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石碑
⑴ 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石碑在哪裡
王城公園
⑵ 漢牡丹園的漢牡丹五奇
一、年代久遠。
漢代時期已有記載距今已2000多年。早於洛陽唐代牡丹500多年,早於荷澤明代牡丹1400多年。堪稱華夏一絕,世界之最。(註:洛陽唐代牡丹或荷澤明代牡丹並不是單株存活至今的,只是從那時興起種植的,一般牡丹壽命不過幾十年,超過百年的稀少)
二、同株異花。
在同一株漢代牡丹上可開出花色不同,花型不同,層次不同的牡丹花。有荷花型、菊花型、千層台閣型。
三、異地不活。
漢代牡丹只能在這個池內栽培,離開此地,則不能成活。1937年後,日寇侵華期間,駐縣日軍頭目妄圖獨霸名花,曾兩次派人深挖,連根帶土運回日本栽種,雖然澆水施肥,百般侍弄,漢牡丹仍以死抗爭,枯萎而亡。漢代牡丹遭此劫掠,枝葉乾枯,數年不發。直到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後,漢牡丹才根枝復生,鮮花又開。因此人們又稱贊漢牡丹有民族氣節,是愛國神花。後來又有人進行移栽,仍舊未能成活。
四、不解之迷。
既有古代神話(入地成花,牡丹救主),又有現代不解之迷:在清代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駕崩那一年,曾開過兩朵白花。一九七六年又開了三朵白花,就在那一年,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毛澤東主席相繼去世。
五、素有靈氣。
清光緒十六年的石碑上,就記載著柏鄉漢牡丹「素有靈氣」。從老一輩就流傳著「花開知國事,花盛則年豐,花衰則年欠」的說法,至今百姓「觀花問事」之風仍盛。
⑶ 菏澤的名勝古跡
菏澤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厚,除了「曹州牡丹甲天下」之外,而其人文資源顯得尤為厚重。游覽菏澤境內著名景點,諸如堯王墓、孫臏故里、秦王避暑洞、永豐塔、宋江故里、觀音寺塔、單縣牌坊以及位於定陶縣城北6公里處的仿山古墓群等,都會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曹州牡丹園:由菏澤市牡丹區牡丹街道辦事處的趙樓、李集、何樓和毛胡同4個村的牡丹園連綴而成,因菏澤古稱曹州,故名。全園面積80公頃,是目前世界上品種最多、面積最大的牡丹園,擁有新老品種3類6型8大色達480多個。每年4月22日至28日被定為「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常有上百萬的國內外遊人慕名前來賞花。而蒲松齡先生所著《聊齋》中的《葛巾》篇,即以牡丹名貴品種「葛巾紫」之名,塑造了善良多情的花仙葛巾娘子。
牡丹園南北兩座牌樓式大門門楣均高懸舒同先生書寫的「曹州牡丹園」五個大字。花園分東、西、北三個觀賞區。觀花樓前,有溥傑先生手書「天下第一香」和舒同大師手跡「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石碑;另有牡丹仙子的塑像。每年穀雨前後園內花海一片,登樓舉目四望,五顏六色的牡丹花猶如彩浪奔涌,但見:紅牡丹艷若蒸霞,粉牡丹色香兼備,白牡丹清純高雅,黃牡丹姿色絕倫,綠牡丹色奇出眾,紫牡丹雍容華貴,藍牡丹姿容清香,黑牡丹墨中透紅。徜徉在華麗高貴的萬花叢中,使人想起當年百花均摧眉折腰,獨有牡丹堅貞不屈、寧可被貶也不向權貴低頭的高貴和它眾多美麗而神秘的傳說,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附近還有百花園、古今園與之相呼應,倍受國內外遊人喜愛。每逢牡丹節期間,遊人如潮,盛況空前。
曹州書畫院:位於菏澤城區廣福南街西側,建於1985年,佔地1.6公頃,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為菏澤書畫研究、收藏、展覽活動的中心。書畫院建築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現代園林風格,建有展廳、創作樓、晃媚版畫藝術陳列館、趙登禹紀念館、曹州書畫家作品陳列館、曹州碑廊和藝苑賓舍等,收藏作品近2000幅。院內曹州碑林有碑刻400餘塊,碑文作品以當代全國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為主。畫院西南、東牆內側建有碑廊,全長160米。畫院內還建有亭台、假山、噴泉及各種花卉,景觀幽雅。
⑷ 鳳凰牡丹磚雕什麼寓意
周口關帝廟,位於河南 周口市潁河北岸,是「豫平原保存較好,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築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周口八景之冠」。它猶如一段凝固的歷史,記載著昔日周家口商業的繁榮和經濟的鼎盛。關帝廟本名「山陝會館」。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乾隆、嘉慶時多次擴 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後歷時145年。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58米,面積達12590平方米,佔地20餘畝。整座建築群沿南北中軸線,分三進院落縱深布局,結構嚴謹,極富神韻。 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陳游紀勝》中欣然贊:「關聖帝裝塑威嚴,雙石坊鏤刻精妙,春秋閣飛檐建瓴,鐵旗桿直插雲霄,集公輸之巧,薈冶煉之精……勝跡也!
