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丁香很細
⑴ 公丁香和母丁香形狀有什麼區別
1、外觀不同
母丁香和公丁香最大的區別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出來。母丁內香容是丁香的果實,是丁香葯植物的成熟果實經過採摘曬干後形成的。而公丁香是丁香葯的花蕾,是將丁香葯的花蕾採集後曬干而成的。所以在購買的時候我們光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出母丁香和公丁香的區別。
2、顏色上不同
公丁香外觀上是乾燥的研棒狀,顏色是棕褐色或者褐黃色。而母丁香看上去是乾燥的橢圓形的果實形狀,顏色是紅褐色或者土紅色。公丁香和母丁香同樣具有溫中健胃的功能,用於治療胃寒風冷,小兒疝氣等。
3、香味不同
公丁香是烹調中常用的香料,在烹調中主要用於烹制風味菜餚,或作為鹵菜及醬腌菜的輔助調味料,也是製作五香粉和咖喱粉的原料之一。赫赫有名的香料「雞舌香」,指的就是公丁香。母丁香雖然也可以當作香料使用,但並不常用。
4、性質不同
公丁香是沒有開花的丁香,而母丁香是丁香的成熟果實。
⑵ 丁香花資料
丁香花Syringa
lilac木犀科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故名。
又稱丁香、洋丁香。著名的庭園花木。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習性強健,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紫丁香花丁香花植株高2~8米,葉對生,全緣或有時具裂,罕為羽狀復葉。花兩性,呈頂生或側生的圓錐花序。花色紫、淡紫或藍紫,也有白色紫紅及藍紫色,以白色和紫色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白丁香為紫丁香變種蒴果長橢圓形,室間開裂。
[編輯本段]【生長習性】
喜充足陽光,也耐半蔭。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蟲害較少。以排水良好、疏鬆的中性土壤為宜,忌酸性土。忌積澇、濕熱。
丁香喜歡陽光,較耐陰,喜歡濕潤,但忌積水,耐寒耐旱,一般不需要多澆水。丁香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的沙土。丁香不喜歡大肥,不要施肥過多,否則影響開花。
[編輯本段]【栽培管理】
丁香花性喜陽光,稍耐陰,耐寒性強,也耐旱,喜濕潤,忌漬水。抗逆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適生於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切忌栽於低窪陰濕處。
丁香花宜在早春芽萌動前進行移栽。移栽穴內應先施足基肥,基肥上面再蓋一層土,然後放苗填土。栽後澆一次透水,以後再澆2—3次水即可成活。丁香適應性強,管理比較粗放,平時只要注意除草,雨季防澇,乾旱時注意澆澆水,便可順利生長。丁香不喜大肥,切忌施肥過多,以免引起枝條徒長,影響開花。一般每年或隔年入冬前施一次腐熟堆肥即可。
3月中旬發芽前,要對丁香進行整形修剪,硫除過密枝、細弱枝、病蟲枝,中截旺長枝,使樹冠內通風透光。花謝後如不留種,可將殘花連同花穗下部兩個芽剪掉,以減少養分消耗,促進萌發新枝和形成花芽。落葉後,還可以進行一次整枝,以保樹冠圓整美觀,利於來年生長、開花。
丁香花病蟲害很少。主要害蟲有蚜蟲、袋蛾及刺娥。可用800一1000倍40%樂果乳劑或1000倍25%的亞胺硫磷乳劑噴灑防治。
丁香屬植物主要應用於園林觀賞,因其具有獨特的芳香、碩大繁茂之花序、優雅而調和的花色、豐滿而秀麗的姿態,在觀賞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已成為國內外園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可叢植於路邊、草坪或向陽坡地,或與其他花木搭配栽植在林緣,也可在庭前、窗外孤植,或將各種丁香穿插配植,布置成丁香專類園。還宜盆栽,並是切花插瓶的良好材料。丁香對二氧化硫及氟化氫等多種有毒氣體,都有較強的抗性,故又是工礦區等綠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本屬植物喜溫暖、濕潤及陽光充足,很多種類也具有一定耐寒力。北京地區年平均最低溫約-19— -16℃左右,現有的栽培種均可在北京露地安全越冬,每年可正常生長、開花、結實。據記載,暴馬丁香、匈牙利丁香,能耐-35℃左右的低溫。我國哈爾濱年平均最低溫約-26℃左右,有時可達-36℃或更低,現已露地栽培的種類包括屬於2個亞屬3個組的10餘種丁香。因本屬植物的花芽多生在枝梢頂端的第l—6對芽處,因而當1-3對花芽受到寒害時,並不影響整株的觀花效果。
