠。氣候乾燥的地區,夏季早晚宜向葉片噴水,葉片表面才能油綠光亮,提高觀賞價值。如果北方蒔養梔子花,由於土質和水質的關系,梔子花不宜在含鹽鹼多、含鐵素少的土壤中生長,所以,每隔十天半月,可增施一次礬肥水,中和土壤中的酸鹼度,滿足梔子花生長的需要。
修枝整形,梔子花萌發力強,叢生狀生長,有時剛插活的植株也能三杈分枝,如果任其自然生長,往往枝葉交錯重疊,瘦弱紊亂,密不通風,難以形成樹冠,既失去了觀賞價值,又影響植株的正常開花。因而,適時視勢進行修枝整形,確實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梔子花是葉肥花多的常綠灌木,其主幹(樹干)宜少不宜多,每株培養一根直立挺拔的單干最好,方能顯得端莊清秀,落落大方。
梔子花早春孕蕾,4月含苞,芒種至小暑間,白色花朵陸續開放。所以,開春後,只能剪除主幹上的小弱枝和樹冠中的冗雜枝條,使之株形美觀。6月份可隨著花落,動剪整枝。梔子花由雪白轉為黃褐色時,便是殘花,不能再留枝頭,消耗養分,應隨時摘去,促進抽生新枝。當枝條出現2~3個芽眼時,進行第一次摘心,同時,適當抹去部分腋芽。根據樹冠形狀,對於位置不當的枝條,一是剪去,二是蟠扎牽引,調整方位,彌補空缺,使之疏密適度,長短相宜,彼此和諧,避免雜亂擁擠,以保持樹形美觀。8月份對二茬枝進行摘心,培養樹冠。
梔子花容易產生黃化病,有時主要是缺乏肥料。氮、磷、鉀等各種營養元素,在植株體內均有再利用的特性。如果是由於這些元素缺乏,產生了黃化病,從植株下部的老葉開始,逐漸向上直至新葉都會黃化,最後蔓延全株。如果單純葉黃、新葉小脆,那就說明是由於缺氮引起的。若病症開始老葉的葉緣變成褐色,這是缺鉀的表現。若老葉呈現紫紅色或暗綠色,這便是缺磷了。梔子最好追施腐熟的有機肥料,4~5天一次,薄肥勤施,植株很快就會轉變,葉片變綠,早晚噴水,使之葉片油綠光亮。
盆栽梔子花,有時由於底孔堵塞,積水爛根,也會引起葉片黃化病。三伏天溫高日烈,沒有遮蔭措施,在強陽光照射下會灼傷葉片,也會引起黃化病。冬季盆土長時間受凍、傷根,正常的生理功能受阻,也會引起黃化病。施肥過多或濃度過大,尤其是施以未腐熟的有機肥,或者化肥的濃度過大,導致根系燒傷,都會引起黃化病。這時,蒔養者就應根據各種不同情況,採取有效措施,給予預防或治理,使植株正常生長。
D. 關於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埽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戰國時代埽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韶定寒食埽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揚,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紀念方式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
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裡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國外的「清明節」】
5月6日 敘利亞烈士節。當晚政府要員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5月30日 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8月份 日本農歷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機關、企業放假3天,城裡人返回鄉下祭掃先人墓地。
9月1日 突尼西亞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斗爭中殉國的烈士。
