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玫瑰
㈠ 寶寶得了嬰兒玫瑰疹怎麼辦
小寶才八個月大,長得健康可愛,有一天來到門診,『陳醫師,小寶身上長滿了紅色的皮膚疹,真嚇人,到底要不要緊呢?』媽媽開口就問。陳醫師仔細地檢查,發現身體、臉、四肢、長出很多小顆粒狀的紅疹,其餘身體狀況和精神活力都相當正常。再仔細追問,原來小寶已經高燒四天,昨天剛退燒今天身體就冒出大量的疹子,嚇得父母一大嚇。接著陳醫師解釋說:『』不用再擔心了,只是玫瑰疹,疹子長出來就不會再發燒了,疹子不太會癢,不用擦葯,過兩三天自然會退掉。』玫瑰疹在嬰兒期相當常見,是個低傳染性的疾病。最近研究發現是由第六型皰疹病毒引起。好發在六個月到三歲,特別是六到十八個月的幼兒。典型的症狀是幼兒突然間發高燒,其至高達39到41度,偶而有輕征感冒症狀外,並無典型的表現。 身體檢除了喉嚨可能有發炎外,其他一切正常,雖然高燒不退,但是幼兒的精神活力大致還正常。所以在高燒的期間,找不到病因來解釋病情。高燒通常持續三到五天,在發燒退去後或有時在即將退掉前,身體開始出現小顆粒狀的紅疹,很快擴散到臉部、四肢。這時病情已經穩定,再過二到三天疹子自然會退掉。有幾點要注意的是,幼兒發燒找不到病因時要仔細觀察變化,如果精神活力變差,應趕快找醫師檢查有無嚴重感染,如尿道炎,腦膜炎。玫瑰疹在發疹前的高燒有時會誘發熱性痙攣,有時前囟門會鼓起,兩者都有可能使醫師懷疑是腦膜炎,但不同的是膜膜炎的精神活力會很差,而玫瑰疹的精神活力尚佳。看完本文後,再遇到幼兒發燒,長疹子而且符合上述的病程,即很容易診斷嬰兒玫瑰疹。也不用再為玫瑰疹的疹子擔心了。
㈡ 嬰兒玫瑰疹如何護理
玫瑰疹是一種由病毒感染感染的疾病,並且一年四季都可發生。玫瑰疹有著極其明顯的特徵:高燒過後出疹子。寶寶發生玫瑰疹媽媽們無需過分擔心,我教你幾招家庭護理方法讓你從容應對寶寶玫瑰疹。
寶寶出玫瑰疹的.症狀
寶寶玫瑰疹多見於6到18個月的嬰兒身上,發病初期通常是突然高燒,體溫莫名地會快速上升,常徘徊在39度以上。發熱三至五天後體溫驟降,退熱後孩子全身可出現大小不等的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先從胸腹部開始,很快波及全身,在醫學上稱「退熱疹出」,是幼兒急疹的特有表現。
寶寶玫瑰疹通常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高燒期和發病期。高燒期間疹子還沒有出現,發燒會高達39度以上,寶寶除了發燒以外其他狀態良好。有時出現高熱驚厥,但有些孩子還會出現咳嗽、頸部淋巴結腫脹、耳痛等症狀。
燒後疹子冒就代表玫瑰疹進入了發病期。體溫迅速恢復正常。出現細小、清晰的粉紅色斑點狀皮疹,多分布在頭部和軀幹部,可持續4天左右。
家庭護理從容應對
一、高熱降溫最好使用物理方法。
寶寶玫瑰疹初發階段,寶寶體溫如果超過38.5度的話,最好為寶寶進行物理降溫,必要時候可以服用少量退燒葯,比如說寶寶有高熱驚厥的時候。物理降溫比較好的辦法有冷敷以及泡溫水浴。冷敷法就是在冷水中浸濕毛巾,擰成半干放在寶寶的額部、頸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幾塊毛巾交替使用。溫水浴法就是採用低於體溫2℃的水進行洗浴
二、急疹患兒多喝水,半流流質最適合。
如果寶寶食慾不佳不要過分勉強。給寶寶多喝些溫開水,以利出汗和排尿,從而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給寶寶吃些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牛乳、果汁、肉湯、粥、湯面、餛飩等;綠豆扁豆粥有解毒的功效,患有玫瑰疹的寶寶可以多喝。准備綠豆50g、扁豆30g、大米30g、冰糖少量。將扁豆洗凈,綠豆和大米用水浸泡2小時備用。將綠豆、白扁豆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燜煮30分鍾。放入大米,用中火進行燜煮,煮至米粒開花,湯濃粥稠時,調入冰糖即成可。
