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香通感
❶ 古代描繪色彩的字
紅,即淺紅色。別稱:妃色 楊妃色 湘妃色 妃紅色
妃色 妃紅色:古同「緋」,粉紅色。楊妃色 湘妃色 粉紅皆同義。
品紅:比絳淺的紅色
桃紅:桃花的顏色,比粉紅略鮮潤的顏色。
海棠紅:淡紫紅色、較桃紅色深一些,是非常嫵媚嬌艷的顏色。
石榴紅:石榴花的顏色,高色度和純度的紅色。
櫻桃色:鮮紅色
絳紫:紫中略帶紅的顏色
緋紅:艷麗的深紅
朱紅:硃砂的顏色,比大紅活潑,也稱鉛朱
丹:丹砂的鮮艷紅色
彤:赤色
火紅:火焰的紅色,赤色
嫣紅:鮮艷的紅色
洋紅:色橘紅
炎:引申為紅色。
赤:本義火的顏色,即紅色
綰:絳色;淺絳色。
棗紅:即深紅
檀:淺紅色,淺絳色。
殷紅:發黑的紅色。
註:絳>朱>赤>丹>紅
鵝黃:淡黃色
鴨黃:小鴨毛的黃色
櫻草色:淡黃色
杏黃:成熟杏子的黃色 )
杏紅:成熟杏子偏紅色的一種顏色
橘黃:柑橘的黃色。
緗色:淺黃色。
橙色:界於紅色和黃色之間的混合色。
茶色:一種比栗色稍紅的棕橙色至淺棕色
昏黃:形容天色、燈光等呈幽暗的黃色
栗色:栗殼的顏色。即紫黑色
棕色:棕毛的顏色,即褐色。
棕綠:綠中泛棕色的一種顏色。
棕黑:深棕色。
棕紅:紅褐色。
棕黃:淺褐色。
赭:赤紅如赭土的顏料,古人用以飾面
褐色: 黃黑色
枯黃:乾枯焦黃
嫩綠:像剛長出的嫩葉的淺綠色
柳黃:像柳樹芽那樣的淺黃色
柳綠:柳葉的青綠色
竹青:竹子的綠色
蔥黃:黃綠色,嫩黃色
蔥綠:1,淺綠又略顯微黃的顏色2,草木青翠的樣子
蔥青:淡淡的青綠色
蔥倩:青綠色
青蔥:翠綠色,形容植物濃綠
油綠:光潤而濃綠的顏色。以上幾種綠色都是明亮可愛的色彩。
綠沈(沉):深綠
碧色:1,青綠色。2,青白色,淺藍色。
碧綠:鮮艷的青綠色
青碧:鮮艷的青藍色
翡翠色:1,翡翠鳥羽毛的青綠色。2,翡翠寶石的顏色。
草綠:綠而略黃的顏色。
青色:1,一類帶綠的藍色,中等深淺,高度飽和。3,本義是藍色。4,一般指深綠色。5,也指黑色。
青翠:鮮綠
青白:白而發青,尤指臉沒有血色
鴨卵青:淡青灰色,極淡的青綠色
蟹殼青:深灰綠色
綠色:1,在光譜中介於藍與黃之間的那種顏色。2,本義:青中帶黃的顏色。3,引申為黑色,如綠鬢:烏黑而光亮的鬢發。代指為青春年少的容顏。
豆綠:淺黃綠色
豆青:淺青綠色
石青:淡灰綠色
玉色:玉的顏色,高雅的淡綠、淡青色
靛青:也叫「藍靛」。用蓼藍葉泡水調和與石灰沉澱所得的藍色染料。呈深藍綠色
靛藍:由植物(例如靛藍或菘藍屬植物)得到的藍色染料
碧藍:青藍色
蔚藍:類似晴朗天空的顏色的一種藍色
藍灰色:一種近於灰略帶藍的深灰色
藏青:藍而近黑
藏藍:藍里略透紅色
黛: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
黛螺:繪畫或畫眉所使用的青黑色顏料,代指女子眉嫵。
黛色:青黑色。
黛綠:墨綠。
黛藍:深藍色
黛紫:深紫色
紫色:藍和紅組成的顏色。古人以紫為祥瑞的顏色。代指與帝王、皇宮有關的事物。
紫醬:渾濁的紫色
醬紫:紫中略帶紅的顏色
紫檀:檀木的顏色,也稱烏檀色 烏木色
紺青 紺紫:純度較低的深紫色
紫棠:黑紅色
青蓮:偏藍的紫色
群青:深藍色
雪青:淺藍紫色
丁香色:紫丁香的顏色,淺淺的紫色,很嬌柔淡雅的色彩
藕色:淺灰而略帶紅的顏色
藕荷色:淺紫而略帶紅的顏色
蒼色:即各種顏色摻入黑色後的顏色,如蒼翠、 蒼黃、 蒼青、 蒼黑、
蒼白)
雪白:如雪般潔白
月白:淡藍色
縞:白色
素:白色,無色
荼白:如荼之白色 霜色:白霜的顏色。
花白:白色和黑色混雜的。斑白的
夾雜有灰色的白
魚肚白:似魚腹部的顏色,多指黎明時東方的天色顏色
瑩白:晶瑩潔白
灰色:黑色和白色混和成的一種顏色
牙色:與象牙相似的淡黃色 (quester註:暖白)
鉛白:鉛粉的白色。鉛粉,國畫顏料,日久易氧化「返鉛」變黑。鉛粉在古時用以搽臉的化妝品。
玄色:赤黑色,黑中帶紅的顏色,又泛指黑色
玄青:深黑色
烏色:暗而呈黑的顏色
烏黑:深黑;漆黑
漆黑:非常黑的
墨色:即黑色
墨灰:即黑灰
黑色:亮度最低的非彩色的或消色差的物體的顏色;最暗的灰色;與白色截然不同的消色差的顏色;被認為特別屬於那些既不能反射、又不能透過能使人感覺到的微小入射光的物體,任何亮度很低的物體顏色。
緇色:帛黑色
煤黑象牙黑:都是黑,不過有冷暖之分。
黧:黑中帶黃的顏色
黎:黑中帶黃似黎草色
黝:本義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
黝黑:(皮膚暴露在太陽光下而曬成的)青黑色
黯:深黑色、泛指黑色
赤金:足金的顏色
金色:平均為深黃色帶光澤的顏色
銀白:帶銀光的白色
❷ 初夏的經典美文
不想,生活竟如此迅速而強烈地激活了我。並在諸多異化的形象和某種變形的幻景中,產生了對生活的嚮往。然而,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又該怎樣生活呢?迷茫中,我的一位朋友,老朋友,很老很老的朋友,那帶著老艾略特丁香氣息的朋友告訴我:生活是生機勃勃的,人該生機勃勃地生活。
對,生機勃勃!活就該活出生機勃勃!為了這個生機勃勃。我在未明的清晨,撐著雨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古城的雨巷。我想,我那樣態,定如戴望舒一般。只不過,我並不希望我身邊飄過結滿丁香怨的姑娘。那樣我會想起,源於一個對子的上聯而引發的才子佳人的一場情愛,又殤於封建禮法後,姑娘的墳頭上長出丁香花時,對子的下聯即已呈現的美得近乎凄慘的愛情故事。
其實,「美」在「凄」面前,我總不忍睹的,不堪聯想,無法超越的。我自然不會像張愛玲、胡蘭成抑或是戴望舒般那樣將審美知覺遮蔽了倫理知覺。我只願遇到一株開滿丁香花的生機勃勃的丁香樹。然而,那長長的雨巷並沒有讓我如願。
雨巷的盡處就是雨街了,古城寬闊的雨街。
漫步在人跡罕少的雨街上,我一個人,獨自一個人竟然掩著口兒笑了,笑四季循環不息,笑生機勃勃的初夏再度輪回。我想,那一刻,我的身姿定如老艾略特筆下那在空曠的田野里徘徊的拾柴老嫗。不過我與老嫗不同的是,我不是在拾柴,而是在尋找一株開滿丁香花的生機勃勃的丁香樹。然而,這寬寬的雨街一如那長長的雨巷贈我以拒絕的姿態。
當下的現實既已如此,而我,惟願縱情於夢幻。其實也不是夢幻,是一場記憶的再現。
