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歌感受
⑴ 《茉莉花》歌詞的賞析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1)茉莉花歌感受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⑵ 學習完茉莉花這首歌之後的感受與反思
民族的來才是世界的,一源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響了全世界。歌劇《圖蘭朵》或許離學生的生活很遠,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離我們又那麼近。選取其中的幾秒鍾,引導學生聽辨用了那個版本的《茉莉花》,讓他們有目的的聽賞,增強民族自豪感。最後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茉莉花》,帶給學生視聽享受的同時,也呼喚他們情感的共鳴。最後的宣洩——完整演唱《茉莉花》時,學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這是一次音樂與民族相結合的嘗試,學生沉浸在《茉莉花》清新優美的旋律中,我相信通過本課的學習,他們肯定會對我國的民族音樂更感興趣,無形中提升了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地方不足,比如在學生畫線律線的環節中,過於形式化,沒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經過聽取老師們提出的建議後我個人認為,如果可以把這個環節放在白板上進行,只叫幾位同學來進行畫,也許會能有更好的效果。再一個就是本節課的亮點沒有,只是循規蹈矩的上完這一節課,沒有給學生留下更多的驚喜。所以說,教材的研讀對於青年教師的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再上一個台階,爭取上出有智慧的課來。
⑶ 茉莉花 歌曲點評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面,列出種種證據,佐證《茉莉花》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⑷ 茉莉花這首歌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你說的是日本蒲原有明的詩歌吧:
悲嘆嗚咽,我灰暗的心百無聊賴,
室內懸著縹緲的紗帳,耀眼地
映出你那日的芳顏,在妖媚的郊野,開著
妖艷的茉莉花,清香四溢。
縱令你有迷魂的私語勸誘,
我仍得擁著你無休地哭泣。
至密的憂愁,夢幻的圈套——
你的柔腕纏住我可憐的粗臂。
待到一夜不見你,
只聞你沙沙的絲裙傳聲息,
我的心也定會痛裂不已。
在夜室的茉莉花的香波里,
浮現出你的微笑,永遠地,
溫柔地,沁透我的創痍。
蒲原有明是20世紀初日本的著名詩人,他的作品多以象徵詩為主體,並對新體詩的完善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首《茉莉花》是其詩集《有明集》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首,充分表現了象徵詩的新風。詩人借「茉莉花」的嬌艷欲滴的花朵和沁人心脾的芳香,描繪出了一位楚楚動人、充滿了誘惑力的年輕女性形象。
詩中女性形象使「我」愛得如痴如醉。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其外在形象上的「妖艷」誘人、性感嫵媚,「茉莉花」的形象也使人產生冰清玉潔、「清香四溢」的聯想,而且,以「茉莉花」的高貴與清香為隱喻,則更具有給予「我」的那顆極度憂傷的心以莫大的精神慰藉的深意。這樣一位在內心世界和外表形象都近乎完美的少女,怎能不讓詩人愛得忘乎所以呢?
全詩共分為四節,呈現出廠「起呈轉合」的結構樣式。詩歌的第一節,先是以直白的寫作手法,一語中的地道出「我」心中寂寥的心情狀態,接下來便烘托出了一幕散發著誘惑的場景——「室內懸著縹緲的紗帳」。在這樣愛欲彌漫的氛圍里,「茉莉花」登場了,此時的「我」與「茉莉花」之間尚未有過親密的接觸,有的只是一種距離產生的美感與茉莉花對詩人難以言喻的吸引力。作者的內心對接近茉莉花充滿了無限憧憬與渴望,他「灰暗的心」也被茉莉花的芳香所吸引。
在緊接著的第二節中,「我」與「茉莉花」開始了親密的接觸,但這種接觸並不是僅僅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縱令你有迷魂的私語勸誘」,詩人更主要是尋求自己內心的慰藉——「我仍得擁著你無休地哭泣」。「至密的憂愁,夢幻的圈套——/你的柔腕纏住我可憐的粗臂。」縱然如此,詩人憂愁的心情還是無法完全消散,而且「我」對茉莉花的深愛又使「我」多了因害怕失去茉莉花,所引發的莫名的惶恐和憂傷,詩人粗壯的臂膀被茉莉花溫柔的藤蔓所俘虜,使詩人難以自拔。
