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的戰爭
❶ 黑鬱金香的創作背景
鬱金香這種美麗的花,原產於小亞細亞,1559年經由君士坦丁堡傳至歐洲,在這以後的一百多年中,這小小的植物給整個歐洲帶來了軒然大波,特別是在荷蘭,甚至出現了舉國若狂的鬱金香熱。大仲馬的《黑鬱金香》正是以十七世紀荷蘭的激烈的政治斗爭為背景,通過培植黑色的鬱金香這條線,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的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荷蘭在十六世紀發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成立了七省聯邦,也就是荷蘭共和國;荷蘭的工業、航海業以及海外殖民擴張都有了巨大發展,成了世界強國之一。但是它與西班牙、法國以及十七世紀中葉興起的英國之間的戰爭連年不斷,國內北方的資產階級與南方的貴族之間以及宗教、政治派別之間的斗爭也此起彼伏。本書提到的約翰·德·維特在與奧蘭治派的斗爭中被資產階級推舉為議長,掌握了國家實權,1667年制定《永恆法令》,廢除了由奧蘭治家族擔任的總督制,削弱了奧蘭治家族掌握的軍權,但是到了1672年由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突然入侵,奧蘭治派利用這個挫折廢除了《永恆法令》,恢復了年輕的奧蘭治親王的總督地位,並且引發了民眾的反對,1672年8月20日在海牙發生了暴亂,堅決主張與法國談判的主和派,荷蘭議長約翰·德·維特和他的哥哥高乃依·德·維特慘遭殺害。《黑鬱金香》的故事就是從這一個日子開始。大仲馬善於以豐富的想像力和編造故事的技巧來描繪歷史事件,正是這個歷史事件給故事帶來了驚心動魄的悲壯氣氛,深深地打動了讀者,使讀者帶著濃厚的關切心情關心著故事情節的一步步發展!
❷ 知道鬱金香的故事
鬱金香的故事
在花卉的天地里,鬱金香堪稱為大名鼎鼎的洋花。它的確切起 源已難於考證。但在500多年前因中亞地區的人所戴的頭巾與鬱金香花形相似,其原名Tulipa就是土爾其「頭巾」之意。故有的專家認為它的原產地大概是在土耳其和地中海一帶。至1863年傳至荷蘭。嗨,好傢伙。熱愛奇花異卉的荷蘭人意一下子把鬱金香捧上了天。他們對它那種美妙的酒杯形花朵竟如痴如醉。
有人還編了一個故事:古代有位美麗的少女住在雄偉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一個送她一頂皇冠;一個送把寶劍;一個送塊金堆。但她對誰都不予鍾情,只好向花神禱告。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遂把皇冠變成鮮花,寶劍變成綠葉,金堆變成球根,這樣合起來便成了鬱金香了。這個故事更加深了荷蘭人對這花的印象。甚至有宣傳媒介還宣揚一句箴言:「誰輕視鬱金香,誰就是冒犯了上帝。」終於一場「鬱金香熱」席捲荷蘭全國以至歐洲。不少人認為「沒有鬱金香的富翁也不算真正的富有」。有的人竟寧願用一座酒坊或一幢房子去換取幾粒珍稀的種頭。這許許多多的「狂人舞曲」卻把荷蘭奏富起來了。19世紀之初荷蘭全國只種鬱金香130英畝,到了20世紀中葉已發展到兩萬多英畝,佔全世界鬱金香出口總量的80%以上,行銷125個國家,被譽為「世界花後」。這個超級拳頭產品的出現,使鬱金香當然無愧地成為國花,也無愧與風車、乳酪、木鞋一道被定為「四大國寶」了。
鬱金香屬於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經過園藝家長期的雜交栽培,目前全世界已擁有8000多個品種。它色彩艷麗,變化多端,以紅、黃、紫色最受人們歡迎。但開黑色花的鬱金香,卻被視為稀世奇珍。19世紀,法國作家大仲馬所寫的傳奇小說《黑鬱金香》,贊美這種花「艷麗得叫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其實,純黑的花是沒有的。黑鬱金香所開的黑花,並不是真正的黑色,它有如黑玫瑰一樣,倒是紅到發紫的暗紫色罷了。這些黑花大都是通過人工雜交培育出來的雜種。諸如荷蘭所產的「黛顏寡婦」、「絕代佳麗」、「黑人皇後」等品種所開的花都不是純黑的。近據國外報道,有一種真正黑色的品種開始問世。但香港花界人士說眼下尚在尋尋覓覓、祈祈盼盼之中。可惜我國的民情不喜歡用黑花過年,故再新再奇也不易使人解開腰包。在國外因洋人喜插切花,而鬱金香的花柄長達四、五十厘米,我國大多用作盆花,那就顯得花高葉矮,有點像跳芭蕾舞的味兒了。如果能加以矮化處理,恐怕會更加秀麗.
