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橫縣百合鎮二龍堂
㈠ 百合鎮的地理位置
百合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有小平原,丘陵和山區,局部坡地大塊,垌場廣闊,丘陵以土山和石灰岩山峰為主。鬱江、大埠江、同菜江穿境而過,有耕地5.9萬畝,其中水田4.2萬畝;森林面積10萬畝,森林履蓋率38%。主要經濟作物黑皮果蔗、水稻、糖蔗、茉莉花、荔枝、龍眼、芒果等。
鬱江:鬱江,俗稱南江[1],是珠江流域西江幹流黔江段和潯江段的分界點。河長1179公里,總落差1655米,平均坡降1.4‰。流域面積90656平方公里,在廣西境內為70007平方公里,佔西江水系總面積34.5%。
大埠江:在百合鎮境內,距縣城15公里,發源於靈山縣和浦北縣,分支在百合鎮江口村匯合流入鬱江,境內全長50公里,集雨面積55.7平方公里,有效落差為5米,正常流量為每秒15.5立方米,大埠江流域是橫縣有名的產糧區,大爐、武留、百合、黃村都是橫縣的大谷倉。大埠江中的積沙,蘊藏著豐富的鈦鐵。
同菜江:在百合鎮境內,屬江南水系,全長21公里,集雨面積46平方公里,有效落差22米,正常流量為每秒0.36立方米。 「全國體育先進鄉鎮」;
「全國群眾體育運動先進鄉鎮」
「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以及廣西省級、市級、縣級各項殊榮等;
1957年7月,全縣青年田徑運動會,百合中學的梁培中以12.56米的成績破廣西男子三級跳遠最高紀錄;
1963年,百合中學的馬至琨和馮傑(女)雙雙獲南寧地區乒乓球單打亞軍;
1982年,百合覃厚贊在第五屆自治區運動會上破全國少年抓舉紀錄,1983年獲國青第二、廣西第一後,1985年被選入國家隊,當年在全國工人運動會中以67.5公斤級挺舉總成績獲兩枚金牌、抓舉銀牌和破三項全國工人運動會紀錄;
1983年,百合中學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田徑)學校先進單位」。
獲得橫縣鄉鎮杯籃球比賽冠軍次數最多的鄉鎮,連續多年蟬聯橫縣籃壇第一名。 」無人菜市「折射無價誠信:
沒有人守攤,全由買菜的人自己拿菜、付錢、找零,這種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賣菜方式,在廣西橫縣百合鎮羅鳳村裡已經流傳了近100年。每天早上,都有一些菜農,把自家種的青菜在這個無人售菜攤,然後就回去干農活。需要買菜的村民,隨時可以到大樹下選菜,看中了,把錢投到菜農留下來的塑料袋裡就可以拿菜走了。
㈡ 百合鎮的歷史沿革
百合圩位於縣城東部30公里處,總面積1.57平方公里,是橫縣四大圩場之一,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圩場最早建立在石欄頭(今圩場東面),後搬遷至圩地村(今圩場),因這里鰲山書院的學子博學多能,且四方商人又匯合於此的緣故,取名「博合」,土語「博」字與「百」字讀音相近,久而久之人們便稱之為百合圩。
1848年4月(清朝),天地會首領蘇三(靈山石塘蘇村人、蘇三娘的丈夫)張家祥、謝江殿等人,率領會眾佔領(靈山)石塘、佛子一帶的村莊,並發展到橫縣百合圩一帶,在百合圩設立廣義堂,聚眾與官府對抗。蘇三的隊伍打出「劫富濟貧、殺官放囚」的口號,向富戶勒索錢糧(名曰「打單」),籌措經費。這一年,蘇三率領會眾經浦北寨圩、石塘、佛子、武利、舊州、陸屋、那彭,過欽州進入十萬大山。這時期,舊州(靈山)的李士葵率眾加入。
1849年8月,蘇三率領會眾回到橫縣百合圩。官府從南寧派兵來剿,結果大敗而回。
1850年3月,蘇三在前往百合圩廣義堂途中被(靈山)石塘練勇伏擊刺殺。
民國10年(1921年)9月23日,孫中山由梧州乘輪西上,道經橫縣,泊大南門碼頭。下午8時,縣知事施獻鈞及紳士陳壽民等人下輪覲見,孫中山詢問地方民間疾苦甚詳。同年,在縣屬百合建基督教堂1座。
民國22年(1933年)橫縣志部分關於商業的記載,以百合為中心,其次為縣城,再次為南鄉,全縣商店214間,資本總額22893元(橫縣當年每擔稻穀集市成交價5.64元,相當於4259擔谷的價值)。
百合圩周圍大村密集,人口眾多,物產豐富,而且是靈山縣石塘、浦北樂民一帶通往鬱江的門戶,進出口物資在這里集散,歷來生意興隆,民國時期,橫縣東區區公所設於此。圩場上分行業劃地段擺賣,計有北海行、米市、打鐵街、豬兒行、萬利行等數十個行,另有中興、合安等當鋪5間,廣生堂、益壽堂等葯材店6間,黃煙鋪8間,飯店20多家。
建國後,新建一棟百貨大樓,擴建兩個大圩亭和2850平方米的街道,各機關、工廠、學校也建了一幢幢新樓房,鎮辦企業服裝廠、木衣夾廠年產值達18萬元,每逢圩日,趕圩人數達2-3萬人,供銷社每圩營業額平均達25000元,居全縣各圩鎮之首。
民國時期,橫縣劃分為中、東、南、西、 北五個區,東區即今百合鎮所在地,下轄百合、克安等7個鄉。
