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玫瑰醬
『壹』 為什麼北京過端午節要吃五毒餅
過幾天就是五月節了,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舉國食棕。西北早期無粽葉,有食涼糕之俗,大同小異。唯獨北京,除了吃粽子,還要吃五毒餅。離端午節還有個把月,北京的老字型大小稻香村、桂順齋在櫃台上告示新添五毒餅了,五毒餅形如月餅,餡有五仁的、豆沙、棗泥等,用模子磕出來,烤熟,出爐後表面再抹一層油糖,點心上的蜂蛇紋路就明顯了。

五毒餅也被稱為端午餑餑,又分酥皮、硬皮兩種,是高檔細點。貧寒人家則由主婦動手蒸玫瑰餡的饅頭或甜卷,以應節日之俗。吃了「五毒餅」不怕毒蟲咬。據北京稻香村有關負責人介紹,五毒餅餡料多是玫瑰餡,既做貢品,最後也落的家人分食,慢慢細嚼,且有對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齒」的趣味呢,也有著以毒攻毒,無災無病的寓意。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特有的節令食品,初夏時節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因此古人會食用「五毒餅」祝願消病強身,祈求健康。南方說插艾草、菖蒲,耳鼻塗雄黃酒是為了「避毒蟲」,北京則有吃五毒餅的民俗,寓意「五毒」被吃掉,人們便不再害怕它咬人了。五毒餅選購指南:端午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喝雄黃酒、插艾葉、包粽子、吃五毒餅。經過悉心鑽研,成功再現傳統的「五毒餅」形式,並恢復了正宗的皮餡各半的北方風格,口味酥軟醇香。"五毒餅"不僅展現了傳統民俗和美食文化,同時反映了中國百姓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吃掉「五毒」,還有百毒不侵的美好祝願!
『貳』 常見中式點心的名稱與口感
常見中式點心的名稱與口感
1.荷花酥
產地:蘇杭。
口感:外皮酥軟、內陷溫潤、口感清爽。
紅蘿卜與胡蘿個分別榨汁,加入麵粉和成粉色和黃色的面團,多次折疊後切圓片、刷蛋清、包裹玫瑰豆沙餡在頂部劃「張」字,三成油溫下鍋,點心徐徐綻開成荷花的形狀,酥層清晰、觀之形美動人。
2.鮮花餅
產地:雲南。
口感:酥軟,香甜不膩,帶有淡淡玫瑰香。
據史料記載,鮮花餅早在300多年的清代由一位制餅師傅創造,由於鮮花餅具有花香沁心、甜而不膩、養顏美容的特點,而廣為流傳,從西南的昆明到北方的天津均有所見。
3.牛舌酥
產地:山西。
口感:咸甜交織、金黃酥脆、椒香濃郁。
據傳是清朝山西進貢給康熙的小吃,餅形狀扁平、形似牛舌,故稱牛舌餅,而其口感入口酥。酥餅夾椒鹽芝麻餡料,可直接做白酥皮,也可以刷一層蛋黃液做酥皮,咸甜交織,口感豐富。
4.定勝糕
產地:蘇杭。
口感:軟糯柔滑、不松不散、飽滿緊致。
蘇州傳統名點,由米粉、紅曲粉、白糖混合,夾桂花豆沙餡,兩頭寬,中間窄,軟糯中帶有著米香空鍵和桂花香,漸入心底的絲滑清甜,咬上一口,唇齒飄香。
5.蛋黃酥
產地:台灣。
口感:酥脆濃香、沙酥綿密、油香四溢。
麻薯、酥皮。一層一層蛋黃酥由里到外共有4層,分別是鹹蛋黃、紅豆沙、又一層,每一層都讓整個蛋黃酥的口感更加豐富,內里蛋黃流油,咸甜平衡,還衍生出了紫薯、黑芝麻等多種口味。
6.棗泥糕
產地:江蘇。
口感:松軟可口、甜而不膩、軟糯香甜。
棗泥糕是一道中國傳統的名點,是滿漢全席的一員。主要用到小棗,白糖,玫瑰醬,凍粉等材料,製作簡單易學,紅棗與紅糖的味道交織在一起,甜而不膩,新鮮出爐時趁熱吃,口感和味道是最好的。
7.杏仁豆腐
產地:北京。
口感:味道香濃、口感雙嫩、甘甜醇厚。
杏仁豆腐是北京的一道傳世多年的甜點之一,據說早在三國斗態巧時期就已經有了杏仁豆腐的製作,因其味道香甜,形似豆腐而廣為流傳,而且常吃杏仁能夠生津止渴、潤肺定喘。
8.梓潼酥餅
產地:四川。
口感:形如滿月、入口化渣、香而薄脆。
梓潼酥餅為地理標志保護產閉嘩品。梓潼酥餅又名「薄脆子」「貢餅」,是梓潼名特小吃,其形如滿月、酥紋細膩、香而薄脆。
9.薄荷糕
產地:上海。
口感:糕色淡雅、涼爽可口、濃郁。
