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虎丘哪裡鬱金香

虎丘哪裡鬱金香

發布時間: 2021-12-24 23:03:42

鬱金香產於哪裡

鬱金香是世界著名的球莖花卉,花朵似荷花,花形豐潤,花色艷麗。鬱金香原產版於伊朗和土耳其的高山權地帶。據資料證明,我國的新疆也有分布。在我國唐代就有「雙燕又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鬱金香」的詩句。說明鬱金香在我國栽培歷史久遠。鬱金香花莖剛勁挺拔,葉色素雅秀麗,荷花似的花朵端莊動人,耀眼奪目,惹人喜愛。近年來,我國廣泛引種鬱金香,已成為園林、花徑叢植及成方帶狀種植、花壇種植、盆栽、促成栽培的品種,供冬春觀賞,受到人們的喜愛。

Ⅱ 想知道: 蘇州市 虎丘附近有哪些景區 在哪

還有個私人承包的定園。

Ⅲ 蘇州虎丘有什麼地方好玩

2-3小時
走進虎丘
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城區中心五公里。享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 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山高僅三十多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岩聳壑,氣象萬千,並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蘇東坡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最為著名的是雲岩寺塔和劍池。高聳入雲的雲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樸雄奇,早已成為古老蘇州的象徵。 劍池幽奇神秘,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以及神鵝易字的美麗傳說,風壑雲泉,令人流連忘返。 康熙帝曾四次游虎丘。最後一次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還在山上行宮住了一夜。他為虎丘山寺題寫雅名「虎阜禪寺」。從此虎丘寺改稱虎阜禪寺,金匾至今高懸於頭山門。 山上有一石井,傳為唐代陸羽所挖,稱為「陸羽井」。陸羽是中國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長期寓居虎丘,他一邊研究茶葉,一邊著作《茶經》。他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評為「天下第三泉」。 位於虎丘東麓的萬景山莊匯集蘇派盆景之精華,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畫。虎丘後山植被茂密,林相豐富,形成了宜人的綠島小氣候,成為鳥類爭相棲息的樂園,每至秋日,有萬千蒼鷺繞塔盤旋,蔚為壯觀,成為一絕。 虎丘還是蘇州民間重要的集會場所,根據「三市三節」的歷史,景區創新推出了春季的藝術花會,展現了牡丹、鬱金香,比利時杜鵑、百合等一大批名貴花卉的迷人風姿,具有較高的藝術品味。 與花會相映成趣的是民俗風情濃郁的金秋廟會,再現了山塘出會的盛況,展演了南北交融的民間藝術節目,深得遊客喜愛,如今,一年兩會已成為著名的特色旅遊項目,是蘇州的旅遊熱點。

景點類型:公園

最佳季節:3-5月、9-11月。春秋二季最佳。 初春有花會,熱鬧非凡;秋季則有金秋廟會。 夏季有時暴雨,暴雨過後去虎丘,人少,有意境。園林池子中的荷花在夏天盛放,非常優美。 冬季為淡季,相對冷清,雪過虎丘美輪美奐。

門票(截止2015年7月):淡季(11月~次年4月15日):40.00元 旺季(4月16日~10月):60.00元

開放時間:07:30~17:30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門內8號

Ⅳ 虎丘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里的郊外。虎丘海拔34.3米,佔地約20公頃,山體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

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涌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剎近城郭,峰從海涌來。」(顧瑛)「嘗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王鏊)虎丘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蘇州古城一樣歷史悠久。相傳,春秋時期,這里就是吳王闔閭的離宮所在。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後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這里。據《史記》等書記載,當時征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據說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宋代蘇州州學教授朱長文則認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並說:」然觀其岩壑之勢,出於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闔閭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歷也表示贊同:」本來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稱金氣精。」相傳,吳國滅亡後的數百年間,越王勾踐、秦始皇、東吳孫權,曾先後來次探寶求劍,結果都一無所獲,徒勞而返。

虎丘由帝王陵寢成為佛教名山和游覽勝地始於六朝。東晉時,司徒王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營建別墅,咸和二年(327年),雙雙舍宅為虎丘山寺,仍分兩處,稱東寺、西寺,劉宋高僧竺道生從北方來此講經弘法,留下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和生公講台、千人坐、點頭石、白蓮池等膾炙人口的古跡。六朝時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陳代張正見、江整二人詠虎丘詩有」遠看銀台竦,洞塔耀山莊。「和」寶塔據高壟,經台鎮嶺頭。」之句,可為佐證。這是虎丘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塔,廢毀已久。