整個建築群佔地21000平方米,為三進院落,仿宮殿式。照壁、山門、鍾鼓二樓,左右鐵旗桿、石碑房、碑亭、葯王殿、灶君殿、東西廊房、財神殿、酒仙殿、東西看樓、東西廡殿、老君殿、馬王殿、溫神殿及客舍、工作房等建築,分列於中軸線兩側,遙相對應。廟內古柏參天,環境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麗,是河南省最大的關帝廟,這座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才能和智慧的古建築群,布局嚴謹精巧,殿堂宏偉壯觀,雕刻精湛瑰麗,裝飾富麗華美,素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雕刻著稱於世。它集民間建築藝術之大成,在建築構件上巧妙的運用木雕、石雕、磚雕、琉璃、彩繪和鑄鐵等工藝,融合了園雕、高浮雕、鏤雕、陰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傳神,木雕、石雕、磚雕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工藝之精湛,居當時中原之冠,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種追求精雕細琢、裝飾華麗的社會風尚。建築裝飾的題材中大量採用了「二龍戲珠」、「鳳凰牡丹」、「五福捧壽」、「加官進爵」、「金玉滿堂」等各種吉祥如意圖案;「八仙過海」、「竹林七賢」、「天馬行空」、「喜上眉梢」等各種神話故事;「王祥卧冰」、「張良進履」、「劉海戲金蟾」、「白狀元祭塔」、「鯉魚跳龍門」、「喜鵲鬧梅」、「狸貓戲蝶」、「馬上封猴(候)」等傳說故事;以及珍禽異獸、山水花卉、人物仙靈等,是封建社會中傳統倫理道德的形象反映。關帝廟猶如一段凝固的歷史,記載著昔日周家口商業的繁榮和經濟的鼎盛;它象一棵璀璨的藝術明珠,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人,來此觀瞻和研究。
⑸ 洛陽牡丹園哪個最好
洛陽市國家牡丹園最好。
國家牡丹園所在區域,為中國牡丹的原生地。是隋朝西苑、內唐朝神都園,北容宋董事西苑的舊址。
更涵蓋了姚黃、魏紫等名品,實在是大開眼界;若進入溫室展館就加10元,出乎意料的惠民。另外園內還有牡丹品種的圖片及介紹,具有實在的學習價值;總的說來:當真是不虛此行,來這里來對了。
⑹ 李清照《金石錄序》全文
金石錄後序
〔宋〕李清照
〔原文〕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甫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嗚呼!自王涯、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禮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綉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輙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罷,具舟上蕪湖,入姑熟,將卜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塗中賓士,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書報卧病。余驚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熱,必服寒葯,疾可憂。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黃芩葯,瘧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葬畢,余無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宮,又傳江當禁渡。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余又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棄。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雲煙矣。獨余少輕小卷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篋,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內者,巋然獨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虜勢叵測,有弟迒,任勅局刪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棄衣被走黃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道之溫,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復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開闔。在會稽,卜居士民鍾氏舍。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余悲慟不已,重立賞收贖。後二日,鄰人鍾復皓出十八軸求賞,故知其盜不遠矣。萬計求之,其餘遂不可出,今知盡為吳說運使賤價得之。所謂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冊三數種。平平書帖,猶復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芸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卷,題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選自呂無黨抄本《金石錄》,參校李文輯《漱玉集》
