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杜鵑花
A. 100分懸賞 韓語歌手Maya能下載的高品質的韓語的Azalea Flower.MP3百度雲分享給我,不要現場版!
終於找到了,mp3已上傳,320k高音質的。
Azalea Flower就是杜鵑花的意思。
B. 謝彩雲唱的《杜鵑花》歌詞誰發給我
歌曲《杜鵑花》
歌手:謝彩雲
歌詞: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畔
多美麗喲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去年村家的小姑娘
走到山坡上
和情郎唱支山歌
摘支杜鵑花
插在頭發上
今年村家的小姑娘
走向小溪畔
杜鵑花謝了又開呀
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
摘下一枝血紅的杜鵑
遙向著烽火的天邊
哥哥你打勝仗回來
我把杜鵑花
插在你的胸前
不再插在自已的頭發上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畔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噢.噢.噢..
C. 仿句:一聲雷可以無端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普通點的)
一陣雨可以無故感染遍地的植物,一段美好的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D. 花有關的詩詞
桂花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E. 雲銀杜鵑花的花語
杜鵑花的花語:永遠屬於你。
杜鵑花代表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此花的人純真無邪。版
杜鵑花的箴權言是當見到滿山杜鵑盛開,就是愛神降臨的時候。
花語:愛的欣喜,節制,節制慾望。
花色含意:愛的喜悅。
白色:被愛的欣喜。
杜鵑花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它是杜鵑花科中一種小灌木,有常綠性的,也有落葉性的。北半球溫帶各地,都有杜鵑花的分布。在全世界900多個品種中,中國有近600種,因此杜鵑花被一些熱心人推舉為中國候選國花之一。五彩繽紛的杜鵑花,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
杜鵑花十分美麗。管狀的花,有深紅、淡紅、玫瑰、紫、白等多種色彩。當春季杜鵑花開放時,滿山鮮艷,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杜鵑花通常為5瓣花瓣,在中間的花瓣上有一些比花瓣略紅的紅點。杜鵑花的生命力超強,既耐乾旱又能抵抗潮濕,無論是大太陽或樹蔭下它都能適應。根淺,分布廣,能固定在表層泥土上。最厲害的是它不怕都市污濁的空氣,因為它長滿了絨毛的葉片,既能調節水分,又能吸住灰塵,最適合種在人多車多空氣污濁的大都市,可以發揮清靜空氣的功能。通常在春、秋兩季開花。
F. 從峨眉城裡到峨眉山澗雲中花嶺杜鵑花酒店需要多久時間
峨眉城裡到雲中花嶺總計30公里山路,如果不是周末堵車,一般情況50分鍾可以到達。如果周末就難說了,夏季周末,你可能兩個小時也不一定能到的。
G. 杜鵑花的雲片式盆景是怎樣的造型
雲片式:與寶塔式類似的是主幹明顯,枝葉都紮成片狀;不同點在於雲片式主幹可以有2~3個,可以直也可以斜,枝片交互錯落,保持層次清晰,形象不求對稱端莊,但求均衡。
H. 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鵑花。
一縷陽光,可以讓百花爭奇斗艷
一陣硝煙,可以召集了一群勇敢無畏的戰士
I. 讀了《春》和《春之懷古》後的感悟
春天是生機昂然的,是歡快跳躍的,是明媚動人的。在作者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更古不變的美麗春天。
雖然春天是活生生在人眼前的,關於春得題材也很多,但是能把春天寫活的人卻不多。
豐富的意象是作者把春天寫活的一大特點。春天是萬物蘇醒的時候,自然界的很多物體都可以用來表現一個活潑可愛的春天。作者提供了一個舞台,讓山水、花木、鳥獸有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大量運用修辭手法也是文章的一大特點,與朱自清寫《春》的手法相似。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在作者的筆下,萬物都有了人的靈性,自然就能很好地表現春天來臨的話題。它們舒展自己的姿態,忘情地感受春天,享受春天,而我們讀者也隨之而行。我們看到了一個清新、明媚的春天。
作者在文中穿插了一段關於命名「春」的故事。故事讓我們穿越時空,從物體的感受,形象地了解「春」的命名。作者花大量的文字寫春的景象,卻很少流露懷古的心情,這是恰到好處。由前面的春景作鋪墊,用寥寥幾筆寫自己想走訪遠古的春天,,也是理所當然的。這樣不僅能勾起作者的慾望去訪古代的春天,更能勾起讀者的慾望。
好一個令人嚮往的春天!