那曾經與我的生命相遇的冰城的初夏,丁香成障的初夏,又真真切切地在我的腦海里醉人地流盪起來,一起流盪起來的還有滿城丁香花的芬芳。那時,我無論穿行在大街小巷,還是遊玩於太陽島森林園,抑或坐卧在庭院房間。都會被丁香那襲人的香氛包圍著。
冰城的丁香,高可五六米,勁健繁復的枝條,撐起鋪天碩茂的花冠。在朝陽東升時,紫氣騰空;在夕陽西下時,紫霞成蔚。整個的城市,整個的初夏,整個的冰城人都被祥雲籠罩著。置身其中,尤感秀色、秀氣、秀顏所呈現的生機勃勃;清和、清純、清幽所呈現的生機勃勃;文雅、典雅、高雅所呈現的生機勃勃。置身這宏大的生機中,我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李璟的「丁香愁」 、李商隱的「丁香結」的通感。
丁香之於冰城人,不僅就其審美的特質,更就其不易染蟲害,抗嚴寒耐酸鹼的物理的特性,賦予它樸素、堅韌、豪爽的精神內涵。我想,這些精神對於生命或者生命力主體的人本身來講,都不是突然爆綻的火花,而是經過嚴寒苦痛的歷練,從日益修煉的德性的熾烈的火焰中徐徐散發出來的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在冰城丁香給我的印象都是有關丁香的氣息氣勢和丁香的色彩氛圍的印象,與具象無關。有時候我想,那讓我摯愛的梵高,若置身其中,會怎樣呢?那一定會產生不可抗拒的創作力,創作出比《葡萄園》更能散發出來的生命的酵素和醉意,以及磅礴豐沛的紫氣騰騰。
紫氣騰騰。丁香紫。紫丁香。丁香的芬芳。芬芳的丁香。冰城的丁香。初夏的丁香。這些名詞不無概念地被我深深地關聯地記憶著。直到,這記憶成為某種情緒的激發和釋放,抑或是成為一種形而上慰藉的抵達。這情緒、這慰藉讓我知道在季節無休止的嬗變,在世象無際涯的枯榮之中,隱藏在萬事萬物基礎之中的生命是永恆的、向上的、向美的堅不可摧的、並且充滿歡樂的。但我也清楚地知道,任何的激越的情緒,任何的形上的慰藉無法阻止我落在現實中的腳步。
當落在雨街上的我的足音,漸漸強於落在雨傘上的雨滴聲,我的雙腳已經佇立在街心的公園高大孔子塑像前。我那再現的記憶和馳騁的神思又回到了眼前這真實的世界。我看見,在孔子塑像東測的園圃里有一團紫,一大團的紫。並有被雨水稀釋後的暗香飄浮在我的鼻翼。哦,是一叢丁香,一大叢的丁香,是我雨中尋找的紫丁香。那紫丁香的花冠囿格或隱藏於一片明亮的綠之中。我加快了腳步,帶著我整個的情緒系統和那隱而未見地激動與亢奮走近丁香。
其實,我從未像今天這樣走近丁香花,近距離走近。我掬起一朵丁香花,發現它竟是這樣飽滿豐盈,它不以放任為自由,它不以疏懶為達觀,它不以粗鄙為大度。每一朵花由千萬條細長的花筒、千萬朵的娟秀的花蕾組成者,井然有序。嘆,舊時高謙之對丁香的描繪:「花如細小丁,香而瓣柔。」幾多精當。仔細賞之,每一朵「細小丁」都讓我倍生對生命的敬意,每一個「細小丁」都爭相地在短暫的瞬間里表達著原始生命的本真,這個本真就是不可遏制的生存慾望與生存快樂,進而表達對生命本源的一份生機勃勃的禮贊。取下一枝端在手中,竟被它雅緻、嫻熟、端莊、清和所震懾,它儼然如「儼」也「溫''''''''的聖人,不會像孔子心目中的小人那樣親近了就放肆,疏遠了就抱怨。恰恰像極了將「仁義禮智信」根植於心,流露於面,充盈於背,流向四體的坦盪君子。於是,我感到抵達愛之切,慾望行於心,折數枝摟於懷。
回家的路上,竟想起了「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凡事必要親歷必要體驗才能有更深切的領會,包括生機勃勃,包括丁香。今天可以這樣說:「格」了丁香後,才知道我的生活已不是我的生活,而是丁香在我內的生活。
❸ 高一語文雨巷中兩個人相遇時
有問題 居然不問我#24 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詩人的理想愛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詩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徵。
具體講解如下
戴望舒:《雨巷》
?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州人,現代著名詩人和文學翻譯家。因其著名詩作《雨卷》而有"雨巷詩人"之稱,是30年代"現代派"的代表詩人。早期詩作凄婉朦朧,後期詩作則趨於寫實、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詩集。
雨巷①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pi匹)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①《雨巷》一詩約寫於1927年夏,發表於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關於《雨巷》對當時詩壇及戴望舒本人的影響,戴望舒的摯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話可供參考:"說起《雨巷》,我們很不容易把葉聖陶先生底獎掖忘記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年,在聖陶先生代理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聖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序》)
?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內容。《雨巷》一詩的音樂感很強,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緩、低沉而又優美的旋律和節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發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悵。詩一開篇,詩人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圖景:白牆黑瓦的建築物之間,小巷曲折而悠長;正是梅雨季節,天空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小巷裡空盪盪的,只有詩人