1949年12月5日粵桂邊縱隊第四支隊橫縣獨立營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追擊國民黨政府軍一二五軍等殘部至百合小爐嶺一帶,全殲逃敵,生俘一二五軍軍長陳開榮及其部下8000餘人,還繳獲一大批武器。
1951年10月間,橫縣人民政府在二區(今百合、馬山)的蘇逢等21個行政村進行第二批土改試點。
1952年6月橫縣劃分為11個區和鎮龍特區,第二區和第三區為今百合鎮所在地,下轄19個鄉。
1958年2月橫縣撤區並鄉(等同於鄉鎮一級),設百合鄉,同年8月改人民公社。
1961年橫縣劃區設鄉,全縣劃分為7個區,百合區為今百合鎮所在地,下轄百合、馬山等6個鄉和一個鎮。
1962年9月,百合區下轄15個公社。
1979年12月20日, 百合公社列為自治區商品糧食生產基地。
1983年,縣屬百合鎮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農村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1984年10月,政社分開,建立百合鎮人民政府。
1985年6月,百合基督教堂恢復活動,有教徒217人。
1997年,面積186平方千米,人口9.1萬人,轄百聯、馬平、江口、洪爐、平陽、坡塘、山江、圩背、陸屋、大爐、羅鳳、高衩、武留、黃村、蘆塘、上茶、妙門、永新、河塘、南岸、平福、新圩、芳嶺、廟庄、六答、田共、綠嶺、百合28個村(居)委會。
1999年全鎮村村通汽車、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廣播電視。
2003年末總人口94852人,轄28個村(居)委會、1個航運公司。
百合鎮有百合、羅鳳、鋪街、新圩四個集貿市場,其中鋪街早晚成圩,其他三日一圩。
2014年全鎮轄鄉鎮一甲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合作衛生所30個,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學30所。
㈢ 橫縣百合鎮共有多少個小學
43所小學。根據網路地圖查詢,橫縣百合鎮有43所小學,其中有明德小學,賈庄小學,毛村小學等。橫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轄縣級市,由南寧市代管,位於廣西東南部,南寧市東部,地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與珠江。
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百合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百合鎮下轄村委會包括百合社區居委會、羅鳳村委會、高祝村委會、黃村村委會、武留村委會、洪廬村委會、山江村委會、大爐村委會、六答村委會、廟庄村委會、田共村委會、圩背村委會、_嶺村委會、平陽村委會、百聯村委會、江口村委會、馬平村委會、坡塘村委會、陸屋村委會、芳嶺村委會、新圩村委會、平福村委會、南岸村委會、蘆塘村委會、永新村委會、河塘村委會、妙門村委會、同菜村委會。
㈤ 百合鎮的特產及旅遊
百合芝麻餅百合芝麻餅選料講究,精工製作,色香味佳,皮薄爽口,且耐貯運,在區內外小有名氣,為饋
贈親朋好友之佳品;
橫縣魚生魚生在橫縣有史以來就是一道名貴的美味佳餚。用魚生招待尊貴的客人,是當地接待客人的最高規格。
百合草席又稱關席,關草長而堅,經編席藝人之手,編織成各種規格草席。百合席經久耐用,墊睡冬暖夏涼,並有郁香之味,年產超30萬張,非常暢銷。
百合黑皮果蔗黑皮果蔗是百合鎮傳統的特色產業。具有莖粗、皮薄、節疏、汁多、含糖高、味甜、肉質嫩脆、皮脆渣軟、清甜可口等特點而享譽區內外,產品遠銷上海、陝西、河南、鄭州、重慶等省市,有「果蔗之鄉」的美譽,已經注冊「百鰲牌」果蔗商標。2006年,全鎮果蔗種植面積突破2000公頃,總產量25.7萬噸,總產值1.584億元,僅果蔗一項,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00元。
鰲山景區
在(今廣西橫縣百合)北郊,山脈自東來,自此分左右伸出如鉗狀,酷肖鰲魚雨鬢,中側高起似鰲頭,從旁處看,與鰲魚無異,人因名之為鰲山。鰲山又名北辰山,修有北辰寺, 在百合鎮百合圩外半公里, 形似鰲魚,因此叫做鰲山,海拔187米。 山的東段有觀音、修真二岩,南面有石壁,狀若鏡台,叫做白面石,壁上刻有「洞府仙」 三字,筆畫如斗大。山腳下東邊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山的前面舊有鰲山書院,今是百合中學。
登峰渡槽
於1976年建成,如今,它早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這么多年過去了,它依然雄跨在那裡.盡管沒了當年的雄風,但它給人民的記憶是永恆的。
魚水橋渡槽
因此渡槽旁邊的一座石橋名為魚水橋,曾是村裡的交通要道,故當地人習慣稱此渡槽為魚水橋。
橫縣革命紀念碑:
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葛麻十六炮會」:
橫縣百合鎮葛麻炮會,是當地群眾在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必搞的一項大型群眾性習俗活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種習俗活動出現始源於當地一些流傳已久而具有神奇色彩的民間神話傳說。
炮會是為了迎接龍福送福入戶以安定民生而蘊育產生的群眾性習俗活動。炮會的時間一般都定格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日,它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走龍放炮,一種是不走龍放炮。
走龍放炮是於正月十六日晨八時開始,走龍前一天,村中各房姓要各自備好獅隊和龍隊一套人馬和若干「龍」。走龍炮會開始前先做接龍福儀式,由龍獅隊、炮仗隊、樂器隊、道教人士等組成接龍福隊伍,在眾道士帶領下,眾人靜悄悄地由村背後的田垌小路向接龍福地出發,一路上人員及所攜帶的各類器具等一律不能響動,在接近接龍福地點即是龍山山腳下時,先由道士們沿著山之龍脊上到接龍福點做儀式,繼後山腳下大小鑼鼓、喇叭等一並響起,龍、獅一同舞動,炮仗隊則開始燃放早已准備好的地沖炮。之後各隊人員便按次序上到接龍福點接龍福龍符。接龍福儀式地點有五至六個,主要以較高的山嶺為主。接福隊伍必須沿著龍脊走,無論龍脊的地形如何險要曲折,都不得繞路或抄近道走。至在最後一個接福儀式做完後,隊伍自山上狂奔而下直至村口,再到村口拜祭社公、水井,然後入戶拜送龍福。晚上,全村暢飲同賀,互祝平安、吉祥。
不走龍放炮形式的炮會,又稱廣場炮會,是為了紀念觀音滅妖撫龍的炮會。從正月初一至十五之,以七大房為單位,龍、獅先迎送龍福入各家各戶,拜完本房後,可以各房互拜,時間不限,但必須在十五日前拜完。此同時,開展各項文體活動,慶祝炮會佳節。
由來:據傳500多年前的某一天(正值農歷正月十六),在橫縣百合鎮葛麻村突現妖魔作怪,危害人畜,驚擾龍脈,適逢觀音巡視至此地,發現慘狀,便放了十六響炮降妖撫龍,造福民眾.村中民眾視龍之地為寶地,龍之軀為神靈,從此就有了迎接龍福的習俗儀式活動——十六炮。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村裡都要舉行炮會。全村敲鑼打豉,舞龍舞獅,燃放地沖炮,聚飲同贊,互祝平安。葛麻村十六炮會的傳承人、今年51歲的鄧享朝說:「因為在每年正月十六舉辦炮會,所以我們都點燃十六枚『地沖炮』,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財丁兩旺。
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茅山舞」:
百合茅山舞是從相鄰的浦北縣福旺村傳入的一種民間祭祀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種舞蹈在馬山鄉及周邊地區都有,但以百合鎮傳承發揚得最好。
百合茅山舞源自道公舞,是從道公娛神舞蹈中分離出來的一枝,後演變為一種獨特的、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其舞蹈形式古樸自然,舞蹈語匯豐富。茅山舞共分四段,舞者每段表演前四響牛角,然後,右手轉動牛角,左手舞弄令刀,從跳「請師」、「三夫人」、「三將軍」至跳「羅幃」結束,整個過程大約10分鍾,其表達的主要內容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關於百合茅山舞的形式和傳續,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唐代有位陳氏夫人,其兄被妖魔抓走,囚於鐵籠中,前去搭救者也被妖魔所噬。陳氏夫人決意救兄除魔,於是與結拜姐妹林、李兩位姑娘,同去茅山學法。三人歷盡艱險,到了茅山。茅山師父憐其救兄心切,將火筒、瓜刨兩件寶物相贈。三人回來後,與妖魔鬥法,瓜刨變成了鋒利的金刀;吹兩下火筒,便有天兵天將前來助陣。經過一番激戰,三人終於戰勝妖魔,救出兄長。於是大家跳舞歡慶。後來,茅山師父又派唐文明、葛文都、周文干三位將軍與三姐妹一起,共保人間太平,自此,當地百姓安居樂業。
於是,民間就把三夫人和三大將軍尊奉為神,每逢三月三、七月中元節、九月重陽節或豐收喜慶,便請師公藝人跳「茅山舞」,以祈風調雨順、歲歲平安。自那時,百合茅山舞一路跳來,迄今不衰。
2008年,百合茅山舞參加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後聲名遠播,在伏波廟會上,百合茅山舞更是吸引了眾多遊客。現在,百合茅山舞已是橫縣文化巡遊活動及茉莉花節上的「常客」,百合茅山舞成為了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一支奇葩,為豐富橫縣的民間文藝作出了重要的貢獻。