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花桌面

牡丹花桌面

發布時間: 2024-04-13 13:58:25

插花怎麼做

(1)我國梅花插花的歷史 我國梅花插花的最早記載,至少應在魏、晉之際。據《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詩雲:『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宋代,梅花插花之風甚盛。李嵩畫有《花籃圖》,在此畫中,一個精緻的藤籃中插有梅花、蠟梅、山茶、水仙、瑞香等花卉,技法豐滿、細膩。張道洽的《瓶梅》詩雲:「寒水一瓶春數枝,清香不減小溪時。橫斜竹底無人見,莫與微雲淡月知。」陸游作有「瓶里梅花夜來香」的詩句,戴復古作有「古瓶斜插數枝春,此即吾家勸酒人」的詩句,楊萬里作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幾案來」的詩句。明、清梅插花及藝梅均步入鼎盛期。明代出現插花的專著,如張謙德《瓶花譜》、袁宏道《瓶史》等。《瓶史》中「花目」一節雲:「余之諸花,取其迎而易致者,入春為梅為海棠」;「品第」一節雲:「梅以重葉、綠萼、玉蝶、百葉緗梅為上」;「使令」一節雲:「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瓶史》很快傳入日本,並形成日本插花的流派之一——宏道流。清代以瓶供為主,如陳書繪制《瓶供》圖,梅花與牡丹交輝,更顯得梅花插花的清麗高潔。清代涉及梅花插花的著作也更豐碩,如《芥子園畫傳·梅菊譜序》就有「出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之句。其他還有陳淏子的《花鏡》、沈復的《浮生六記》等也涉及有梅花插花。近代,梅花插花應用在規模、風格上均有新的提高。如1949年在上海舉辦的梅展,據考證,可能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包括梅花插花的正式梅展。1989年中國花協梅花、蠟梅分會成立後舉辦過九屆全國梅展,均設有梅花插花展區。
(2)插梅的構圖與立意 牡丹重姿、重彩,插牡丹必須顯出富麗堂皇;玉蘭潔白、清麗,插玉蘭要突出亭亭玉立之姿;桃杏嬌艷、繽紛,插桃杏可烘托熱鬧的氣氛……梅花,不以華麗取寵,而以韻格為勝,具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及風格。所以插梅的構圖與立意與眾花不同。
人們愛梅,不只是欣賞梅的外在風姿,更在於梅的「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品格,人們視梅為堅貞、頑強、幸福及友情的象徵。因此,我們插花之前應先立意:或以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的梅花為主體,配以蒼松、翠竹,構成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或以「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為題來歌頌威武不屈的精神;或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晉·陸凱)以寄予友人之情誼;或以「賞梅倍思親」來抒發親人團聚的願望;或以「喜迎佳節春意鬧」,象徵欣欣向榮的景象。關於梅花的插花藝術,《瓶史》中談到:十一月插紅梅,正月插梅花。花木搭配以梅花為主,再配迎春、瑞香、山茶。
(3)插梅的主要方式 插梅的主要方式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掛式插梅3種:
花瓶式插梅:花瓶深色、素凈者均可,銅質和陶瓷的古樸花瓶更能顯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華麗的花瓶,以免喧賓奪主。如瓶口太大而花枝擺動,可剪幾根短枝架設瓶口,也可將花枝基部的中間切開,使它能夾住瓶內的小橫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較輕不易立穩,瓶中可投鉛、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紅、白、綠等色,可一色單插,也可幾色合插,但必須以一色為主,以免紛雜。插梅時也可適當配些南天竹、文竹等,以調和色彩與層次。
盆景式插梅:一種插器是淺身闊口的水盆器皿,一種是用以製作小型寫意盆景的各種觀賞淺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須藉助於花插座(也稱劍山),這是由金屬鑄制而成的,圓形、三角形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較多針刺,用來固定花枝之用。根據自己的立意要求進行構圖,在插「歲寒三友」圖時,由於竹枝易乾枯,必須將它盡量低插,近於水面為好。若松枝過於笨重粗大,不能平穩放置,可先將其基部釘在方塊木板上。置於盤中後用卵石蓋壓木板,這樣就可固定松枝。如梅枝較粗,可在花枝下中間處,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應比劍山的針約長兩倍,切好後再插。挑選好橫斜疏瘦的小梅枝,借古人詠梅的佳句名言為意境,創作寓意深刻的寫意盆景,置於書房幾案,以假亂真,同樣可收到極好的觀賞效果。其製作方法為:用濕棉花或濕紗布將梅枝基部纏繞,用塑料布包好後,根據立意要求,或直或斜栽於盆中,並適當點綴一些蕨類、小草等小植物和玩石、朽木之類的小配件,再用土鋪成起伏不定的山巒起伏,也可留些空白做水體,最後用苔蘚將土體全部鋪蓋;這樣,一盆梅花寫意盆景就製成了,只要經常在苔蘚上噴些水就可欣賞數日之久,花謝後可再換梅枝。
壁掛式插梅:採用竹器、陶瓷等懸掛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長蔓,這樣剛毅的梅枝與搖曳的長藤在合適的背景前交相輝映,一剛一柔,別有風味。若梅枝不斜垂,可在適宜彎曲處,鋸1~2個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鞏固其隙以符所需角度。
(4)插梅的保鮮技術 花瓶口小身高,水應盛至瓶身最寬闊處,使水與空氣有較大的接觸面。以雨水為佳,河塘水亦可,渾濁者須澄清方可使用。自來水中因有氯氣,須貯放數日再用。唯井水鹼性大,切勿使用。水溫應與氣溫相一致。為使瓶水不腐,可在水中加入0.1%的食鹽或1/4000的高錳酸鉀或適量的硫磺,並注意經常換水。
花枝浸入水中剪切,避免剪切時空氣侵入枝莖導管中,利於吸收水分。切口斜度越大越好,以擴大吸水面積,增大吸水量。在切口處多開裂縫,也可達到此目的。用厚報紙將梅枝上部包裹好,把切口浸入加了少許食鹽或明礬的沸水中10秒鍾左右,這既可排除切口細菌,又能將導管中所存空氣排出。或者將梅枝切口用火燒焦,使它局部炭化。
我國古代也有一些插梅保鮮措施,如宋代范成大雲:「花下不易焚香……至若濁氣煤煙,皆時殺花。」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載:「煮鯽魚湯可插梅。」清代陳淏子《花鏡》載:「梅宜用豬肉汁去油俟冷插花,且瓶不結凍,雖細蕊皆開。」明代《瓶花譜》載:「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大高三二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梅花初折,宜火燒折處,固滲以泥。」又雲:「日置南窗下,夜卧置榻旁,俾近人氣,可不凍。」大家不妨一試。

