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中央芭蕾舞
Ⅰ 「誰不誇俺家鄉好」,能請山東人用一首詩或一段話贊美一下你的家鄉嗎
我的家鄉有山有水有河流,人們熱情好客,是非常美麗的好地方。
Ⅱ 喬家大院 演員 里有姓薛的人嗎
我去優酷上看了片尾曲視頻,小虎子叫吳鑒祺。
說起陝北民歌,人們首先就會想起《蘭花花》等優秀民歌。《蘭花花》是一首十分動人的反封建情歌,是陝北民歌中流傳最廣的典範作品之一。這首優美的民歌,從30年代唱至今天,受到幾代中國人的喜愛,家喻戶曉,久唱不衰。《蘭花花》是根據延安臨鎮的一個真實的愛情悲劇故事編創陣創出來的。
蘭花花原名姬延玲,小名叫葉子,1919年出生於延安南川臨鎮街一個農民家庭。她從小就心靈手巧,長的俊秀,到十六歲的時已出脫得端正水靈,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後馬蘭花一樣惹人喜愛,人們給她送了個綽號碼叫「蘭花花」。紅軍中有個戰士,他與蘭花花一見鍾情,偷偷相愛,發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終身,不久兩個便發生了關系。因紅軍奉命過山西東征,紅軍戰士只得和蘭花花難分難舍地暫時告別 。
蘭花花的父母認為女兒敗壞了自己的門風,便托媒人把17歲的蘭花花許給臨鎮後街富戶任老五的的小兒子任小喜,蘭花花不從,在父母的威迫下響吹細打抬進了任家。任小喜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後因在宜川搶劫殺人被處決。第二年,蘭花花又被父母強迫嫁給了臨鎮一個姓石的富戶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醜陋,滿臉大麻子,他看上了蘭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錢把蘭花花買去妻。蘭花花在石家受盡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紅軍情人。因精神過於苦悶,終於在1942年月日正月病死,死時24歲,留下一女一男兩個孩子。
紅軍戰士東征勝利後回到陝北,得知蘭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難過,但又怕給蘭花花帶來麻煩,故也沒敢去看望蘭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裡。以後又聽到蘭花花病亡,悲痛欲絕,一病不起。在醫院治療中暗自構思懷念蘭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後,他恰好又轉業到固臨縣(今延安市臨鎮)文教科當科員。不久又調到固臨縣小學任教導主任。他還朝思暮想蘭花花,便把在住院時編的蘭花花歌曲整理出來(全長84句),把任家改為周家。教學生娃娃和村民演唱、傳誦。《蘭花花》很快在固臨、延安、宜川、綏德等地傳唱開來。後經延安魯藝音樂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傳遍了陝甘寧邊區和大江南北。全國解放後,唱遍了新中國,也傳到了海外。
陝北傳統民歌。以純朴生動、犀利有力的語言,熱情歌頌了一位封建時代的叛逆女性——藍花花。這個被稱為普天下最聰明、最美麗的好姑娘,竟被強行嫁給一個「好像一座墳」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藍花花並沒有屈服,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拚上性命,堅決反抗封建禮教。民歌以優美流暢、開闊有力的信天游曲調詠唱,並吸收了敘事的手法,用分節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現了歌詞的內容,成功地塑造藍花花的形象。這首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優秀傳統民歌,其唱詞在流傳中多有變異,歌唱家郭蘭英、王昆、李波、劉燕萍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詞。曾被改編為鋼琴獨奏曲和大型歌舞劇。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格英英(的)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人。
五穀里(那個)田苗子,數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呦),就數(那個)蘭花花好。
正月里(那個)那個說媒,二月里訂,三月里交大錢,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進了周家。
蘭花花我下轎來,東望西照,照見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墳。
你要死來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來後晌我蘭花花走。
手提上(那個)羊肉懷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裡跑。
我見到我的情哥哥有說不完的話,咱們倆死活呦長在一搭
歌舞劇《蘭花花》 中文名稱: 蘭花花
外文名稱: Lan Huahua
類別: 芭蕾舞劇
劇情介紹:
