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論文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7-21 15:40:10

⑴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 讀後感

福克納給予美國南方女性的命運以極大的關注,刻畫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她們有明顯的相似性,有些女性性格扭曲,行為古怪,還有些墮落,與世隔絕。他們南方傳統道德觀的犧牲品,是強大的父權制的犧牲品。她們在精神上肉體上都遭受巨大折磨,最終走向毀滅。《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中的艾米麗和《八月之光》中的喬安娜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一、 個性的相似性 在福克納的筆下,艾米麗和喬安娜都不是柔弱的女子形象,而是具有強烈個性的人物。她們無視客觀情況而堅信自己的行為,一旦自己被否定就採取強硬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卻於事無補,帶來的只有悲劇。她們的個性和整個南方人都有著關聯,南北內戰時,南方人竭力維護奴隸制,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制度而毫不畏懼,義無反顧的與北方人作戰。我們不得不想起《飄》中的女主角,她機關算盡,卻是為了挽回記憶中的老南方,而執著的力量卻無法挽回已逝去的東西。從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南方人骨子裡就有一種為自己的信念而不屈不撓斗爭的意志。 艾米麗對小鎮子上人的態度,清晰地展現了她的性格:原封不動地退回鎮長的信,堅決不納稅,到後來強制別人賣給她毒葯。而喬安娜被描寫成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她是一個女人;另一方面她有男人般的身體和思維方式,她與生俱來的對力量、權利和控制有著強烈的慾望。這種慾望使她向喬撒慌,提議要他去黑人學校學習。 艾米麗和喬安娜有很多的相似性,她們對自己的信念如此執著,一個執著於挽回自己的愛情,一個執著於提升黑人的事業。兩人都不拒絕與外界接觸,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房子里度過。在外表冷若冰霜,但她們的內心卻充滿激情和對正常生活的渴望。在當時,大多數南方人奉行清教主義。在結婚前,所有的女孩都要求注意她們的言行和最為重要的貞操。她們被關在家裡,禁止自由戀愛,任何欲求都會被認為是墮落或腐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南方的婦女必須學會控制自己,表現的像淑女一樣。艾米麗和喬安娜都恪守著這種清教傳統,當她們遇到自己所愛的人,老人們為「可憐的艾米麗」嘆惜,而喬安娜認為「上帝,讓我被詛咒的長點吧,再久點」。一方面深受心理折磨,但另一方面卻不顧一切的去付出。最後到了愛情無法挽回的境地,她們仍然堅持自我。艾米麗為了維護她的尊嚴、榮耀、真愛,結果殺死了荷默並把屍體留在身邊。而喬安娜竭力想控制和她意願不相投的喬,她打算殺死喬後自殺。 在強烈個性的影響下,愛情轉變成了蔑視和到最後的仇恨。對於這兩位訴諸於暴力而造成悲劇的南方女性來說,造成她們佔有欲和控制欲個性的因素並不是偶然的,仔細閱讀文本,我們不難發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社會因素給她們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二、 命運的相似性 美國南方文學發展和擴大的基石是以新教和加爾文主義為中心的。加爾文主義起源於歐洲16世紀的宗教改革,後被從歐洲來美國南方定居的移民者帶入。在福克納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加爾文主義為核心的基督教新教勢力,主宰著整個南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支持著奴隸制和種族主義,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加爾文主義強調了上帝的統治高於一切,上帝可以控制所有。信徒們宣揚種族主義,關於家族地位,等級的觀念,壓抑人類慾望。此外,《聖經》也為教義奠定了一定基礎。 根據《聖經·新約·以弗所書》中說:「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女人被譴責為世間邪惡和煩惱的根源,她們永遠從屬於男人。基督教認為父親是家族的核心,加爾文教從宗教的角度保護了父權制。父權制,是人類學家第一次用來描述男性在家庭中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這樣一種社會。