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頭閃牡丹
1. 黃頭牡丹鸚鵡和相思鳥能生小鳥嗎我剛把他們帶回家為什麼都不會叫
建議你把它們分開飼養。
首先牡丹鸚鵡打架很兇的,當心相思鳥葬生在它的利嘴之下。
再者二者的食物不同,牡丹鸚鵡以植物性食物為食,而相思鳥會吃動物性食物。
他們兩個是無法繁殖後代的。牡丹鸚鵡中的頭類和面類尚存在生殖隔離,更別說屬於不同目(牡丹鸚鵡屬於鸚形目,相思鳥屬於雀形目)的相思鳥了。
另外它們不叫是因為還沒有適應環境,牡丹鸚鵡是種吵鬧的鳥類,叫聲十分有穿透力,而相思鳥的鳴聲較婉轉,是種不錯的鳴鳥。
2. 什麼是閃光牡丹鸚鵡
閃光鸚鵡(Opaline),屬於面類鸚鵡。1997年起源於美國,第一隻閃光牡丹鸚鵡是由一對帶黃化基因的綠桃公配綠桃母 孵化變異而來,之後在美國的鸚鵡專家和愛好者共同努力研究下,最終能夠穩定遺傳下來,成為一個獨立品種。
閃光鸚鵡,其最顯著的特徵是面類的面具顏色擴展到腦後,達到整個頭部是同一個顏色,還有尾巴的尾羽是一個顏色(面類鸚鵡的尾羽有幾種顏色),而且閃光鸚鵡的尾羽跟頭部的顏色是一致的。
閃光鸚鵡有3種大體的顏色。面類有紅面、金面、白面,所以閃光鸚鵡就有紅頭、金頭、白頭;細致再提一下白頭,由於白面類的鸚鵡,有分金頂和銀頂,所以白頭也有兩種:一種偏黃,一種偏白。而且跟面類一樣,越成熟,顏色就會越鮮艷。(比較純的白頭,在一歲半以後會整個頭是雪白的。)
(2)黃頭閃牡丹擴展閱讀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屬鸚形目,鸚鵡科,計有9個品種,均產於非洲。中國目前最常見的品種,多為費氏牡丹、桃臉牡丹、面罩牡丹三種,分為兩大類產生的品系來培育劃分,統籌分為「頭類」和「面類」。即費氏牡丹、面罩牡丹劃分為「頭類牡丹」;桃臉牡丹劃分為「面類牡丹」。
在國內尤其是台灣地區,飼養者一般習慣性把牡丹鸚鵡分為牡丹、小鸚兩種類型,或直接以「頭類」或「面類」來區分。
這兩種類型的明顯差異在於,頭類牡丹是由「費氏」和「面罩」品種演化及變異而來,比如由「費氏」原種產生的彩虹、花翅、普蘭灰頭、白玉、黃金絲、綠金絲、碧雲天。
「面罩」原種產生的普蘭黑頭、墨水藍黑頭、紫藍黑頭、天空藍黑頭、墨黑頭。(面罩類除綠黑頭與墨金玢,其餘的,嘴殼在幼年時是淺黃色,至成年後會過渡成淡粉色,)
3. 黃頭牡丹鸚鵡多少錢一隻誰知道啊拜託賜教一下啊!就是那種羽毛黃黃的,,頭頂是紅色的那種。謝謝
地方不同價格也不同!大同這邊160一對
4. 牡丹鸚鵡多大繁殖
牡丹鸚鵡八個月可以繁殖,主要繁殖季在2-3月及4-10月。僅雌鳥孵卵,窩卵數約4-6枚;籠養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
繁殖難度低,適合剛入門者做繁殖嘗試,群養繁殖也能有不錯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築巢所需之稻草、樹枝、樹葉等供它們使用,約在交配後10天會生下第一枚卵,每隔一天下一枚卵;
一窩約產4-6枚卵,在6-7天後即可檢查卵有無受精,孵化期約21-23天,30-35天後幼鳥羽毛長成,親鳥有時可能因礦物質缺乏而拔幼鳥的羽毛,在雛鳥孵出後的期間宜提供營養且豐富的食物。
(4)黃頭閃牡丹擴展閱讀:
大部份牡丹鸚鵡都是綠色的,而且人工配種及變種使很多的顏色出現。該屬物種體形較壯,羽色非常美麗,以綠色、紅色居多,這類鸚鵡是鸚鵡中體形最小的一種,甚至比虎皮鸚鵡的體形更小,卻習慣歸類於中型鸚鵡。