「五穀里的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呀唯有那個蘭花花好。」 美麗的山村姑娘蘭花花,像陝北高原上盛開的蘭花。她與勤勞朴實的小夥子楊五哥有青梅竹馬之緣,他們真誠地相愛著。 周家地主婆卻用重金厚禮強娶了蘭花花,試圖以婚禮之喜來為自己病入膏肓的兒子沖邪。被捺入花轎搶抬到地主家的蘭花花拚死反抗,沖散了婚禮,准備與暗地裡約好的五哥私奔。不料中了地主婆的奸計,五哥誤食了毒饃……高原在凄風中戰栗,蘭花花在苦雨里哭泣。悲痛欲絕的蘭花花斷然吃下剩餘的毒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們在山野里舉行了婚禮,以死向黑暗的人間作出最後的抗爭。
演出單位: 中央芭蕾舞團
創作者編導:舒均均。作曲:劉廷禹。舞美設計:鄭越洋(布景)。李克瑜、周風(服裝)、張楓桐(燈光)。
演出者主要演員:王珊、彭丹(飾蘭花花A、B),徐剛、王全興(飾楊五哥A、B),宋琛琛(飾地主婆),李風岐(飾地主兒子)。樂隊: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隊。指揮:胡炳旭。
演出大事記 : 本劇根據著名陝北民歌《蘭花花》的立意改編、創作。曾參加1989年文化部藝術局主辦的直屬院團新人、新作評比演出,獲優秀創作一等獎,主演王珊、徐剛獲優秀表演獎。
評論擷萃 :芭蕾舞劇《蘭花花》對運用西洋芭蕾藝術形式來表現中國人形象又進行了一次新的探索。全劇結構完整、風格清新,把芭蕾舞、中國民間舞、現代舞融為一體,是一首優美的民歌式的作品。舒均均的探索得到芭蕾新秀王珊的全力支持。在第三場中,通過蘭花花中毒臨死前與楊五哥掙扎爬滾的現代舞動作與芭蕾雙人舞相結合,表現出愛的幻滅,生的渴望。王珊塑造的這個勇於反抗封建惡勢力、努力追求純潔愛情的陝北農村姑娘的形象,富於激情和詩意,催人淚下。有的觀眾看一次哭一次。
動畫片《蘭花花》
導 演:李耕
編 劇:常河
類 型: 美術片
地 區: 中國大陸
製作公司: 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攝影: 張學國
錄音: 徐啟珍
作曲: 王甫建
美術設計: 董仲恂(造型)
背景設計: 董仲恂
動作設計: 李耕、楊登雲、戴勝英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地主家的丫鬟同青年長工的戀愛故事。因為無法忍受地主的殘酷剝削壓榨,一天他們決定趁夜逃走。可惜被狠心的地主發現,並且暗中在他們攜帶的干糧里下了毒。當毫不知情的兩人逃到平日嬉戲玩耍的山頂時,開心的以為逃離了地主的魔掌,於是坐下休息並拿出干糧來充飢。唯一的一個包子,兩人都你推我讓。男的最後實在拗不過女的,咬起了包子。咽下第一口,還沒來得及咬第二口,就硬生生的倒下了。。。女的一驚,大力搖撼倒在地上的男人,與久仍是沒有回應,「砰」的跪倒在伊的身旁呼天搶地起來。淚眼中,她看到遠遠的地主帶著家丁正往這邊追來,把心一橫。含淚的望著男的,抓起掉在一邊的包子狠狠的咬了一口,靜靜的躺在了男的身邊。。。哀傷的音樂響起,當氣急敗壞的地主率眾趕到時,漫山遍野生長的蘭色小花已經拔地而起。漂浮在空中的大片蘭花花雲朵輕托著兩人的身體,飄離山頂,飄向遠處。
電視劇《蘭花花》
主創名單
導 演:朱正
主要作品——《唐王開基》、《鬍子將軍孫毅》、
《一代廉吏於成龍》、《福貴》等。
多次獲國家級大獎。
攝 像:杜希源
主要作品——《一代廉吏於成龍》、《福貴》等。
美 術:徐海林
主要作品——《秀水街》、《茉莉花》、《福貴》等
剪 接:洪 梅
主要作品——《王昭君》、《福貴》、《喬家大院》等
製片主任:李振平
主要作品——《麗人奇緣》、《中國知青部落》、《西部大姐》、《秀水街》、《福貴》、等
雖然導、攝、美均參與過《福貴》的創作,但演員卻是經過了全國、特別是大陝北地區的海選,目前,海選已落下帷幕。根據角色的需要和大陝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其主要演員多有西北背景。
其中:
孫 茜——蘭花花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
主要作品:《夜店》、《起跑線》、《浴女河》等。
劉 研——馮三虎
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
主要作品:《走進八里堡》、《煙灰缸》、《女法醫》等。
賽 克——鮑鯤
重慶話劇團演員(羌族)
主要作品:《最高任務》、《一雙綉花鞋》、《鄧小平》等。
李萬年——周若懷
西安話劇院演員。
主要作品:《一代廉吏於成龍》、《百年憂患》、《家風》等。
【故事大綱】
家住綏德的蘭花花和三虎從小青梅竹馬,眼看到了婚配的年齡。兩家正要商量二人的親事,不想蘭花花此時被當地鄉紳周若懷父子同時看上。前來找周若懷認親的賽克也對蘭花花一見鍾情。為了讓蘭花花嫁給自己的兒子周金貴,周若懷設計抓走了三虎。為了救自己的三哥哥,蘭花花被迫同意嫁進周家。新婚當晚,周金貴克山病發作而死。為了不讓蘭花花守寡,蘭、馮兩家人多方搭救,未能奏效。
周若懷此時卻將蘭花花與晉商藺士殿的乾女兒藺錦榮作了交換。藺士殿欲娶蘭花花為第十房姨太太。蘭花花不從,藺士殿施苦役逼她就犯,陝北同鄉會綏米分會會長張忠漢走馬救走蘭花花。周若懷為了保住已經到手的美人藺錦榮,千方百計捉拿蘭花花,打算把蘭花花送還藺士殿。他的行動屢屢失敗,為使蘭花花回心轉意,他密謀除掉馮三虎,在馮三虎與蘭花花新婚之夜差金錢豹潛入馮家縱火,沒有燒死馮三虎,卻燒死了馮三虎的父親。
張忠漢幾次出手相救,並要娶蘭花花,都因種種原因和蘭花花對三虎的堅持而放棄。 三虎決定去當兵,增加了自己的實力後回來報仇,堂堂正正地迎娶蘭花花。三虎走後,蘭花花的日子更加難過,於是,她決定走西口。
在草原上,蘭花花遇到了賽克,二人互生好感。在部落首領女兒伊倫多的妒嫉下,蘭花花不得不獨自一人闖盪,應付著周、藺兩家的追尋。三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救了閻錫山的侄女閻學麗,閻學麗瘋狂地喜歡上了三虎,要給他找個營長當。三虎為了早日回到蘭花花身邊,答應了。三虎參加中原大戰,在戰場上幾死幾生,始終沒忘了蘭花花。二人幾次擦肩而過,都沒能遇到對方。蘭花花得到了三虎陣亡的消息,趕回去證實,卻撲了個空。張忠漢藉此機會向蘭花花大獻殷勤,卻被拒絕。蘭花花經人介紹找到了份穩定的差事,不想卻是在塞克的家裡,教他的弟弟虎子。