撐著油紙傘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詩人一人在雨巷中獨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分明透露著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之情。小巷、細雨、撐著油紙傘的孤獨詩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態——這就是這首詩的開頭幾句所展示給我們的鏡頭。在上述鏡頭過後,詩中出現了一段詩人的內心獨白: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並非現實世界中的真實人物,而是詩人幻想出來的(他希望碰上的)一個虛擬人物。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姑娘呢?詩中接著寫道: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丁香花開在仲春時節,花色或白或紫,給人柔弱、嬌美而又純潔、莊重的感覺。丁香花嬌美卻易凋謝,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國古代的詩歌中有不少吟詠丁香的名句,如:"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紗》詞);"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由於中國古代詩人們的反復吟詠和廣泛傳唱,在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漸成為美麗、高潔、柔弱、愁怨之類性質或具有這類性質的事物的象徵。《雨巷》中出現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國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上述性質的一個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麗姿態和顏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潔和芬芳,還具有(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憂愁與哀怨的特點。
?? ?這樣一個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經詩人的想像而創造出來之後,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詩中,她也象一個現實人物一樣活動起來: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詩中所寫的雨巷裡,本來只有詩人一個人獨行;自"丁香姑娘"出現後,就有兩個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個姑娘的步態、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紙傘都與詩人一樣。這樣一個人的出現,顯然使詩人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現在有兩個各自孤獨的青年男女在活動了,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這是我們想知道的,(我們可以推想,這)也正是詩人當時所想知道的。詩中接著寫道: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終於向詩人走近了,(我們可以想見詩人這時的心跳),可是,她卻沒有向詩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詩人投出了一道嘆息的目光,然後,像夢一般輕盈而不著痕跡地飄過去了!(我們在心底里叫:為什麼只是這樣啊?!)當她從詩人身邊飄過去的時候,詩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臉的凄婉迷茫。這表情分明透露著:她心裡實際上是不願意與詩人分離的。但因為某些(說不清楚的)原因,她卻不得不與詩人失之交臂!俗話說得好:人生難得一知己!這兩位心靈相通(甚至連表情和步態都那麼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後,竟然又失之交臂,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啊!眼睜睜地看著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緣就這樣失之交臂,(我們可以想見,)詩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戀戀不舍而又深感無奈的情緒狀態中,詩人目送著"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漸行漸遠: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等到走過一道"頹圮的籬牆"——這"頹圮的籬牆"正是詩人想與"丁香姑娘"相聚相守這一較為具體的希望破滅的象徵——,"丁香姑娘"終於消失在雨巷的盡頭。但這時的詩人還是處在魂不守舍的狀態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還是在感受著 "丁香姑娘"遺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線和清冷空氣中的顏色和芳香,並為這種顏色和芳香的不斷消散而傷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我們可以想見:)詩人一個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著剛才與"丁香姑娘"相逢時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滿含嘆息和惆悵的目光。