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牡丹背景
1. 紅色牡丹花背景要畫什麼顏色
藍色
2. 歌女紅牡丹的背景
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聲短片《唐璜》在美國上映,從此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引起一場大爭論。很多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強烈反對使用電影有聲技術這個新發明。查理·卓別林說道:「拍攝現場中有幾個人戴著耳機坐在那兒,打扮得像是來自火星的戰士;在演員的上方懸掛著幾只話筒,猶如釣魚的魚鉤一般。這種景像是如此地復雜而又令人沮喪。在這堆垃圾的包圍中,誰還能有創造力?」而在投資商那裡也有兩派意見,華納公司的老闆薩姆和哈里·華納認為有聲電影是一個巨大的商機,而另外一些老闆擔心這項技術會讓他們在添置設備方面花去太多金錢,擔心演員有聲對白的產生會使美國電影在世界范圍內失寵。
在歐洲,大多數知識分子是在對口語和書面語精益求精的審美傳統中成長起來的,所以他們強烈反對電影有聲化,在法國出現了一條反對有聲電影的標語:「雜訊嗎?是的!語言嗎?不!」在日本,有聲片遭到了「辯士」們的強烈抵制。這些人本來是喋喋不休的解說員,向觀眾解釋默片的動作,能拿高額報酬,但在有聲電影面前他們的存在顯得多餘了。最初他們試圖用大嗓門蓋過影片的對話,或者強迫電影院經理關掉聲音設備,最後他們開始採用恫嚇、雇打手入室襲擊電影放映公司經理等方式來抵抗。
而在中國,對於電影有聲化,贊成和反對兩方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論,而反對的意見似乎稍占上風,他們提出的理由是:「一則我國的方言不太統一,二則無雄大之投資,頗難進行,三則另要訓練一班有好喉音而同時能表演的演員。」而這一切「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
「有聲」還是「無聲」,成了當時中國電影公司必須回答的一道選擇題。由經營影院起家的聯華公司由於無法在短期內更換自家影院的放映設備,選擇了堅持拍攝無聲片;而天一公司由於其在南洋的影院較早採用了有聲設備,兼之主事人邵氏兄弟大膽機敏的行事作風,果然地全力投入了有聲片拍攝;而老成的明星影片公司則兩者並重,對外宣稱繼續把重點放在無聲片上,暗地裡卻加緊有聲電影的試驗。
1931年3月,由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中國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於上海公映,立時轟動海內外。到了下半年,兩部技術上更為成熟的採用片上發音方法的有聲片,華光影片公司的《雨過天青》和天一公司的《歌場春色》也呱呱墜地。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中國電影人就完成了有聲片的試攝工作,盡管之後有聲電影與無聲電影競爭的硝煙還將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這畢竟是一個不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