10月31日 墨西哥亡靈節(也譯作萬靈節),晚上人們穿著奇裝異服,戴上祖輩相傳的假面具,對著先人的亡靈又唱又跳。相傳這源自印第安人的風俗。
11月1日 法國萬靈節。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
E. 芒種後開的梔子花能吃嗎
你好朋友,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芒種後的梔子花也是能吃的。我小時候就吃過,不過要漂個過水才能吃。不漂水就煮,味道很暗黑的。小時候的味道。甚是懷念。
F. 園林綠化養護
一月(小寒、大寒)最低9°C,最高25°C
1、深施基肥,修剪整形,剪除病蟲枝,傷殘枝及不需要的枝條。
2、繼續做好防寒、防霜工作。特別是美人蕉、龍船花進行防凍防霜。
3、天氣寒冷,最低溫度可達10°C以下。對植物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本月氣溫仍保持在15°C-20°C時,可澆1-2次液肥或噴1-2次葉面肥(木本植物2-3月開花),但必須在晴朗天氣進行。
4、澆水。做好草坪和元旦景點所擺時花的淋水管養,各主要地段的保潔工作。
5、雜草的人工防治和化學防治。
本月開花植物有:炮仗花、扃桃、夜來香、紅千層。
二月(立春、雨水)最低12°C,最高23°C
1、本月氣溫已開始回升,2月立春到,大地萬物復甦,溫度逐日升高,各種病蟲開始滋生,用廣譜性殺蟲劑(綠福、興棉寶、敵百蟲等)及殺菌劑(百菌清、多菌靈等)混合對桂花、美人蕉、龍船花噴施。
2、施肥。因溫度上升到15°C以上,春雨又來臨,各種植物春芽普遍萌動,新根也在生長,應開始澆些稀薄液肥,對桂花、龍船花、灑金榕、黃嬋、梔子花、希美莉、鵝掌藤等進行施肥,同時對毛桂鵑噴1-2次春肥。
3、對美人蕉進行疏剪,黃榕、美蕊花、希美莉、黃槐進行中剪,對全部樹木施一次春肥。
4、雨水前可移植落羽杉、白蘭、鷹爪花等,同時也對一些由於人為踩出的土路和黃土裸露、花壇缺株進行補植。
5、做好草坪的淋水和保潔工作,春節所擺時花的淋水管養工作。
本月開花植物有:茶花、鴛鴦茉莉、春花、刺桐、毛杜鵑等。
三月(驚蟄、春分)最低11°C,最高26°C
1、除蟲防病。驚蟄過後,須對桂花的枯枝,開花植物的殘花進行一次修剪。天氣轉暖,對開花後的毛杜鵑要進行噴葯防治紅蜘蛛(用三氯殺蟎醇或氧化樂果)、葉枯病(用好生靈)、九里香噴葯防治白粉病(用粉銹寧或多菌靈),榕樹類噴葯防治榕管薊馬等。
2、移植。進行地栽毛杜鵑的移植,對桂花、刺桐、木棉、芒果、扁桃等春季植樹品種開始種植。種植時注意保持土球的完整,對土球散的要進行處理(放生根粉、殺菌葯(敵克松、多菌靈等)、樹干保護等措施),同時定期對樹干、樹冠噴淋保濕。
3、施肥。對五星花、馬纓丹類、茉莉花、米蘭等植物進行春末施肥,為四、五月份開花做好准備。施肥應在下午3點左右進行,對一些植物可用葉面肥噴施。
4、修剪。對馬纓丹花壇、九里香、福建茶、美蕊花、黃金榕、雙莢槐、夾竹桃等進行修剪。黃金葉綠籬和草坪的修剪。
5、對一些由於人為踩出的土路和黃土裸露、花壇缺株進行補植,雜草的化學防治和人工防治。
本月開花植物:木棉、含笑、海桐、紅花檵木、二喬木蘭等。
四月(清明、穀雨)最低20°C,最高28°C
此月正值梅雨季節,溫度也升至25°C左右,高溫高濕是這個季節的特徵,正是許多病蟲害發生的好環境。
1、除蟲防病。每10-15天噴葯防治一次,最大限度地控制病蟲基數,是全年防治關鍵的月份。特別是美人蕉銹病、炭疽病,月季白粉病、九里香白粉病、小葉紫薇白粉病、毛杜鵑紅蜘蛛、白蘭樟青鳳蝶、蘇鐵曲紋紫灰蝶等的防治。
2、防澇。梅雨期間雨水較多,對透水性、不利於排水的地方應設法排水,在雨季到來之前要對排水溝、屋頂等做好清淤工作。
4、施肥。對開花後的毛杜鵑、紅花檵木施一次復混肥(有機肥和復合肥混合施用)。對其它沒有施肥的花灌木全面施一次基肥,施肥時不能採用液肥,一定要用乾肥。
5、對一些由於人為踩出的土路和黃土裸露、花壇缺株進行補植。灌木徒長枝和草坪的修剪,雜草的化學防治和人工防治。
本月開花植物:台灣相思、尖葉杜英、梔子花、硬(軟)枝黃蟬、黃槐、魚木等。