以薄荷為製作主料,薄荷糕的烹飪技巧以蒸藻為主,口味屬於清香味可作為早餐、中餐、晚餐和零食。其糕色淡雅,涼爽可口,為夏令消暑佳品。
10.驢打滾
產地:東北地區、北京、天津。
口感:軟糯可口、香甜美味、Q彈。
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成品黃、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11.青團
產地:江南。
口感:甜香軟糯、細綠如玉、糯韌綿軟。
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清香。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一道傳統點心,大約始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
12.沙琪瑪
產地:北京。
口感:色澤米黃、口感酥鬆、香甜可口。
沙琪瑪源於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滿族入關後在北京開始流行成為京式四季糕點之一,以其酥香軟甜、營養豐富著稱。
13.雪花酥
產地:上海。
口感:鬆脆酥軟、香甜可口、不油膩。
外面一層脆皮,表面撒了白糖顆粒,裡麵包著大顆粒、酥鬆的紅糖餅,還可夾花生餡、蔥油餡,選用小麥粉、香蔥、植物油等食材,外酥內軟,不油不膩、細軟微甜。
14.宮廷桃酥
產地:江蘇。
口感:蓬鬆酥脆、酥、脆、甜。
桃酥原系宮廷貢品,「桃」指的是核桃,因其口感香酥而得名。以其干酥、脆、甜的特點聞名,主要成分是麵粉、雞蛋、奶油等,在烤好後會出現裂紋,裂紋越多桃酥口感也好,越蓬鬆酥脆。
15.蟹黃殼
產地:江浙滬
口感:油多不膩、香脆酥鬆、陣陣飄香。
蟹殼黃,是一道名小吃,因狀如蟹亮,色澤金黃而得名,俗稱「小麻糕」酥餅夾雜著各種餡料,可甜可咸。
16.雲腿小餅
產地:雲南。
口感:入口舒適、甜咸適中、食而不膩。
正宗的雲腿月餅是用雲南特產的宣威火腿,加上蜂蜜、豬油、白糖等為餡心,用昆明呈貢的紫薯烘烤而成。其表面呈金黃色或棕紅色,油潤艷麗。
17.綠豆冰糕
產地:大江南北。
口感:細膩香軟、清甜純碎、冰冰涼涼。
綠豆糕按口味有南、北之分,北即為京式,製作時不加任何油脂,入口鬆散,也無油潤感;南方則為蘇氏,製作時需添放油脂,口感松軟、細膩,清香綿軟不粘牙。
18.藤蘿餅
產地;北京。
口感:酥皮層次豐富、香甜適口、酥鬆綿軟。
北京特色傳統小吃,老北京四季糕點之一。紫藤蘿花混合糖、油做餡。外皮酥軟、層次分明,北京人都喜歡用花和面製作應時食品,藤蘿餅就是其中之一。
19.雞仔餅
產地:廣東。
口感:甘香酥脆、以甘香松化,甜中帶咸。
廣東四大名餅之一。因為造型比較隨意,就像剛出生的小雞一樣潦草,所以叫做雞仔餅。主要原料為麵粉、花生、芝麻等,始創於清朝咸豐年間,有170年的歷史。
20.桂花糕
產地:蘇杭。
口感:滑軟油潤、軟糯甘給、甜而不膩。
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出產,但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岸。比如在南京、掛林、甚至於咸寧等北方均所生產,原料工藝不同導致各地口味也大相徑庭。
『叄』 端午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習俗,但是不同的地方,除了粽子之外還會吃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在我們福建這兒,端午節就會吃一種叫做“面餅”的東西。
就是將麵粉加入雞蛋、水進行調和,調成糊狀。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韭菜、花蛤肉、蟶肉等等,用於提鮮,味道會更好。福建人嘛,就是喜歡吃海鮮。調好了之後,在鍋里倒入適量的油,然後舀一勺糊倒入鍋里。
在台灣,端午節這天還要吃桃子、茄子以及豆子。因為在台灣有古話,吃了這幾樣東西,就能夠長命百歲。所以,不同的的確端午節吃的東西還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