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田雨露二部免費閱讀
❶ 很久以前看過的一本老書《旱田雨露》
《旱田雨露》是一本由李文耕創作的農業技術讀物,旨在向農民介紹旱田作物的種植技術。這本書可能已經不再出版,因此您可能需要從二手書店或在線市場上尋找它的庫存。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旱田作物種植的信息,您可以嘗試尋找類似主題的現代書籍或農業技術資源。這些資源通常可以提供更新的農業技術和知識,以幫助農民更有效地種植旱田作物。
❷ 我是旱田地里的小苗作文
我是旱災里的小麥苗
我是麥地里的一棵小麥苗。我曾經生活得很幸福。那時候,太陽媽媽照耀著我,雨露姐姐滋潤著我,每天我都和最要好的麥苗朋友一起談心玩耍,一起聽小鳥唱歌,聽風婆婆講故事……
可不久,一場旱災來臨了。雨水姐姐很久不來看我了,露水姐姐也消失了,從前在我眼中那麼柔和的太陽媽媽,現在卻變得忽冷忽熱,小鳥不再來給我們唱歌了,風婆婆也皺起了眉頭,不願給我們講動聽的故事了。每天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煎熬。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我們麥苗家族一天天地衰弱下去,很多同胞倒下了,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也就在前幾日,我最要好的朋友也停止了呼吸。我哭了,哭得好傷心。沒有了雨露的滋潤,沒有了朋友的鼓勵,我也漸漸消瘦下來,從前綠油油的皮膚現在變得乾巴巴的,沒有一點光澤。
一天,我無意中從幾個農民伯伯的談話中了解到:截至2月5日,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受旱小麥有1。57億畝……與此同時,我也得知人們已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正在採取有效的措施。
幾天後的一天清晨,天空下起了小雨,這是人工降雨。這一天,是我在受旱期間過得最興奮、最快樂的一天。陣陣雨水從天空落下,雨水落到大地上,乾裂的大地變得滋潤起來;雨水落到我們麥苗身上,我們各個張大嘴巴,盡情地吮吸著雨水,享受著雨露的甜蜜。或許,我是幸運的,從那天起,日子一天天好轉起來……
我是一棵經歷旱災的小麥苗。我真誠地希望全國各地的麥苗同胞都能遠離乾旱,健康成長,結出金黃的穗穗!我也希望人們都能保護環境,珍惜水資源,節約每一滴水!希望天更藍,水更綠,地球母親的明天更美好!
❸ 名人的小故事
1、諸葛亮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裡。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
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裡面的小米撒完。等公雞吃完口袋裡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
可把師娘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么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師娘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里,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娘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喂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2、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
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
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3、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是位多產的作家。他的時間是一分一秒也不空過的,一次,巴爾扎克太累了,對一個朋友說:「我睡一會兒,你一小時後叫醒我。」
一個小時過去了,朋友實在不忍心叫醒他。巴爾扎克醒來後,發現超過了一小時,幾乎是暴跳如雷的對朋友說:「你為什麼不叫醒我,耽誤了我多少時間性啊!」
他平時每天寫作十六七個小時,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日三餐由僕人從特定的窗口放進去。1850年,51歲的他自我感覺心臟病要大發作了。
他問醫生還能活多久,半年,還是六星期?醫生都用搖頭來回答。巴爾扎克著急的說:「至少6天總可以吧?我還可以寫個提綱,還可以把已經出版的50卷校訂一下。」
4、司馬光
司馬光小時候在私塾里上學的時候,總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的記憶力差。為了訓練自己的記憶力,他常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
每當老師講完書上的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兒就能背誦,於是紛紛跑出去玩耍了。司馬光卻一個人留在學堂里,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和背誦,直到讀得滾瓜爛熟。
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罷休。他還利用一切空閑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夜裡不能入睡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
久而久之,他不僅對所學的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竟至終身不忘。由於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苟,勤奮用力,為他後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一生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寫作,往往忘記飢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做的枕頭。
為什麼要用圓木做枕頭呢?原來是這樣的,司馬光常常讀書到很晚,他讀書讀累了,就會睡一會兒,可是人睡覺的時候是要翻身的,當他翻身的時候,枕頭就會滾到一邊。
這時他的頭自己會碰到木板上,這樣一振動,人也就醒了。於是,他就馬上披衣下來,點上蠟燭,接著讀書。後來他把那個圓木枕頭看成是有思想的東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5、莎士比亞
從小喜愛戲劇的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鎮長,喜歡看戲,經常招來一些劇團到鎮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亞都看得非常入迷。鎮上沒有演出時。
他就召集孩子們仿效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戲。他還自編、自導、自演一些鎮上發生的事,很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戲劇才能。
後來,父親因投資失敗而破產,13歲的莎士比亞走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他當過兵,做過學徒,當過瓦匠,干過小工,還做過貴族的管家和鄉村教師。
在為養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對各種各樣的人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還記錄了他們很有個性的對話,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莎士比亞22歲時來到倫敦。
對戲劇的強烈追求,讓他在一家劇場里找到了看門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給看戲的達官貴人們牽馬看車。之後,他用掙來的小費轉付給一些小孩幫他完成工作。
自己他卻抓緊時間到劇場里去觀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亞開始在演出中跑跑龍套、當配角。對此,他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樣可以使自己能在舞台上更近距離的觀摩到演員們的表演。
後來,莎士比亞當了「提詞」。躲在道具里的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抽空把自己對每個演員演出時的觀感記錄下來。正當莎士比亞成為正式演員時,歐洲開始流行鼠疫。
成千上萬的人死去,劇場被迫關門。老闆和演員們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亞卻選擇了留下來看守劇院。在經濟極度蕭條的兩年裡,莎士比亞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
整理了自己各個時期的筆記,修改了好幾部劇本,並開始了新劇本的創作。等到英國經濟復甦、演出重新紅火的時候,莎士比亞的劇作一炮打響,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傑出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