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電影
1. 求一部電影
《滅頂之災》:神秘病毒殺人事件[The Happening] 影訊 | 電影首頁
海報 劇照
片名:The Happening
譯名:滅頂之災
導演:M.奈特·夏馬蘭(M. Night Shyamalan)
演員:馬克·沃爾伯格(Mark Wahlberg)
佐伊·丹斯切爾(Zooey Deschanel)
約翰·雷吉扎莫(John Leguizamo)
類型:劇情/科幻
片長:--
級別:R級
官網:www.thehappeningmovie.com/
出口:20世紀福克斯
上映日期:2008年6月13日(北美)
IMDB評分:--
推薦指數:★★★
資料:影片《滅頂之災》劇情簡介
艾利奧特·摩爾(馬克·沃爾伯格飾)和妻子阿爾瑪·摩爾(佐伊·丹斯切爾飾)一家正面臨著家庭的變故,夫妻間的隔閡已然要達到了不可癒合的地步。但一次旅行中的奇怪事件,徹底打破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與此同時,城市中、街區里、公園中……越來越多的人奇怪喪命,似乎是莫名的自殺,警方卻又無法找出人們自殺的原因。很快,包括艾利奧特在內的很多尚存的人們得知,原來是一種悄悄在空氣中乃至植物中傳播的神秘病毒在慢慢擴散和蔓延,它能輕易地破壞人類的神經組織,從而導致神經錯亂的人們相繼奔赴黃泉……
無奈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類湧出了城市,組成逃往的人流。艾利奧特一家也捐棄前嫌,為了活命而加入其中。在死神即將臨門的危難時刻、身為科研人員的艾利奧特能挽救家人、拯救人類么?
《滅頂之災》:好靈感帶不出好電影的遺憾之作
一部取名為《滅頂之災》(The Happening)的電影,卻看不出有太多特別的事情發生,只是無意間毀了「鬼才導演」沙馬蘭的英名。
駕輕就熟的經典驚悚片套路
M.奈特·沙馬蘭(M.Night Shyamalan)再一次成功地渲染了詭異的緊張氣氛和令人不禁毛骨悚然地徵兆。看起來沙馬蘭已經迷上了這種套路,就如他的大作《第六感》(The Sixth Sense)以及《靈異象限》(Signs)。當然,別忘了還有另外兩部同樣套路但效果一般的影片——《水中女妖》(Lady in The Water)和《不死劫》(Unbreakable)。
這是一部關於毒素如何殺人於無形的驚悚影片,它無色無味,漂浮在空氣中。不慎吸入這種神經毒素的人將不自覺地用各自奇怪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生命,或取下發簪直接插入自己喉嚨,或隨時來個高空擲人等。然而,這種扣人心弦的驚悚氣氛很快便盪然無存,編劇兼導演的沙馬蘭不慎使我們跟隨馬克·沃爾伯格和佐伊·丹斯切爾進入了一個終極無趣又幼稚的生態警世傳說。
值得慶幸的是,沙馬蘭並沒有打算再硬生生地製造任何驚喜,只是悄悄地為觀眾呈現一個如《第六感》一樣的結局。是的,每個人都希望結局是如此,而它確實無懸念地如你所願。
突然而神秘的「滅頂之災」
自《第六感》起,沙馬蘭常常只用軟弱無力的小把戲來製造驚恐氣氛,當然也有例外,《陰森林》(TheVillage)的效果就相當不錯,雖然沒有刻意營造驚嚇的場景,卻能讓觀眾在努力地使自己遠離恐懼的同時,心中卻滋生出令人戰栗的心魔。
《滅頂之災》中的恐怖事件來臨地極其突然且神秘,一切從紐約中央公園的人群在某天早晨突然身體失衡然後殘忍地自殺開始。隨後開始席捲曼哈頓,再到費城、波士頓以及其他大城市。最後連東北的小城鎮、村莊等都無一倖免。
當所有人都對這突如其來的自殺現象摸不著腦袋時,影片選擇了一種笨拙的方式來解釋。某天的電視新聞上,含糊地交代了罪魁禍首是某種能讓大腦自我保護意識陷於癱瘓狀態的神經毒素。
一開始,人們又習慣性地認為這是恐怖主義的新型生化武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開始意識到這種推測不符合邏輯。結果另一種無足夠證據又毫無歷史經驗作參考的解釋取代了原先的想法,即我們植物世界的某些綠色好朋友正是致命毒素的母源。
自殺畫面重復過多劇情設計有缺陷
費城市區的自然老師艾略特(馬克·沃爾伯格飾)和妻子艾爾瑪(佐伊·丹斯切爾飾)因突如其來的莫名慘死事件,暫時忘記了婚姻的矛盾。他們和學校同事朱利安(約翰·雷吉扎默飾)以及他8歲的小女兒傑茜(阿什琳·桑切斯飾)會合之後,決定搭乘火車逃離這個城市。
到了賓夕法尼亞的鄉村,朱利安將女兒託付給艾略特夫婦,讓他們與其他生還者一起穿過森林呆在暫時的安全地帶,而他則獨自去尋找他失蹤的妻子。
接著,《滅頂之災》開始由最初放眼全國的慘狀轉向這群正在逃亡的倖存者。不斷重復他們跋山涉水,卻中途有人突然掉隊然後尋找方便快捷的方法結束生命的畫面。
就在其中一位啟動大型割草機並躺在它正前方時,沙馬蘭集體自殺的橋段開始讓人心生倦意。
片中留給男女主角的空間非常有限,只是不斷地與這場突如其來的恐怖事件對抗。更確切地說,即使這一點,他們的演出亦沒能讓人眼前一亮。此外,沙馬蘭為二人設計的不美滿的婚姻關系似乎對劇情發展沒有任何催化作用。
漸漸地,影片開始走上為奇怪而奇怪的路,並在艾略特和艾爾瑪二人求助於一個瘋狂的老人貝蒂·巴克利(Betty Buckley)時到達極致。
影片蘊含的曖昧的「以我們為恥」的自我歸咎信息如果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好萊塢應該會比較合適。當然,如果它能如《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以及《沉默奔跑》(Silent Running)那麼有趣的話,會更引人入勝。
好靈感帶不出好電影
沙馬蘭曾表示,《滅頂之災》的靈感,包括故事的整體結構以及角色的設計都來自於偶然。當時他正驅車經過新澤西,突然有個想法躍於腦海:如果有一天大自然與我們為敵會怎樣?
這的確是個很好的開始。但是,有看頭的也僅僅只是這個開始。這個有趣的靈感最終卻沒能有一個好的結果。既無驚喜劇情亦無特別的思想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