丁香屬植物還有較強的耐旱性,北京地區7一9月為雨季,其他月份則為旱季,特別4-6月,氣溫從10℃迅速上升到28℃左右,此時各種丁香正迅速生長、開花,而這時雨水較少,蒸發量劇增到230一280毫米,但每月只要對植株灌水2次,就可使各類丁香生長良好而花繁葉茂。
對土壤要求不嚴,且能耐瘠薄。除強酸性土外,在各類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長,而以土壤疏鬆的中性土為佳。一般忌在低窪地栽植,積水會引起病害或造成全株死亡。
丁香屬植物是陽性樹,喜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在陰處或半陰處生長細弱,且開花稀少,但少數種類如雲南丁香,要求空氣溫潤。這類植株在北方栽培,最好選擇空氣濕度較高的小環境,如可栽植在背風向陽處或稀疏的林緣邊。 紫丁香花的所有種類,播種3—4年後,實生苗即可開花;而擬女貞亞屬的種類,播種後4—5年才開花,但扦插或嫁接苗1—2年即可開花。5年後開花漸盛。生長勢5—20年內最旺。以後漸衰,但仍能維持生命至很久的年代,據載有180齡的實例。感謝🙏
⑶ 有沒有哪位大神知道釣魚用的丁香油是怎麼做的
自做垂釣來用丁香油自 :
方法一、我們釣魚用丁香油可按以下方法自己做。到超市買公丁香,母丁香各 30 克,公丁香顆粒細些,母丁香顆粒大一些,一般在操作上要將母丁香打細至公丁香顆粒一半,這樣製作丁香油的過程中便於操作,也就是公丁香和母丁香的味同時浸於油中, 如果不打細母丁香,公丁香和母丁香同一鍋製作,公丁香燒糊母丁香也沒浸出味來。操作時,先將鍋內加冷油,油的多少看自己的需要,將具備的公丁香和母丁香倒入油鍋,加小火炸。待公丁香和母丁香的香味炸出,就將公丁香和母丁香的渣取出,冷卻後丁香油就做好了。
方法二、可以直接香油浸泡得丁香油。取 100 克香油,然後將 30 克丁香放入香油中,浸泡 一周就可得垂釣用丁香油。
⑷ 丁香為何有公母之分,區別在哪裡
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們常把未開放的花蕾稱為「公丁香」,版而把成熟的果權實稱為「母丁香」,其用法與用量基本相同。
丁香的花蕾和果實都是香料,都能入葯,這也是公丁香與母丁香的重要區別。所謂公丁香是指丁香花的管狀花蕾,其花蕾略呈研棒狀,長1-2cm,頂端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整體呈現紅棕色至暗棕色,採摘後晾乾而成,氣味芳香。丁香花蕾,此時摘下晾曬成公丁香母丁香其實是丁香花的果實,具體的說應該是未成熟的果實。稱為近成熟果實,乾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帶有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上端宿萼有4裂片。
母丁香,燉肉的時候常常放這個
未成熟的果實,此時摘下晾曬干成母丁香。
釣魚所泡的葯酒一般都會加入公丁香,因為公丁香的氣味更加濃厚一些,中葯學中也認為公丁香的葯用價值高於母丁香。用高度白酒泡製丁香後,酒色成紫紅色。泡製時,由於公丁香味道濃烈,一般不放置數量較少,我分別泡製了兩瓶丁香酒,一瓶放入公丁香5-6顆,一瓶放入公丁香約10克,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
⑸ 丁香花的特點
丁香,丁香屬。 亦名丁子香、雞舌。 原產馬魯古群島,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有栽培。
丁香屬於常綠喬木。葉對生,革質,卵狀長橢圓形。夏季開花,花淡紫色,聚傘花序。果實長倒卵形至長橢圓形。
丁香具有一定的葯用價值,乾燥丁香花蕾入葯,稱「公丁香」,性溫,味辛,功能溫胃降逆,主治呃逆、胸腹脹悶等。花蕾提取的丁香油為重要香料。