蘭花花聽說三虎陣亡。傷心的蘭花花回到賽克的宅子,卻發現賽克因為不認周若懷的親而被他「警告」成了殘疾。此時的蘭花花決定留在賽克身邊照顧他和弟弟虎子。三虎死裡逃生,在友軍馮玉祥部隊的醫院里休養的時候遇到了蘭花花的孿生妹妹金莉莉。金莉莉被三虎的坦誠和執著所打動,對他心生愛慕,讓自己的爺爺給三虎弄個團長當。
此時的三虎剛剛聽到蘭花花「改嫁」的消息,悲憤交加。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也為了不讓有心臟病的金莉莉手刺激,他答應了金莉莉。蘭花花得知三虎沒有死,來西安找他。蘭花花幾經周折來到金家,卻發現了三虎和金莉莉的關系。金家認定蘭花花是自己丟失了二十年的女兒,蘭花花卻不肯認親,只想要回自己的三虎。金莉莉了解到了蘭花花的苦難,主動退出,和爺爺遠走他鄉。蘭花花也同時默默返回三十里鋪。
三虎得了兵權,要帶隊回去復仇。卻被張副旅長抓了把柄,利用他去刺殺宿旅長。緊要關頭,三虎認出宿旅長,停了手。宿旅長也知道了張副旅長的陰謀,回去處理了他。三虎報仇,卻發現藺士殿和周若懷一個瘋瘋癲癲、一個吃齋念佛。於是,三虎在三十里鋪就地解甲,回到蘭花花身邊。最終,三虎和蘭花花二人一起去橫山投奔專為窮人打天下的劉志丹了……
Ⅲ 遼寧芭蕾舞團附屬芭蕾舞蹈學校沈陽音樂學院附屬舞蹈學校哪個好些
學習芭蕾舞首先自身條件要好,還需要很多錢,畢業後就業沒有前途,還是不要學,如果有興趣和愛好,可以作為特長練練。一旦學上了,七年的美好時光就在枯燥的練功和減肥中度過,學校老師都很黑,非打即罵。
Ⅳ 那些明星是少數民族
是少數民族的明星有佟麗婭,古力娜扎,迪麗熱巴,劉詩詩,關曉彤等。
1、佟麗婭:錫伯族
1984年8月8日,佟麗婭出生於新疆伊犁的一個藝術世家,父母均從事藝術教育,從小佟麗婭就表現出了對藝術,尤其是對舞蹈表演藝術的熱愛。1989年,五歲的佟麗婭開始進入新疆伊寧市少兒藝術團進行舞蹈訓練和表演。
Ⅳ 「誰不誇俺家鄉好」,能請山東人用一首詩或一段話贊美一下你的家鄉嗎
我的家鄉是個迷人的地方,那裡風情十足,那裡山清水秀,那裡風景宜人。
Ⅵ 歌劇,舞劇,歌舞劇的不同之處
歌劇就是聲樂,舞蹈,和話劇的結合~他是把一段或一章歌曲的內容情節,在演唱時加以伴舞和表演~歌劇表演者大部分都在義大利,那些著名的歌唱家都演過歌劇~!經典歌劇很多,一般必聽的是這十大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四幕喜歌劇)阿伊達(四幕歌劇)茶花女(四幕歌劇) 費德里奧(二幕歌劇) 浮士德(五幕歌劇) 蝴蝶夫人(三幕歌劇) 卡門(四幕歌劇)普契尼:圖蘭朵
弄臣(四幕歌劇) 魔笛 奧菲歐與優麗狄茜(四幕歌劇)
至於你說的那兩部有很多歌唱家都唱過,得獎嘛~你可以去看看那些義大利著名的歌劇表演家的資料就能知道啦`如果你喜歡歌劇的話,上面我給你的幾部絕對值得你一觀~!
卓阿基諾·羅西尼
〔1792-1868)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生於義大利貝薩洛。他十歲師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跟馬太學對位。
羅西尼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的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他所作的《塞維爾的理發師》,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它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
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他並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羅西尼寫了擱筆之作《威廉·退爾》,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並對大歌劇體裁的形成起到了推進作用。
在羅西尼所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除《塞維爾的理發師》和《威廉·退爾》外,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以及正歌劇
《奧賽羅》、《摩西》等。
居塞比·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曾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隨 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因歌劇《納布科》的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 第一流作曲家。當時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 《厄爾南尼》、《阿爾濟拉》、《列尼亞諾戰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有 「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後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及《法爾斯塔夫》。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善用義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 慾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一、激動的一跳 1849年1月27日,威爾第(1813-1901)的歌劇《列尼亞諾戰役》初次上演於羅馬的阿根梯那劇院。當時羅馬正處於革命高潮,工人、手工業者和部分小資產者都行動起來,舉行示威遊行,要求建立臨時政府,召開全義大利議會。教皇已經逃到那不勒斯。