三、急病切勿亂就醫,胡亂用葯要不得。
急時可以緩就醫,在家卧床最適宜。當寶寶出現幼兒急疹症狀時,父母不要著急帶寶寶去醫院,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寶寶出現幼兒急疹症狀後應多卧床休息,盡量少去戶外活動,同時注意隔離。
四、室溫過高不利疹,室內通風溫度適。
出汗換衣要及時,注意衛生少出門。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流通,室溫不要太高。同時,寶寶的衣服和被褥不要過多過厚,以保證皮膚能夠有效地出汗和散熱。寶寶出汗後要及時調換衣褥的薄厚,避免身體受涼
㈢ 嬰兒玫瑰疹的介紹
嬰兒玫瑰疹又稱幼兒急疹,是嬰幼兒急性良性玫瑰樣發疹,其特徵為熱退疹出。通常多見於頸項、軀幹上部,面及四肢。一般不發生在鼻頰、膝下及掌蹠,全身症狀輕。患兒一般狀態尚好。除高熱、食慾欠佳外,少數患兒發熱期可有倦怠、惡心、頸淋巴結腫大及驚厥。2歲以內幼兒、突然高熱無皮疹,然而熱退時皮疹出現,可以診斷本病。...幼兒急疹可能與病毒相關,有人認為由柯薩奇病毒b5引起。但缺少確切證據。本病多發生於2歲以下的幼兒,冬季多見。潛伏期為10~15天。無前期症狀而突然高熱,體溫高達39~40℃。經3~5天後體溫驟降,同時皮膚出現淡紅色粟粒大小斑丘疹、散在分布,少數皮疹融合成斑片。經過24小時皮疹出齊,再經過1~2天皮疹消退,不留痕跡。
㈣ 高燒難退:讓人揪心的嬰兒玫瑰疹
小傢伙夜裡高燒,渾身滾燙,嚴重時渾身顫抖甚至抽搐,退燒葯難以降溫,著實嚇壞了。
去醫院,醫生診斷為感冒,我卻深表懷疑。
回家查閱資料,可能是嬰兒玫瑰疹,算是定了定神,卻碰巧看到微信里朋友分享的川崎病經歷,又惴惴不安。嬰兒玫瑰疹、川崎病等很多疾病初期表現都是高燒,極度擔心。
直到第四天晚上熱退疹出,懸著的心才落了地。
小兒健康還好,要是生病了,最大的恐懼就是未知,或者不確定病因。
第一晚,小傢伙睡前在床上玩了半天扔兔子的游戲,很開心。和平時一樣,9點多入睡。開始兩小時無異,後面隔一會醒一次,感覺有點發熱。我也沒太在意,照常睡下了。
半夜,小傢伙哼唧著爬到我身上,天哪,渾身滾燙,更要命的是,我感覺他在 顫抖 。
趕緊叫來他爸,拿溫度計一測,40.1度,超高燒。之前感冒發燒的最高紀錄僅38.6度。
趕緊給孩子吃了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一個多小時後,燒退下去了。寶貝睡得很好,早上醒來,一切無恙。體溫也才37度多一點,以為睡了一覺全好了。
第二天上午,我還在琢磨引發高燒的原因。拿出育兒工具書翻了翻,主要關注發熱、感冒等篇章,但小傢伙的表現不像感冒。於是想起孩子 出牙也可能引起發熱 ,不過一般是低燒。
哄娃張嘴仔細看了看,居然有6顆大牙同時萌出,以前只知道4顆,其中有一顆牙周有點紅腫,但也不至於引發高燒啊。管他呢,不發燒了就好,這是我當時的想法。
小傢伙照常飲食、玩耍。由於午覺睡得短,下午4點多就耐著我,以為他是要睡覺,抱著眯了一會,醒後狀態就有點不對了,一測溫度,又到了39.5度。趕緊給他爸打電話,鑒於頭天晚上高燒來勢洶洶,商量著決定去醫院看看,怕當晚燒得更厲害。
於是,5點多吃完泰諾林,便奔往北醫三院。去了掛號、驗血、等待,輪上我們時已經9點多了。
醫生看了血檢單,除了 單核細胞百分數高 外,其他指標無礙。醫生問了大致情況,查體僅發現 咽充血 ,便確診為感冒。可是我覺得孩子沒有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症狀,與之前的兩次感冒完全不一樣,而且 燒得也特奇怪:突然就燒起來,上午又退了,傍晚再次驟然高燒。