(2)賞析:
每一片綠葉,都在敘述著春天的故事。有多少片綠葉,就有多少個春天的故事。而在作家張曉風筆下,春天被渲染得有靈性,有詩性,有個性,按照獨特的存在方式,醞釀著自身的故事,規劃著自身的美麗。
為了鋪排春天的降臨,張曉風採用擬人手法,巧妙地用「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春天必然會是這樣的」「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作為串聯,多角度、多色彩、多層次地寫盡了春天的嫵媚和溫情,同時也反復提醒讀者不要忽略「曾經」所包含的潛台詞。
古往今來,寫春的詩文不可勝數。張曉風寫春,依然給人以強烈的陌生感,比如說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而關於春天名字的由來,作者更是異想天開,說是在很古很古以前,「一隻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他們奔走互告,喚出了「春」這一聲音:春天的名字誕生了!何等新鮮的描寫!即使對於閱讀了太多關於春的詩文的讀者,這樣的描寫仍有足夠的吸引力與沖擊力,彷彿腦海里吹進了新鮮的春風,一下子綠了起來。
閱讀張曉風的《春之懷古》,使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這一名篇劈頭一句就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下文洋洋灑灑均是寫景。其實文章最關鍵的恐怕要數開頭這一句。張曉風此文則與之迥異,一開頭便洋洋灑灑寫起春天,最後才別開生面地點出--「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這正是本文的「題眼」所在。張曉風回首眺望了半天的「古」,原來卻都是為了反襯「今」,即對煙囪如林的環境污染的控訴!作者正是深受現代環境污染之害、之苦,所以才緬懷一去不復返了的古代的春天--那純凈的溫煦的儀態萬千的春天。如此一來,一篇文情並茂的寫景散文,便具有了社會學的意義,正沉甸甸地扣擊著讀者的心弦。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麵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隻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會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的。
春天必然會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樑受盡風欺雪擾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後,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隻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舒適,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紗時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音來為這季節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於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
至於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麼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3)經緯構建的性情世界
—— 淺析張曉風《春之懷古》文章結構
從古至今,春日的紛繁與浪漫曾撩動了無數人的心弦,而「春」也就因此成為了永恆的話題。濃墨重彩描畫春日的奼紫嫣紅也好,不動聲色細繪春日的精工嬌巧也罷,張曉風的《春之懷古》卻讓我有了另一種別樣的感動:於靜宜中被觸動心弦,狹路相逢般難以倖免。 王國維先生筆下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張曉風的《春之懷古》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證。通篇文章如行雲流水充滿著靜宜中閃現的靈動。可以說張筆下的春日就是作家心中一灣清泉的流瀉,於無色無味中盡得風流。
這篇文章中可借鑒的地方很多,但是作家結構文章的獨特方式卻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果說「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四句縱貫全文成為縱向的經線的話,那麼「雪」、「雷」、「雲」、「杜鵑花」、「風箏」、「鳥」、「蝴蝶」、「蜜蜂」……則成為了文章展開的橫向的緯線。縱橫交錯的結構形式使得文章得到了舒展的張力,為作家表達情感構建了抒情空間。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這一條經線的選擇看似隨意其實也顯示了作家的獨特構思。四個句子在我看來其實是一條時間線的代表,而時間行走的方向是一個往回的方向,即文章題目中的「懷」。由今日回溯到昨日以至於「湮遠年代」。第一、二句「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立足於現在,為作家描寫春景提供了一個展開的起點;第三句則是從今日到昨日到「湮遠年代」的一個回溯。作家由春天的名字的由來想到了歷史長河的奔流,想到了過往歷史的擔當。第四句「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麼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嗎?穿越煙籮與煙籮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其實,這正是作家進一步向歷史的方向回溯的展現,一種對逝去的追尋。
分析了四句話所代表的時間立足點的不同,我們不難發現「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這句話本身也有著獨特的作用。四句話的並列使得通篇文章具有了一種整齊的美感。「必然是這樣」這樣的字眼則客觀上使得讀者產生一種「是怎樣的?」「必然嗎?」的心中疑問,產生一種希望尋求印證的閱讀興趣。