歌劇演出十三天以後,羅馬制憲會議根據義大利 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加里波第(1807—1882)的提議,宣布成立羅馬共和國。歌劇演出時,劇院里掛滿了國旗。舞台上所演的,是1176年倫巴第各城市的同盟軍抵禦德國皇帝「紅鬍子」腓特列第一(約1123—1190)侵略的事件。倫巴第的首府就是米蘭,而故事發生的地點列尼亞諾在歌劇演出的當時,是奧地利所控制的四個要塞之一。在此時此地演出這樣一部歌劇,本身就是一種愛國示威。
第一幕中的愛國合唱曲《義大利萬歲》很快便在群眾中間流傳開來,成為 當時的革命歌曲。歌劇演出時觀眾情緒的熱烈,是不言而喻的。作曲家和演員一次次被暴雨般的掌聲喚出來謝幕,整個第四幕不得不重演了一遍。在這一幕中,米蘭人民焦急地等待著列尼亞諾的戰報。勝利的消息傳來,德國軍隊一敗塗地,「紅鬍子」被人民英雄阿里哥拖下馬來,阿里哥也受了重傷。被奸人挑撥的羅蘭多和他的戰友阿里哥重歸於好,阿里哥吻著國旗死去。演出第二幕的最後一場時,劇場里發生的意外事件可以說明這部歌劇對義大利人有多麼大的煽動力。在這一場中,被誣勾引羅蘭多之妻的阿里哥,被羅蘭多關在碉堡的一間面臨波河的房子里,並剝奪了他參加戰斗的權利,作為懲罰。
戰士們唱著慷慨激昂的出征歌,和描繪波河咆哮的音樂交織在一起。憤怒絕望的阿里哥再也忍受不了逃避為祖國的榮譽而作戰的恥辱,他冒著生命危險,高呼 「義大利萬歲」,從窗口跳進了波河。當時劇院的頂層樓座里坐著一位騎兵軍官,他被如火如荼的音樂 所激動,不由自主地扯開軍裝,做著和舞台上的阿里哥同樣的動作,從樓座的欄桿上跳進了樂池。奇怪的是,這情不自禁的縱身一跳,既沒有使他骨斷筋折,也沒有碰傷任何人。
二、此時無聲勝有聲1851年3月11日,威爾第的歌劇《利哥萊托》(又名《弄臣》)在威尼斯的菲尼且劇院初次演出。 扮演孟圖阿公爵一角的,是義大利男高音歌手米拉泰。在第四幕里,公爵要唱一首優美動人、雅俗共賞的歌曲《女人哪!真會變》。威爾第惟恐這首歌曲一傳出,會在歌劇上演以前就到處傳唱開來;因此,他到3月11日的下午,才把這首歌曲的譜子交給米拉泰。這天晚上,《女人哪!真會變》的 公爵之歌經米拉泰一唱,果然不脛而走,風靡一時。下一場演出時,樂隊一奏這首歌曲的引子, 觀眾就跟隨著哼了起來。威爾第對此非常惱火,他就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把總譜稍作改變,在歌聲 進入以前,樂隊突然停止了一小節。好事的觀眾照樣哼唱,樂隊卻鴉雀無聲,沒有繼續下去,結果大出洋相,自討沒趣。以後 歌劇演出時,觀眾就不再跟著樂隊哼哼不絕了。兩年以後(1853年3月6日),歌劇《茶花女》在同一劇院初次演出時,威爾第用了同樣的手法,來處理第一幕里《飲酒歌》的引子。
三、巴瑞濟對威爾第的熱情援助 威爾第的父親曾開過一個雜品小鋪,為了經營,威爾第的父親常到布塞托找一位有錢的富商——巴瑞濟進貨。巴瑞濟是一個真正的音樂愛好者,他能吹奏長笛、單簧管和圓號,而且發現了小威爾第 的音樂天才。威爾第年少時,曾在布塞托住了兩年,並且有一段時期同一個鞋匠住在一起,到星期天還要跋涉三英里回家彈風琴。當巴瑞濟得知之後,他給這個男孩安排了一個經營雜貨鋪的工作,並把他帶回家去住。每天晚上,男孩跟教師學習拉丁文,又跟大教堂的風琴師學音樂。威爾第如飢似渴地 讀一切他能找到的東西,在巴瑞濟優美的維也納鋼琴上練習,並且同巴瑞濟漂亮小女兒瑪格麗塔彈 二重奏。他還為自己和瑪格麗塔創作一些鋼琴曲,為教堂創作一些贊歌,為軍樂隊創作一些進行曲。
最後,巴瑞濟設法在鎮上籌集了一筆錢,作為一項獎學金,以便送威爾第到偉大的城市米蘭的 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威爾第到米蘭去參加入學考試,但沒有成功,這一次失望對他是殘酷的。但是他留在 米蘭繼續跟私人教師學習。兩年以後,在一次測驗中,威爾第作了一首使音樂學院的二十八個學生演奏都不及格的賦格曲。然後威爾第回到布塞托,管理巴瑞濟的愛樂社。在那裡,他娶了小瑪格麗塔為妻,並且開始研究他的第一部歌劇。對於威爾第來說,巴瑞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正是巴瑞濟使威爾第成為音樂界的幸運兒, 因此威爾第一生都念念不忘這位前輩的知遇之恩。
普契尼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出身音樂世家,但家境貧寒。1880年入米蘭音樂學院,1883年畢業。1884年創作第一部歌劇《群妖圍舞》其後一直致力於歌劇創作。共有作品12部,著名的有《、瑪儂 . 菜斯科》(成名作,1893)、《藝術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取材作家戈齊的一篇有關中國故事的歌劇《圖蘭朵》沒有完成。其創作有真實主義傾向,多取材於下層市民生活,表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他們的同情。音樂語言豐富、旋律優美明媚,具有及強的歌唱性。配器與和聲技術高超。劇情遵循「有趣、驚人、動人」的原則,善於駕馭舞台戲劇效果。