鬱金香因喜歡在冷涼的氣候生長,花期又只有10天左右,除了北方之外嶺南各地難以繁殖種頭,每年總得依靠百口。按照它的習性要經歷一段冷藏的刺激才能誘發花芽分化。
鬱金香原產伊朗和土爾其高山地帶,形成了適應冬季濕冷和夏季乾熱的特點。喜溫暖、濕潤,夏季涼爽、稍乾燥的環境。宜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❸ 加拿大的鬱金香節每年什麼時候舉行
五月第三個星期
❹ 荷蘭人為什麼要把紅色的鬱金香稱為斯巴達克呢
斯巴達克是奴隸英雄,熾烈的鮮紅象徵了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和特質。
❺ 荷蘭的國花為什麼定這種花為國花
鬱金香。
荷蘭——鬱金香
荷蘭,歐洲的花園,鮮花之國,提起荷蘭,就不能不說說它的國花--鬱金香。
荷蘭鬱金香的歷史是從一位名叫克盧修斯的園藝學家開始的。16世紀,在維也納皇家花園當園丁的克盧修斯,千方百計從出使土耳其的奧地利大使於中得到了原產亞洲的、美麗的鬱金香,並帶著鬱金香來到了荷蘭,使這種花很快地遍及荷蘭各地,一度掀起了鬱金香熱。起初,鬱金香的價值
成倍地增長,許多人瘋狂地種植鬱金香,甚至有人用一座帶花園的別墅換取一個珍貴的品種。到1637年,鬱金香價格暴跌,市場出現危機,由政府出面整頓,才恢復了正常。現在荷蘭的鬱金香是主要的出口創匯商品之一。
在荷蘭,鬱金香是美好、庄嚴、華貴和成功的象徵。
雖說,荷蘭的鬱金香譽滿全球,其實鬱金香的故土在土耳其。土耳其人更鍾愛鬱金香。鬱金香的生物學名是Tulipa,來自土耳其語TUber1d,含義是鬱金香花象包著頭巾的伊斯蘭教少女一樣美麗。鬱金香成為土耳其的國花比荷蘭還早。鬱金香為熱愛它的人們帶來了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匈牙利、伊朗、紐西蘭也把鬱金香定為本國國花。
❻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6)鬱金香的戰爭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❼ 荷蘭人為什麼喜歡鬱金香
鬱金香泡沫應該有看過吧,在那個國度鬱金香純屬炒作,人們為了虛榮不惜花高價去購買就像一種投支一樣,哪怕花一棟房子的錢去買一朵鬱金香也在所不惜呢,因為那是後炒作是在太厲害了,擁有鬱金花的人就象徵著財富·
❽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一朵小花搞垮一個大國
17世紀時描繪鬱金香的水彩畫
「經濟泡沫」這個詞兒第一次為人所知,是1637年的2月4日,在這一天,荷蘭市場上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突然掉頭向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泡沫「鬱金香泡沫」破滅了,而隨著這個泡沫一起破滅的,是無數荷蘭人的發財夢,以及荷蘭這個正在上升的帝國原本光明無限的國運。
作為一個今天領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國,說荷蘭是一個「大國」恐怕很多人會有意見。然而,如果回到17世紀的歐洲,你會覺得這個稱呼一點都不誇張。17世紀的荷蘭幾乎參與了那個時代所有的「大陣仗」,它跟前霸主西班牙打了80年戰爭(居然還打贏了),帶領新教國家打了與天主教國家分庭抗禮的30年戰爭,壟斷了東印度和日本的貿易權,征服巴西大部分領土,佔領加勒比海各島嶼,並且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中心阿姆斯特丹。當時,過氣的霸主西班牙暮氣初顯,後來的霸主英國還在被一堆家務事搞得焦頭爛額,唯獨荷蘭風景這邊獨好,因此以當時人的眼光看來,這個「小而強」的國家未來稱霸全球似乎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正如所有崛起中的國家一樣,光明的未來讓全歐洲的冒險者和他們的資金都向這片熱土集聚,荷蘭不可避免地發起了高燒,而這種高燒的表徵就是「鬱金香泡沫」。說來有趣,鬱金香作為一種當時剛剛被引進歐洲的觀賞性花朵,除了能在貴族少爺追女孩時派上點用場外,並沒有什麼實際用途,其球莖長得還很像洋蔥,不識貨的人很可能就拿來炒炒吃了。