Ⅱ 24節氣的故事

24節氣的故事如下:

1、立春

古時,「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准備。那個假人「耕夫」被稱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

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不佳。

13、立秋

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民間習俗。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習俗中有很多說法。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這個夜裡,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

中秋節夜裡,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裡,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視「摸秋」為游戲,不作偷盜行為論處。

商南縣的居民,在中秋節的晚上,吃罷月餅後,不肯長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沒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沒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聰明的人家去摸蔥。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國以來仍流傳在民間。

14、處暑

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歷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台灣,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台灣民間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普渡孤魂野鬼就稱為「拜好兄弟」。這個習俗來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

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15、白露

關於白露節的來歷,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傳說白露是一個手藝十分了得的御廚,蓋世無雙,連最愛挑剔的皇帝都沒有二話。一日,皇帝問白露:「這天下什麼最好吃?」白露答:「鹽!」皇帝本來是想炫耀自己擁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誇的是連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鹽」。鹽怎麼「最好吃」?蔑視皇權,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氣之下殺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內不得用鹽。

一連七日,山珍海味沒了鹽,變得索然無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錯殺了白露。皇帝好後悔,就用御筆在素絹上寫下「錯斬露七日已無天日」幾個大字。正巧有大臣來拜見,皇帝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後悔」,就慌忙中燒了字絹。這一燒,正好被路過的城隍爺收下。城隍爺上天呈給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紀念白露的「白露節」。

16、秋分

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我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17、寒露

寒露時節前後,恰逢九九重陽之日。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習俗,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說東漢時汝南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感於百姓的疾苦,想要救黎民於水火。於是拜道長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並囑咐桓景回去搭救鄉親:「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戰勝瘟魔。」

桓景回家,遍告鄉親。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瘟魔來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難以接近。桓景揮劍斬瘟魔於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見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因出門登高而免受災殃。自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久而久之,登高就變成了一個美好、風雅的習俗。在秋高氣爽的寒露時節,登山也成了人們運動健身、感受自然的傳統活動。

18、霜降

在我國的廣西下雷鎮,有「壯族霜降節」。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騎牛到閩越沿海抗倭。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婭」是壯語里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黃牛。岑玉音抗敵凱旋之日正值霜降節,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節慶由此而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由於下雷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節由單純慶豐收節慶活動,發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進行商貿活動、民俗文化表演的綜和性民俗活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壯族民俗文化,承載壯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爭的歷史記憶。

19、立冬

在立冬時節,有「送寒衣」的習俗。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送寒衣節」這一習俗,來源於「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有一女子,婷婷玉立,識書達理,年已十八歲,與一英俊男子范喜良相愛。正當兩人拜堂成親之時,抓壯丁的官兵趕到,將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朔風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

當孟姜女帶著寒衣來到長城腳下,她萬萬沒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屍骨埋在萬里長城下。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牆,高喊著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天空中朔風嘶吼,海浪翻滾,一齊向萬里長城壓了過來。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萬里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後欲將寒衣燒掉。就在這時,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漸下落,圍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

20、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們都會放在嘴上嘮叨著:今天幾號了,還有幾天就要到小雪了,誰家的糯米碾好了,誰家的還在場上曬著呢。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有時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們不準備做著吃了,可是拗不過小孩子,就想辦法借得一點來做了吃,解饞哦!

