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女失身小說
Ⅰ 為什麼金庸在小說中要寫小龍女被侮辱的情節
金庸老先生畢生創造了無數武俠神話,縱觀書中各路英雄兒女的愛恨情仇,最讓金迷們意難平的無非是小龍女被尹志平玷污這個情節。小龍女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大多是美若天仙、冰清玉潔,不食人間煙火的,許多人稱她是初戀女神。小龍女的失身使許多人無法接受。眾所周知,金庸不是一個依靠低俗情節和香艷描寫來吸引眼球的作家,為什麼要這么寫?
其實這一情節遭到了很多金迷的反對,但是金庸無意去修改,凡是知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一般人能夠改變的。而且讓女主人公小龍女失貞,接著又讓男主人公楊過斷臂,給大家展現出一種殘缺的美、一種冷酷的美、一種真實到讓人窒息的美。
Ⅱ 為何金庸先生要在《神鵰俠侶》中設置小龍女失貞情節呢
為什麼要安排小龍女失去貞操的這一幕,原因有三:
1.小部分是為了吸引讀者的讀者的眼球。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貞操對一個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女性是否忠貞的標志。一個女人,只能在結婚當晚把自己交給自己的丈夫,如果此前失去貞操,會被世人唾罵,不恥。在一個缺少性教育的民族裡,人們渴望懂得「性」,了解「性」,這是金庸先生的寫這情節的目的之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小龍女失去貞操的這個情節,視頻的播放量都是驚人的。
2.《神鵰俠侶》原名《天殘地缺》,小龍女的失身和楊過的斷臂也是為了符合主題。有讀者可能會說,完全可以不讓小龍女失身迎合主題,完全用其他的方式去代替失去貞操這個情節,比如說小龍女是石女,或者說小龍女早衰症,或者說小龍女像《白發魔女》中的練霓裳一樣,月圓之夜會發病等等。但是,我們要看,小龍女這個人物形象的設定。她從小生活在古墓,心如止水,如果沒有她失去貞操那個情節的推動,她在楊過的心中是以母親形象出現的,從楊過叫她「姑姑」一詞中可以看出。因為楊過再怎麼調皮胡鬧,對小龍女也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以至於小龍女失身給那個臭道士後,以為是楊過。躺在楊過懷里,說「難道你從來沒有想過我做你妻子嗎?」這句話一出,讓楊過觸不及防,大吃一驚。如果不是因為尹志平事件,借小龍女之口捅破這層窗戶,那他們都會遵守傳統禮教的。
3.《神鵰俠侶》小說中,正是借用楊過斷臂,小龍女失身,來表現楊龍二人的苦戀 和最後「神鵰俠侶,絕跡江湖」不易。也告誡年輕人,不動不動就要分手離婚。即使遇到更大的坎(龍女失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坎),兩個人只要一起面對,也能邁過去。小龍女的失身,也是對楊過這個人的考驗。雖然這個人風流,但是對小龍女卻用情專一,從一而終。
Ⅲ 神鵰俠侶的故事梗概
《神鵰俠侶》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小說的主脈寫的是「叛國賊」楊康之遺孤楊過與其師小龍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楊過從小師從小龍女於古墓之中苦練武功,師徒二人情深義重,卻無奈於江湖陰鷙險惡、金兵鐵蹄來犯使得有情之人難成眷屬。
歷經一番坎坷與磨難的考驗,楊過沖破封建禮教之禁錮,最終與小龍女由師徒變為「俠侶」。同時,在這段磨難經歷中,楊過也消除了對郭靖、黃蓉夫婦的誤會,在家仇與國難間作出抉擇,成為真正的「俠之大者」。
楊過、小龍女二人從出場直到全書三十二章,是一個個性不斷發展,形象不斷豐滿的過程。兩個人從開場一個滿身痞像到後來專一深情,一個冷漠如霜到後來通徹明悟,一個是走向成熟的過程,一個是個性解放的過程,兩人的形象都難以用單一的詞語來形容。
楊過亦正亦邪俠義為懷,他一方面狂放不羈,一方面對愛情執著,矢志不渝;小龍女本來修的無喜無哀,愛上楊過之後天性慢慢顯露,盡管始終不適應世俗,卻對世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二人從古墓修習武藝,到大勝關的相聚,到絕情谷相認,到襄陽城共同對抗蒙古人,再到終南山重陽宮力戰群魔,拜堂成親,古墓里洞房花燭,最後又到絕情谷生死離別,也將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變的慢慢理解了情愛,理解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將一個平淡如水的少女變的慢慢起了漣漪,直到波濤洶涌,愛情像潮水般涌進她的心窩;從此二人開始視對方為自己的性命,直到情願為對方赴死,二人至情至性的形象到這里全部可見。
(3)小龍女失身小說擴展閱讀
《神鵰俠侶》集文學性、藝術性、傳奇性、趣味性於一身,表現了作者組織情節、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度技巧。情節變化無窮,妙趣橫生;敘述明晰流暢,人物對白極富個性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突出特色,主要人物言行事跡既不失傳奇色彩,又符合個人性格特點。
其中如楊過的偏激狂傲、灑脫不羈,小龍女的純潔淡泊,不染塵俗;黃蓉的智敏機變,郭襄的純情無瑕等等,無一不栩栩如生,如臨目前。郭靖的忠厚剛直、義肝俠膽,既繼承了《射鵰英雄傳》中的性格基調,又有新的發展,特別是把郭靖的性格置於民族斗爭之中去刻畫,突出表現了他「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形象。
小說以細膩筆觸勾勒出性格各異、有血有肉的眾人物形象,同時又以多樣筆調刻畫不同人物間的關系,因此作品呈現出一種脈絡的豐碩質感。如作者書寫楊過與小龍女間的愛情時筆調纏綿幽婉,內蘊一層淡淡的哀郁之情。而在描繪楊過與郭靖、黃蓉等眾江湖義士抗擊金兵時筆調則是大氣磅礴,其間始終激盪著「氣吞山河」之壯士氣魄。
而且作者將眾多各具個性的人物與多樣的人物關系置於中國實有的金兵入侵大背景下,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厚實感。在藝術表現上,全書以伏筆、懸念與突轉等手法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作者善調動自然萬物與人物細微心理活動相融合,從而營造神秘氛圍,使讀者在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領略傳奇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