但殘酷的現實卻容不得美好的愛情或理想。在詩的最後,我們看到: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詩人在獨自彷徨: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在詩的末尾,詩人似乎又將詩的開頭所出現的那個鏡頭又重放了一遍。首尾兩節的詞句幾乎全部相同,只是將其中的"(我希望)逢著"改成了"(我希望)飄過"。這一改,一方面表明詩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另一方面卻讓人感到詩人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因而,讀到詩的最後一節,我們不禁感到:詩中所渲染的那種理想破滅而又無法挽回的苦悶、哀怨而又無奈、惆悵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層。
在講解了《雨巷》一詩的大致內容後,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的特色。
一、法國象徵主義手法和中國傳統詩歌意象的完美結合。我們看到:這首詩表面上所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無言地分離的事以及這件事在他們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動。我們可以相信:詩中所寫的事件是以詩人生活中的類似的現實事件為基礎的;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難看出:詩中所寫的事物是另有象徵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詩人的理想愛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詩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徵。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條現實的江南城市梅雨季節的小巷外,同樣完全可以看作是詩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的象徵(雨巷中的"頹圮的籬牆"則又是愛情失敗或理想破滅的一個微觀層次的象徵)。至於"雨巷"中兩個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個真實的愛情事件的再現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這一精神歷程的象徵。而詩人在詩中所抒發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詩人對於愛情失敗的詠嘆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詩人對於理想破滅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詩的象徵意義之後,我們會發現:這首詩的意義其實要比字面意義豐富地多。這種字面意義之外另有一層與字面意義具有暗喻關系的意義,就是象徵意義。這首詩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是由詩人所採用的象徵手法所造成的。所謂象徵(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寫喻體(被喻的本體不出現),暗中卻又通過喻體指向本體。由於在象徵中本體不出現,因而,接受者對於喻體暗中所指的本體到底是什麼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時有多種理解的,這就造成了象徵意義的不確定性。與科學和理論活動(追求語義的精確性和單義性)不同,在詩歌創作和欣賞活動中,人們往往追求意義的豐富、多樣乃至含糊、隱秘,象徵手法的運用正是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的一種重要途徑。戴望舒深受法國象徵詩派(尤其是魏爾倫)的影響(戴曾翻譯過魏爾倫的詩),對象徵主義的創作手法贊賞不已,這首詩就是他運用象徵主義手法來創作漢語白話新詩的一個成功範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採用的全面的象徵主義詩歌創作方法【說明:全面的象徵主義創作方法不僅包括狹義的象徵手法,還包括新穎奇特的象徵意象的創造、通感的運用(各種感覺之間的借代和超常組合)、色彩的描繪和布置、音樂性的創造等】雖然可以說主要是從法國引進的(狹義的象徵手法則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有較廣泛的運用),但他所用的象徵形象或意象(喻體)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乃至中國江南式的。因為:詩中用來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國古代詩歌常用的一個象徵形象;詩中的"(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則是中國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風貌;出現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顯然是一個具有中國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詩歌內容上的徹底的中國化和表現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結合,使得這首詩的一般中國讀者也能較為輕松地讀懂這首詩的大致內容,而不像面對某些食洋不化的現代派詩歌那樣感到不知所雲。由此,我們可以說,戴望舒的《雨巷》這首詩是法國象徵主義的詩歌創作手法與中國傳統的詩歌意象完美結合的一個成功典範。