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國復歸一統的隋文帝楊堅,篤信佛教,於仁壽年間(601年-604年)下詔各州郡建造舍利塔,並由「有司造樣送往當州」,也就是附發了塔的樣式,以便統一規制。於是,虎丘歷史上便有了第二座塔,位於山頂東晉王琴台故址,不過,據古建築專家劉敦楨考證,它只是一座方形的木塔,早已無有,決非保存至今的以磚結構為主的八角形塔。這一結論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到了唐代,為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為武丘報恩寺,仍分東西兩寺。顏真卿詩有「不到東西寺,於今五十春。」之句。那時虎丘離城雖近,但無大路和河流可通,遊人需從田間阡陌穿行,如遇雨天還要涉水方能抵達,交通極為不便。寶歷元年(825年),五十四歲的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吏。這位熱愛蘇州風物、對虎丘情有獨鍾的大詩人有感於此,便領導蘇州百姓自閶門至虎丘開挖河道與運河貫通,沿河修築塘路直達山前,又栽種桃李數千株,加以美化,並繞山開渠引水,形成環山溪。事後,詩人寫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河堤上,長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帶,碧波潺緩,遠遠望去恍若海上仙島;從此水陸稱便,遊人絡繹不絕。為紀念白居易功績,後人稱塘路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為山塘河,皆長七里,號稱」七里山塘「。此後一千一白多年間,山塘成為連結閶門與虎丘的唯一紐帶,是從蘇州城去虎丘的必經之路;既是閶門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風景名勝的前奏,歷史上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明清兩代虎丘的多部山志無不將山塘包括在內,一並加以記述。

然而,當初白居易開河築堤不到二十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崇道闢佛,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於會昌五年(845年)詔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強迫僧尼還俗,史稱「會昌滅佛」。遠離長安的蘇州也未能倖免於難,建寺已五百餘年的虎丘東西二寺當即被拆得片瓦無存。但過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復。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為一寺,並從山下遷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築的格局。山下則另建東山廟和西山廟,以紀念舍宅為寺的王、王珉兄弟。五代時期,中原分爭,江南一隅比較太平。當時蘇州是吳越國錢氏政權統治下,僅次於都城杭州的重鎮,國主錢第四子錢元、錢文奉父子治理蘇州數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構築圓林。據記載錢元「每游虎丘山寺,前路引望已欣動顏色。比至,必規畫修繕。」虎丘的寺院和勝跡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維修和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現代修塔施工中,發現文物的文字紀年和塔的形制判斷,虎丘現有的佛塔,就是五代最後一年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亦即吳越國王錢弘在位的第十三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建築。建成後十七年,吳越國「納土歸宋」,蘇州正式歸入宋王朝的版圖。

北宋至道年間(995-997年)蘇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為雲岩禪寺,由律宗改奉禪宗。景元年(1034年)詔以宋真宗趙恆御書三百卷副本藏於寺中,為此四年(1037年)特建御書閣。皇初(約1044年),又改禪寺為十方住持。此後常為禪僧掛錫之所。南宋紹興初(約1131年),高僧紹隆到虎丘講經,一時眾僧雲集,聲名大振,遂形成禪宗臨濟宗的一個派別「虎丘派」。紹隆法師名重宇內,聲聞海外,「法席鼎盛。東南大叢林號為』五山十剎『者,虎丘遂居其一。」紹隆於紹興六年(1136年)圓寂坐化於虎丘。虎丘舊有隆祖塔院,在東山廟畔,昔時日本使者來華至蘇,必定要朝拜隆祖塔,可見影響之大。宋代在山上創建的還有應夢幻觀音殿(石觀音殿)、轉輪大藏殿、水陸堂、陳公樓(雙井橋)、千頃雲閣、和靖書院等。

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到至正四年(1344年)年間,雲岩寺有過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建,塔的維修也第一次見於記載,現存的二山門(斷梁殿)即當時所建。同時修繕和改建的還有大佛殿、千佛閣、三大士殿、平遠堂、小吳軒、花雨亭等建築,並鑄造巨鍾一口,疏浚環山溪六千餘尺。元末群雄並起,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佔領平江(蘇州)割據稱王。為保衛城池,選中水陸要沖的虎丘駐軍布防,在疏浚環山溪的同時,沿溪修築了一座環山城,將登臨之人歲無虛日的名勝之區變成了介戒備森嚴的軍事要害。一時「山上樓台山下城,朱旗夾道少人行。」(呂志學句)但虎丘土城在軍事上並未發揮作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征討張士誠,圍攻孤城平江(蘇州)達十個月之久。相傳徐達的攻城指揮部就設在虎丘,而常遇春亦屯兵於虎丘,與張士誠軍激戰於山塘至閶門南北濠一帶。