凡是女人在社會和政治制度當中極度卑微的社會就是父權制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女人被歧視,男人在經濟地位上有崇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他們擁有特權,佔有女性的物質和非物質利益。 因此,福克納筆下的南方社會要求女人溫柔,要順從男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她們從不爭取自己的應有的權利。久而久之,她們迷失了自我,她們所夢想的就是從父輩和長兄那裡得來的愛情和婚姻觀。然而在福克納作品中「父親」的形象是復雜的,「父親」不是天生的殘暴者,他們遭受著傳統禮教和社會現實的折磨,這使他們喪失人性,變得無情。她們無視女人和孩子的個性,造成了他們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巨大鴻溝,甚至自己及下一代的悲劇。福克納將同情心賦予了那些在南方父權制,宗教和種族主義壓迫下的女性。 艾米麗:等級制的犧牲品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的駭人結局展現了南方等級觀念的根深蒂固,及父權制的毒害。艾米麗的父親是一個忠實的清教徒,一個典型的父權制的代表。他傲慢,專橫,且守舊,少對他人有同情心,甚至對女兒亦如此。他不惜一切堅守虛假的高貴和等級門第觀念。 在這樣腐朽的環境下,艾米麗註定是個犧牲品。當她年輕的時候,她就完全受控於父親。如小鎮上的人們描述的那樣:「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艾米麗小姐立在背後,她父親叉開雙腳的側影在前面,背對愛米麗,手執一根馬鞭,一扇向後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那扇門迎接了來求婚的年輕人。然而,她的父親,以父愛的名義驅逐了所有的年輕人,他認為沒人誰能配的上艾米麗,因為沒有誰能和格里爾森家族的顯赫地位。艾米麗在她三十幾歲的時候仍未婚,她的父親忽視了她的感情,剝奪了她的愛情和婚姻的自由。因此我們可以想像艾米麗是如何在孤獨痛苦中度過青春的,沒有得到年長女性的教育,也沒有同齡人的陪伴。她的行為和思想深受腐朽傳統的束縛和影響。在她父親死後,當所有的婦女准備去哀悼時,她們看到艾米麗依舊平常打扮,臉上沒有任何悲傷。她堅持說她的父親沒有死,也拒接人們埋葬他,還死死拖住搶走她一切的人。此後她總是將自己關在家裡,拒絕所有拜訪。她走不出她父親死的陰影的事實暗示著她不僅留戀父親,並且也是他守舊價值觀的犧牲品。 艾米麗一生中唯一的愛人是北方佬荷默,但愛情的火焰立即被老人們撲滅,他們認為艾米麗忘了「貴人舉止」。這些人在骨子裡持有和艾米麗父親相同的道德觀。他們不認為這個將破壞南方高貴名譽的「拿日工資的人」,能合乎格里爾森家族的標准。艾米麗仍然處在追求其愛情和幸福的巨大壓力下。她追尋做一個普通女人的夢想再一次破滅。從一定程度上說,她「將荷默永遠留在身邊」,是向等級門第制度的一種挑戰,只是她的挑戰帶來的只有悲劇。 喬安娜:種族主義的犧牲品 在《八月之光》這篇小說中,喬安娜深受著他父親的言行和宗教信仰之苦。喬安娜的爺爺是一個狂熱的廢奴主義者和清教徒。他經常喝的大醉半夜才到家,並且痛打他的孫女,用變態的方法教她時時刻刻記住仁慈的上帝。她嚴格地順從她的父親和爺爺,因此,喬安娜從孩提時代就一直忍受著家庭的禮教,與外界疏遠並生活在社會的邊緣。 父輩告訴她「黑人永遠低於白人」,這樣的觀念深深影響了四歲的喬安娜。她父親竭力讓她了解對黑人的詛咒是上帝的詛咒。而對白人的詛咒則是黑人。關於「上帝對黑人的詛咒」是清教主義同種族主義影響下的產物。宗教在教義上支持了種族主義。而種族主義以《聖經》為根據宣揚奴隸制。包括喬安娜的父輩這些主張廢除奴隸制的基督徒,他們雖然激烈反對奴隸制,卻仍認為黑人和白人不可能平等。在此環境下長大的喬安娜,在觀念和感情上嚴重扭曲,她覺得黑人「不是人而是物,是生活中的一個影子」。她決心光耀祖父的事業,於是一生致力於提升黑人事業,她認為有著一半黑人血統的喬也是「物」。即使到後來兩人發生關系之後,在精神上仍是不平等的。她使用最多的是關於種族的詞彙,口口聲聲稱喬為「黑鬼」。從某種程度上,喬想抵制她刻意的種族劃分而殺死了她。雖然她用畢生精力去幫助黑人,但在骨子裡她仍堅信自己是個拯救者,懷著比黑人高一等的優越心理。這就是在她祖父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生的信念,這種信念一代傳一代。因此,喬安娜是刻板宗教和種族主義的犧牲品。她強烈的控制欲也來源於祖父對宗教的狂熱,她急於改變喬的生活方式,讓喬嘗試祈禱,但這等於是要他承認自己是個黑人。喬憎恨宗教,他曾逃離領養他的虔誠的宗教徒家庭。喬安娜不能和背叛自己信仰的人共生,喬安娜的悲劇令讀者體會到種族主義對黑人,同時也對白人也造成了不寒而慄的傷害。 艾米麗和喬安娜都有著悲慘的命運。盡管她們的家庭背景不同,但她們的性格中有著種種相似之處,兩人都有著強烈的佔有欲和控制欲。她們處於相同的社會和歷史環境下。她們承受著來自社會、宗教以至家庭的壓力,她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和摧毀。通過分析艾米麗和喬安娜這兩個人物的相似性,我們能夠了解在福克納筆下南方婦女的生活狀況。