二、音樂手段的成功運用和詩歌音樂美的成功創造。
? 《雨巷》在語音層面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強烈的音樂美。這種音樂美,主要是由詞句的復沓和韻腳的有規律反復等手法的運用所造成的。詞句的復沓,如:該詩的最後一節除了將第一節中的"逢著"改為"飄過"外,其它詞句完全一樣;這種起結復見的做法不僅使全詩在內容上首尾呼應,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語音流在詩中重復出現(重復是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之一),從而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感。此外,該詩的每一節都有詞句的復沓;如:首尾兩節的"悠長、悠長";第二節中的"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節中的"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第四節中的"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節中的"遠了,遠了";第六節中的"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變奏性的復沓);這種詞句的復沓在詩中的反復運用以及某些復沓形式在詩中的前後呼應,使這首詩具有相當強烈的音樂性。韻腳的有規律的反復:全詩共七節,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但總體上又是有規律地重復的。該詩採用的是一韻到底的做法(押ang韻),在每節相隔不遠的行的末尾重復一次腳韻,每節押韻兩到三次;有些同樣的字詞還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這種韻腳的反復使用,使韻腳這個音響(ang)在人們的聽覺中被反復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效果。我們讀這首詩,在聽覺上的感覺就象是在聽一首輕柔舒緩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飽含著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讓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們的心頭反復回響著。
關於這首詩的音樂美,葉聖陶曾說: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這話也許有點過譽,但這首詩所具有的強烈的音樂美卻不能不說是它的一個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教材上的【閱讀提示】
? 《雨巷》寫於1928年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時期。詩人以象徵之筆,通過對黑暗現實(雨巷)中希望與理想(女郎)的找尋和與她的失之交臂,表達了詩人對現實不滿、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情緒。
? 全詩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重意象,重意境的長處和西方現代詩歌重象徵、重暗示的功能,以悠長、舒緩的節奏,表達了滯重、愁苦的詩情,體現了作者"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的詩歌創作理想,從而"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葉聖陶語)。
❹ 初一作文一株紫丁香用通感100字
走進綠色的小院,
我把一株紫丁香
栽在爸爸窗前。
爸爸,爸爸,
就讓它綠色的枝葉
伸進你的窗口,
天天和你作伴。
你聽,你聽,
綠葉在雨水裡嘩嘩的響,
那是我給你唱歌,
幫你消除一天的疲勞。
你看,你看,
滿樹盛開的小花
那是我的笑臉,
感謝你時時刻刻把我掛牽。
深夜了,星星已經困得眨眼,
爸爸,快放下手中的工作吧,
讓花香飄進你的夢里,
那夢呀準是又香又甜。
❺ 分析《雨巷》象徵主義手法的運用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內容。《雨巷》一詩的音樂感很強,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緩、低沉而又優美的旋律和節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發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悵。詩一開篇,詩人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圖景:白牆黑瓦的建築物之間,小巷曲折而悠長;正是梅雨季節,天空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小巷裡空盪盪的,只有詩人 撐著油紙傘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詩人一人在雨巷中獨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分明透露著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之情。小巷、細雨、撐著油紙傘的孤獨詩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態──這就是這首詩的開頭幾句所展示給我們的鏡頭。