只有一部份的情侶鸚是雌雄二型的(即雌雄的外型有明顯得差異),包括黑領牡丹鸚鵡、灰頭牡丹鸚鵡及黑領牡丹鸚鵡。其餘品種都不能夠從外表分辨性別。
5. 黃色鸚鵡叫什麼名字
黃色來鸚鵡源叫牡丹鸚鵡。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愛情鳥。屬鸚形目,鸚鵡科,計有9個品種,均產於非洲。 牡丹鸚鵡在我國飼養共有3個類型:即黑頭牡丹鸚鵡、紅牡丹鸚鵡和黃頭牡丹鸚鵡。
牡丹鸚鵡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喙紅色,眼及蠟膜白色。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尾綠色,腳灰色。另有棕頭牡丹鸚鵡,頭部為棕褐色,俗稱棕頭牡丹。
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喉嚨為橘紅色;頭頂和頭部後方為橄欖綠色;胸部上方和頸部為橙黃色;身體兩側、腹部、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尾部上方為藍色;翅膀內側覆羽藍綠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寬的白眼圈,鳥喙紅色,虹膜棕色。幼鳥體色較暗,鳥喙帶有黑色。
6. 牡丹鸚鵡的特徵是什麼
牡丹鸚鵡屬的鳥類體長13-17厘米,體重40-60克。喙紅色,眼及蠟膜白色。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尾綠色,腳灰色。另有棕頭牡丹鸚鵡,頭部棕褐色,俗稱棕頭牡丹。
身型矮胖且有一條短尾,喙部相對較大,大部份牡丹鸚鵡都是綠色的,而且人工配種及變種使很多的顏色出現。該屬物種體形較壯,羽色非常美麗,以綠色、紅色居多,這類鸚鵡是鸚鵡中體形最小的一種,甚至比虎皮鸚鵡的體形更小,卻習慣歸類於中型鸚鵡。
只有一部份的情侶鸚是雌雄二型的(即雌雄的外型有明顯得差異),包括黑領牡丹鸚鵡、灰頭牡丹鸚鵡及黑領牡丹鸚鵡。其餘品種都不能夠從外表分辨性別。
(6)黃頭閃牡丹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1、黑領牡丹鸚鵡
主要棲息於常綠林地、森林低地、高達1800米的山區森林。在繁殖季會組成至多20隻左右的群體,大部分被人看見都是黑領牡丹鸚鵡在飛行的時候,因為會伴隨刺耳的鳴叫,因此非常顯而易見。
平時在樹林間活動的時候,這些害羞的鳥通常隱藏在森林樹冠的高處,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相當難以被察覺;平時偏好在樹頂遮棚區活動,鮮少到地面上活動,個性十分小心謹慎無法接近。
2、灰頭牡丹鸚鵡
灰頭牡丹鸚鵡在繁殖季會組成5-20隻左右的群體,偶爾會高達80隻;在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刺耳的鳴叫,相當顯而易見;它們一天中的大部份時間都花在地面上覓食,非常謹慎小心且難以接近。
平時大多和雀科鳥類一起集結活動,如果受到驚擾或是有掠食者逼近,會發出尖聲的鳴叫然後趕快飛離;平時偏好棲息於樹木最高的枝幹上,有時候甚至會棲息於電線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