⑵ 讀點兒英文原著|獻給艾米麗的玫瑰

A Rose for Emily 是William Faulkner的一個短篇小說。在南方逐漸沒落的時期,生於南方種植園家庭的威廉福克納寫出了許多以南方為背景的小說,這些細致入微的描寫,令我們得以窺見在工業社會來臨時美國南部內心的焦慮和迷茫。

作為一部哥特式小說,開篇便是艾米麗的葬禮:

WHEN Miss Emily Grierson died, our whole town

went to her funeral: the men through a sort of respectful affection for a

fallen monument, the women mostly out of curiosity to see the inside of her

house, which no one save an old man-servant--a combined gardener and cook--had

seen in at least ten years.

艾米麗•格里爾生小姐過世了,全鎮的人都去送喪:男子們是出於敬慕之情,因為一個紀念碑倒下了:婦女們呢,則大多數出於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內部。除了一個花匠兼廚師的老僕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誰也沒進去看看這幢房子了。

在開篇就指出了艾米麗對於大家的意味,是一座紀念碑,是南方貴族的象徵。而她的死也具有雙重含義,既是肉體的死亡,也同時代表著南方貴族文明的坍塌。

究竟艾米麗是何許人也?

文中艾米麗第一次出場是在她暮年的時候:

They rose when she entered--a small, fat woman

in black, with a thin gold chain descending to her waist and vanishing into her

belt, leaning on an ebony cane with a tarnished gold head. Her skeleton was

small and spare; perhaps that was why what would have been merely plumpness in

another was obesity in her. She looked bloated, like a body long submerged in

motionless water, and of that pallid hue. Her eyes, lost in the fatty ridges of

her face, looked like two small pieces of coal pressed into a lump of dough as

they moved from one face to another while the visitors stated their errand.

她一進屋,他們全都站了起來。一個小模小樣,腰圓體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條細細的金錶鏈拖到腰部,落到腰帶里去了,一根烏木拐杖支撐著她的身體,拐杖頭的鑲金已經失去光澤。她的身架矮小,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在別的女人身上顯得不過是豐滿,而她卻給人以肥大的感覺。 她看上去像長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屍,腫脹發白 。當客人說明來意時,她那雙凹陷在一臉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團生面中的兩個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動著,時而瞧瞧這張面孔,時而打量那張面孔。

在舊政府時代,也即艾米麗被公認為貴族的時代,她被給予豁免稅務的特權。然而新政府並不承認這一特權,他們幾次三番寄給她納稅通知,艾米麗卻置若罔聞。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登門拜訪,也從而見到了艾米麗本人。

在新政府人的眼裡,艾米麗的形象就如同以上的描述,她「看上去像長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屍」。

「死亡」一直是本篇的一個主題。在這里,「死屍」具有象徵含義,意味著艾米麗本人了無生氣,而她所代表的南方貴族也一樣瀕臨滅亡。

為什麼這樣一個又老又丑的老婦人會令當地長者敬慕呢?