在上述鏡頭過後,詩中出現了一段詩人的內心獨白: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並非現實世界中的真實人物,而是詩人幻想出來的(他希望碰上的)一個虛擬人物。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姑娘呢?詩中接著寫道: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丁香花開在仲春時節,花色或白或紫,給人柔弱、嬌美而又純潔、莊重的感覺。丁香花嬌美卻易凋謝,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國古代的詩歌中有不少吟詠丁香的名句,如:「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紗》詞);「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由於中國古代詩人們的反復吟詠和廣泛傳唱,在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漸成為美麗、高潔、柔弱、愁怨之類性質或具有這類性質的事物的象徵。《雨巷》中出現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國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上述性質的一個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麗姿態和顏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潔和芬芳,還具有(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憂愁與哀怨的特點。 這樣一個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經詩人的想像而創造出來之後,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詩中,她也象一個現實人物一樣活動起來: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詩中所寫的雨巷裡,本來只有詩人一個人獨行;自「丁香姑娘」出現後,就有兩個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個姑娘的步態、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紙傘都與詩人一樣。這樣一個人的出現,顯然使詩人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現在有兩個各自孤獨的青年男女在活動了,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這是我們想知道的,(我們可以推想,這)也正是詩人當時所想知道的。詩中接著寫道: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終於向詩人走近了,(我們可以想見詩人這時的心跳),可是,她卻沒有向詩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詩人投出了一道嘆息的目光,然後,像夢一般輕盈而不著痕跡地飄過去了!(我們在心底里叫:為什麼只是這樣啊?)當她從詩人身邊飄過去的時候,詩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臉的凄婉迷茫。這表情分明透露著:她心裡實際上是不願意與詩人分離的。但因為某些(說不清楚的)原因,她卻不得不與詩人失之交臂!俗話說得好:人生難得一知己!這兩位心靈相通(甚至連表情和步態都那麼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後,竟然又失之交臂,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啊!眼睜睜地看著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緣就這樣失之交臂,(我們可以想見,)詩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戀戀不舍而又深感無奈的情緒狀態中,詩人目送著"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漸行漸遠: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等到走過一道「頹圮的籬牆」──這「頹圮的籬牆」正是詩人想與「丁香姑娘」相聚相守這一較為具體的希望破滅的象徵──,「丁香姑娘」終於消失在雨巷的盡頭。但這時的詩人還是處在魂不守舍的狀態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還是在感受著「丁香姑娘」遺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線和清冷空氣中的顏色和芳香,並為這種顏色和芳香的不斷消散而傷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我們可以想見:)詩人一個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著剛才與「丁香姑娘」相逢時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滿含嘆息和惆悵的目光。但殘酷的現實卻容不得美好的愛情或理想。在詩的最後,我們看到: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詩人在獨自彷徨: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在詩的末尾,詩人似乎又將詩的開頭所出現的那個鏡頭又重放了一遍。