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藝術特色
① 《茉莉花》歌曲創作背景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
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 ,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最終形成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
演唱形式:女聲合唱
重要傳唱者:何仿(整理改編)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1)茉莉花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區以該首民歌為名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頒獎儀式的現場《茉莉花》出現總共774次 。
② 江蘇民歌茉莉花有什麼特點
江蘇民歌《茉莉花》特點是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茉莉花》它以五聲音階的級進旋法為基礎,曲調清麗流暢,委婉嫵媚,充滿了江南水鄉的典型風韻,被譽為江南民歌「第一歌」。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 。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
(2)茉莉花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茉莉花》也是最早傳到國外的一首中國民歌,大約在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間,首任英國駐華大使的秘書、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1769-1848)返國後,於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國旅行》。
由於《中國旅行》的巨大影響,1864年至1937年間歐美出版的多種歌曲選本和音樂史著述里都引用了《茉莉花》,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圖蘭多特》中的男聲齊唱,它濃郁的中國民間風格,曾使全世界億萬聽眾迷戀不已。
在中國國內,《茉莉花》不僅在江南地區廣為傳播,而且在全國漢族地區乃至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都被傳唱,而且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改動,成為《茉莉花》在那個地區的「變體」。
有些地區的《茉莉花》變體詞曲皆佳,十分動聽,其中湖北、山西、東北的幾首與江南的《茉莉花》形成一個同主題民歌「家族」。本次選的這首《茉莉花》是上世紀30年代以來就流行的一個通用譜本,一般來說用吳語演唱此歌最有味道。
③ 編導:幼兒園紀錄片中音樂茉莉花的作用
紀錄片《幼兒園》是湖北電視台紀錄片編導、獨立製作人張以慶的作品。影片沒有解說詞,但是多次運用了同一首歌《茉莉花》作為背景音樂。並且畫面的配合等方面,在此張以慶做到了至善至美,做到了他的極至。 童聲無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像一聲嘆息,它烘托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對於用《茉莉花》作為此片的背景音樂。張以慶曾在采訪中說道「《茉莉花》這個音樂很符合片子的情緒,有一點淡淡的憂傷,是我重新錄制的。但是非常遺憾,唱得不是很好,沒有那種天籟般的聲音,當然我還是非常感謝青少年宮合唱團的。一開始我就老在哼這個歌,已經哼了兩年了,雖然有幾種選擇,但是還是覺得《茉莉花》特別吻合。歐洲不是說《茉莉花》是中國的第二國歌嗎,我也找不到第二首童聲的東西能夠擱在這裡面了。我可以一年、半年不聽音樂,到快剪片子的時候才去聽,去找到吻合的東西。其實我不太懂音樂,但是我能把握住怎麼把情緒傳達給觀眾。只有這樣你才可以讓別人和你是共通的,節奏感也是一樣的,才能引起共鳴。當然這種情緒的傳達,也會有局限,因為人們的感受類型不同,而且感受力跟文化也沒有關系。」雖然張以慶說自己不懂音樂,但是《茉莉花》的應用與配合確實做到了天衣無縫不僅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而且還進一步的表達了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圖。 《茉莉花》這首極具特色的音樂在片中反復出現。整部影片總共出現了5次《茉莉花》的背景音樂。平均差不多每十分鍾出現一次,可見導演的安排意圖。第一次出現是在幼兒園開學那天,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送他們到幼兒園離開後。每個小朋友都眼含淚水的坐在凳子上,或站著,或透過門縫看看離去的爸媽。音樂《茉莉花》此時響起,它讓孩子們第一次離開自己的父母時的無助和不舍的情感展現得一覽無余,極大額的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茉莉花》的再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入園第一次睡覺的時候。時的孩子們是睡得如此的香,沒有了白天撕心的哭聲,吵鬧和打架也在此刻消失。音樂給人以安靜與感動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誰=睡夢中伴隨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也飄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音樂的第三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在幼兒園度過一周他們的爸媽來接他們回家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被接走了,只有陳志鵬的媽媽還沒來接他,這使得他非常的著急,來回的在前後兩個門之間走動,哭著盼望媽媽找點到來。《茉莉花》的音樂的響起既表達了陳志鵬回家的喜悅,同時也表現了他內心的焦慮、孤單、無助。音樂第四次響起是在孩子們戶外活動的時候,聽說戶外活動,孩子們個個都很高興,一周難得有戶外活動。孩子們在戶外歡聲笑語的做著游戲,你追我敢。音樂也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響起,好像是為孩子們助興一樣。原本有點憂傷的音樂在此時也是歡快的。音樂的最後響起是在孩子們畢業照畢業照時。此時的畫面跟音樂第一次響起時的畫面遙相呼應,都是展現每個孩子的表情。不過這次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是淚水,而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歡聲笑語。眼中充滿了希望,讓觀眾真切地體會到幼兒園的生活,孩子們的成長點滴。 《茉莉花》作為該片的一個音樂符號在片中反復出現,它舒緩、輕柔的樂調將景象隔絕在幼兒園嘈雜的吵鬧之外,並且每次音樂的響起都配以緩慢的畫面。特別是最後一次運用一組經處理泛黃的畫面來配背景音樂,可見導演的別有用心。畫面和音樂的完美配合,進一步渲染和烘託了片中的氛圍和環境氣氛。