我跟醫生說了自己的疑慮,疑惑孩子距上次感冒才好10多天,又感冒了?醫生說是交叉感染。得知家裡備有退燒葯(泰諾林、布洛芬)、小兒豉翹(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僅開了蒲地藍(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就打發我們走了。
回來的路上,小傢伙又燒得特別厲害,並 開始抽搐 ,隔一會抽一次,嚇得我手足無措,趕緊給吃了泰諾林。回到家都11點多了,吃了一瓶蒲地藍,便安排孩子睡下。
我依然心存疑慮,又把書拿出來翻,看到了 嬰兒玫瑰疹 ,相似的還查閱了 川崎病、麻疹、風疹 。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覺得兒子患嬰兒玫瑰疹(又叫小兒急疹、燒疹)的可能性更大,也算定了定神,屆時已經1點了,躺下後依然睡不著,失眠了2小時。
6點時兒子又高燒,再次吃了泰諾林睡下。而我卻睡不著了,這一晚睡了3小時。
第三天,孩子醒來後精神狀態很好,一切如常,只是食慾不太好,但也吃了兩碗飯。 因為懷疑是嬰兒玫瑰疹,就沒再給孩子吃葯了 ,本來也不太擔心了的,可恰好那天在微信里看到朋友分享了別人的川崎病經歷,講述了孩子住院後天天輸液、檢查的治療過程,又開始焦慮。川崎病的早期症狀也是高熱。我把文章分享給他爸看了,數好日子,要是5天了還不退燒,准備直奔兒研所。
白天,小傢伙體溫都在38度以下,可到了下午5點時,溫度驟升至39度多,趕緊吃了泰諾林。晚上9點睡覺前,又吃了一次。原以為吃了退燒葯就跟前兩晚一樣,過一個小時就能退燒,睡個好覺,卻事與願違。
燒幾乎沒退,溫度維持在39度以上,娃一會就醒,身體滾燙。11點半給交替吃了布洛芬,依然沒起太大效果。晚上3點多,體溫升至40.5度,開始渾身顫抖。我跟他爸都嚇得不輕。趕緊又吃了泰諾林,幾乎除去所有覆蓋物,用溫水擦拭,貼退燒貼,能想的辦法基本都試了,效果依然不明顯。決定第二天趕緊去醫院。
後面大家都昏昏沉沉睡去了,早上醒來,娃又跟正常時一樣,溫度也只有37度多,好像昨晚發高燒的那個娃不是他一樣。盡管如此,我們吃完早飯,還是去了醫院,怕晚上又高燒難退。
第二天上午,我們去了附近的兒童醫院,掛了專家號。醫生聽了我的詳細陳述,看上次的血檢單,指出 單核細胞百分數高提示病毒感染 。查體發現咽紅腫,懷疑是甲流。做了咽拭子,結果甲流、乙流都不是。對於我的猜測,醫生指出應該不是川崎病,如果是,到了第四天其他症狀已經開始顯露,而嬰兒玫瑰疹也應該出疹子了。
總之,綜合上一位醫生的診斷,只能斷定是病毒感染。問了家裡備葯,開了羚羊角口服液。讓吃羚羊角和蒲地藍,如果當晚還是難退燒,隔天再去醫院。
路上我還心裡暗自祈禱,希望昨晚是最後、最激烈的反應,今天退熱後出完疹就好了。
回到家,給孩子吃了蒲地藍和豉翹,因為羚羊角主要是涼血作用,當時並不高燒,准備晚上再用。
時刻關注著孩子的體溫,還老掀起他的衣服看有沒有出疹。到了下午5點多,依然沒發燒,背上隱隱出現了一些紅點點,我簡直欣喜若狂。叫他爸來看,由於並不明顯,他顯然沒我激動,還持懷疑態度。好在6點多時,小傢伙身上就出現了很多紅紅的點狀皮疹,微微凸出於皮膚表面,摸上去很粗糙。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
第5天,大面積的疹子出現,主要在軀幹部,第6天,大腿、上臂、脖子和耳後有少量。到了第7天,疹子便漸漸消退了。期間,孩子沒有任何異常。
嬰兒玫瑰疹是一種 常見於2歲以下(尤其是6個月到1歲) 嬰幼兒的病毒性感染疾病,所以血檢單上可反應為病毒感染;又因為高燒,並可能引發咽紅腫,或輕微腹瀉、輕微咳嗽、流鼻涕等常見感冒症狀,所以易被診斷為感冒。 如果初期醫生診斷為感冒,要警惕給孩子服用或注射抗生素。
嬰兒玫瑰疹多發在冬春季, 特點是「熱退疹出」 ,初期表現是突發高燒,可達39-41度,燒了3-5天後(多在第4天,有的是第5天),熱退,並在軀幹部出現紅色點狀皮疹。皮疹一般1-3天後消退,不留痕跡。主要治療就是退燒(物理、葯物),多喝水,提供易消化的食物。