五月(立夏、小滿)最低23°C,最高35°C
1、除蟲防病。本月仍然是高溫高濕的季節,是蟲害、黑斑病、白粉病等的暴發季節,須進行噴葯防治。特別是對新種樹木新抽的嫩葉進行噴葯防治。草坪要做好金龜子、地老虎的防治。
2、施肥。本月主要是做好植物的追肥工作,植物生長迅速,應多施幾次肥。因氣溫高,施肥都以淡施為宜,濃度太高易傷植株。
3、澆水。澆水應在早上或下3點後進行。這樣可以減少因溫差造成對植物的灼傷。立夏後日照漸強、空氣也比較乾燥,許多易乾旱的植物都應多淋水。主要有冷水花、吊竹梅、紅背桂、灑金榕、竹芋類等。同時做好節日各景點擺花的淋水工作。
4、對美人蕉已種多年的進行翻種、挖除老根。可以進行紅花檵木的扦插。要定期對排水溝、屋頂花園做好清淤工作。喬灌木徒長枝和草坪的修剪,雜草的化學防治和人工防治。
本月開花植物:鳳凰木、狗芽花、廣玉蘭、馬拉巴粟、蜘蛛蘭、雞蛋花、南天竹、金鳳花、大葉紫薇、小葉紫薇、紅花夾竹桃、龍船花、荷木等。
六月(芒種、夏至)最低28°C,最高35°C
1、澆水。這個月的氣溫還比較高,澆水還是重點。對一些不幹旱的植物(如冷水花、紅背桂、灑金榕類、竹芋類、吊竹梅等)要及時進行澆水,下雨天應對易積水的低窪處進行排水防澇,及時排除積水。定期對排水溝進行清理。
2、施肥。梅雨過後烈日當空、氣溫相對較高,施肥應薄施淡施。對龍船花、毛杜鵑、蘇鐵因生理性缺鐵引起的黃化病應多噴施(或淋施)幾次硫酸亞鐵(硫酸亞鐵只能用稀釋後再施,直接撒施會與空氣中的氧發生氧化。),對月季、鴛鴦茉莉等應淡施漚熟的花生麩原液50倍。
3、對月季花進行重剪,保持完美的形狀,對金光菊進行重剪,灌木的造型修剪和草坪的修剪,大葉紫薇的花後殘枝適時進行修剪,雜草的化學防治和人工防治。
4、病蟲害防治。本月要噴葯2-3次,主要是防治金龜子、蝗蟲、蝽象類、椰心葉甲等,美人蕉交替噴施百菌清、滅病威等殺菌劑預防銹病、瘟病。對毛杜鵑適時噴1-2次三氯殺蟎醇或氧化樂果,防治紅蜘蛛。木棉科植物防治金龜子、木蠹蛾。
本月開花植物:藍花楹、灰莉、翅莢決明、鷹爪、白蘭、荷花、夜合、紫藤等。
七月(小暑、大暑)最低26°C,最高35°C
1、防風防澇。小暑大暑季節、台風頻繁,暴風雨也隨之增加,要注意天氣預報、掌握台風暴雨情況。做好樹木的扶樹設施的扶正加固,同時對樹木進行疏枝(疏掉部分過密的枝條,以增加通風、減少地風的阻力)和培土。
2、澆水。每天下午3點過後和上午10點前進行淋水,不幹不淋,淋一定要淋透,不耐乾旱的多淋水。雜草的化學防治和人工防治。
3、修剪。對蜘蛛蘭花後剪去自然衰老的枯黃葉及剪掉焦尾部分的葉片、殘花,對造型植物進行修剪,保持形狀和草坪的修剪,大葉紫薇的花後殘枝適時進行修剪。
4、病蟲害防治。芒果、蒲桃開始萌發夏梢,注意防蟲(主要是木蠹蛾和尺蠖),紅花檵木、毛杜鵑防治紅蜘蛛、蘇鐵抽新葉注意防蟲。
本月開花植物:絲蘭、白千層、小葉紫薇等
八月(立秋、處暑)最低26°C,最高31°C
1、澆水。入秋後雖逐日降溫,但空氣仍十分乾燥,溫度較高的時候適時對較不耐乾旱的植物進行淋水(主要淋樹乾和枝葉)。雜草的化學防治和人工防治。
2、增施肥料。很多植物經過幾個月的旺盛生長發育後,養分漸漸耗盡,要補充有機肥或化肥。對於再次開花的植物還要噴葉落歸面肥,才能滿足含蕾的需要;同時對秋芽的生長及被剪去凋謝花的植株(如絲蘭、鴛鴦茉莉、毛杜鵑、硬枝黃蟬、月季等)恢復生機有利。
3、病蟲害防治。這個月天氣還比較炎熱,暴風雨也比較多要在雨後對易發病的植物盡快噴一次葯,以控制滋生蔓延的病蟲害。主要有美人蕉、蘇鐵、白蝴蝶、沿階草等。對
一些新移植的樹木要檢查截干處是否有天牛危害。
4、灌木的造型修剪和草坪的修剪,大葉紫薇的花後殘枝適時進行修剪。
本月開花植物:狗芽花、勒杜鵑、米仔蘭、桂花、含笑、艷山姜類等。
9月(白露、秋分)最低23°C,最高33°C
1、澆水。這個月暑氣仍盛,除做好澆水保濕外,還要定期做好防澇工作和排水溝的清理工作。
2、病蟲害防治。這個月紅蜘蛛、介殼蟲、樟青鳳蝶、天牛、粉虱、葉枯病等病蟲害較多,須及時噴葯2-3次。