這首唱響在維也納的中國名曲,透過孩子的喜怒哀樂,揉進了人們的心裡,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結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風格,卻完美的演繹在這部紀錄片中似乎只有這首曲調最合適別無他曲。 通過對《幼兒園》中背景音樂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紀錄片里,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音樂都是作品整體的一部分,是一種藝術,不能自成體系,不能過強過滿。音樂茉莉花在片中出現了五次,雖然影片總長才一個小時。不能說恰到好處,但也不能說過多。而是很合理的表達了影片所要展現的內容。此外,紀錄片音樂只有置於適當的位置,融入作品整體的內容和形式,使人不知不覺地感受到它的感染,甚至於感覺不到它存在。音樂茉莉花的出現並不是毫無目地的,它都是經過導演的精心安排才插入的。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每次音樂的出現就是一個分割點。孩子們的入學,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天,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個星期,孩子們幼兒園畢業。每一次都安排得如此的合理,我們可以按照音樂的運用把整部影片分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也有其相關聯之處。並且每次音樂都是一個過度,無論是孩子們的情感還是年級。總之,茉莉花在《幼兒園》片中五次響起,每一次都是一種感動,又是一種升華。
④ 茉莉花的特點是什麼
茉莉,一種常見花卉,適合在家中養,能發出濃郁的香氣,沁人肺腑,常綠灌木。枝回條細長,略呈藤本狀。答葉對生,光亮,卵形。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3~12朵,花冠白色極芳香。大多數品種的花期6~10月,由初夏至晚秋開花不絕,落葉型的冬天開花,花期5-11月。性喜溫暖濕潤,在通風良好、半陰環境生長最好。土壤以含有大量腐殖質的微酸性砂質壤土為最適合。畏寒、畏旱,不耐濕澇和鹼土。冬季氣溫低於3℃時,枝葉易遭受凍害,如持續時間長,就會死亡。
⑤ 什麼是巴羅版的茉莉花
巴羅版《茉莉花》東歸中國
巴羅的《中國旅行記》出版後的120年,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924年創作了自己生前的最後一部歌劇《圖蘭朵》,這部講述中國元代北京城裡一位公主圖蘭朵復仇故事的三幕歌劇用《茉莉花》為音樂主題,使此歌更加風靡世界,成為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
現在,人們很容易理解《茉莉花》的西傳。錢仁康認為,在19世紀中葉以後,外國入侵、洋務運動使得中國民歌通過各種渠道西傳有了更多的機會,「而《茉莉花》在西方的廣泛傳播,則得益於其自身的特點:一方面,它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的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的結構,又能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
進入20世紀,《茉莉花》在西方進一步流傳。錢仁康撰文說,1911年,英國作曲家班托克出版了《各國民歌一百首》,把《茉莉花》的鋼琴伴奏寫成一首二部卡農,並先後編入了《兩首中國歌曲》、《七首中國歌曲》而廣為流傳。在美國,1922年博茨福德編的《各族民歌集》和1937年格林編的《各國歌曲集》都收入了《茉莉花》,顯示這首歌已經成為中國民歌的代表。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推薦《茉莉花》,並將其確定為亞太地區的音樂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國藝術家廣為傳唱。
今天在中國最普及的《茉莉花》詞曲有兩個版本,其中之一是江蘇版民歌《茉莉花》,另一個版本是約翰·巴羅在《中國旅行記》里所記載的《茉莉花》。普契尼在《圖蘭朵》中對巴羅版的《茉莉花》進行了重新編曲,讓此歌風行西方,繼而又「東歸」中國。1998年9月,導演張藝謀將《圖蘭朵》搬到了北京紫禁城太廟連演九場,吸引了全世界藝壇的目光,也再次掀起了海內外傳唱《茉莉花》的高潮。
⑥ 「茉莉花」歌曲介紹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把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⑦ 《茉莉花》歌詞的賞析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7)茉莉花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⑧ 談談你對各地區都有民歌《茉莉花》的看法
民間音樂通過口傳心授在世代相傳中作歷史性傳遞;這些相對穩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回就是傳統,而且繼續答向前發展…但是在傳承中決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比如社會變遷,遷徙戰爭等影響民歌也適時吸收、消化其他藝術因素,因此民間音樂是動態的。如江蘇的茉莉花在原《鮮花調》結構不變的情況下,作了旋律加花修飾,體現了江南小調的抒情風格。河北的《茉莉花》幾乎將原《鮮花調》結構擴充了一倍,歌曲中的頓音與下滑音等均增添了北方小調的敘述風格。由此您又可以談談民歌的豐富多彩,主要體現在多民族、多地域、多體彩、多形式上。
⑨ 《茉莉花》 歌曲簡介
《茉莉花》是前線來歌舞團原唱的歌自曲,由何仿改編自中國民歌《鮮花調》,於1957年首次單曲發行。
《茉莉花》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的結構,又能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因此其能夠在西方世界傳播。
該曲屬於小調類民歌,是單樂段的歌曲。它以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表現了委婉流暢、柔和與優美的江南風格,生動刻畫了一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棄不舍的愛慕和眷戀之情。全曲婉轉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9)茉莉花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2008年8月,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該曲進行了MV的拍攝。雷佳身著金色旗袍參與了MV的拍攝,為了給觀眾不同的視覺享受,MV導演孔嘉歡首次運用了另類表現手法,把中國宗教文化和該曲結合起來。
作為MV鏡頭重要組成部分,導演策劃了雷佳站在幾丈高的大佛的手心裡演唱該曲,雷佳從容的在大佛上拍攝了MV畫面。此外,該曲MV作為向北京奧運會的獻禮,特別剪輯了鳥巢的鏡頭畫面,使整個MV充滿了奧運的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