簡要來講,我兒子這次的主要表現是:白天狀態良好,上午體溫基本正常,傍晚時分突發高燒,夜間最為嚴重。前兩晚吃退燒葯後可降溫,安心睡覺,第三晚兩種退燒葯交替使用都難以把熱度降下來。除了高燒外沒有咳嗽、流鼻涕、嘔吐、腹瀉等其他症狀,只是食慾稍微差點,但飲食沒有太大影響。
嬰兒玫瑰疹多發於1歲前,很多嬰兒第一次發燒就是因為這個。如果我們第一次發燒就是嬰兒玫瑰疹,我想我會淡定很多,至少只有第一層擔心(看到孩子高熱時顫抖、抽搐時的焦慮),醫生說是感冒就是感冒,好好退燒,燒完三五天疹子出來就好了,而不會有第二次的恐懼:懷疑不是感冒,而是其他更嚴重的疾病。
這次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小兒健康還好,要是生病了,最大的恐懼就是未知,或者不確定病因。
老公同事家的孩子,肚子疼,去醫院各種檢查、化驗,依然找不到病因。讓人難過的是,最近那個孩子又肚子疼而住院了。孩子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多大的煎熬。
如果在此之前,我知道周圍有孩子患過嬰兒玫瑰疹,了解相關表現,也不會這么焦慮。如果朋友們在看了這篇文章之後,再面對嬰兒玫瑰疹,我相信也會淡定很多。
再啰嗦一句,當2歲以內嬰幼兒有不明原因高熱時,可能是嬰兒玫瑰疹所致。玫瑰疹沒有那麼可怕,3~5天後自然燒退疹出,注意退熱即可,千萬別像我一樣想得太多。
㈤ 初期均疑似感冒:嬰兒玫瑰疹、川崎病、風疹、麻疹的表現和區別
前兩天,兒子患了嬰兒玫瑰疹(幼兒急診、燒疹),最高溫度達到了40.5度,出現顫抖、抽搐等狀,嚇壞了。醫生診斷為感冒,我自己懷疑是嬰兒玫瑰疹。恰巧,那兩天看到朋友在微信上分享的別人患川崎病的經歷,又擔心兒子患了川崎病。
嬰兒玫瑰疹、川崎病、風疹、麻疹這幾種疾病初期表現(尤其是前3天)比較相似,易被誤診為感冒。
現把查閱的相關資料整理出來,希望對需要的人有點幫助。
嬰兒玫瑰疹又叫小兒急疹、燒疹,是一種常見於2歲以下(尤其是6個月到1歲)嬰幼兒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引起嬰兒玫瑰疹的病毒隱藏在成人的喉嚨級唾液腺里,通過唾液傳染給嬰幼兒,潛伏期9-10天。當2歲以內嬰幼兒有不明原因高熱時,可能就是嬰兒玫瑰疹。
症狀: 嬰兒玫瑰疹多發在冬春季, 特點是「熱退疹出」 ,初期表現是突發高燒,可達39-41度,燒了3-5天後(多在第4天,有的是第5天),熱退,並在軀幹部出現紅色點狀皮疹。皮疹1-3天後消退,不留痕跡。
治療: 主要治療是退燒(物理、葯物退燒),注意多喝水,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初期就懷疑是嬰兒玫瑰疹,可以不用吃葯(退燒葯除外),不用做特殊護理,此症不會引起並發症。
出疹前極易被誤診: 嬰兒玫瑰疹在血檢單上可反應為病毒感染,因為高燒,並可能引發咽紅腫,或輕微腹瀉、輕微咳嗽、流鼻涕、食慾減退(部分患兒頸部淋巴結腫大)等常見感冒症狀,所以易被診斷為感冒。如果被診斷為感冒,要警惕給孩子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如果孩子精神狀態良好,可先觀察觀察,不用急著服葯(或打針)。
預防: 嬰兒玫瑰疹傳染性不強,預防措施同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方法一樣。患病期間盡量隔離,減少戶外活動。
( 我兒子這次患嬰兒玫瑰疹的主要表現是:白天狀態良好,上午體溫基本正常,傍晚時分突發高燒,夜間最為嚴重。前兩晚吃退燒葯後可降溫,安心睡覺,第三晚兩種退燒葯交替使用都難以把熱度降下來,最高溫度達到了40.5度,孩子渾身顫抖甚至抽搐,狀態很嚇人。除了高燒外沒有咳嗽、流鼻涕、嘔吐、腹瀉等其他症狀,只是食慾稍差,但飲食沒有太大影響。第4天自然退燒,小傢伙身上出現很多紅紅的點狀皮疹,微微凸出於皮膚表面,摸上去有點粗糙,主要在軀幹部,大腿、上肢、脖子和耳後有少量。到了第7天,疹子便漸漸消退了。期間,孩子沒有任何異常。 )