首尾兩節的詞句幾乎全部相同,只是將其中的「(我希望)逢著」改成了「(我希望)飄過」。這一改,一方面表明詩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另一方面卻讓人感到詩人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因而,讀到詩的最後一節,我們不禁感到:詩中所渲染的那種理想破滅而又無法挽回的苦悶、哀怨而又無奈、惆悵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層。 在講解了《雨巷》一詩的大致內容後,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國象徵主義手法和中國傳統詩歌意象的完美結合: 我們看到:這首詩表面上所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無言地分離的事以及這件事在他們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動。我們可以相信:詩中所寫的事件是以詩人生活中的類似的現實事件為基礎的;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難看出:詩中所寫的事物是另有象徵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詩人的理想愛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詩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徵。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條現實的江南城市梅雨季節的小巷外,同樣完全可以看作是詩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的象徵(雨巷中的「頹圮的籬牆」則又是愛情失敗或理想破滅的一個微觀層次的象徵)。至於「雨巷」中兩個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個真實的愛情事件的再現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這一精神歷程的象徵。而詩人在詩中所抒發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詩人對於愛情失敗的詠嘆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詩人對於理想破滅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詩的象徵意義之後,我們會發現:這首詩的意義其實要比字面意義豐富地多。這種字面意義之外另有一層與字面意義具有暗喻關系的意義,就是象徵意義。這首詩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是由詩人所採用的象徵手法所造成的。所謂象徵(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寫喻體(被喻的本體不出現),暗中卻又通過喻體指向本體。由於在象徵中本體不出現,因而,接受者對於喻體暗中所指的本體到底是什麼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時有多種理解的,這就造成了象徵意義的不確定性。與科學和理論活動(追求語義的精確性和單義性)不同,在詩歌創作和欣賞活動中,人們往往追求意義的豐富、多樣乃至含糊、隱秘,象徵手法的運用正是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的一種重要途徑。戴望舒深受法國象徵詩派(尤其是魏爾倫)的影響(戴曾翻譯過魏爾倫的詩),對象徵主義的創作手法贊賞不已,這首詩就是他運用象徵主義手法來創作漢語白話新詩的一個成功範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採用的全面的象徵主義詩歌創作方法(說明:全面的象徵主義創作方法不僅包括狹義的象徵手法,還包括新穎奇特的象徵意象的創造、通感的運用(各種感覺之間的借代和超常組合)、色彩的描繪和布置、音樂性的創造等)雖然可以說主要是從法國引進的(狹義的象徵手法則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有較廣泛的運用),但他所用的象徵形象或意象(喻體)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乃至中國江南式的。因為:詩中用來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國古代詩歌常用的一個象徵形象;詩中的「(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則是中國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風貌;出現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顯然是一個具有中國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詩歌內容上的徹底的中國化和表現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結合,使得這首詩的一般中國讀者也能較為輕松地讀懂這首詩的大致內容,而不像面對某些食洋不化的現代派詩歌那樣感到不知所雲。由此,我們可以說,戴望舒的《雨巷》這首詩是法國象徵主義的詩歌創作手法與中國傳統的詩歌意象完美結合的一個成功典範。
❻ 戴望舒的《雨巷》中的「我」和油紙傘和雨巷以及丁香花和姑娘分別象徵著什麼象徵意義是什麼
我是指詩人,抄象徵期待襲追求的目標遙遠渺茫。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姑娘指詩人的理想和追求。油紙傘指希望消失,獨自彷徨。