隨後的第三節中,詩人並沒有繼續寫兩個人交往的深化或者感情的發展,而是「峰迴路轉」,寫了「我」與「茉莉花」的分別與重見。「只聞你沙沙的絲裙傳聲息/我的心也定會痛裂不已。『我」對「茉莉花」如此依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詩中將等待再次相會時,「我」的那種既焦急渴望又緊張恐懼的矛盾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最後一節,詩歌再次回歸到了本詩的主題上:「茉莉花」給予「我」的慰藉。在這里,「我」對於「茉莉花,(『救人於水火」般的感激之情與朦朧悱惻的愛欲雜亂地糾纏在了一起。「浮現出你的微笑,永遠地/溫柔地,沁透我的創痍。」只有「茉莉花」才能解除作者的煩憂和傷痛。在這感情的相互的轉化中,詩的結尾奏出了韻味深長的餘音。
⑸ 讓我感動的一首歌《茉莉花》作文
茉莉花
睜開朦朧的雙眼,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映入眼簾的是一盆夢寐以求的——茉莉花。我嘴巴驚訝得成了「O」形,感覺自己在做夢一般。我對這盆茉莉花愛不釋手。
你瞧!茉莉花碧綠的葉子是橢圓形的,綠得讓人養眼。綠葉中間不經意冒出幾朵潔白的茉莉花,那麼純潔!那麼美麗!綻放的茉莉花的花瓣是重重疊疊的,摸上去十分光滑,不時傳出陣陣清香,那香氣沁人心脾、繚繞不絕,使整個房間變得清香裊裊。
我小心翼翼地捧起茉莉花,放在陽台上。明媚的陽光灑在茉莉花上,顯得格外美麗。柔和的微風輕輕地掠過茉莉花的發梢,精心梳理著茉莉花柔軟而潔白的身子,茉莉花稍稍搖擺著潔白的「連衣裙」,有點飄飄欲仙,歡快地跳起了優美的「天鵝舞」,再加上潔白無暇的身材,迷人極了!美麗的茉莉花使我陶醉,我嘖嘖贊嘆道:「哇!好美的茉莉花……」茉莉花聽到了,洋洋得意地把頭抬得高高的,腰挺得筆直,雙腳叉開,兩手彬彬有禮地放在身後,眼睛斜視著我,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但茉莉花也有低調的時候,它默默無聞地開放,默默無聞的付出,給大自然帶來了活力,給人們帶來了生機,給我帶來了快樂!
茉莉花最大的特點是——香。神奇的清香點綴著美麗的茉莉花,有的蓓蕾靜靜地躺在綠葉中,仿如一位「睡美人」,不禁散發出淡淡的幽香;有的芽苞初放,緩緩地睜開模糊的雙眼,扒開綠葉的懷抱,好奇地打量著陌生而又美麗的世界,不時散發出濃濃的清香……陽光的味道,茉莉花的清香引來了許多不知名的蟲子,它們圍著茉莉花團團轉,有的在茉莉花上歇歇腳;有的湊上去聞聞濃郁的花香;有的貪婪地吮吸著甜甜的花蜜;還有的在花瓣上唱歌跳舞……茉莉花並沒有驅趕這些蟲子,而是熱情地歡迎可愛的「小生命」來到「花之國」遊玩。我彷彿覺得自己也是一朵純潔的茉莉花,在微風中不停地搖曳、盡情地享受著陽光的滋潤、自由地生活在這美麗的世界裡……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芽,又香又白人人誇……」
⑹ 《茉莉花》這首歌表達了人們的什麼心情
在中國古代,其優雅甜美的花香更被視為女人感性的象徵。6月盛開的小白花帶有濃郁的花香版,沖泡而成的茶也因權此很受歡迎。讓人只是聞到香味就會覺得心情舒暢。
中國人也對茉莉花倍加贊賞,江蘇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唱遍全中華,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在全國各地有成千上萬個嗜好者,東南沿海各省的婦女喜歡在頭上插上幾朵茉莉花,既美麗又大方,又芳香襲人。
中國歷來文人雅士都盛贊茉莉花的香氣:「雖無艷態驚群卻有清 香壓九秋」,「月桂荔枝樹上,人行茉莉香中」,「一卉能令一室香,炎天尤覺玉肌涼」,」香從清夢回覺時,花向美人頭上開「,」他年我若修化史,列為人間第一香「,可見調香師對茉莉花的偏愛不是偶然的。有句老話」沒有茉莉花不成香水「,將調香師的秘密暴露無遺。
⑺ 音樂《茉莉花》欣賞課感想
它富有抄中國民歌的鮮明特點,有較強的旋律性,同樣具有中國樂曲的婉轉優美的特點。我喜歡薩克斯鑽石般高貴,清亮細膩的音質,更喜歡茉莉花潔白無暇、芬芳馥郁、朴實無華、婉轉秀麗的品質。茉莉花是迷人的,今天的茉莉花已經不再是中國的茉莉花,它屬於全人類、全世界!
⑻ 就民歌茉莉花鑒賞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⑼ 茉莉花這首歌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兒童歌曲茉莉花
茉莉花
中國民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2個義項展開
《茉專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屬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⑽ 談談你對各地區都有民歌《茉莉花》的看法
民間音樂通過口傳心授在世代相傳中作歷史性傳遞;這些相對穩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回就是傳統,而且繼續答向前發展…但是在傳承中決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比如社會變遷,遷徙戰爭等影響民歌也適時吸收、消化其他藝術因素,因此民間音樂是動態的。如江蘇的茉莉花在原《鮮花調》結構不變的情況下,作了旋律加花修飾,體現了江南小調的抒情風格。河北的《茉莉花》幾乎將原《鮮花調》結構擴充了一倍,歌曲中的頓音與下滑音等均增添了北方小調的敘述風格。由此您又可以談談民歌的豐富多彩,主要體現在多民族、多地域、多體彩、多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