吉亞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義大利歌劇作家。畢業於米蘭音樂學院,是十九世紀末至歐戰前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流派追求題材真實,感情鮮明,戲劇效果驚人而優於浪漫主義作品,但有時對中下層人們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會思想。普契尼的音樂中吸收話劇式的對話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礙劇情的展開,除直接採用各國民歌外,還善於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發表的《曼儂·列斯科》。
作品還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藝術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餘部。在歌劇《圖蘭多特》中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
作品鏈接:歌劇《蝴蝶夫人》
歌劇《藝術家的生涯》
歌劇《托斯卡》
歌劇《圖蘭多特》
歌劇《賈尼·斯基基》
什麼叫舞劇
談舞劇的結構模式,不能不首先界定什麼是舞劇?關於舞劇的定義很多,或繁或簡,或復或單,通常都取「舞蹈戲劇」的視角。也就是說,定義舞劇者亦有一個模式化的表述方式,即「舞劇是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一種戲劇形式」。對於這個模式化的表述,我中間用了省略號,定義者們用來填補省略號的文字,一是強調表現手段中音樂、舞美、燈光乃至歌唱、服裝、音響的綜合性,二是強調戲劇形式中的舞蹈要塑造人物、刻畫性格、抒發情感、推進情節等等。我曾經不用「舞蹈戲劇」而取「戲劇性舞蹈」的視角來定義舞劇,認為「舞劇是按戲劇形式來展開的……一種舞蹈體裁」。中間的省略號要填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確認舞劇主要是一種舞蹈體裁而非一種戲劇形式,決定舞劇形式的不是一般的戲劇結構規律而是特殊的舞蹈敘事規律。因為事實上,即便是曹其敬、陳薪伊這類導了歌劇導話劇、導了京昆導地方戲的全能導演,也不可能有效地編導舞劇;舞劇編導只能是深諳舞蹈敘事之道的舞蹈家,盡管有時也會和文學編劇、影視導演合作。但我們注意到,由中央芭蕾舞團演出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作為一部比較優秀的舞劇,其總導演卻是著名影視導演張藝謀。其實,張藝謀在此劇中最重要的作用有二:一是他結構了一個很適合用舞蹈來敘事的舞台劇故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故事裡有京劇」;二是他擅長在整體的視覺圖像中營造強烈的情感氛圍,舞台場景的象徵性運用(不是象徵性的舞台場景)有效地參與了整體動態形象的設計。面對中國當代舞劇創作的全部豐富性,我認為對舞劇的定義宜簡不宜繁,宜單不宜復。因為定義語言的簡單恰恰為定義對象的繁復留出了足夠的空間,還因為對藝術形式或體裁的定義不是藝術理論的自我滿足而是對藝術實踐的有效啟迪和積極推進。為此,我認為不妨仿照王國維「戲曲者,謂之以歌舞演故事也」的定義戲曲的辦法,將「舞劇」定義為:舞劇者,謂之以舞蹈演故事者也。
舞劇音樂是舞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表現思想內容、發展戲劇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音樂不但擔任舞蹈的器樂伴奏,而且音樂本身具有揭示劇情和刻畫角色內心感情的作用,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正如人們曾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
http://www.yyjs.cn/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401
風格多樣的中國舞劇
追溯中國的舞蹈史,在可供查證的史書典籍中,尚未見有關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但是,具有戲劇因素的樂舞卻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時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綜合了舞、樂、詩等藝術形式,表現武王滅商這一歷史事件的情節性大型歌舞。此後出現的《九歌》(公元前300左右),雖具有更強的舞劇因素,但依然不是我們今天所共識的嚴格意義的舞劇。至於明、清以後,舞蹈融入戲曲的史實,前面已有說明,此處不贅。
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舞劇於本世紀30年代初見端倪。從某種意義上,也可說是「外來藝術」的引進。吳曉邦、戴愛蓮、梁倫等新舞蹈藝術的先軀都為此做出過有意義的探索,但是舞劇需要較高的經濟投入,相對龐大而穩定的專業演出隊伍以及具有現代化裝置的劇場……等,顯然動盪的社會環境,很難具備這樣的條件。此外,舞劇藝術是舞蹈發展到相當高度的產物,它所應具有的基本特性:戲劇性基因,廣博的題材容量,完整的人物塑造以及綜合多種形式的復合化呈現,世紀初葉的中國舞蹈,其自身發展也未見成熟到足以產生綜合性的舞劇藝術。
中國舞劇這門新興藝術的真正發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從49年至「文革」前——可看作其實驗性的新興期,初期的創作大都以繼承發展戲曲舞蹈與借鑒前蘇聯芭蕾舞劇的經驗相結合為基本方法。
首演於1950年的《和平鴿》拉開了中國舞劇新興期的序幕。
《和平鴿》編劇:歐陽予倩,(1889——1962)編導:戴愛蓮、高地安(1912——)等;作曲:章彥、劉式新等;首演者: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1950——1952),新中國第一個專業舞團),女主角:戴愛蓮飾和平鴿;男主角:丁寧飾工人;主要配角:趙惲歌飾戰爭販子。