閃回到三十年前,艾米麗父親剛剛去世時,艾米麗固執地抱著他父親的屍體不讓人下葬。那時候大家對她的印象還是「苗條「的艾米麗。而這樣一個艾米麗也有神采飛揚的時候,比如當一個北方工頭來當地施工的時候,就曾經和艾米麗坐在馬車上招搖過市。這個叫荷默的北方男人很有魅力,常常成為眾人的焦點。艾米麗終於找到了些許寄託,然而悲劇在一開始就是註定的了。荷默並沒有成家的打算。

此後艾米麗去買結婚用具,男人睡衣,然後又去買砒霜。

荷默去了一次艾米麗,從此就消失了。鎮上的人都猜測他拋棄了艾米麗,「可憐的艾米麗」,他們同情她。

艾米麗為了營生,也開班教授瓷器繪畫課,那時候南方貴族在大家眼中仍然受到尊重,他們會鄭重地送自己的孩子去上艾米麗的課,讓自己的孩子見識一下南方貴族的風采。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一代人再也不讓孩子去艾米麗小姐家上課了。艾米麗關上門,從此徹底與外界隔絕。眾人拋棄了貴族,而艾米麗也拋棄了大家。

一直到她下葬之後,鎮上的人迫不及待打開她家的房門門,試圖一睹她的神秘。

The man himself lay in the bed.

For a long while we just stood there, looking down at the profound

and fleshless grin. The body had apparently once lain in the attitude of an

embrace, but now the long sleep that outlasts love, that conquers even the

grimace of love, had cuckolded him. What was left of him, rotted beneath what

was left of the nightshirt, had become inextricable from the bed in which he

lay; and upon him and upon the pillow beside him lay that even coating of the

patient and biding st.

Then we noticed that in the second pillow was the indentation of a

head. One of us lifted something from it, and leaning forward, that faint and

invisible st dry and acrid in the nostrils, we saw a long strand of iron-gray

hair.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們在那裡立了好久,俯視著那沒有肉的臉上令人莫測的齜牙咧嘴的樣子。那屍體躺在那裡,顯出一度是擁抱的姿勢,但那比愛情更能持久、那戰勝了愛情的熬煎的永恆的長眠已經使他馴服了。他所遺留下來的肉體已在破爛的睡衣下腐爛,跟他躺著的木床粘在一起,難分難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勻地覆蓋著一層長年累月積下來的灰塵。

後來我們才注意到旁邊那隻枕頭上有人頭壓過的痕跡。我們當中有一個人從那上面拿起了什麼東西,大家湊近一看——這時一股淡淡的乾燥發臭的氣味鑽進了鼻孔——原來是一綹長長的鐵灰色頭發。

鎮上的人窮極想像都不會想到艾米莉毒死了荷默,從此令他永遠和自己在一起了。而更駭人聽聞的是,鐵灰色頭發無疑揭示了艾米麗曾經與荷默的遺體同眠,而荷默很久之前就去世了,久到鎮上的人們都遺忘了貴族曾經存在過的事實。

然而這樣一個頑固執拗且毒殺情人的艾米麗,卻並沒有讓人討厭或者憎惡。讀完這篇小說我們大概會和鎮上的人一樣嘆一句「可憐的艾米麗」。

作為作者的福克納,在談及小說的題目時說道那是一個「寓言式的題目「:」the meaning was, here was a woman who has had a tragedy and nothing could be done about it, and I pitied her and this was asalute ... toa woman you would hand a rose."意思是,這是一個悲劇式的女性,而對此任何人都無能為力。我憐憫她,這朵玫瑰是對她的致敬,就像你在這種情形要向人作出某種姿態、行個禮什麼的一樣。對一個男人,你會敬他一杯酒,而對一個女人,你則會獻上一朵玫瑰

玫瑰代表愛情,這也是對艾米麗沒有愛情的一生的一種補償吧。

⑶ 急求《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 (a rose for Emily)的相關論文資料

淺談《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人們之所以寂寞,是因為他們不去修橋,反而築牆將自己圍堵起來 ----埃默森