然而,正如現今的中國炒家秉承「無貨不可炒」的理念一樣,在整個市場積聚大量資金又無處可用的大背景下,鬱金香被選中成了資本玩弄的對象。從1634年開始,鬱金香狂潮初現端倪,此後其價格一路上漲,直至1637年初,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的球莖居然被炒到了6700荷蘭盾。6700荷蘭盾是個什麼概念?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那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考慮到當時歐洲人的平均壽命,這意味著普通荷蘭人干一輩子也買不起一朵小花。
這無疑是在誘導所有人停下手中活計,投入到這場賭博中。史學家說,在當時的荷蘭,「貴族、商人、手工業者、船員農民、泥炭搬運工、煙囪清潔工、小夥子、姑娘們,或是收破爛的婦人,所有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嗜好」,買賣鬱金香成為一場全民運動。
既然是泡沫,就總會有破滅的那一天。就在鬱金香被炒到最高點後沒多久,1637年的2月4日,忽然有很多人開始拋售鬱金香,大量的拋售使得市場陷入極度恐慌。僅僅七天後,鬱金香的平均價格已經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更是貶得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個洋蔥的售價。一夜間,幾乎所有參與投機的人連抱頭痛哭都來不及,他們背上了還不清的巨大債務。為了避免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動盪,荷蘭政府於1637年4月27日宣布強行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無非是一次有錢人之間的零和游戲,而參與投機的資金數量總是有限的,因此它並沒有傷及荷蘭的國本。但這種說法解釋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鬱金香泡沫」破滅之後,原本十分紅火的荷蘭突然「歇菜」了,逐漸退出歐洲歷史中心舞台,淪為二流國家。
事實上,「鬱金香泡沫」對於荷蘭這個國家的打擊,並不僅僅是參與投機的那部分蝕掉的本錢,而是它打亂了荷蘭整個經濟結構。經此一折騰,荷蘭原本引以為傲的造船業停頓了下來,讓位給花卉種植業。不造航船改種花的荷蘭,最終在17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輸給了英國。更為重要的是,泡沫破滅也讓民眾看到了政府的貪婪,為了多收交易中的印花稅,荷蘭政府前期曾助推過「鬱金香泡沫」的興起,負債累累的民眾自此不再信任他們之前曾浴血保衛過的國家和政府,荷蘭就這樣喪失了走向強大的門票。
一個興盛中的國家有時看起來無往而不利,但向上的國運其實最經不起貪婪、妄念和私慾的反復折騰。破滅的「鬱金香泡沫」警示著世人,有時,絆倒一個大國的,或許僅僅是一朵看上去很美的小花。
來源:齊魯晚報;作者:王昱
❾ 張愛玲的《鬱金香》表達主題是什麼
塵封58年的張愛玲佚文《鬱金香》近日出土。初讀之下感覺故事比較平淡,不及《傾城之戀》的華麗蒼涼,也不及《金鎖記》的撼人心魄。但語言還是十足的張愛玲味,比如這樣的描寫:「一枝花的黑影斜貫一輪明月。一明,一暗;一明,一暗」。還有結尾處寶初「站在窗戶跟前,背燈立著,背後那裡女人的笑語啁啾一時都顯得朦朧了,倒是街上過路的一個盲人的磬聲,一聲一聲,聽得非常清楚。聽著,彷彿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都是典型的張派風格。