這部舞劇的創作題旨萌發於斯德哥爾摩和平宣言的發布——為表達中國人民保衛和平的信念而作。戴愛蓮扮演的「和平鴿」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和平使者,她飛到哪裡就給人民帶去福音,但遭到戰爭販子的殘害,最後在工人的救助下飛到了北京,受到中國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
建國初期著名戲劇家、舞蹈家、音樂家、舞台美術設計家通里合作推出的這部大型舞劇,不僅在當時堪稱文藝演出的盛事,而且對中國舞劇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此後,中央實驗歌劇院(1952年成立,1963年以此為基礎,分別建成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歌劇舞劇院)曾陸續創作演出了3部小型舞劇《盜仙草》、《碧蓮池畔》、《劉海戲金蟾》,它們大都根據民間傳說和戲曲劇目改編,在表現形式上對源於戲曲的舞蹈動作進行了初步的提煉改造。這幾部小型舞劇的實踐,孕育著大型舞劇的誕生。
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成立(1978年後,改制為大學——即今日的北京舞蹈學院),先後有多位蘇聯芭蕾舞蹈專家應邀來中國工作,其中維·伊·查普林(W·Y·CHOPLIN)、彼·安·古謝夫(P·A·GUSEV)都是資深而成就卓著的芭蕾編導藝術家,他們在北京舞蹈學校編導訓練班先後執教,比較系統地傳授了俄羅斯學派的戲劇性芭蕾舞劇編舞法,新中國第一代優秀的舞劇編導幾乎都得益於此類培訓班。
首演於1957的《寶蓮燈》,是中國當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大型民族舞劇。它是北京舞蹈學校第一屆編導班的進修生在查普林與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少春指導下的畢業實習作品。編導:李仲林(1933——)、黃伯壽(1931——)作曲:張肖虎,首演者:中央實驗歌劇院舞劇團,女主角:趙青飾三聖母;男主角:傅兆先飾劉彥昌;劉德康飾沉香;主要男配角;孫天錄飾二郎神;陳華飾哮天犬;方伯年飾霹靂大仙。
它取材於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劈山救母》:嚮往人間美好生活的仙女三聖母,與書生劉彥昌一見鍾情,卻受到其兄二郎神的粗暴阻攔。三聖母借用「寶蓮燈」的神力,擊敗二郎神,與劉彥昌結為夫妻生得一子——沉香。哮天犬受二郎神的指使將「寶蓮燈」盜走並捉拿三聖母,將她壓在華山下。沉香被霹靂大仙所救,練就武藝後,劈開華山救出母親,一家人終得團圓。
《寶蓮燈》依循舞劇的規律將原來的故事結構成:「定情下凡」、「沉香百日」、「深山練武」、「父子相會」、「斗龍得斧」、「劈山救母」等6場,緊扣三聖母反抗封建勢力,嚮往純真愛情和人間自由生活的主題,充分調動了舞蹈手段,塑造了6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三聖母的長綢,劉彥昌的水袖,沉香的劍,霹靂大仙的拂塵以及二郎神及哮天犬的身法技藝……均是在戲曲舞蹈基礎上的發展創造,很富於表現力。而「沉香百日」一場所展現的扇子、手絹、「蓮湘」(一種帶響的花棍)、「大頭舞」(假面)……則以豐富多彩的漢族民間舞很好地烘託了歡樂的氣氛。
《寶蓮燈》對於中國舞劇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在國內外舞壇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1959年它被拍攝成彩色藝術影片,受到廣泛好評。這部作品獲「20世紀經典提名」。
1959年首演的《魚美人》是李承祥(1931——)、王世琦(1932——)、栗承廉(1931——1993)等北京舞蹈學校第二屆編導訓練班的全體學員,在總導演古謝夫指導下的集體創作。作曲:吳祖強、杜鳴心,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女主角:陳愛連(A)陳澤美(B)飾魚美人;王賡堯(A)、孫正廷(B)飾獵人;主要配角:陳銘琦飾山妖。
這部舞劇虛構了一個情節比較簡單卻易於發揮舞蹈性的故事: 美麗善良的魚美人愛上了勤勞勇敢的獵人,山妖嫉恨他們的美好愛情,在倆人舉行婚禮時,施魔法將獵人沉入海底,奪走了魚美人。獵人識破、拒絕了各種誘惑,魚美人對愛情堅貞不屈,最後他們在人參老人的幫助下,戰勝了山妖,有情人終成眷屬。
參加編導訓練班的學員們,大都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的優秀舞蹈人才,古謝夫充分發揮學員各自的特長,實行分段創作——匯萃精華,使這部舞劇絢麗多彩,有較高的觀賞性。其中:魚美人與獵人、山妖的雙人舞,「海底世界」中的「珊瑚」、「水草」、「珍珠」舞以及誘惑獵人的「蛇舞」……都相當精緻——可獨立演出。編舞技法的顯著進步說明了中國舞劇編導在不斷走向成熟。它是中國舞劇探索「洋為中用」的一次成功實踐。
《魚美人》的「首演版」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同於1959年首演的《小刀會》與《魚美人》風格迥異。編導:張拓(1924——)、白水(1929——1993)李仲林、舒巧(1932——)、李群(1934——);作曲:商易;首演者;上海歌劇舞劇院,女主角:舒巧飾周秀英;男主角:陳健民飾劉麗川;葉英章飾潘啟祥;主要配角:李仲林飾清朝道台吳健彰。
這部作品是上海歌劇舞劇院1956年建院後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此後,上海一直是中國舞劇發展的主要陣地。