3、修剪和追肥。秋梢已開始抽,有些灌木經過前段時間的開花,營養已消耗。必須從速對其修剪並追施有機肥,使植株恢復生機、更快生長。灌木的造型修剪和草坪的修剪、大葉紫薇的花後殘枝適時進行修剪。
4、對草坪較為明顯的坑窪進行填平鋪草和雜草的化學防治和人工防治。
本月開花植物:九里香、國慶花、美麗異木棉、黃槐等。
10月(寒露、霜降)最低16°C,最高28°C
1、寒露霜降已到,天氣漸漸轉涼。早晚飯的氣溫較低,每天要對一些不耐乾旱的植物進行淋水,淋水要在上午9點後至下午5點前進行。澆水時要先噴洗樹葉,清洗葉麵灰塵。國慶節各景點所擺時花的淋水管養和重要地段的保潔。
2、施肥。除了落葉植物外,對全園的喬灌木施基肥,用花生麩或有機復混肥+磷肥/氯化鉀。
3、病蟲害防治。對一些大樹、古樹進行全面檢查,消滅越冬害蟲,對有病蟲害的枝條,如是蛀干或遭受害蟲危害的,要及時進行防治或剪除;同時對長勢差的進行噴施葉面肥。秋楓、垂柳的蟲害防治。
4、對草坪進行最後一次的修剪和外來物種薇甘菊的全面清除,對大葉紫薇的花後殘枝適時進行修剪。
5、對草坪較為明顯的坑窪進行填平鋪草和雜草進行拔除。
本月開花植物:朱頂蘭、桂花、勒杜鵑、木芙蓉、馬纓丹、硬(軟)枝黃蟬、鐵刀木、臘腸樹等。
11月(立冬、小雪)最低11°C,最高23°C
1、修剪。灌木、花壇乾枯的枝葉、殘花、果實及時進行修剪。喬木剪去病蟲枝、徒長枝、過密枝。
2、施肥。上個月沒有做完的喬灌木施肥工作,這個月繼續進行。
3、澆水。對草坪進行保綠工作,具體是對草進行淋水和施復混肥(蘑菇肥和復合肥進行混合)+河沙。花壇的淋水,特別是不耐乾旱的植物每天要多淋幾次水
4、雜草的化學防治和人工防治、花壇枯葉的清理。
本月開花植物:紫荊、羊蹄甲、冬紅、金光菊等。
12月(小寒、大寒)最低10°C,最高23°C
1、施肥。繼續對全園的喬灌木施基肥。
2、澆水。對雜草的進行化學防治和人工防治和草坪的淋水、施肥、保潔工作。
3、修剪。對全園喬灌木進行整形修剪,剪除病蟲枝、傷殘枝、及過密的枝條。
5、病蟲害防治。主要是做好越冬害蟲的防治,對喬木樹干進行塗白(生石灰:硫磺粉:水=5:1.5:36),可反射陽光,減少樹干對太陽輻射熱的吸收,降低樹體晝夜溫差,避免樹干凍裂。還可殺死在樹皮內越科的害蟲。塗白,一定要均勻,不漏塗,一條路上的樹木或群植樹塗白高度應一致。塗白後,降低樹木溫度,適當推遲萌發時期,可避免晚霜的危害和防止冬日凍傷。
6、樹木防寒。入冬前用稻草或草繩將不耐寒的樹木或新種樹木的主幹包起,卷干高度在1.5m或至分枝點處。
本月開花植物:金光菊、枇杷、火焰木等。
這樣可以么?
G. 學霸,幫忙了 仿寫【芒種】全部 求求你了 幫了我忙,我任你處置
芒種:晚安,我的麥子(仿寫)
晚安,我的麥子
今夜,你一定要睡得安穩
太陽收起了鞭子
白晝的風停止了催趕
夜安靜地擁抱塵世
一個六月盛不下你的思念
一條口袋也盛不下
而我們的父親正在為上弦月
趕制一個把手
他只要站在地頭喚一聲
你會攜著整個田野
飛奔而至
所有的渴盼即將被喚醒
所以 今夜晚安
我的麥子
........................................
芒種是梔子花打傘的季節,是酸杏和甜桃媲美的時節,是紫皮大蒜頭與紅莧菜聯姻的時節,是( 麥苗集體翩翩起舞)的時節,是( 小鳥齊齊歡歌)的時節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裡澇.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H. 現在是什麼節氣
今天是芒種節氣。
北京時間6月6日1時29分迎來「芒種」節氣。逢此時節,梔子花開,麥黃梅熟,仲夏開始。專家提示說,芒種後天氣日漸炎熱,公眾要注意防暑降溫,尤其是參加高考的廣大考生。
芒種是農歷24節氣中第9個節氣,夏季第三個節氣,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節氣。
I. 找清明節的資料
[編輯本段]【清明節起源】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 牧) Qing M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Day.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元宵節)、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雲:「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斗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1]
[編輯本段]寒食節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准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系,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庄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斗雞,鏤雞子(雞蛋),斗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斗雞與斗雞蛋之戲了。斗雞今多見,斗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游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斗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l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編輯本段]【25個民族過清明節】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
台灣清明節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清明節詩句 在中國古代,清明節是一個內涵豐富情感的日子,也是文人墨客詩興大發的日子。在所有二十四節氣的吟詠中,清明獨占鰲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 折柳贈別(《唐詩三百首》) 查閱《全唐詩》和《全宋詞》,內容中有「清明」「寒食」字樣的唐詩有335首,宋詞更多達520首,而「春分」「芒種」「處暑」等大多數節氣詩歌則只有10首8首左右。
[編輯本段]【清明節由來】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編輯本段]【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焚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焚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六、清明節用花,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百合、馬蹄蓮等用於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還有的人偏愛蓬萊松、排草等樸素植物。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於此,很多市民會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選擇花卉種類,如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http://ke..com/view/3148.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