單純流線型的結構往往會使得文章缺失一種橫向展開的厚實感,所以,我覺得張曉風的《春之懷古》結構文章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就在於:橫向展開時對於春日獨特意象的描述和動詞的運用上。寫文章最怕的就是一種自己感動得痛哭流涕,讀者則茫茫然不知所雲的困境。也就是說文章必須是可感的是需要意象將作者心中那種抽象、縹緲的感覺形象化的。讀者在閱讀文章時由文字所描繪的意象出發,產生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從而達到一種與作者心靈的共鳴,這樣的文章才能夠產生真正的動人效果。 王國維先生的「隔」與「不隔」說的就是這一點。
首先我們看從第一條經線連接點展開的第一條緯線。春天儼然已被擬人化了,成為了一個活潑、調皮的少女的形象。「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唱著歌兒從雲端唱到山麓,荒村、籬落……作家敏銳地抓住了春天的幾個獨特意象山頭的「綠意」,春雪融化時的聲響,春江戲水的小鴨的黃蹼,開始解凍的春泥,一聲春雷,一陣春雨,滿城杜鵑花,漫天飛絮。每一個意象的選擇都可觀可感,充滿著情趣,似乎讓讀者感受到了春天在萬物身上發生的細微變化,使得讀者產生了一種「發現」的驚喜。同時,「掌」、「唱」、「惹哭」、「斗急」等動詞更顯出了獨特的美感。一個「快掌不住」彷彿讓我們看到了春天少女的迫不及待,「將冷臉笑成花面」則盡顯了春天的浪漫與燦爛。更加絕妙的還有「惹哭」、「斗急」兩個動詞,簡直將春天那種無拘無束、撒嬌的小任性寫活了,讓人在瞬間綻放一種心領神會的微笑。這樣的動詞還有很多,如「抱著」、「攻陷」等等。
這種獨特的意象和動詞運用,同樣體現在第三句「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所引導的緯線上。在這一部分,作家由春天之景想到了春天的名字。想到了湮遠年代,想到了歷史,想到了很遠很遠的亘古之前。「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紗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這幾處場景的瞬間體悟,其實正是作家敏銳地把握住了人們在感受到了春日「第一陣春風」、「第一絲暖意」、「第一股暖流」後的驚喜,三個「猛然」將這種不期而遇的驚喜推向了極致。而「丈量」、 「點數」、「鞭策」、「縱寵」、「記憶」、「垂詢」等動詞的運用,則為我們構建了一幅百鳥歡悅、蝴蝶飛舞,蜜蜂忙碌以及風過時樹枝搖曳,風鈴脆響的春日勝景。
經線和緯線構建的《春之懷古》為我們展示了文章結構的靈動,縱向時間線的巧妙設計也好,橫向意象和動詞的獨特選取也罷,我想一切的技巧如果失去一份纖敏善感心性的支撐都有可能落入另一種斧鑿的窠臼之中,而這份心性的珍貴之處就在於那份情感的真純,為文與為人首先就在於那種「性情中人」的感動吧。
當那種「於靜宜中被觸動心弦,狹路相逢般難以倖免。」的感覺再一次襲擊了我時,我想到了張曉風《不朽的失眠》給我的感動,想到了「 有一種花,你沒有看見,卻信它存在。有一種聲音,你沒有聽見,卻自知你了解。」
又一曲春的贊歌
——張曉風《春之懷古》賞析
張曉風是台灣十大散文作家之一,她的散文用語新穎,意象豐富,想像奇特,字里行間透著暢快灑脫之氣。古往今來,描寫春天的文章,數不勝數,但是她在《春之懷古》里所描寫的春天的景象,卻給人以全新的、甚至可以說是陌生的感覺。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卻體現了張曉風創作上的突出特點。全文格調清新活潑、生動自然,如詩如畫,給人以無窮的美的享受。
首先,作者寫出了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文章一開篇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話,但卻描寫了一系列豐富的意象:「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隻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山頭」——「歌」——「雲端」——「山麓」——「荒村」——「籬落」——「小鴨的黃蹼」——「春泥」,這些意象的組合在空間上是按照從上到下的規律,並用擬人的手法前後連貫地銜接起來。如「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從而引出了後面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本來兩個豪無聯系的物象就很自然地串在了一起。
在接下來的幾段中,作者展示了更豐富的意象。如第二段中有:「雷」「杜鵑」、「杜鵑花」、「風」、「柳」、「飛絮」;第三段:「枯梗」、「老根」、「屋樑」、「燕巢」、「桃花」、「御溝」、「江頭」等;在第四段中,出現了四組意象:「小羊」——「草」——「汗」;「孩子」——「風箏」——「飛騰」;「腿」——「舒活」;「素手」——「浣沙」——「水的血脈」——「嘴」——「口哨」等等。另外還有五、六兩段:「鳥」——「天空」;「蝴蝶」——「花」;「蜜樹」——「蕊」;「風」——「樹」;「老風鈴」——「風」。這些意象是對上文中命名來源的補充說明,對這里為止,作者基本上完成了對「春之懷古」的系列意象的塑造。短短數百字的散文,卻出現了這樣為數眾多、紛繁復雜的意象,不能不讓人佩服作者想像力的豐富和思維的活躍。
其次,多種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也增強了這篇散文藝術張力。
仔細閱讀,我們會發現文中幾乎每一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辭手法。例如文章第一段,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卻用了擬人、排比、疊句、比喻四種藝術手法,融情於景,渾然天成。在後面的幾段中,擬人、排比、反復、比喻、對比、通感、聯想等手法也是層出不窮。「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點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作者把自然界中難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擬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態,給讀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再如第三段中,作者將殘冬的落敗景象與初春的生機相對比。一邊是「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樑受盡風欺雪壓猶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而另一邊則是「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通過這一系列的修辭手法的運用,本來再普通不過的景物,也變得生機勃勃起來。同時也呈現出作者靈活變化的視角和對「春」的不同體會,表達了她豐富而細膩的內心世界。
