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鬱金香金融戰
㈠ 荷蘭金融危機鬱金香狂潮的解決方法:在調查結束之前保留鬱金香的交易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就解決了危機
意思就是說已經完成的交易不會改變,是有效的。
也就是說虧的人認栽吧,賺了的算你運氣好。這樣雖然有些人虧的很慘,但是後續沒有人再炒作鬱金香了的話,事情也算「解決」了。
㈡ 史上最早的金融泡沫,一朵鬱金香如何換下一棟樓
當時荷蘭人的收入像木匠等手工業者的年收入大概是350荷蘭盾,中產階級像克勞修斯這樣的植物學家,他在大學當教授年薪是750荷蘭盾(相當於現在年收入15萬人民幣,一荷蘭盾約等於200人民幣)。以可見的實物為例,10斤麵包售價為0.2荷蘭盾,12頭肥羊為120荷蘭盾,4頭成年公牛為480荷蘭盾。
當時被炒最熱的鬱金香品種為永遠的奧古斯丁,價格最高時標價為1萬荷蘭盾,換一套非一線城市的學區房應該不在話下。
花卉產業是荷蘭的支柱產業。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年出口額達100億歐元,出口量佔全球市場約60%。鬱金香是荷蘭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花卉總產量的47%。
聞名世界的鬱金香可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花花,它主演了是人類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金融泡沫主角,事件被稱為“鬱金香狂熱”。
到底這個經濟泡沫被吹的有多大呢?
據記錄,當時標價5000荷蘭盾的鬱金香最後被50荷蘭盾售出,僅僅只有用了一天,然而再過幾個月價格就降到幾個荷蘭幣。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是在荷蘭泡沫被吹大?
當時荷蘭處於黃金時代,社會處於變革之中,整個國家是鼓勵賺錢的,阿姆斯特丹是一個沼澤上的城市,其他產業並不是太發達。而且當時還爆發了黑死病,人們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很多人也是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賭徒心理。加之荷蘭已經有證券交易所,對鬱金香球莖的期票交易起到了推動作用。
除了鬱金香,風信子、大麗花、唐菖蒲、長春君子蘭都被炒過高價。比如,1838年的法國發生了大麗花狂熱,一朵美麗的大麗花可以換一顆上好的寶石;1985年中國長春君子蘭狂熱,最貴的品種售價達到20萬人民幣,
㈢ 求「鬱金香泡沫」事件的介紹拜託了各位 謝謝
鬱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泡沫經濟。 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 看看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為之瘋狂如何為之悲泣的。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 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 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 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 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 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593年, 一位新任命的來自維也納的植物學教授把一批在土耳其栽培的鬱金香 帶到荷蘭的萊頓。教授精湛的栽培技術使這些鬱金香球莖異漂亮, 一時成為萊頓上層社會談論的焦點。 或許是物以稀為貴,也或許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許多王公伯爵登門拜訪教授,以一賞鬱金香為榮。 但那些萌生佔有之意的買主一律遭到了教授的拒絕, 因為他的要價令人望而生畏。鬱金香再美麗, 在它的投資價值未顯現之前, 極富有經濟頭腦的荷蘭是不會花大筆錢,買一盆僅能觀賞的植物。 一次很偶然的事件,使得鬱金香得以在市面上流通。 一個竊賊乘教授不備破門而入,盜走了許多球莖, 然後以低廉的價格出售。鬱金香的繁殖率極高,很快, 它就成為荷蘭花園里人見人愛的花卉品種,其價格非常昂貴。 一般少數富有的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 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 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慾望是如此的強烈, 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 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 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 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 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 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 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 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 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 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 ,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 公眾一致的鑒別標准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 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 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 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 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里, 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 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 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 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查爾斯.麥凱在他的著作中講述了一個故事, 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 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 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 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 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 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 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 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 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 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 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 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然而, 就是這個偶然事件彷彿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 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 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 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 一些敏感的人立即開始仿效, 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 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 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 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 ——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 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 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 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 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 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 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 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 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 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 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 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 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 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 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 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 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 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 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 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 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㈣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4)神秘的鬱金香金融戰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㈤ 荷蘭1637年的金融危機鬱金香狂潮是怎麼回事
1637年鬱金香狂熱(荷蘭)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投機分子版的加入權: 在約1634年左右,鬱金香的大受歡迎引起了投機分子的目光,他們對於栽培鬱金香或是欣賞花的美麗並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哄抬價格取得利潤。情況最後震動了議會和市政府展開行動,最後做出"在調查結束之前保留鬱金香的交易"的決定,這個決定使得票據失效,卻很快把問題解決,留下少數的破產者和暴發戶,鬱金香狂熱時代就此結束。
㈥ 鬱金香事件的介紹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專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屬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㈦ 世界上第一場金融危機發生在哪年,為什麼會發生
17世紀的荷蘭可以說是全球的金主,歐洲的地主。在世界經濟中,它就是個大BUG,還是個發明了股票和期貨的大BUG。
㈧ 荷蘭鬱金香事件是怎麼回事
鬱金香事件指鬱金香的價格一直上漲,人們通過購買鬱金香來積累財富的投機行為,泡沫最終破滅,千百萬人傾家盪產。
1637年早春的一天,一個叫弗朗索瓦•科斯特(François Koster)的商人以6650荷蘭盾的天價購買了幾十個鬱金香球根。
在一個300荷蘭盾能夠滿足一家人全年開銷的年代,這樣一筆交易顯然是及其不平常的。更讓人意外的是,科斯特購買鬱金香球根並不是為了種植,而是打算轉賣。他堅信這筆投資是穩賺不賠的。
科斯特的一擲千金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也就是歷史上最令人匪夷所思也難以遺忘的1633—1637年鬱金香狂熱的最高峰。這筆交易後來被證實為這次狂熱的最後一次體現。
科斯特買下球根之後不到一個星期,鬱金香的價格就毫無預兆的下跌了。幾天之內,鬱金香的價格狂跌至原來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至1637年2月底,荷蘭曾經最富有的——起碼從賬面上看最富有的人們——一夜之間傾家盪產。其他在鬱金香上大筆投資的商人也面臨著血本無歸的下場。
(8)神秘的鬱金香金融戰擴展閱讀:
鬱金香泡沫的形成必然有其特殊的理由。
1、在短期內,即使鬱金香的價格上升,生產者也沒有辦法迅速增加供給。供給數量不能及時增加來滿足需求,這就為投機活動提供了空間。
有實力的投機者可以通過大量囤積商品或者壟斷供應渠道的方式來減少供應,哄抬價格,賺取利潤。這是投機泡沫形成的第一個條件。
2、貨幣的增加速度大大快於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人們除了進行消費和投資實業以外,還有大量的「閑錢」來從事投資活動—用現在流行的話就是「流動性過剩」。這是投機泡沫形成的第二個條件。
3、金融市場的形成,為投機活動提供了資金支持和低成本的交易平台。這是投機形成的第三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