繼《寶蓮燈》之後,出現了較多神話題材的舞劇,《小刀會》的上演,是舞劇題材的突破。它以19世紀中葉中國太平天國起義運動為歷史背景,描寫:「上海小刀會」起義軍領袖劉麗川、周秀英、潘起祥,為反抗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秘密組織群眾進行武裝斗爭並取得初步勝利——佔領了上海縣城。他們不畏敵軍重兵圍城,習武練兵,歡度春節。清官吳健彰以喪權辱國為代價,勾結外國軍隊鎮壓起義軍。潘啟祥、劉麗川、先後犧牲,在寡不敵眾、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周秀英強忍失去丈夫及戰友的悲痛,帶領群眾浴血奮戰,殺出重圍,高舉義旗繼續前進。
這部舞劇以曲折感人的情節,成功地刻劃了幾個性格鮮明具有特定時代印跡的人物:周秀英的巾幗豪氣,劉麗川的從容機智和潘啟祥的英勇不屈,都給人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與《寶蓮燈》相比,在舞蹈語言的運用上,它將戲曲舞蹈與中國武術很好的結合起來,加強了人物的戰斗性並體現了較高的技藝性;其中也運用了漢族江南民間舞,使民族風格與地域色彩相融。《小刀會》較少芭蕾程式的影響,樹立了更加鮮明的中國氣派和人格力量。其中表現群眾習武練兵的《弓舞》,舞姿矯健、動作流暢、構圖清晰、風格獨特,成為獨立上演的著名舞段,獲1961年「世青節」金質獎。
《小刀會》在中國舞劇發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這部作品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這一時期表現少數民族題材的舞劇也頗有收獲。如:1959年由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歌舞團創作、首演,表現黎族人民反抗黑暗勢力斗爭題材的《五朵紅雲》;1960年由貴州省歌舞團創作、首演,取材於苗族民間傳說的《蔓羅花》……等。
此外,表現中國人民革命斗爭題材的舞劇也占相當比例。如:1959年由沈陽軍區政治部前進歌舞團創作、首演的《蝶戀花》,根據毛澤東懷念烈士的詩詞《蝶戀花》而作;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創作、首演的《狼牙山》,歌頌抗日戰爭時期的著名英雄——狼牙山五壯士……等,它們的風格樣式各具特色,但都遵循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原則,努力塑造時代英雄——這是中國舞劇發展中比較突出的主題和重要傳統。
按照中國人民傳統的欣賞習慣,原本比較喜愛載歌載舞的戲曲形式,「啞吧劇」(50年代中國老百姓對舞劇的戲稱)之所以能在中國很快的生根發芽遍地開花,反映了群眾審美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也是政府倡導支持的結果。中國舞劇的探索始終遵循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繼承或借鑒都切忌生吞活剝,而是依據內容的需要,注重融匯貫通和群眾的喜聞樂見。民族舞劇的探索促進了戲曲舞蹈的提煉與改造,逐漸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古典舞風格」。
「文革」後的文藝復甦期,舞劇春來早。建國後培養的相當規模和水平的舞蹈隊伍(其中包括優秀的舞劇編導),迸發出郁積已久的激情,全國各地競相推出大型舞劇。也許,這種宏篇巨作能更深刻的表達藝術家歷經磨難後的人生體味,而開放的時代確實使他們獲得了更廣闊的視野和創作天地。
1979年首演的《絲路花雨》轟動全國。它是新時期舞劇最輝煌的成果之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部舞劇是以趙之洵(1934——)、劉少雄(1933——)為首的龐大舞劇編導群體合力創作而成。作曲:韓中才等;首演者:甘肅省歌舞團(後改為甘肅歌舞劇院,即今日之敦煌藝術劇院),女主角:賀燕雲(A)、傅春英(B)飾英娘;男主角:仲明華飾神筆張;李為民飾伊努斯;主要男配角:張稷飾強人竇虎;賈世銘飾市曹。
《絲路花雨》以中國大唐盛世為歷史背景,以蔚為壯觀的敦煌藝術為文化底蘊,編織了一曲古絲綢之路上的友誼之歌。
在悠揚的樂聲中,拉開序幕:「飛天女神」在天宇飄盪,將朵朵雲花灑向人間……遠處,駝鈴聲中,古道上走過西域商隊,風沙驟起,畫工神筆張救起昏厥的波斯商人伊努斯,愛女卻被強人竇虎擄去。1場:出落得美麗動人的英娘,淪為舞伎,在街頭賣藝,伊努斯為救命恩人贖回女兒。2場:莫高窟中,畫工神筆張描繪女兒的舞姿,其中「反彈琵琶」造型,獨具魅力。市曹覬覦英娘的美貌,欲征入官府,據為己有。神筆張將愛女託付給伊努斯。3場:英娘遠在他鄉思念親人。4場:神筆張思女夢游自己彩繪的天宮幻境。5場:伊努斯出任唐使攜英娘歸國,途中以市曹為代表的惡勢力企圖加害波斯商隊,神筆張點燃烽火呼救卻血染大漠。6場:敦煌多國交易會,英娘在伊努斯的幫助下借賣藝潛入會場,揭露市曹等的罪惡,大唐節度使怒斬惡人。尾聲:絲綢之路上洋溢著友誼之歌。
這部舞劇主題積極——歌頌友誼,贊頌開放,鞭斥邪惡,非常符合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題材新穎——濃墨重彩,巨幅畫卷式地展現了敦煌藝術的特殊魅力。
佔有「地利」優勢的《絲路花雨》劇組,在學者、專家的幫助下,經過深入研究,從累積了兩千多身彩塑,4萬多米壁畫的莫高窟里保存著的歷代舞姿圖繪,選取、提煉出典型化的靜態舞姿,探討其動作流程態勢——使其「復活」,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這部舞劇自成體系的舞蹈語匯,由此而引發了「敦煌舞派」的興起,豐富、拓展了中國古典舞的園地。