明代是虎丘歷史上的多事之秋,曾三次發生火災,毀而復建。第一次,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僧舍不戒於火,寺焚,延及浮圖」。至永樂初(約403年)修塔,建大佛殿、文殊閣,十七年(1419年)至十九年建妙庄嚴閣、千佛閣、大悲閣、轉輪大藏殿、天王殿、旃林選佛場等。第二次,宣德八年(1433年)「火復作於僧舍,浮圖又及於災,而加甚於昔焉。」距第一次災後修復竣工僅十二年。巡撫侍郎周忱、知府況鍾聞知雲岩寺住持南邱立志復興,率先以俸祿捐助,蘇州官民紛紛施以財物。自正統二年(1437年)至景泰四年(1453年)約十五年間,先修復寶塔、重建大佛殿,而後構建敕賜藏經閣庋藏敕賜《藏經》、三大士殿、伽藍殿、香積堂、海泉亭等。嘉靖萬曆和天啟年間。在知府胡瓚宗等倡議和贊助下,又陸續修建了萬佛閣(妙庄嚴閣)、西方殿、伽藍殿,天王殿。千手觀音殿、大悲閣、轉輪大藏殿、千佛閣、悟石軒、和靖祠、五賢祠、申公祠,仰蘇樓等,並再次修塔。但時隔不久,崇禎二年(1629年)第三次失火,大雄寶殿、萬佛閣、方丈樓觀,一夕而毀。十一年(1638年)至十三年(1640年),巡撫張國維捐俸重建大雄寶殿、千佛閣,並修塔。據劉敦禎教授考證,塔的第七層即當時改建。

清代,虎丘經歷了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虎丘最興盛之時,為康熙至乾隆期間。康熙帝玄燁和乾隆帝弘歷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臨虎丘,並曾駐蹕山上,有幾次從浙江回京途經蘇州還要重遊虎丘。祖孫二人先後在虎丘題寫匾額楹聯數十處,吟詩不下二十餘首。現今頭山門所懸「虎阜禪寺」豎匾,就是玄燁的手筆。為此虎丘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先後建起了萬歲樓、御碑亭、文昌閣,以及宏偉的行宮「含暉山館」,接著又重修了大雄寶殿、千佛閣。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全面修整,十九年(1754年)建千手觀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1773年)修塔。當時山前山後軒榭亭台逶邐參差,多達五千零八十餘間,共有勝景二百多處;白堤春泛、蓮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霽、風壑雲泉、平林遠野、石澗養鶴、書台松影、西溪環翠、小吳晚眺,號稱「虎丘十景」。虎丘衰落之時,為咸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的兵火摧殘。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修成自天京(南京)揮軍東征,一路勢如破竹,迅速逼近蘇州,潰敗的清軍在城外楓橋、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帶縱火,大火延燒三晝夜。「山塘七里繁華夢,贏得姑蘇一炬紅」(俞平伯詩)被譽為」紅塵中一二等風流之地(紅樓夢第一回)的蘇州閶門,繁華商市及虎丘、寒山寺等勝跡,旦夕之間化為廢墟。1863年虎丘又成為太平軍蘇城保衛戰的西北前哨陣地,曾在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戰後的虎丘,殿閣樓台僅存斷壁頹垣,唯有破敗的雲岩寺塔、二山門。二仙亭和石幢兀立於荒煙蔓草中;危塔暮鴉,西風殘照,人跡罕至,荒涼不堪。同治十年(1871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復,但因陋就簡,規模已大不如前。光緒十年(1884年),狀元洪鈞、詞人鄭文焯等集資於憨憨泉坡地依山勢創建擁翠山莊。辛亥革命後,1918年吳中名士金松岑、費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閣於擁翠山莊北,並於閣旁植紅綠梅數百株,成為品茗賞梅勝地。此後十餘年,又陸續修建了頭山門、石觀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閣、可中亭諸勝。但八年抗戰期間,勝跡失修,樹木被砍,又出現了荒涼景象。