「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
「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
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❼ 星星變奏曲的鑒賞分析
凝望:注目遠望;注視,凝視;期望,盼望
寂寞:冷清孤單;清寂;靜寂無聲
棲息①止息;歇宿:一群歸鴉,棲息在林間。 ②指隱居:棲息煙霞。 ③棲 qī 鳥禽歇宿:「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 居留,停留:棲身。棲息。棲止。棲遁(隱居,遁世)。棲遲(游息,居住)。
沉寂:①十分安靜:萬籟沉寂|沉寂的午夜。 ②沒有任何消息:音訊沉寂。 ③性情深沉:他神色沉寂。
鑒賞與分析感受變革者的形象,培養朦朧詩的鑒賞能力。
這首詩以「星星」象徵光明,表達的是對暗黑冰冷的現實的否定,並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了詩人對光明的渴求,抒發了詩人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
1、這是一首獻給變革者的贊歌,在詩人的筆下,變革者的形象非常飽滿,請從詩歌中找出變革者的具體的形象內涵。
2、展示朦朧詩的特點,特別是對隱喻性意象的解讀。老師應該示範解讀兩到三個隱喻意象,讓學生透過隱喻性意象來感受變革者的形象。
如:春天的指改革帶來的生機勃勃的大好形勢。
3、理解詩歌的的大意:
第一節,交待時代大背景;
第二節,熱情贊美變革者;
第三節,歌頌偉大的友誼;
第四節,呼籲人們投身改革大潮。
4、欣賞詩歌精彩的語言。
如:通感——為了不再孤獨,繁星似的迎春花到處閃爍/金色的聲音刺激著我們
明喻——用大海翡翠的語言交談/用坦白得像沙灘一樣的語言
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
詩人對意象的選擇(朦朧詩的意象密集,本詩就選用的眾多的意象來表達詩人對變革者的贊美之情)
對色彩的選擇——潔白的玉蘭花藍天金色迎春花 陽光 花瓣匆匆鋪成的道路 紫丁香(可以和《相信未來》作比較。從來感悟詩人的情感。)
對聲音的選擇——尋找著美好的聲音/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
語言的創新: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 (動詞的形象與表現張力)
為了歌唱玉蘭花/潔白的心向藍天打開 (詩人筆下的花開)
黎明時分藍色的鋒芒 (詩人筆下的黎明時的光線形象)
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進岩石縫中 (動詞的形象與表現張力)《星星變奏曲》鑒賞(楊益萍、阿剛)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洩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並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後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雲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註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太脫離現實,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託著密密的心願,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接著又由「誰不願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於詩意的萬物,還在於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麼生動。
現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於惡劣的現實環境,相反,第二節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嚮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嚮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藉助於不斷重復的「誰不願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洩的情緒。最後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湧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於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於兩段式的詩節構成以及詩節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並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嚮往使詩又近於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新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關於「朦朧詩」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❽ 紫丁香的花香用通感的修辭手法造句
紫丁香的花香,用通感的修辭手法這樣造句。
微風過處,送來陣陣若有若無的紫丁香的花香,仿若九天仙子在雲中似隱似現的舞姿。
花香是嗅覺,舞姿是視覺,這句話用舞姿來寫花香,視覺來寫嗅覺,是通感,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