這部作品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創作、演出一等獎;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與《絲路花雨》遙相呼應的是首都舞台上相繼上演的《文成公主》、《銅雀伎》等。首演於1981年的《文成公主》是以章民新(1935——)、孫天路(1934——)、曲蔭生(1932——)為首的龐大創作群體的力作。作曲:石夫;首演者:中國歌劇舞劇院;女主角:陳愛蓮飾文成公主;男主角:韓大明飾松贊干布;主要男配角:方伯年飾宰相葛爾東贊;劉德康飾唐太宗,季錦武飾土蕃大將赤登。
舞劇取材於公元17世紀唐代文成公主遠嫁土蕃(今西藏)的史實。著力刻劃了文成公主心系國家社稷,跋涉攀援萬里行;藏王大智大勇,對公主一片深情,為民族大義力促中原與蕃邦的友誼;此外對宰相的忠於職守,赤登陰謀破壞漢藏團結等也都有描述。
該劇根據內容的需要,將唐代宮廷樂舞、佛教舞蹈和土番(藏族)民間舞與古典舞很好地相融,形成了這部作品獨特而統一的風格。其中公主與藏王的兩段雙人舞剛柔相濟,和諧悠雅;更有色彩斑爛的民族舞蹈相陪襯,使人感到美不勝收。
1985年首演的《銅雀伎》是舞史專家孫穎(1930——)的代表作,(作曲:張定和、張以達,首演者:中國歌劇舞劇院,女主角:夏麗蓉飾鄭飛蓬;男主角:於健飾衛斯奴;主要男配角:潘景生飾曹丕。)
三國時代(公元200——265)的舞伎鄭飛蓬與鼓手衛斯奴從小相愛,但光彩照人的飛蓬遭魏王曹操、曹丕父子兩代的霸佔並倍受將官的欺凌,飛蓬因反抗被處死,已被挖去雙目的衛斯奴擊鼓相送,最後,飛蓬剪下一束青絲,輕輕放在戀人的身旁,踏著悲憤的鼓聲,一步步地走向刑場。
編導將這部古代歌舞伎人的愛情悲劇置於宏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展現,使主題更具歷史的典型性、深刻性。孫穎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從畫石、壁畫、拓片……上匯集了大量漢魏時期的舞蹈形象資料,參照了同一時期的音樂、雕塑、繪畫、書法……等相鄰藝術的遺存,不拘泥於形似的摹擬,努力闡釋自己對漢魏風骨的理解,使這部舞劇的語匯獨具風采,自成體系。它雖然不如「敦煌舞派」那樣普及,但是對於豐富民族舞劇的語匯和推動中國古典舞的創新與改革,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上海的舞劇創作群體從70年代末,相繼推出了《半屏山》、(1979)、《奔月》(1979)、《鳳鳴歧山》(1981)、《木蘭飄香》(1983)……每一部舞劇的題材、體裁、樣式、風格均有所不同,表現出「海派」藝術家勇於探索的膽略,
Ⅶ 香港回歸文藝演出有幾個科目
林子祥、葉倩文、郎朗、甄子丹、黎明、李克勤、古巨基、莫文蔚等明星將到現場,為大家帶來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
具體節目單如下:
回歸組曲:
1997《回歸頌》合唱:香港兒童合唱團
《東方之珠》演唱:馮允謙、林師傑、陳國峰、伍福橋、劉佩玥、譚嘉儀、谷微
《我的中國心》演唱:馮允謙、林師傑、陳國峰、伍福橋、劉佩玥、譚嘉儀、谷微
《香港·我家》演唱:馮允謙、林師傑、陳國峰、伍福橋、劉佩玥、譚嘉儀、谷微
《友愛長存》演唱:林子祥、葉倩文
《龍年新世紀》之《太陽》演唱:香港中樂團及青年鼓手
《百年國術 自強不息》演唱:中華國術總會
鋼琴協奏曲《黃河》第1樂章《黃河船夫曲》鋼琴:郎朗、甄子丹、梁俊晟
《VICTORY》演唱:李克勤
雜技《地圈》演唱:中國雜技團
《天耀中華》
演唱:廖昌永、喻越越、王祖藍、陳倩倩
舞蹈:星海音樂學院舞蹈學院
合唱:香港兒童合唱團、星海音樂學院歌劇系合唱團
舞劇《風雲》選段演唱:香港舞蹈團
電影音樂《卧虎藏龍》作曲:譚盾 大提琴:李垂誼
《明星》演唱:古巨基 大提琴:李垂誼
《茉莉花》改編自江蘇民歌 演唱:莫文蔚
《最好時光》演唱:容祖兒
《今夜無眠》 演唱:殷秀梅、魏松、莫倫華、阮余群 表演:中央芭蕾舞團
《不忘初心》演唱:韓磊、譚維維 合唱:星海音樂學院歌劇系合唱團 表演:中央芭蕾舞團
《獅子山·吾家下》 演唱:黎明 合唱:香港兒童合唱團
《歌唱祖國》 演唱:全體演員
Ⅷ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文藝晚會最後跳出來哪個是誰
具體節目單如下:
回歸組曲:
1997《回歸頌》合唱:香港兒童合唱團
《東方之珠》演唱:馮允謙、林師傑、陳國峰、伍福橋、劉佩玥、譚嘉儀、谷微
《我的中國心》演唱:馮允謙、林師傑、陳國峰、伍福橋、劉佩玥、譚嘉儀、谷微
《香港·我家》演唱:馮允謙、林師傑、陳國峰、伍福橋、劉佩玥、譚嘉儀、谷微
《友愛長存》演唱:林子祥、葉倩文
《龍年新世紀》之《太陽》演唱:香港中樂團及青年鼓手
《百年國術 自強不息》演唱:中華國術總會
鋼琴協奏曲《黃河》第1樂章《黃河船夫曲》鋼琴:郎朗、甄子丹、梁俊晟
《VICTORY》演唱:李克勤
雜技《地圈》演唱:中國雜技團
《天耀中華》
演唱:廖昌永、喻越越、王祖藍、陳倩倩
舞蹈:星海音樂學院舞蹈學院
合唱:香港兒童合唱團、星海音樂學院歌劇系合唱團
舞劇《風雲》選段演唱:香港舞蹈團
電影音樂《卧虎藏龍》作曲:譚盾 大提琴:李垂誼
《明星》演唱:古巨基 大提琴:李垂誼
《茉莉花》改編自江蘇民歌 演唱:莫文蔚
《最好時光》演唱:容祖兒
《今夜無眠》 演唱:殷秀梅、魏松、莫倫華、阮余群 表演:中央芭蕾舞團
《不忘初心》演唱:韓磊、譚維維 合唱:星海音樂學院歌劇系合唱團 表演:中央芭蕾舞團
《獅子山·吾家下》 演唱:黎明 合唱:香港兒童合唱團
《歌唱祖國》 演唱:全體演員
Ⅸ 中央音樂頻道有個廣告音樂是《茉莉花》,有芭蕾舞,請問這首背景音樂在哪下
茉莉花 酷狗就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