《鬱金香》的故事並不復雜,一如張愛玲過去的作品,在新舊雜糅掩映之中,展開舊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兩個少爺寶初、寶余與丫頭金香之間的或明或暗,或輕薄或深婉的關系。情節看似單純,但是結構非常講究。作品以金香推門亮相始,以寶初的凄然回憶終,金香彷彿迎面而來,轉身遠去。在人物關系的發展中,可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作品開頭寫寶余狂追金香,使人誤以為是要寫金香與寶余之間的糾葛,並引出寶初與閻小姐之間的戀愛,然而山重水復之後才發覺金香愛的是寶初,而寶余最終與閻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節奏緩慢,極力鋪陳舊家庭中兩三天間的日常生活情態,交待錯綜的人物關系。後半部分節奏驟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這種節奏類似於《金鎖記》。後半部寶初漸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畫面之外,成為側寫的對象。結尾處,寶初與金香之間本有重逢的機會,然而在擁擠的電梯里,只聽到別人喊她的名字,卻無法分辨她的身影,兩人擦身而過但卻並未謀面。這與《紅玫瑰與白玫瑰》結尾寫振保與嬌蕊在公共汽車上相遇的情景大異其趣。作品故事雖然簡練,但是線索明暗交錯,起伏有致,充分顯示了張愛玲結構小說的才華。
作品中三個最主要的人物寶初、寶余兄弟和金香之間的三角戀關系,從框架上看多少有點《邊城》的味道,然而內涵是迥然不同的。寶余是張愛玲筆下最擅長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種既輕佻又世俗的角色。寶初和寶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異母。由於母親早逝,寶初由寶余的母親養大,並一起寄居在寶余的親姐姐阮太太家裡。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寶初沉靜、憂郁的性格。與寶余對金香的輕浮舉止不同,寶初是認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愛護她,但他的愛是有限的,也是軟弱的。
對浪漫愛的拆解,尤其是對男性愛的懷疑一直是張愛玲早期小說的主題。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後改寫為《半生緣》)里,張愛玲才漸漸露出溫情的面目。而這篇寫於1947年的《鬱金香》,通過寶初對金香的感情描寫,透露出剛剛經歷感情創痛的張愛玲對愛情的懷疑。作品寫寶初出門的時候,金香將一個精心縫制的小禮物悄悄裝到他的口袋裡:一個白緞子糊的小夾子,緞子的夾層下還生出短短一截黃紙絆帶,是裝市民證和防疫證用的。金香設想得非常精細,大約她認為給男人隨身攜帶的東西沒有比這更為大方得體的了,然而寶初並未珍惜,反而心裡有點鄙夷、輕蔑,覺得這東西看上去實在有一點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而且每「一看見,心裡就是一陣凄慘」。可是「怎麼著也不忍心丟掉它」,於是故意夾到書本里,讓人家去摔掉它罷。這個看起來溫文穩重、誠摯內向的寶初對金香的愛不過如此!陳子善先生說寶初的身上有《半生緣》里沈世鈞的影子,我覺得從沉靜、平和的性格來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張愛玲前期作品的愛情描寫,多的是現實利益的斤斤計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詩意,然而卻不能說她是個愛的虛無主義者。她筆下的女人多少都帶點怨女的氣質。在男女愛情的「兩個人的戰爭」中,女人往往是失敗者。她們付出的感情總比男人多,對愛情的期待總比男人高,如葛薇龍之於喬琪喬,曹七巧之於姜季澤,王嬌蕊之於佟振保,而金香之於寶初也不例外。從老太太的嘴裡,我們得以約略了解金香後來凄苦悲慘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還不給她錢,她只能出來找事情做,養活兩個孩子。讀到這里,一個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艱難的生活中辛苦輾轉的身影閃現在畫面之中,一種鬱郁蒼蒼的身世之感漫上心頭,留給我們無限的嘆息和惆悵。這時候,我們才真正領略到這篇小說題目的深長意味:「鬱金香」原來是要把郁和金香拆開來讀的。金香帶著青春活潑的氣息撲面而來,卻連一個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張愛玲又一次將她的「荒涼」拋灑在我們對「鬱金香」的華麗想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