⑺ 5.1的時候去遊客為什麼要摸"花港觀魚"的題字石碑
取其「吉祥有餘」的寓意
花港觀魚(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花港觀魚地處蘇堤南段西側,前接柳絲蔥蘢的蘇堤,北靠層巒疊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兩面鑲著翡翠框架的鏡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時,有一條小溪從花家山經此流入西湖,這條小溪就叫花港。當時,內侍官盧允升在花港側畔建了一座別墅,稱為「盧園」。園內疊石為山,鑿地為池,畜養異色魚,於是遊人萃集,雅士題詠,稱為「花港觀魚」,成為西湖十景之一。乾隆帝曾題詩贊道:「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舊時的花港觀魚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後經擴建,全園面積近三百畝。園內景觀由魚樂觀、牡丹亭、花港、草坪和叢林幾個部分組成,魚樂園是全園的主景。魚樂園中放養著數萬尾金鱗紅鯉,遊人在觀魚池的曲橋上投入食餌或鼓掌相呼,群魚就會從四面八方游來,爭奪食餌,紛紛躍起,染紅半個湖面,以為勝觀。在這里縱情魚趣,真是魚躍人歡,其樂融融。
唐長慶年間(公元821-824年),開元寺僧惠澄自長安獲得一枝牡丹攜回寺里栽種,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現在,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觀魚的牡丹園最為繁盛了,有「酒醉楊妃」、「嬌容三變」等品種,千姿百態,絢麗多姿,別有情趣。牡丹割成十幾個各具形態的小區。小區裡面,栽種著數百株色澤艷麗的牡丹,從高處俯視,但見大大小小的花壇間紅夾綠,那燦若雲錦的牡丹花千姿百態,斗奇競態妍,令人流連忘返。園內植物配置精緻,四季有應時之花,八節有長青之樹,發展了「花」、「港」、「魚」這一名勝的特色。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佔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⑻ 洛陽的牡丹公園一個門口有塊石碑,上面寫了王維的詩句,求助,是什麼
紅牡丹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⑼ 畫壁有一情節是朱孝廉率眾姐妹就牡丹遇到的那個被一塊石碑壓住的那個似龜的叫什麼
贔屓
⑽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內容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塊花崗岩,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23噸。上面刻有毛澤東同志1955年6月9日題寫的八個金箔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石碑背面由7塊石頭組成,石碑內容為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撰寫的150字小楷書。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位於天安門南面463米處,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公元1840年以來為抗擊國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在各種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而修建的。
(10)牡丹石碑擴展閱讀: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背景:
人民英雄紀念碑為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關心的事情,是在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篇毛澤東的珍貴文字說明。
事情緣於朱啟鈐、章士釗、葉恭綽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後,向毛主席提出了對紀念碑設計的新意見,如:浮雕史料要精心挑選,而且不能省略建國的圖片;浮雕的材料可以用銅鑄造;整個人物應該重新考慮。
每一部分的圖案都應該分開選擇,明清時期的王朝圖案精緻而柔弱,所以不宜多用。澤東主席看到建議後,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請付委員會討論並邀建議三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