特點:乾燥的丁香花蕾略呈短棒狀,長1.5~2厘米,紅棕色至暗棕色;下部為圓柱狀略扁的萼管,長1~1.3厘米,寬約5毫米,厚約3毫米,基部漸狹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滲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圓球形,徑約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將花蕾剖開,可見多數雄蕊,花絲向中心彎曲,中央有一粗壯直立的花柱,質堅實而重,入水即沉;斷面有油性,用指甲劃之可見油質滲出;氣強烈芳香,味辛。以個大、粗壯、鮮紫棕色、香氣強烈、油多者為佳。顯微鑒定: 花托部位橫切面,表皮為1列扁平細胞,外被較厚的角質層。皮層較寬,外側散有2~3列徑向延長的油室。中柱有20~50個小型雙韌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維管束外圍有少數木化纖維;內側為薄壁細胞組成的通氣組織,有大型細胞間隙。中央為軸柱,有約17個細小維管束。本品薄壁細胞含細小草酸鈣簇晶。
丁香還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可在園林等地供人們觀賞,花色美麗
⑹ 公丁香有什麼作用
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實]。兩者的功效、主治功能基本相似,暖胃,溫腎;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但公丁香葯力足,母丁香則葯力較弱,一般都以公丁香入葯。
丁香,為木犀科,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廣泛分布於桑給巴爾、馬達加斯加島等地,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故名,為哈爾濱市市花,是著名的庭園花木。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習性強健,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古代詩人多以丁香寫愁。因為丁香花多成簇開放,好似結。稱之為「丁結,百結花」。
別名:公丁香、百結、丁子香、雞舌香。丁香是由未開放的花蕾芽,經乾燥而製得,狀似圓頭釘子,其香味濃烈,口感苦,烹飪之後變得溫和。丁香屬一種芳香健胃劑,能促使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
中國植物志第61卷木犀科丁香屬 Syringa: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近圓柱形或帶四棱形,具皮孔。冬芽被芽鱗,頂芽常缺。葉對生,單葉,稀復葉,全緣,稀分裂;具葉柄。花兩性,聚傘花序排列成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與葉同時抽生或葉後抽生;具花梗或無花梗;花萼小,鍾狀,具4齒或為不規則齒裂,或近截形,宿存;花冠漏斗狀、高腳碟狀或近幅狀,裂片4或5枚,開展或近直立,花蕾時呈鑷合狀排列;雄蕊2枚,著生於花冠管喉部至花冠管中部,內藏或伸出;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絲狀,短於雄蕊,柱頭2裂。果為蒴果,微扁,2室,室間開裂;種子扁平,有翅;子葉卵形,扁平;胚根向上。染色體基數x=23,或22、24。木犀科丁香屬的植物一般也被俗稱為丁香花。
⑺ 公丁香的詳細介紹
出自《開寶本草》,葯性論;①《雷公炮炙論》: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顆小,雌顆大,似棗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②《開寶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廣州送丁香圖,樹高丈余,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雕。醫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釘子,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葯爾。