A ROSE FOR EMILY是威廉.福克納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說,它特殊之處就在於它能夠讓人全神灌注地把整篇看完,之後仍然意猶未盡,又多麼希望把整個故事說給別人聽;雖然結局令人痛苦不堪,可是發人深省。A ROSE FOR EMILY是一篇以愛為主軸的小說,也許它不浪漫也不激情,但在某些小地方總不經意的透出一絲感人的氣息。

Emily的父親認為將她與外界隔絕是對她最好的保護,所以他以自視過高的心態一直在護衛著Emily,或許Emily曾想過反抗,但經年累月下來,這已成一種習慣。她已被父親的高塔關住。當她父親去世以後,她一直賴以維生的塔也隨之倒了。她原本可以敞開心扉不再過寂寞孤獨的日子,可是她又依據父親對她的影響建造了另一座塔,以此否認父親已死的事實。或許她心中認為這是最安全的一種方式

Barron的出現使她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厭倦,再也不願意繼續孤獨的日子,所以她嘗試出門和人群接觸,可是父親對她的影響太深。她那高傲的心深愛著Barron,卻不懂得與他交流愛的情感。於是當她將要和Barron結婚的時候,才發現這一切並不是Barron想要的,因為Barron對自由的執著使他不願意對婚姻做出承諾。所以,當Emily知道自己不能擁有Barron時,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Barron帶入自己的世界。

在奧地利,玫瑰是愛情、愛慕和敬仰的表示;而另一方面,Emily這一生中並沒有任何點綴和光明,更沒有鮮花所代表的生氣,所以ROSE是敘述者在影射自己。以此推論,這個故事當依著「執著」為線索:首先,Emily的父親對她執著的佔有,而後是Emily對Barron愛的執著,Barron對自由的執著,還有敘述者對Emily執著的敬慕,直到Emily過世,敘述者仍一直關心注意著她。

她是自以為是家族的犧牲品,也是父親佔有欲下的囚犯。自私的佔有並不是愛,而是一種慾望。即使Emily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可以表達,也沒有說話的對象,她為了保密甚至連唯一的僕人都給毒啞了;為了逃避現實她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和外面的事物全然隔絕,所以她留不住戀人,就讓戀人的屍體伴著她數十年。直到她去世後,鎮民才在她的床上發現失蹤多年的Barron的骸骨……

Emily是個可憐的受害者。是她的至親使她成為一個孤僻的人。也許她知道別人對她的關心,但是在她封閉的情感中又意圖拒絕這種有限的關懷,哪怕是是她最需要的感情。其實Emily擁有很多可貴的事物,如果她能敞開心扉,她的人生就會像玫瑰那樣鮮艷和美麗了。

⑷ 請教各位英美文學高手,要寫論文,《獻給艾米麗的玫瑰》從什麼角度比較好寫,開題報告層次怎麼寫

從艾米麗小姐的代表意義上寫:她是美國南方文明的犧牲者,是舊價值觀的維護者和破壞者。她出於名門身份高貴,為了維護這種貴族高傲的傳統,她沒法和周圍人交流,也鮮出門;愛上北方佬卻無法和他在一起相守愛情,這都證明了她是犧牲者。她堅持不交稅、住老房子又體現了對舊價值取向的維護;但她同時又愛上北方工人並以殺死他的方式與之「白頭到老」,這又證明了她破壞了舊價值體系。
也可以從敘事的時間順序來寫,本文為倒敘,倒敘之中又含插敘。
還可以從作者福克納(Faulkner)作品南方題材的角度寫。福克納本身是繼馬克吐溫之後又一地方作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南方人生活狀態的破碎、頹廢、無希望,對舊價值觀的維護和與南方工業文明的沖突及變化,福克納的作品雖描寫南方大家族沒落的生活,但又不僅限於南方,因為他反映的是整個美國的問題。作家對南方生活現狀和人們精神狀態的態度是矛盾的,既有同情又有諷刺。《獻給艾米麗的玫瑰》本身是對南方文明的探索與揭示:南方文明要破敗了,北方勢力已經侵入,人們的思想開始變通,但是艾米麗還是固守著家族的高貴不肯低頭。這樣的態度既古板又可敬,於是在她幾近變態的毒殺愛人之後,作者還是忍不住為她的執著打動,在題目中為她獻上了一朵嬌艷的玫瑰。
從這些角度挖掘,再加上其他論文的借鑒應該夠了。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