再次,《春之懷古》還體現了張曉風散文用語新穎的特色。她在寫作過程中,經常追求富有個性的陌生化的用語方式,讀來令人感到新鮮、震驚。所謂的「陌生化」,就是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對人們常見的熟悉的事物進行藝術上的處理和加工,使之變得陌生,從而在讀者和熟悉的事物之間造成一種「間離」效果,引起讀者的關注、思考和欣賞興趣。
如第二段:「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件柳的分號。」其中,雷「惹哭」了雲,杜鵑啼「斗急」了杜鵑花,柳樹「吟出」飛絮,這些詞語的搭配,都打破了常規,是讀者所不熟悉的。另外,「一則則」,我們經常用來修飾或限制「故事」、「寓言」等一些抽象名詞。像「柳絮」這樣的具體名詞, 一般不會用「一則則」來修飾或限制。這種用法屬於變異現象,體現了量詞的靈活性。這些都給讀者造成了一種「陌生化」的奇特效果。同時也體現了作者豐富超常的想像,快速踴躍的思維,讓人感到神秘。
另外,《春之懷古》結尾也不乏其獨特之處。在文章最後,作者一反前文中的歡快喜悅,塑造了「黑森林」這一物象,使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種對比中,作者的創作主旨就顯而易見了,她所抒寫的就是對「湮遠年代中的春天」的嚮往、懷念和對現實社會的否定。可以說「黑森林」這一物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它使讀者不再沉浸於歡娛之中,而開始反思現實生活。作者這種以對美的描述來喚醒人們對現狀的反思的寫法也很值得借鑒。
(4)美文賞析:
首先,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在行文的過程中有三次在文段的開頭,重復「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這句話。而這句話恰恰如一條絲線將其他珠玉一樣的文字巧妙的串聯起來,使這篇文章達到了條理清晰,讀來一目瞭然的效果,充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同時在這篇文章當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馬行空」、「行雲流水」般的寫作思路。
第一段從「雲端」、「山麓」、「荒村」到「籬落」,筆觸所及猶如勻潤的弧線,自然、流暢而又干凈利落,一如一絲不苟的 「工筆畫」,而到了「小鴨的黃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則忽然變成了「潑墨畫」一樣,濃濃的春意瞬間流淌於紙上,一下子將溫軟、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樣淋漓盡致的推倒了我們的眼前。
春來了,不僅溫柔卻更充滿生機、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蠻」。 「惹哭滿天的白雲」、「斗急一城杜鵑花」、揚起漫天的飛絮這都是她的傑作。有一句話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么?」其中充滿了對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來,人們的心情便如贏得了一場戰斗的勝利,激動、興奮、難耐不已!作者在向我們娓娓道來的時候,充分發揮了「擬人」這一修辭的妙用:「惹」、「斗」、「不講理」、「不邏輯」、「苦守」、「抱著」、「攻陷」、「控制」……等等,讓春在我們的眼前宛如一個活脫脫的野蠻、霸道、俏皮、可愛的小姑娘!
寫文章,想像力是靈魂,沒有想像力或者說不能讓讀者「浮想聯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從「春」的翹舌發音聯想到了「口哨聲」,而由此展開了人們初造此字時的情景。雖然其實並非如此,但是卻讓讀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於「鳥兒」、「蝴蝶」、「蜜蜂」、「風鈴」在春天裡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靈慧心意。
然而,倘若文章只是停留在對春天的閑情寫生上,倒也只能算是一篇佳作而不能稱之為美文的。我們在來看題目《春之懷古》,讓後我們再來看一下文章的最後一段「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讀到此處,我們才能明白,以上作者筆下的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懷想的「必然是這樣的」古典中的春天,而現實則多是「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但是在這種黑森林的猙獰面目面前,作者並沒有心靈麻木的習以為常或者黯然神傷,而是十分堅定自己的信念「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麼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受著作者文字和她執著信念的感染,我們的心靈也不禁升華,也想與作者一起去 「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了。
作文,再多的技巧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某一種信念、思考、理想等,只要你的心中真的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只要你能真誠、流暢、生動、自然的把你的這些傳達給讀者,並且極盡己力的調動一切手法、想像、修辭、詞語等等手段來達到你的目的,那麼你的作文一定會感動你自己也感動你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