本品歷來為進口葯物,引進年代未詳。但《名醫別錄》已有雞舌香的記載。歷史上曾有丁子香等名稱。據《本草拾遺》(公元739年)載:雞舌香和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香乃母丁香也。以後諸家均採納此說。至於原植物,《唐本草》和《海葯本草》已有描述。但較為准確的應為宋《開寶本草》:丁香生交、廣、南番。按廣州圖上丁香,樹高丈余,木類桂,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釘,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即系本種。
丁香為常用中葯,是我國傳統進口南葯之一,始載於《葯性論》。現代研究表明,丁香含揮發油,油中主要含丁香油酸、乙醯丁香油酸及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莢蘭醛等成分。具抑菌及驅蟲作用,用作芳香,鎮痙驅風劑,治療胃病,腹痛、嘔吐、神經痛、牙痛等疾病。丁香不僅為主要葯用植物,也是世界名貴的香料植物。丁香我國50年代引種,初獲成功,能正常開花結實,但產量極不穩定,單株花蕾產量差異極大,有時達10倍之多,為此丁香高產栽培技術及利用優良母株進行無性繁殖技術值得深入研究。 丁香原產於熱帶,喜熱帶海洋性氣候。喜生於高溫、潮濕、靜風、溫差小的熱帶雨林氣候環境中。我國海南種植區,其年均氣溫23.1℃-24.4℃,月平均最高氣溫26.0℃-28.4℃,月平均最低氣溫16.7℃-18.8℃,年降雨量1330-2530mm。溫度低於5℃時,嫩葉受害,落蕾,落花;達3℃時植株死亡。引種到我國南方尚有一定忍受低溫的能力,當冬季l-2月,月平均氣溫19-20℃,絕對最低氣溫9-10℃時,生長發育正常,仍能抽技吐葉,當氣溫O℃時,植株死亡;丁香不耐乾旱,要求年降雨量為1800-2500毫米。苗期以及1-3年生幼樹,喜陰,不宜烈日暴曬,成齡樹喜光,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開花結果。喜上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黃壤和紅壤。
丁香地上部分枝葉茂盛,體積大,側技細脆而根系小,支持力弱,遇強風易倒,需設防護林加以保護。選地要選東南向或朝東坡向。 一般種植5-6年後開花,25-30年為盛產期。但有大小年現象,其壽命可達100多年。在我國海南省引種區,6-7月花芽開始分化,明顯看見花蕾,當花蕾由淡綠色變為暗紅色時,或偶有1-2朵開放時,即把花序從基部摘下,勿傷枝葉,這樣可提高公丁香產量,又可減少了香樹養分的消耗。如果讓花蕾繼續生長,翌年3月為盛花期,4-6月座果,並逐漸長成幼果,採收未成熟果實,即為母丁香。從花芽分化到果實成熟需經三年時間。採收後的丁香花蕾,揀凈雜物於陽光下曬,若天氣晴朗一般曬3-4天即可,為了充分乾燥,花蕾不可堆得太厚,而且要定時翻動,曬至乾脆易斷即為商品丁香。未成熟的幼果,採收後曬干,即為母丁香。
炮製:
採下後除去花梗,曬干。
儲藏:
干品花蕾裝於雙層無毒塑料袋,密藏,宜在30℃以下保存,不使氣味散失。置乾燥處,避光保存。不能用水洗,以免揮發油損失。 花蕾略呈研棒狀,長1-2cm,紅棕色至暗棕色。分花萼與花冠兩部分。花萼萼管圓柱狀略扁,長0.7-1.4cm,直徑0.3-0.6cm,基部漸狹小,表面粗糙,富油性,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片。花冠近圓球形,直徑3-6mm,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將花蕾剖開後,可見多數雄蕊,花絲向中心彎曲,中央有一粗壯直立的花柱。芳香氣強烈,味辛,有麻舌感。
以個大、飽滿、鮮紫棕色、香氣強烈、油多者為佳。
⑻ 公丁香和母丁香的用途及辨別方法
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實]。兩者的功效、主治功能基本相似,暖胃,溫腎;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但公丁香葯力足,母丁香則葯力較弱,一般都以公丁香入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