「糍粑」還有一個名稱,就是「糍團」,就是用糯米在鍋里燒熟成飯了,然後就用木棍把糯米飯搗成泥。在做「糍團」的隔夜,父母就把餡心和外面裹的粉都准備好了。餡心是用黑芝麻抄熟了搗碎,拌上白糖,條件好的就再放點紅瓜、綠瓜、果仁等等,外面就用米粉抄熟,灑在桌面上,然後把搗爛成泥的糯米飯取出一團來,放在上面,放進餡心,再裹上,外面用米粉粘上,就不粘手了。這樣,一個糍團就做好了。

21、大雪

大雪時節,天寒地凍。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寒號鳥」的傳說。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這種鳥與眾不同,它長著四隻腳,兩只光禿禿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鳥那樣會飛行。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於是它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准備在那裡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准備工作。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游西盪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里。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夜間,它躲在石縫里,凍得渾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它又不停地唱著:「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到了大雪時節,北風呼嘯,陽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溫暖。寒號鳥沒能混過寒冷的大雪節氣,終於凍死在岩石縫里了。

22、冬至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東漢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他曾任長沙太守,後毅然辭官回鄉,訪病施葯,大堂行醫,為鄉鄰治病。

張仲景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3、小寒

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詠梅詩起源於六朝,隋唐崛起,極盛於宋元,明清相繼,直至今日仍余韻猶存。這些詩詞或寫梅品質,或詠梅風姿,或繪梅神韻,或歌梅情懷。大都立意新穎,借傲霜鬥雪、不畏嚴寒的梅花以抒發作者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在大寒節氣中,其間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來歷,眾說不一。下面只是其中一個傳說。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現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舍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約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修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於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Ⅲ 鍗佷簩鏄熷駭鐨勫垢榪愯姳

鍗佷簩鏄熷駭鐨勫垢榪愯姳錛氭按鐡跺駭錛岀潯鑾茶姳銆佸弻楸煎駭錛屾旀楄姳銆佺櫧緹婂駭錛屾湪妲胯姳銆侀噾鐗涘駭錛屽彂璐㈡爲銆佸弻瀛愬駭錛屽叚鍑鴻姳銆佸法錡瑰駭錛屽叞鑺便佺嫯瀛愬駭錛岀墶涓硅姳銆佸勫コ搴э紝鍕垮繕鎴戙佸ぉ縐ゅ駭錛屼經鎵嬫煈銆佸ぉ銛庡駭錛屾搗鑺嬭姳銆佸皠鎵嬪駭錛屽北鑼惰姳銆佹懇緹搴э紝椹韞勮幉銆

1銆佹按鐡跺駭錛氱潯鑾茶姳

姘寸摱搴ц夊緱涓栫晫灝卞儚涓涓鏈鐭ョ殑榪峰錛屽煎緱浠栦滑鑺變竴杈堝瓙鍘繪帰闄╋紝瀵瑰簲鐨勫垢榪愯姳灝辨槸鐫¤幉錛屽畠灞炰簬灞炲氬勾鐢熸按鐢熸嶇墿錛岃姳鏈熼泦涓鍦ㄥ忓o紝鉶界劧澶勪簬娣ゆ償錛屼絾鏄鍗磋兘涓嶈奼℃煋錛屼繚鎸佽嚜宸辯壒鏈夌殑鐘舵侊紝鍗充嬌鍦ㄧ値鐑澶忓o紝涔熻兘紿佺牬鏋烽攣錛岀喚鏀懼嚭鑹充附鐨勮姳鏈點

熱點內容
約會花卉 發布:2025-05-01 17:29:06 瀏覽:929
很香的玫瑰 發布:2025-05-01 17:19:17 瀏覽:79
玫瑰花叫賣 發布:2025-05-01 17:17:33 瀏覽:847
魯班梅花 發布:2025-05-01 17:10:43 瀏覽:87
金玫瑰水貂 發布:2025-05-01 17:10:39 瀏覽:779
玫瑰桂花 發布:2025-05-01 16:58:18 瀏覽:519
相思蘭花語 發布:2025-05-01 16:53:16 瀏覽:727
搞笑情人節簡訊祝福語 發布:2025-05-01 16:40:59 瀏覽:280
遙遠的野玫瑰村讀後感 發布:2025-05-01 16:40:17 瀏覽:240
種豆的花卉 發布:2025-05-01 16:35:54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