川崎病又稱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常常發生於5歲以下嬰幼兒身上的急性、發燒性、出疹性疾病。由於此病是由日本醫生川崎富作首次報道出來,因此被稱為川崎病。首發症狀是發燒,之後伴有疹子,所以常常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或猩紅熱。
主要症狀: 高熱,並持續5天以上(一般為1-2周),體溫多在38-40度。普通感冒發燒一般三五天會自動退燒,且發病初期精神狀態好;川崎病患兒初期便食慾不振,精神不好,多數在發病之初就比較嚴重。
高熱出現數天後(多為4天及以上),患兒掌心和腳心紅腫(如凍瘡一樣硬腫),並出現紅斑,後身體軀幹部出現紅斑並蔓延至面部、四肢,但沒有水皰或結痂;雙側白眼球、結膜充血,但沒有分泌物;咽部黏膜充血,嘴唇發紅並乾裂,呈現草莓樣舌。部分患兒頸部淋巴結腫大。
治療: 目前,川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病因不明,發病12天是治療川崎病的黃金時間,可用阿司匹林和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治療,絕大多數可治癒。
影響: 可致冠狀動脈病變等心血管並發症等。川崎病導致的心臟並發症並不多見。
症狀: 主要特徵是 輕微發熱 ,溫度不高,多37.8-38.9度。 淋巴結腫大 ,特別是頸後區和枕骨下方。 皮疹 ,往往從面部開始發作,從針尖大到不規則的紅色斑塊不等,突出於皮膚表面。2-3天之內,皮疹會蔓延到頸部、胸部以及身體其他部位,而臉上的皮疹開始消失。
傳染性: 潛伏期14-21天,疾病的傳染期在發疹前幾天就開始,發疹後5-7天結束。孩子患此症後注意隔離。不要讓患風疹的孩子接觸孕婦。孕婦早期感染風疹病毒後,雖然臨床症狀輕微,但病毒可通過胎血屏障感染胎兒,不論發生顯性或不顯性感染,均可導致以嬰兒先天性缺陷為主的先天性風疹綜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兒畸形、死胎、早產等。
治療: 多喝水,注意降溫。
影響: 除了引起發熱不適以及少見的關節疼痛外,不會引起更為嚴重的後果。
預防: 接種疫苗。但是,如果孩子的母親正在懷孕期(懷了弟弟或妹妹),那孩子不能接種此疫苗,或者接種後不能與母親接觸。
傳播: 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幾乎任何一個沒有建立免疫的人在吸入這些飛沫後都可能感染。
傳染性: 潛伏期8-12天,在孩子接觸了病毒而皮疹還沒有暴發前就已具有傳染性,直到發熱和皮疹完全消失。如果患此症,注意隔離。
症狀: 生病的1-3天內,類似於普通感冒的症狀:咳嗽、流鼻涕、紅眼病會越來越嚴重,還可能出現嚴重高熱,達到39.9-40.5度。發熱將會在皮疹首次出現後持續2-3天。2-4天後,出現皮疹,最初從面部和頸部開始,並沿著患者的軀干、手臂和腿部蔓延。剛開始,皮疹是亮紅色,接下來融合成一個大大病灶。紅疹將會持續5-8天。隨著紅疹褪色,身上也有可能出現脫皮現象。
治療: 如果確定為麻疹,可用單劑量的維生素a治療,可減少並發症和因感染而死亡的概率。注意補充液體,高燒時降溫。伴隨麻疹而來的結膜炎會讓孩子看明亮燈光和陽光時出現眼睛特痛,可以在最初幾天里把孩子房間的燈光調暗一點。
並發症: 可導致細菌感染、肺炎、中耳炎或腦炎等較嚴重的並發症。
預防: 接種疫苗。
因為麻疹和風疹可接種疫苗預防,所以發病率應該很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