新中國建立以後,虎丘勝跡才真正開始全面修整。1953年到1963年短短十年中,維修加固了瘡痍滿目、開裂欲傾的雲岩寺塔,重修了二山門、大殿、千手觀音殿、小武當、小武軒、百步趨、十八折、擁翠山莊、申公祠、五十三參、御碑亭、上山路、陳去病墓,重建了悟石軒、平遠堂、花雨亭、通幽軒、玉蘭山房,新建了東丘亭、放鶴亭、孫武子亭、湧泉亭、海涌橋,疏浚了劍池、第三泉、環山溪,在元末張士誠土城殘基上修築了環山路,並在保護古樹的同時,大規模綠化,植樹二萬二千多株,山前山後滿目蒼翠,盡改往昔荒蕪面貌。1961年,雲岩寺塔以及二山門,有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中,虎丘不但整修和建設陷於停頓,而且受到了人為的破壞,石刻、佛像、匾額、楹聯、書畫損失嚴重。七十年代後期起,虎丘又進入了一個加快步伐恢復發展的新時期。到1989年建國四十周年時,失修、破損、無存的建築、石刻、匾聯逐步得到維修保護和復原,重建了千頃雲閣、五賢堂,新建了分翠亭、攬月榭、雲在茶香、萬家煙火等景點;1980年至1982年,新建「萬景山莊」盆景園於東山廟、隆祖塔院遺址一帶,薈萃蘇派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數千盆;1981年至1986年,對雲岩寺塔的塔基和基礎進行了加固,使這座傾斜已達2、34米的千年古塔轉危為安;年以後,重修了二山門,重建了巢雲廊、平遠堂、養鶴澗、頭山門兩廊,疏通了第三泉經劍池、千人石、白蓮池到養鶴澗的古水系,並將崎嶇不平的環山石子路和山坡小徑全部改鋪成平坦的石板路。與此同時,大力載種竹、茶、樟、杉、松、柏、梅、桂、櫻、楓、玉蘭、銀杏、石榴、枇杷、柿、棗、桔、栗、杜鵑等。如今,西麓的紅梅、綠梅,東麓的櫻花,後山的毛竹、杜鵑、白雲茶,都已蔚然成林;人工培植的書帶草、麥冬草和長春藤等也取代了以往山坡、路旁野生的雜草。春花、夏蔭、秋果,冬翠,四時佳景清麗可人,千古名山生機盎然。

年,虎丘以其整潔優美的環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優良的服務,被評為十處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之一。

年,蘇州山市虎丘山風景區日前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此前,風山景區已獲「全國十大文明示範風景區」和國家旅遊局確認的高等級「AAAA」景區等評定,此番通過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標志著該景區百尺竿頭再上層樓,將從科學化過細管理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優化質量刷新形象。

Ⅳ 蘇州園林虎丘著名景點是那些

蘇州園林虎丘有遠近聞名的望江亭,令人流連忘返的醉月樓,還有虎丘塔,內虎丘劍池等等等,數容不勝數 很多,值得一去。蘇州園林虎丘著名景點是哪些,有劍池,虎丘塔,憨憨泉,試劍石,二仙亭,千人石,萬景山莊,擁翠上庄,斷梁店等,這些都是蘇州園林虎丘著名景點的

Ⅵ 虎丘名字的來歷

1、據《史記》等書記載,當時征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 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據說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 因號虎丘。

2、宋代蘇州州學教授朱長文則認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

(6)虎丘哪裡鬱金香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虎丘山海拔34.3米,面積0.19平方公里。山體由侏羅系火山岩漿構成,千人石、試劍石、劍池等山石為流紋岩。虎丘山往東、北、西三個方向的整個平原地區第四系沖積層之下都分布著侏羅系火山岩。

景區現有面積100公頃,保護區面積475.9公頃,作為蘇州的一個重要旅遊窗口,虎丘屢獲殊榮,先後被評為全國首批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單位。

Ⅶ 虎丘的來歷

相傳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於越國的楔李大戰中,不慎受傷,不久就死去了,死後數日他兒子吳王夫差將他葬於虎丘,葬後三日有一隻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虎丘山。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蘇州市古城西北3.5公里,是蘇州著名的旅遊勝地。風景區景區面積100公頃。保護區面積475.9公頃。是以蘇州標志性的歷史人文勝跡為景觀特色,具有游覽觀光功能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7)虎丘哪裡鬱金香擴展閱讀

虎丘山風景區規劃

虎丘山風景區規劃了虎丘山、金雞墩、西山廟、市井四個游覽區。虎丘山景區主要有千人石、劍池、白蓮池、第三泉、雲岩寺及雲岩寺塔、可中亭、真娘墓、致爽閣、冷香閣、小吳軒、望蘇台、平遠堂、擁翠山莊、萬景山莊、小武當等景點,名勝古跡、歷史遺跡和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形成獨特的風貌。

虎丘風景名勝區雖面積不大卻融合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展現了山丘、奇石、峭壁、池潭、泉水、河流、古樹名木以及新石器文化層遺址、名勝古跡、摩崖石刻、碑刻、古建築、古橋梁、民俗節慶於一體的旅遊風貌。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